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唐宋诗词)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①宋之问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释】①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
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发五连驿忆弟曾国藩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第一句既紧扣题中“早发”二字,又直接写出了奔波中的感受,凌晨出发,天天如此,劳碌疲惫,确是苦不堪言。
B. 第四句写万山环绕让诗人感到路途的艰辛,鸡鸣破晓反衬诗人身处环境的空寂,一“苍”字又增添一份悲苦苍凉之意。
C. 尾联大壑、高崖与劲风等意象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借助雄浑阔大的意境,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
D. 全诗以情绪的流动起伏贯穿其中,对思念之情、宦路之苦反复咏叹,感情真挚,格调苍凉,收到悠远绵长的艺术效果。
(2)本诗颈联“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广受后世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九日水阁(宋)韩琦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释】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
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家、词人。
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
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树”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B. 颔联两句对仗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C. 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
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D. 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A解析:(1)A(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①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
②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
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
③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解析】【分析】(1)A项,“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错误,“七绝”应为“七律”。
故选A。
(2)第一句写池馆园林荒凉的感觉,与第三句“秋容淡”相呼应。
第二句点出九日宴会之事,虽然池馆倾圮。
台榭荒芜,却有嘉客来助成重阳雅集,环境虽然荒僻,人的兴致却很高,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训练 语文诗歌鉴赏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语文诗歌鉴赏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初归石湖[南宋]范成大晓雾朝暾绀碧烘①,横塘②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蝸翠扫空。
【注】①朝、(zhāo tūn) :初升的太阳。
绀(gàn) :稍微带红的黑色。
②横塘:湖名,在苏州市西南。
越城:古代越国的城池。
(1)请赏析本诗前两联的渲染烘托手法。
(2)本诗颈联中的“自能”和“时复”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
②颍:指颍州。
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C.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暗含远离官场归隐的意思。
D.诗人在颍州水畔种田为生,垂钓自娱,表达了悠闲生活的快乐与惬意。
(2)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董元达谢逸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塞垣苦寒风气恶,归来面皱须眉斑。
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顔。
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长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大梁城里定相见,玉川①破屋应数间。
【注】①玉川:唐卢仝,号玉川子,家中贫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六句意即董元达归来之后,曾被先皇在延和殿召见,他在廷对的时候,议论慷慨,连天子也为之开颜。
高考古诗二轮复习

• 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 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陶渊明的平淡自然,李白
的飘逸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冲淡清幽, 李商隐的典丽精工,杜牧的俊爽洒脱,苏轼的豪 放旷达,李清照的婉约细腻等。答题时可以结合
诗句相机行事。
有时根据诗歌的类别也可以明确风格,如山水
高考古诗“二轮”复习
一、古诗复习的困境
• 1,花费力气不见效; • 2,战战兢兢总担心;
• 3,无所适从终束手; • 4,见题做题恒被动。
二、古诗鉴赏的难点
• 1,无法读懂遑鉴赏; • 2,题型不熟凭想象;
• 3,答题规范不清楚; • 4,知识未了迷方向。
三、古诗复习的出路
• • • •
1,调整心态是关键; 2,各种题型心了然; 3,熟悉知识应万变, 4,答题规范记心间。
