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57例临床分析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分析

脑积水[ J ] .临床 医学 工 程 , 2 O l O , 1 7 ( 1 ) : 7 1 — 7 2 .
・4 7 ・
表2 2组 术后 并 发 症 发 生 情 况 比较
E n ( ) ]
注: 与常规手术组相 比 , 经 检 验 P <O . 0 5
3 讨 论
脑积水是神经外科 常见 的疾 病 , 对于 脑积水 的治疗 , 分 流手 术 是 常 见 的 、 也 是 公 认 的有 效 方 法 , 而各 种分 流术 中 以 侧 脑 室一 腹腔分流术最为常见_ 1 ] 。尽 管 侧 脑 室一 腹 腔 分 流 术 对 各 种 脑 积 水 的 治 疗 效 果 明显 , 但 传 统 的 开腹 手 术 后 患 者 发 生 远端梗阻 、 过度分 流等并 发症 相对 较高 , 对 患 者 的 预 后 和 治 疗效 果造成一定 程度 的影 响_ 2 ] 。近 年 来 , 随 着 腹 腔 镜 技 术
相应较低 , 患者的远 期生 活质量也 显著 改善 , 是 治 疗 脑 积 水 患 者 的理 想 方 法 。
4 参 考 文 献
[ 1 ] 李猛 , 魏啉 , 王 春 江 .应 用 腹 腔 镜 治 疗 脑 积 水 的 技 术 改进 [ J ] .
中华 神 经 外 科 杂 志 , 2 0 1 0 , 2 6 ( 8 ) : 7 6 7 — 7 6 8 . [ 2 ] Ar g o儿 , Ye l l u ma h a n t h i D K, B a l l e m N。 e t a 1 . L a p a r o s c o p i c v e r —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和治疗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和治疗作者:杜军保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05期在儿童不明原因晕厥(UPS)中约80%系血管迷走性晕厥(VVS)。
2006年我们课题组对此病的诊断提出了具有卫生经济学效益的临床诊断方案,以及基于血流动力学类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VVS的诊断目前对于VVS患儿的诊断主要依据直立试验或直立倾斜试验。
直立试验操作简单,危险性较小,所以可以采用它对VVS患儿进行初步筛查,排除需与VVS进行重要鉴别诊断的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和直立性低血压。
具体方法是让患儿平卧在倾斜床上几分钟使其处于平静状态,并测量患儿的基础心率、血压和常规心电图,将倾斜床倾斜至90°,使患儿处于直立状态,以激发其晕厥或晕厥先兆症状发作,站立10分钟后再次测量患儿的心率、血压和常规心电图,试验过程中要观察患儿的一系列变化。
通过直立试验可以排除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和直立性低血压。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是患儿在直立试验或直立倾斜试验的10分钟内,心率增加930次/min或心率最大值≥120次/min,同时伴有直立后的头晕或眩晕、胸闷、头痛、心悸、面色改变、视物模糊、倦怠、晨起不适,严重时可出现晕厥等症状。
直立性低血压的诊断标准是:①平卧时血压正常,无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及自主神经系统疾病的证据:②体位由平卧变成直立后3分钟内血压下降,收缩压下降20mmHg,或收缩压下降至90mmHg以下,或舒张压下降10mmHg。
心率无明显变化。
直立倾斜试验(HUT)是VVS诊断中的重要客观检查手段,它包括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和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激发的倾斜试验(SNHUT)。
BHUT试验前3天停用一切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试验前12小时禁食,试验时要求安静、光线黯淡、温度适宜。
应用美国Dash2000多导生理监护仪持续监测心电图、血压的变化,并定时记录(每次2分钟),出现症状时连续记录。
患儿仰卧10分钟,记录基础动脉血压、心率及心电图,然后站立10分钟重新记录血压、心率及心电图,以除外直立性低血压等疾病。
血管迷走性晕厥咋回事

血管迷走性晕厥作回事•金泉张玲,初三学生,为迎中考,学习非常紧前几天夜 晚11点多,她做好作业站起来时,感到有些头晕恶心,站 起的那一瞬间,突感天旋地转,意识模糊,倒在了地上 妈妈听到响声,跑到书房一看,发现女儿躺在地上,面色 苍白,双眼紧闭,吓坏了忙将女儿抱上床,呼唤了好几 声,这才叫醒女儿。
张玲醒来后,还是感觉头痛、头昏、 浑身没力。
第二天,妈妈带她去医院,医生听了病情叙 述,为她做了脑电图、头颅C T 、心脏超声和心电图等检 查,没有发现异常:,最后经过会诊,诊断为血管迷走性 晕厥。
晕厥,一过性的意识丧失,其原因是一过性的大脑 供血不足。
发病的原因有很多,如心跳骤停或严重的心 跳过缓、室性心动过速等。
不过,血管迷走性晕厥在小 儿时期不明原因晕厥中最常见,临床上2/3左右的晕厥 属于此,过去长期归为“不明原因晕厥”。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特点血管迷走性晕厥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女孩 多于男孩,其他年龄也有发病者。
这类晕厥有以下 特点:1.通常在长时间站立时,或由坐位变立位时,或看 到流血、感到剧烈疼痛、处在闷热环境、运动或紧张、劳 累等时可突然晕厥发作。
