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网络设计说明

XXXX网络设计说明
XXXX网络设计说明

XXXX网络设计说明

2020.03

一、园区网建设方案

1.1整体架构设计

规划网络拓扑设计如下:

园区网络采取层次化设计,将采购人网络划分为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每一个区域和层次功能清晰,架构稳定,同时易于扩展和维护。关键设备均采用双节点冗余设计,关键链路采用Trunk方式冗余备份或者负载分担;关键设备的电源等关键部件冗余备份,提高了整个网络的可靠性。数据中心区域配置下一代防火墙增加网络出口安全、同时虚拟化服务器群及磁盘阵列上联链路均采取千兆光路进行Trunk方式冗余备份或者负载分担。

1.2物理组网规划

核心区域建议采用园区出口、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的架构模型,具有如下的优势:

层次化设计: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每层功能清晰,架构稳定,易于扩展和维护。

模块化设计:每一个模块一个部门,部门内部调整涉及范围小,定位问题也容易。

冗余性设计:双节点冗余性设计,适当的冗余性提高可靠性,过度的冗余不便于运行维护。

对称性设计:网络的对称性便于业务部署,拓扑直观,便于设计和分析。

1.2.1园区出口设计规划

园区出口指企业接入广域网和Internet的出口,园区出口的主要功能是外部的互访,包括企业分支、出差员工、合作伙伴/访客的访问。

Internet网络链路是目前运用比较广泛的互联网出口链路。此次设计根据目前企业Internet链路的实际现状,利用原单链路出口,实现内网到互联网通信。

出口区域采用直连双链路部署防火墙及上网行为管理加强网络出口的安全性。同时在核心交换机双链路旁挂一台VPN设备,方便用户远程接入访问使用,增强远程网络访问的安全性。

1.2.2核心层设计规划

核心层部署园区的核心设备,连接的汇聚交换机,转发各个部门之间的流量。核心层对三个以上部门规模的企业来说是必须的,除了减少连线、路由之外,让扩展以及日常策略调整也变得简单。

此次设计时核心层采用全连接结构,保持核心层设备的配置尽量简单,并且和业务部门无关。链路上也使用千兆光纤上行加强链路的高可用性。

核心层设备需要具有高带宽、高转发性能,否则将无法支撑企业内外部的业务流量。

1.2.3汇聚层设计规划

汇聚层是部门的核心,转发部门用户间的“横向”流量。同时提供到核心层的“纵向”流量。对接入层隐藏核心层,作为园区网的配线架,将大量用户接入

到互联的网络中,扩展核心层设备接入用户的数量。

汇聚层此次设计双归接入到核心层。通常汇聚层承担着L2/L3边缘的角色,需要具有高带宽、高端口密度、高转发性能等特点,用于支撑该汇聚层下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流量,保证网络及链路安全性。

1.2.4接入层设计规划

接入层是最靠近用户的网络,为用户提供各种接入方式,是终端接入网络的第一层。接入层除了部署丰富的二层特性外,还部署安全、可靠性等相关功能。此次在二层中配置防环路的STP、减少网络中的广播风暴,增强设备的数据转发效率。同时在对企业人员上网管理来说将在接入设备上按照部门或是小组的形式划分VLAN,减少不必要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减少网络中跳转节点的产生。

1.2.5 数据中心规划设计

数据中心设计中为加强内部数据的高转发,高回传。部署一台较高性能交换机进行虚拟化服务器集群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对外业务的输出,同时为保证业务传输之间的安全性、可靠性、及时性,在交换机与虚拟化服务器之间采用双千兆光链路配置Trunk技术进行链路捆绑部署使数据传输性能成倍高于单光纤链路及网线链路。

此次设计中虚拟化服务器与存储之间的互联也相应采取了双FC链路进行部署,单台服务器中配置2块HBA单口板卡,分别部署一条链路至存储设备。增强链路及设备互联板卡之间的冗余安全性。

1.3可靠性设计规划

从上述组网图可以看到,网络可靠性由链路冗余来保证。对于链路冗余的网络,在汇聚和核心层之间采用三层路由的方式,通过等价路径再辅助部署BFD (Bidirectional Forwarding Detection)快速检测故障,就能够保证链路故障、设备故障的快速切换,同时也能够充分利用冗余链路。

?收敛时间

传统的STP(Spanning Tree Protocol)技术收敛速度慢,在故障发生时,故障收敛时间>10秒;虽然采用RSTP进行优化,但收敛时间任是秒级,秒级的业务中断,会导致较差的用户体验。

?链路利用率低

如果同一机架内的服务器属于同一VLAN,则有一个上行链路的带宽无法利用。带宽利用率只有50%;虽然MSTP基于VLAN进行优化,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配置维护复杂,网络故障率高

每个接入交换机和汇聚交换机都需要运行STP协议,随着接入交换机的增加,交换机需要处理的STP也越来越复杂,会导致可靠性问题。

我们推荐采用集群+堆叠的无环网络方案来解决上面的这些缺陷。核心、汇聚采用两台框式交换机集群。接入层采用盒式交换机,盒式交换机每两台堆叠。接入层交换机和核心/汇聚层交换机间的链路进行链路捆绑。

这个方案有四大优势:

?简化管理和配置

首先,集群和堆叠技术将需要管理的设备节点减少一半以上。

其次,组网变得简洁不需要配置复杂的协议,如:STP/SmartLink/VRRP等。?快速的故障收敛

链路故障收敛时间可以控制在<10ms,大大降低了网络链路/节点的故障对业务的影响。

?带宽利用率高

采用链路Trunk的方式,带宽利用率可以达到100%。

?扩容方便、保护投资

随着业务的增加,当用户进行网络升级时,只需要增加新设备,而不需要更改网络配置。平滑扩容,很好的保护了投资。

该方案极大提高了可靠性,以单链路故障率为1小时/1千小时为例,增加到两条链路,就可以将故障率降低到3.6秒/1千小时,可靠性从3个9提高到6个9。

1.4安全性设计规划

通过在数据中心出口边界及网络总出口部署一系列安全产品,为内网提供二到七层的全面安全防护体系,为内网数据中心打造最安全的区域隔离和访问控制机制,有效防止内外部不法分子针对核心业务发起的恶意扫描、非法入侵、勒索病毒、信息窃取等各种安全威胁攻击,满足核心业务系统进行等级保护建设的要求。

