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案
课文《孔子》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孔子》的基本内容,把握孔子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主张。
(2)能够概括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3)通过阅读课文,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通过讨论、写作等途径,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理解孔子的思想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孔子》的基本内容。
(2)孔子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主张。
(3)课文中表达的观点和论据。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部分生僻词语和句子。
(2)孔子思想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孔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孔子》,理解课文内容,标记生僻词语和难以理解句子。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论据,梳理孔子的人生轨迹和思想体系。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课堂讲解,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阐述孔子的思想内涵。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孔子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孔子》。
2. 与孔子相关的视频、图片等教学素材。
3. 生僻词语和句子的解释资料。
4. 课堂讨论话题和问题。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孔子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环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增强课堂的活力。
孔子小班教案

孔子小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孔子及其思想的基本内容。
2. 探究孔子对教育的看法与主张。
3. 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注重品德修养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1. 孔子事迹的相关资料。
2. 学生的教材和学习资料。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孔子,并引导学生回忆孔子的事迹和思想。
步骤二:了解孔子的生平(15分钟)教师介绍孔子的出生地、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
引导学生了解孔子早年在鲁国任教的情况,并让学生尝试回答一些问题,例如:1. 孔子是哪个时期的思想家?2. 孔子在何地出生?3. 孔子的家族地位如何?4. 孔子早年在鲁国做了什么?步骤三:学习孔子的思想(30分钟)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孔子的思想主张,包括仁、礼、忠、孝等核心概念。
教师可以辅以一些相关的经典语录,例如《论语》中的一些摘录。
学生应该逐渐理解孔子思想的基本内涵和价值。
步骤四:探究孔子对教育的看法(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孔子对教育的理念与主张。
学生可以结合孔子的思想,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2. 孔子认为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是有效的?3. 孔子对学生的要求是什么?步骤五:品德修养的重要性(20分钟)教师通过孔子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 什么是品德修养?2. 为什么品德修养对个人和社会都很重要?3. 如何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步骤六:展示和总结(10分钟)学生可分组进行展示,展示他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和对品德修养的看法。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孔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并对品德修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但是,教师在课堂引导和组织方面可以有更多的创新,例如利用小组讨论、游戏等方式,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同时,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相关的故事、教育案例等,以提升教学效果。
孔子拜师教案(优秀8篇)

孔子拜师教案(优秀8篇)孔子拜师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 认识兼仆等7 个生词。
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重点:1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
2 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胸襟博大的品行等。
教学难点:从文中的词句表达中体会、学习任务精神。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2自制生字词卡片。
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设计全解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全解一、导入1. 板书:孔子拜师。
2. 简介孔子的情况。
(1)学生自由发言所收集的材料。
(2)教师归纳总结。
3.质疑:孔子是拜谁为老师呢?带着这一问通读课文。
二、读课文、粗知主要内容,生字词过关。
1.自由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齐读生字词:(1)读准生字词(2)认清字音。
3.理解词语意思。
(1)互相解词意。
(2)查工具书解词意。
闻名:有名、著名。
渊博:学识深而广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日夜兼程:白天黑夜都在赶路。
纳闷:因疑惑而发闷。
止境:边际,尽头。
4.孔子的老师是谁?课文主要讲谁和谁之间的事?什么事?生讲后师归纳:孔子的老师是老子;课文主要讲了孔子向老子拜师求学的事。
(出示挂图)三、讲读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读懂哪句说那句?2.教师适时点拨学生人士孔子勤学上进的品质。
3.直到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小结勤学上进的孔子是怎样去拜师的呢?我们继续学习。
五、作业:抄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部分生字词。
2体问:课文第一自然段讲了什么?二、学习第2?4自然段1师范读。
2讨论作答。
(1)孔子是怎样拜师的?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着句话,从中你会感受到什么?(2)从那些词看出孔子旅途艰辛呢?能想象出途中的情景吗?(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话。
《孔子世家》教案完美版

《孔子世家》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孔子世家》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2. 讲述孔子的家庭背景和生平经历。
