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 詹丽香

合集下载

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

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

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目的:分析产后出血原因,有效迅速的抢救,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对44例产后出血达500ml以上产妇临床资料分析,针对原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预防感染。

结果:44例产后出血患者通过抢救、护理,预后良好。

结论: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工作,严密的临床观察,可以降低其发病率,从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标签:产后出血;护理;抢救;预防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500 ml者,产后2 h内出血量≥400 ml者,称为产后出血。

我院对44例产后出血量的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严密观察临床病情,及时给予输血、输液、应用宫缩剂、持续按摩子宫等处理,使产后出血控制。

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关键在于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观察、急救及护理。

1临床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统计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的产后出血44例,孕妇的年龄在20-40岁之间,孕周为37-42,分娩方式:阴道产33例,剖宫产11例。

其中子宫收缩乏力34例,胎盘因素7例,软产道裂伤2例,较大阴道血肿1例,产后出血患者均治愈。

1.2方法采用容积法和称重法测量出血量,产后24h臀部垫产妇记血量纸。

44例产后24h内的出血量>500ml,最多竟达3160ml。

产后2h内出血38例,产后2~24h内出血6例。

1.3 产后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及凝血机制障碍[1]。

2 抢救针对原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及防止感染。

发生产后出血应指定1人指挥,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

产妇去枕平卧,保暖,给予氧气吸入,心电监护。

迅速补充血容量,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保证晶体平衡液、血液、药物的供给,密切监测血压、脉搏、皮肤颜色、表情等生命体征。

迅速查明出血原因,对宫缩乏力引起的出血,立即按摩子宫,清除宫腔积血和凝血块,注射宫缩剂;胎盘滞留时应徒手剥离;软产道撕裂及时行缝合术;做好各种检查及抽血交叉配血及相关的准备。

产后出血的护理心得与体会

产后出血的护理心得与体会

产后出血的护理心得与体会目的:分析产妇产后出血的护理心得与体会。

方法:抽取在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接受治疗的43例产后出血的患者,通过专业护理对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观察与探讨,并对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及心得进行探讨。

结果:经过临床护理43例患者产后出血情况均好转,其中40例患者痊愈,3例患者情况有所好转,未出现死亡病例。

結论:针对产妇的产后出血进行及时专业的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产前做好充分的预防准备与相应的应急措施对降低产后出血的情况十分有效。

标签:产后出血;护理心得;体会;1. 临床资料在2016 年4 月- 2017 年4 月,本院共接收10360 例分娩孕妇,抽取其中43 例产后出血患者,其中20 例初产妇,23 例经产妇。

产妇年龄范围在19 - 40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3 岁,全部为单胎妊娠。

孕期为36 - 40周,平均孕期为38 周。

平产22 例,剖腹产21 例。

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19 例,胎盘因素9 例,子宫破裂7 例,软产道损伤8 例。

转归:治愈40例,好转3 例,死亡0 例。

2. 护理2. 1 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产妇在面对分娩并发症时普遍会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针对产妇的情绪状况进行安慰、疏导[1]。

在产妇入院后,通常会因情绪上的焦虑、紧张等问题而出现大脑皮层的功能紊乱现象,容易出现继发性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

所以,护理人员要做好其心理护理工作。

首先要针对产妇的情绪状况与心理感受进行询问以及评估,关心产妇的需要,并为产妇提供符合其心理要求的支持与鼓励,以便做好对产妇的情绪、心理等方面的疏导工作,稳定其紧张、焦虑的情绪。

2. 2 产前干预。

护理人员需要为产妇做好产前检查工作。

在检查中,护理人员要明确产妇是否存在妊高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子宫畸形、前置胎盘、多胎、巨大胎儿、产次过多以及难产史等问题。

对高危孕妇加强管理,对于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必须列入专案管理、定期检查。

浅谈妇产科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

浅谈妇产科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

浅谈妇产科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目的: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称产后出血。