上网行为管理主要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用户认证---用户认证是上网行为管理前置条件,只有识别出了用户的身份,才能给不同的用户划分不同权限管理,并且追溯到人。

网页过滤---封堵功能主要包括网页过滤和应用控制两方面,其中,网页过滤是通过对各种类型网页进行封堵达到避免法律风险、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上网安全的目的

应用控制---封堵IM聊天、炒股、游戏、下载、在线视频等应用,规范化上网行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流量管理---根据业务类型进行带宽限制或保障,保证核心业务畅通运行; l 灵活分配带宽资源,实现动态调整,提高带宽利用率;

行为审计---记录内网用户的上网行为,一旦发生网络违法违规事件可作为追查证据;统计用户的上网时间、应用流量、应用分布等,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记录内网安全事件,帮助管理员发现安全威胁。

防火墙此次部署两台分别为数据中心出口一台,主要作用是进行业务办公网络和数据中心网络隔离作用的,同时也起到对数据中心进行简单的安全防护作用。网络总出口防火墙配置完善的安全功能模块,全面防护内网安全。

在内网出口的边界部署深信服下一代防火墙,根据内外部不同访问需求实现各类用户权限的区分,下一代防火墙在传统五元组的维度上增加应用、用户、时间等维度,实现一体化的权限管控。通过对内网用户进行多维度精细化访问控制,不仅实现边界的安全隔离,同时保障网络受控有序的运行,避免业务数据资源被内部用户、第三方机构用户越权访问和非法访问等情况发生,降低不安全因素的扩散。

下一代防火墙可对HTTP、SMTP、POP3、FTP等多种协议类型的近百万种病毒进行查杀,包括木马、蠕虫、宏病毒、脚本病毒等,同时可对多线程并发、深层次压缩文件等进行有效控制和查杀,可针对各类WEB应用系统的提供恶意代码检测防护。某些病毒在医院网络中传播,在没有感染到数据中心服务器之前,已经对网络造成危害,比如蠕虫病毒自动扩散。而下一代防火墙针对这些病毒产生扫描数据包,采取“空中抓毒”的安全机制,在边界处过滤了危害性的数据包,避免来自内部和第三方的病毒扩散,从而为网络创造一个安全的使用环境。

由于近两年勒索病毒事件层出不穷,如WannaCry和GlobeImposter,勒索病毒已使医疗行业用户谈之色变。勒索病毒最大的特点是家族变种跟新速度快,为了有效应对勒索病毒的攻击,深信下一代防火墙引入轻量级人工智能检测引擎SAVE。SAVE检测引擎是由深信服创新研究院的博士团队联合EDR产品的安全专家,共同打造的恶意文件检测引擎,该引擎使用了创新的人工智能无特征技术,能够进行算法的自我优化、特性的自动提取,相比传统使用固定算法、人工提取特征的传统检测引擎来讲更具优势,其能够对勒索病毒变种及其他未知病毒进行准确检测。

1.5敏捷特性设计规划

敏捷特性包括业务随行、业务编排、质量感知iPCA和零配置部署四大特性,这四特性既可以相互独立部署,也可以同时部署。其中,

●业务随行需要考虑接入认证点和执行点,需要全网规划安全组和安全策略,

即需要根据安全要求,将用户、资源或设备划分为不同的安全组以及组间访问控制策略;同时需要明确相关设备(认证设备和执行设备)的部署位置。

●全网安全协防,包括业务编排和安全联动两个小特性。业务编排需要规划业

务流和流量路径。安全联动动需要根据设备和安全要求明确部署的用例、设备类型以及响应策略。同时注意尽量避免这两个小特性同时部署。

●质量感知iPCA规划需要明确监测范围(设备、区域、业务流)、类型(设

备级、网络级)以及业务流。

●零配置部署规划需要明确采用的设备类型以及部署位置,同时明确预部署阶

段设计的业务特性及配置规划。

换热网络设计

换热网络设计 以下以例题形式给出解题步骤: 下表给出四股工艺物流的工况,最小允许传热温差 .汀mi x为20C。请用夹点设计法设计一具有最大能量回收的换热网络。 解题步骤: ①将热流端点温度减去?汀mix与冷流端点温度,去掉没有潜热存在的重复温度 点(热流 加.订mix),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序划分温度区间; 340,280,260,80,80,40 热流端点温度需+DTmX 具体温区: 温区:S x 1 SX2 Sx 3 Sx 4 Sx 5 热流:360 300 280 100 100 60 冷流:340 280 260 80 80 40 ②计算每个温度区间的净需热量; D1=-120; D2=-80; D3=-360; D4=600; D5=-80; ③从第一温区开始计算热量平衡; 01=120; 02=200; 03=560; O4=-40; 05=40; ④找到逆向传热最多的温度点; ⑤由外界向第一补充扭转逆向传热所需的热负荷,计算热量平衡; ⑥向下一个温区传热为零的温度点即为夹点,第一温区获得的热量即为最小加 热负荷,最末温区传出热量即为最小冷却负荷;

⑦ 跨过夹点进行传热的所有换热匹配均不合理 结果: QHmX =40kW, QCmX =80 kW; 夹点位置:SX 4与SX 5的界面;夹点温度:热换热到 100C ;冷换热 潜热位置夹点之上子系统 ⑧ 设计换热网络方法: {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案,只要设计合理均可} 〖设计夹点匹配时必须要注意温差的要求,遵循夹点匹配的两种可行性原则〗 a )分别匹配,优先考虑热负荷,然后考虑热容流率相近,一次用尽 夹点之上要优先 考虑热流,必须完全通过换热降温到夹点温度 夹点之下要优先考虑冷流,必须完全通过换热升温到夹点温度 80C ; i) 分夹点画冷热流热负荷分配 ii) 分别匹配,优先考虑热负荷,然后考虑热容流率相近,一次用尽 夹点之上要优先考虑热流,必须完全通过换热降温到夹点温度 CP 夹点之下要优先考虑冷流,必须完全通过换热升温到夹点温度 热负荷 kW CP 热负荷 kW 80 120 80 40 360 C 60 C 520 2 600 3 360 2 200 1 600 0 80 C 夹点 匹配 夹点 100C