3. 强调孔子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看关于孔子的短片或图片,激发学生对孔子的好奇心。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孔子的了解和印象。
3. 教师简要介绍孔子的生平背景,引发学生对《孔子世家》的兴趣。
第二章:孔子思想概述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初步理解。
教学内容:1. 孔子的“仁”的思想。
2. 孔子的“礼”的思想。
3. 孔子的教育观念。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其现实意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3. 教师组织小组分享,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孔子思想的内涵。
第三章:孔子的教育观念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念。
2. 培养学生对教育的重视和热爱。
教学内容:1. 孔子的教育观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
2. 孔子创办私学的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详细讲解孔子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思考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孔子教育观念的理解和看法。
3. 教师组织小组分享,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孔子教育观念的实际应用。
第四章:《孔子世家》的文学特色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孔子世家》的文学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孔子世家》的叙事方式、人物描写等文学特色。
2. 比较《孔子世家》与其他历史文献的差异。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孔子世家》中的精彩片段,分析其文学特色。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孔子世家》文学特色的理解和看法。
3. 教师组织小组分享,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孔子世家》的文学价值。
第五章:孔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初中综合实践孔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人物之一的历史地位和思想贡献,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素养。
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孔子的生平事迹2. 孔子的主要思想3. 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4. 学生实地参观孔子博物馆、孔庙等场所5. 学生分组进行课题研究,如:孔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孔子教育理念在当代教育的应用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孔子的历史地位和思想贡献,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途径,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
3.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孔子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
4. 实地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孔子博物馆、孔庙等地,让学生感受孔子文化的历史底蕴。
5. 分组课题研究:学生分组进行课题研究,教师提供指导。
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分享孔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和当代教育中的应用。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
2. 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学成果,深入探讨孔子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
3. 学生实地参观的体验:参观孔子博物馆、孔庙等地,感受孔子文化的历史底蕴。
4. 学生分组课题研究的成果:展示研究成果,分享孔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和当代教育中的应用。
5. 学生总结与反思的态度: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素养。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有关孔子的生平事迹、主要思想等内容。
2. 网络资源:有关孔子的视频、文章、论文等。
3. 实地资源:孔子博物馆、孔庙等场所。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观看视频,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 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孔子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孔子生平的主要史实“六经”,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
孔子主要的教育思想。
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以及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深远影响。
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以及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运用孔子儒家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探讨学习方法。
结合孔子对后世影响的史实,在现实中寻找实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归纳;分析材料;问题探究;古今结合;讨论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应该成为我们的道德规范。
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值得学习和借鉴。
理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做一个像孔子那样对社会产生进步作用的人。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核心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及评价。
3. 教学用具幻灯片。
图片。
4. 标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用孔子的雕像、孔子的言论、山东曲阜的“三孔”图片,引领学生知道孔子两千多年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尊崇;在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
那么这节课我们系统的看看孔子的成长历程和孔子思想的形成。
(讲授新课):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出生: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2、立志学习礼乐:刻苦自学,成为主持祭祀和丧葬礼仪的儒士3、试图恢复礼乐,传承礼乐文化:(1)(1)从政失败: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2)周游列国:卫、陈、宋、蔡、楚孔子周游列国路线▲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