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2)在对全诗整体感 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 造意境的。(3)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 与景的关系。(4)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从“情”和“景” 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 3,解答提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意”
3,解答提示:语言风格型即评析诗词的语言 风格或艺术风格。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 词运用的巧妙,语言风格的相关术语, 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 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 炼传神、凝练沉郁、八木三分、炼字精巧、
•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
•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 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 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二学位 古文复习资料 唐宋

“初唐第一首好诗”是指(王绩)的(《野望》)李白飘逸豪放杜甫沉郁顿挫李商隐凄艳浑融(范仲淹)在词创作上承盛唐边塞诗派下启宋代豪放词派。
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中老杜指(周邦彦)北宋后期(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李廌)、(陈师道)“新乐府”概念的形成,则始于(李绅)的(《乐府新题》二十首)。
白居易,把新乐府的创作推向高潮,白氏的(《新乐府》)五十首,成为这一新诗潮的代表作。
中唐文学的代表诗人群体是“大历十才子”,这种提法最早出自姚合的《极玄集》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 。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把作诗比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认为“感情”是诗歌创作的根本条件.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取材于唐朝(元稹)(《莺莺传》).唐传奇的名称来源于晚唐(裴铏)的小说集(《传奇》)“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和《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中兴四大家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宋诗四大家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
“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中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肖纲。
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
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
时称“宫体”。
后来国称艳情诗为宫体诗。
卢照邻、骆宾王四人。
他们扩大了诗歌题材,初步摆脱了南朝柔弱绮丽的文风,给诗坛带清新健康的气息,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在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他们的诗歌,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形象意境(五)

2023年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形象意境二轮复习专项训练(五)一.古诗词赏析(共15小题)1.古诗词阅读。
【甲】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城北,苏轼在密州做地方官时建。
②新火:唐宋习俗,清明节前两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③新茶:指清明节前采的茶,即明前茶。
(1)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甲诗“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呈现的优美画面。
(2)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诗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心情。
“徙倚”点明诗人归隐东皋后的徘徊无依的孤苦心境。
B.【乙】词首句以比喻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也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C.【甲】诗写景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与近、静与动,和谐自然;【乙】词写景色彩多样,明暗相衬,浓淡相谐,画面丰富。
D.【甲】诗作者借典故寄意,虽三仕三隐并未超然物外;【乙】词作者借酒茶化郁,有了“诗酒趁年华”的暂时超然达观。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宛在水中央”将实景与想象相结合,创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的痴情。
B.全诗通过“苍苍”“萋萋”“采采”几个叠词,渲染了萧瑟冷清的气氛。
C.整首诗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伊人”之路的艰险与漫长,强调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
完整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 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

