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抗体反应的应用
抗原抗体反应的应用

1. 溶液中的沉淀反应 在体外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肉眼看见的沉
淀物。 在液相中形成的沉淀不容易观察判断,利用抗原
和抗体溶液之间的界面形成的沉淀线便于观察。
2019/10/15
抗血清 沉淀线
抗原
对照
1:10
2019/10/15
1:20
1:40
环状沉淀实验示意图
1:80
1:160
抗血清稀释度
2、凝胶中沉淀反应 抗原抗体在半透明的半固相介质中进行沉淀实验。
抗原分子与抗体分子在凝胶介质中自由扩散,相 遇形成沉淀。 以琼脂扩散实验较为常用。 1) 单向免疫扩散:抗体混于琼脂中,小孔中加入抗 原,抗原向周围均匀扩散,与抗体形成沉淀环。 可用于定量测定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含量等。 2) 双向免疫扩散:抗原和抗体向周围扩散后可在两 孔之间形成白色沉淀线,可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 性检测。 缺点:时间长,灵敏度低。
2019/10/15
2019/10/15
免疫印迹法原理示意图
3、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 电子显微镜技术与免疫反应相结合的一项技术。 优点:提高了电镜观察的特异性。
如形态相同,但结构和组成不同的生物粒子, 细胞器或病毒粒子。 种类: 一类是先用抗体捕捉抗原,然后用磷钨酸负染色 观察。 另一类是用金标记抗体进行抗原定位。胶体金与 抗体Fc段结合。
2019/10/15
(3)测试过程 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
其免疫活性(固相抗原/抗体的形成) 在测定时,把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
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的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 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抗原抗体反应)
2019/10/15
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 物与其他物质分开,最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 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成一定的比例。(酶标 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分离)
抗原抗体的效应作用

抗原抗体的效应作用
抗原抗体的效应作用是免疫系统中一种重要的免疫反应。
抗原是指能够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也可以是肿瘤细胞、异体细胞等。
而抗体则是由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特异性蛋白质,能够与抗原结合并发挥一系列的免疫功能。
抗原抗体的效应作用主要包括中和作用、沉淀作用、激活免疫细胞等。
抗原抗体反应中的中和作用是指抗体与抗原结合后,使抗原失去其活性或致病能力的作用。
当抗体与病毒或细菌结合后,可以阻止它们侵入宿主细胞,并阻断它们的复制和传播。
此外,抗体还可以与毒素结合,中和其毒性,保护机体免受损害。
抗原抗体反应中的沉淀作用是指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可见的沉淀物。
这是一种在体外可见的免疫反应,通常用于血清学检测中。
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会形成大分子复合物,从而使反应混合物中的溶液变为浑浊或沉淀。
通过观察沉淀的形成,可以判断抗体对特定抗原的识别和结合能力。
抗原抗体反应还可以激活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NK细胞等,发挥细胞毒性作用。
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以通过Fc受体与免疫细胞结合,进而激活免疫细胞,促使其释放细胞毒素,杀死抗原或感染细胞,从而清除病原体或异常细胞。
总的来说,抗原抗体的效应作用是免疫系统为了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侵袭而发起的一种免疫反应。
通过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可以中和病原体的毒性,阻止其侵入宿主细胞;形成可见的沉淀物,用于血清学检测;激活免疫细胞,发挥细胞毒性作用。
这些效应作用共同参与了机体的免疫防御,维护了人体的健康。
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应用

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应用摘要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免疫印迹,又称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是根据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检测复杂样品中的某种蛋白的方法。
双转印法、天然电泳及western blot 分析等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型蛋白印迹技术。
单克隆抗体技术是20世纪后20年内最为重要的生物高技术之一。
单克隆抗体药物在肿瘤治疗、抗感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抗原抗体反应、Western blotting、单克隆抗体技术一、抗原抗体反应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这种反应既可在机体内进行,也可以在机体外进行。
