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状血管瘤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海绵状血管瘤确诊金标准

海绵状血管瘤确诊金标准

海绵状血管瘤确诊金标准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血管瘤,通常发生在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

为了确诊海绵状血管瘤,医生需要结合多种检查方法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以下是海绵状血管瘤确诊的金标准。

1. 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海绵状血管瘤的金标准。

医生可以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或穿刺活检的方式获取病变组织,并进行病理学检查。

在病理学检查中,医生会观察病变组织的形态学特征,并检测是否存在异常的基因和蛋白质表达。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病变组织的性质和类型,从而确诊海绵状血管瘤。

2.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辅助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和核素扫描等。

这些检查方法可以显示病变组织的位置、大小、形态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还可以评估病变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特征。

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了解病变组织的特征,从而辅助诊断海绵状血管瘤。

3.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重要依据。

海绵状血管瘤通常表现为皮肤或肌肉的隆起、肿胀或疼痛,有时还伴有出血或感染。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病变部位的症状和体征,从而初步诊断海绵状血管瘤。

4. 其他检查
其他检查方法如血液化验、心电图等也可以为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提供参考。

例如,血液化验可以检测与海绵状血管瘤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从而辅助诊断;心电图可以评估心脏功能,了解病变组织是否侵犯心脏。

综上所述,确诊海绵状血管瘤需要结合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与不典型)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与不典型)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女 ,62岁 ,体检发现肝肿物2年
肝血管瘤-不典型 影像表现
肝血管瘤-不典型影像表现
>不典型血管瘤占20%-40% 。 >原因:
✓ Altered morphology or structure:血管瘤伴中央瘢痕;血管瘤伴内部分隔; 巨大血管瘤;带蒂血管瘤;血管瘤伴胆管扩张;血管瘤伴钙化;囊性或多 房性血管瘤;血管瘤伴液液平面。
○ 。鉴别诊断 ○

80%
30% 65%
35% 50%
u 肝内胆管细胞癌
u 肝细胞癌 u FNH
u 肝细胞腺瘤
鉴别诊断-胆管细胞癌
> 多发生于50-70岁男性,边界不清,CA199升高。 > 增强动脉期边缘轻-中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持续渐进性强化。
> 内部或周围可见胆管扩张,常伴有胆管结石;远端肝叶萎缩,肝包膜皱缩凹陷。 > 肝门及腹腔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位于肝脏中央的巨大血管瘤可导致胆管扩张。 >虽然肝内胆管细胞癌较常发生胆管扩张,但是所有肝内外占位性病变均可引
起胆管扩张,因此血管瘤不能排除血管瘤的诊断。
形态或结构改变-囊性、多发性血管瘤
>囊性和多房性血管瘤含有一个大的中心腔是非常罕见的。 > 在MRI上,这种不典型的特征是一个或多个肿瘤内囊腔,呈长T1、长T2信号
> 典 型 影 像 表 现 : T 2 明 显 高 信 号 ( 灯 泡 征 );增 强 动 脉 期 周 边 结 节 状 强 化 , 门 脉 期、延迟期渐进性、向心性填充。
>不典型影像表现: ✓ 形态或结构改变 :血管瘤伴中央瘢痕;血管瘤伴内部分隔;巨大血管瘤;带 蒂血管瘤;血管瘤伴胆管扩张;血管瘤伴钙化;囊性或多房性血管瘤;血管 瘤伴液液平面。 ✓ Unusual flow pattern:快速填充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 ✓ 伴有肝实质异常:血管瘤伴包膜皱缩;脂肪肝浸润性血管瘤;肝硬化背景 血管瘤;血管瘤合并动脉-门脉瘘;血管瘤合并FNH。

脑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脑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脑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介绍:脑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颅内血管病变,它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临床的治疗和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及相关辅助检查。

一、影像学表现:1·CT表现:●平扫表现:脑海绵状血管瘤通常呈高密度,有时可出现钙化灶。

有些病例在平扫时可见富血管纹理。

●强化扫描表现:动态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呈强化,强化程度因病变的不同而异。

2·MRI表现:●T1WI表现:大多数脑海绵状血管瘤呈等或略低信号。

富血管纹理可形成“蜘蛛网状”或“星芒状”。

●T2WI表现:大多数脑海绵状血管瘤呈等或略高信号。

伴有富血管纹理的病变可呈混杂信号或高信号。

●强化扫描表现: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因病变的不同而异。

3·DSA表现:●血管造影可以清晰显示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血供和血管结构,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和血管解剖。

二、鉴别诊断:1·脑动静脉畸形(AVM):与脑海绵状血管瘤鉴别的主要依据是AVM的有明确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与病变直接相连,而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供血和引流血管是通过脉络丛与病变相连。

2·脑血管瘤:脑血管瘤多数呈均匀强化,且有时可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而脑海绵状血管瘤在动态增强扫描中强化不均匀,无明确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三、辅助检查:1·脑血管造影:可进一步明确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血供和血管结构。

