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NCCN乳腺癌治疗指南述

合集下载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07版)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07版)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07版)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期刊名称】《中国癌症杂志》
【年(卷),期】2007(17)5
【摘要】@@ 一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rn二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rn三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临床指南rn四乳腺X线检查与报告规范rn五乳腺癌术后病理诊断报告规范rn六乳腺癌筛查指南rn附录rn一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rn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总页数】19页(P410-428)
【作者】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作者单位】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9
【相关文献】
1.2015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外科部分解读 [J], 邵志敏;李俊杰
2.2015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药物治疗策略的解读 [J], 王碧芸;龚成成;胡夕春
3.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5版) [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4.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7年版) [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
委员会
5.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NCCN乳腺癌临床指南

NCCN乳腺癌临床指南
1.如不适合行前哨淋巴结活检: 直接Ⅰ/Ⅱ级腋窝淋巴结清扫。 2.如适合行前哨淋巴结活检: ① 临床腋窝淋巴结阳性:Ⅰ/Ⅱ级腋窝淋巴结清扫。 ② 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 ③ 临床腋窝淋巴结阳性 前哨淋巴结定位并活检 但细针穿刺或空芯针 活检阴性。 如前哨淋巴结活检阴性,不需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 如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或未检出,则Ⅰ/Ⅱ级腋窝淋 巴结清扫。
靶向治疗
双磷酸盐类
治疗指南的临床应用
病 例1
女,52岁,左乳外上象限1cm肿物 ,腋窝未及肿大淋巴结,行左乳肿物 切除术。 术后病理:导管原位癌。
①进一步该选择何种手术方式? ②术后是否需要化疗?
治疗指南的临床应用
病 例2
女,40岁,左乳外上2cm肿物 腋窝未及肿大淋巴结 检查未见远处转移
乳腺癌临床实践指
孝感市中心医院 甲乳科 沈浩元
目录|Contents
1
单纯非浸润性乳腺癌的治疗指南 浸润性乳腺癌的局部治疗指南
浸润性乳腺癌的全身辅助治疗指南 Ⅳ期及复发乳腺癌的治疗指南 特殊类型乳腺肿瘤的治疗指南
2
3
4
5
外科手术
化疗
放疗
乳腺癌
内分泌治疗
3.初次治疗为全乳切除且未行放疗, 则手术切除+放疗 (如局部治疗有治愈可能)。
复发或Ⅳ期乳腺癌的治疗
仅区域复发或局部和区域复发 1.腋窝复发 2.锁骨上复发 手术切除+放疗。 放疗。 放疗。
3.内乳淋巴结复发
复发或Ⅳ期乳腺癌的治疗
全身转移 1.有骨转移 加用双磷酸盐 全身辅助治疗 (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
1.左锁骨上转移灶如何治疗? 2.进一步该选用何种化疗方案? 3.是否放弃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

乳腺癌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07版

乳腺癌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07版

《乳腺癌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07版)1军事医学科学院307医院肿瘤科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3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概述乳腺癌骨转移发生率为65%~75%。

乳腺癌远处转移中,首发症状为骨转移者占27%~50%。

骨痛、骨损伤、骨相关事件(SREs)及生活质量降低是乳腺癌骨转移的常见并发症。

骨相关事件包括:骨痛加剧或出现新的骨痛、病理性骨折(椎体骨折、非椎体骨折)、椎体压缩、变形,脊髓压迫,骨放疗(因骨痛或防治病理性骨折或脊髓压迫),骨转移病灶进展(出现新发、多发骨转移、原有骨转移灶扩大)及高钙血症。

