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桑《D大调双簧管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D大调卡农音乐鉴赏

D大调卡农音乐鉴赏

D大调卡农音乐鉴赏第一篇:D大调卡农音乐鉴赏D大调卡农音乐鉴赏音乐的含义。

音乐是指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

音乐发展历史悠久,古书《乐记》中提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从中便可以看到音乐由来已久,对我们的身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对一首曲子的鉴赏可以加深我们对曲子的认识和了解,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音乐。

今天我要介绍和鉴赏的是我喜欢已久的曲子《D大调卡农》。

这首歌给我的触动很大,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便被它的韵律吸引了。

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是在周杰伦导演的电视剧《熊猫人》里,帅安格给路诗情在餐厅的一台钢琴弹的。

当时感觉就非常好听,以后又相继在电影《我的野蛮女友》和《假如爱有天意》等地方听到过。

温柔的音符,优美的旋律,可以让我的心马上就平静下来,就是这样《卡农》成了我的“安魂曲”,成了我的知音。

于是开心的时候,伤心的时候都喜欢听《卡农》,常常一听就是几个小时——反复绵延的旋律中,灵魂渐渐平和,渐渐宁静。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canon呢,作为一种巴诺克式的古典曲格,出现于13、14世纪,是复调音乐的一种。

原意为“规律”,“宗教法规”或者“经典”之意,在音乐上是指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

它的特点是:各个声部有规则地互相模仿。

也就是后面的声部按一定的时间距离依次模仿前一声部的旋律,先后进入的各个声部自始至终在相同或不同的音高上演奏(唱)同一旋律时,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叫做“卡农曲”。

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比如黄河大合唱,以及其它同主题的多声部重唱)。

其主要类型有:1正格卡农,2变格卡农,3二重或多重卡农、4无终卡农、有终卡农等其他形式。

著名的帕赫贝尔D大调卡农当属于正格卡农和二重卡农两种形式。

三百年前,在弥漫着浓重的浪漫和古典气韵的意大利,一孤身男子泛舟于威尼斯的水上,水上清波在船的四周一圈圈追逐着散去,强烈的怀旧和伤感却不断袭来——若爱妻仍在,两人相携漫游于美丽典雅的水上城市,那会是怎样的幸福呢?思妻之痛难以抑制,面对眼前茫茫绿水,一支曲子萌生于他的心间——这支曲子就是《D大调卡农》,这名男子就是17世纪晚期德国著名的管风琴家和作曲家、巴赫之师帕海贝尔。

双簧管演奏中的音乐表现与音乐风格

双簧管演奏中的音乐表现与音乐风格

双簧管演奏中的音乐表现与音乐风格关键词:双簧管演奏音乐表现音乐风格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每一首乐曲都蕴藏了作曲家对生活的态度与内在情感,同样,演奏者可以通过音乐来进行二度创作,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

双簧管的音色清晰明亮,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在交响乐队中属于必不可少的存在,在音乐作品的演奏中承当着重要作用,往往在整首曲子中旋律优美或者独奏局部都是由双簧管演奏的。

因此,演奏者对音乐作品所展现的情感进行深刻揣摩,并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方法与技巧,将音乐的生命展现出来是对优秀作品的最大尊重。

一、双簧管概述〔一〕双簧管在乐队中的作用双簧管作为木管类别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在演奏中具有定音的作用,而且它的独奏也以其清新的音色发挥出独特的吸引力。

双簧管起源于17世纪中叶,在18世纪时被广泛应用于音乐演出,随着社会的开展,我国的交响乐队也在不断开展,交响乐不再像以前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

而双簧管这样的木管乐器,在每一次的交响乐演奏中,都能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它能够充分表达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可以将听众引入作曲家梦想中的世界,散发出作品非常独特的魅力。

〔二〕双簧管的演变对于双簧管的前身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是肖姆,还有人认为是卡拉穆斯,也有人认为是霞尔梅。

直到17世纪中叶,法国将肖姆进行改良后命名为双簧管,真正的双簧管才出现。

双簧管也有不同的样式,每种样式都有不同的指法,还有发音要求,比方说抒情双簧管,狩猎双簧管,黑克尔管等,它们都在非常著名的音乐作品中出现过。

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双簧管音乐风格都不一样,双簧管经历了巴洛克时期、古典音乐时代和浪漫乐派,单单以巴洛克时期的双簧管乐曲特点来说,从德国的阿勒曼德到西班牙的萨拉班德,双簧管以协奏曲的形式面向世人,在巴洛克后期独奏协奏曲已经开展成为快板、慢板、快板三乐章的形式。