无线网络规划设计要点说明

. 无线工程规划设计 无线网络规划要点 作者:云翔 审核:文明 杰赛通信规划 2004年7月05日

目录 一.概述 (1) 二.无线网络规划 (2) 1.数据收集 (2) 2.基础数据分析 (5) 3.业务预测 (5) 4.网络数据分析 (6) 4.1.现网基站信息 (6) 4.2.现有网络运维数据(OMC-R) (6) 4.3.网络投诉报告 (9) 4.4.现有网络模拟数据 (10) 4.5.现网拨测数据(CQT) (15) 4.6.现有网络路测数据(DT) (16) 5.建设目标确定 (18) 6.建设方案确定 (18) 6.1.确定方案 (19) 6.2.资源预估 (29) 7.效果验证 (30)

一.概述 根据移动通信工程建设及移动通信无线网络设计的特点,可以将无线网络设计及优化过程划分为数据收集及明确设计目标、工程预设计、工程设计、工程实施、测试联调优化及开通、后续优化六个阶段。作为通信规划,我们介入了前四个阶段。我们的主要工作是:1.调研 2.编制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 3.现场查勘 现场查勘完成之后应编写工程勘察报告,作为进行初步设计的依据。 4.编制技术规书、技术谈判和签订设备合同 5.编制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是工程设计的一个主要阶段。它的主要任务是提出工程建设的技术方案和投资概算,供上级主管部门审查确定建设方案和规模。 6.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是工程设计的最后一个阶段。在初步设计文件批准后就可以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 公用移动通信网工程中的大中型项目,一般采用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小型项目则采用一阶段设计。 本文重点讨论编制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个阶段的工作中,有关无线网络规划设计的容:数据收集及明确设计目标、工程预设计。 “可行性研究是在投资项目决策前,为了避免决策失误和保证投资的经济效益,对建设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及潜在的效果进行的分析、论证和评价。在可行性研究中要使用预测、统计分析和技术经济分析等方法。做好可行性研究,是实现投资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

换热器设计说明书模板

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书 专业名称:核工程与核技术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哈尔滨工程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7 年 1 月 13 日

目录 1 设计题目…………………………………………………………………………… 1.1 设计题目………………………………………………………………………1.2 团队成员……………………………………………………………………… 1.3 设计题目的确定过程………………………………………………………… 2 设计过程…………………………………………………………………………… 3 热力计算…………………………………………………………………………… 4 水力计算…………………………………………………………………………… 5 分析与总结………………………………………………………………………… 5.1 可行性评价和方案优选………………………………………………………5.2 技术分析………………………………………………………………………5.3 总结与体会……………………………………………………………………参考文献………………………………………………………………………………附录计算程序………………………………………………………………………

1.1、设计题目 设计一台管壳式换热器,把 18000 kg/h 的热水由温度 t 1 ’冷却至 t 1 ”,冷却水入口温 度 t 2 ’,出口温度 t 2 ”,设热水和冷却水的运行压力均为低压。 初始参数: 热水的运行压力:0.2MPa (绝对压力) 冷却水运行压力:0.16MPa(绝对压力) 热水入口温度 t 1 ’: 80℃; 热水出口温度 t 1 ”: 50℃; 冷却水入口温度 t 2 ’: 20℃; 冷却水出口温度 t 2 ”: 45℃; 1.3设计题目的确定过程 首先,我们小组集中讨论了本次课程设计内容,即换热器设计的内容和具体细节上的要求,然后在组内达成了共识——求同存异。在题目初始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对后续的计算以及编程过程发挥各自的特长,并将自己存在的疑问于组内其他成员讨论,充分发挥组内成员的自主和协作能力,努力做到一个合格并且优秀的核专业学生应有的素质。 对于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我们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在本说明书最后一并提到),第一次尝试选择参数,如下: 热水的运行压力:0.2MPa (绝对压力) 冷却水运行压力:0.16MPa(绝对压力) 热水入口温度 t 1 ’: 82℃; 热水出口温度 t 1 ”: 46℃; 冷却水入口温度 t 2 ’: 23℃; 冷却水出口温度 t 2 ”: 43℃; 并尝试进行初步计算,不过在后面进行有效平均温差的计算时,针对我们手头有限的资料(见附录3),为了保证R可查,将参数修正为以下值。 二次选择参数: 热水的运行压力:0.2MPa (绝对压力) 冷却水运行压力:0.16MPa(绝对压力) 热水入口温度 t 1 ’: 82℃; 热水出口温度 t 1 ”: 42℃; 冷却水入口温度 t 2 ’: 23℃; 冷却水出口温度 t 2 ”: 43℃; 继续往下计算,我们通过之前的知识,发现在换热器的设计中,除非处于必须降 ψ>,至少不小于0.8。 低壁温的目的,一般按照要求使0.9

(参考)网络系统设计说明书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校园总体规划方案 2011年12月

GET/QP/16-02V1.0 No.: 200_____网络系统设计说明书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设计单位: 编制单位: 编制人: 编制日期: 2011年12月17日 审批负责人: 审批日期:2011年12月20日

目录 概述 (1) 1.1 建设方案 (1) 1.2 规模统计 (2) 1.3 校园网功能要求 (3) 1.3.1 园网内部功能 (3) 1.3.2 Internet功能 (4) 1.4 总体要求 (4) 1.4.1 信号源 (4) 1.4.2 前端设备 (4) 1.4.3 干线传输系统 (5) 1.4.4 冗余性 (5) 第2章逻辑网络设计 (6) 2.1 规划控制指标 (6) 2.2 主要网络系统 (6) 2.2.1 园区网络 (6) 2.2.2 园区无线网络 (6) 2.2.3 校区互联和Internet接入 (7) 2.3 校园网拓扑设计 (7) 2.4 电视终端分布及HFC结构设计图 (8) 2.4.1 电视终端分布表 (8) 2.4.2 HFC结构设计图 (9) 2.5 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 (11) 2.5.1 网络多媒体教室功能要求 (11) 2.5.2 网络多媒体教室设计 (12) 2.6 校园安全防范系统 (14) 2.6.1 数字视频网络监控 (15) 2.6.2 周界报警子系统 (16) 第3章产品选型 (17) 3.1 主要网络设备及器材 (17) 3.1.1 主干网(万兆) (17) 3.1.2 接入层(百兆)及信息点统计 (17) 3.2 布线产品选型 (17) 第4章物理网络设计 (19) 4.1 拓扑设计 (19)

