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十课 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语文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菩萨蛮》5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菩萨蛮》5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1同是花间派,两首子夜歌——温、韦《菩萨蛮》鉴赏授课教师:王新焕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成诵,感受诗词魅力。

积累诗词。

2.思维发展与提升:个人发言中,能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对诗词的感受,通过比较鉴赏能了解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感知温庭筠“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3.审美鉴赏与创造:小组讨论,鉴赏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

了解这首韦庄的词赞美江南,同时借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也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愁苦思想。

准确把握温庭筠词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例题结合,学会比较鉴赏的方法与答题。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花间词”派、韦庄和温庭筠,提升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1、体会韦庄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2、深入理解温庭筠词中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3、学会比较鉴赏诗歌的方法与答题。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视频文件、导学案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具体过程设计目的一、激趣导入选取了《诗意中国》节目中有关“菩萨蛮”词牌名的来历导入。

既激发学生学习新课兴趣,又积累文化常识。

和文本紧密相连与配合。

二、出示课题课题为:同是花间派,两首子夜歌,同时设置问题:从课题中得出哪些内容?(1、作者都是花间派词人,2、“菩萨蛮”又叫“子夜歌”)拓展学生知识面,积累文化常识。

2三、学案考查PPT出示如下内容:(采用接龙形式以此填空,所有内容完成后,齐读)温庭筠才思敏捷,每入试,八叉手而成八韵,故称。

花间派代表人物,被称为。

与并称“温李”与并称“温韦”。

词作内容多描写,其描写的尤为成功,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

韦庄,字,京兆杜陵人。

其长篇叙事诗,影响极大,被称为“”,著有。

“乐府三绝”是指与北朝的及韦庄的。

温庭筠词风,韦庄词风。

花间词派以为代表;以写为主要内容;落笔多在,词藻。

词风。

后蜀赵崇祚将十八人词编成我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

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文化传承与积累”目标,同时积累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41教案教学设计讲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41教案教学设计讲

望海潮教学设计一:读准字音注意字音:天堑qiàn珠玑jī罗绮qǐ叠巘yǎn千骑jì图将jiānɡ二:探讨问题(主持人进行引导)第一轮:1.质疑组代表人发言给出题目老师:解答组得同学们,质疑组的同学已经提出了他们的问题,相信难不住你们吧,那么下面给那么三分钟的时间进行热烈讨论,然后整理出答案。

(解答组讨论答案3分钟)2.解答组同学进行回答评定组进行评价:老师:好啦,我看到解答组的同学们胸有成竹,跃跃欲试啦。

看来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下面有请解答组派出解答员来给大家分享你们的答案。

(整个过程主持人,老师都参与讨论)(轮流)解答组代表人上台发言:第二轮:(质疑组举手)主持人继续引导学生继续讨论老师:看来质疑组的同学们已经进入状态了,咱们解答组的同学也不怕,尽管把你们的问题抛出来吧。

下面有请质疑员提出问题。

教师:三个小组的同学表现得都非常好,质疑组大胆质疑,解答组认真答题,评定组仔细分析。

金主完颜亮是否真因为这首词的魅力而生南渡入侵之心,我们无从考证,但柳永的《望海潮》从空间上全景式反映了宋初杭州的盛况:杭州城的繁华富庶,钱塘江的雄伟壮观,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老百姓的悠闲快乐,地方官的安逸闲适。

当这些画面一一立体地铺展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确获得了强烈的艺术享受。

那作者为什么要把杭州写得如此之美呢?仅仅是为了打动千年之后的我们吗?学生:不是老师:那是为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来知人论世了,请大家看到PPT上展示的背景简介。

柳永的一生分为两个时期,早年追求功名利禄,屡遭坎坷,最后流落于烟花之地。

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观察本词写于柳永的早期,他四处漂泊不得志寻找晋升途径,迫切希望得到提拔,柳永到达杭州后得知自己的老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便去拜会孙何,希望得到他的赏识为自己举荐,奈何柳永只是一介布衣,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词,请歌女唱与孙何,吸引孙何的注意,所以我们把这部作品称为投赠之作。