抗原抗体反应的过程是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包括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和非特异性促凝聚两个阶段,以及由亲水胶体转为疏水胶体的变化[1]。
抗原是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表位是抗原上与抗体结合的区域。
蛋白质抗原的表位是由相邻的连续的或非连续的氨基酸序列形成的局部表面结构[2],如图1所示。
抗体是指宿主对体内存在的外来分子、微生物或其他因子的应答而产生的蛋白质。
抗体主要由B淋巴细胞系的终末分化细胞-浆细胞产生,并且循环在血液和淋巴液中,在那里与抗原结合。
抗体是具有4条多肽链的对称结构,其中2条较长、相对分子量较大的相同的重链(H链);2条较短、相对分子量较小的相同的轻链(L链)。
链间由二硫键和非共价键联结形成一个由4条多肽链构成的单体分子。
整个抗体分子可分为恒定区和可变区两部分。
抗体上与抗原表位结合的位点由重链和轻链的可变区构成[3],如图2所示。
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大量非共价键连接。
某些免疫复合物中抗体或抗原的结构未发生改变,而另一些则出现巨大的构像改变。
研究抗原抗体复合物最有说服力的的方法是抗体-抗原共结晶的X射线衍射技术。
图1 抗原表位示意图图2 抗体结构示意图二、蛋白印迹技术免疫印迹,又称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是根据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检测复杂样品中的某种蛋白的方法。
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效价或滴度的概念

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效价或滴度的概念
摘要: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概念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效价或滴度的含义
三、效价或滴度的检测方法
四、效价或滴度在医学检测中的应用
正文:
抗原抗体反应是免疫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抗原和抗体的结构互补,使得它们能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物学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诊断疾病、研究免疫机制等。
在抗原抗体反应中,效价或滴度是一个关键指标。
效价指的是抗体或抗原溶液中单位体积内所能结合的抗原或抗体分子数量。
滴度则是表示抗原或抗体在溶液中的浓度。
这两个概念在实验研究和临床检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抗原抗体反应的效价或滴度检测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快速等特点,为医学检测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在医学检测中,效价或滴度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病毒感染诊断中,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滴度,可以评估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和免疫反应的水平。
此外,在疫苗研究方面,检测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效价或滴度,可以评估疫苗的保护效果和免疫持续时间。
此外,抗原抗体反应的效价或滴度检测
还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总之,抗原抗体反应的效价或滴度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指标,它在医学检测、疫苗研究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抗原抗体反应特点及应用

抗原抗体反应特点及应用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
抗原是一种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物质,可以是蛋白质、多肽、糖脂、核酸或其他小分子化合物。
抗体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特异性蛋白质,能够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抗原抗体反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特异性: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是高度特异的,每个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结合。
这种特异性是由抗体的可变区域决定的,可变区域能够识别并与抗原结合。
2. 反应力强:抗原抗体反应的结合力非常强,常常能够达到亲和力和特异性的结合。
这种强结合力可以使抗体在体内和体外的抗原表面定位并保持稳定。
3. 多样性:机体能够产生大量的抗体,每个抗体与不同的抗原结合。
通过这种多样性,机体能够识别和抵御各种不同的抗原。
4. 可逆性: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并不是永久性的,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断开结合来分离抗原和抗体。
这种可逆性使抗体能够参与免疫调节和清除抗原。
抗原抗体反应在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1. 免疫诊断:通过检测体液中的特定抗体或抗原,可以用于诊断某些疾病。
例如,肝炎病毒抗体检测用于诊断肝炎,HIV抗体检测用于诊断艾滋病等。
2. 免疫组化:通过标记抗体的方法,可以在组织切片中检测特定抗原的分布和表达。
这在组织学研究和临床病理诊断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3. 免疫治疗:利用抗体的特异性结合能力,可以用于治疗某些疾病。