在巴洛克时期,维瓦尔第、巴赫、亨德尔等人不仅推动了双簧管的开展,更是推动了西方音乐的开展进程,而后续古典音乐时代更是诞生了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重要作曲家。

音乐欣赏论文——D大调卡农赏析

音乐欣赏论文——D大调卡农赏析

D大调卡农赏析“卡农”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字面意思为“典范”、“规律”等,也指古希腊的一弦琴,或指基督教弥撒中的一部分。

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13世纪的民间音乐(如轮唱曲)就是以卡农的形式出现的。

完整的卡农于15世纪出现,并受到一些乐派作曲家的钟爱。

此后,卡农常常作为一个段落,出现在独立的交响作品中。

《D大调卡农》(Canon in D major)为德国作曲家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所作,是世界上最为悦耳好听的古典金曲之一。

《D大调卡农》是原作《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 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的前半部分。

它作为奥斯卡获奖影片《凡夫俗子》的配乐而广为人知,此后被世界各地音乐爱好者改编成多数版本,也曾在很多经典的电影和广告中出现。

作者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是德国闻名巴洛克时期作曲家。

他先后在很多教堂担当管风琴乐师的职位,也曾经担当过JS Bach兄长的音乐老师。

信奉当时新兴路德教派的他,一生中创作了很多教会音乐。

他的《众赞歌前奏曲》融合了北德音乐的宗教性和南德音乐的抒情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当然,他流传最广的作品还是青年时代创作的《D大调卡农》(1680-1690)。

此曲以大提琴启奏,每隔八拍,加入一把小提琴拉奏。

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

大提琴只有两小节八个音,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

几个声部的支配极为严谨,却没有给人单调赘余之感,它们此消彼长,回环往复,反而为曲子增加了哲学和艺术的光辉。

本文分别从节奏、旋律、和声、曲式几个方面对此曲进行分析。

《D大调卡农》创作于巴洛克时期,它本身带有巴洛克音乐的很多节奏特点。

巴洛克时期的科学旺盛发展,不仅极大地变更了人们的观念,也对艺术的审美造成了影响。

“运动是确定的”这一观念广为音乐家们接受并运用于创作,巴洛克音乐中,旋律是不断扩展、连续绽开的,有如万花筒一般绚烂;节奏则富有流淌性,持续不断,这充分确定了运动的永恒性。

圣-桑《D大调双簧管奏鸣曲》艺术风格探析

圣-桑《D大调双簧管奏鸣曲》艺术风格探析
从创作角度来看,圣桑的音乐作品揭示了他作为作曲家的审美倾向,尤其在室内乐作品中.圣桑一 生中创作的室内乐作品超过 40首,大部分创作于 19世纪中晚期和其晚年阶段.其中以一系列奏鸣曲作 品最为显要,包括小提琴奏鸣曲和大提琴奏鸣曲各两首,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奏鸣曲各一首,而这些
收稿日期 2018-04-06 作者简介 文闻(1982-),男,天津人,沈阳音乐学院管弦系双簧管讲师,博士.
法国作曲家圣桑的《D大调双簧管奏鸣曲》(OP.166)是现今双簧管教学和演奏中十分重要的一首 作品.乐曲以清晰的线条感与质朴宁和的气质凸显出法国音乐一贯的典雅风尚,尤其在 19世纪下半叶 法国民族音乐复兴的潮流中,其干净的织体、规整的和声进行以及法国器乐作品中常见的舞曲元素,都 令这首作品的音乐风格更具历史意义.同时,这首作品与《降 E大调单簧管奏鸣曲》(OP.167)和《G大调 巴松奏鸣曲》(OP.168)作为创作于圣桑人生最后一年(1921年)的三部连续的室内乐作品,共同体现 出他在室内乐创作领域的艺术风格,同样能够代表圣桑晚期音乐创作的艺术理念.本文基于对这首奏 鸣曲的音乐分析和演奏诠释,试图总结该作品的艺术特征,并对圣桑晚年的艺术观点展开论述.
66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第 20卷
奏鸣曲全部采用钢琴伴奏的形式,形成统一的表现模式.传记作家萨宾娜·塔勒·拉特纳认为,圣桑的 室内乐作品反映了作曲家本人对传统的想象、对色彩和情绪的感受、对平衡与对称的渴望以及对清晰度 的热爱[1].
圣桑于 1921年 12月逝世,而《D大调双簧管奏鸣曲》创作于 1921年 5月 ~6月期间,确属于他人 生最后阶段的音乐作品之一.实际上,在圣桑年轻时,他一直热衷于关注当时最新的音乐风尚,始终支 持舒曼、李斯特和瓦格纳等人的音乐创作,甚至还曾亲自前往德国慕尼黑聆听马勒的第八交响曲首演. 但是,他在晚年表现出的对于音乐新潮流的保守态度却十分坚决,同时也使他在音乐史的评价中一度成 为遭受攻击的反动派.因此,从音乐风格分析的角度而言,也许《D大调双簧管奏鸣曲》这首作品能够进 一步揭开圣桑晚年阶段的音乐风格倾向.同时,作为圣桑作品中极为少见的双簧管乐曲,这首奏鸣曲也 能呈现作曲家在木管乐器写作方面的重要特征.

