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构造地质学考博资料
02~10年地大北京构造考试题

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一、名词解释1、剪节理2、均匀变形3、构造置换4、劈理的域构造5、S-C组构6、花状构造7、石香肠构造8、褶皱枢纽与脊线9、断展褶皱10、位错蠕变二、简述题1、简述中和面褶皱作用伴生构造的类型与分布特征2、简述在野外区分面理和层理的基本标志3、简述褶皱位态(空间方位)分类的依据以及褶皱位态分类的基本类型三、论述题1、论述走滑断层系统中的应力应变特征及其伴生构造的类型与方位2、论述变质核杂岩构造的组成要素及其形成过程3、论述低角度断层的类型及其主要识别标志4、论述逆冲双重构造的几何学结构、构造类型及其研究意义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一、论述纵弯褶皱作用伴生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20分)二、论述不整合的基本特征及其地质意义(20分)三、论述褶皱横截面形态分类(Ramsay分类)的依据及其类型(20分)四、论述剪节理和张节理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意义(20分)五、下列两题任选一题回答1、论述逆冲推覆构造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构造组合形式(20分)2、论述伸展构造的主要构造类型及特征(20分)六、论述韧性剪切带剪切运动方向的主要判别标志(20分)七、简要解释下列术语1、拉分盆地2、断弯褶皱3、应变椭球体4、构造应力场5、应力莫尔圆6、窗棂构造7、拉伸线理与矿物生长线理8、构造序列9、构造置换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一、简述线理的基本类型并评价其对构造运动学分析的意义(20分)二、简述如何区分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是断层接触还是角度不整合接触(20分)三、简述褶皱位态(空间方位)分类的依据以及褶皱位态分类的基本类型(20分)四、简述在野外区分面理和层理的工作方法(20分)五、简要介绍并评述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机制(20分)六、下列两题任选一题回答1、论述走滑断层系统中的应力应变特征及其伴生构造的类型与方位(20分)2、论述变质核杂岩构造的组成要数及其形成过程(20分)七、简要解释下列术语(任选其中6题,5分)1、剪节理2、均匀变形3、构造置换4、劈理的域构造5、S-C组构6、花状构造7、石香肠构造8、褶皱枢纽与脊线9、断展褶皱10、位错蠕变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八、简述线理的基本类型并评价其对构造运动学分析的意义(20分)九、简述如何区分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是断层接触还是角度不整合接触(20分)十、简述褶皱位态(空间方位)分类的依据以及褶皱位态分类的基本类型(20分)十一、简述在野外区分面理和层理的工作方法(20分)十二、简要介绍并评述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机制(20分)十三、下列两题任选一题回答3、论述走滑断层系统中的应力应变特征及其伴生构造的类型与方位(20分)4、论述变质核杂岩构造的组成要数及其形成过程(20分)十四、简要解释下列术语(任选其中6题,5分)10、剪节理11、均匀变形12、构造置换13、劈理的域构造14、S-C组构15、花状构造16、石香肠构造17、褶皱枢纽与脊线18、断展褶皱10、位错蠕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一、简述如何区分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是断层接触还是角度不整合接触(20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博专业英复习材料

晶) is said to have a porphyritic texture(斑状结构). The classification of fine-grained rocks, then, is based on the proportion of minerals which form phenocrysts and these phenocrysts (斑晶)reflect the general composition of the remainder(残留) of the rock. The fine-grained portion of a porphyritic(斑岩) rock is generally referred to as the groundmass(基质) of the phenocrysts. The terms "porphyritic" and "phenocrysts" are not restricted to fine-grained rocks but may also apply to coarse-grained rocks which contain a few crystals distinctly larger than the remainder. The term obsidian(黑曜岩) refers to a glassy rock of rhyolitic(流纹岩) composition. In general, fine-grained rocks consisting of small crystals cannot readily be distinguished from③ glassy rocks in which no crystalline material is present at all. The obsidians, however, are generally easily recognized by their black and highly glossy appearanceass of the same composition as obsidian. Apparent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odes of formation of obsidian and pumice is that in pumice the entrapped water vapors have been able to escape by a frothing(起泡) process which leaves a network of interconnected pore(气孔) spaces, thus giving the rock a highly porous (多孔的)and open appearance(外观较为松散). ④ Pegmatite(结晶花岗岩) is a rock which is texturally(构造上地) the exact opposite of obsidian. ⑤ Pegmatites are generally formed as dikes associated with major bodies of granite (花岗岩) .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extremely large individual crystals (单个晶体) ; in some pegmatites crystals up to several tens of feet in length(宽达几十英尺)have been identified, but the average size is measured in inches (英寸) . Most mineralogical museums contain a large number of spectacular(壮观的) crystals from pegmatites. Peridotite(橄榄岩) is a rock consisting primarily of olivine, though some varieties contain pyroxene(辉石) in addition. It occurs only as coarse-grained intrusives(侵入), and no extrusive(喷出的) rocks of equivalent chemical composition have ever been found. Tuff (凝灰岩)is a rock