例如,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针对肿瘤细胞、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
4. 免疫沉淀与免疫印迹:通过抗体对抗原的结合,可以用于沉淀特定蛋白质或分离特定蛋白质。
免疫印迹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和鉴定特定蛋白质的存在与表达水平。
总之,抗原抗体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相互作用。
它的特异性、反应力强、多样性和可逆性使得抗原抗体反应在医学和生物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抗原抗体反应在疾病诊断、治疗和研究领域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抗原与抗体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

抗原与抗体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抗原和抗体是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它们是免疫系统中的两个关键组成部分,旨在保护身体免受疾病的侵袭。
本文将探讨抗原与抗体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
一、抗原与抗体抗原是指任何能够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应答的物质。
它可以是蛋白质、多糖体、脂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也可以是简单的小分子。
通常被认为是抗原的是蛋白质和多糖体,这些物质通常比较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和反应。
抗体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的免疫应答,它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特定蛋白质。
每种抗体都与特定的抗原相结合,形成一个抗原-抗体复合物。
抗体可以分为五种类型:IgG、IgA、IgM、IgD和IgE。
IgG是最常见的,占所有抗体的75%以上。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机理抗原-抗体反应是基于互相配对的原则,每个抗体能够与一个特定的抗原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抗原和抗体之间的“钥匙-锁”的作用非常重要。
抗体的结构非常独特,它们由一个Y形结构组成,每个Y端都有一对相同的抗原结合位点。
抗原结合位点是一系列氨基酸残基,它们的序列非常特定,通常只与一种特定的抗原相匹配。
当抗原进入人体时,它会被免疫系统识别并产生反应。
这样,B淋巴细胞开始分泌抗体。
一旦抗体遇到它与之匹配的抗原,它们会立即结合成复合物。
这样一来,抗原-抗体复合物就被认为是外来物质,它们由巨噬细胞或其他免疫系统细胞清除。
三、抗原与抗体的应用1. 感染诊断:抗体与特定感染病原体结合的能力可以用于诊断疾病。
常见的诊断方法是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这是一种基于特定抗体与病原体抗原结合的技术,常用于检测 HIV、肝炎病毒、结核等疾病。
2. 血型识别:人类红细胞表面有大量的血型抗原,不同的血型抗原所对应的抗体也是不同的。
因此,通过检测某人的血液中是否含有一定类型的抗体,我们可以判断他们的血型。
3. 免疫治疗:抗体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例如,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治疗某些癌症、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抗原抗体反应及应用

第七章抗原抗体反应及应用不论天然的还是人工合成的分子,只要能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的都可以诱导机体的免疫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
大多数抗体和抗原本身是既有免疫原性(诱发产生特异抗体),又有反应原性(与特异的抗体相结合)。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不仅可以在体内进行,而且可以在体外进行。
一切利用血清学技术方法所进行的各种测试都是基于这一根本的特性。
抗体反应技术的应用之广泛已经远远超出了免疫学、医学、甚至生命科学的范围,成为—类微量,灵敏,快速的检测分析方法。
本章着重介绍抗体制备,抗体抗原反应原理及技术方法的应用。
第一节抗体的制备环境中的大部分生物(包括病原生物)及其产物分子和一些化合物对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而言是外源抗原,这些抗原能通过侵染或其他的途径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以抗体为主的体液免疫应答。
同样用抗原人工免疫实验动物,可以获得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称为抗血清(antiserum),因血清中抗体是多个抗原决定簇刺激不同B细胞克隆而产生的抗体,所以称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一个B细胞克隆所分泌的抗体即为单克隆抗体。
用免疫动物的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在体外可以分离出许多单个B细胞克隆,以此方法可制备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用抗体基因文库(antibody combinatorial library)筛选制备单克隆抗体。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根据需要对抗体进行改造,获得基因工程抗体(engineering antibody),以及催化性抗体(catalytic antibody 或abozyme)等的全新的抗体。