论双簧管演奏艺术

论双簧管演奏艺术

8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16的表达强烈的情感促使观众感到乏味。

(二)浪漫主义音乐演奏艺术浪漫主义风格音乐起源于巴洛克风格音乐,是其结合不同的时代特色衍生而来的具有独特魅力的音乐风格。

在浪漫主义风格音乐的发展时期,著名作曲家们逐渐摆脱传统思维禁锢,突破了教会、宫廷的束缚,进一步拓展了音乐乐曲创作空间,将音乐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价值的有力途径。

因此,浪漫主义音乐充满个性,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加之受冻启蒙运动思潮与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这一类型的音乐作品普遍具有感性、自由、个性、张扬、民族性的特点。

浪漫主义风格音乐更具变化性,常常使用交叉节奏的手法,以切分音、不规则节拍为主要乐曲技巧;在音程上通常为四个八度等大跳音程[5]。

演奏人员利用双簧管演奏浪漫主义风格音乐,比如:《双簧管与钢琴奏鸣曲》,就要深刻理解音乐中的浪漫主义思想,在演奏的过程中,要做出更多的细节处理,以此提升双簧管演奏的音乐表现力。

在演奏第一乐章的过程中,演奏人员要含蓄、优雅,随后要表现出“刚键有力”,通过这种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丰富乐曲演奏的层次,逐渐展开乐曲主题,释放乐曲中的情感,将乐曲演奏推向高潮。

此外,在大段落、连续的演奏中,要注意控制自身情感,要着重描写乐曲中的细节,或庄重、或活泼,调整演奏情感,从而实现浪漫主义风格音乐的双簧管演奏艺术[6]。

(三)表现主义风格音乐演奏艺术在浪漫主义风格音乐的发展晚期,理查•施特劳斯创作出了完全不同风格的乐曲;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在成长时期受到了传统古典主义风格的影响,其作品中具有严谨、朴素的风格;在创作生涯与人生后期,受到瓦格纳等作曲家的影响,其作品逐渐发生转变,音乐结构宏大、音乐风格多变,重点强调了双簧管的演奏手法与技巧,形成了特有的音乐风格——表现主义风格[7]。

双簧管演奏人员演奏表现主义风格的音乐时,要注意感受乐曲中的思想情感,联合作者在创作乐曲时的经历与心态,着重表达乐曲中远近本的情感。

浅析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奏技巧

浅析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奏技巧

浅析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奏技巧摘要多梅尼科·斯卡拉蒂(Ludwigvan Beethoven,1770-1827)是跨越罗巴克与古典时期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杰出的古钢琴家及教育家、西方音乐最具个性的音乐家之一。

他一生创作了555首键盘奏鸣曲,是西方音乐史上具有传承作用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重要人物,是18世纪独树一帜的音乐家。

《D大调奏鸣曲》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一首奏鸣曲。

这首作品体现他大胆创新的写作手法和独特的结构技术,奠定了他西方“奏鸣曲之父”的音乐历史地位。

本文重点是对这首奏鸣曲的创作特征中的主题特点、和声特点、曲式特点以及演奏技巧中的节奏、力度的强弱、踏板的运用、触键和双手交叉技巧进行研究。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让其他演奏者有更好的理解。