方法: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目前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

结果:产妇出血的预后随失血量、失血速度及产妇体质不同而异,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可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严重者危急产妇生命。

结论:提高护理人员的助产技术,特别重视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以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及孕产妇的死亡率。

标签:产后出血;预防;护理1 产后出血原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和凝血功能障碍。

1.1 全身原因:难产,产程过长使产妇体力衰竭、精神紧张导致子宫收缩不协调、乏力;临产后过多使用镇静剂、麻醉剂;合并急慢性全身性疾病。

1.2 局部因素:1.2.1 子宮过度膨胀,如双胎妊娠、羊水过多、巨大胎儿使子宫肌纤维纤维过度伸展失去弹性。

1.2.2 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如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或子宫畸形,可影响子宫正常收缩.1.2.3 子宫水肿及渗血,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或严重贫血。

胎盘早剥所致的子宫胎盘卒中,以及前置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血窦不易关闭等。

均可发生子宫收缩乏力。

引起产后出血。

1.3 胎盘因素:胎盘剥离不全、滞留、嵌顿、沾连、植入及胎盘发育异常等。

1.4 软产道裂伤:因急产子宫收缩过强、产程进展过快、软产道没有经充分的扩张胎儿过大保护会阴不当、助产手术操作不当、未做会阴侧切或因会阴侧切过小胎儿娩出时致软产道撕裂。

软产道裂伤常见会阴、阴道、宫颈裂伤,严重者裂伤可达阴道窟窿、子宫下段、甚至盆壁形成腹膜血肿,阔韧带内血肿而致辞大量出血。

1.5 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肝炎。

2 产生出血的预防2.1 产后出血好发于异常产及有并发症的孕产妇,因此,产前应认真筛选出高危孕产妇,如妊娠高血压疾病、肝炎、贫血、血液病,多胎妊娠等做好监护,于分娩前做好抢救准备。

2.2 分娩期:2.2.1 第一产程要密切观察产程、胎心、宫缩以及血压等情况,临产后产妇的消化能力减弱,食物可在胃内存留较长时间,多不愿进食也不感饥饿。

28例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

28例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

28例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临床护理方法。

方法:对我院妇产科2007年9月-2008年11月收治的28例产后出血病例实施一般护理加心理护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经过我院医生和护士的临床抢救治疗与精心护理,28例产妇产后出血量降低,无死亡病例出现。

结论:实施一般护理加心理护理减少产妇产后出血,是降低产妇产后出血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母子健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产后出血;临床护理【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are method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Method:Summaried and analysed general nursing care and psychological situation to 28 case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cases in our hospital in September 2007-November 2008. Result: according to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clinical care by doctors and nurses in our hospital, 28 cases of reduction of maternal postpartum hemorrhage, no deaths occur.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eneral nursing care and psychological nursing care to reduce maternal postpartum hemorrhage, is to reduce the amount of maternal postpartum hemorrhage, it is one of an important means for mother and child health.【key words】postpartum hemorrhage; Clinical care【中图分类号】R714.4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23-02孕产妇死亡的4大原因是出血、感染、子痫、妊娠合并心脏病,而产后出血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1],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超过500ml,产后2 h内出血量>1400 ml者。

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

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

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摘要】产后出血是产妇在分娩后所面临的一种常见情况,需要我们进行正确的护理来确保产妇的健康和安全。

在护理过程中,首先需要规范产后出血护理流程,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操作。

要密切观察产后出血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需要及时采取护理措施,如按时更换卫生巾、保持私处清洁等。

产妇要避免过度疲劳,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

产妇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

正确的产后出血护理体会可以有效预防并处理产后出血情况,保障产妇的身体健康和康复。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规范流程、观察情况、采取措施、疲劳、情绪稳定1. 引言1.1 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产后出血是产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产后护理中尤为重要。