一、抗血清的制备1.免疫动物(1)抗原:免疫动物是制备抗血清的第—步。
免疫所用的抗原可用病毒、细菌或者其他蛋白质抗原,如果使用半抗原如小分子激素等,必须与大分子载体连接,连接剂见表7—1。
抗原的用量视抗原种类及动物而异,—次注射小鼠可以少至几个微克,免、羊甚至更大的动物每次注射的量就相应增加,从几百μg/次至几mg/次。
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的临床意义

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的临床意义
抗原抗体反应检测是一种通过检测人体血液中特定病原体的抗原或抗体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该检测方法可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包括但不限于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等。
在感染性疾病方面,抗原抗体反应检测是一种常见的诊断方法,可用于诊断各种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引起的感染,如流感、乙肝、艾滋病、梅毒等。
此外,该检测方法还可用于诊断特定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如结核病、疟疾、肝炎等。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抗原抗体反应检测可用于诊断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等。
此外,该检测方法还可用于监测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在妊娠方面,抗原抗体反应检测可用于诊断是否怀孕以及孕周的确定。
例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怀孕早期的标志物,检测血液或尿液中的hCG水平可以确定是否怀孕。
总之,抗原抗体反应检测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和监测信息,有助于医生准确诊断疾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放射免疫分析法:以同位素为示踪物,为最灵敏、 可靠的免疫标记技术。 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3. 荧光与发光免疫分析 4. 亲和标记的免疫分析
2013-5-14
1、放射免疫分析
原理: 放射性同位素(131I, 或125I)标记Ag或Ab测 定Ab或Ag,通过测定放射活性判断结果。该法常用 于测定微量物质: 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 素、孕酮等激素、吗啡、地高辛等药物以及lgE等。
2013-5-14
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 物与其他物质分开,最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 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成一定的比例。(酶标
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分离)
加入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产物
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
颜色反应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显色反
2013-5-14
4、免疫凝集:
大的颗粒性抗原如细胞细菌等与相应的抗体结合
后能使抗原颗粒发生凝集,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
小块,即为凝集反应。
最常见的凝集反应是红细胞凝集,即血凝反应。 免疫凝集反应虽然简便,但受反应灵敏度限制, 在实际应用中越来越少。
2013-5-14
二、免疫标记
免疫标记技术:将已知抗体或抗原标记上易显示 的物质(示踪物),通过检测标记物反映有无抗 原抗体反应,从而间接测出微量的抗原或抗体。 目前有四种方法:
2013-5-14
抗体+琼脂糖
上样
洗涤
洗脱
免 疫 亲 合 色 谱 示 意 图
OD280 检 测
凝 胶 电 泳
2013-5-14
2、免疫生物感应器与抗 体芯片 机理:抗原与抗体在 相互结合后,它们的 结构发生了变化,一 些次级键参与结构的 变化。这种结构的改 变通过电场效应的改 变可以被检测到。 可以判断抗原抗体的 结合是否发生及发生 的强度。
被标记的酶仍保持活性,催化底物形成有色产物。 (2) 测试方法:可目测或用分光光度计比色进行定性 或定量检测。
2013-5-14
(3)测试过程
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
其免疫活性(固相抗原/抗体的形成) 在测定时,把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 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的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 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抗原抗体反应)
2013-5-14
2013-5-14
b、对流免疫电泳: 是一种将双向扩散和电泳技术相结合的检测方 法。即在琼脂板上, 使抗原和抗体在电场作用下 定向移动, 当抗原抗体相遇且二者浓度比例合适 时, 即可出现白色沉淀线。
2013-5-14
c、火箭电泳: 单行免疫扩散与电泳 结合的一种方法。在 已混合有抗体的凝胶 上,做一个小孔,加 入抗原,电泳后,沿 着电泳方向形成火箭 型沉淀,沉淀线的高 度与抗原量成正比。
2013-5-14
免疫双扩散
2013-5-14