幼儿园小班学孔子教案【精选篇】

幼儿园小班学孔子教案【精选篇】介绍本教案为幼儿园小班学孔子教学内容的精选篇,旨在通过亲近孔子的思想和故事,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引导幼儿主动研究和运用孔子的思想。
教学目标- 了解孔子及其思想的基本知识;- 理解孔子故事背后的道德意义;- 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品质和良好的行为惯;- 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内容课程一:孔子的生平与故事1. 孔子的出生和成长;2. 孔子的学问和思想;3. 孔子的弟子及其故事;4. 孔子的名言警句。
课程二:孔子的品格与道德1. 孔子的仁爱之道;2. 孔子的正直和诚信;3. 孔子的中庸之道;4. 孔子的谦虚和谨慎。
课程三:运用孔子的思想1. 孔子的故事与幼儿行为惯的关联;2. 研究孔子的行为模范;3. 孔子的思想在幼儿生活中的应用;4. 孔子的教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整理孔子的资料和故事书籍;2. 制作孔子的图片和课件。
课堂实施1. 以故事的形式介绍孔子的生平和故事;2. 让幼儿参与讨论孔子的思想和道德;3. 通过游戏、手工制作等活动加深幼儿对孔子的理解;4. 引导幼儿运用孔子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5. 鼓励幼儿与家长分享所学的孔子故事和思想。
教学评估1. 考察幼儿对孔子故事的理解;2. 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运用孔子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3. 与家长交流幼儿对孔子教学内容的反馈。
教学延伸1. 周边参观:参观孔庙、孔子墓等与孔子相关的地方;2. 扩展阅读:推荐一些与孔子故事和思想相关的图书;3. 研究活动:设计一些游戏和手工制作活动加深幼儿对孔子教学内容的理解。
总结本教案通过精选的孔子故事和思想,帮助小班幼儿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教学,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孔子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
通过学习,幼儿将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课文《孔子》教案范文

课文《孔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通过学习课文《孔子》,使学生掌握孔子的主要思想、教育观念和生平事迹。
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孔子的生平事迹:出生、求学、传道、办学等。
2. 孔子的主要思想:仁、义、礼、智、信等。
3. 孔子的教育观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孔子的生平事迹、主要思想及教育观念。
2. 教学难点:孔子思想的内涵及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孔子的生平事迹、主要思想和教育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孔子与弟子的互动,展示孔子的教育智慧。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孔子,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孔子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孔子的一生。
3. 讲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仁、义、礼、智、信等概念。
4. 分析孔子与弟子的互动,展示孔子的教育观念。
5.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进行讨论。
六、教学评价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环节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以及观点的独到性和深度。
3. 知识测试:通过选择题或问答题的形式,检验学生对孔子生平、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孔子》原文及注释。
2. 孔子生平事迹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3. 孔子名言警句的摘录卡片。
4. 讨论问题指南。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孔子,讲解孔子的生平事迹。
2. 第二课时:讲解孔子的主要思想。
3. 第三课时:分析孔子与弟子的互动,讲解孔子的教育观念。
4. 第四课时:讨论孔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对孔子有基本的了解,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
2. 在讲解孔子思想时,要注意深入浅出,尽量用生动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教案一、导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诞辰2557年纪念日前夕,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向全球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定稿,在现场看到了经过修改后的孔子像,这尊孔子像看上去慈祥,宽嘴、阔鼻、浓眉、长髯、国字形脸,眼神温和,是一个具有山东人相貌特征的忠厚长者。
二、这是孔子基金会发布的孔子标准像。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来说说,你心目中的孔子形象。
刚刚同学们都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孔子形象,各有不同。
今天这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你认为真实的孔子。
三、走近孔子,了解孔子;要了解孔子,首先得了解孔子的生平,孔子将自己的人生分为几个阶段:材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 可见这几个年龄阶段是孔子人生的关键时期,那么今天我们就从这几个阶段来解读孔子。
1.15—20岁,少年孔子,至于学;未成年的孔子先后遭受两大重大打击,一次在家庭方面,一次在事业方面,而且都是在精神层面。
家庭上的打击是母亲的去世,时孔子17岁。
事业上的打击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要绖(die 去声),季氏飨士,孔子与往。
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孔子由是退。
”文中孔子以为自己可以以士的身份参加,结果遭到了季氏家臣阳虎的嘲讽,深受打击。
有人认为孔子“非礼”,守孝期间怎能赴宴?周群的《孔子》P125的解释很好,“使孔子明白了处世的进退之道,孔子‘由是退’。
所谓“退”,不仅仅是从季府退出,还具有人生态度的内涵,由此孔子产生了对‘礼’的敬畏和遵从。
”父母双亡的孔子不得不提前以成人的角色去处理自己的方方面面,更是提前为自己的将来进行规划,于是“志于学”成为了他的目标。
同样,遭受阳虎的嘲讽打击后的孔子,更有理由“志于学”而反击他人的辱慢。
所谓“志于学”并非之前不读书,而是在母亲亡故后他更为自觉主动的按照自己的人生规划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一般认为学习的内容正是诗书礼乐等对其今后有重大影响的知识。
2.20—37岁,而立孔子,立于礼;一般认为,孔子年少至37岁自齐返鲁是其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此阶段最多关注的是“礼”。
材料:礼,是理性化的社会秩序,也是一种社会秩序原理(或标准),以及一般的习俗……还是一种诚虔的心境。