关键词: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创作特征;演奏分析一、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的作曲家简介及创作背景(一)作曲家简介斯卡拉蒂(1685-1757)被誉为奏鸣曲之父,是奏鸣曲式的奠基人。

他的一生创作的作品数量极多,而且影响深远。

他出生于那不勒斯,他的父亲也是一位作曲家,就是闻名于世的A·斯卡拉蒂。

斯卡拉蒂是葡萄牙公主的音乐老师,后来这位公主成了西班牙皇后,斯卡拉蒂也就随之来到这里,长期为西班牙宫廷服务。

[1]他一生写了555首奏鸣曲,贝多芬只有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莫扎特十八首。

斯卡拉蒂不仅创造了奏鸣曲,同时也是奏鸣曲式的奠基人。

1757年逝世于西班牙马德里。

斯卡拉蒂的音乐充满了意大利音乐旋律优美,和声丰富等特征,是键盘音乐的代表典范,直到今天依然是演奏家们的必弹曲目。

斯卡拉蒂身上,奏鸣曲和奏鸣曲式得到了统一,他的奏鸣曲都只有一个乐章,而这个乐章的写作方式是奏鸣曲式。

[2](二)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的创作背景D大调奏鸣曲创作于巴洛克时期,其中曲调带有浓重巴洛克式的特点。

“巴洛克式”是古典主义形成之前的一种文艺复兴起的音乐类型,它的创作思想是继承和发展文艺复兴的音乐观念。

《D大调钢琴奏鸣曲》艺术特征分析

《D大调钢琴奏鸣曲》艺术特征分析

《D大调钢琴奏鸣曲》艺术特征分析《D大调钢琴奏鸣曲》(Op.37)完成于 1780 年,是海顿为献给奥恩布鲁格的姐妹们所作的,全曲由三个乐章构成,可以说它是海顿所写的奏鸣曲当中最动人、最热情的作品。

本文选取了此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从音乐技法以及创作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总结与归纳出海顿鲜明的作曲技法特征,力求管窥出他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

(一)典型古典主义奏鸣曲式的曲式结构特征《D大调钢琴奏鸣曲》这部作品是三乐章奏呜曲,织体结构是古典主义奏呜曲式,音乐风格设计具有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典型特征。

第一乐章:有活力的快板,奏鸣曲式,音乐主题清新灵动,曲式结构严谨规整。

第二乐章:广板,单二段曲式,具有很强的抒情性,类似歌剧中的咏叹调。

第三乐章:急板,回旋曲式。

由主部和两个插部构成,活泼欢快、机智幽默。

第一乐章的开头是由短倚音为引领,平均规整的八分音符组成的主导动机。

节拍规整、旋律质朴。

而诙谐的带有上波音的二连音的加入,使音乐形象顿时生动起来,并洋溢着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让人倍感温暖舒适,其曲式图示如下:第二乐章慢板(Largo e sostenuto),类似歌剧中咏叹调,无论是作曲技法还是音乐语汇都与呈示部形成极大反差。

它开始于d小调的J级主和弦,一拍内的附点音符及三连音仿佛引出人们心灵深处的悸动。

四声部复调织体的运用,也从侧面表现了音乐矛盾冲突的多重性,其曲式图示如下:第三乐章急板,回旋曲式,节奏型短小紧凑,速度欢快,又回到了第一乐章的兴高采烈。

主部主题是由四分音符连奏与八分音符顿音构成,突出了顽皮的谐谑性格。

旋律织体轮廓清晰,寿右手在统一的旋律线上向上爬行。

右手旋律部分顿音记号随着一个小的三度音程连奏短促有力,和左手部分的三度音程断奏一唱一和交相呼应,其曲式图示如下:(二)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旋律安排这首作品既不是巴洛克音乐那样的神性雄浑,也区别于洛可可的妩媚绮丽。

欢快热烈而又温文尔雅,充满人性的光辉与现实感,正是古典主义时期欧洲文化经过启蒙运动洗礼后的表现。

圣一桑的团管弦乐鼓曲式

圣一桑的团管弦乐鼓曲式

圣一桑的团管弦乐鼓曲式
卡米耶·圣一桑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作曲家,他为大管创作的室内乐作品《大管与钢琴奏鸣曲》不仅是这个时期最优秀的大管奏鸣曲之一,也是管乐奏鸣曲文献中的佼佼者之一。

