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平面向量解三角形问题

用平面向量解三角形问题
用平面向量解三角形问题

第五编 平面向量、解三角形

§5.1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

基础自测

1.下列等式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a +0=a ②a +b =b +a ③+≠0 ④=++ 答案 ①②④

2.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行ABCD 中,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0 答案 ①②④

3.(20082广东理,8)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C 与BD 交于点O ,E 是线段OD 的中点,AE 的延长线与CD 交于点F .若=a ,=b ,则= .

答案

3

2a +31b 4.若ABCD 是正方形,E 是DC 边的中点,且AB =a ,AD =b ,则= . 答案 b -2

1a 5.设四边形ABCD 中,有=2

1

,且||=||,则这个四边形是 . 答案 等腰梯形

例1 给出下列命题

①向量的长度与向量的长度相等;

②向量a 与向量b 平行,则a 与b 的方向相同或相反; ③两个有共同起点并且相等的向量,其终点必相同; ④两个有共同终点的向量,一定是共线向量;

⑤向量与向量是共线向量,则点A 、B 、C 、D 必在同一条直线上; ⑥有向线段就是向量,向量就是有向线段. 其中假命题的个数为 . 答案 4

例2 如图所示,若四边形ABCD 是一个等腰梯形, AB ∥DC ,M 、N 分别是DC 、AB 的中点,已知=a , =b

=c

,试用

a 、

b 、

c 表示,,

+.

C D

∵MN =MD ++AN , ∴=-21,=-,=2

1

, ∴MN =

21a -b -2

1c . +CN =+MN +CM +MN =2MN =a -2b -c .

例3 设两个非零向量a 与b 不共线, (1)若=a +b ,=2a +8b ,=3(a -b ), 求证:A 、B 、D 三点共线;

(2)试确定实数k ,使k a +b 和a +k b 共线. (1)证明 ∵=a +b ,=2a +8b ,=3(a -b ), ∴=+=2a +8b +3(a -b ) =2a +8b +3a -3b =5(a +b )=5. ∴、共线, 又∵它们有公共点B , ∴A 、B 、D 三点共线.

(2)解 ∵k a +b 与a +k b 共线, ∴存在实数λ,使k a +b =λ(a +k b ), 即k a +b =λa +λk b . ∴(k -λ)a =(λk -1)b .

∵a 、b 是不共线的两个非零向量, ∴k -λ=λk -1=0,∴k 2

-1=0. ∴k =±1.

例4 (14分)如图所示,在△ABO 中,=4

1

, =

2

1

,AD 与BC 相交于点M ,设=a ,=b .试 用a 和b 表示向量. 解 设OM =m a +n b ,

则=-=m a +n b -a =(m -1)a +n b . =-=

21-=-a +2

1b . 又∵A 、M 、D 三点共线,∴AM 与AD 共线. ∴存在实数t ,使得=t , 即(m -1)a +n b =t (-a +2

1

b ). 4分 ∴(m -1)a +n b =-t a +

2

1

t b . ??

???=-=-21t

n t m ,消去t 得:m -1=-2n . 即m +2n =1. ① 6分

又∵CM =-=m a +n b -41a =(m -4

1

)a +n b . =-=b -

4

1a =-41

a +

b .

又∵C 、M 、B 三点共线,∴与共线. 10分 ∴存在实数t 1,使得=t 1, ∴(m -41)a +n b =t 1??

? ??+-41,

∴??

???

=-=-114141t n t m , 消去t 1得,4m +n =1 ② 12分 由①②得m =71,n =7

3, ∴OM =71a +7

3

b . 14分

1.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 ①若|a |=|b |,则a =b 或a =-b ;

②若=,则A 、B 、C 、D 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 ③若a =b ,b =c ,则a =c ; ④若a ∥b ,b ∥c ,则a ∥c . 答案 1

2.在△OAB 中,延长BA 到C ,使AC =BA ,在OB 上取点D , 使DB =

3

1

OB .DC 与OA 交于E ,设=a ,=b ,用a , b 表示向量,. 解 因为A 是BC 的中点, 所以=

2

1

(+),即=2-=2a -b ; =-=-

32=2a -b -32

b =2a -3

5b . 3.若a ,b 是两个不共线的非零向量,a 与b 起点相同,则当t 为何值时,a ,t b ,

3

1

(a +b )三向量的终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解 设=a ,=t b ,=31

(a +b ),

∴=-=-32

a +3

1b ,=-=t b -a . 要使A 、B 、C 三点共线,只需AC =

λ

即-32

a +3

1b =λt b -λa a b

∴有 ???????=-=-t λλ3132,∴???????

==21

32t λ ∴当t =

2

1

时,三向量终点在同一直线上. 4.如图所示,在△ABC 中,点M 是BC 的中点,点N 在AC 上, 且AN =2NC ,AM 与BN 相交于点P ,求AP ∶PM 的值. 解 方法一 设e 1=BM ,e 2=, 则=+CM =-3e 2-e 1, =+=2e 1+e 2.

=λ=-3λe 2-λe 1,

因为A 、P 、M 和B 、P 、N 分别共线,所以存在实数μ、λ,使=μ=2μe 1+μe 2,∴=-=(λ+2μ)e 1+(3λ+μ)e 2,

另外=+=2e 1+3e 2,

??

?=+=+3322μλμλ,∴???????==53

54μλ, ∴=

54

,=5

3,∴AP ∶PM =4∶1. 方法二 设=λAM , ∵=21(+)=21+4

3

, ∴=

+4

3λ. ∵B 、P 、N 三点共线,∴-=t (-), ∴=(1+t )-t

∴???????-=+=t t λλ

4312 ∴2λ+43

λ=1,λ=5

4,∴AP ∶PM =4∶1.

一、填空题

1.下列算式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0 ②-= ③02=0 ④λ(μa )=λ2μ2a 答案 ①③④

2.(20082全国Ⅰ理)在△ABC 中,=c ,=b ,若点D 满足=2

,则= (用b ,c 表示). 答案

32

b +3

1c

11是 . 答案 等腰梯形

4.如图所示,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OP 1和OP 2将该平面 分割成四个部分Ⅰ、Ⅱ、Ⅲ、Ⅳ(不包括边界).若 =a 1+b 2,且点P 落在第Ⅲ部分,则实数a ,b 满足 a 0,b 0.(用“>”,“<”或“=”填空) 答案 > <

5.设=x +y ,且A 、B 、C 三点共线(该直线不过端点O ),则x +y = . 答案 1

6.已知平面内有一点P 及一个△ABC ,若++=,则点P 在线段 上. 答案 AC

7.在△ABC 中,=a ,=b ,M 是CB 的中点,N 是AB 的中点,且CN 、AM 交于点P ,则可用a 、b 表示为 . 答案 -32

a +3

1b 8.在△ABC 中,已知D 是AB 边上一点,若=2,=3

1

+λ,则λ= . 答案

3

2 二、解答题

9.如图所示,△ABC 中,=3

2

,DE ∥BC 交AC 于E ,AM 是BC 边上中线,交DE 于N .设=a ,=b ,用a ,b 分别表示向量,,,,,.

解 ?

?

?

?

?

=BC DE 32//?=3

2

=

3

2

b . BC =AC -=b -a .

由△ADE ∽△ABC ,得=

32=3

2

(b -a ). 由AM 是△ABC 的中线,DE ∥BC ,得 =

21

DE =3

1(b -a ). 而且=+=a +21=a +2

1

(b -a ) =

2

1

(a +b ). ??

?

??