换热器的设计说明书

西安科技大学—乘风破浪团队 1 换热器的设计 1.1 换热器概述 换热器是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任务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换热器种类很多,但根据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原理和方式基本上可分三大类即:间壁式、混合式和蓄热式。在三类换热器中,间壁式换热器应用最多。换热器随着换热目的的不同,具体可分为加热器、冷却器、蒸发器、冷凝器,再沸器和热交换器等。由于使用条件的不同,换热设备又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和结构。 换热器选型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① 热负荷及流量大小; ② 流体的性质; ③ 温度、压力及允许压降的范围; ④ 对清洗、维修的要求; ⑤ 设备结构、材料、尺寸、重量; ⑥ 价格、使用安全性和寿命; 按照换热面积的形状和结构进行分类可分为管型、板型和其它型式的换热器。其中,管型换热器中的管壳式换热器因制造容易、生产成本低、处理量大、适应高温高压等优点,应用最为广泛。 管型换热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当冷热流体温差不大时,可采用固定管板的结构型式,这种换热器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但由于壳程不易清洗或检修,管外物料应是比较清洁、不易结垢的。对于温差较大而壳体承受压力较低时,可在壳体壁上安装膨胀节以减少温差应力。 (2)浮头式换热器:两端管板只有一端与壳体以法兰实行固定连接,称为固定端。另一端管板不与壳体连接而可相对滑动,称为浮头端。因此,管束的热膨胀不受壳体的约束,检修和清洗时只要将整个管束抽出即可。适用于冷热流体温

西安科技大学—乘风破浪团队 2 差较大,壳程介质腐蚀性强、易结垢的情况。 (3)U 形管式换热器换:热效率高,传热面积大。结构较浮头简单,但是管程不易清洗,且每根管流程不同,不均匀。 表1-1 换热器特点一览表

换热器设计说明书

甲醇■甲醇换热器II的设计 第一部分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甲醇-甲醇换热器II的设计 二,设计任务 1,热交换量:8029.39kw 2,设备形式:长绕管式换热器 三,操作条件 ①甲醇:入口温度7.83°C,出口温度-31.68°C ②甲醇:入口温度-37.68°C,出口温度1.00°C ③允许压强降:管侧不大于1.5*105pa壳侧不大于2.9*10’pa. 四,设计内容 ①设计方案简介:对确定的工艺流程及换热器型式进行简要论述。 ②换热器的工艺计算:确定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和传热系数。 ③换热器的主要结构尺寸设计。 ④主要辅助设备选型。 ⑤绘制换热器总装配图。 第二部分换热器设计理论计算 1,计算并初选换热器的规格

(1) 两流体均不发生相变的传热过程,管程,壳程的介质均为 甲醇。 (2) 确定流体的定性温度,物性数据。 管程介质为甲醇,入口温度为7.83°C,出口温度-31.68°Co 壳程介质也为甲醇,入口温度?37.68°C,出口温度1.00°Co 管侧甲醇的定性温度:打=7兀:型=-H.925 °C 。 2 壳侧的甲醇定性温度:仏=二门卑V —1&34°C 。 2 两流体在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 ⑶传热温差 △ _ 7厂力)一72一" _ (7.83-1)-[-31.8 — (-37.68)] _ 6.83-6 —钳% °C 」厂T- 7?83-(一31?68)_39?51 r-f " 1-(-37.68) ~ 38.68 ") p=hzk= 1—(—37S)=坯=085 「-匕 7.83-(-37.68) 45.51 … 由R 和P 查图得到校正系数为:处ul,所以校正后的温度为 = ^=6.406°C (查传热课本 P288) ,6.83 In ----- 6 [-31.8-(-37.68)]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换热器的设计)

中南大学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2010年01月22日 <

目录 一、设计题目及原始数据(任务书) (3) 二、设计要求 (3) 三、列环式换热器形式及特点的简述 (3) 四、论述列管式换热器形式的选择及流体流动空间的选择 (8) 五、换热过程中的有关计算(热负荷、壳层数、总传热系数、传热 面积、压强降等等) (10) ①@ 14 ②物性数据的确定……………………………………………… ③总传热系数的计算 (14) ④传热面积的计算 (16) ⑤工艺结构尺寸的计算 (16) ⑥换热器的核算 (18) 六、设计结果概要表(主要设备尺寸、衡算结果等等) (22) 七、主体设备计算及其说明 (22) 八、主体设备装置图的绘制 (33) 九、? 33十、课程设计的收获及感想………………………………………… 十一、附表及设计过程中主要符号说明 (37) 十二、参考文献 (40)

一、设计题目及原始数据(任务书) 1、生产能力:17×104吨/年煤油 # 2、设备形式:列管式换热器 3、设计条件: 煤油:入口温度140o C,出口温度40 o C 冷却介质:自来水,入口温度30o C,出口温度40 o C 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5Pa 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二、设计要求 1、选择适宜的列管式换热器并进行核算 【 2、要进行工艺计算 3、要进行主体设备的设计(主要设备尺寸、横算结果等) 4、编写设计任务书 5、进行设备结构图的绘制(用420*594图纸绘制装置图一张:一主视图,一俯视图。一剖面图,两个局部放大图。设备技术要求、主要参数、接管表、部件明细表、标题栏。) 三、列环式换热器形式及特点的简述 换热器概述