老师:从柳永的《望海潮》中,我们感受了杭州的壮阔美丽富庶祥和,杭州也因其湖光山色而成为许多文人墨客描绘之地,让我们再来一起读一遍,感受他的意境美。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45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45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望海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了解作者。

3、掌握词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韵美。

2、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

2、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重、难点1、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

2、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江南胜景自古美不胜收,叫人魂牵梦绕,而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

如果把钱塘大潮比作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那么“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则是西湖美景的丝竹管弦。

杭州的美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望海潮》,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板书《望海潮》)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别称词作为文学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乐章”“乐府”等。

2、词的形式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结构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3、词的风格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二、作者简介:柳永在词的建筑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人物。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人、时、地、事)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水远山长看不足——“写景抒怀诗”教学案(含答案)

水远山长看不足——“写景抒怀诗”教学案(含答案)

水远山长看不足——“写景抒怀诗”教学案(含答案)一、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写景抒情诗景物描写的特点2、掌握景物描写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3、准确地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概括意境特点,从而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二、经典精析采桑子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1) 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图景?(5分)(2)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全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

(6分)赏析:本篇为词人晚年退隐颍州时所作组词《采桑子》之一,《采桑子》共有十首,此为第四首。

词中描写“群芳过后”暮春时节西湖的残春之景,却无伤春之感,而别有一番朦胧迷离之美。

词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颍州暮春画卷,虽通篇写景,但也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抒写了词人静闲自适的旷达情怀和恬淡的心境。

起句统领全篇,“群芳过后”的西湖,让人顿觉惋惜伤感,但词人却觉“好”,足见其心情闲雅舒适而又情怀旷达。

下面三句分写“西湖好”,铺陈渲染首句。

“狼藉残红”满地落花残红,写西湖岸边地面之“好”;“飞絮蒙蒙”,漫天柳絮飞舞,言空中之“好”;“垂柳阑干尽日风”,垂柳掩映着华丽的栏杆,随着和煦的春风摇曳起舞,写周围环境之“好”。

这三句具体描写“西湖好”,反衬出词人的幽微的情态。

“笙歌散尽游人去”承接上片“尽日”,展现出此时环境之清幽,然“笙歌”未散,“游人”未去之时,西湖的笙歌繁华可想而知。

所以“始觉春空”,这才觉得春去楼空,于是慢慢地“垂下帘栊”,却看见双燕穿过濛濛细雨翩翩而归。

“细雨中”呼应上片“尽日风”,点明了气候的变化,从而揭示出时间的推移。

词中多用白描手法,尤其前后两结,虽无修饰,却颇耐人寻味。

刘永济《词论》曾赞:“《采桑子》前结‘垂柳阑干尽日风’,后结‘双燕归来细雨中’,神味至永,盖芳歇红残,人去春空,皆喧极归寂之语,而此二句则至寂之境,一路说来,便觉至寂之中,真味无穷,辞意高绝。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40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40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望海潮》教学设计导入:宋代立国之初,词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直到刘永等人登上词坛,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词才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作为宋词的开拓者,柳永对此进行的大胆的革新,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望海潮》。

教学过程:一、首先大声朗读本词,注意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找一位同学来读,请其他同学评价,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应该怎样读)老师总结概括,正如前面几位同学所说,本首词上阙全景式描摹杭州城,从城内到成为,意境开阔,所以读的时候应该豪放一些。

下阙描写杭州西湖秀丽的景色,清新美好,读的时候应该节奏舒缓,充满心旷神怡之感。

下面,请全体男生读上阙,全体女生读下阙,注意注准节奏,读出情感。

二、宋代词人谢处厚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词: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那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他认为,正是柳永的这首词让金统治者对江南产生向往,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也足以表现出柳永笔下的杭州的美好。

那柳永到底写了什么让人如此向往呢?下面,请在读本词,思考问题一:柳永是从哪些方面夸赞杭州的?是怎样夸的?老师举例: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市场上陈列着珠宝,家家户户堆满了绫罗绸缎,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杭州人民生活的富足。

(其他请同学们说)总结如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桥边的柳树枝条垂在河面上,加上弥漫的柳絮,有种烟雾弥漫之感。

