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第四单元教案(马廷珍)
部编2019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教案

15* 散文二篇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重点)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难点)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朗读法;2.品读法;3.讨论探究法。
第1课时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下面让我们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作者简介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
2.字词积累臼.齿(jiù) 牛犊.(dú) 茸.毛(róng)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3.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语音语调,并勾画出不太理解的语句。
朗读指导: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
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4.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本文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文章第一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开篇从时光一去不复返,个人生命有限写起。
欲扬先抑,为下文赞美生命的不朽张本。
(2)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
(3)作者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4)如何理解生命的“分开”“合起”?“分开”是指生命的个体,每个生命个体是暂时的,终会消逝。
“合起”是大自然的生命的总称,它是永久的,永不凋谢。
(5)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七语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不知过了多久,石头锋利的棱角变秃了,高傲的身躯变小了。溪水依然唱着歌儿,淙淙地流着……
15.给加点的字注音。
(1)棱角() (2)淙淙()
16.解释下列词语。
前赴后继:
17.文中连续用了三个词语“粉身碎骨”、“挺身向前”、“前赴后继”写出了
★语段研读 (一)5.用自己身体去温暖冻僵的蛇。 6.得到温暖却不报答,反而咬死救命恩人。 7.对比 不能怜悯恶人,否则就会受到恶人的伤害。 8.心理 动作 9.《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智子疑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二)10.以后的祸患没有穷尽。11.放弃 恳求12.这一系列动作真实而自然地写出了农夫失掉爱子后的痛苦,表现了他对蛇的痛恨。 13.反问 增强了语气,说明了蛇拒绝和解态度很坚决。 14.不能。因为与没有改变邪恶本质的人是不能和平相处的。(如果答“能”,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复述时要抓住“血的教训”话的语气沉重一些。
三、合作探究 (8分钟)
(一)研读第一则寓言
1、浏览第一则寓言,此则寓言共三节,请分别用一句话把每节大意概括出来。
2、你认为农夫和蛇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预设答案:农夫—善良,善恶不分
蛇—凶残,忘恩负义(恩将仇报)
第二课时
★基础在线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怜悯( ) 胸脯( )纠缠( )窜出( )
冻jiāng( ) pī开( ) 坟mù( )
2.文学常识。
⑴寓言,是用的故事寄寓的道理,给人以。寓言一般比较,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或。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13短文两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两篇文章的读书观点,提高对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认识。
【能力目标】1.理清两篇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
2.对比阅读,分析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方法,揣摩体会两文的语言风格。
3.初步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积极引领学生读书,引导学生探讨正确的读书观。
1.真正理解两文的读书观点。
2.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
3.掌握两文的论证方法。
4.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5.学会比较阅读,分析两文论证方式的不同。
初步领会驳论文的写法。
一、导语设计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说几句有关读书的名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可否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读书?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谈一谈。
2.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大胆地说出来。
二、资料助读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
1929年,17岁的邓拓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8岁时就有“何妨白眼看俗伧,幽怀默默寄书城”的志向。
25万字的《中国救荒史》,已经展露出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
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
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
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小学语文四下课外阅读第四单元备课讲稿