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骨放射性核素扫描(ECT)是骨转移初筛诊断方法。

具有灵敏度高、早期发现、全身成像不易漏诊的优点。

但也存在特异性较低、不易区分成骨性还是溶骨性病变、也不能显示骨破坏程度的缺点。

骨ECT检查推荐用于乳腺癌出现骨疼痛、骨折、碱性磷酸酶升高、或高钙血症的等可疑骨转移的常规初筛诊断检查;乳腺癌分期>T3N1M0患者的进一步常规分期检查。

骨ECT检查也选择性用于乳腺癌患者的常规分期检查。

磁共振扫描(MRI),或CT扫描,或X线拍片是骨转移的影像学确诊检查方法。

对于骨ECT扫描异常的患者,应该针对可疑骨转移灶部位进行MR,或CT,或X线拍片检查,以确诊骨转移诊断,并了解骨破坏的严重程度。

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可以直接反应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入,已有临床研究提示FDG-PET具有与骨扫描相似的敏感性,更高的特异性, 对乳腺癌骨转移治疗后病情的跟踪优于骨扫描,但是专家组认为目前PET-CT在骨转移诊断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临床并不作为常规推荐。

所以骨转移的临床诊断,ECT可以作为初筛检查,X 线、CT、MRI 可以明确有无骨质破坏,PET-CT 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临床上各种诊断方法应该合理应用,必要时需要通过骨活检取得病理诊断。

对于确诊骨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该进一步常规检查:血常规、肌酐、血钙等肝肾功能及血生化指标检查;胸、腹、骨盆影像学检查。

NCCN临床实践指南关于期转移复发乳腺癌部分解读讲课文档

NCCN临床实践指南关于期转移复发乳腺癌部分解读讲课文档
;可考虑行内分泌治疗。
• 对于绝经后妇女,抗雌激素治疗无效或超过1 年以上的抗雌
激素治疗,选项包括芳香酶抑制剂,或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 节剂,或ER 调节剂。一些研究显示,芳香化酶抑制剂可能比他
莫昔芬有更好的获益,但差异不大。
第十七页,共31页。
对于既往抗雌激素治疗或一年内有抗雌激素治疗的绝 经后病人,证据支持选择性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作 为首选一线治疗复发性疾病。
清扫术,但可以考虑行再次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代替腋窝清扫术。
第五页,共31页。
1.3远处转移病灶的局部处理: 新版指南建议如果出现下列临床状况如脑转移、软脑膜及脉络膜转移、胸腔积液、心包积液
、胆道梗阻、输尿管梗阻、即将发生的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及局部骨或软组织转移, 如给病人造成巨大痛苦,则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或区域性化疗(如鞘内注射甲氨蝶呤) 可考虑作为局部控制的手段。 新版指南甚至支持包括考虑对于复发、转移病灶附加的局部高温照射治疗(3 类)
第八页,共31页。
• 新版指南建议Ⅳ期、转移复发乳腺癌在考虑综合治疗时,首先 根据是否存在骨转移对其进行分类,然后对这两个亚群进一步
按照肿瘤激素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状态再进
行分类。
第九页,共31页。
2.1 骨转移的综合治疗 破骨细胞活性的治疗价值在于防止骨转移病人骨折的发生;需要针对骨 疼痛、脊髓压迫进行放射治疗;同时处理高钙血症等骨骼相关事件。双 膦酸盐类药物唑来膦酸或帕米膦酸二钠已用于这一目的,对于预防骨骼 相关事件,二者均有广泛的临床试验支持。双膦酸盐类药物使用是基于 化疗或内分泌治疗基础上的;对于溶解性骨转移唑来膦酸可能优于帕米 膦酸二钠。目前的临床试验结果支持达2 年的使用双磷酸盐。
第二十二页,共31页。

