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古诗词鉴赏四讲之一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第1课 王维诗四首 Word版含解析

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明珠,在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中光彩熠熠。
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典型的象征;唐诗精神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虽然初唐诗歌的开端仍然弥漫着六朝的靡丽,但当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的题材,唱出永恒的宇宙人生主题时,在陈子昂、“初唐四杰”等人的努力下,“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创作倾向也逐渐强劲。
盛唐诗歌的帷幕开启,扑面而来的是山水田园诗的清音远韵,是边塞诗的奇丽雄健;是李白的雄奇奔放,是杜甫的沉郁顿挫。
兴象玲珑的优美华章与风骨遒劲的壮丽交响,交融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诗史盛况。
1.了解初唐、盛唐诗歌的写作特点,并进一步了解初唐、盛唐诗歌的整体风格。
2.了解王维、李白、杜甫等大家的著名诗篇。
3.了解即景抒情、山水田园、边塞战争三种不同诗歌题材。
4.理解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初步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并能分析和理解作品。
1.了解发展。
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厘清诗歌发展的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2.重在诵读。
诵读不仅可以把握内容,还可以充分体味语言的美感,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诵读要注意基本的技巧,包括字音要读准,节奏要协调,韵调要和谐等。
3.知人论世。
即通过了解和分析背景知识来解读作品。
背景知识包括时代风貌和作者的人生经历。
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方便、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1课王维诗四首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
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
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王维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擅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即景抒情诗四首 Word版含答案推荐

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对应学生用书P13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出身于富豪之家,性情侠义,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入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他是初唐诗歌革新的倡导者,语言质朴雄浑,意境苍凉悲壮,风格刚健有力。
有《陈伯玉集》。
张若虚(约660-720),唐代诗人。
扬州(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其诗仅存两首,因《春江花月夜》奠定了他在唐代诗坛上的地位,而此篇被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
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
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
有《张子寿文集》(或称《曲江集》)。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河北涿州)人。
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
后受韩愈影响还俗。
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
与孟郊齐名,世称“郊寒岛瘦”,以苦吟著称,形成“奇僻清峭”的诗风。
有《长江集》。
《登幽州台歌》此诗作于武则天通天元年(696)。
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无将略”,不到一年失败,情况危急。
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
他进谏甚切,而武屡不纳,降他为军曹。
诗人连受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登上幽州台,“感昔乐生、燕昭之事”,泫然流涕而歌,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属于《清高曲·吴声歌》,相传创自陈后主。
当时,作者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游江边,当他仰望一轮挂在天边的皎月,沐浴湿润的江风,面对着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时,于是他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从月升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来抒发孤舟游子的相思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相思之苦,同时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一)精练、和谐与佳句——诗词散曲的语言》

古诗鉴赏考练讲评田芳【学情分析】1、客观题7、9、10题错误率高,暴露出积累不扎实导致诗意理解不准确、以及做客观选择题思维不够严密的问题。
2、主观题:作答内容:对诗歌的思想感情把握不准确不全面;对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不能准确界定或赏析不到位。
作答技巧:要点前置及规范性方面有进步,但仍有少部分同学不能分点作答,答案不条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读懂诗意词意,落实“危”、“梦断、梦回”及相关典故的积累。
2、分析理解并准确概括诗歌的思想情感,力求全面。
3、界定并赏析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力争界定准确且赏析到位。