2016级《工业控制组网与组态技术》

《工业控制组网与组态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1ANN803 适用专业:自动化专业 教学时数:56 学时其中实践56 学时 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是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的网络通讯基本原理,面向底层PLC控制,构建控制网络,人机交互界面HMI(Human Machine Interface)实现远程监视及优化控制,并以工程实践为例,从整体上掌握现代大中型自动化系统的实施过程。 二、课程实验目的要求 通过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掌握大中型自动化系统的控制网络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实施方法;掌握HMI的设计方法;结合S7-300 PLC工程实例,达到一定运用能力。 三、主要仪器设备 I/A S小型集散控制系统、过程控制实验装置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1、试验方式:综合设计 2、基本要求:掌握大中型自动化系统的控制网络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实施方法 五、考核与报告(小四号黑体字) 1、考核方式:以平时考核(考勤、课堂组织纪律、课堂讨论发言)、平时实训完成度和期末考试(大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实训操作成绩(30%)+期末成绩(50%) 3、报告填写要求:不少于6次 六、实验项目设置与内容(小四号黑体字) 序号实验名称内容提要 实验 学时 每组 人数 实验 属性 开出 要求 备注 1 集散控制系统的组 态 1、掌握软件组态 2、学习集散控制方法 8 6 验证必做 2 基于DCS的温度控制 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1、系统设计、硬件连接 2、组态和实现控制 8 6 综合必做 3 基于DCS的液位控制 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1、掌握系统设计、硬件连接 2、验证组态和实现控制 8 6 综合选做 4 基于FCS的温度控制 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1、掌握系统设计、硬件连接 2、验证组态和实现控制 8 6 综合必做 5 基于FCS的液位控制 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1、掌握系统设计、硬件连接 2、验证组态和实现控制 8 6 综合必做 6 PROFIBUS-DP应用1、掌握网络系统故障及诊断 2、掌握STEP7使用方法 8 6 综合选做 7 HMI组态软件 1、掌握HMI的使用 2、完成基本PLC功能 8 6 综合选做 七、教材及实践指导书 1、使用教材:陈在平.《工业控制网络与现场总线技术》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2、参考教材: 杨卫华.《工业控制网络与现场总线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何衍庆,俞金寿.《工业数据通信与控制网络》.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

换热网络设计

一.简介: 化学工业是耗能大户,在现代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能量的回收及再利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换热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改变物流温度使其满足工艺要求,而且也是为了回收过程余热,减少公用工程消耗。在许多生产装置中,常常是一些物流需要加热,而另一些物流则需要冷却。将这些物流合理的匹配在一起,充分利用热物流去加热冷物流,提高系统的热回收能力,尽可能减少蒸汽和冷却水等辅助加热和冷却用的公用工程(即能量)耗量,可以提高系统的能量利用率和经济性。换热网络系统综合就是在满足把每个物流由初始温度达到制定的目 标温度的前提下,设计具有最加热回收效果和设备投资费用的换热器网络。 我们主要介绍利用夹点技术对换热网络进行优化。通过温度分区及问题表求出夹点及最小公用工程消耗,找出换热网络的薄弱环节提出优化建议,寻求最优的匹配方法。再从经济利益上进行权衡提出最佳的换热网络方案。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二.换热网络的合成——夹点技术 1、温度区间的划分 工程设计计算中,为了保证传热速率,通常要求冷、热物流之间的温差必须大于一定的数值,这个温差称作最小允许温差△Tmin。热物流的起始温度与目标温度减去最小允许温差△Tmin,然后与冷物流的起始、目标温度一起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生称n个温度区间,热

物流按各自冷、个温区,n从而生成表示,Tn+1……T1,T2分别用.的始温、终温落入相应的温度区间。 温度区间具有以下特性: (1).可以把热量从高温区间内的任何一股热物流,传给低温区间内的任何一股冷物流。 (2).热量不能从低温区间的热物流向高温区间的冷物流传递。 2、最小公用工程消耗 (1).问题表的计算步骤如下: A:确定温区端点温度T1,T2,………Tn+1,将原问题划分为n个温度区间。 B:对每个温区进行流股焓平衡,以确定热量净需求量: Di=Ii-Qi=(Ti-Ti+1)(∑FCPC-∑FCPH) C:设第一个温区从外界输入热量I1为零,则该温区的热量输出Q1为:Q1=I1-D1=-D1根据温区之间热量传递特性,并假定各温区间与外界不发生热交换,则有:Ii+1=Qi Qi+1=Ii+1-Di+1=Qi-Di+1 利用上述关系计算得到的结果列入问题表 (2).夹点的概念(自己画图7-3) 从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到温区之间的热量流动关系和所需最小公用工程用量,其中SN2和SN3间的热量流动为0,表示无热量从SN2流向SN3。这个流量为零的点就称为夹点。 3、温焓图与组合曲线

网络配置设计说明书

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中小型园区网设 计与配置 设 计 说 明

目录 一项目要求 (3) (一):背景描述 (3) (二):项目情况 (3) 二、项目需求分析 (4) (一):项目需求概括 (4) (二):项目建设拓补 (5) 三、项目方案的具体设计 (6) (一):IP地址的规划 (6) (二):三层交换机基础配置 (7) (三):路由器相关配置 (9) (四):各部门访问权限设置 (11) (五):各硬件的相关配置文件附录 (12) (六):基于linux环境下的服务器配置 (28) 三、项目总结 (30)

一项目要求 (一):背景描述 某企业计划建设自己的企业园区网络,希望通过这个新建的网络,提供一个安全、可靠、可扩展、高效的网络环境,将两个办公地点连接到一起,使企业内能够方便快捷的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全网接入Internet等目标,同时实现公司内部的信息保密隔离,以及对于公网的安全访问。为了确保这些关键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安全和发展,网络必须具备如下的特性: 1、采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完成企业网络的建设,连接2个相距较远的办公地点 2、为了提高数据的传输效率,在整个企业网络内控制广播域的范围 3、在整个企业集团内实现资源共享,并保证骨干网络的高可靠性 4、企业内部网络中实现高效的路由选择 5、在企业网络出口对数据流量进行一定的控制 6、能够使用一个公网IP接入Internet (二):项目情况 该企业的具体环境如下: 1、企业具有2个办公地点,且相距较远,公司总共大约有200台主机。 2、A办公地点具有的部门较多,例如业务部、财务部、综合部等,为主要的办公场所,因此这部分的交换网络对可用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 3、B办公地点只有较少办公人员,但是Internet的接入点在这里 4、公司只申请到了一个公网IP地址,供企业内网接入使用 5、公司内部使用私网地址