=??ABM ADN 32?=3

2

=

3

1

(a +b ). 10.如图所示,在△ABC 中,D 、F 分别是BC 、AC 的中点,=3

2

,=a ,=b . (1)用a 、b 表示向量、、、、; (2)求证:B 、E 、F 三点共线. (1)解 延长AD 到G ,使=2

1

, 连接BG 、CG ,得到 ABGC ,

AD =21=21

(a +b ), =32

=31(a +b ). =

21=2

1b , =-=31(a +b )-a =31

(b -2a ). =-=

21b -a =2

1

(b -2a ). (2)证明 由(1)可知=

3

2

BF ,所以B 、E 、F 三点共线. 11.已知:任意四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求证:=2

1

(+). 证明 方法一 如图, ∵E 、F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

∴+=0,FB +=0, 又∵+++=0,

∴=++ ① 同理=++ ② 由①+②得,

2=++(+)+(+)=+. ∴=

2

1

(+). 方法二 连结,,

则=+DC , =+AB ,

∴=2

1

(+) =2

1

(+++) =

2

1

(+). 12.已知点G 为△ABC 的重心,过G 作直线与AB 、AC 两边分别交于M 、N 两点,且=x ,=y , 求

x 1+y

1

的值. 解 根据题意G 为三角形的重心, 故AG =

3

1

(+AC ), =-=

3

1

(+)-x

=(

31-x )+3

1

, =-=y -

=y -3

1

(+) =(y -

31)-3

1

, 由于MG 与GN 共线,根据共线向量基本定理知 =λ?(

31-x )+3

1

=λ???

???--AB AC y 31)31(,

??????

?-=-=-)31(3

13131

y x λλ?

3

1

31-

-x =3131

-y

?x +y -3xy =0两边同除以xy 得x

1

+

y

1

=3.

§5.2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基础自测

1.已知平面向量a =(1,1),b =(1,-1),则向量21a -2

3

b = . 答案 (-1,2)

2.(20082 安徽理)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C 为一条对角线,若=(2,4),=(1,3),则= . 答案 (-3,-5)

3.若向量a =(1,1),b =(1,-1),c =(-2,1),则c = (用a ,b 表示). 答案 -21a -2

3

b 4.已知向量a =???

??x 2`1,8,b =(x ,1),其中x >0,若(a -2b )∥(2a +b ),则x 的值为 .

答案 4

5.设a =??? ??

43,sin x ,b =??? ??x ,cos 2131,且a ∥b ,则锐角x 为 .

答案 4

π

例1 设两个非零向量e 1和e 2不共线.

(1)如果=e 1-e 2,=3e

1

+2

e 2,=-8e 1-2e 2, 求证:A 、C 、D 三点共线;

121212(1)证明 =e 1-e 2,BC =3e 1+2e 2, CD =-8e 1-2e 2, =+=4e 1+e 2

=-

21(-8e 1-2e 2)=-2

1

, ∴与共线, 又∵与有公共点C , ∴A 、C 、D 三点共线.

(2)解 =+=(e 1+e 2)+(2e 1-3e 2)=3e 1-2e 2, ∵A 、C 、D 三点共线,

∴与共线,从而存在实数λ使得=λ, 即3e 1-2e 2=λ(2e 1-k e 2),由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得???-=-=k

λλ223,解之得λ=32,k =34.

例2 已知点A (1,0)、B (0,2)、C (-1,-2),求以A 、B 、C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D 的坐标.

解 设D 的坐标为(x ,y ). (1)若是 ,则由=DC 得

(0,2)-(1,0)=(-1,-2)-(x ,y ), 即(-1,2)=(-1-x ,-2-y ),

∴???=---=--2

21

1y x , ∴x =0,y =-4. ∴D 点的坐标为(0,-4)(如图中的D 1). (2,则由=CB 得 (x ,y )-(1,0)=(0,2)-(-1,-2), 即(x -1,y )=(1,4).解得x =2,y =4. ∴D 点坐标为(2,4)(如图中的D 2). (3,则由=得 (0,2-(1,0)=(x ,y )-(-1,-2), 即(-1,2)=(x +1,y +2). 解得x =-2,y =0.

∴D 点的坐标为(-2,0)(如图中的D 3).

综上所述,以A 、B 、C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D 的坐标为(0,-4)或(2,4)或(-2,0). 例3 (14分)平面内给定三个向量a =(3,2),b =(-1,2),c =(4,1).回答下列问题: (1)若(a +k c )∥(2b -a ),求实数k ;

(2)设d =(x ,y )满足(d -c )∥(a +b )且|d -c |=1,求d . 解 (1)∵(a +k c )∥(2b -a ),

又a +k c =(3+4k ,2+k ),2b -a =(-5,2), 2分 ∴23(3+4k )-(-5)3(2+k )=0, 4分 ∴k =-13

16

. 6分 (2)∵d -c =(x -4,y -1),a +b =(2,4),

又(d -c )∥(a +b )且|d -c |=1,

∴()()()()??

???=-+-=---114012442

2y x y x , 10分 解得???????+=+

=552155

4y x 或???

????-=-=5521554y x . 12分

∴d =???? ??++55255520,

或d =???

?

??--55255520,. 14分

1.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M ,N 分别为DC ,BC 的中点,已知AM =c ,=d ,试用c ,d 表示,AD . 解 方法一 设AB =a ,AD =b ,

则a =+=d +??

? ??-b 21

b =+=

c +??

?

??-a 21

将②代入①得a =d +?

?

?

??-21??

??????? ??-+a c 21 ?a =

d 34

-3

2c ,代入② 得b =c+?

??

??-21=??? ??-c d 323

4

34c -32d

即=

34d-32c ,=34c -3

2d 方法二 设=a ,=b . 因M ,N 分别为CD ,BC 的中点, 所以=

21b ,=2

1

a , 因而???????

?

+=+=b a d a b c 2121???

???

?

-=-=)2(32)2(3

2d c b c d a , 即AB =

32(2d -c ), AD =3

2

(2c -d ). 2.已知A (-2,4)、B (3,-1)、C (-3,-4)且CM =3,=2,求点M 、N 及的坐标. 解 ∵A (-2,4)、B (3,-1)、C (-3,-4), ∴=(1,8),=(6,3),

∴CM =3=(3,24),=2=

12

6). 设M (x ,y ),则有CM =(x +3,y +4),

∴???=+=+24433y x ,∴???==200y x ,

∴M 点的坐标为(0,20).

同理可求得N 点坐标为(9,2),因此=(9,-18), 故所求点M 、N 的坐标分别为(0,20)、(9,2), 的坐标为(9,-18).

3.已知A 、B 、C 三点的坐标分别为(-1,0)、(3,-1)、(1,2),并且=31,=3

1

. 求证:∥.

证明 设E 、F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 1,y 1)、(x 2,y 2),则依题意,得=(2,2),=(-2,3), =(4,-1).

AE =

31=??? ??32,32,BF =31=??

?

??-1,32 =(x 1,y 1)-(-1,0)= ??

? ??32,32,

=(x 2,y 2)-(3,-1)= ???

??-1,32.

一、填空题

1.已知向量a =(2,3),b =(-1,2),若m a +n b 与a -2b 共线,则n

m

= . 答案 -2

1 2.设a 、b 是不共线的两个非零向量,已知=2a +p b ,BC =a +b ,CD =a -2b .若A 、B 、D 三点共线,则 p 的值为 . 答案 -1

3.已知向量=(3,-2),=(-5,-1),则

2

1

= . 答案 ??? ?