二、过程与方法:针对学情、课下对接、学生讲解、教师点拨、合作探究、拓展训练、反思归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自觉储备知识;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提高诗词鉴赏能力,规范作答并能准确表述,力争得高分、得満分。
2、咬嚼文本,感受诗歌中复杂的思想情感,厚实文化积淀。
【教学重点】1、落实“危”、“梦断、梦回”及相关典故的积累。
2、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情感。
3、界定并赏析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全面分析理解诗歌思想情感,准确界定手法并能赏析。
【教学方法】分析学情、课下对接、引导点拨、合作探究、拓展训练、反思归纳。
【教学用具】t课件、实物投影【课时安排】一课时【问题反馈】1、“危岑”、“梦断、梦回”是什么意思?“台城”“蔡州”有什么典故?2、8题的手法答虚实结合、对比可以吗?下片写景是乐景还是哀景,如何判断?3、9题的情感中有不慕名利的洒脱豁达?还是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宽解的无奈与感伤?4、10题客观第三项中说情景交融,有何情感?【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呈现作答情况并评价2、明确教学目标二、师生探究课前任务分解:1、考练下发后要求每位同学针对不理解的字词句通过查工具书、同学间讨论解决;同时尝试改正错题,并反思错因。
2、要求优生对每首作品的思想感情及手法作整体分析。
(一)分析第7题深湾夜宿王勃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学案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学案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古筝《春江花月夜》是我百听不厌的曲子,每次听来都有不同的感受。
听此曲,仿佛置身大江边,如梦、似幻、如醉、如痴。
夕阳晚照,青江倒映着黄昏的色彩,微风过处,金波浩渺。
低婉的筝声里,暮鼓送走了夕阳,浮霁烟光里,落霞斑斓,曲水迎来了孤月一轮。
温柔的弦音拨起宁静的夜空,一幅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月光皎洁,万籁俱寂,鸟儿栖息在池边的树上,一位僧人披一身月色,深夜来访,敲响了这座庭院的门。
“推敲”的佳话: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云:岛赴举至京,骑驴赋诗,得“僧推月下门”之句,欲改“推”作“敲”,引手作推、敲之势,未决,不觉冲大尹韩愈。
乃具言。
愈曰:“敲字佳矣。
”遂并辔论诗久之。
精益求精(节选)“精”有许多种解释:精细、精密、精明。
当你去钻研一件事情时,叫精细;当你思考一件事很周全时,叫精密;当你耳聪目明,吃苦能干时,叫精明。
精益求精也可以解释为:在精细的基础上精密,在精密的基础上精明。
在真正了解了“精”的含义后,无论做事还是做人,都会有所提升,有所收获。
一个“精”字蕴含了多少汗水与艰辛。
在有限的时间内粗略地去做几件事,不如精细地做好一件事。
只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才可以有所收获,胜人一筹。
唐朝的贾岛在吟诗上就是精益求精的典型代表。
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
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
不知是“敲”还是“推”好。
手一边做着“推”的姿势,一边做着“敲”的姿势,反复斟酌。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文档:第一单元 古诗词鉴赏四讲之一 Word版含答案

鉴赏,读懂是关键。
通过设题引导学生关注对内容的把握已成为高考命题人的追求。
读懂古诗诗歌,把握其内容、思路,是鉴赏诗歌的原点。
只是就题做题,忽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重做题,轻读诗,是学生的通病,也是做诗歌鉴赏题失分的原因之一。
如何读懂古诗,再重申以下几点:①从标题切入对诗歌题材、内容及思路的理解。
②抓住情感语言,尤其关注诗歌的尾句,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
③利用近体诗结构“起承转合”中的“转”和过渡句这些特点理清诗词的层次、思路。
④反复咀嚼词语、诗句,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⑤充分利用作者、写作背景及注释这些暗示性材料辅助理解。
1.(2017·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迮:狭窄。
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解析此题为内容概括题。
首先理解诗歌内容,诗歌大意是:我的头发快全白了,回到故土已经三个年头。
喝醉了凭高阁远眺,看到国土越来越少,人到中年疾病缠身,时光飞逝。
身经百战空有报国之志,五更传来的战争号角,让我心生哀愁。
明天在烟雨微茫的桐江岸边,且在枫树上系上小船垂钓吧。
然后根据“醉”“病入中年”“空许国”“五更画角”等关键词,结合作者的生平遭际分析即可。
2.(2016·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2020版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四讲之四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古诗词鉴赏四讲之四阅读一首诗,能知道它美(妙)在何处,能就诗的某一点、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能从某个角度写出美(妙)的一二来,这是我们鉴赏诗歌的基本活动和目的,也是高考考查古诗的一个基本要求。
可惜,有时大量繁琐、机械的训练,让我们连这一基本的审美感知都失去了,做完了一道诗歌鉴赏题,竟不知它“美”在何处。
赏析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活动。
赏析的对象可以是整首诗,可以是诗中某个字,甚至一个标点。
从高考的角度看,一般是以“句子”(含某联某阕)为赏析对象的。
赏析语句是一种综合运用诗歌鉴赏知识的题型。
它几乎涵盖了诗歌鉴赏的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所有的知识点。
1.(2017·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首先观察诗句,有特殊表现手法的要指出,并进行分析。
本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将考生们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这样写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即生动地写出考生们应考的情形,以声音衬托考场的寂静、庄严;最后,点出这样写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内心流露出的喜悦之情。