完整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洞仙歌赵鼎①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
把盏无人共心赏。
漫悲吟,独自拈断霜须。
还就寝,秋入孤衾渐爽。
可怜窗外竹,不怕西风,一夜潇潇弄疏响。
奈此九回肠②,万斛清愁,人何处、逖如天样。
纵陇水秦云③阻归音,便不许时闲,梦中寻访?【注释】①起鼎:南宋抗战名臣,遭秦桧谗言被貶,后绝食而死。
此词就是他谪居时所作。
②九回肠:喻愁极多。
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肠一曰而九回。
”③陇水秦云:“陇水”和“秦云”本指陇头之水和秦岭之云这些环绕故都长安的山川云雾,词人在这里用来暗指那些昏庸无能的朝中奸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片集中写了独酌、悲吟、孤卧三个生活细节,表明作者处境的艰难,愁怀的激烈,以及时光难度的悲吟。
B. “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
把盏无人共心赏”词人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自己被贬谪此地孤苦伶仃的苦闷之情。
C. “可怜窗外竹”三句,既是景语,更是情语。
从“可怜”、“不怕”、“弄”等用语看来,词人含蓄地赞颂了竹子耐严寒的品质,以寄托诗人的情操。
D. 上片以行动描写为主,下片先是心理描写,后是景物描写,深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渴望回归故土,一心报国的满腔忠贞之情。
(2)请对这首词中运用的最突出的手法“赋”作简要分析。
答案:D解析:(1)D(2)①按时间顺序从空山雨过,独饮无绪,悲吟断须,孤衾独卧,一直写到夜阑不寐,闻风吹竹,一怀愁绪,梦寻旧乡。
这样词人写出了一个凄凉人难度凄凉夜的全过程,真实感人。
②描写细腻有层次,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描写,下片先是景物描写,后是心理描写,描写层层深入,而且每一种描写都作了精细的刻画。
如月色、悲吟反衬无人与之共赏良辰美景,以拈断霜须表明悲吟的深切,以“万斛清愁”形容愁恨之多,以“邈如天样” 以形容朝廷之远,以“陇水秦云”暗指秦桧一类掌权奸臣等。
【解析】【分析】(1)D项,“下片先是心理描写,后是景物描写”错,应是先景物描写,后心理描写。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陈师道)(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陈师道)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侍读苏尚书①【宋】陈师道六月西湖早得秋,二年归思与迟留。
一时宾客余枚叟②,在处儿童说细侯③。
经国向来须老手,有怀何必到壶头④。
遥知丹地开黄卷,解记清波没白鸥。
【注】①苏尚书:苏轼。
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苏轼任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为礼部尚书。
②枚叟:西汉辞赋家枚乘。
③细侯:郭伋的字,据《后汉书》记载,郭伋为官颇有德政。
④壶头:今湖南沅陵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直接点明时间和地点,写出了自己两年来都想回京却一直未能如愿的遗憾。
B.诗人在颔联说自己和苏轼离别之后,还能听到对苏轼为百姓实事的赞誉,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C.颈联说治理国家需要老成之人,有报效国家的胸怀但是也不用一定要到壶头,牺牲自己。
D.诗人想象苏轼在朝廷的工作状态,也希望他记得往日的心志,回归清波白鸥的生活。
2.诗歌有劝谏的意味,作为晚辈的陈师道对苏尚书的劝谏颇为高妙,请赏析其劝谏的高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答晁以道陈师道转走东南复帝城,故人相见眼偏明。
十年作吏仍糊口,两地为邻阙寄声。
冷眼尚堪看细字,白头宁复要时名?孰知范叔①寒如此,未觉严公②有故情。
【注】①范叔:范雎,字叔。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云:“家贫无以自资。
”这里是自喻。
②严公:指唐代剑南节度使严武,曾给予杜甫很多帮助。
这里代指晁以道。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与故人相聚之刻,诗人眼前的景象都明亮起来,切题目中酬答之意。
B.“转走”二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奔波的艰苦,“仍糊口”则写出他生活的清贫。
C.第四句写自己虽与故友分居相邻两地,却仍能靠书信互相表达心声。
D.颈联用反问句说自己不为时名,也包含着对自己“十年作吏”而无所成就的自嘲。
4.尾联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泛淮陈师道①冬暖仍初日,潮回更下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专题复习】——述杜甫叙事诗的特点试论述杜甫叙事诗的特点。
在杜甫以前,文人写的叙事诗是很少的,而杜甫则在诗中大量运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
可以说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了高度成熟,具体看来有以下几点: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催典型的艺术概括。
他很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比如《兵车行》中那个‚行人‛的谈话,便说出了千万个征夫戍卒相似的遭遇,而‚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范例。
杜甫还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分震撼人心,就因为它是诗人以如椽的诗笔,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的矛盾。
第二,杜甫的诗叙事,常融入强烈的抒情。
多数的叙事诗,他其实是作为抒情来写的,例如《羌村三首》,记回鄜州省家事,写重逢如何悲喜交集,写与家人、邻里如何在这悲喜中相见,那种悲哀、同情、无可奈何,都交错在一起。
可以说,杜甫将客观的真实的叙述与主观的强烈的抒情融为一体,他的一些诗,很难分出是抒情还是叙事。
有时还杂以议论,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长篇如此,短篇也如此,有赋的铺排、散文的句法,也有抒情诗的意境创造。