2. 发作前大多先有头晕、恶心、呕吐、大汗、站立不 稳,以及视觉或听觉障碍的前驱症状。
3.发病时可有心跳减慢、血压下降。
当收缩压下降至8 0毫米汞柱及以下时,可出现眩晕、意识模糊,不由 自主地向一侧倾倒在地。
4.倒地后,患者意识可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自行恢复,意识恢复后会感到有些困乏、头痛或头昏等,休息半 天或一天后好转。
5. 体检未能发现相关器质性病变。
^^就医指南关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理,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估计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不够稳 定、迷走神经张力偏高有关。
在过度劳累或高 温的情况下,长时间的站立位或由坐位变站位 时,就有可能因为重力的关系,一方面使血液 聚集在下肢,头颈部血供相对减少;另一方面 可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功能紊乱,造成血管扩 张、血压降低、心动过缓等,进一步降低头颈部血供,从而导致脑灌注不足,供血、供氧减少而引发 晕厥。
血管迷走性晕厥

鉴别诊断和注意事项
鉴别诊断
血管迷走性晕厥需与其他可能导致晕厥的疾病相鉴别,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 脑血管疾病等。因此,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排除这些潜在疾病。
注意事项
在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时,应注意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个体差异因素。 同时,对于疑似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应避免过度检查和不必要的治疗,以 免增加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该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晕厥原因,占所有晕厥事件的约60%-80%,且女性比男性更 易受影响。
发病率和危害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率较高, 尤其在年轻女性中更为常见。
该病虽然不会导致严重的器质性 病变,但反复发作会给患者的生 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困扰,
如跌倒、受伤等。
此外,由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 作不可预测,患者常常会出现焦 虑、恐惧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
发作频率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作频率因人 而异,有的患者可能数周或数月 发作一次,而有的患者可能数年 才发作一次。
持续时间
每次晕厥发作的持续时间通常较 短,几秒钟至几分钟不等,但患 者在发作后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 能完全恢复。
影响因素和触发因素
01
02
03
04
情绪因素
强烈的情绪刺激,如恐惧、疼 痛、紧张等,可能诱发血管迷
THANKS
感谢观看
05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和 管理
非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长时间站立、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过 度通气和屏气等行为。
物理疗法
如倾斜训练、下肢肌肉锻炼等,有助于改善血液 循环和自主神经功能。
心理治疗
如认知行为疗法、生物反馈等,可帮助患者调整 心理状态,减少晕厥发作。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研究进展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研究进展晕厥是指维持觉醒的脑干网状激动系统血流量减少或能力供应不足而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和姿势性肌肉张力下降或丧失,不能维持正常姿势。
临床一般很难较快完全恢复正常,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而血管迷走性晕厥是导致晕厥的最常见基础疾病之一。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导致内脏、肌肉小血管扩张,心动过缓,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本文综述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研究进展,为进一步诊治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提供参考。
标签: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研究进展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约占晕厥患儿的80%,是小儿最常见的晕厥类型。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一种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1]。