?

-214,

4.(

20072北京文)已知向量a =(2,4),b =(1,1),若向量b ⊥(a +λb ),则实数λ的值是

. 答案 -3

EF

EF

.

AB AB

的坐标为 .

答案 ??

? ??272,

6.设0≤θ<2π,已知两个向量1=(cos θ,sin θ),2OP =(2+sin θ,2-cos θ),则向量21P P 长度的最大值是 . 答案 32

7.(20082全国Ⅱ文)设向量a =(1,2),b =(2,3),若向量λa +b 与向量c =(-4,-7)共线,则λ= . 答案 2

8.(20082菏泽模拟)已知向量m =(a -2,-2),n =(-2,b -2),m ∥n (a >0,b >0),则ab 的最小值是 . 答案 16 二、解答题

9.已知A (-2,4),B (3,-1),C (-3,-4). 设=a ,=b ,=c ,且CM =3c ,=-2b , (1)求:3a +b -3c ;

(2)求满足a =m b +n c 的实数m ,n .

解 由已知得a =(5,-5),b =(-6,-3),c =(1,8). (1)3a +b -3c =3(5,-5)+(-6,-3)-3(1,8) =(15-6-3,-15-3-24)=(6,-42). (2)∵mb +nc =(-6m +n ,-3m +8n ),

∴???-=+-=+-58356n m n m ,解得?

??-=-=11n m .

10.若a ,b 为非零向量且a ∥b ,λ1,λ2∈R ,且λ1λ2≠0. 求证:λ1a +λ2b 与λ1a -λ2b 为共线向量. 证明 设a =(x 1,y 1),b =(x 2,y 2).

∵a ∥b ,b ≠0,a ≠0,∴存在实数m ,使得a =m b , 即a =(x 1,y 1)=(mx 2,my 2),

∴λ1a +λ2b =((m λ1+λ2)x 2,(m λ1+λ2)y 2) =(m λ1+λ2)(x 2,y 2)

同理λ1a -λ2b =(m λ1-λ2)(x 2,y 2), ∴(λ1a +λ2b )∥(λ1a -λ2b )∥b , 而b ≠0,∴(λ1a +λ2b )∥(λ1a -λ2b ).

11.中,A (1,1),=(6,0),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线段CM 与BD 交于点P . (1)若=(3,5),求点C 的坐标; (2)当||=||时,求点P 的轨迹. 解 (1)设点C 坐标为(x 0,y 0),

又=+=(3,5)+(6,0)=(9,5), 即(x 0-1,y 0-1)=(9,5), ∴x 0=10,y 0=6,即点C (10,6). (2)由三角形相似,不难得出=2MP 设P (x ,y ),则

BP =-=(x -1,y -1)-(6,0)=(x -7,y -1),

=AM +MC =

2

1

+3MP

=

21+3(-2

1

) =3-=(3(x -1),3(y -1))-(6,0)

=(3x -9,3y -3),

∵||=||为菱形, ∴AC ⊥BD ,

∴⊥BP ,即(x -7,y -1)2(3x -9,3y -3)=0. (x -7)(3x -9)+(y -1)(3y -3)=0, ∴x 2

+y 2

-10x -2y +22=0(y ≠1). ∴(x -5)2

+(y -1)2

=4(y ≠1).

故点P 的轨迹是以(5,1)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去掉与直线y =1的两个交点. 12.A (2,3),B (5,4),C (7,10),=+λ.当λ为何值时, (1)点P 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 (2)点P 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等?

解 (1)由已知=(3,1),AC =(5,7), 则+λ=(3,1)+λ(5,7)=(3+5λ,1+7λ). 设P (x ,y ),则=(x -2,y -3),

∴???+=-+=-λλ713532y x ,∴???+=+=λλ7455y x . ∵点P 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 ∴x =y ,即5+5λ=4+7λ,∴λ=

2

1

. (2)若点P 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等, 则|x |=|y |,即|5+5λ|=|4+7λ|, ∴λ=21或λ=-4

3.

1.已知a =(2,3),b =(-4,7),则a 在b 方向上的投影为 . 答案

565 2.在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ABC 中,设=a ,=c ,=b ,则a 2b +b 2c +c 2a = . 答案

2

1 3.向量a =(cos15°,sin15°),b =(-sin15°,-cos15°),则|a -b |的值是 . 答案 3

4.(20092常州市武进区四校高三联考)已知向量a =(2,1),b =(3,λ) (λ>0),若(2a -b )⊥b ,则λ= . 答案 3

5.(20082浙江理)已知a 、b 是平面内两个互相垂直的单位向量,若向量c 满足(a -c )2(b -c )=0,则|c |的最大值是 . 答案 2

例1 已知向量a =??? ??

x x 23sin ,23cos

b =??? ??-2sin ,2cos x x 且x ∈???

???-4,3ππ.

(1)求a 2b 及|a +b |;

(2)若f (x )=a 2b -|a +b |,求f (x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 (1)a 2b =cos

23x cos 2x -sin 23

x sin 2

x =cos2x , a +b =??? ?

?

-+2sin 23sin 2cos 23cos x x ,x x

(2)由(1)可得f (x )=cos2x -2cos x =2cos 2

x -2cos x -1

∴当cos x =

21时,f (x )取得最小值为-2

3; 当cos x =1时,f (x )取得最大值为-1.

例2 已知a =(cos α,sin α),b =(cos β,sin β)(0<α<β<π). (1)求证:a +b 与a -b 互相垂直;

(2)若k a +b 与a -k b 的模相等,求β-α.(其中k 为非零实数) (1)证明 (a +b )2(a -b )=a 2

-b 2

=|a |2

-|b |2

=(cos 2α+sin 2α)-(cos 2β+sin 2

β)=0,

∴a +b 与a -b 互相垂直.

(2)解 k a +b =(k cos α+cos β,k sin α+sin β),a -k b =(cos α-k cos β,sin α-k sin β), b a +k =,1)cos(22+-+αβk k b a k -=.)cos(212k k +--αβ

b a +k =b a k -,

).cos(2)cos(2αβαβ--=-∴k k

又k ≠0,∴cos(αβ-)=0. 而0<α<β<π,∴β-α=

2

π. 例3 (14分)设两个向量e 1,e 2满足|e 1|=2,|e 2|=1,e 1与e 2的夹角为3

π

,若向量2t e 1+7e 2与e 1+t e 2的夹 角为钝角,求实数t 的范围.

解 由向量2t e 1+7e 2与e 1+t e 2的夹角为钝角, 得

()()2

1

2

1

212·72·72e

e e e e e e ++++<0, 3分 即(2t e 1

+7

e 2)2(e 1+t e 2)<0, 化简即得:2t 2

+15t +7<0,

t e 1 t t t

解得-7<t <-2

1

, 7分 当夹角为π时,

也有(2te 1+7e 2)2(e 1+t e 2)<0,

但此时夹角不是钝角,2t e 1+7e 2与e 1+t e 2反向. 9分 设2t e 1+7e 2=λ(e 1+t e 2),λ<0,

可求得???

??<==072λλλ

t t ,∴?????-=-=21414t λ 12分

∴所求实数t 的范围是???