——林语堂《孔子的智慧》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孔子认为:不知礼,无以立也;人不懂得礼,没有可能立足于社会,人人都不懂礼,则礼崩乐坏,社会失序。
孔子认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是不懂“礼”造成的。
比如说季氏舞八佾,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正是因为非礼了。
所以他尽心研究“礼”,正是希望用礼来规范社会秩序,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孔子出仕实践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并且与执政者之间频频接触,开始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
孔子在35岁那年,他来到了齐国。
材料:齐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
”景公说,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
齐景公接见了孔子并问政,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政在节财”的政治观点,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
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
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
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
”以季孟之间待之。
但是受到齐国大夫晏婴的阻扰,认为孔子的礼,不适应当时齐国的需要。
孔子无奈之下离开了齐国,这是孔子第一次仕途的失败。
3.37—51岁,不惑之孔子,因礼得仁,欲仕不仕;自37岁自齐返鲁至51岁出仕的14年,应该是孔子一生中最为惬意的时光。
不为衣食所忧,不为世事所困,潜心研究学问,每日与学生论道,高谈阔论,充满着对美好未来设计的憧憬。
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14年,一是因为他通过“退修诗、书、礼、乐”,让自己所研究的理论从礼乐上升到了仁义的高度,二是在教育方面获得了巨大的突破,“弟子弥众”,无论是从学生的数量还是教育理论。
材料:孔子得仁应是其这14年中最大的收获。
他把仁和礼的原则联系起来,坚持在更为广阔的人际关系和政治道德领域弘扬仁爱精神,并以此影响礼、改造礼,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仁论和以仁为核心的礼论。
——张秉楠《孔子》孔子在充分研究了礼后,他发现只有礼而无仁,会加深对立,矛盾激化;同时只有仁而没有礼,则上下不分尊卑难寻混乱不堪。
因此引仁入礼,则可使礼之锋芒内收,而有礼的规范,仁则更发光芒。
这样,以礼的准则行仁,以仁是自觉复礼,小康指日可待。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孔子的学生越来越多,思想日臻丰满,希望有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因此出仕的愿望也越来越强。
但是当阳虎十分诚恳地请孔子出仕,孔子还是含糊搪塞。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
吾将仕矣。
”——《论语·阳货》可见,孔子痛恨“陪臣执国政”的现象,认为这是不符合礼制的。
当然孔子出仕的欲望是强烈的,甚至差点应叛臣公山不狃之召而出仕。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
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
子路不说,止孔子。
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
(《孔子世家》)阳虎和公山不狃作为陪臣却掌握着鲁国的大政,所以鲁国上自大夫,下至各层官吏通通不守本分不守礼节。
正是由于这种状况孔子也就不想当官了,但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真的不想出仕,而是想如何让出仕合理,而出仕的前提必须搬开季氏和阳货,所以不是不出仕,而是时机未到。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孔子其内心是矛盾的,也是无奈的。
4.51—55岁,知命孔子,大展宏图,怅然出游;孔子在这四年中先后担任了中都宰、司空和司寇(司寇则是管理国家最高司法事务的长官,位同卿大夫),尤其是在任司寇期间主要有三绩:(试举一例)在《孔子家语·相鲁》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初,鲁之贩羊有沈犹氏者,常朝饮其羊以诈。
…鲁之鬻六畜者,饰之以储价。
及孔子之为政也,则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
…则鬻牛马者不储价,卖羊豚者不加饰。
男女行者,别其涂,道不拾遗。
男尚忠信,女尚贞顺。
四方客至于邑,不求有司,皆如归焉。
同样在《孔子世家》也有类似地记载: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可见孔子还是颇有治国的才能,这一时期也是孔子从政的辉煌时期。
后来孔子在鲁国的有效治理,引起齐国的恐慌,《孔子世家》记载:定公十年春,及齐平。
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
”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
可见,齐国主动提出与鲁国会盟本身就是对孔子治理能力的肯定,但齐国仍旧企图压制鲁国,通过美色乱音的手段以达到乱鲁政逼退孔子的目的。
孔子被迫出走,周游列国。
5.65—68岁,耳顺孔子,周游列国,怀才不遇;这一时期,是孔子最为流离落魄之期,遭到世人的讥讽。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甚至有人形容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
”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显示了流离之中的苦寂和豁达,也反映了孔子虽怀才不遇但依旧释然的心境。
这时的孔子已然看淡了一切,对于能不能出仕也已无关紧要。
6.68—73岁,从心孔子,年老体衰,退休诗书;孔子返回鲁国前,刚刚经历了丧妻之痛,再加上年事以高,已经暮暮垂年了,不久过世。
四、小结:1.15—20岁,少年孔子,至于学;2.20—37岁,而立孔子,立于礼;3.37—51岁,不惑孔子,因礼得仁,欲仕不仕;4.51—55岁,知命孔子,大展宏图,怅然出游;5.65—68岁,耳顺孔子,周游列国,怀才不遇;6.68—73岁,从心孔子,年老体衰,退休诗书;五、通过本课的学习,请再评孔子(学生),并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如何评价人物。
(角度:史料的掌握,结合时代背景,辩证的看待)六、历代对孔子的不同评价1.“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2.“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南宋儒学家朱熹3.又孔子祖述儒家阶级纲常之伦理,封锁神州:斯二者,于近世自由平等之新思潮,显相背驰,不于报章上词而辟之,则人智不张,国力浸削,吾恐其敝将只有孔子而无中国也。
”—新文化运动干将吴虞4.“儒家反动、庸俗的人生观、世界观必须彻底批判”—文革中对孔子和儒家的批判讲解: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历代知识分子对孔子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从孟子、朱熹等人对孔子评价非常之高,而新文化运动及文革中又将孔子贬的一文不值。
可见历史上对孔子的评价褒贬不一。
七、提升:纵观孔子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也是不平凡的一生,但是历史时代的需求,使这个平凡的人背负了太多太沉重的不平凡的东西,通过今天的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平凡人的一生,看到一个“去神圣化,去政治化,去宗教化”的孔子。
——李零语。
也许这才更能反映一个真实的孔子,这才是真正的尊重孔子,尊重历史,尊重我们的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