杜甫的诗歌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空前的,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是杜诗异于盛唐诗的地方。
第三,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杜甫吸收了汉乐府的创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自,并顾全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这类作品很多,如《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子的独白,使我们读起来,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第四,采用俗语。
这是杜诗语言的一大特色。
杜甫在抒情的近体诗中即多用俗语,但在叙事的古体诗中则更为丰富,关系也更为重要。
因为这些叙事诗许多都是写的人民生活,采用一些俗语,自能增加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和语言的个性化。
比如同是一个呼唤妻子的动作,在《病后过王倚饮赠歌》一诗中,杜甫用的是‚唤妇出房亲自馔‛,而在《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却用的是‚叫妇开大瓶‛,‚叫妇‛这一俗语,便显示了田父的本色。
第五,杜甫的诗叙事。
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
这些细部描写,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
如《北征》叙从凤翔行在往郫州省家的一路所见,通过一些细节描写,从一个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
也正是这些细小的描写,使杜诗的叙事方式有别于前此的叙事诗,它从概括描写走向写具体事件的片断,因写细节而更少概括描写常有的夸张,更多真实感,并且故事性被冲淡了,而生活色彩则得到极大的加强,《兵车行》、《羌村三首》、‚三吏‛、‚三别‛等诗无不如此。
【诗歌专题复习】——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如何理解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
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的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变化,战乱生活题材很自然地进入诗歌创作中。
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生动深广、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因而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
至德元年唐军陈陶斜大败,继又败于青坂,杜甫有《悲陈陶》、《悲青坂》;收复两京,杜甫有《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九节度兵围邺城,看来胜利在即,杜甫写了《洗兵马》;后来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员而沿途征兵,杜甫有‚三吏‛、‚三别‛。
杜甫的有些诗,还可补史之失载,如《三绝句》中写到的渝州、开州杀刺史的事,未见史书记载。
写时事,不始于杜甫,但是到了杜甫,才从如此广阔的视野并如此频繁地写时事。
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
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而是它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如在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了玄宗沉湎声色的情景。
杜甫写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是从一个人、一个家庭写起的,写他们的遭遇。
写他们的内心的悲酸。
如《无家别》写道故乡荒凉,老母病死,归来无家,而只得再次从军,令人不忍卒读。
他把战火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一一展开,令人千载之下,为之动情。
他的有些诗,虽不是直接写时事,只写一己的感慨,但却与战乱灾难息息相关,从他的感怆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其时社会的某些心理状态,这一类诗也具有诗史的意义。
杜诗的诗史性质,决定了它写作方法的变化,盛唐诗创造玲珑兴象以抒情,杜诗则用叙事手法写时事。
可以说,大量使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是杜甫的创造。
【诗歌专题复习】——杜甫(重要名词解释)诗圣:诗中之圣.是对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称誉。
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对后代许多诗人有着重要影响。
宋人谓杜甫‚实积众流之长,适当其时而已‛,为‚诗之集大成者‛,明代杨慎谓杜甫‚圣于诗‛,清代王士祯谓杜甫作‚圣语‛,后遂有‚诗圣‛之称。
诗史:是对唐代大诗人杜甫诗的称誉。
杜甫的诗歌创作主要在‚安史之乱‛期间和之后,他饱尝了那个时代的苦难,目睹和体验了唐帝国由盛到衰急剧变化的严酷现实,因而他的诗歌把写实倾向推向了艺术的顶峰。
在‚安史之乱‛中,他与千千万万民众一样流离失所,他的诗如‚三吏‛、‚三别‛、《春望》等。
最早也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了这场大战乱所造成的灾难,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变化的广阔画面。
被誉为‚诗史‛。
诗史的性质,决定了它写作方法的变化,杜甫把强烈深沉的抒情融入叙事手法中,以叙事手法写时事。
《新唐书》本传云:‚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于青不少衰。
世号诗史。
‛三吏三别:是对杜甫诗《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的简称,这六首诗是杜甫有计划、有安排写成的作品。
中唐时期,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这六首诗作。
杜甫在揭露统治阶级凶残苛暴的同时。
以无限同情和感激的心情歌颂了广大的人民。