? ??-

-2147, ???? ??--21,214. 14分

1.向量a =(cos23°,cos67°),向量b =(cos68°,cos22°). (1)求a 2b ;

(2)若向量b 与向量m 共线,u =a +m ,求u 的模的最小值. 解 (1)a 2b =cos23°2cos68°+cos67°2cos22° =cos23°2sin22°+sin23°2cos22°=sin45°=2

2

. (2)由向量b 与向量m 共线, 得m =λb (λ∈R ), u =a +m =a +λb

=(cos23°+λcos68°,cos67°+λcos22°) =(cos23°+λsin22°,sin23°+λcos22°), |u |2

=(cos23°+λsin22°)2

+(sin23°+λcos22°)2

=λ2

+2λ+1=2

22???

? ??+λ +21, ∴当λ=-

22时,|u |有最小值为2

2. 2.已知平面向量a =???

?

??-23,

21,b =(-3,-1). (1)证明:a ⊥b ;

(2)若存在不同时为零的实数k 、t ,使x =a +(t 2

-2)b ,y =-k a +t 2

b ,且x ⊥y ,试把k 表示为t 的函数. (1)证明 a 2b =???

?

??-23,

212()

1,3-- =???

??-213(-3)+233(-1)=0,

∴a ⊥b .

(2)解 ∵x ⊥y ,∴x 2y =0, 即[a +(t 2

-2)b ]2(-k a +t 2

b )=0.

展开得-k a 2

+[t 2

-k (t 2

-2)]a 2b +t 2

(t 2

-2)b 2

=0,

∵a 2b =0,a 2

=|a |2

=1,b 2

=|b |2

=4, ∴-k +4t 2

(t 2

-2)=0,∴k =f (t )=4t 2

(t 2

-2).

3.设a =(cos α,sin α),b =(cos β,sin β),且a 与b 具有关系|k a +b |=3|a -k b |(k >0). (1)用k 表示a 2b ;

(2)求a 2b 的最小值,并求此时a 与b 的夹角. 解 (1)∵|k a +b |=3|a -k b |, ∴(k a +b )2

=3(a -k b )2

,且|a |=|b |=1, 即k 2

+1+2k a 2b =3(1+k 2

-2k a 2b ), ∴4k a 2b =k 2

+1.∴a 2b =

k

k 41

2+(k >0). (2)由(1)知:∵k >0 ∴a 2b =

k

k k k 1

··2·41414≥+ =21.

∴a 2b 的最小值为

2

1

(当且仅当k =1时等号成立) 设a 、b 的夹角为θ,此时cos θ=

b a b a ·=2

1

. 0≤θ≤π,∴θ=

3

π. 故a 2b 的最小值为2

1,此时向量a 与b 的夹角为3π.

一、填空题

1.点O 是三角形ABC 所在平面内的一点,满足OA 2OB =OB 2 OC =OC 2OA ,则点O 是△ABC 的 心. 答案 垂

2.若向量a ,b 满足|a |=1,|b |=2,a 与b 的夹角为60°,则a 2b +b 2b 的值为 . 答案 5

3.已知向量a ,b 满足|a |=1,|b |=4,且a 2b =2,则a 与b 的夹角为 . 答案

3

π

4.若a 与b -c 都是非零向量,则“a 2b =a 2c ”是“a ⊥(b -c )”的 条件. 答案 充要

5.已知a ,b 是非零向量,且满足(a -2b )⊥a ,(b -2a )⊥b ,则a 与b 的夹角是 . 答案

3

π

6.(20092成化高级中学高三期中)已知3a +4b +5c =0,且|a |=|b |=|c |=1,则a 2(b +c )= . 答案 5

3-

7.(20082天津理,14)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

=(1,2),=(-3,2),则2= .

答案 3

8.(20082 江西理,13)直角坐标平面内三点A (1,2)、B (3,-2)、C (9,7),若E 、F 为线段BC 的三等分点,则2= . 答案 22 二、解答题

9.已知平面上三个向量a 、b 、c 的模均为1,它们相互之间的夹角均为120°. (1)求证:(a -b )⊥c ;

(2)若|k a +b +c |>1 (k ∈R ),求k 的取值范围. (1)证明 ∵(a -b )2c =a 2c -b 2c

=|a |2|c |2cos120°-|b |2|c |2cos120°=0, ∴(a -b )⊥c .

(2)解 |k a +b +c |>1?|k a +b +c |2

>1,

?k 2

a 2

+b 2

+c 2

+2k a 2b +2k a 2c +2b 2c >1.

∵|a |=|b |=|c |=1,且a 、b 、c 的夹角均为120°, ∴a 2

=b 2

=c 2

=1,a 2b =b 2c =a 2c =-2

1

, ∴k 2

+1-2k >1,即k 2

-2k >0,∴k >2或k <0.

10.已知a =??? ??-=??? ??32cos ,32sin ,34cos ,34sin θθθθb ,且θ∈???

???π30,.

(1)求

b

a b

a +·的最值; (2)若|k a +

b |=3|a -k b | (k ∈R ),求k 的取值范围. 解 (1)a 2b =-sin

34θ2sin 32θ+cos 34θ2cos 3

2θ=cos2θ, |a +b |2

=|a |2

+|b |2

+2a 2b =2+2cos2θ=4cos 2

θ.

∵θ∈??????3,0π,∴cos θ∈???

???1,21,∴|a +b |=2cos θ.

b

a b a +·= θθcos 22cos =cos θ-θcos 21. 令t =cos θ,则21≤t ≤1,??? ??

-t t 21′=1+2

21t >0, ∴t -t 21

在t ∈??

????121,上为增函数.

∴-

21≤t -t

21

≤21,

即所求式子的最大值为

21,最小值为-2

1

. (2)由题设可得|k a +b |2

=3|a -k b |2

, ∴(k a +b )2

=3(a -k b )2

又|a |=|b |=1,a 2b =cos2θ,∴cos2θ=k k 412

+.

由θ∈??

?

???π30,,得-21≤cos2θ≤1.

∴-

21≤k

k 412

+≤1.解得k ∈[2-3,2+3] {-1}. 11.设n 和m 是两个单位向量,其夹角是60°,求向量a =2m +n 与b =2n -3m 的夹角.

解 由|m |=1,|n |=1,夹角为60°,得m 2n =

2

1. 则有|a |=|2m +n |=2)2(n m +=2244n n ·m m ++=7. |b |=2)32(m n -=229124m n m n +?-=7. 而a 2b =(2m +n )2(2n -3m )=m 2n -6m 2

+2n 2

=-2

7

, 设a 与b 的夹角为θ,

则cos θ=b

a b

a ··=727

-

=-21.故a ,b 夹角为120°.

12.已知向量a =??? ?

?=??? ??-222323x sin ,x cos ,x sin ,x cos b ,x ∈???

???20π,.若函数f (x )=a 2b -21λ|a +b |的最小值为-23,求实数λ的值.

解 ∵|a |=1,|b |=1,x ∈???

???20π,,

∴a 2b =cos

23x cos 2x -sin 23x sin 2

x =cos2x , |a +b |=2)(b a +=222b b a a +?+ =x 2cos 22+=2x cos =2cos x .

∴f (x )=cos2x -λcos x =2cos 2

x -λcos x -1

=22

4cos ??? ?

?

-λx -82λ-1,cos x ∈[0,1].

