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感染和免疫详解

合集下载

细菌感染与免疫力的关系及改善方案

细菌感染与免疫力的关系及改善方案

细菌感染与免疫力的关系及改善方案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包括空气、水和土壤中。

尽管大部分细菌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某些细菌类型可以引发感染,并对免疫系统构成威胁。

免疫力是人体抵御外界致病因素的能力,包括细菌感染。

因此,了解细菌感染与免疫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改善免疫力成为保持健康的重要课题。

一、细菌感染与免疫系统1. 细菌感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当我们暴露在有害的细菌中时,可以选择性地引发特定类型的感染。

常见的细菌感染包括肺炎、泰坦尼亚迪坏死杆菌(Tetanus Bacilli)、大肠杆菌等。

这些感染通常导致不同程度上的症状和并发症,在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2. 免疫系统的作用免疫系统是身体的防护壁垒,它由特定的细胞和分子组成。

当细菌感染入侵人体时,免疫系统将会迅速做出反应。

免疫过程涉及到数个环节:识别细菌、激活免疫细胞、释放化学物质以引发炎症等。

这些反应有助于消灭细菌并恢复身体健康。

二、改善免疫力的方法1. 健康饮食饮食对于维持良好的免疫力至关重要。

一种富含营养素、均衡的饮食可为我们提供所需的能量和抵抗力来对抗各种外部威胁,包括感染。

建议摄取丰富的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品等植物性食物,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E和纤维素等营养成分,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此外,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质也很关键,蛋白质是构建和修复身体组织的基础,使人体能够有效对抗感染。

2. 规律运动适量有规律的运动对于增强免疫力发挥着积极作用。

运动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加速血液循环并促进免疫细胞的生成与活跃。

此外,运动还可以减轻应激和焦虑,这些因素都会削弱我们的免疫力。

每天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跑步或游泳等,均可产生良好效果。

3. 管理压力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可能导致慢性炎症、身体疲劳以及其他健康问题,进而降低免疫力。

因此,学会管理并减轻压力是关键之一。

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应对方法,如冥想、放松训练或进行个人爱好来缓解压力。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第六章细菌的感染和免疫详解演示文稿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第六章细菌的感染和免疫详解演示文稿
化脓菌
血流
不繁殖 菌血症
繁殖 败血症
内毒素血症
多发性脓肿
脓毒血症
第三十二页,共43页。
3. 带菌状态:
机体在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病原菌并未及时消失 ,而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并不断向体外排菌,与机 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称之为带菌状态。
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carrier)。
第三十三页,共43页。
二、医院感染的微生态特征
(一) 微生物的特点 1. 主要为机会致病菌致病,90%以上毒力较 弱或无毒,多为内源性感染; 2. 大多为耐药菌或多重耐药菌; 3. 常发生种类的变迁; 4. 适应性强。
(二) 常见微生物
主要是细菌,其次是病毒、真菌;既有致病 性微生物,也有机会性致病微生物。
第三十九页,共43页。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第六章细 菌的感染和免疫详解演示文稿
第一页,共43页。
(优选)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第二页,共43页。
细菌的感染(infection):是指细菌侵入宿主体内
生长繁殖并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 化过程。
引起宿主感染的细菌称为病原菌(pathogen)
医院感染中常见的微生物
感染部位 呼吸道感染
常见的微生物
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 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链球菌、呼吸道病毒
泌尿道感染
大肠杆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假 丝酵母菌、克雷伯菌、沙雷菌、变形杆菌
切口感染
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 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肠杆 菌属、变形杆菌、无芽胞厌氧菌
Ø2、致病条件:
寄居部位的改变 免疫功能低下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2021/1/12
8
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1.正常定居部位改变
2.宿主免疫功能下降
3.菌群失调(dysbacteria):
指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
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
态。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为菌 群失调症(dysbacteriosis)或菌群交替 症 ,往往可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
2021/1/12
20
(Ⅱ)毒素(Toxin)
毒素(toxin): 损伤宿主机体组织细胞或器官、引起
病理生理变化的致病物质。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等不同,
分为两种: ▪ 外毒素(exotoxin) ▪ 内毒素(endotoxin)
2021/1/12
21
1 外毒素exotoxin
特 点:
⑴由活细胞分泌产生,主要是革兰阳性菌及某些
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
▪ 非病原菌(non-pathogen):
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细菌,或称非致病
菌。 2021/1/12
11
(一)感染的来源
1. 外源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 ):
▪ 病人
▪ 带菌者
▪ 病畜和带菌动物
2. 内源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
非致病性分枝等
2021/1/12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皮肽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细菌感染与免疫应答的研究