研究显示,反复的晕厥会降低患儿生活质量,因此综述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研究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现综述如下:1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理血管迷走性晕厥机制复杂,最常见的”激发机制”是Bezold-Jarisch反射。
晕厥患儿心率变异性的研究已得到证实,VVS患儿存在自主神功功能异常。
郑慧芬[2]等人研究显示,VVS患儿心率变异性时域法指标,平均NN、pNN50与正常患儿对比显著降低,由此表明,VVS患儿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及其平衡与正常患儿不同。
而Zhang QY[3]等人研究表明,VVS患儿在直立倾斜试验中,高频功率/低频功率的比率从倾斜5min开始到结束,均比正常对照明显降低,由此证实VVS患儿在发作时存在交感神经张力下降/迷走神经张力增强。
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许多中枢和外周神经介质和心血管活性分子在VVS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何宏蕴[4]等人以40例VVS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直立倾斜试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患儿,平卧时观察组患儿去甲肾上腺、肾上腺素轻度升高,直立倾斜试验结束后,两组患儿去甲肾上腺、肾上腺素水平无显著改变,观察组肾上腺素水平升高5倍,对照组增高无意义。
晕厥儿童57例临床初步分析

2 结 果
在5 7 例晕厥 患儿 中 , 最 常 见 的 晕 厥 病 因 是 自主 神 经 介
导性晕 厥 ( A MS ) 5 3例 , 占 9 2 . 9 。在 AMS 中 , 最 多 者 为
的5 7例 以 晕 厥 为 主 诉 的 患 儿 进 行 初 步 诊 断 , 对 晕 厥 儿 童 的
南宁
覃素元
( 广 西 医科 大学 第 一 附属 医 院儿 科
5 3 0 0 2 1 )
摘 要 目的 : 分 析各 病 因晕 厥 儿 童 的l 临床 特 点 , 提 高 其 诊 治 水 平 。方 法 : 运用 2 0 0 9年 我 国 儿 童 晕 厥 诊 断 程 序 及 直 立 试 验 对 广
广
・ 9 4 6 ・
医
科
大
学
报
I v ER TY J OURNAI OF GUANGX M I E DI CAL UN I VE SI TY
20 1 3 De c ; 3 0( 6 )
晕厥 儿 童 5 7例 临床 初 步分 析
陈 成 庞 玉生△ 苏丹 艳 陈传斯 马建法
占急 诊 量 的 1 ~2 , 临床 最 常见 的还 是 自主 神 经 介 导 性 导
致 的血 管 迷 走 性 晕 厥 ( Va s o v a g a l S y n c o p e , V Vs ) _ 2 ] , 其 预 后 良好 。但 反 复 的 晕 厥 发 作 影 响 儿 童 的 身 心 发 育 。因 此 , 正 确 分 析 病 因并 及 时 处 理 对 晕 厥 患 儿 极 其 重 要 。 2 0 0 9年 中 华 医 学会儿科学分会 心血 管学组及 《 中华儿科 杂志 》 编 辑 委 员 会 制 定 了 儿 童晕 厥 诊 断 程 序 I 3 ] , 规 范 了儿 童 晕 厥 的 诊 断 程 序 。 本 文运 用 此 儿 童 晕 厥 的诊 断 程 序 及 直 立 试 验 , 对 广 西 医 科 大 学 第 一 附属 医 院儿 科 门诊 2 0 1 1年 8月 至 2 0 1 2年 1 2月 就 诊
探讨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

时 口能 造 成 身体 意外 伤 害 。 儿 了解 V S诱 发 因 素 是 预 防 r 患 V 和避免晕厥发生 的关键, 如长久站立 、 体位改变 、 环境 闷热 、 过 度 疲 劳 等 。 出 现头 晕 、 当 恶心 、 汗 、 季 、 鸣 、 物 模 糊 多 心 耳 视
一
性。
2 药物 治疗 V S的 病 理 生 理 机 制 比较 复 杂 , 些 至 今 . 4 V 有 还 不 清 楚 。 物 治 疗 方 法是 针 对 V S触 发 机 制 中 的某 些 环 药 V 节进行 , 适用于持续性反复晕厥发作的少数患者 。目前小儿 V S的药 物 治 疗 报 道较 少 。 V 2 心 脏 神 经 消融 心 脏 神 经 消 融是 通过 祛 除 窦 房 结 、 . 5 房 室结 的副 交 感 神 经 支 配 而 治疗 自主神 经 功 能 障 碍 引 起 的 神 经介导性晕厥。P co ahn等依据解剖学对 3 个心外膜脂肪垫 进行消融f例) 6 , 随访 92个 月 , 果 全 部 患 者 晕 厥 症 状 消 失 , . 结 未 出现并发 症, 明心脏 神经 消融能有效治疗 V S具有 良 表 V, 好 的前 景 。
探讨小儿血 管迷走性晕厥
詹 志 晖 ’ 覃肇 源 陈泽 彬 ’
( 饶平县人 民医院 , 广东
饶平 ,17 0 中l 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 , 550 ; l I 广东
广州 ,10 0 500 )
【 摘要 】 晕 厥是小儿常 见急症。血管迷走性 晕厥是/ J 晕厥最常 见的类型. ]L , 约占所有晕厥患儿 的 8 %, 时表现为低血 0 发病 压和短暂的意识 丧失, 可导致意外伤害。血管迷 走性 晕厥的诊断并不困难, 病史是诊断 的重要依据, VS是由多种因素触发引 V 起周 嗣血管扩张 、 神经介导性晕厥, 自行恢 复( 般不超过 2 , 能 一 0s无神经定位体征。治疗方 面分 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 ) 【 关键词 】 小 儿; 血管迷走性晕厥; 诊断; 治疗