2007 NCCN变更分析

2007 NCCN变更分析

霍奇金氏病/淋巴瘤名称改变•原来: ——目前: 霍奇金淋巴瘤——- 霍奇金氏病/淋巴瘤治疗前评估•病变定义:淋巴结淋巴结区域(注:在NHL中相应为node-bearing areas)•取消韦氏环病变(注:在NHL中仍存在韦氏环定义)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增加:建议有选择的进行肺一氧化碳弥散量监测,例如接受ABVD或BEACOPP的患者经典型HDIA,IIA期非肿块型•增加:斗篷野放疗可以作为不能耐受化疗患者的治疗选择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临床IA 或IIA 期病变,如果采取观察措施:则淋巴结切除是不必要的(unnecessary)•临床IB IIB期病变:单纯化疗不再是一个治疗选择•在指南中首次提出挽救化疗方案原则•根据二线化疗方案进行选择NCCN临床指南更新:非霍奇金淋巴瘤整体变化•对于接受含蒽环类药物方案治疗的患者,应进行心脏扫描(放射性核素或心脏彩超) 推荐PET 改为首选PET 或Gallum scan (作为PET的替换)慢淋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治疗疗程:由临床决定(个体化)最常用4-8个周期慢淋白血病•新增加预后因素慢淋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需要监测:巨细胞病毒(CMV)抗原和治疗• NCCN:当检测到巨细胞病毒抗原时, 患者应随访,可以考虑抗病毒治疗•即使在抗原血症的间期,也应该继续治疗滤泡性淋巴瘤•新分子指标: CD21 和MIB1(Ki-67)NCCN建议的相关指标•免疫组化CD5, CD23, CD10, CD43, CD20bcl-6, Cyclin D1 CD43, kappa/lambda, CD21, MIB1(Ki-67)•分子遗传学: bcl-2 rearrangement•细胞遗传学/FISH : t(14;18)滤泡性淋巴瘤:新治疗选择•临床试验应包括新药物,新方案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滤泡性淋巴瘤:预后•对治疗决定没有指导意义?(新版NCCN:这些指标是有意义的预后因素,但对治疗没有指导意义)滤泡性淋巴瘤:放射免疫治疗•放射免疫治疗• CHOP ±美罗华继之放射免疫治疗(强烈推荐对此方案进行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 IE 或II, HP阴性的患者可考虑•放疗•美罗华(新增加)脾边缘区淋巴瘤•对于有脾切除禁忌的患者•处理:参考晚期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原则III 或IV 期套细胞淋巴瘤一线方案•化疗+美罗华(明确推荐)•造血干细胞移植(新增加)二线方案•反应停+美罗华(新增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新指标: MUM1•推荐: PET scan(优于Gallium scan)•初始治疗: Rituximab+CHOP(一线推荐)•明确残留病灶的定义: PET positiveBurkitt‗s 淋巴瘤•增加建议: 中枢预防(MTX鞘注)•新选择: 所有的化疗方案都可以联合美罗华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增加建议:进行中枢预防(MTX鞘注)AIDS-相关B细胞淋巴瘤•强烈建议(新增加):•美罗华(如果CD4 count <50)多发性骨髓瘤(MM),2007.1 NCCN Update某些术语的改变:如将全身型和冒烟型现在改称为冒烟型(无症状型)及活动性(有症状型)MM;将常规化疗称为诱导治疗。

2007乳腺癌NCCN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

2007乳腺癌NCCN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
Britt-Marie Ljung, MD ≠ UCSF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Krystyna Kiel, MD Robert H. Lurie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of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rence B. Marks, MD § Duke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This publication should not be used for commercial purpose. It is provided for free to Chinese medical professions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unrestrictive educational grant of Bristol-Myers Squibb Co. Ltd. which exerts no influenc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edition of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Breast Cancer Guideline 2007.
Lori J. Goldstein, MD † Fox Chase Cancer Center
William J. Gradishar, MD ‡ Robert H. Lurie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of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Daniel F. Hayes, MD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07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一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二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三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临床指南四 乳腺X 线检查与报告规范五 乳腺癌术后病理诊断报告规范六 乳腺癌筛查指南附 录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网址:htt p://www .cbcs .cn /一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医疗单位应该具备相关的技术和设备条件以及外科、病理科、影像诊断科、放疗科、内科的密切协作。

(上述各科也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医疗单位)1.2 在充分了解乳腺切除治疗与保乳治疗的特点和区别之后,患者本人具有明确的保乳意愿。

1.3 患者客观上有条件接受保乳手术后的放疗、全身治疗以及相关的影像学随访,如乳腺X 线、B 超或MR I 检查等。

(必须充分考虑患者的经济条件、居住地的就医条件、全身健康状况等)2 保乳治疗的适宜人群2.1 一般适合临床Ⅰ期、Ⅱ期中肿瘤最大直径<3c m 和临床无明显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