①当λ<0时,取cos x =0,此时f (x )取得最小值, 并且f (x )min =-1≠-2

3

,不合题意. ②当0≤λ≤4时,取cos x =4

λ, 此时f (x )取得最小值, 并且f (x )min =-

8

2

λ-1=-

2

3

,解得λ=2. ③当λ>4时,取cos x =1,此时f (x )取得最小值, 并且f (x )min =1-λ=-2

3, 解得λ=

2

5

,不符合λ>4舍去,∴λ=2. §5.4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20082陕西理,3)△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c =2,b =6,B =120°,则

a = . 答案 2

2.(20082福建理,10)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2

+c 2

-b 2

)tan B =3ac ,则角B 的值为 . 答案

3π或3

2π 3.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结论的序号是 . ①△ABC 中,a =7,b =14,A =30°,有两解 ②△ABC 中,a =30,b =25,A =150°,有一解 ③△ABC 中,a =6,b =9,A =45°,有两解 ④△ABC 中,b =9,c =10,B =60°,无解 答案 ①③④

4.在△ABC 中,A =60°,AB =5,BC =7,则△ABC 的面积为 . 答案 103

5.(20082浙江理,13)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3b -c )cos A =a cos C ,则cos A = . 答案 3

3

例1 在△ABC 中,已知a =3,b =2,B =45°,求A 、C 和c . 解 ∵B =45°<90°且a sin B <b <a ,∴△ABC 有两解. 由正弦定理得sin A =

b B a sin =2

45sin 3?

=23, 则A 为60°或120°.

①当A =60°时,C =180°-(A +B )=75°, c =

B C b sin sin =??45sin 75sin 2=??+?45sin )3045sin(2=2

2

6+. ②当A =120°时,C =180°-(A +B )=15°, c =

B C b sin sin =??45sin 15sin 2=?

?-?45sin )

3045sin(2=2

2

6-. 故在△ABC 中,A =60°,C =75°,c =2

2

6+或 A =120°,C =15°,c =

2

2

6-. 例2 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角A ,B ,C 的对边,且C B cos cos =-c

a b

+2.

(1)求角B 的大小;

(2)若b =13,a +c =4,求△ABC 的面积.

解 (1)由余弦定理知:cos B =ac b c a 22

22-+,

cos C =

ab

c b a 22

22-+.

将上式代入

C B cos cos =-c

a b

+2得:

ac b c a 2222-+22222c

b a ab -+=-

c a b +2

整理得:a 2+c 2-b 2

=-ac

∴cos B =ac

b c a 2222-+=ac ac

2- =-21

∵B 为三角形的内角,∴B =3

2

π. (2)将b =13,a +c =4,B =

3

2

π代入 b 2

=a 2

+c 2

-2ac cos B ,得b 2

=(a +c )2

-2ac -2ac cos B

∴b 2

=16-2ac ??? ??-211,∴ac =3.

∴S △ABC =

21ac sin B =4

33. 例3 (14分)△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b 2

+c 2

-a 2

+bc =0. (1)求角A 的大小;

(2)若a =3,求bc 的最大值; (3)求

c

b C a --?)

30sin(的值.

解 (1)∵cos A =

bc

a c

b 2222-+=b

c bc

2-=-21, 2分 又∵A ∈(0°,180°),∴A =120°. 4分

(2)由a =3,得b 2+c 2

=3-bc ,

又∵b 2+c 2

≥2bc (当且仅当c =b 时取等号),

∴3-bc ≥2bc (当且仅当c =b 时取等号). 6分 即当且仅当c =b =1时,bc 取得最大值为1. 8分 (3)由正弦定理得:===C

c

B b A a sin sin sin 2R , ∴C

R B R C A R c b C a sin 2sin 2)

30sin(sin 2)30sin(--?=--? 10分

=

C

B C A sin sin )

30sin(sin --? 11分

=C

C C C sin )60sin()sin 23cos 21(23--?- 12分 =C C C C sin 23

cos 23)

sin 43

cos 43-- 13分

=

2

1

. 14分 例4 在△ABC 中,a 、b 、c 分别表示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如果(a 2

+b 2

)sin (A -B )=

平面向量与解三角形

第八单元平面向量与解三角形 (120分钟15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锐角△ABC的三内角A、B、C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b、c,若2c sin B=b,则角C的大小为 A.B.C.D. 解析:由正弦定理得2sin B==,∴sin C=,∴C=. 答案:A 2.若向量u=(3,-6),v=(4,2),w=(-12,-6),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u⊥v B.v∥w C.w=u-3v D.对任一向量,存在实数a,b,使=a u+b v 解析:因为u·v=0,所以u⊥v,显然w∥v,因为u与v不共线,所以对任意向量,存在实数a,b,使=a u+b v. 答案:C 3.在△ABC中,B=,三边长a,b,c成等差数列,且ac=6,则b的值是 A.B.C.D. 解析:因为2b=a+c,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 cos B=(a+c)2-3ac,化简得b=. 答案:D 4.在△ABC中,AB=4,∠ABC=30°,D是边BC上的一点,且·=·,则·等于 A.—4 B.0 C.4 D.8 解析:由·=·,得·(-)=·=0,即⊥,所以||=2,∠BAD=60°,所以 ·=4×2×=4. 答案:C 5.在△ABC中,角A,B,C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b,c,若a2+b2=2c2,则cos C的最小值为 A.B.C.D.-

解析:cos C==≥=,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答案:C 6.设A(a,1),B(2,b),C(4,3)为坐标平面上三点,O为坐标原点,若与在方向上的投影相同,则 a与b满足的关系式为 A.5a-4b=3 B.4a-3b=5 C.4a+5b=14 D.5a+4b=14 解析:由与在方向上的投影相同,可得·=·?(a,1)·(4,3)=(2,b)·(4,3),即4a+3=8+3b,4a-3b=5. 答案:B 7.在△ABC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若b sin B+a sin A=c sin C,c2+b2-a2=bc,则B等于 A.B.C.D. 解析:因为c2+b2-a2=bc,所以cos A==,所以cos A=,A=, 因为b sin B+a sin A=c sin C,所以b2+a2=c2,所以C=,B=. 答案:A 8.已知向量a=(x-1,2),b=(4,y),其中x>1,y>0,若a∥b,则log2(x-1)+log2y等于 A.1 B.2 C.3 D.4 解析:∵a∥b,则=,∴(x-1)y=8,∴log2(x-1)+log2y=log2(x-1)y=log28=3. 答案:C 9.在△ABC中,若(a+b+c)(a+b-c)=3ab且sin C=2sin A cos B,则△ABC是 A.等腰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直角三角形 解析:因为(a+b+c)(a+b-c)=3ab,所以a2+b2-c2=ab,cos C==,所以C=,因为sin C=2sin A cos B,所 以c=2a·,得a=b,所以△ABC是等边三角形. 答案:B 10.如图,在矩形ABCD中,AB=,BC=2,点E为BC的中点,点F在边CD上,若·=,则·的值是

第十一章三角形全章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边

检测练习一、如图,在三角形ABC中, (1)AB+BC AC AC+BC AB AB+AC BC (2)假设一只小虫从点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 有路线。路线最近,根据是:, 于是有:(得出的结 论)。 (3)下列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为什么? ①3、4、8 ②5、6、11 ③5、6、10 研读三、认真阅读课本认真看课本( P64例题,时间:5分钟) 要求:(1)、注意例题的格式和步骤,思考(2)中为什么要分情况讨论。 (2)、对这例题的解法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3)、一边阅读例题一边完成检测练习三。 检测练习二 9、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8cm.①已知腰长是底边长的3倍,求各边的长; ②已知其中一边的长为6cm,求其它两边的长.(要有完整的过程啊!) 解: (三)在研读的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四、归纳小结 (一)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二)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五、强化训练 【A】组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三角形按边分类课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3)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 (4)三角形按角分类应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其中正确的是()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一个不等边三角形有两边分别是 3、5另一边可能是() A、1 B、2 C、3 D、4 3、下列长度的各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3cm、12cm、8cm B、6cm、8cm、15cm 、3cm、5cm D、6.3cm、6.3cm、12cm 【B】组 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等于4,另一边长等于9,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5、已知三角形的一边长为5cm,另一边长为3cm.则第三边的长取值范围是多少? 【C】组(共小1-2题) 6、已知三角形的一边长为5cm,另一边长为3cm.则第三边的长取值范围是。 小方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8cm的游戏棒,他想再找一根,使这三根游戏棒首尾相连能搭成一个三角形. (1)你能帮小方想出第三根游戏棒的长度吗?(长度为正整数) (2)想一想:如果已知两边,则构成三角形的第三边的条件是什么?