2.(2017·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王维诗四首 学案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王维诗四首学案唐朝是诗歌的天堂,天才诗人层出不穷,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李贺是鬼才”之说;又有“诗仙、诗圣、诗魔、诗鬼、诗豪、诗佛”之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诗佛王维)。
其中王维被称为“诗佛”,可见他的诗别有一番禅意。
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始的时候,王维也一定渴望建功立业。
那是一个辉煌的时代,一个伟大的时代,那个朝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央之国”。
在一种积极昂扬的鼓励下,一个个文人,扔下毛笔,从书斋中走出,走向长安,行役塞外;或者一把长剑,浪迹天涯。
以书生而守边,以功绩而出将入相,是唐代文人的终极目标。
纷纷开且落本是王维描写辛夷花在寂静无人的山涧里,悄悄开放,又纷纷落去的情景。
寄托了诗人悠闲恬静的心境。
但在一个善于读诗、善于感悟的读者眼里,这种意境能触动他的心绪,生发出许多感触。
千里暮云平在踏进军营之际,将军的一个“回看”,看到千里无垠的大地啊,暮云笼罩着原野静悄悄。
这种以景结尾的方法,显示出将军的豪兴未尽,读来别有韵味,具有了余音绕梁的含蓄之美。
纷纷开且落,是一种洒脱的寂寞,或者说,是一种恬然的情怀。
如果我们非要给那些花儿赋予一种情感一种精神,我们觉得更应该是这种,至少能不让我们伤情喟叹,能给我以静静的怡然和感悟。
就像那些太多太多的平凡的人,他们的一生也从不落入别人的眼睛,而他们就那样生活着,不纷争不在意,一种悠长悠远的幸福。
我们是为自己活着,而不是活给别人看,所以即使平凡,也美丽。
花落而实成,其实也是一种绽放。
一种美丽过后,总有另一种美丽来延续。
人也是如此,一种辉煌的过去,会有另一种美好来替代,若是长久地沉湎于过去的美好,就会错过许多接踵而来的美好。
那么就去珍惜这眼前当下,即使花儿谢落而没有果实,只要记得曾经的灿烂,就是一种得到,一种收获。
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蒸藜炊黍饷.东菑饷:送饭B.积雨..空林烟火迟积雨:久雨不停C.草枯鹰眼疾.疾:疾病D.罟师..荡桨向临圻罟师:渔人,此指船夫解析:C项,疾:锐利。
粤教版-语文-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 第四单元诗歌鉴赏方略

诗歌鉴赏方略(四)——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对应学生用书P80]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一、(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联结合注释可以看出诗人的旷达、闲淡之情。
中间两联寒山、斜阳、新月、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选择,表达了诗人忧伤、落寞的心情。
由尾联中“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可见诗人为排遣心中的惆怅,饮酒时间的长久和内心的苦闷。
参考答案: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
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二、(天津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鉴赏,读懂是关键。
通过设题引导学生关注对内容的把握已成为高考命题人的追求。
读懂诗歌,把握其内容、思路,是鉴赏诗歌的原点。
只是就题做题,忽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重做题,轻读诗,是学生的通病,也是做诗歌鉴赏题失分的原因之一。
如何读懂古诗,再重申以下几点:①从标题切入对诗歌题材、内容及思路的理解。
②抓住情感语言,尤其关注诗歌的尾句,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
③利用近体诗结构“起承转合”中的“转”和过渡句这些特点理清诗词的层次、思路。
④反复咀嚼词语、诗句,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⑤充分利用作者、写作背景及注释这些暗示性材料辅助理解。
1.(201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和州刘使君[注]张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
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
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解析首先理解前两联内容,分析诗句写出了“刘使君”怎样的“闲”。
“闲向春风倒酒瓶”写他对着春风豪饮;“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写他特地陪客人去沙口堰游览,在水心亭看花。
“沙口堰”“水心亭”都是当时和州著名的景点。
其次结合全诗及对刘禹锡生平经历的了解,分析他如此“闲”的原因。
由首联“别离已久犹为郡”可知,刘禹锡在郡里做官已经很长时间了。
刘禹锡有“诗豪”之称,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只能寄情山水,在沙口堰、水心亭等名胜中领略大自然风物之美。
2.(2017·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迮:狭窄。
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解析此题为内容概括题。
首先理解诗歌内容,诗歌大意是:我的头发快全白了,回到故土已经三个年头。
喝醉了凭高阁远眺,看到国土越来越少,人到中年疾病缠身,时光飞逝。
身经百战空有报国之志,五更传来的战争号角,让我心生哀愁。
明天在烟雨微茫的桐江岸边,且在枫树上系上小船垂钓吧。
然后根据“醉”“病入中年”“空许国”“五更画角”等关键词,结合作者的生平遭际分析即可。
把握诗歌的内容及层次、思路大致有以下几种题型。
探究活动一诗句内容信息筛选与提取题1.题型特点与答题要点(1)题型特点提问方式: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请找出反映某方面的意象。
“……”表现在哪些方面?(2)答题要点在诗中寻找具体内容答题,提取信息要准确全面。
2.演练体悟(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洛桥晚望孟郊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诗歌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试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冰、陌上、榆柳、楼阁等意象。
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凄清氛围: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
