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胞内菌逃避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机制—细菌在细 胞间直接扩散,不进入细胞外环境。
4、胞内菌的致病机制 1)诱发炎症反应和免疫病理损伤 2)形成菌血症,导致间歇性发热或持续性发热,细菌
扩散 3)毒素及其他毒性产物的释放引起发热和组织细胞损
伤。
(三)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以细胞免疫为主
• 1、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三、细菌毒素中毒性疾病及其免疫
• (一)细菌毒素中毒性疾病 • (二)细菌毒素中毒性疾病的免疫——体液
免疫 • 抗毒素抗体封闭了毒性基团与宿主细胞的
相互作用,通过吞噬细胞清除毒素-抗毒素 免疫复合物。
四、胞内菌的感染与免疫
• (一)胞内菌感染的特点 • 1、细胞内寄生 • 2、低毒性 • 3、疾病过程较缓慢 • 4、以细胞免疫为主 • 5、迟发型超敏反应 • 6、肉芽肿组织反应
免疫防御,在体内进一步扩散。 • (4)产生和释放毒素或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或释放超抗原,
引起组织细胞功能障碍、损伤、毒性反应及炎症反应 • (5)诱发I、II、III型超敏反应
2、细菌内毒素的致病作用(P233) 3、细菌外毒素的致病作用 1)外毒素的编码基因:在染色体上、质粒上、前
噬菌体上
2)外毒素的结构 3)外毒素的致病作用: • ①膜活性毒素:溶解靶细胞膜 • ②蛋白质合成干扰毒素: • ③细胞功能干扰毒素
CD4+ αβ T细胞 • 2、细胞杀伤效应:中性粒细胞、 NK细胞
γδT细胞、CTL细胞
细菌感染免疫的分类
感染类型 常见微生物 主要免疫类型
胞外菌感染 胞内菌感染 外毒素感染
葡萄球菌 链球菌等
体液免疫为主, 抗体协同吞噬细胞杀灭清除
细菌
结核杆菌
细胞免疫为主
麻风杆菌等 主要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来
发挥作用
血脑屏障
屏障机构
皮肤与粘膜 胎盘屏障
吞噬细胞 大吞噬细胞 小吞噬细胞
体液因素
补体 乙型溶素
溶菌酶
获得性免疫
体液免疫 由特异性抗体起主要作用的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 以T淋巴细胞为主的免疫应答
二、胞外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胞外菌感染的致病机制 • 胞外菌包括化脓性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志贺菌、百日咳
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炭疽杆菌、鼠疫杆菌、白喉杆菌等 1、胞外菌感染的一般致病过程 • (1)通过粘附因子粘附于宿主靶细胞 • (2)夺取营养并进行繁殖 • (3)抵抗吞噬细胞和补体的杀菌、溶菌作用,逃避宿主的
(二)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1、吞噬细胞的吞噬杀菌作用(附图) 1)中性粒细胞(小吞噬细胞) 2)单核巨噬细胞(大吞噬细胞) 2、补体的作用:补体的溶菌、杀菌作用,补体
的调理吞噬作用
3、抗体的作用 • 阻止和干扰病原菌的吸附 • 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杀菌作用 • 中和作用
吞 细胞核
噬 细 胞 的 吞 噬 过 程
化wenku.baidu.com成分 脂多糖
蛋白质
稳定性 好、160 2-4小时破坏
差、60-80 30分钟破坏
毒性作用 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
引起休克,发热,DIC等
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抗原性
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 但无中和作用, 甲醛处理后不能形成类毒素
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 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类毒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基础知识
致病性 毒力
细菌引起感染的能力 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
细菌的毒力
侵袭力
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 进入机体拔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物质基础
菌毛、膜磷壁酸等粘附因子:粘附于粘膜上皮 细胞上,避免被清除 荚膜和类荚膜物质:抗吞噬和阻挠杀菌物质的作用
白喉杆菌
体液免疫为主
破伤风杆菌等 特异性抗毒素与毒素产生
中和作用
细菌入侵的数量
与细菌的毒力成反比例 毒力越强,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小 毒力越弱,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大
细菌入侵的部位
各种致病菌有其特定的侵入部位
与致病菌需要特定的生长繁殖微环境有关
感染类型
隐性感染
毒血症
显性感染: 菌血症
败血症 脓毒血症
带菌状态: 健康带菌、恢复期带菌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天然免疫
(二)胞内菌感染的机制
1、胞内菌进入宿主细胞的机制
• 1)粘附
2)入侵
2、胞内菌逃避吞噬细胞的杀菌作用,在宿主细胞 内生存的机制。
• 1)逃避活性氧中介物、活性氮中介物的杀伤作 用
• 2)抑制溶酶体的杀菌作用
• 3)抑制巨噬细胞活化信号的细胞传导
• 4)诱导吞噬体的溶解
5)产生热休克蛋白
• 6)入侵吞噬细胞以外的组织细胞,逃避吞噬细 胞内的杀菌作用
侵袭性物质:有利细菌侵入上皮细胞 有利细菌在组织中扩散
毒素 细菌产生的毒性物质
种类 内毒素: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 外毒素:多数为革兰阳性菌产生的毒性物质,
常由细菌合成后分泌至细胞外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
种类 内毒素
来源
革兰阴性菌
存在部位 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
外毒素
革兰阳性菌部及分革兰阴性菌 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