3、电泳条件下的沉淀反应 a、免疫电泳: 是利用蛋白质在凝胶中迁移率不同1能被分离的 特性与免疫扩散结合进行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 能提高分辨率和灵敏度。 实验分二步,先用电泳将抗原各成分依电泳速度不 同分开,再进行扩散,常用此法进行血清的蛋白 种类分析,对于免疫球蛋减少或增多的疾病诊断或 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2013-5-14
Y YY Y Y Y Y Y
转 导 体
信号放大
组成:a生物受体(抗体)b转导体 c电子放大处理器
谢谢观赏
免疫学导论
10生物技术 陈煜
2013-5-14
2013-5-14
免疫印迹法原理示意图
3、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 电子显微镜技术与免疫反应相结合的一项技术。 优点:提高了电镜观察的特异性。 如形态相同,但结构和组成不同的生物粒子, 细胞器或病毒粒子。 种类: 一类是先用抗体捕捉抗原,然后用磷钨酸负染色 观察。 另一类是用金标记抗体进行抗原定位。胶体金与 抗体Fc段结合。
2013-5-14
四、抗原抗体反应的其他应用
1、免疫亲和色谱
免疫亲和色谱是一种从多组分混合物中分离纯化
单组份产物简便而有效的方法,比凝胶过滤和离
子交换色谱或得的产物纯度更高。
原理:任何一对抗原-抗体的组分之一与固相基质 交联后均可用于另一组分的纯化。广泛用于蛋白 质抗原的分离纯化。 固相基质:琼脂糖、葡聚糖
2013-5-14
2、酶标记免疫定位
酶标记免疫定位的方法及原理与dot-ELISA相同,
所用的酶底物在反应后必须形成不溶于水的有色 产物。酶标记免疫定位主要用于免疫组织化学进 行组织和细胞内的抗原定位,及在免疫印迹分析 中代替同位素标记进行定位显色等。
2013-5-14
(1)酶标免疫组织化学 固相抗原为组织切片或细胞样品。 (2)免疫印迹 蛋白质经凝胶电泳后,形成不同的条带,转移至 硝酸纤维膜上,用酶标记的抗体进行显色反应, 可确定目的蛋白的有无,或分子量大小。 分三个阶段进行 :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转移——硝酸纤维素膜 酶免疫定位
应)
2013-5-14
常用标记的酶及其底物
检测波 长/nm
酶
来源
底物
碱性磷酸酶
牛小肠黏膜
对硝基酚磷酸盐
405
过氧化物酶
辣根
邻苯二胺/过氧化氢
492
β-半乳糖酶
大肠杆菌
对硝基酚β-半乳糖
405
2013-5-14
3、荧光与发光免疫分析 用于标记抗体的荧光化合物有异硫氰荧光素、罗丹 明荧光素等,适用于抗原细胞与组织的定位分析。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 原理:稀土铕离子Eu3+螯合物标记抗体后,抗体与 固相抗原结合,抗体上的Eu3+在紫外光(340nm) 激发下,与增强液中的β -二酮体重新形成一种微 胶体螯合物,发出长寿命的高强度荧光(613nm), 比未激发时增强了100万倍,可用时间分辩荧光计 记录。
亲和力。用酶、同位素和荧光素等标记A蛋白,与 抗体结合,可用于抗原抗体反应的分析。
2013-5-14
三、免疫定位分析
1.免疫荧光定位分析
2.酶标记免疫定位
3.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
2013-5-14
1、免疫荧光定位分析 用不同发光颜色的荧光化合物标记抗体用于免疫 细胞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荧光化合物+抗体)------生物大分子(抗原)在 细胞或组织中的表达和定位 荧光素:异硫氰荧光素、异硫氰四甲基罗丹明 荧光显微镜观测 荧光激活细胞分拣器(流式细胞仪) 应用:CD4+、CD8+T细胞亚群计数 原理:流式细胞仪产生分析的电信号生要是光散 射信号和荧光信号,流式细胞仪依据细胞流经光 照射区时电压讯号的强弱来分析和分选细胞。
2013-5-14
Eu Eu Eu Eu
加入增强液
紫外光激发( 340nm)
发射高强度荧光
Eu
时间分辩荧光计 记录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原理
2013-5-14
4、亲和标记的免疫分析
亲和标记物:金黄色葡萄球菌的A蛋白、生物素
(维生素)、地高辛(小分子药物)
原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A蛋白与IgG的Fc有高度
2、凝胶中沉淀反应 抗原抗体在半透明的半固相介质中进行沉淀实验。 抗原分子与抗体分子在凝胶介质中自由扩散,相 遇形成沉淀。 以琼脂扩散实验较为常用。 1) 单向免疫扩散:抗体混于琼脂中,小孔中加入抗 原,抗原向周围均匀扩散,与抗体形成沉淀环。 可用于定量测定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含量等。 2) 双向免疫扩散:抗原和抗体向周围扩散后可在两 孔之间形成白色沉淀线,可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 性检测。 缺点:时间长,灵敏度低。
2013-5-14
1. 溶液中的沉淀反应
在体外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肉眼看见的沉
淀物。
在液相中形成的沉淀不容易观察判断,利用抗原
和抗体溶液之间的界面形成的沉淀线便于观察。
2013-5-14
抗血清 沉淀线
抗原
对照
1:10
1:20
1:40
1:80
1:160
抗血清稀释度
环状沉淀实验示意图
2013-5-14
第七章 抗原抗体反应及应用
第三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应用
第三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应用
一、免疫沉淀和免疫凝集 二、免疫标记 三、免疫定位分析 四、抗原抗体反应的其他应用
2013-5-14
一、免疫沉淀和免疫凝集
免疫沉淀和免疫凝集利用抗原与抗体 特异性反应的特性对抗原或抗体进行 量或质的测定分析,是最经典的血清 学方法。 特点:特异、灵敏、快速。
检测方法:
液相体系用液体闪烁仪计数;
固相体系用X射线胶片显影。
2013-5-14
放 射 活 性
放 射 活 性
抗原浓度
抗原浓度
2013-5-14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分析法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定义:抗原与抗体吸附在固相表面,如聚苯乙烯
微量板,抗原与抗体反应后,将固相与液相分离
除去游离的抗原或抗体,而结合的抗原或抗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