>3c m 和Ⅲ期患者经术前化疗降期后也可以慎重考虑。

(乳腺癌分期详见附录Ⅷ)2.2 乳房有适当体积,术后能够保持外观效果。

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3.1 既往接受过患侧乳腺或胸壁放疗。

3.2 活动性结缔组织病,尤其注意硬皮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风险。

3.3 妊娠、哺乳期患者。

(哺乳期患者在终止哺乳后可考虑)3.4 分布在两个以上象限的多中心或多灶性病灶。

3.5 肿瘤经局部广泛切除后切缘阳性,再次切除后仍不能保证病理切缘阴性。

4 保乳治疗的相对禁忌证4.1 肿瘤位于乳房中央区,即乳晕及乳晕旁2c m环形范围内,包括乳头Paget’s 病。

4.2 直径>3c m 。

(但建议根据肿瘤占乳房的比例来衡量,对肿瘤直径3~5c m 且愿保乳治疗者,可采用术前化疗,肿瘤缩小后可考虑保乳治疗;对肿块大于5c m ,术前化疗后缩小至3c m 以下者也可慎重考虑)4.3 乳腺钼靶摄片显示弥散的恶性或可疑恶性的微小钙化灶。

nccn乳腺癌中文版指南乳腺癌指南

nccn乳腺癌中文版指南乳腺癌指南
中国正在积极开展乳腺癌新药的研发和临床试验,努力推动本土创 新药物的研发和应用。
临床研究
中国乳腺癌的临床研究逐渐增多,涉及早期诊断、新辅助治疗、辅 助治疗等方面,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05
CATALOGUE
nccn乳腺癌指南在中国的应用和实施
nccn乳腺癌指南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
乳腺癌是中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之一,nccn乳腺癌指南的推广和应用 对于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具 有重要意义。
肿瘤生长。
放疗
对于某些特定情况,如 保乳手术后,需要进行 放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靶向治疗
针对特定基因突变或受 体,采用靶向药物进行 治疗,以提高疗效和降
低副作用。
乳腺癌的随访和监测
随访频率
建议术后定期随访,一般前2年 每3-6个月一次,之后每年一次

随访内容
包括体检、乳腺X线检查、B超等 ,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
1 2 3
指导临床实践
nccn乳腺癌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关于乳腺癌的 诊断、治疗和管理的详细指导,确保了治疗的标 准化和规范化。
提高诊疗水平
通过遵循nccn乳腺癌指南,医疗机构可以确保乳 腺癌患者得到最佳的诊疗服务,从而提高诊疗效 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推动研究进展
nccn乳腺癌指南的更新和改进是基于最新的医学 研究和临床试验结果,因此它也推动了乳腺癌领 域的研究进展。
复发和转移风险高
中国乳腺癌患者的复发和转移风险较 高,需要更加关注患者的长期生存和 康复。
心理和社会支持不足
乳腺癌患者需要更多的心理和社会支 持,但目前这方面的服务相对较少。
中国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基础研究进展
中国乳腺癌的基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涉及基因突变、表观 遗传学、肿瘤微环境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论坛·2007年NCCN乳腺癌治疗指南述评杨名添连臻强作者单位:510060广州,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科在乳腺癌治疗中,应合理、规范地运用各种治疗手段以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又尽可能减少副作用。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中心(NCCN)出版的乳腺癌治疗临床指南一直都受到临床医生的推崇。

2007年,NCCN乳腺癌临床指南又作了修订,很值得认真学习并结合我们的临床实践经验加以研究。

由于NCCN乳腺癌临床指南的范围广、内容多,本文仅介绍其部分内容并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同道匡正。