正确的护理流程和方法对于预防和处理产后出血至关重要。

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毫升,或产后24小时至6周内出血量超过1000毫升。

严重的产后出血可能会危及产妇的生命,因此护理工作必须做到位。

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包括规范产后出血护理流程、密切观察产后出血情况、及时采取护理措施、避免过度疲劳、保持情绪稳定等方面。

正确的护理流程可以有效地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及时发现并处理产后出血情况,对产妇的康复十分重要。

密切观察产后出血情况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保证产妇的安全。

及时采取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出血量,防止病情恶化。

产妇在产后要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充足休息和饮食,同时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面对产后恢复,有利于产妇身心健康。

通过正确的护理方法和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和处理产后出血,保障产妇的健康。

2. 正文2.1 规范产后出血护理流程规范产后出血护理流程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护产妇的健康。

在产后出血护理流程中,要确保产妇在分娩后第一个小时内接受一次完整的产后护理评估,包括监测产后出血量,观察产妇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

护理人员应及时记录产妇的产后出血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产妇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

产妇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

产妇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了产妇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及效果。

方法:资料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100例,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临床护理,研究组在其基础之上给予科学全面的产后出血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患者出血情况比较,研究组出血3(6.0)例,出血量为(234±30.45)ml,对照组出血9(18.0)例,出血量为(355±36.75)ml,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产妇产后出血的情况,护理人员做好分娩前的预防护理措施,并在产后针对其出血状况给予全面科学的护理措施,可极大减少孕妇出血量,最大程度保障孕妇的生命安全,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产妇产后出血;护理对策;体会【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186-01产后出血是临床中一种较为常见的产妇产后相关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孕妇产道的出血量偏大,并且较急,同时伴有头晕、腹泻、浑身乏力、乳汁不通等,严重威胁产妇的生命安全以及预后效果[1]。

通常给予产后出血患者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轻产妇产后出血量。

本文主要探讨了产妇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及效果,并将其作如下报道:1 资料与方法资料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100例,其中初产妇59例,经产妇41例;患者年龄为20~40岁,平均年龄为(30.5±5.6)岁;孕周为37~42周,平均孕周为(39.2±1.2)周;100例孕妇中,65例自然分娩,23例剖宫产,会阴侧切12例;所有产妇分娩后24小时内的出血量均超过500ml,其中出血量为500~700ml者72例,出血量为800~1000ml者为20例。

1.2 护理措施心理护理:产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的情况,就会产生极度紧张、恐惧及焦虑等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

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

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

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护理方案。

方法:研究时间为2016年1月-2020年12月间,共计产后出血患者45例。

以随机法为准,A组23例予以优质护理,B组22例予以常规护理。

对比护理效果。

结果:A组产后2h/24h的出血量少于B组,A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B组(P<0.05)。

结论:为产后出血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可以减少出血量,获得高度满意。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出血量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并发症之一,被认为是产后死亡的首要病因。

产妇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约为3%,其主要病因是宫缩乏力,具有可预防性[1]。

临床认为在出现产后出血征兆后应进行优质化护理,以减少出血量,尽快控制出血情况,保证围生期安全。

为此,本研究选取45例产后出血患者,用于分析优质护理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落实于2016年1月-2020年12月间,共计产后出血患者45例。