2·CT灌注成像(CTP):评估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灌注情况,有助于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3·MR灌注成像(MRP):评估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灌注情况,对病变的生物学行为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4·钳夹试验:通过夹紧供血动脉,观察病灶是否消退,可以帮助鉴别诊断。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相关文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脑海绵状血管瘤:由局部脑血管发生的一种良性肿瘤性脑血管病,其基本病理改变是局限性脑血管扩张,形成了许多血管蜂窝状瘤窝,内充满血液成分。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临床表现
• 好发于中年女性 • 生长缓慢,起病隐匿,压迫邻近眶后结构,逐渐进行性症
状才被发现。 • 常见症状和体征:单侧视物模糊、眶后疼痛、复视、面部
麻木、头痛和眼外肌运动功能障碍。随着肿瘤生长可发生 双侧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和眼球固定。 • 无特异性,不同于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缺少脑内血管瘤常 见的出血和癫痫。 • 上述症状可因妊娠而加重,妊娠终止后缓解。
• Ye J h , Dai J P , Li X , et al . Dynamic enhancement features of cavernous sinus cavernous hemangiomas on conventional contrast enhanced MR imaging . AJNR , 2008 , 29 : 577 - 581
•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特征,姚振威 冯晓源,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 杂志,2010 ,16 :185 - 188
谢谢!
部分层面出现血管瘤包绕颈内动脉的趋势。 • DSA:由于供血动脉较细或病灶内血流缓慢以及对比剂稀释等原因,
在鞍旁出现毛细血管期延至静脉窦期的团块状淡染色影(较为特异)。
• 供血和回流:颈内动脉的硬脑膜支和颈外 动脉,血流经岩下窦引流入颈外静脉,同 侧颈内动脉虹吸部管腔受压变窄,虹吸部 开口增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有时可见受 压上抬表现。
• C 型(混合型,少见):同时由桑葚样成分及海绵样成分 构成。
影像学表现
• 形态:鞍旁横向哑铃形或球形为多见, 且后者也多伸入鞍内。发病时 往往病灶较大。
• CT:均匀高密度或等密度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病灶内无钙化(主要特点),鞍区、颅中 窝骨质破坏。
• MRI:稍长T1明显长T2 信号 • 脑组织受压推移,瘤周无水肿 • 增强:即刻均匀强化或显著不均匀进行性强化 •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移位(具有一定特征性):颈内动脉向前下推移,

112海绵状血管瘤医学影像学

112海绵状血管瘤医学影像学

右侧侧脑室后角旁海绵状血管瘤
2 海绵状血管瘤管瘤
小结
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幕上多见 2)CT平扫:高密度结节,多无水肿及占位效应; 可有钙化,大量出血少见 3)MR图像,T1/T2“爆米花样”混杂信号;T2 混杂信号周围 “黑环征” 4)MR为首选检查方法;SWI可提高海绵状血管 瘤检测的敏感性,表现为低信号
小结与思考
1.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特点? 2.海绵状血管瘤影像表现“黑环征”及“爆
米花征”形成原因?
同学们
下节课再见!
1 影像表现CT
CT平扫: 1 )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 2)多无水肿、多无明显占位效应 3)可伴钙化(约1/3以上) CT增强: 1)强化程度不一(轻度----明显) 2)与病灶钙化及血栓形成情况有关
右侧尾状核头海绵状血管瘤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左颞叶海绵状血管瘤
2 影像表现(MR)
1)常规序列信号混杂、边界清楚;特征表现: “爆米花”征,“黑环征” 2)SWI序列呈明显低信号 3)增强程度不一
概述
并非真正的肿瘤,而是一种先天性脑血管 的发育异常,约占脑内血管畸形的7%
可发生于脑内的任何部位, 幕上(80%)>幕下(20%) ; 50%以上多发
病理
主要由缺少肌层和弹力层的薄壁海绵状 血窦组成,其间无脑组织,可有胶质增 生,常伴有钙化和含铁血黄素沉积
临床
常无任何症状,少数患者可有头疼、 癫痫发作,脑出血等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摘要】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表现和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海绵状血管瘤22例,10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 检查。

结果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

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钙化占72.7%,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 T2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结合CT和MRI可明确诊断。

【关键词】脑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脑肿瘤;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eranial cavernous angioma,ICA)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发病率仅次于动一静脉畸形。

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颅内IC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本组22例颅内型ICA患者,男16例,女6例,年龄11~76岁。