(浙江专用)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专题一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第2讲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学案

第2讲 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 高考定位 1.三角函数的化简与求值是高考的命题热点,其中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诱导公式是解决计算问题的工具,三角恒等变换是利用三角恒等式(两角和与差、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进行变换,“角”的变换是三角恒等变换的核心;2.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以及解三角形问题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边、角、面积的计算及有关的范围问题. 真 题 感 悟 1.(2018·全国Ⅲ卷)若sin α=1 3,则cos 2α=( ) A.89 B.79 C.-79 D.-89 解析 cos 2α=1-2sin 2 α=1-2×? ????132 =7 9 . 答案 B 2.(2018·全国Ⅲ卷)△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BC 的面积为a 2+b 2-c 2 4 , 则C =( ) A.π2 B.π3 C.π4 D. π6 解析 根据题意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知12ab sin C =a 2 +b 2 -c 2 4,所以sin C =a 2 +b 2 -c 2 2ab =cos C ,所以在△ABC 中,C =π4 . 答案 C 3.(2018·浙江卷)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a =7,b =2,A =60°,则sin B =________,c =________. 解析 因为a =7,b =2,A =60°,所以由正弦定理得sin B =b sin A a =2× 3 27=21 7.由 余弦定理a 2 =b 2 +c 2 -2bc cos A 可得c 2 -2c -3=0,所以c =3. 答案 21 7 3 4.(2017·浙江卷)已知△ABC ,AB =AC =4,BC =2.点D 为AB 延长线上一点,BD =2,连接 CD ,则△BDC 的面积是________,cos ∠BDC =________.

解三角形全章教案(整理)

数学5 第一章 解三角形 第1课时 课题: §1.1.1 正弦定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A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B C Ⅱ.讲授新课 [探索研究] (图1.1-1)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 定 义 , 有 sin a A =, sin b B =,又s i n 1c C == , A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 =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 sin sin sin a b c = = C a B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C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b a 从而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A c B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和平面向量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和平面向量试题 一、选择题: 1.在△ABC 中,若a = 2 ,23b =,0 30A = , 则B 等于( B ) A .60o B .60o 或 120o C .30o D .30o 或150o 2.△ABC 的内角A,B,C 的对边分别为a,b,c ,若c =2,b =6,B =120o ,则a 等于( D ) A .6 B .2 C .3 D .2 3.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2=a ,A=45°,2=b 则sinB=( A ) A . 1 2 B .22 C . 3 2 D .1 4.ABC ?的三内角,,A B C 的对边边长分别为,,a b c ,若5 ,22 a b A B ==,则cos B =( B ) A . 53 B .54 C .55 D .5 6 5.在△ABC 中,若)())((c b b c a c a +=-+,则A ∠=( C ) A .0 90 B .0 60 C .0 120 D .0 150 6.在△ABC 中,角A,B,C 的对边分别为a,b,c ,若(a 2+c 2-b 2)tan B =3ac ,则角B 的值为(D ) A. 6 π B. 3π C.6π或56 π D. 3π或23 π 7. 在△ABC 中, b a B A =--cos 1cos 1,则△AB C 一定是( A ) A. 等腰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锐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8.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应的边分别为a 、b 、c ,若角A 、B 、C 依次成等差数列,且a=1, ABC S b ?=则,3等于( C ) A. 2 B. 3 C. 2 3 D. 2 9.已知锐角△ABC 的面积为33,BC=4,CA=3则角C 大小为( B ) A 、75° B 、60° C 、45° D 、30° 10.在200米高的山顶上,测得山下一塔顶与塔底的俯角分别为30°、60°,则塔高为( A ) A. 3 400 米 B. 33400米 C. 2003米 D. 200米 11.已知A 、B 两地的距离为10km ,B 、C 两地的距离为20km ,现测得0 120ABC ∠=,则A,C 两地 的距离为( D )。 A. 10km B. 103km C. 105km D. 107km 12.已知M 是△ABC 的BC 边上的中点,若向量AB =a ,AC = b ,则向量AM 等于( C ) A . 21(a -b ) B .21(b -a ) C .21( a +b ) D .1 2 -(a +b ) 13.若 ,3) 1( )1, 1(B A -- ,5) (x C 共线,且 BC AB λ=则λ等于( B ) A 、1 B 、2 C 、3 D 、4 14.已知平面向量),2(),2,1(m -==,且∥,则32+=( C ) A .(-2,-4) B. (-3,-6) C. (-4,-8) D. (-5,-10) 15. 已知b a b a k b a 3),2,3(),2,1(-+-==与垂直时k 值为 ( C ) A 、17 B 、18 C 、19 D 、20 16.(2,1),(3,),(2),a b x a b b x ==-⊥r r r r r 若向量若则的值为 ( B ) A .31-或 B.13-或 C .3 D . -1 17. 若|2|= ,2||= 且(-)⊥ ,则与的夹角是 ( B ) (A ) 6π (B )4π (C )3π (D )π12 5 183 =b , a 在 b 方向上的投影是2 3 ,则 b a ?是( B ) A 、3 B 、 29 C 、2 D 、2 1 19.若||1,||2,a b c a b ===+r r r r r ,且c a ⊥r r ,则向量a r 与b r 的夹角为( C ) (A )30° (B )60° (C )120° (D )150°

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全章教案整理

课题: §1.1.1正弦定理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 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 sin sin a b A B =, C 同理可得 sin sin c b C B =, b a 从而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A c B 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sin b k B =,sin c k C =; (2)sin sin a b A B =sin c C =等价于sin sin a b A B =,sin sin c b C B =,sin a A =sin c C 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 a B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 sin a A B b =。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例1.在?ABC 中,已知045A =,075B =,40a =cm ,解三角形。 例2.在?ABC 中,已知20=a cm ,202b =cm ,045A =,解三角形。

解三角形(复习课)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专题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课本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而在本章中,学生应该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并认识到运用它们可以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本章知识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的继续,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解任意三角形的完整实施。可以从数量的角度认识三角形,使三角形成为研究几何问题的重要工具。是中学许多数学知识的交汇点,如向量、平面几何、三角函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任意角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三角恒等变换、正余弦定理等相关的知识。学习本节内容是对以上知识内容的综合应用,尤其是对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熟练运用。通过解三角形的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认识世界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会对正余弦定理会进行简单的变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等出一些结论,如射影定理,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会运用所学知识解三角形以及与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半归纳出正余弦定理以及三角形面积公式等结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观察能力,总结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激情教育,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合作与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基本应用。 难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基本应用;正余弦定理的变形应用;用所学知识解决解三角形问题的题型归纳总结。 五、课堂结构设计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更好有效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交流讨论,互助学习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自主思考探究、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为前提,以“熟练运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为基本

2015届高考数学(理)二轮练习:三角函数、解三角形、平面向量(含答案)