所有患者在产后2h以内的出血量多于400ml或是产后24h以内的出血量多于500ml。

根据随机法分组后,A组23例,年龄从23岁间断至33岁,均值(28.20±0.42)岁;初产妇比经产妇为15比8。

B组22例,年龄从22岁间断至32岁,均值(28.14±0.55)岁;初产妇比经产妇为14比8。

数据经假设检验并无差异(P>0.05)。

1.2 方法B组予以常规护理,即监测患者的产后体征,做好保暖和体位护理,指导患者进行术后锻炼等。

A组予以优质护理:①产程护理:第一产程时告知患者注意休息,可以适度补充能量。

第二产程时坚持无菌操作,若分娩困难可以进行会阴侧切术,若发现出血点需要立即止血。

合理使用腹压,避免产道受损。

在分娩胎头以及胎肩时应该缓慢娩出,娩出胎肩后需肌注催产素,促进子宫收缩。

第三产程时不可尽早按摩子宫或是牵引脐带,胎盘剥离后可直接娩出胎盘,检查会阴切口或阴道等有无出血点。

②产后出血量计算:自然分娩患者在娩出胎儿即刻使用集血器收集血量,将产后2h的集血量记录在护理单上。

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_0

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_0

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目的:研究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有效的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及附近医院50例产后出血产妇的相关资料,统计分析出血原因,总结预防及护理措施。

结果:所有产妇在精心护理下,未出现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有效治愈率为100%。

结论:早期予以恰当治疗产后出血,辅助以科学高效的护理,有助于降低产后出血的死亡率。

标签:产后出血;护理;临床疗效产后出血是分娩过程中的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若处置不当,极容易造成产妇的死亡或严重并发症[1]。

本研究分析探讨了50例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患者为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及附近医院进行分娩并发产后出血的产妇。

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妇产科学》第七版中相关标准制定:即产后出血是指在胎儿娩出母体后2小时内阴道失血量≥400ml以上或者24小时内阴道失血量≥500ml以上者。

本组患者共50例,年龄24~36岁,平均(27.2±3.3)岁;初产妇40例,经产妇10例;孕周33~42周,平均(38.4±1.8)周;分娩方式均为经阴道分娩;产后2h内出血者39例,产后2h后出血者11例;出血量400~1000ml者,共12例,出血量1000~1500ml者,共27例,1500ml以上者,共11例;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者37例,胎盘因素5例,软产道损伤7例,凝血障碍1例。

1.2 出血量评估方法分娩过程中,胎头娩出后,于产妇臀部下方放置消毒弯盘,并将带有刻度的接血器放置于产妇臀下,收集产道出血量并计量。

产妇分娩完成后,采用称重法计算失血量,即失血量(ml)=[胎儿娩出后接血敷料湿重(g)-接血前敷料干重(g)]/1.05(血液比重g/ml)[2]。

1.3 结果本组50例患者经过积极抢救,精心护理,无并发症、后遗症及死亡病例,有效治愈率为100%。

2 护理2.1 产前出血的预防及护理产后出血的护理工作应当在高危产妇来源后即开始,所有入院待产的产妇均需详细评估其产检资料,有效筛选出存在出血高风险的孕产妇,如妊娠期高血压、双胎及多胎妊娠、边缘性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合并肝脏疾病、贫血等,均应纳入专门管理,及时复查评估出凝血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詹丽香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及预防措施。

方法:选择2008年8月~2012年8月期间在我院产科分娩出现产后出血的52例患者,针对出血原因,迅
速采取抢救措施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

结果:52例患者采取观察、抢救及护理
等措施后,出现失血性休克1例,经子宫全切术后病情好转,其余51例均痊愈。

结论: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对策,可以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病几率。

在临床上做好
观察、抢救及护理工作,是保障产妇健康及安全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1-0277-02
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分娩胎儿后24h内出血量多于500ml以上,是一种常见的
产科并发症状。

而晚期产后出血出现在分娩后24h,于产褥期时出现的子宫大量
出血,常发于产后1~2周[1]。

该病发病凶猛且突然,为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
如不及时救治,可危及产妇生命安全。

为了提升相应的护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本
文将选择2008年8月~2012年8月期间在我院产科分娩出现产后出血的52例患者,针对出血原因,迅速采取抢救措施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08年8月~2012年8月期间在我院产科分娩出现产后出血的52例患者,年龄21~39岁,孕周32~40周,其中23例为阴道分娩,29例为剖宫产。