《大管与钢琴奏鸣曲》,是圣一桑完成的为数不多的管乐作品,充分体现了他成熟时期的创作风格。

本文首先对作品的曲式结构、创作手法进行分析,然后对演奏时,需注意的几个方面以及大管声部与钢琴声部的合作问题,进行论述,力图使此作品以一个更加全面、完整、系统的面貌呈现,并对今后的演奏者提供有益的参照。

《动物狂欢节》组曲是法国作曲家圣一桑的一部管弦乐名作。

1886年,圣桑曾先后到布拉格与维也纳进行旅行演奏,途中在奥地利休息了几天。

就在这些日子里,他应巴黎好友的请求,写作了一部别出心裁、谐趣横生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圣桑《D大调双簧管奏鸣曲》的艺术特征————————————————————————————————作者:————————————————————————————————日期:圣桑《D大调双簧管奏鸣曲》的艺术特征-音乐论文圣桑《D大调双簧管奏鸣曲》的艺术特征刘贺明作者简介:刘贺明(1972~),沈阳音乐学院讲师。

有人曾经将双簧管的音色比喻成“田园似的牧歌”,这样一个唯美的赞誉的确是再合适不过了。

当优美的“天鹅湖”主题想起,人们无不惊叹于世界上竟然有如此般清澈动听的音乐之声。

双簧管,一个优雅、傲然的乐器带给人们无限舒畅的情怀。

历史上很多著名作曲家都非常钟爱双簧管这件乐器,经典的双簧管曲目比比皆是,本文将要分析的圣桑《D大调双簧管协奏曲》是双簧管曲库里的经典名作,它清新秀雅,朴素自然,赢得了双簧管乐迷们的极大青睐。

圣桑是享誉世界的法国19世纪作曲家,曾有评论说他的音乐是“新古典主义风格”。

在笔者看来,圣桑的音乐无需刻意定义为哪类音乐风格、哪种流派,因为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既有古典主义规范严谨的格局,又有浪漫主义自由奔放的性格,还夹杂着民族主义个性独立的音乐元素。

品味圣桑的音乐,时而华丽,时而灵秀,时而气势恢宏,永远包含着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

圣桑的创作涉猎了交响乐、小提琴、钢琴、双簧管、单簧管等多种乐器类型,他还对声乐作品有所贡献,著名歌剧《Samson et Dalila》就是出自于他的笔下。

在众多作品中,圣桑尤其在协奏曲的创作中取得了辉煌成就,例如他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与乐队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都是各类乐器协奏曲的保留曲目。

而这首《D大调双簧管协奏曲》,是圣桑管乐类作品中最突出的一首。

这首作品的旋律结构犹如圣桑其它器乐曲作品一般,以古典主义风格为主,所用的旋律、结构及音乐织体,传承了古典主义规整、考究、典雅的文艺精神。

当然,浪漫主义的自由奔放与细腻柔情在这部作品中也充分体现。

下面,让我们具体分析这首作品的整体艺术特征。

乐曲的第一乐章采用了小行板,虽然篇幅短小,还是能够看出采用了奏鸣曲的曲式结构。

呈示部的旋律起始于D大调,娓娓歌唱着一段温暖、质朴、蜿蜒曲折的音乐故事。

圣桑是一位旋律大师,他的旋律自然流畅,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他十分擅长捕捉双簧管乐器的音色特点,用了双簧管最唯美的音区诠释这段歌唱性的旋律。

旋律的流淌是小心翼翼的,开始两小节用休止符,赋予了旋律精致感。

接着,旋律一气呵成地前进了4小节,基本采用上下起伏徘徊的组织,轻盈、悠扬、连绵不断,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

然而,在九曲回折之后,这一乐句的终止落到了小调上。

这种过渡让你丝毫感受不到生硬,顺理成章的将乐曲带入了另外一个乐段,一个崭新的情境之中。

这种情境是深沉低调的,弥漫着浓浓情意的。

双簧管安静透明的音色来诠释这样长线条的乐句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每个音发出的都很淡定沉着,从容冷静,让人有无限空间去思考和遐想。

