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8课《苏州园林》文本解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8课《 苏州园林》课件

州园林图画美的 总的特征。
指出苏州 园林的美还不 止以上说的这 些。
2.快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概括苏州园林 的特点的句子。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 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 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课文解读 一、概括园林之美。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主
艺术方面状元成才路创造性的构思)。 状元根成才路 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
的办法。
整体感知
1.听朗读,划分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第一部分 (1-2)
总
概括苏州 园林的地位、 价值以及总体 特征——图画 美。
第二部分 (3-9)
分
第三部分 (10)
总
作者从园林 建筑设施的各个 状元成才路 方面,说明了苏
1917年富商贝润生以9900银元买下荒园,又购得园东房宅, 增其旧址,周筑高墙,改大门在园东。园周环以长廊,廊墙上 置听雨楼藏帖、乾隆御碑、文天祥诗碑等碑刻71块,增建燕誉 堂、九狮峰、瀑布等景点。贝氏还在园东建祠堂与义庄,园北 建族校。贝润生花了9年时间重修狮子林。
点击图标查看答案
课后作业
从下列两题中选做一题: 1.以“美”为话题,写一段话,谈谈你喜欢
画,不是美术画……” 3.本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打比方(图案画和美术画)、作比较(古代
宫殿和苏州园林)
阅读第五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花草树木的映衬有什么特点?
“着眼在画意。”
2.本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状元成才路
作比较:与松柏,道旁树比较。
状元成才路
举例子:“古老的藤萝”。 打比方:把藤萝比作一幅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苏州园林》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苏州园林》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并熟知苏州园林的代表性园林;•掌握描写古代建筑的常用语言技巧;•通过阅读和研究园林,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训练学生通过文字和图形的手段,形成直观、鲜明的表达方式;•增强学生对文化和传统的理解和认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力量,懂得爱护自然和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熟悉苏州园林的代表性园林;•掌握描写古代建筑的常用语言技巧。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苏州园林的风格特点;•提高学生对古代建筑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介绍苏州园林的视频,让学生对苏州园林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视频播放中引导学生回忆他们自己与苏州园林有关的经历,如是否曾经游览过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有哪些印象等。
2. 阅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读课文,重点阅读名词解释和短语。
3. 课文讲解3.1 苏州园林的特点•「雕」、「镂」、「刻」三种手法,创造了「有神有韵」的境界;•把各种自然景观、各种建筑、装饰和人造景观融会贯通,取得了一种鱼翔浅底的协调美;•重视意境,营造空灵、迥异、灵秀、俊逸、清高、窈窕的境界。
3.2 苏州园林的代表性园林•拙政园;•虎丘山庄;•留园;•退思堂。
3.3 描写古代建筑的常用语言技巧•使用高度形象、具鲜明感受的描绘方式;•细节描写,如色彩、形状等;•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将人物融入描写之中。
4. 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将本课的理解题目,随机分配到学生手中,老师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去考核学生们的课堂理解。
5.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和代表性园林,以及古代建筑的描写技巧,并且在课堂上对其进行了阅读和讨论,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最新八级上册《苏州园林》课文知识讲解

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课文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中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第18课《苏州园林》说课课件PPT

教学程序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导入部分以旅游为话题来欣赏
苏州园林的图片,创设情景并活跃气 氛。。
二、整体感知部分引导学生读课文,
理解文本,明确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 序。主要运用了阅读法、提问、小组 合作交流法。
三、局部探究部分两个部分。(一) 是以第4段为例加深对总-分式结构的 理解,(二)是让学生找出文中所运 用的说明方法 ,学习说明方法和说明 文语言特点。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面的积极性, 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 头表达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 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 达成教学目标。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的照片, 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器官,增强 教学效果。
什么这样安排?
局部探究(二) (8分钟) (说明方法和语言) 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2、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杜 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比较
3、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 说着“如在图画中举例子
2.作业: 列出本文的写作提纲(加深对文章 结构的理解,为学写说明文打基础) 拓展练习 多媒体出示本校多角度照片,让学 生说说,如果写一篇关于我们的校园的 说明文,你会抓住它的什么特点,用什 么说明顺序去写?.
4、在第5自然段中,对苏州园林树木的栽种和 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摹状貌
小结: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既突出了事物的 特征,又使语言达到了准确、简明而又形象生 动的要求。
1.小结: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 它的每一个局部,从主要设计到次要 的细节都处处都注意到了图画美,作 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始 终强调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由此我们 可以知道说明文始终要注意紧紧抓住 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8课《苏州园林》教案

举例解释:
-词语理解:如“匠心独运”,在课文中指园林设计者的巧妙构思,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运用。
2.教学难点
-阅读理解:学生需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提炼出苏州园林的核心特点,这对部分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可能存在难度。
其次,关于课堂互动的开展。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此外,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本次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但我也发现,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部分教学活动显得过于仓促。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需要更加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苏州园林的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园林艺术的热爱,提高艺术创造力。
4.文化理解与传承:深入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激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和传承责任感。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8课《苏州园林》教案
一、教学内容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8课《苏州园林》教案:
1.知识与技能:学习课文《苏州园林》,理解并掌握生字词,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赏能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8课《苏州园林》教案