解析提炼意象要准确,避免不全面或者无中生有;“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要求语言体现“描写性”,作答时切忌写成说明性、议论性的文字,“氛围”需要抓住意象特点准确概括。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吊王将军①墓常建嫖姚②北伐时,深入强千里。
战馀落日黄,军败鼓声死。
尝闻汉飞将③,可夺单于垒。
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
注①王将军:唐将军王孝杰,一生征战,有胜有败,最后在与契丹军作战中战死。
②嫖姚:汉代嫖姚校尉霍去病。
③飞将:飞将军李广。
诗歌的颔联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颔联描绘了唐军与契丹军的激战场景。
上句,写战斗异常激烈残酷,直杀得天昏地暗,战罢,落日已昏黄无光;下句,写唐军一直在进击,没有退缩,直至全军覆没。
探究活动二诗句内容概括题1.题型特点与答题要点(1)题型特点提问方式:诗分为几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概括某联内容或全诗主旨。
(2)答题要点对诗句内容进行概括,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揣摩诗句叙写的角度。
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是从“历史遗迹”的角度叙写的,我们在概括时把角度写进答案即可;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
不要答成翻译,语言一定要简洁。
2.演练体悟(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晓望孟浩然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①,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②标。
注①利涉:意为宜于远航。
②赤城:为东南名山天台山的山峰名。
这首诗从内容上写了哪两层意思?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二两联描绘了现实中拂晓扬帆、旅途开始、百舸争流、客商熙来攘往的景象,这是实写;后两联描绘了想象中天台石桥胜迹和赤城尖顶璀璨的美丽景象,这是虚写。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示秬秸[注]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②(示例)在我身边,总是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得方法。
对待孩子习惯凡事包办,遇到问题喜欢对孩子絮叨地说教,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既无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说教内容也不易为孩子所接受,甚则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这就需要家长更换一种教育方式,张耒的做法值得借鉴。
张耒以诗教子,描绘一个不畏艰辛,意志坚定的卖饼儿形象,从而艺术性地教育了孩子应以卖饼儿为榜样,有所追求,持之以恒,勤勉不懈。
张耒如此诫子之法是高明的,收效也必定显著。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若能如张耒这样遵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原则,尽可能避免枯燥的说教,寓教于乐,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讲究家教艺术,必能在赢得孩子认同的同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解析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要结合原诗解读分析,切记对原诗进行反复推敲,启示要从自身的经历出发,说说自己的感受,但也不能随意发挥,要联系原诗,不可偏离。
探究活动三诗句内容的描述和理解题1.题型特点与答题要点(1)题型特点提问方式:该诗(该联)描绘了哪几幅(种)画面(活动)?“××”句(联)该如何理解?(2)答题要点关键是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必要时需联系全诗来理解。
2.演练体悟(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故都韩偓①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
掩鼻计成②终不觉,冯③无路学鸣鸡。
注①韩偓: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
后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
②《韩非子》的故事: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
③冯: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得以脱身。
诗歌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前四句运用虚写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遥想中的故都长安的荒凉破败景象:杂草丛生、塞雁侵池、宫鸦犹啼。
诗歌一开始就笼罩了一种凄迷悲凉的气氛,寄寓作者对家国将亡的无比哀痛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元十八①溪居白居易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②,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
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槛、面山而凿的小窗、绽放的红杜鹃、初开的白芙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意境图。
景物描写的特点:①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②选取红白两色入诗,色彩对比强烈;③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一个地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探究活动四诗的层次、思路、谋篇布局的梳理与分析题1.题型特点与答题要点(1)题型特点它着眼于对写作层次和思路的梳理,写作顺序和线索的分析以及构思布局的把握,这一考查点是今后考查的新动向。
题干带有明显的如“线索”“顺序”“思路”等用语。
(2)答题要点不管考查角度如何变化,都要建立在对诗的层次、思路的把握基础之上。
为此,首先,需具备一些诗词结构常识。
如近体诗讲究“起”“承”“转”“合”四字要诀,词分上下片,中间一般要过渡。
其次,重要的是要善于从“转换”上弄清思路层次。
如近体诗的“转”是如何在时间变化、空间转换、内容特点上“转”的,词要看中间的过渡是从什么过渡到另一方面的。
诗的构思,虽考的不多,但要注意诗的表现形式和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