儿童晕厥临床特点与直立倾斜试验结果相关因素分析(新)

from(1 1.5±3.2)years old.Specified staff was assigned to inquire clinical histories, perform physical exam and HUrITr composed of baseline HU,ITI’(BHUTT)and sublingual nitroglycerin HU.ITr
kPa)或舒张压≤50 mmHg或平均 血压下降i>25%;(2)心率下降:4~6岁<75 t『欠/min, 7—8岁<65次/min,8岁以上<60;'『欠/min;(3)出
现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心律;(4)一过性二度或二
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及长达3 S的心脏停搏。心率 下降、血压无明显变化者为心脏抑制型;11ii压下降较 明显,心率轻度增快或减慢者为血管抑制型,混合型 则表现为血压和心率均明显下降者。 2.临床特征采集:病史采集由经过培训的专 人负责在每次行HurITI’前询问,内容包括:(1)性 别;(2)年龄;(3)晕厥病史;(4)晕厥家族史:患儿一 级或二级亲属有无晕厥史;(5)有无晕厥先兆,晕厥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analyzed.The factors which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single factor analysis were selected to perform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for screening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HUrITI’positivity. Result Of the 146 patients suspected with VVS。86 cases were positive for HU rrI’,while 60 cases were negative.(1)HU7rI’hemodynamic types:In the total of 86 positive cases,22 cases were positive at baseline mixed response,8 vasodepressor and 3 cardiodepressor),while 64 were positive ifl SNHUTF(34 mixed response,21 vasodepressor and 9 cardiodepressor).(2)Clinical features:The most for BHU,ITI’(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57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在发病年龄、性别、诱因、晕厥先兆、持续时间及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率(HUTT)方面的差别。
方法根据初次发病年龄把所有患儿分为低龄组(6~10岁)和高龄组(11~16岁),对两组分别进行年龄、性别、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率的比较以及两组病例在诱因,先兆出现和持续时间方面进行对比。
结果VVS在低年龄组发病率较高年龄组发病率抵;男性发病率较女性低;HUTT阳性率在年龄组间统计学意义,而在性别方面有统计学意义,女性阳性率明显增高;两组在诱因、先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持续时间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VVS发病率低年龄组低于高年龄组,HUTT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在诱因和先兆方面,低年龄组低于高年龄组,持续时间无差别。
标签: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直立倾斜试验
晕厥是由一过性的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状态,是儿童时期的常见急症,引起晕厥的基本原因包括心输出量突然减少或中断,血管神经反射失调引起血压急剧下降,脑血管供血障碍,代谢功能紊乱等。
根据病因分为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等,其中VVS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病因。
近年来,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研究是国际上小儿心脏病学的研究热点之一[1]。
我院自2003年1月~2011年12月临床诊断为VVS患儿57例,现就其发病年龄、性别、诱因、晕厥先兆、持续时间及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率等进行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儿童晕厥诊断指南[2],选择我院自2003年1月~2011年12月临床诊断为VVS患者57例,年龄6~16岁,其中男17例,女40例。