-文化背景的融入:苏州园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需要适当补充园林历史背景、设计理念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搜集资料、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是教师需要关注和指导的难点。
4.阅读延伸: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5.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苏州园林》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了解苏州园林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认识到中华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践活动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苏州园林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课程总结环节,我觉得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园林艺术的认识,引导他们从文化、历史、审美等多角度去思考和感悟。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也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也将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们带来更多有趣、有意义的课堂体验。
-语言表达与交流:培养学生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对苏州园林的认识和感悟。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8课《苏州园林》文本解读

《苏州园林》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本文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
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
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
《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老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
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
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百度百科】2.文题诠释本文标题“苏州园林”点明写作对象,点明文章中心,并且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
3.主旨本文抓住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进而围绕这个中心,把各种景物综合分成几个类型,分别加以介绍说明和具体描绘,从而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的风貌,也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及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
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
4.结构分析(见下一页)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总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
大处假山池沼的艺术美。
花草树木的映衬美。
苏州园林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近景远景的层次美。
分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细处门窗的图案美。
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总本文的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5.写作特色(1)语言准确简炼:准确简炼、耐人寻味是本文的特色。
叶圣陶先生的文字清浅平实,用词严谨审慎。
读他的文章的就像坐在他老人家面前,听他娓娓而谈一样亲切。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苏州园林》ppt教学课件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 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 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1~2段) 总写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 (3~9段)
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第三部分:(10段)
尾声,回味无穷。
总 说
分 说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四 ⒈亭台轩榭的布局 ——自然之趣 个 ⒉假山池沼的配合 ——自然美 讲 究 ⒊花草树木的映衬 ——图画美 捎 带 ⒌每个角落 ——图画美 说 ——图案美 ⒍门和窗 明 ⒎园内建筑(极少用彩绘) ——色彩美
不相同的园林。因,依照、根 据。宜,适当、适宜。
⑶映衬: 互相映照和衬托。 ⑷重峦叠嶂: 重重叠叠的山峰 。
⑸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⑹雷同: 不该相同而相同。 ⑺景致: 指别致的、有情趣的风景。 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 ⑻别具匠心: 匠心,巧妙的心思。 ⑼斟酌: 考虑是否适当。 (10)败笔 写得或画得不好的一笔,这里用来
⒋近景远景的层次 ——景致美
体会本文说明语言准确性 (研讨与练习二 )
⒈文中的“标本”是指供学习、研 究时参考用的活生生的样板,有典范、 样本的意思。
作用:形象地表明了它继承了古代园 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 华,具有典范性,高度评价了苏州园 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2、“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 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 并且无法被复制; “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 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 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作用:本文强调了苏州园林假山堆 叠的艺术,说明它具有独创性和美 感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园林》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本文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
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
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
《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老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
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
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百度百科】
2.文题诠释
本文标题“苏州园林”点明写作对象,点明文章中心,并且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
3.主旨
本文抓住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进而围绕这个中心,把各种景物综合分成几个类型,分别加以介绍说明和具体描绘,从而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的风貌,也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及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
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
4.结构分析(见下一页)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总
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
大处假山池沼的艺术美。
花草树木的映衬美。
苏州园林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近景远景的层次美。
分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细处门窗的图案美。
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总
本文的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5.写作特色
(1)语言准确简炼:准确简炼、耐人寻味是本文的特色。
叶圣陶先生的文字清浅平实,用词严谨审慎。
读他的文章的就像坐在他老人家面前,听他娓娓而谈一样亲切。
本文的词语用得十分贴切,如“标本”一词,这里有“范本”的意思,说明苏州园林对别处园林的影响。
又如“鉴赏”一词,明确要求我们对苏州园林图片的画面,不只是观看欣鉴,还要作分析评价。
在第二段中,四个“讲究”构成的句子用词很恰当,“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里的“布局”指整体的结构,“配合”“映衬”指各部分的作用,“层次”指次序的安排,这些词都准确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点。
在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时,用了恰当的动词,避免了呆板,又饶有风趣。
“阶砌旁边栽几丛花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一个“栽”字,足见造园者的匠心,即使是不惹人注目的阶砌小角落,也不忽略。
“蔓延”一词写出了爬山虎或蔷薇木香的繁茂,使平板的墙头有了活气。
一个“补”字,又写出匠师们是多么的善于化单调为多彩。
本文介绍的虽是幽美如画的园林,但是文字仍旧朴实如话,而表达得极为真切。
全文只用了有限的几个描写性词语和形容词,它们都表现出景物特有的状貌,很难用其它词语替换。
如“重峦叠嶂”一词,写出了假山在玲珑小巧的园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