水面上,卧着画着精美图案的桥。

家家户户挂着挡风的帘子,翠色的帷幕,非常讲究。

房屋高高低低,鳞次栉比,足有十万人家。

这一句表现了杭州城河桥市巷之美,弥漫着宁静、温暖、美好的气息,表现了杭州城安稳、宁静的一面。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作者视线转向城外,钱塘江的堤坝上,茂密的树环绕着大堤而生长,汹涌的波涛卷起的浪花有着像雪一样的白色,让我们想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占据如此优越的钱塘江地理位置,还可以观赏到壮观的潮水,既呼应了题目又呼应了开头的“东南形胜”。

唐宋词第10课+水远山长看不足—教学用

唐宋词第10课+水远山长看不足—教学用

这种情况下,江南人才敢这样直率地劝他留下来。
2.如何理解《破阵子》这首词上片中的景物描 写?
上阕写自然景物。“燕子”、“梨花”、 “碧苔”、“黄鹏”、“飞絮”,众多意象秀 美明丽,足见春色之娇人。 词的上片并不是把 这些动植物加以罗列,而是通过作者对生活的 观察以及别出心裁的构思,写出了生气盎然的
。相逢。 ⑦逢迎:_____ ⑧疑怪:诧异,奇怪,这里是“怪不得”的意思。
融化,变成流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溶泄:_______________ 风景优美、可供游览的胜地。
⑩俊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天景象。
3.《望海潮》的思想内容和主要艺术特点。 其一, 上片先写今后写昔,追怀往昔客居洛 阳时结伴游览名园胜迹的乐趣,继写重来旧地时 的颓丧情绪,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忆昔部 分贯通上下两片。结构上,景起情结,今昔交替, 虚实交融,含蓄委婉。 其二,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以昔衬今,极富感 染力。明艳的春色与肃杀的暮景对照,昔日“俊 游”与今日“重来”感情相比,幽婉而凝重地表 现出词人凄苦郁闷的愁情。
答题步骤: (1)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 含义 (2)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 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3)对所抒发情感的理解和回答:通过什么+ 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对关键字的品位回答:词语含义+手法+ 表达作用 (5)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回答:运用什么手法+ 描写什么+抒发什么情 (6)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手法+表达作用
课堂互动探究
1.如何理解“人人尽说江南好”这句词所表达的作者 感情? 这其间所隐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认为江南好, 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这两句词,把怀念故乡 欲归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蕴藏在这表面看来非常真 率的话中了。什么人敢这样大胆地对韦庄说你就该 留在江南终老,是你的故乡有什么让你不能回去的 苦衷。因为韦庄是在中原一片战乱中去江南的,在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扩展阅读》34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扩展阅读》34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鉴赏古代诗歌的写景技巧一、教学目标:1、能准确判断景物描写各种方法。

2、掌握景物描写方法类解题步骤。

二、教学重点、难点1、虚实结合等手法的判断。

2、规范答题步骤。

三、教学过程导入:水远山长看不足——以优秀的山水诗歌导入。

板块一知识整理,你所知道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请回忆所学诗文思考。

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分钟识记: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1.各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借代等2.三个角度:观察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知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

3.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4.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板块二手法练兵一、修辞例析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思考:分析本诗所用的修辞手法归纳: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湖水比作白银盘,把湖中的小岛比作青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洞庭山水的美丽与翠绿,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归纳:本诗运用拟人手法,好象草树知道春要逝去,争着展示自己的美丽,连没有才思的杨花榆荚都不甘落后。

这样就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二、各种角度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思考归纳:开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4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4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望海潮》教学设计科目:高中语文课题:《望海潮》单位:宝丰县第二高级中学姓名:杨帅锋时间:2019年5月《望海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词的创作背景。

2、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词的声韵美、意境美,理解词的内容及主旨。

3、尝试用“一得法”鉴赏词文。

教学重点反复吟咏感受词的声韵美、意境美,理解词的内容及主旨。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运用“一得法”鉴赏词文。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归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在北宋初期的文坛上,有这么一位词人:他生于太平世,满腹才情,奈何不羁性格惹是非;他长在官宦家,一生求宦达,却落得半世漂泊空嗟叹;谁曾想烟花巷里传佳话,换得美名溢乾坤。