细菌感染与免疫应答的研究

细菌感染与免疫应答的研究细菌是一类微生物生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细菌可能会感染我们的身体,导致疾病和不适。

针对这种情况,免疫应答是我们抵御细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细菌感染与免疫应答的研究。

一、细菌感染的影响细菌感染可能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以导致众所周知的著名疾病,如疖、疮和痈。

此外,某些细菌感染还会导致严重疾病,如疟疾、肺炎和结核病等。

二、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免疫应答可以被定义为身体为了抵御感染而作出的反应。

我们的身体具有多种方式来抵御细菌感染,包括机械障碍、分泌物、细胞介导的响应和化学介质等。

这些响应都受控于免疫系统,其中包括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和分子。

三、免疫应答的时序免疫应答通常被分为两个阶段:初次应答和次级应答。

初次应答发生在第一次接触到一种特定的抗原时。

这个过程通常很慢,因为身体需要时间来生成并扩增与这种抗原匹配的特异性细胞。

次级应答发生在第二次接触到相同的抗原时。

这个过程通常更快,因为身体已经具有特异性细胞,可以更快地扩增和响应这个抗原。

四、免疫应答的组成免疫应答可以被分为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细胞介导的应答和体液介导的应答。

细胞介导的应答包括T细胞和B细胞,这些细胞可以直接作用于感染细胞或产生抗体。

体液介导的应答包括补体系统、黏膜分泌物和其他分泌物。

这些分子可以直接杀死细菌或刺激其他细胞产生免疫细胞。

五、对细菌感染和免疫应答的研究涉及到许多不同领域的学科,包括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

研究人员通常使用许多不同的技术来研究这些过程,包括蛋白质分析、基因表达分析和流式细胞术等。

六、免疫应答的临床应用了解免疫应答的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开发更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方法。

例如,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的疫苗,以增强免疫系统对细菌的反应。

此外,一些新型抗生素正在研制中,这些抗生素可以针对细菌感染的不同部位进行治疗。

第十四章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第十四章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第十四章细菌的感染和免疫一、名词解释1、菌群失调症2、条件致病菌3、细菌的致病性4、细菌毒力5、感染6、侵袭力7、菌血症8、败血症9、隐性感染10、带菌者11、非特异性免疫12、医院内感染二、填空题1、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发生明显改变时,可出现——。

2、由菌群失调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称——或——症。

3、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益作用包括——、——、——和——。

4、某些正常菌群获得致病性条件是——、——、——。

5、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其具有的毒力、侵入的——及——有密切关系。

6、细菌的毒力是由——和——决定的。

7、细菌的侵袭力是由——和——构成的。

8、内毒素是——菌细胞壁中的——成分。

内毒素的致病作用有——、——、——、—。

9、内毒素是由——、——和——三部分组成。

10、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是——,菌体抗原(O抗原)是——。

11、类毒素是由——经甲醛处理制备所得,可刺激机体产生——。

12、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可用甲醛处理制备成——。

13、依据外毒素的作用机制不同,可将外毒素分为——、——和肠毒素。

14、抗毒素可由——或——刺激机体产生。

15、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和——·16、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主要有——、——和——。