31例患者出血量在500~1000ml,15例出血量在1001~1500ml,5
例2001~3000ml,1例在3000ml以上。

出血原因:28例子宫收缩乏力,16例胎
盘原因,5例软产道裂伤,3例凝血功能障碍。

2 抢救护理
抢救的原则在于迅速补充血容量,及时止血,保持呼吸道的畅通,纠正休克
以及预防感染。

①子宫收缩乏力引发出血的患者:采取增强宫缩是最为迅速及有效的止血方式。

应用子宫按摩并给予宫缩剂或缩宫素,采用无菌纱布填塞也有显
著的止血作用。

对盆腔血管进行结扎止血,必要时应用子宫全切术。

②胎盘原因引发的大出血处理方法:及时把胎盘取出,准备好行刮宫术,如胎盘植入的患者,准备行子宫全切术。

③软产道裂伤引发出血的处理:采取修补与缝合裂伤进行有效止血。

④对于凝血功能障碍引发的出血:应针对患者的疾病病因与种类进行及时处理。

3 护理对策
3.1加强组织管理建立抢救小组,成员为院领导、产科、内科、外科、儿科
医生及护理人员。

及时做好抢救准备,当出现产后出血时,马上组织抢救。

加强
对医护人员业务的培训,特别是急救技术,全体产科护理人员应掌握并熟悉各种
危重患者抢救的常规技术及急救设施的应用方法。

3.2预防产后出血护理产前:做好产前各项常规检查,当出现高危孕妇时,
应定期进行检查,并加强管理与观察。

产时:第一产程要注意胎心、产程、宫缩、定期肛查,通过产程图来记录监测产程的进展,及时的处理产程停滞和延缓。


时有需要剖宫产或手术助产时,及时做好准备,以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

第二产
程时要注意胎心的变化,并注意避免软产道损伤,保护会阴。

待胎儿娩出后,马
上观察并监测出血的情况。

第三产程应识别胎盘剥离的征象,协助胎盘正确的娩出,防止牵拉脐带以及过早对子宫的大力揉挤,如有裂伤出现时,及时缝合。


细观察产妇体征及周身情况,检查出血量及出血情况,警惕休克的发生。

3.3抢救护理当产后出血病例出现时,应马上组织人员进行抢救,备好急救
设备及物品,掌握好抢救的时机,并对于有休克征兆的患者迅速的给予补充血容量。

护理人员应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对于口头医嘱应马上记录,避免遗漏。

4 结果
52例患者采取观察、抢救及护理等措施后,出现失血性休克1例,经子宫全
切术后病情好转,其余51例均痊愈。

5 讨论
5.1病因本文研究中发现,以子宫收缩乏力引发的产后出血现象最为多见,
其次依次为胎盘原因、软产道损伤以及凝血功能障碍。

且在产后2h出现出血的
患者最多。

5.2预防措施产后出血发病迅速,所以应加强组织建设,当出现出血现象后,通过完善的组织团队来进行及时的抢救,协调好血源、车辆、设备等物资,做到
争分夺秒,以保障抢救的顺利进行。

对高危产妇及时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及干预
也是减少产后出血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中出现产后出血的患者多为高危妊娠患者,同时伴有较多的出血高危因素,如不良病史,即产后出血史、难产史、剥离
胎盘史、剖宫产史、子宫肌瘤史、人流史、贫血及血液病史等。

妊娠期高危因素,即羊水过多、双胎、妊高征、巨大胎儿、胎盘前置或早剥、胎位异常等。

分娩期
高危因素,即产程延长、宫缩乏力、难产、急产、胎盘滞留及剖宫产等。

所以护
理人员要识别、掌握产后出血及高危妊娠的高危因素,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加强
孕产妇对保健知识的认知,嘱其定期进行产检,并住院进行分娩,提高孕产妇对
于保健知识的掌握,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近年来剖宫产
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而剖宫产患者除了具有子宫出血的可能外,还有手
术切口出血的危险因素,所以护理人员应掌握好剖宫产患者手术围期的观察与护理。

参考文献
[1]黄泽兰.产后出血患者的抢救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 (24):1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