这位伟大的词人就是柳永—柳三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柳永,欣赏《望海潮》共同领略这位婉约词宗的别样才情。

二、知人论世题材解读知人:1、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í)卿,排行第七,54岁时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2、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人,被誉为“才子诗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长调,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

3、柳永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代表作有《望海潮》《雨霖铃》《蝶恋花》《八声甘州》等。

4、柳永原本热心功名,但仕途坎坷,潦倒一生。

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论世:《望海潮》是柳永为了与早年的好友孙何相见而作。

公元1003年秋,当时旧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

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由相见。

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先在歌伎中传唱,结果很快就让孙何听到了。

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便请柳永前去赴宴。

题材:干谒词(投赠词)为某种目的而求见,是古人为推介自己所写,类现代自荐信。

遵循思路:赞美示才显志三、反复吟咏感知词韵1、教师范读全词。

2、学生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自读全词两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菩萨蛮[资料助读]◎释标题菩萨蛮,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每段两仄韵,两平韵。

这首词是作者早年游江南所作,是韦庄五首《菩萨蛮》中的第二首。

是写词人远游江南的生活情况和感受。

◎知作者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某某)人。

是花间派词人,与温庭筠齐名,但风格较温词清新明朗。

有《浣花集》。

◎明背景唐昭宗乾宁四年(897),时任剑南西川节度副使的王建率兵攻某某,昭宗遣韦庄等宣谕王建罢兵,王建因留韦庄为掌书记。

这首词就是抒发自己滞留蜀地、有家难归的心情的。

[精要赏析]◎赏形象1.本词中的作者形象是怎样的?提示:根据尾句及注释回答。

参考答案:是一个漂泊江南、有家不能回、家乡正饱受战祸的思乡的诗人形象。

◎品语言2.简要分析“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二句蕴涵的意境。

提示:从画面和词人心境考虑。

参考答案:“春水碧于天〞从色彩角度写出了江南水乡的特点,富有诗意,且给人以开阔、明净的感觉;“画船听雨眠〞更有词人自身的心绪流露,悠闲至极。

◎悟意旨3.简要概括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提示:先找出词句,然后概括。

参考答案:“春水碧于天〞是江南景色之美;“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那么是写江南人物之美。

这样由景物写到生活再到生活中的人物,有“碧于天〞的春水,有画船听雨的生活,有如月皓腕的佳人,多角度全方位地表达了江南的“好〞,赞美之情自然流露。

破阵子[资料助读]◎释标题破阵子,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清明时节,海棠、梨花刚刚凋谢,柳絮却开始飞花。

春社将近,已见燕子归来;初闻黄鹂娇声,天气也就转暖了。

闺中少女,此时就应换了薄装,停了针线,赶节郊游踏青。

看那两位邻家少女,在桑林路边相逢,笑成一朵花。

此词表现了暮春风光,景中有人,更为绚烂。

◎知作者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某某(今属某某)人,官至宰相,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语言婉丽,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

有《珠玉词》。

◎明背景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

[精要赏析]◎品语言1.赏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的写景之妙。

提示:扣住题干要求“写景之妙〞,思考从哪些方面写景。

参考答案:(1)“碧苔〞“黄鹂〞色彩鲜艳、清新明丽,写出了春光的美好。

(2)“碧苔〞写春色之美,“黄鹂〞写春声之美,“飞絮〞写春态之美:绘声绘色绘形,营造了一幅清新明丽的图景,充满闲情逸趣。

◎析技巧2.这首词下阕有一个生活细节描写,请就此写一段赏析文字。

提示:找出细节描写,分析其效果。

参考答案:作者在路上见到一群女孩子笑得如此灿烂,猜想是否昨夜做了一个美梦,于是一个女孩问道,而那个女孩回答得简单至极——“今朝斗草赢〞,快乐就是如此简单。

一问一答之间,把那两个女孩的天真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3.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提示:思考描写手法的类型。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白描手法,展示了古代少女的纯洁心灵。