17、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调理作用可由——和——介导。

18、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结果有——吞噬和——吞噬两种。

19、乙型溶素的化学成分是——,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

20、引起内源性感染的细菌,多数是——,少数是——。

21、接触感染是指人与——或人与——密切接触引起的感染。

22、全身感染的类型有——、——、——、——。

23、感染的来源有——和——。

24、处于——的人称带菌者,带菌者有——和——。

三、最佳选择题1、正常情况下,机体有菌的部位是( )A.胃B.骨骼C.肌肉D.血液E.外耳道2.正常菌群成员引起感染的条件之一是( )A.变为耐药菌B.发生基因突变C.寄居部位改变D.变为L型细菌E.发生S—R变异3.为治疗菌群失调症,应使用( )A.维生素B.类毒素C.抗生素D.抗毒素E.生态制剂4.构成细菌毒力的是( )A.基本结构B.特殊结构C.侵袭力和毒素D.分解代谢产物E.侵人机体的途径5.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 )A.荚膜B.菌毛C.磷壁酸D.脂多糖E.异染颗粒6.与致病性无关的细菌代谢产物是( )A.毒素B.细菌素C.热原质D.血浆凝固酶E.透明质酸酶7.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 )A.荚膜B.菌毛C.芽胞D.血浆凝固酶E.透明质酸酶8.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 )A.鞭毛B.芽胞C.荚膜D.性菌毛E.普通菌毛9.革兰阳性菌类似菌毛作用的成分是( )A.肽聚糖B.M蛋白C.脂蛋白D.膜磷壁酸E.壁磷壁酸10.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 )A.菌毛B.荚膜C.M蛋白D.血浆凝固酶E.透明质酸酶11.细菌内毒素的成分是( )A.H抗原B.肽聚糖C.O抗原D.脂多糖E.荚膜多糖12.内毒素的毒性成分是( )A.脂蛋白B.脂多糖C.类脂质A D.核心多糖E.特异性多糖13.关于内毒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B.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C.性质稳定,耐热D.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E.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14.外毒素的特点之一是( )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B.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C.化学组成是脂多糖D.可制备成类毒素E.耐热15.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 )A.破伤风痉挛毒素B.金葡菌肠毒素C.白喉外毒素D.霍乱肠毒素E.肉毒毒素16.由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 )A.霍乱弧菌B.肉毒梭菌C.伤寒沙门菌D.脑膜炎奈氏菌E.乙型溶血性链球菌17.类毒素是( )A.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B.细菌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D.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18.下述细菌中,可以引起菌血症的是( )A.霍乱弧菌B.肉毒梭菌C.破伤风梭菌D.伤寒沙门菌E.白喉棒状杆菌19.参与调理吞噬作用的受体有( )A.PHA受体B.C3b受C.PWM受体D.LPS受E.ConA受体20.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 )A.补体B.溶菌酶C.抗生素D.乙型溶素E.细菌素四、问答题1、简述菌群失调症及其发生机制。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反应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反应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反应细菌感染是指人体受到细菌侵入并引起相应疾病的过程。

在人类历史上,细菌感染一直是严重的健康威胁,导致了许多严重的疾病和流行病。

了解细菌的感染过程以及人体对其的免疫反应对预防和控制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一、细菌感染的过程细菌感染通常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侵入、定植、繁殖和传播。

1. 侵入:细菌通过不同的途径侵入人体,如通过皮肤破损、眼鼻喉黏膜、消化道或生殖道等。

这些途径可以包括直接接触、飞沫传播、食物或水源污染等。

2. 定植:一旦细菌侵入,它们会寻找适合其生存和繁殖的组织或器官。

在这些地方,细菌可以附着并定植下来,形成感染灶。

3. 繁殖:细菌在感染灶中开始繁殖。

它们通过分裂来增加数量,并释放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对周围组织产生损害。

4. 传播:细菌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血液或淋巴系统传播到其他部位或其他人体。

这导致了感染的扩散和传播。

二、人体的免疫反应当细菌侵入人体时,我们的免疫系统会启动一系列的防御机制。

免疫反应可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方面。

1. 先天免疫:这是人体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它对抗各种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

它包括机械屏障(如皮肤和黏膜)、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天然杀伤细胞等。

机械屏障可以阻止细菌侵入,而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天然杀伤细胞则可以摧毁入侵的细菌。

2. 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指在细菌感染过程中形成的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反应。