‚三吏‛与‚三别‛表现手法不尽相同,‚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通篇都是人物的独自。
从文学源流上看,‚三吏‛、‚三别‛上承《诗经》、汉乐府风格.下启白居易诸人新乐府,是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顶点。
【诗歌专题复习】——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简答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唐代的李贺是一个苦吟诗人,他有高度的艺术才华,醉心于浪漫主义,由于刻意的苦吟而追求创新,李贺的诗以奇著称。
他的诗歌称为‚长吉体‛,主要艺术特色有:一、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有独创性,往往超出常人的智力和自然时空的局限,充满神秘色彩。
如《梦天》诗的前半部分写瑰丽的月宫仙境景色,扑朔迷离,后半部分突然转而俯览人世的沧桑,构思甚为奇特,想象力惊人。
二、诗歌意象非同寻常,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怪诞华美的词汇,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
强烈的主观色彩常表现为意象复合的‚通感‛,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新鲜,化平易为惊险、瑰丽。
鲜明瑰丽的意象和丰富的主观色彩,是李贺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代表作如《李凭箜篌引》。
三、‚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
他的诗歌是冷、艳、奇、险自成一家,表现出一种悲哀的美。
字词上浓妆重墨,经常选择感情强烈或生新拗折的字眼,使用比较特殊的修辞方法,如喜用‚啼‛、‚泣‛、‚腥‛、‚酸‛、‚冷‛、‚鬼‛、‚死‛等字,使诗歌充满幽冷哀伤的色彩。
四、唯美倾向。
他的诗是苦闷的象征,其直观幻想和描写,在艺术修辞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李贺诗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形成瑰丽、冷艳的浪漫风格,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独树一帜。
【诗歌专题复习】——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简答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上的创新。
韩愈诗歌带有‚以文为诗‛的特点。
首先,他常用写赋的方法作诗.铺张罗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力尽而后止。
《南山》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写终南山的高峻和景象变幻,连用51个带‚或‛字的诗句加以铺排描写。
可以说,韩愈有意识地以文为诗,追求‚非诗之诗‛。
其次,韩愈构思、想象、意象都很特别,在艺术上蓄意追求恨重、怪奇、险劲的境界。
如其《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浞用其韵》,着意搜罗奇语,但因有真情实感贯穿,所以仍然不失诗的感染力。
有些诗以丑为美,将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如《答柳柳州食虾蟆》,韩愈常进行超乎常情的创造,惟其超常,所以生新,惟其生新,所以怪奇。
怪怪奇奇,戛戛独造,乃是韩愈在诗歌艺术上的主要追求目标。
【诗歌专题复习】——韩孟诗派(重要名词解释)韩孟诗派:这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
以韩愈、孟郊为代表。
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杜甫诗歌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
孟郊诗风幽冷,尤善以‚寒‛字为中心,刻画对生活的特殊感受;韩愈则形成雄怪的诗风,不仅以雄大气势见长,且常跃动怨愤郁躁的情绪。
除了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他们还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章法结构诗篇,或在诗中大量使用散文句法,尽力消融诗与文的界限,‚以文为诗‛,对宋诗影响深远。
代表人物还有贾岛、卢仝、李贺等人。
孟诗韩笔:在诗歌创作中追求奇崛险怪方面,中唐时期著名诗人韩愈和孟郊的诗风有近似之处,后人论诗常以‚韩孟‛并举。
又因韩愈以散文著称,孟郊以诗名世,当时有‚孟诗韩笔‛之誉。
唐人赵磷《因话录》:‚韩文公与孟东野友善。
韩公文至高,孟长于五言,时号孟诗韩笔。
‛郊寒岛瘦:是对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的称谓。
孟郊一生困顿,贫寒凄苦,其诗也常道穷愁凄凉;贾岛的诗注重字句的雕琢、推敲。
因二人诗歌都清峭瘦硬,好做苦语,故有此称。
苏轼便曾经提到‚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诗歌专题复习】——元白诗派(重要名词解释)张王乐府:张籍、王建是中唐时期较早从事乐府诗创作的诗人,二人是好友,又都以写新乐府著称,世称‚张王乐府‛。
张王乐府有许多共同特点:一是在古题、新题参用方面极相似;二是艺术上都好用七言歌行,并在诗的结尾两句用重笔来突出主题;三是语言也都通俗明快,凝炼精悍。
在扭转大历风调,将诗歌创作导向重写实、尚通俗之路的过程中,张籍、王建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元白诗派:中唐以元稹、自居易为代表的涛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以讽喻时事的乐府诗著称,是对杜甫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
他们除在诗歌语言通俗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外,还通过诗歌咏唱促进了格律技巧的纯熟。
白居易的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新乐府》等,元稹的代表作有《乐府古题》等。
元和体(长庆体):是指唐代诗人自居易、元稹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所形成的涛风。
据《新唐书〃元稹传》记载:‚稹尤长于诗,与居易名相埒,天下传讽,号元和体。
‛后来模仿元白风格所作的作品,也称元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