◎悟意旨4.这首词上、下阕分别写什么?提示:从上阕重写景,下阕重写人记事的角度概括。

参考答案:上阕写了“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等自然景物。

下阕写了笑靥如花,天真可爱的采桑路上的女孩。

望海潮[资料助读]◎释标题望海潮,双调,一百零七字。

前段十一句,五平韵;后段十一句,六平韵。

这首词,宋本《淮海居士长短句》无题,汲古阁本《淮海词》题为《某某怀古》。

细玩词意,乃是感旧而非怀古;且作词之地也为汴京而非某某。

◎知作者秦观(见第八课《踏莎行》)◎明背景元祐九年(此年四月改元绍圣)初春,朝局大变,旧党下台,新党再起,作者自国史编修南贬某某通判,重过某某作此词。

[精要赏析]◎品语言1.试赏析“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中“乱分〞两字的妙处?提示:从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乱分〞一词用拟人手法将春色无所不在,乱烘烘地呈现着万紫千红的图景出色地反映出来了,表现出春天浓浓气息以及内心的欢愉之情。

◎析技巧2.本词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旧游之乐?请赏析。

提示:从主旨及内容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这首词的主旨是感旧,由感旧而思归,以今昔对照为其基本表现手段。

用大量的篇幅写旧游之乐,以反衬今日之孤寂、衰老。

◎悟意旨3.结合背景,联系词景分析“暗换年华〞的丰富含义。

提示:从背景中“被贬〞和“换〞可以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语意双关,既指眼前自然界的变化,又指当时的政局之变。

4.最后的倚楼所见和归心之去,传达的是怎样的感情?提示:从背景、所写之景思考。

参考答案:传递出的是无奈的情绪。

尽管无奈,毕竟此时尚未尝迁谪之苦,所以词中流露出的主要还是感慨和怅惘。

调笑令[资料助读]◎知作者韦应物(737—约792),唐代诗人。

京兆长安(今某某某某)人。

十五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

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韦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

代宗广德(763-764)至德宗贞元(785-805)年间,先后为某某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某某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某某刺史。

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某某。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

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

今传有十卷本《韦江州集》、二卷本《韦某某诗集》、十卷本《韦某某集》。

◎补注解①“调笑令〞,单调,三十二字,又名“宫中调笑〞转应曲“三台令〞,为唐时行酒令所用曲调名。

②燕支山:在今某某北部,绵延祁连、龙首二山之间,是水草丰美的牧场,亦是古时边防要地。

[赏读评价]1.本词中的胡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词人刻画胡马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本词中胡马是一匹在奇异雄壮的大自然中急躁不安、孤独彷徨的形象。

词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刻画胡马是为了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

“远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

既然“放〞马,马必有主人,不会迷路。

“迷路〞是戍卒的感觉。

2.“远放〞“独嘶〞“无穷〞这三个词表达了本词用语准确精练的特点,含蓄曲折地表现了马的情绪,即戍边战士的情思。

请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远放〞“独嘶〞“无穷〞这三个词都各有一定的相对性,远对近,独对偶,无穷对有尽。

正是这种相对性的X力表现了戍卒从内地被遣放到边疆的感受、征戍生活的艰苦和思亲盼归的心绪。

轻松的笔调表现深刻的主题,平浅的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淡笔勾勒的画面浸润着浓郁的感情。

忆江南词三首[资料助读]◎知作者白居易(见第六课《卖炭翁》)◎补注解①这组词写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

当时白居易以太子少傅分司东都,住于某某。

他少年时曾到过江南,五十岁后又先后出任过某某刺史和某某刺史。

江南的风光名胜,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他写这组词的时候,已是晚年。

他已厌倦于朝廷里的仕官生涯,因此对秀丽的江南怀有特殊的好感。

此词每首才二十七字。

即使在小令中,它的篇幅也算是很短的。

但白居易这三首词却表现了极丰富和极深厚的情感,真可谓是词短情长。

②吴宫:指某某。

[赏读评价]1.这三首词在内容上是否相同?请具体概括每首词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不相同。

第一首是总写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和第三首那么是分别写对某某和某某的忆念、向往。

2.这三首词在结构写法上是否相同?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从结构方面说,这组词的写法几乎完全一致:即头两句为点题,中两句为对胜景、胜事的描绘,末尾以呼应开头作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