这种免疫反应需要时间来形成,但一旦形成,它能提供持久的保护。

获得性免疫通过产生抗体和激活细胞免疫来抵御感染。

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产生的,它们可以与特定的细菌结合并中和它们的活性。

而细胞免疫则是由T淋巴细胞引导和执行的,它们可以识别并杀死感染细胞。

三、处理细菌感染的方法1. 预防措施:为了防止细菌感染,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

这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正确遮嘴咳嗽等),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保持清洁的环境,接种疫苗等。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 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
▪ 〔nonpathogenic bacterium, nonpathogen〕
第二页,共四十二页。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 正常人的体表和同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 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都寄居着 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 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 对人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 常菌群
皮肽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 菌 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第五页,共四十二页。
健康壮年
粪便涂片
健康青年 粪便涂片
肠道的正常菌群
第六页,共四十二页。
致病条件
寄居部位的改变
免疫功能低下
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
第十一页,共四十二页。
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通称医院内 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①交叉感染,由医院内病人或医务人员直 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 ②内源性感染,或称自身感染,由病人自 己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③医源性感染,在治疗、诊断或预防过程 中,因所用器械等消毒不严而造成的感染。
第十五页,共四十二页。
第十六页,共四十二页。
毒素 〔toxin〕
外毒素〔exotoxin〕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 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 白质
内毒素〔endotoxin〕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 多糖,菌体死亡崩解时游离出来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CD4+Th1细胞
产生细胞因子,活化巨噬细胞、CTL、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 CD8+CTL
穿孔素、颗粒酶破坏感染细胞
第三节 感染的种类与类型
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
病人 带菌者 携带有某些致病菌的健康人,传染病恢复
期仍排菌者(重要传染源) 病畜和带菌动物 人畜共患病
内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内或体表 大多为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菌
对宿主细胞选择性:强,引起典型的临 床症状。 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
神经毒素
由破伤风梭菌所产生 的破伤风痉挛毒素。 能阻断上下神经元之
间正常的抑制性神经
冲动的传递,临床症
状为全身肌肉强直性
痉挛 ,曲弓反张。
肉毒毒素
肉毒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本菌在厌氧环 境中能产生强烈的肉毒毒素 肉毒素可以阻断神经与肌肉间的神经冲动, 使过度收缩的小肌肉放松,进而达到除皱的 效果。或者是利用其可以暂时麻痹肌肉的特 性,使肌肉因失去功能而萎缩,来达到雕塑 线条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去皱和瘦脸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皮肤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屏障结构
皮肤和粘膜屏障
机械阻挡
皮肤:扁平细胞 粘膜:单层柱状上皮细胞 防御机制
呼吸道:粘液-纤毛机制 口腔:唾液、溶菌酶 胃液 尿道:尿液冲刷
阴道:乳酸杆菌产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肌损伤,肾上腺 出血,外周神经麻痹
猩红热皮疹
神经 破伤风梭菌 痉挛毒素 封闭抑制性N元活动 骨骼肌痉挛 毒素 肉毒梭菌 肉毒毒素 阻断乙酰胆碱释放 肌肉松弛性麻痹
霍乱弧菌
肠 毒素 金葡菌
肠毒素 肠毒素
激活细胞膜上 腺苷 酸环化酶
刺激呕吐中枢及肠壁
肠黏膜分泌亢进 严重腹泻呕吐
恶心、呕吐、腹泻
2、内毒素(endotoxin)
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 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称菌群失调。 由此产生的病症称为菌群失调症。
原因:长期或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菌,耐药菌
eg. 金葡菌(耐药) 腹泻、败血症 白假丝酵母菌(对抗生素不敏感) 鹅口疮、阴道炎等
微生态系
正常菌群 其他微生物群 人体局部环境的组合
160 ℃,2-4h才被破坏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 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较弱,各菌毒性效应大致相同, 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 障碍、休克、DIC等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等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皮肤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细菌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