三角函数、解三角形、平面向量 1.α终边与θ终边相同(α的终边在θ终边所在的射线上)?α=θ+2k π(k ∈Z ),注意:相等的角的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设α是任意一个角,P (x ,y )是α的终边上的任意一点(异于原点),它与原点的距离是r =x 2+y 2>0,那么sin α=y r ,cos α=x r ,tan α=y x (x ≠0),三角函数值只与 角的大小有关,而与终边上点P 的位置无关. [问题1] 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P (3,-4),则sin α+cos α的值为________. 答案 -1 5 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及诱导公式 (1)平方关系:sin 2α+cos 2α=1. (2)商数关系:tan α=sin α cos α . (3)诱导公式记忆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问题2] cos 9π 4 +tan ???-7π6+sin 21π的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2-3 3 3.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五点法作图; (2)对称轴:y =sin x ,x =k π+π 2 ,k ∈Z ;y =cos x ,x =k π,k ∈Z ; 对称中心:y =sin x ,(k π,0),k ∈Z ;y =cos x ,????k π+π2,0,k ∈Z ;y =tan x ,????k π 2,0,k ∈Z . (3)单调区间: y =sin x 的增区间:????-π2+2k π,π 2+2k π (k ∈Z ), 减区间:??? ?π2+2k π,3π 2+2k π (k ∈Z );

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全章教案

数学5 第一章 解三角形 课题: §1.1.1 正弦定理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A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C B Ⅱ.讲授新课 [探索研究] (图1.1-1)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A 则 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 =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C a B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C 同理可得 sin sin c b C B = , b a

专题复习解三角形与平面向量

专题复习 解三角形与平面向量 1.三角形的有关公式: (1)在△ABC 中:sin(A +B )= ,sin A +B 2 = (2)正弦定理: (3)余弦定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积公式:S =12ah a =12ab sin C =1 2 r (a +b +c )(其中r 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 2.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a · b = .特别地,a 2=a·a =|a|2,|a|=a 2.当θ为锐角时,a ·b >0,且a·b >0是θ为锐角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当θ为钝角时,a·b <0,且a·b <0是θ为钝角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3.b 在a 上的射影为|b |cos_θ. 4.平面向量坐标运算 设a =(x 1,y 1),b =(x 2,y 2),且a≠0,b≠0,则:(1)a·b = ;(2)|a |= ,a 2=|a |2= ; (3)a ∥b ?a =λb ? =0;(4)a ⊥b ?a ·b =0?|a +b |=|a -b |? =0. (5)若a 、b 的夹角为θ,则cos θ= = . 5.△ABC 中向量常用结论 (1)PA →+PB →+PC →=0?P 为△ABC 的 ; (2)PA →·PB →=PB →·PC →=PC →·PA → ?P 为△ABC 的 ; (3)向量λ? ?? ???AB →|AB → |+AC →|AC →|(λ≠0)所在直线过△ABC 的 ;(4)|PA →|=|PB →|=|PC →|?P 为△ABC 的 . 考点一 解三角形 例 1-1设△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b =2,B =π3,C =π 4,则△ABC 的面积为( )A .1 + 33 +1 C .1-3 3 -1 例 1-2△ABC 中,已知3b =23a sin B ,角A ,B ,C 成等差数列,则△ABC 的形状为(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等边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 例 1-3若△ABC 的三个内角满足sin A ∶sin B ∶sin C =5∶11∶13,则△ABC ( ) A .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B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C .一定是钝角三角形 D .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变式训练【1-1】设△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2,c =23,cos A = 3 2 ,且b

高考真题_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真题(加答案)

全国卷历年高考三角函数及解三角形真题归类分析 三角函数 一、三角恒等变换(3题) 1.(2015年1卷2)o o o o sin 20cos10cos160sin10- =( ) (A ) (B (C )12- (D )12 【解析】原式=o o o o sin 20cos10cos 20sin10+ =o sin30=1 2 ,故选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诱导公式与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 2.(2016年3卷)(5)若3 tan 4 α= ,则2cos 2sin 2αα+=( ) (A)6425 (B) 4825 (C) 1 (D)1625 【解析】由3tan 4α=,得34sin ,cos 55αα==或34 sin ,cos 55αα=-=-,所以 2161264 cos 2sin 24252525 αα+=+?=,故选A . 考点:1、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2、倍角公式. 3.(2016年2卷9)若π3 cos 45α??-= ???,则sin 2α= (A ) 7 25 (B )15 (C )1 5 - (D )725 - 【解析】∵3cos 45πα??-= ???,2ππ 7sin 2cos 22cos 12425ααα????=-=--= ? ????? ,故选D . 二、三角函数性质(5题) 4.(2017年3卷6)设函数π ()cos()3 f x x =+,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f x 的一个周期为2π- B .()y 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8π 3 x =对称 C .()f x π+的一个零点为π6x = D .()f x 在π (,π)2 单调递减 【解析】函数()πcos 3f x x ? ?=+ ?? ?的图象可由cos y x =向左平移π3个单位得到, 如图可知,()f x 在π,π2?? ??? 上先递减后递增,D 选项错误,故选D.

第11章三角形全章教案资料

第十一章三角形 教材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角,多边形及内角和,镶嵌等。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有内角、外角。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从而得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接着由推广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介绍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利用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研究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这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既是学习特殊三角形的基础,也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最后结合实例研究了镶嵌的有关问题,体现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3、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4、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会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 5、理解平面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镶嵌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及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是难点。 课时分配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2课时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2课时 11.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2课时 本章小结………………………………………………………… 2课时

用平面向量解三角形问题

第五编 平面向量、解三角形 §5.1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 基础自测 1.下列等式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a +0=a ②a +b =b +a ③+≠0 ④=++ 答案 ①②④ 2.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行ABCD 中,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0 答案 ①②④ 3.(20082广东理,8)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C 与BD 交于点O ,E 是线段OD 的中点,AE 的延长线与CD 交于点F .若=a ,=b ,则= . 答案 3 2a +31b 4.若ABCD 是正方形,E 是DC 边的中点,且AB =a ,AD =b ,则= . 答案 b -2 1a 5.设四边形ABCD 中,有=2 1 ,且||=||,则这个四边形是 . 答案 等腰梯形 例1 给出下列命题 ①向量的长度与向量的长度相等; ②向量a 与向量b 平行,则a 与b 的方向相同或相反; ③两个有共同起点并且相等的向量,其终点必相同; ④两个有共同终点的向量,一定是共线向量; ⑤向量与向量是共线向量,则点A 、B 、C 、D 必在同一条直线上; ⑥有向线段就是向量,向量就是有向线段. 其中假命题的个数为 . 答案 4 例2 如图所示,若四边形ABCD 是一个等腰梯形, AB ∥DC ,M 、N 分别是DC 、AB 的中点,已知=a , =b , =c ,试用 a 、 b 、 c 表示,, +. C D