1非浸润性乳腺癌的治疗1.1小叶原位癌的治疗小叶原位癌首次治疗可选择临床观察。

对绝经前患者行三苯氧胺治疗,对绝经后患者行三苯氧胺或雷洛昔芬治疗,以降低其危险性。

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作双侧乳腺切除,有条件行乳腺重建。

评:●在我国,对小叶原位癌一般都作患侧乳腺切除(可I期重建);病灶孤立者可作区段切除后选择临床观察。

带瘤观察较难接受,双侧乳腺切除更难接受,因我国的乳腺癌发病率毕竟比西方国家低,双侧乳腺癌更少。

●小叶原位癌如果选择临床观察,NCCN乳腺癌临床指南未提及激素受体状况,对受体阴性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如何,值得考虑。

●雷洛昔芬首次被NCCN临床指南列为预防乳腺癌的用药。

雷洛昔芬起初是用于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但后来发现其可以降低妇女患乳腺癌的风险,其优点是不会引起子宫内膜增厚和子宫内膜癌。

这是很令人感兴趣的研究成果。

1.2导管内癌(DCIS)的治疗1.2.1区段切除,无需行腋窝清扫,术后应作放疗。

1.2.2全乳腺切除,无需行腋窝清扫,有条件可作乳房重建术。

1.2.3如果肿瘤<0.5cm,且为单个病灶,组织学分级较低,也可单纯行区段切除术。

在行保乳手术时,若切缘阳性,可行再切除以达到切缘阴性;若切缘不能达到阴性,应行全乳腺切除。

放疗时,行全乳腺放疗及对瘤床行追加剂量放疗,对于5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尤其要追加剂量放疗。

目前,部分乳腺放疗(PBI)仅仅适用于前瞻性的临床研究。

前瞻性的研究表明,对于DCIS的患者来说,全乳腺放疗可降低同侧乳腺癌的局部复发率。

部分DCIS患者可单行区段切除术(尤其对愿意接受局部复发率较高者),术后不行放疗,但此部分患者要根据局部复发的危险性、年龄、伴随的疾病、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切缘的情况进行选择。

一般来说,对单纯DCIS的患者是无需作腋窝淋巴结分期的。

但部分DCIS的患者在术中可能会发现有浸润性癌的成分。

因此,可考虑行前哨淋巴结活检,以判断腋窝淋巴结的状态。

评:●DCIS常为多发,必须将临床可疑病灶都包括在切除范围内。

●临床上偶见DCIS有腋窝淋巴结甚至远处转移(约2%),可能对DCIS的诊断有误或其有特殊的生物学行为。

因此,对DCIS的诊断要非常慎重(常需多层切片),手术后同样要严格随诊。

2可手术的浸润性乳腺癌(包括Ⅰ期、Ⅱ期和T3N1M0)的治疗2.1区段切除及腋窝淋巴结分期如果术后淋巴结阴性,行全乳腺放疗及瘤床追加剂量放疗。

如果有1~3个淋巴结阳性,行全乳腺放疗及瘤床追加剂量放疗,也可考虑行锁骨上区和内乳区行放疗。

如果4个或以上淋巴结阳性,行全乳腺、瘤床追加剂量及锁骨上区放疗,可考虑行内乳淋巴结放疗。

如果内乳淋巴结临床上或病理学阳性,应行内乳淋巴结放疗。

部分乳腺放疗(PBI)仅仅适用于前瞻性的临床研究。

放疗可和CMF方案化疗同时进行,也可于化疗后进行。

对于70岁或以上、ER阳性、淋巴结阴性、T1的患者,术后如果接受内分泌治疗,可免行术后放疗。

2.2全乳腺切除及腋窝淋巴结分期淋巴结阴性,肿瘤≤5cm,阴性切缘≥1mm,术后无需放疗;如果肿瘤≤5cm,但切缘<1mm,建议行胸壁放疗;如果肿瘤>5cm,或切缘阳性,术后应行胸壁放疗,可考虑对锁骨上区及内乳区行放疗。

淋巴结阳性:若1~3个淋巴结阳性,可考虑化疗后对胸壁和锁骨上区行放疗,同时可考虑包括内乳区的放疗;若4个或以上的淋巴结阳性,应在化疗后行胸壁及锁骨上区放疗,可考虑行内乳区放疗。