在发展部中,乐曲来到了降E大调,这对于主调D大调来说绝对是远关系调,通常听起来会觉得生硬,格格不入。

然而,作曲家巧妙地采用了同音转换的作曲技法,使调式的转换在不经意间就发生了。

发展部的旋律织体依旧均衡稳定,用八分音符的连音演奏基本贯穿了全体。

在这里,只有调式调性变化了,而音乐风格却和呈示部始终保持了统一。

然而,在古典主义奏鸣曲结构中,发展部通常脱离呈示部的音乐素材和风格,开启崭新的音乐段落。

所以,圣桑的这种结构布局更为自由,他只是借鉴了古典主义奏鸣曲的结构雏形,但作曲家对这首作品在心里的定义更类似于精致的小品,所以没有严格按照框架设计音乐结构,他忠实于内心的感受让音乐自然发展。

直到发展部结束的位置,作曲家并没有将尾音落到主音降E上,而是落到了升F上,这样做的目的还是为了调性转换,因为我们看到在结束部,乐曲又回到了主调D上。

因此,同样的调式转换方法在这里重新使用了一次,产生了调式回归,为主题再现做好了准备。

如果说呈示部是平和的、温婉的,那么,结束部中情绪就更加激动更加浓烈了。

结束部里基本重复呈示部的主题,只不过没有过渡到小调上,旋律只建立在大调上发展。

不过,它的变化在于表情记号上,那也就是说,这一段要更有起伏,更夸张,要达到乐曲的高潮。

呈示部中,音乐的强度最大只是一个sf,而在这里,出现了f这个力度,并且在c3这个音上还加了重音记号。

这个音虽然不是乐曲的最高音,但是这么强的力度和长度足以证明它是全曲的高潮部分。

之后,经过一串连接片段,乐曲慢慢减弱,最后在pp的情绪中结束了,呈现出一个巨大的反差,但总体上的音乐风格还比较统一。

单看乐谱,觉得第一乐章的旋律貌似简单,但是对于双簧管来说,这一段乐曲对呼吸的要求特别高,大量的连音要演奏出连绵不断的感觉,并不是易事。

乐曲的情绪始终控制在基本平和的状态中,因此,音色的控制也极其重要,能把控好乐曲柔和的美感,是需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达到的。

这首协奏曲的第二乐章轻快活泼,具有田园似的风格趣味。

双簧管诠释这种清新的曲调具有很强的优势,它的音色原本清澈、明亮、纯净,因此,当演奏这样风格的音乐时,真的能够在人眼前勾勒一幅乡间小路的风光美景。

这个乐章在结构上是带引子和尾声的二段体,简洁凝练,不失趣味。

开头的引子特别有中国味道,当然,这并不是圣桑有意用中国素材创作的片段,而音乐就是这样充满灵性,充满巧合,今天的我们怎会猜到200年前的欧洲,竟然有一位作曲家创作了和华夏民族音乐风格如此之相似的旋律。