∵MN =MD ++AN , ∴=-21,=-,=2 1 , ∴MN = 21a -b -2 1c . +CN =+MN +CM +MN =2MN =a -2b -c . 例3 设两个非零向量a 与b 不共线, (1)若=a +b ,=2a +8b ,=3(a -b ), 求证:A 、B 、D 三点共线; (2)试确定实数k ,使k a +b 和a +k b 共线. (1)证明 ∵=a +b ,=2a +8b ,=3(a -b ), ∴=+=2a +8b +3(a -b ) =2a +8b +3a -3b =5(a +b )=5. ∴、共线, 又∵它们有公共点B , ∴A 、B 、D 三点共线. (2)解 ∵k a +b 与a +k b 共线, ∴存在实数λ,使k a +b =λ(a +k b ), 即k a +b =λa +λk b . ∴(k -λ)a =(λk -1)b . ∵a 、b 是不共线的两个非零向量, ∴k -λ=λk -1=0,∴k 2 -1=0. ∴k =±1. 例4 (14分)如图所示,在△ABO 中,=4 1 , = 2 1 ,AD 与BC 相交于点M ,设=a ,=b .试 用a 和b 表示向量. 解 设OM =m a +n b , 则=-=m a +n b -a =(m -1)a +n b . =-= 21-=-a +2 1b . 又∵A 、M 、D 三点共线,∴AM 与AD 共线. ∴存在实数t ,使得=t , 即(m -1)a +n b =t (-a +2 1 b ). 4分 ∴(m -1)a +n b =-t a + 2 1 t b . ?? ???=-=-21t n t m ,消去t 得:m -1=-2n . 即m +2n =1. ① 6分 ∴

2015届高考数学文二轮专题训练专题三第2讲三角变换与解三角形

第2讲 三角变换与解三角形 考情解读 1.高考中常考查三角恒等变换有关公式的变形使用,常和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诱导公式结合.2.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或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求值等,经常和三角恒等变换结合进行综合考查. 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1)sin(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 (2)cos(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 (3)tan(α±β)=tan α±tan β1?tan αtan β . 2.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1)sin 2α=2sin αcos α. (2)cos 2α=cos 2α-sin 2α=2cos 2α-1=1-2sin 2α. (3)tan 2α=2tan α 1-tan 2α. 3.三角恒等式的证明方法 (1)从等式的一边推导变形到另一边,一般是化繁为简. (2)等式的两边同时变形为同一个式子. (3)将式子变形后再证明. 4.正弦定理 a sin A = b sin B = c sin C =2R (2R 为△ABC 外接圆的直径). 变形: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 sin A =a 2R ,sin B =b 2R ,sin C =c 2R . a ∶ b ∶ c =sin A ∶sin B ∶sin C . 5.余弦定理 a 2= b 2+ c 2-2bc cos A ,b 2=a 2+c 2-2ac cos B , c 2=a 2+b 2-2ab cos C . 推论:cos A =b 2+c 2-a 22bc ,cos B =a 2+c 2-b 2 2ac , cos C =a 2+b 2-c 2 2ab .

(完整版)解三角形教案(精简版)

高一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理解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sin b k B =,sin c k C =; (2)sin sin a b A B =sin c C =等价于sin sin a b A B =,sin sin c b C B =,sin a A =sin c C 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 a B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 sin a A B b = 。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例题分析] 例题 .在ABC ?中,已知3=a , 2=b , B=450.求A 、C 和c. 解:004590B =++; 或sin a k A =,sin b k B =,sin c k C =(0)k > (2)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 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

平面向量与解三角形复习试题

平面向量与解三角形复习试题 23.解:如图,OC=OD+OE=λOA+μOB, 在△OCD中,∠COD=30°,∠OCD=∠COB=90°, 可求|OD|=4, 同理可求|OE|=2, ∴λ=4,μ=2, ∴λ+μ=6. 24.解:(1)由条件知:3a+2b=(7,7), 故|3a+2b|=72+72=72. (2)a+kb=(3,1)+k(?1,2)=(3?k,1+2k),2a?b=(7,0). ∵(a+kb)∥(2a?b), ∴(3-k)?0-7(1+2k)=0, 解得k=?12 25.解:由A,B,C成等差数列,有2B=A+C(1) 因为A,B,C为△ABC的内角,所以A+B+C=π. 由(1)(2)得B=π3.(3) 由a,b,c成等比数列,有b2=ac(4) 由余弦定理及(3),可得b2=a2+c2-2accosB=a2+c2-ac 再由(4),得a2+c2-ac=ac, 即(a-c)2=0 因此a=c 从而A=C(5) 由(2)(3)(5),得A=B=C=π3 所以△ABC为等边三角形. 26.解:(Ⅰ)∵3acosC=csinA, 由正弦定理得:3sinAcosC=sinCsinA, ∵0<A<π,∴sinA>0, ∴3cosC=sinC,即tanC=3, 又0<C<π,∴C=π3; (Ⅱ)∵a=3,△ABC的面积为332, ∴S=12absinC=12×3bsinπ3=332, ∴b=2, 由余弦定理得:c2=4+9-6=7,即c=7,cosA=22+(7)2?322×2×7=714,则CA?AB=bccos(π-A)=27×(-714)=-1. 27.解:(Ⅰ)∵在△ABC中,设AB=a,AC=b, AP的中点为Q,BQ的中点为R,CR的中点恰为P. AP=AR+AC2,AR=AQ+AB2,AQ=12AP,消去AR,AQ ∵AP=λa+μb,

(精心整理)三角变换与解三角形

第2讲 三角变换与解三角形 一、选择题 1.(2010·福建卷)计算1-2sin 222.5°的结果等于 ( ) A.12 B.22 C.33 D.32 解析:1-2sin 222.5°=cos 45°=22 . 答案:B 2.已知tan θ=2,则sin 2θ+sin θcos θ-2cos 2θ= ( ) A .-43 B.54 C .-34 D.45 解析:sin 2θ+sin θ·cos θ-2cos 2θ=sin 2θ+sin θcos θ-2cos 2θsin 2θ+cos 2θ=tan 2θ+tan θ-2 tan 2θ+1,又 tan θ=2,故原式=4+2-24+1=45. 答案:D 3.已知锐角△ABC 的面积为33,BC =4,CA =3,则角C 的大小为 ( ) A .75° B .60° C .45° D .30° 解析:由题知,12×4×3×sin C =33,∴sin C =3 2. 又00)的两根为 tan α、tan β,且α、β∈ ? ?? ??-π2,π2,则tan α+β2 的值是 ( ) A.12 B .-2 C.43 D.1 2或-2

解析:∵a >0,∴tan α+tan β=-4a <0,tan α·tan β= 3a +1>0,又∵α、β∈? ?? ??-π2,π2, ∴α、 β∈? ????-π2,0,则α+β2∈? ???? -π2,0,∴tan(α+β)= tan α+tan β 1-tan α·tan β=-4a 1-(3a +1) = 43 ,∴tan(α+β)=2tan α+β 2 1-tan 2 α+β 2 =4 3,整理得2tan 2α+β2+3tan α+β2-2=0,解得tan α+β2 =-2或1 2 (舍去).故选B. 答案:B 5.(2010·北京卷)某班设计了一个八边形的班徽(如图),它 由腰长为1,顶角为α的四个 等腰三角形,及其底边构成的正方形所组成.该八 边形的面积为 ( )

高中数学必修解三角形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解三角形 教案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第2章 解三角形 正弦定理 教学要求: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讨论:在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有哪些?(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如何解直角三角形?那么斜三角形怎么办? 2. 由已知的边和角求出未知的边和角,称为解三角形. 已学习过任意三角形的哪些边角关系?(内角和、大边对大角) 是否可以把边、角关系准确量化? →引入课题:正弦定理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正弦定理的推导: ①特殊情况: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 sin A =c a sin B =c b sin C =1 即c =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② 能否推广到斜三角形? (先研究锐角三角形,再探究钝角三角形) 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有sin sin CD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同理,sin sin a c A C = (思考如何作高?),从而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③*其它证法:证明一:(等积法)在任意斜△ABC 当中S △ ABC = 111 sin sin sin 222 ab C ac B bc 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