which is igneous in one sense (在某种意义上) and sedimentary in another⑥. A tuff is a rock formed from pyroclastic (火成碎 屑的)material which has been blown out of a volcano and accumulated on the ground as individual fragments called ash. Two terms(igneous and sedimentary) are useful to refer solely to the composition of igneous rocks regardless of their textures. The term silicic (硅质 的)signifies an abundance of silica-rich(富硅) and light-colored minerals(浅 色矿物), such as quartz, potassium feldspar(钾长石), and sodic plagioclase (钠长石) . The term basic (基性) signifies (意味着) an abundance of dark colored minerals relatively low in silica and high in calcium, iron, an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复习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复习题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复习题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习题,,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1、地台:大陆上自形成以来未再遭受褶皱变形的稳定地区,与地槽相对应的地壳稳定构造单元,又称陆台。
地台具有双层结构。
下构造层称基底,由前震旦纪或前寒武纪的巨厚沉积岩系与火山岩组成,也称结晶基底。
上构造层称盖层,由震旦纪或寒武纪以来的沉积岩系组成,其厚度一般不超过1000~2000米。
盖层与基底以角度不整合接触2、地槽:是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地带,垂直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和发育。
有大量火山碎屑沉积物的地槽称为优地槽。
位于大陆架上的没有火山活动的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地槽,称为冒地槽特点巨厚的沉积建造、强烈的构造变动、频繁的岩浆活动、显著的区域变质作用、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3、构造体系:指许多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和不同序次,但都有成生联系的各项构造要素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
4、构造形迹:在自然条件下地壳中的岩层或岩体,发生永久形变而造成的各种地质构造形体和地块、岩块相对位移的踪迹,即包括构造变动和非构造变动产生的各种次生结构要素。
5、拆离断层:结晶变质基底杂岩与上覆沉积盖层之间的大型低角度正断层或伸展断层,分割变质核杂岩与上盘岩石的并将这两种构造层次相差很大的岩石单元叠置于一起的大规模低角度正断层。
6、变质核杂岩:由拆离断层限定的孤立穹隆状地质体,由经历了韧性变形的中-高级变质岩和岩浆侵入体组成,其上被拆离断层构造关系覆盖,并且上盘经历了长距离的位移。
7、断陷盆地:指断块构造中的沉降地块,或者再伸展条件下以正断层为边界的盆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2017年构造地质学考研真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构造地质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双重走滑构造
2、β图解
3、S-C组构
4、共轴递进变形
5、滑脱褶皱
6、盆-岭构造
二、论述
1、节理分期配套方法研究意义
2、大规模低角度伸展构造系统与逆冲推覆构造判别方法及标识
3、实际研究工作中褶皱的观察方法
4、裂谷特征及形成机制
5、断层与角度不整合判别
6、兰姆赛褶皱分类(三类五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构造地质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β图解
2、褶劈理
3、断弯褶皱作用
4、盆岭
5、走滑双重构造
6、应变椭球
二、论述
1、变质核杂岩特征和形成机制
2、裂谷特征和形成机制
3、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形式和特征
4、兰姆赛褶皱分类
5、节理分期与配套
6、断层和角度不整合的区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构造地质学考研真题
一、简要介绍下列术语(每题5分,共30分)
1、花状构造
2、糜棱岩
3、π图解,
4.非共轴递进变形 5、褶劈理 6、褶皱轴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120分)
1、简介逆冲断层相关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与主要特征(20分)
2、简述伸展剥离(拆离)断层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形成机制(20分)
3、简述纵弯褶皱形成机制研究的野外观测内容和观测方法(20分)
4、简介主动裂谷作用和被动裂谷作用的特征与区分标志,(20分)
5、简述浅变质沉积岩区劈理与层理构造的区分标志和方法(20分)
6、简述断裂构造的识别标志及断层运动学性质的判别方法(20分)。
地大考研复试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构造地质学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地大考研复试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构造地质学考研复试经验分享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
1960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教战线红旗学院”,跻身于64所全国重点高校行列。
1970年迁校,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直接关怀下,在北京原校址恢复办学。
1987年成立中国地质大学,在京汉两地相对独立办学,是我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并首批进入"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
2000年2月,中国地质大学由国土资源部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
2005年3月,大学总部撤销,京汉两地独立办学。
2006年9月,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共建中国地质大学。
2017年9月,学校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
在数十万名毕业生中,有37人成为两院院士,200余人成为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
经过60余年的建设,学校逐步成为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成为我国地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校现有17个教学单位,42个本科专业,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工程硕士领域和MBA、MPA等11个类型的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后流动站。