如果内乳淋巴结临床上或病理学阳性,应行内乳淋巴结放疗。

2.3腋窝淋巴结分期的临床方法2.3.1前哨淋巴结活检活检条件为:临床Ⅰ、Ⅱ患者且腋窝淋巴结阴性(包括临床考虑淋巴结阳性,但细针穿刺活检阴性);术前未行放、化疗;具备有相当经验行腋窝淋巴结活检术的专业队伍(包括外科医生、影像医生、放射核医学医生和病理医生)。

术中如果前哨淋巴结阴性,可免除腋窝第Ⅰ、Ⅱ水平清扫;如果前哨淋巴结阳性或状态不明确,行腋窝第Ⅰ、Ⅱ水平清扫。

2.3.2腋窝淋巴结清扫如果不符合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条件,则行腋窝第Ⅰ、Ⅱ水平的清扫。

如果术中第Ⅱ水平淋巴结肉眼估计有癌转移,腋窝清扫范围应扩大至第Ⅲ水平。

评:●显然,对可手术的浸润性乳腺癌的外科治疗,NCCN乳腺癌临床指南已摒弃了传统根治术。

然而,当行腋窝第Ⅱ、Ⅲ水平清扫时,在确保清扫干净的前提下,必须保护好胸内、外侧神经,方能收到保留胸大、小肌的效果。

另外,偶在手术时会碰见肿瘤已侵犯胸大肌。

评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作传统根治术仍然是最好的选择。

●指南提及临床考虑淋巴结阳性时作细针穿刺活检的问题,在国内还很少作这方面的研究,是否会出现针道种植、医院源性播散,值得考虑。

●对临床考虑乳腺癌并拟作区段切除时,最好在相关条件较好、有一定经验的医院治疗。

手术中应对切缘作冰冻切片检查,尽量避免再次手术(当然,要以石蜡切片报告为准)。

另外,如果手术前作穿刺活检,应注意严格遵从操作程序,避免血肿。

否则,会将小肿瘤变为大肿块,影响手术、影响外观,甚至影响预后。

●对腋窝淋巴结阳性但无内乳淋巴结临床上或病理学阳性的证据时,指南认为“可考虑”内乳淋巴结的放疗。

显然,内乳淋巴结的放疗问题仍然是研究热点,有待更多的临床研究资料来证实。

2.4除肿瘤大小外,符合行保乳手术条件的T2、T3患者可先行术前化疗,对HER 2过度表达者可行化疗与Trastuzumab联合治疗。

对绝经后患者也可考虑术前内分泌治疗。

新辅助治疗后,达到保乳条件者方行保乳手术。

2.5保乳治疗的禁忌征2.5.1绝对禁忌征乳腺或胸壁已行放疗;妊娠期妇女;弥散性的可疑或恶性的微小钙化灶;广泛的病灶,不能通过用一个手术切口完全切除而达到切缘阴性和良好的外形者;病理切缘阳性。

2.5.2相对禁忌征涉及皮肤的活动性结缔组织病(尤其是硬皮病和红斑狼疮);肿瘤>5cm;局部切缘阳性;≤35岁的绝经前患者并伴有BRCA1/2突变。

注:保乳手术过程中,若某一切缘阳性,可行再次切除以达到阴性切缘;但多个切缘阳性,则应行全乳切除。

显微镜下切缘局灶性阳性仍可考虑保乳,但此阳性灶不含有广泛的导管内癌成分(广泛的导管内癌成分定义为:在浸润性癌中,超过25%的肿瘤成分为DCIS,且DCIS延伸至正常乳腺基质),此部分患者的瘤床追加剂量应提高。