第1章 换热器设计软件介绍与入门

第1章换热器设计软件介绍与入门 孙兰义 2014-11-2

主要内容 1 ASPEN EDR软件 1.1 Aspen EDR简介 1.2 Aspen EDR图形界面 1.3 Aspen EDR功能特点 1.4 Aspen EDR主要输入页面 1.5 Aspen EDR简单示例应用 2 HTRI软件 2.1 HTRI简介 2.2 HTRI图形界面 2.3 HTRI功能特点 2.4 HTRI主要输入页面 2.5 HTRI简单示例应用

Aspen Exchanger Design and Rating(Aspen EDR)是美国AspenTech 公司推出的一款传热计算工程软件套件,包含在AspenONE产品之中。 Aspen EDR能够为用户用户提供较优的换热器设计方案,AspenTech 将工艺流程模拟软件和综合工具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可信度,有效地减少了错误操作。 Aspen7.0以后的版本已经实现了Aspen Plus、Aspen HYSYS和Aspen EDR的对接,即Aspen Plus可以在流程模拟工艺计算之后直接无缝集成转入换热器的设计计算,使Aspen Plus、Aspen HYSYS流程计算与换热器详细设计一体化,不必单独地将Aspen Plus计算的数据导出再导入给换热器计算软件,用户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数据传递并对换热器详细尺寸在流程中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Aspen EDR的主要设计程序有: ①Aspen Shell & Tube Exchanger:能够设计、校核和模拟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过程 ②Aspen Shell & Tube Mechanical:能够为管壳式换热器和基础压力容器提供完整的机械设计和校核 ③HTFS Research Network:用于在线访问HTFS的设计报告、研究报告、用户手册和数据库 ④Aspen Air Cooled Exchanger :能够设计、校核和模拟空气冷却器 ⑤Aspen Fired Heater:能够模拟和校核包括辐射和对流的完整加热系统,排除操作故障,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或者找出潜在的炉管烧毁或过度焦化 ⑥Aspen Plate Exchanger :能够设计、校核和模拟板式换热器; ⑦Aspen Plate Fin Exchanger:能够设计、校核和模拟多股流板翅式换热器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说明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某生产过程的流程如图3-20所示。反应器的混合气体经与进料物流换热后,用循环冷却水将其从110℃进一步冷却至60℃之后,进入吸收塔吸收其中的可溶性组分。已知混合气体的流量为220301kg h ,压力为6.9MPa ,循环冷却水的压力为0.4MPa ,循环水的入口温度为29℃,出口的温度为39℃,试设计一列管式换热器,完成生产任务。 已知: 混合气体在85℃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来自生产中的实测值) 密度 3190kg m ρ= 定压比热容1 3.297p c kj kg =g ℃ 热导率10.0279w m λ=g ℃ 粘度51 1.510Pa s μ-=?g 循环水在34℃下的物性数据: 密度 31994.3kg m ρ= 定压比热容1 4.174p c kj kg =g K 热导率10.624w m λ=g K 粘度310.74210Pa s μ-=?g

目录 1、确定设计方案 ............................................................................................. - 4 - 1.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4) 1.2流程安排 (4) 2、确定物性数据............................................................................................. - 4 - 3、估算传热面积............................................................................................. - 5 - 3.1热流量 (5) 3.2平均传热温差 (5) 3.3传热面积 (5) 3.4冷却水用量 (5) 4、工艺结构尺寸............................................................................................. - 5 - 4.1管径和管内流速 (5) 4.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5) 4.3传热温差校平均正及壳程数 (6) 4.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6) 4.5壳体内径 (6) 4.6折流挡板 (7) 4.7其他附件 (7) 4.8接管 (7) 5、换热器核算 ................................................................................................ - 8 - 5.1热流量核算 (8) 5.1.1壳程表面传热系数.......................................................................................... - 8 -5.1.2管内表面传热系数.......................................................................................... - 8 -5.1.3污垢热阻和管壁热阻...................................................................................... - 9 -5.1.4传热系数.......................................................................................................... - 9 -5.1.5传热面积裕度.................................................................................................. - 9 -5.2壁温计算. (9) 5.3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 (10) 5.3.1管程流体阻力................................................................................................ - 10 -5.3.2壳程阻力........................................................................................................ - 11 - 5.3.3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 - 11 - 6、结构设计 .................................................................................................. - 12 - 6.1浮头管板及钩圈法兰结构设计 (12) 6.2管箱法兰和管箱侧壳体法兰设计 (13) 6.3管箱结构设计 (13) 6.4固定端管板结构设计 (14) 6.5外头盖法兰、外头盖侧法兰设计 (14) 6.6外头盖结构设计 (14) 6.7垫片选择 (14)

工业控制网络发展

工业控制系统的网络化发展及现状研究 发布: 2009-10-26 | 作者: | 来源: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控制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开始向网络化方向发展。控制系统的结构从最初的CCS(计算机集中控制系统),到第二代的DCS(分散控制系统),发展到现在流行的F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1]。对诸如图像、语音信号等大数据量、高速率传输的要求,又催生了当前在商业领域风靡的以太网与控制网络的结合。这股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化浪潮又将诸如嵌入式技术、多标准工业控制网络互联、无线技术等多种当今流行技术融合进来,从而拓展了工业控制领域的发展空间,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与控制系统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最早在5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就已经被应用到控制系统中。60年代初,出现了由计算机完全替代模拟控制的控制系统,被称为直接数字控制(DirectDigitalControl,DDC)。70年代中期,随着微处理器的出现,计算机控制系统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的时期,1975年世界上第一套以微处理为基础的分散式计算机控制系统问世,它以多台微处理器共同分散控制,并通过数据通信网络实现集中管理,被称为集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dControlSystem,DCS)。 进入80年代以后,人们利用微处理器和一些外围电路构成了数字式仪表以取代模拟仪表,这种DDC的控制方式提高了系统的控制精度和控制的灵活性,而且在多回路的巡回采样及控制中具有传统模拟仪表无法比拟的性能价格比。 80年代中后期,随着工业系统的日益复杂,控制回路的进一步增多,单一的DDC 控制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现场的生产控制要求和生产工作的管理要求,同时中小型计算机和微机的性能价格比有了很大提高。于是,由中小型计算机和微机共同作用的分层控制系统得到大量应用。 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DCS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在今天的工业控制领域DCS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DCS不具备开放性,布线复杂,费用较高,不同厂家产品的集成存在很大困难。