这几句旋律宛若清晨的黄鹂,在弥漫着清澈芳香的丛林中,唱起精灵般地美妙歌谣。

先是两句抛砖引玉的32分音符连奏,将音乐氛围带入一番仙境,接着节奏型换成8分音符,慢慢舒缓下来,旋律也从高出慢慢滑落,最后落到主调之时,仿佛回到了温暖人间。

整个引子自由浪漫,引领人们接受了大自然的洗礼。

进入主题之后,乐曲采用了9/8拍,用了带符点的三拍子节奏型,这样的节奏型把这首乐曲赋予了西西里舞曲的感觉,轻松惬意,充满着明媚阳光。

在这一乐段中,有些长音的地方还加了装饰音,令乐曲显得轻巧灵动。

作曲家也始终没有放弃16分音符连音的运用,这种效果增强了乐曲的自由感,并且能充分发挥双簧管这件乐器的性能——在演奏连音时无可比拟的优雅淡定。

第25小节起乐曲在g小调上停留了几小节,做了短暂离调,丰富了调性色彩。

然而,经过一段过渡之后,乐曲结束在F大调的六级音上。

也许用同音做远关系调性转换是圣桑一贯的写作手法,这里同样如此,第一乐段的结束音成了下一乐段G 大调的属音,调式自然过渡,没有生硬痕迹。

第二乐段的旋律音区集中在双簧管的中音区,情绪比第一乐段更为激动了,连续切分音部分的渐强比之前的旋律更涌动,预示着高潮的来临。

接着2小节之后,这一乐章的最强音出现了,这个音虽然音域不高,但是坚定果断,沉稳有力。

然后,乐段在渐慢渐弱中消失。

尾声部分,乐曲回到原调,前两句重复了开篇引子,乐曲产生回归主题的意向,让人们恍然之间又回到令人神往的自然清新气氛之中。

随后的织体由16分音符转换为三连音,使乐曲慢慢趋于平静。

在整个放缓的过程中,旋律依旧呈起伏状态,并不是一条直线落底,而是徘徊下落,曲线前行。

这样的线条对于双簧管演奏来说又增加了难度,在保持长句吹奏的稳定连贯性同时,还要顾及大幅跨越音符间的音准。

在这里,遍布了六度、八度这种跳跃性音程关系,令乐曲在一幅摇曳的画面中慢慢结束。

前两个乐章,我们更多地给予浪漫、美好、恬静、淳朴、自然等溢美之词,使我们更加期待第三乐章会是一种怎样别出心裁的田园风格。

然而,第三乐章的伟大之处让我们之前的一切想象都付诸于现实。

第三乐章的旋律依旧保持着田园风格,依旧为人们勾勒大自然的美好光景。

不过,它远离了平静,远离了幽然自得,取代这些性格的是欢快、激动、热烈的情绪氛围。

双簧管在这里一下子变了角色,原来的那份从容淡定似乎消失了,带来了激情澎湃的新面孔。

它展现了这件乐器另外一种色彩,和前两个乐章形成强烈地反差。

这一乐章的结构组织和之前乐章有很大不同。

前面两个乐章还能清晰地看出作曲家遵循着西方古典主义结构原则,能明显地分出段落。

而在这一部分,整个乐段一气呵成,很难找出明显的段落痕迹。

形成这样的原因有两个条件:首先,这一乐章的速度极快,音乐素材很多都是8分音符和16分音符的快速跑动,因此,很容易给人形成一泻千里的感觉。

另外,这里的调式转换非常多,而衔接几乎是没有缝隙的,我们很难判断乐曲固定在什么调上。

乐曲的开头建立在F大调上,而结尾结束在远关系调D大调上,这种情况是非常少见的。

所以,这一乐章不仅旋律的发展自由奔放,结构的组织调性的布局也不固定于某个章法,充分彰显了后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追求自我的个性化特征。

开头的音乐动机很有特点,在一个音上做重复三连音的演奏,非常坚定有力的音型,仿佛是命运在敲门。

之后连着音阶式的上行,当走到高点的时候旋律向下八度连续滑落,增强了乐句的起伏。

这样的旋律线让原本就很急促的旋律更加跌宕。

重复三连音的音型在开篇之处不断环绕,从开始的F大调,到后来的降A大调,一直没有停歇,紧张感不断增加,仿佛迫切地要穿越一段丛林,一座城池。

在第56小节的位置,乐曲开始了连续11组16分音符快速跑动的长句,在休止两小节之后,又紧跟着7组16分音符快速跑动的长句这一部分极其考验演奏者的气息和吹奏技术。

然而,这里结束后,音乐并没有放松这种紧张感,在几小节的缓冲之后,更长的15组16分音符跑动旋律开始了,音乐继续快速前进着,丝毫没有停歇的意味。

就这样不断地向前奔跑,乐曲在F大调和D大调之间来回交替,但并不凌乱,旋律还保持了张弛有度。

最后一个八拍的颤音将乐曲带入了高潮,在它的衬托下,ff这个记号终于出现在尾部,此时,乐曲仿佛跑到了终点,当人们期待着结束之时,乐曲又重新来了一次16分音符的跑动乐句和八拍的颤音,最终,一个华丽的16连音让乐曲辉煌的结束了。

在欣赏完整个第三乐章之后,无不为之震撼,如此地畅快淋漓,是在双簧管完美的演绎之下获得的满足感。

这一乐章对技术的要求比前两个乐章都要大很多,长乐句乐此不疲的出现,旋律音符跌宕起伏的交错出现,为音乐演奏增加难度的同时也增加了精彩度。

圣桑的这首双簧管协奏曲让我们彻彻底底地享受了一番田园之旅,这旅途里不光有淡雅、质朴的田间风景,还有心驰神往的自然风光,在旅途即将结束之时,还产生了一种新鲜刺激的感受。

音乐就是如此,它可以给你带来无限可能,无限遐想,它用独特的音响结构方式,打动你的心灵。

通过这首乐曲,我们对双簧管的艺术可能性也有了重新认识,它是丰富的是饱满的,它可以高雅端庄,也可以因极致的旋律而疯狂。

这首乐曲,这件乐器,简直就是天作之合,它们会这样作为经典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高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