评:●本指南首次提及≤35岁的绝经前并伴有BRCA1/2突变者为保乳治疗的相对禁忌征,其主要理由是此类患者的同侧复发和对侧发生乳腺癌的比率较高。

我国尚未普遍开展BRCA1/2的检测,仅对有明显家族史者加以慎重考虑保乳治疗。

3系统性的辅助治疗3.1pN0和pN1mic患者3.1.1组织学为管样癌或胶样癌若肿瘤<1cm,无需辅助治疗。

若肿瘤1~2.9cm,可考虑辅助化疗和内分泌治疗(ER/PR阳性)。

若肿瘤≥3cm,应行辅助化疗和内分泌治疗(ER/PR阳性)。

3.1.2其他类型的癌如果ER或PR阳性:肿瘤≤0.5cm,或微浸润,或肿瘤0.6~1.0cm且分化好,pN0的患者无需辅助治疗,pN1mic的患者可考虑辅助内分泌治疗;肿瘤0.6~1.0cm但分化差,其他生物学指标不良时(包括血管淋巴管浸润,核分裂和组织学分级较高),应予内分泌治疗,可加上辅助性化疗;肿瘤>1cm时,要内分泌治疗和辅助化疗。

如果ER或PR阴性:肿瘤≤0.5cm或微浸润时,pN0的患者无需辅助治疗,pN1mic的患者可考虑辅助化疗;肿瘤0.6~1.0cm可考虑辅助化疗;若肿瘤>1cm,予辅助化疗。

3.2淋巴结阳性(而且淋巴结转移灶>2mm)激素受体阴性时,予辅助化疗,激素受体阳性时,予辅助化疗和内分泌治疗。

3.3HER 2过度表达肿瘤>1cm或淋巴结阳性患者,术后建议行Trastuzumab治疗。

注:内分泌治疗应该在化疗完成后进行。

化疗及内分泌的获益是相加的,但来自于化疗的绝对获益比内分泌的获益相对较小。

因此,需要行内分泌治疗患者,特别对于≥60岁、预后相对较好的患者,是否都要行化疗应个体化处理。

对70岁以上的患者,无足够资料显示要行辅助性化疗。

对于此部分患者,是否行辅助化疗,应结合患者身体情况个体化处理。

评:●对微浸润患者的手术后处理是临床上很尴尬的问题。

NCCN指南已经明确表明:微浸润、pN0的患者无需辅助治疗,pN1mic的患者可考虑辅助内分泌治疗。

这就要求临床应该多与病理沟通,常需做多层切片,严格掌握微浸润的标准(浸润≤0.1cm,可多处微浸润,但微浸润长度不能相加)。

●本指南指出,若肿瘤>1cm的浸润癌(管样癌或胶样癌除外)都需作系统性的辅助治疗。

但2005年St.Gallen的共识认为低危者不需作辅助化疗,甚至认为肿瘤>2cm而属中危、受体阳性时仍可考虑不作化疗而仅作单纯的内分泌治疗。

显然,不同的研究、不同的设计会有不尽相同的结果。

临床医师必须参阅多种资料,结合自已的经验和患者的具体状况制定治疗方案。

●Trastuzumab对HER 2过度表达者的效果已被公认,可称之为乳腺癌靶向治疗的里程碑式药物。

然而,Trastuzumab的价格非常昂贵,尚未有影响远期总生存率的大宗资料,其最佳用药时间也尚未确定(多主张用1年)。

目前,在我国还不可能常规应用Trastuzumab为辅助治疗,只能个体化选择应用。

4辅助内分泌治疗的药物选择4.1绝经前患者用Tamoxifen治疗,也可考虑同时作去势治疗(包括手术和药物去势)。

先用Tamoxifen治疗治疗2~3年:如果未达到绝经状态,则用Tamoxifen治疗满5年。

如果满5年后绝经者可改用Letrozole治疗5年。

如果已达绝经状态,可行Tamoxifen治疗满5年,然后再行Letrozole治疗5年,也可用Exemestane或Anastrozole3~2年,从而完成5年的内分泌治疗。

4.2绝经后患者用Anastrozole或Letozole治疗5年。

或用Tamoxifen治疗2~3年,然后用Exemestane或Anastrozole3~2年。

或用Tamoxifen治疗4.5~6年后,再用Letrozole治疗5年。

如果患者有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禁忌症或拒绝使用该类药物,用Tamoxifen治疗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