换热器设计指南汇总

换热器设计指南

1 总则 1.1 目的 为规范本公司工艺设计人员设计管壳式换热器及校核管壳式换热器而编制。 1.2 范围 1.2.1本规定规定了管壳式换热器的选型、设计、校核及材料选择。 1.2.2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所有的管壳式换热器。 1.3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凡注日期的应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改版均不适用本规定。凡不注日期或修改号(版次)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定。 GB150-1999 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 HTRI设计手册 Shell & tube heat exchangers——JGC 石油化工设计手册第3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换热器设计手册——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换热器设计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SHESLL (2004)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BP (1997) Shell and Tube Exchanger Design and Selection——CHEVRON COP. (1989) HEAT EXCHANGERS——FLUOR DANIEL (1994)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TOTAL(2002) 管壳式换热器工程规定——SEI(2005) 2 设计基础 2.1 传热过程名词定义

2.1.1 无相变过程 加热:用工艺流体或其他热流体加热另一工艺流体的过程。 冷却:用工艺流体、冷却水或空气等冷剂冷却另一工艺流体的过程。 换热:用工艺流体加热或冷却另外一股工艺流体的过程。 2.1.2 沸腾过程 在传热过程中存在着相的变化—液体加热沸腾后一部分变为汽相。此时除显热传递外,还有潜热的传递。 池沸过程:用工艺流体、水蒸汽或其他热流体加热汽化大容积设备中的工艺流体过程。 流动沸腾:用工艺流体、水蒸汽或其他热流体加热汽化狭窄流道中的工艺流体过程。 2.1.3 冷凝过程 部分或全部流体被冷凝为液相, 热流体的显热和潜热被冷流体带走,这一相变过程叫冷凝过程。 纯蒸汽或混合蒸汽冷凝:用工艺流体、冷却水或空气,全部或部分冷凝另一工艺流体。 有不凝气的冷凝:用工艺流体、冷却水或空气,部分冷凝工艺流体和同时冷却不凝性气体。 2.2 换热器的术语及分类 2.2.1 术语及定义 换热器装置:为某个可能包括可替换操作条件的特定作业的一个或多个换热器;位号:设计人员对某一换热器单元的识别号; 有效表面:进行热交换的管子外表面积; 管程:介质流经换热管内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部分; 壳程:介质流经换热管外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部分; 管程数:介质沿换热管长度方向往、返的次数; 壳程数:介质在壳程内沿壳体轴向往、返的次数; 公称长度:以换热管的长度作为换热器的公称长度,换热管为直管时,取直管长度,换热管为U形管时取U形管直管段的长度; 计算换热面积:以换热管外径为基准,扣除伸入管板内的换热管长度后,计算得到的管束外表面积,对于U形管式换热器,一般不包括U形弯管段的面积;公称换热面积:经圆整后的计算换热面积;

网络拓扑结构图设计及其方案说明

[设备清单] Cisco 2600路由器一台 Cisco 2900XL交换机若干台 Cisco PIX防火墙一台 网线:若干箱 制线嵌:若干个 正版软件:Microsoft ISA [方案设计] 一.使用一台路由器实现内网与外网的连接 其功能实现: 1、实现内网与外网的连接 2、实现内网中不同VLAN的通信 3、实现NAT代理内网计算机连接Internet 4、实现ACL提供内外网的通信的安全 二. 使用多台交换机实现VLAN的规划 1、按部门或场所划分vlan

1)vlan1:经理; 2) vlan2:人事部; 3)vlan3:销售部; 4)vlan4:策划部; 5)vlan5:技术部 2、vlan之间的通信 1)实现有通信需要的vlan之间的通信,如vlan2与vlan3,vlan5等; 2)使用上述路由器实现vlan之间的通信; 3)使用ACL提供valn间通信的安全; 一、IP地址规划: 1、考虑内网中机器较多,并考虑到公司规模日益庞大故使用10.0.0.0/8私有 地址并将其进行子网划为/24; 2、不同vlan给予不同子网ip,如vlan2可为10.31.0.0/24子网; 3、通过DHCP服务器动态分配所有ip; 二、win2003域规划: 为方便管理和提高网络安全性,将内网中部分计算机实现win2003域结构网络: 1、创建一个win2003域,如:https://www.360docs.net/doc/3f12847646.html,; 2、将经理办公用机,各部门用机,等所有员工用机加入所建域; 3、创建额外域DC提供AD容错功能和相互减轻负担功能; 三、服务器规划 1、文件打印服务器(win2003系统):用于连接多台打印设备,并将这些 打印机发布到活动目录 1)实现域中所有计算机都可方便查找和使用打印机; 2)实现打印优先级,使得重要用户,如部门领导可优先使用打印机; 3)实现打印池功能,使得用户可优先自动使用当前空闲打印机; 4)实现重定向功能,使得当一打印设备故障,如缺墨缺纸,可自动被重定向到其它打印设备打印; 5)实现打印机使用时间限制:如管理人员可24小时使用,普通员工只可上班时间使用; 2、DHCP服务器(linux AS4.0系统):用于为内网客户机分配ip,考虑到 效率和可靠性 1)根据所需使用子网,实现多个作用域,并将这些作用域加入进一个超级作用域,为不同子网内的客户机分配相应; 2)实现为客户机分配除ip之外的其它设置,如网关IP,DNS IP,等等; 3)实现地址排除:将各服务器所使用地址在作用域内排除; 4)实现保留:为需要的用户,如网络系做网络相关实验的老师,保留特定的IP,使其可长期使用该IP而不与其他人冲突; 5)实现DDNS的支持,能够自动更新DNS数据库。 3、DNS服务器(linux AS4.0系统):提供域名解析 1)实现主要名称服务器,并创建AD集成区域,如https://www.360docs.net/doc/3f12847646.html,; 2)实现允许安全动态更新的DDNS,使得与DHCP服务器合作,动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说明书