所有患儿家长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低年龄组15例(6~10岁),高年龄组42例(11~16岁),两组在年龄和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首先对患儿给予健康教育,有晕厥先兆者立即进行体位调整,采用坐﹑蹲或平卧位,以提高血压,保证脑血流灌注。
反复发作的患儿进行直立训练和呼吸训练,部分患儿给予补液,口服盐水或静脉输注盐水,或者口服β受体阻滞剂酒石酸美托洛尔1.5mg/(kg·d),分两次早晚服用。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病例进行年龄和性别对比,诱因、晕厥先兆、持续时间、HUTT试验
阳性率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率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HUTT阳性率比较
两组在年龄、性别和HUTT阳性率方面的比较表明,低年龄组发病率较高年龄组发病率低;男性发病率较女性低;HUTT阳性率在年龄组间差异性小,而在性别方面,女性阳性率明显增高,x2=11.250,P<0.01,见表1。
2.2 两组VVS患儿诱因先兆及持续时间对比
两组在诱因、先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VVS的发生机制是由于各种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反射性引起周围血管床广泛扩张,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血压下降;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脑血流量减少而晕厥[3-4]。
据报道,儿茶酚胺、5-羟色胺、阿片类物质等可以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而致心室过度收缩。
另外,脑血管调节障碍、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等也参与VVS发病。
临床分析显示,高年龄组儿童VVS发病率高于低年龄儿童,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国外报道HUTT阳性率存在差异,而本资料显示HUTT 阳性率无明显年龄差异,差异表现在性别方面,女性阳性率较高,心率及血压在男性较女性降低更明显[5]。
因为年龄较小的孩子社会活动少,外界刺激少,而较大儿童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受到的外界刺激比较多,引起晕厥的诱因亦较多,所以生活环境不同,发病率亦不同。
特别是青春期女性患儿,一旦接触到不良刺激就一起发病,所以较同龄期男性发病率高[6]。
晕厥发生前可有诱发因素,如持久站立、环境闷热、生气愤怒、紧张焦虑、晨起直立、疼痛晕针等。
VVS发作前一般先出现晕厥先兆,表现为突然虚弱、轻微头痛不适、疲劳、视觉变化、头痛、耳鸣、心悸、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过度换气、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持续时间10~20s,然后晕厥发生,意识丧失,持续3~5min[7]。
出现晕厥先兆的过程在年长儿表现得比较明显,年龄较小的儿童,其代偿能力差,发病快,经过时间短,所以不出现先兆或先兆时间短,不易察觉。
结果还显示晕厥发作的持续时间在年龄和性别上无统计学意义。
通过以上临床研究,使我们对VVS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掌握本病不同年龄的发病特征,对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我们应该加强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疾病,减轻心里负担,减少诱发因素,促使患
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金红芳.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8):244.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晕厥诊断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2):99-102.
[3] 王成,谢振武,李茗香,等.不同年龄和性别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直立倾斜试验的诊断比较[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5,12(2):101-104.
[4] 李丽宏,刘晓英,冯素敏,等.直立倾斜试验检查不明原因晕厥的临床意义[J].临床误诊误治,2011,24(1):21-22.
[5]文川,王成,李雯,等.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9):723-725.
[6] 何宏蕴,杨秀玲,翟红兵.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直立倾斜试验中心电图的变化[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6):1295-1296.
[7] Zygmunt A,Stanczyk J.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children with neurocardiogenie syncope[J].Clin Auton Res,2004,14(2):9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