在职教职工14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继续教育和网络远程教育在读生10万余人。
现任党委书记马俊杰,校长邓军。
启道考研复试班根据历年辅导经验,编辑整理以下关于考研复试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广大复试学子有所帮助,提前预祝大家复试金榜题名!专业介绍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固体地球及表层物质结构构造、形成演化过程及规律,并为维持充足的能源、固体矿产、减轻地震等地质灾害和优化环境提供构造地质学依据的学科。
才思学员回忆版 201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第四纪地质学考研真题

才思学员回忆版201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第四纪地质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共15分)
1、夷平面
2、冰阶
3、离石黄土
4、泥石流
5、侵蚀阶地
6、鼓丘
7、侵蚀旋回学说
8、泥河湾组
9、萨拉乌苏动物群
10、C14测年
二、简答(每题15分)
1、狭义和广义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2、第四纪的分期
3、黄土高原黄土地层的划分
4、第四纪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三、论述(每题25分)
1、判断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
2、对比分析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异同
3、第四纪地质野外调查内容及工作方法。
构造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至2017 学年第 1 学期
教学日历
课程名称:构造地质学性质:必修
总学时:64学时讲课:40学时实习:24 其它
授课班级:100101E003-01班学生人数:30
任课教师:漆家福(教授)助教:陈石(副教授)
所在院(系、部):地球科学学院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材名称:构造地质学(第二版)作者:朱志澄等
构造地质学作者:漆家福等
出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99
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务处制
填写说明:
1.每上一次课填写一行,节次填写数字“1-5”,一天共分5大节课,例如:一周上三次课填写三行,并在周学时栏合并单元格填写“6”,周一第3、4节,在节次栏中填写2。
2.教学日历一经制订,不应出现大的变动,但允许主讲教师在完成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
学要求前提下,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如有变动,须经课程所属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批准,并报院(系、部)办公室备查。
3.上机、大作业、课堂讨论、外出参观、考试等如占课内学时,在“备注”栏内注明。
4.教学日历由教师自存一份、课程所属系存一份,在每学期开学后第一周内送课程所属院(系、部)办公室并发一份电子版给课程所属院(系、部)办公室;有实验和上机学时的须发一份电子版的给实践科sjk@
上课地点:逸夫楼-108#;
实习课程地点:地质楼构造地质学实验室;考试:闭卷统一考试,时间另行安排。
(NEW)中国地质大学(北京)《804构造地质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目 录2015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804构造地质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804构造地质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08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考研真题2007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考研真题2006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考研真题2005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考研真题2004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考研真题2003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考研真题2015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804构造地质学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走滑双重构造2.S-C组构3.贝塔(符号打不出来)图解4.共轴递进变形5.滑脱褶皱6.盆—岭构造二、简述节理分期和配套的原则,方法及研究意义。
三、简述区分大规模低角度伸展断层系统与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的方法和标志。
四、简介在野外开展褶皱构造形成机制研究的工作步骤,观测内容和研究方法。
五、简介裂谷构造主要特征并评述其形成机制。
六、简述区分两套产状不同地层之间是断层接触关系还是角度不整合的方法。
七.、简述兰姆赛褶皱分类的依据,基本类型与主要特征。
2013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804构造地质学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糜棱岩2.剪节理3.应变硬化4.盆岭构造5.逆冲叠瓦扇6.褶皱枢纽与褶皱脊线二、简述浅变质变形沉积岩区确定地层层序的原生沉积与次生构造变形标志。
三、试述剥离断层(低角度正断层)的特征及其与低角度逆冲断层的区别。
四、简述识别纵弯褶皱作用的变形依据。
五、简述节理分期与配套的基本原则和研究方法。
六、简述裂谷构造主要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七、右行走滑,C1为未变形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构造地质学考博资料
名词解释
构造力场;构造层次;透入性;石香肠构造;构造解析;
气球膨胀作用;构造置换;阿尔卑斯型褶皱;雁行状张节理;拉分盆地。
论述题
试论述花岗质糜棱岩中用于判断变形环境的主要构造与显微构造标志
简述糜棱岩的基本特点、分类与成因
简述纵弯褶皱作用伴生小构造类型及其在褶皱构造分析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区域走滑断裂构造的特点及其研究意义。
逆冲推覆构造分析研究的基本内客与方法
褶皱位态分类的基本类型及其极射赤平投影表示
阐述大陆伸展构造的基本类型、特点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试分析诱发汶川灾害性地震发生的可能原因
构造地质学
一、概念
1.控矿构造:在成矿作用过程中,为成矿物质的迁移与富集提供了通道成成矿空间的各种类型的地质构造。
2.导矿构造:在成矿矿作用过程中,为含矿岩浆或含矿热液由深部矿源向上运移提供了重要通道的各类地质构造。
3.破裂强度:是指在应力作用下,岩石发生破裂变形的极限应力值。
4.变变硬化:中指在中、低温条件下,岩石要继续进行塑性变化,应力必须大比初始屈服应力,这个过程叫做应变硬化。
5.递进应变:在同一动力持续作用的变形过程中,如果应变状态发生连续的变化,这种变形叫做递进变形。
6.位错滑移:在韧性变形中,晶体滑移区与未滑移区之间的界线叫做位错线。
位错滑移是指在韧性变形过程之中,晶体的位错通过额外半面的逐渐移动而完成晶体滑移的。
7.位错攀移:位错从一个滑移面移到另一个滑移面,从而使两个符号相相反的位错互相湮灭,而符号相同的位错重新排列形成位错壁,这一过程叫做位错攀移。
8递入性:是指一个地质体中均匀连续分布弥漫整体的构造现象,它反映了地质体的整体发生了变形并经历了一度变形或变质构造。
二、简答题
1.应变椭球体及其地质意义?