临床无特异表现,其中以运动和感觉障碍(8例)等为主要症状。

10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

CT机使用飞利浦MX8000 dual CT扫描机,常规头颅轴位检查,层厚8-10mm。

增强扫描对比剂用碘海醇,剂量1ml/kg体重,流率3.0 ml/s,注药后延迟18秒扫描。

MRI检查使用东软SUPEROPEN 0.35 T开放式永磁型磁共振,采用SE序列,梯度回波等。

MRI增强检查对比剂为Gd-DTPA,剂量为0.2 mmol/kg体重,注药后即行常规矢状位、冠状位、横断位检查。

成像参数:TlWI:TR 360ms,TE 11 ms;T2WI:TR 6090ms,TE 192ms,层厚5-9mm,间距1mm。

2 结果8例CT增强扫描发现3例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其余无强化。

本组中16例行MRI检查,其中5例为CT检查后又行MRI检查确诊,多数病灶表现为混杂Tl、T2信号,呈“桑葚状”,其中12个病灶在稍长T2信号周边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包绕,周边多呈长T2信号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
需定期监测。
04
手术治疗
01 02 03 04
手术治疗是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治疗方法,目的是全切病变以减 少复发和出血风险。
手术方法包括显微手术、神经内镜手术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术等。
手术治疗的效果取决于病变的位置、大小和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等 因素。
手术治疗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如脑组织损伤、神经功能缺失等,需 在术后密切观察和康复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1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介入治疗、放疗和基因治疗等, 主要用于无法手术或术后辅助治疗。
2
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栓塞病变血管来减少出血风 险,放疗用于控制病变生长和减轻症状,基因治 疗仍处于研究阶段。
3
其他治疗方法的效果和安全性需进一步研究和验 证。
预后评估
预后评估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 、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式等因素进行 评估。
临床表现
头痛、癫痫、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 症状,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症状。
诊断标准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 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确诊需要病理 学检查。
02
影像学检查方法
X线检查
X线平片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在X线平片上通常 无阳性表现,但有时可见颅骨内板下 弧形或蜂窝状骨质吸收。
脑血管造影
已较少用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 ,但对于了解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 仍有一定价值。
肿瘤分布
海绵状血管瘤可单发或多发,可在颅内不同部位同时出现。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可能与 遗传因素有关。
肿瘤信号与强化特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肿瘤信号
在MRI上,海绵状血管瘤通常表现为T1 低信号、T2高信号。增强扫描时,肿瘤 可出现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脑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脑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发低信号。 • 增强扫描可明显强化,也可强化不明显,这与其
内血栓形成及钙化有关。
精品文档
脑血管造影
• 海绵状血管瘤为隐匿性血管畸形,即使采用数字减 影技术也很难发现。
• 其原因可能是: ①病灶内的小血管血流速度慢。 ②病变的血管腔内常发生血栓形成。 ③没有扩大的供血动脉或早期显影的引流静脉。
• 在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或并发脑内血肿者可见无血 管区和正常血管移位的占位效应。
精品文档
脑出血的CT表现
• 超急性期 :稍高(55-60HU)。 • 急性期 :高 (90HU) • 亚急性期 :密度逐渐减低。 • 亚急性早期 :周边向中心的顺序。 • 亚急性晚期 :19天左右,等密度。 • 慢性期:低密度。
精品文档
201310-10 MR平 扫 +SWI
精品文档
201310-10 MR平 扫 +SWI
精品文档
海绵状血管瘤为红色圆形或分叶
状血管团,形似草莓或桑葚,切 面如海绵状。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桥脑海绵状血管瘤
精品文档
39岁,右侧放射冠区单发海绵状血管瘤
精品文档
鉴别诊断
• 动静脉畸形 • 发育性静脉异常 • 毛细血管扩张症 • 淀粉样脑血管病(CAA) • 高血压脑出血 • 颅脑外伤性疾病(弥漫性轴索损伤(DAI)
精品文档
脑出血的MRI表现
• T2WI
• 超急性期 :

• 急性期
:

• 亚急性期
• 亚急性早期 :

• 亚急性晚期 :

• 慢性期
:

T1WI
等 低
低 高 低
精品文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状血管瘤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
海绵状血管瘤的CT特征:
平扫图像显示瘤巢多数呈略高密度,边界大多清,瘤巢内可见“颗粒”征,即在略高密度背景内含有数量不一的颗粒状高密度和低密度影,文献报道前者为钙化,后者为血栓所致,颇具特征。

“瘤周水肿征”在提示瘤内有新鲜出血具有一定意义。

无“占位效应征”也是海绵状血管瘤的又一重要特征。

增强后CT扫描,瘤巢明显强化边界也显示清楚。

海绵状血管瘤的MRI特征:
T1WI上瘤巢多数呈等低混杂信号,好似“冻豆腐”样表现。

多数瘤巢周围均显示呈黑色低信号的含铁血黄素环。

在T2WI 上,瘤巢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高信号,系由许多大小不等的点状高低信号混杂而成,即“桑椹”样表现,瘤巢周围黑色低信号环较T1WI显示得更加清楚。

增强后扫描,T1WI上瘤巢呈明显强化的高信号。

图1、2 mri平扫示右侧鞍旁一稍长t1、长t2信号肿块,边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鉴别诊断:
动静脉畸形(AVM):AVM在CT 平扫图像上大多形态不规则,少数呈圆形而易与海绵状血管瘤相混淆。

MRI 图像能清楚显示AVM 的畸形血管瘤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星形胶质瘤:周围往往伴有较大范围水肿区,而且占位效应明显。

实变型颅咽管瘤:发生于鞍上区,应与该区的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相鉴别,两者均可出现钙化,但形态与大小却大相径庭,后者钙化常呈点状,前者多呈小片状或包壳状,颅咽管瘤外形光滑,占位效应明显,在MRI 矢状位图像上能清楚显示视交叉抬高或蝶鞍受压扩大等征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