1.设计题目及设计参数 (1) 1.1设计题目:满液式蒸发器 (1) 1.2设计参数: (1) 2设计计算 (1) 2.1热力计算 (1) 2.1.1制冷剂的流量 (1) 2.1.2冷媒水流量 (1) 2.2传热计算 (2) 2.2.1选管 (2) 2.2.2污垢热阻确定 (2) 2.2.3管内换热系数的计算 (2) 2.2.4管外换热系数的计算 (3) 2.2.5传热系数 K计算 (3) 2.2.6传热面积和管长确定 (4) 2.3流动阻力计算 (4) 3.结构计算 (5) 3.1换热管布置设计 (5) 3.2壳体设计计算 (5) 3.3校验换热管管与管板结构合理性 (5) 3.4零部件结构尺寸设计 (6) 3.4.1管板尺寸设计 (6) 3.4.2端盖 (6) 3.4.3分程隔板 (7) 3.4.4支座 (7) 3.4.5支撑板与拉杆 (7) 3.4.6垫片的选取 (7) 3.4.7螺栓 (8) 3.4.8连接管 (9) 4.换热器总体结构讨论分析 (10) 5.设计心得体会 (10) 6.参考文献 (10)

1.设计题目及设计参数 1.1设计题目:105KW 满液式蒸发器 1.2设计参数: 蒸发器的换热量Q 0=105KW ; 给定制冷剂:R22; 蒸发温度:t 0=2℃,t k =40℃, 冷却水的进出口温度: 进口1t '=12℃; 出口1 t " =7℃。 2设计计算 2.1热力计算 2.1.1制冷剂的流量 根据资料【1】,制冷剂的lgp-h 图:P 0=0.4MPa ,h 1=405KJ/Kg ,h 2=433KJ/Kg , P K =1.5MPa ,h 3=h 4=250KJ/Kg ,kg m 04427.0v 3 1=,kg m v 3 400078.0= 图2-1 R22的lgP-h 图 制冷剂流量s kg s kg h h Q q m 667 .0250 4051054 10=-= -= 2.1.2冷媒水流量 水的定性温度t s =(12+7)/2℃=9.5℃,根据资料【2】附录9,ρ=999.71kg/m 3 ,c p =4.192KJ/(Kg ·K)

级工业控制组网与组态技术

级工业控制组网与组态技 术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工业控制组网与组态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1ANN803适用专业:自动化专业 56学时其中实践56学时 教学时 数: 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是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的网络通讯基本原理,面向底层PLC控制,构建控制网络,人机交互界面HMI(HumanMachineInterface)实现远程监视及优化控制,并以工程实践为例,从整体上掌握现代大中型自动化系统的实施过程。 二、课程实验目的要求 通过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掌握大中型自动化系统的控制网络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实施方法;掌握HMI的设计方法;结合S7-300PLC工程实例,达到一定运用能力。 三、主要仪器设备 I/AS小型集散控制系统、过程控制实验装置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1、试验方式:综合设计 2、基本要求:掌握大中型自动化系统的控制网络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实施方法 五、考核与报告(小四号黑体字) 1、考核方式:以平时考核(考勤、课堂组织纪律、课堂讨论发言)、平时实训完成度和期末考试(大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实训操作成绩(30%)+期末成绩(50%) 3、报告填写要求:不少于6次 七、教材及实践指导书

1、使用教材:陈在平.《工业控制网络与现场总线技术》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2、参考教材: 杨卫华.《工业控制网络与现场总线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何衍庆,俞金寿.《工业数据通信与控制网络》.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

网络接口(RJ45)布线设计简要说明

在嵌入式工控系统中,常用的是10Mbps/100Mbps网络接口。但是由于CPU快 速的发展,1000Mbps网络也开始在嵌入式系统中使用。它们的通讯频率都是 100BASE-TX标准:125MHz。英创公司的ESM6802嵌入式主板,可以提供1000Mbps 网络接口,符合1000BASE-T()标准。 对于10Mbps/100Mbps兼容网络,有2对差分信号线,TX(TX+、TX-)和RX(RX+、RX-),信号TX与RX是相互独立的信号线。 对于英创公司提供的1000Mbps网络,可以向下兼容10Mbps/100Mbps网络,使用4对差分信号线,数据传输时,会使用全部4对差分信号线。所以对于PCB走 线,要求更高。 然而不少的客户在对以太网端口进行布线设计时,并没有按照以太网信号的差分、阻抗要求进行设计,或者没有考虑网络端口的ESD相关问题,最终导致一部份设备会出现无法预期的异常,或出现损坏率很高的情况。 这篇文章会基于英创公司的嵌入式工控主板接口,简单描述网络接口设计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以提高产品的稳定与可靠性。 1、网络信号走线要求 同于网络通讯常用的UTP CAT5e网线,在1Mhz-100Mhz频率下,为100欧阻抗,所以为了得到更好的信号传输特性,PCB板上的每对差分信号线也需要设计/生产为100欧阻抗。例如,在ESMARC EVB 中,每对网络差分信号线的线宽为7mil,线距为8mil,在PCB加工生产说明文档/邮件中,就提出阻抗要求:(线宽-线距-线 宽)7mil-8mil-7mil,阻抗100欧。一般情况下,PCB厂家会根据你的要求,重新调整铜皮,使信号线的阻抗在要求值的+/-10以内,即可满足要求。 为了保证高频差分信号线上的信号相位差足够小,需要尽可能保证每一对差分信号线长一致,或控制最大线差长度。对于网络通讯信号线,将信号线最大长度差控制在+/-25mil以内即可。对于10Mbps/100Mbps网络,它的TX、RX通讯线是相对独立的,所以可以分别控制它TX、RX差分线长度。对于1000Mbps网络,它的4对差分信号需要同时进行数据传输,所以对于1000Mbps网络接口的布线,不仅需要对每一对差分线的线长差进行控制,同时也要控制这4对差分线之间的线长差。每一对差分信号线的线距,要大于/等于每条信号线的线宽,以满足电路板的EMI要求。如ESMARC EVB 中,网络信号线的线宽为7mil,差分线的线距为8mil。 以下,以ESMARC EVB 评估底板为例,举例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