应变椭球体:为了形象地描述岩石的应变状态,常设想在变形前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1单位
的球体,均匀变形后成为一个椭球,以这个椭球体的形态和方位表示岩石应变状态,这个椭球体称为应变椭球体。
应变椭球体的三个轴方向形象地表示了变形造成的地质构造的空间方位,垂直λ3的面(XY 面)是受压扁面,代表褶皱的轴面或片理面;垂直λ1的面(YZ面)是张性面,代表张性构造面(如张节理)的方位;平行λ1(X方向)的方位是最大的拉伸方向,常反映在矿物定向排列上。
2.压扁作用及其意义
压扁作用(flattening)是地质体压扁作用在压缩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在平行主压应力方向缩短、垂直方向伸长的过程。
岩层受到挤压,在褶皱前和褶皱过程中都可能有压扁作用。
当岩层韧性较大或在温度较高和压力较大环境下受挤压时,在垂直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上岩层均匀增厚。
韧性较低的强硬岩层在纵弯褶皱作用中形成平行褶皱后,因压扁作用使褶皱不断紧闭,翼部厚度减薄,轴部加厚。
褶皱发育晚期,翼部韧性较小的薄层岩石拉伸成长轴垂直主压应力方向的石香肠或构造透镜体,转折端形成无根钩状褶皱。
在强烈压扁作用下,褶皱中将产生轴面劈理及面状构造的置换。
产生条件:在挤压应力持续作用下,岩层褶皱发展到一定程度,伴随着褶皱的形成导致局部应力发生相应的变化,
最大伸长应变方向(A轴):由原来的水平位置转到直立位置;
B轴:变为水平并与褶皱枢纽方向一致(进入褶皱压扁作用阶段)。
节理类型及产状:
剖面“X”型剪节理(纵剪节理)——交线(B轴)平行于褶皱枢纽方向,剖面上呈交叉状,两组剪节理的走向均平行于褶皱枢纽方向,见图5-7。
其锐角指向挤压方向(C轴)的规律,两组剖面“X”型剪节理的倾角一般均较平缓。
3.双重逆冲构造:同顶板逆冲断层和底板逆冲断层及其夹于其中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夹块组成,断夹片中的岩层成膝析弯曲或背向斜对。
双重逆冲构造(duplex thrust)简称双冲构造、双重构造(duplex),是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间的次级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片组合而成的逆冲断层系统。
顶板逆冲断
层由次级叠瓦式逆冲断
层向上相互趋近并且相
互连结构成;次级逆冲
断层向下相互连结则构
成底板逆冲断层。
各次
级逆冲断层围限的断块
叫断夹块(horse)。
双重
逆冲构造中的顶板逆冲
断层和底板逆冲断层在
前锋和后缘汇合,构成
一个封闭块体。
双重逆冲构造
的横剖面形态取决于断
夹块形态、间距、分支
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间
的夹角。
断夹块内岩层
可以成膝折式弯曲(图
A)或拉长的背斜-向斜
对(图B)。
顶板逆冲断层和底板逆冲断层在前锋和后缘汇合,构成一个封闭体系;如果各叠瓦状次级断层在上部没有联成顶板逆冲断层,则构成叠瓦扇。
双冲构造的叠瓦断片形态可以呈膝折式挠曲,也可形成拉长的背斜—向斜对。
根据断片产状、次级逆冲断层倾向及其排列关系,可将双冲构造分为:倾向腹陆式(后倾式)、倾向前陆式(前倾式)和背形叠置式(叠瓦堆垛)三种型式。
三种类型中以倾向腹陆式最常见。
双重逆冲构造的三种型式双重逆冲构。
[
双重逆冲构造
双重逆冲构造简称为双冲构造(duplex)。
1970年由达尔斯特罗姆(C.D.A.Dalstrom)提出,是逆冲推覆构造中具有普遍性的重要结构型式。
双重逆冲构造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中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夹块
组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