↔ 细菌进入机体生长繁殖
机体免疫机制
一.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1. 概念 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多种 微生物,通常对宿主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人 体 内 正 常 菌 群 的 分 布
(口腔、呼吸道、肠道、皮肤等)
生理性组合
微生态平衡
(microeubiosis)
手术、辐射、抗生素、医源性因素等
病理性组合 微生态失调
(microdysbiosis)
部位 主要菌类
临床意义
皮肤 口腔
鼻咽腔 外耳道 眼结膜 胃 肠道
尿道 阴道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等 化脓性感染
菌种类最多,大量为厌氧菌。 抵抗力下降,拨牙
毒素
外毒素(exotoxin) 内毒素(endotoxin)
1、 外毒素(exotoxin):
1)来 源:多数G+菌,少数G-菌产毒型(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 2)产生方式: 分泌到菌体外,少数溶菌后释放(痢疾志贺菌等)
3)化学性质:蛋白质 不耐热(60-80℃,30`),可脱毒成为类毒素
4)结构:大多A—B型毒素;
致病条件
菌群失调
宿主免疫 功能低下
1. 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
大肠杆菌 (肠道)
腹腔
泌尿 道 血液
腹膜炎 尿路感染 败血症
2.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原发性:先天发育不全所致,多与遗传有关 继发性: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
肿瘤、药物、放疗等 疲劳、失眠、营养不良等原因
3.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
甲链、白念、放线菌等。
甲链侵入血流,引起亚急性细菌性
心内膜炎
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 抵抗力下降→支气管肺炎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
中耳炎
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结膜感染
胃酸→一般无菌
胃炎
大肠中菌量最多,占大便干重 1/3,大多为厌氧菌 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乳杆菌、大肠菌、 白念
定居位置改变,尿路感染
产酸使阴道液呈酸性,抑制其它菌 生长。
内毒素 血压下降,血管阻塞,血液灌注不足 血管扩张,激活凝血系统 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广泛性出血 缺血、坏死
区别要点
外毒素
来源 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
内毒素
革兰阴性菌
存在部分 活菌分泌,少数菌崩解后释放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放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60-80 ℃,30min被破坏
特异多糖
1)来源: G-菌细胞壁
核心多糖 脂质A
2)性质:脂多糖(LPS)
3)特点:* 对理化因素稳定; * 抗原性较弱,不能人工处理为类毒素。 * 毒性作用相对较弱,无选择性;
4) 生物学活性:
* 发热反应; LPS 巨噬细胞 IL-1、 IL-6、TNF-(致热)
* 白细胞反应(先降后升) * 内毒素血症与休克;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菌 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2. 生理学意义
(1)生物拮抗作用
空间、营养、受体竞争、产生有害产物
(2)营养作用
促进消化吸收、合成维生素等
(3)免疫作用
刺激免疫系统发育和应答
(4)抗衰老作用
A亚单位(毒性部分):决定毒素致病作用 B亚单位(结合部分):结合靶细胞、具有抗原性
B
B
B
ABB5)Fra bibliotek点:* 毒性作用强,具有选择性; * 抗原性强,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 种类多,包括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
类别 细胞 外毒素 作用机理
体内效应
细胞 毒素
白喉杆菌 白喉毒素 抑制蛋白质合成 溶血性链球菌 红疹毒素 血管扩张
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球菌等产生过氧化物歧化酶(SOD), 消除自由基(02-)毒性,抗氧化损伤,抗衰老
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
又称为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当正常菌群与宿 主间生态平衡被打破,正常菌群成为条件致病菌而致病。
正常菌群的寄 居部位改变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 细菌致病性(pathogenicity)
* 细菌的毒力 * 细菌侵入的数量 * 细菌侵入的部位
毒力(virulence):是指细菌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量的概念)
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即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指 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 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毒力
侵袭力(invasiveness) 毒素 (tonxin)
侵袭力
粘附素(adhesin) 荚膜等抗吞噬结构
菌毛、磷壁酸(G+)、外膜蛋白(G-)
侵袭性物质 侵袭素、侵袭性酶(如透明质酸酶,DNA酶等)
细菌生物膜(biofilm)
由细菌及其分泌的胞外多糖共同组成 的呈膜状的细菌群体。有利于增强细 菌毒力,与细菌耐药性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