伊拉克的枪声刚刚停下,巴格达满目萧条,每一处废墟都不能不让人们重新想起那一场到处是泪、血和死亡的战争。
就在这片废墟上发生了一个关于“种妈妈”的故事——昏暗的月光中,一高一矮两个身影沿着坑坑洼洼、满是石块的道路蹒跚而行。
“萨莎,这儿就是……”一个低沉的声音停在一处插着十字架的坟墓上空。
战争的爆发让这位伊拉克小女孩失去了母爱。
“爸爸,你骗我!这儿没有妈妈,妈妈在哪儿?”“……”“你快说呀,爸爸,快说呀,我想她……呜……呜……”“孩子,别哭了,我也不知道。
”父亲凝视了一下爱妻的墓碑——夜色朦胧。
“大概是在天堂吧。
她会……回来的。
要是想妈妈,就上这儿看看。
走吧,我们回家吧。
”在战争和死亡面前,对于一个纯洁天真的小孩,一位父亲又能够解释什么呢?他俩又蹒跚着回家——那是一个被人称为“难民营”的地方。
渴望见到妈妈的萨莎拿着一块面包在晨曦中独自来到墓园。
她倚在十字架旁,像倚在妈妈的怀里,静静地享受着早餐——多亏了这些救济品,否则她又饿肚子了。
她一个人在墓园独自吃,独自唱,独自跳,唱给在天堂的妈妈听,跳给在天堂的妈妈瞧——“快点儿回来吧,妈妈!我等着您回来抱我。
”萨莎临走时轻轻地祈祷。
就这样过了几天。
有一天,一位老人经过这里,爱怜地问她:“哦,我可怜的孩子,家人怎么会让你一个人到这鬼地方。
上帝不会宽恕他们的。
”接着,他在胸前划了个十字。
萨莎翘起小嘴,不满地说:“先生,您在说什么呀?我不是一个人,这儿有我的妈妈。
”无论老人如何解释,她总是睁着一双灵动的小眼重复刚才的话:“……可是,我并不是一个人呀,我妈妈也在这儿,先生!”她那纯洁无瑕的童心丝毫没有感到生死间的阻隔——即使墓园里始终都没有回音。
一天夜里,萨莎捧着妈妈的白围巾紧贴在脸颊上,一丝淡淡的清香——那是妈妈的味道,沁人心脾。
“好香啊!”闻着,闻着,两行热泪从萨莎的脸颊上滑落下来。
她抬起泪眼,凝视着天空,希望能从那里看到在天堂里的妈妈,可是什么也没有。
她失望地转过头,目光落在桌上的一盆花上,突然,一个古怪的念头闪现脑海里。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1、革命家、政治家廖承志;当代作家刘亚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法国作家雨果。
2、历史人物、事件:蒋经国、蒋介石父子;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第二次鸦片战争。
含英咀华:
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纭,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
赏析:作者运用一连串的短句,给人一种紧迫感,让人感到时光易逝、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紧迫性。作者一方面从世界、台湾角度来说明,假设不及早促成国共和谈,恐怕夜长梦多;一方面从蒋经国年龄的角度说明:时不我待,要抓紧时间,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联想到近年“台独〞势力甚嚣尘上,美国军舰驶近台海,蒋氏父子陵寝也遭物议等事实,可见邓小平同志、廖承志同志当年的眼光是何等敏锐,何等长远。
2、思维拓展
苏霍姆林斯基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谈到自己对爱情的熟悉:“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正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干带来欢乐和幸福。〞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你对爱情的熟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同学们,学了第四单元,你一定也积存了不少精美语段,请选择一段抄写在下面横线上,并作简要的赏析。
你的摘抄:。
你的赏析:。
课堂演练
1、基础过关
⑴给加点字注音
咫尺〔〕熟稔〔〕擅自〔〕瞥见〔〕
⑵以下成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眼花瞭乱不可思意鸡皮褐发未雨绸谬
⑶仿照下面的句式,补写空白处
黎明前最黑暗,胜利前最绝望,成功前最渺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凌云小学
第四单元单元说明
走进本单元,你就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的世界。
《田忌赛马》中的孙膑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相同的马只调换了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
《聪明的使者》一文,为我们讲述了使者禄东赞,运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不同的问题,圆满的完成了赞普松赞干布交给他的任务,促成了一桩美好的婚姻。
《鞋匠的儿子》中的林肯,一位卑微鞋匠的儿子,在他当选总统的时候,以自己的智慧和真情,让那些想羞辱他的参议员折服。
《生死攸关的烛光》中,普通的法国妇女和她的儿女,面对德国入侵者所表现出的冷静和机智,令人久久难以忘怀······置身于其中,读了这组课文,令你不能不叹服智慧的力量和智者的风范。
本单元继续安排了“温故知新”“语海拾贝”“点击成语”“口语交际”“习作百花园”“自主阅读园地”等栏目,旨在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举一反三,积累语言,学以致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本单元课文,重点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反复阅读,用心品味、体会,从生动的人物形象及高尚的人格魅力中受到感染。
初二语文下册全册第四单元教学教案

初二语文下册全册第四单元教学教案一、教学课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十课«俗世奇人»二、授课学时:一课时三、教学目的:知识目的:学习迂回有致布置情节的结构方法。
才干目的:熟读课文,了解具有浓郁中央特征、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言语对的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官方艺人的高明技艺,培育注重、抢救中国官方文明遗产的看法。
重点:体会本性朴素、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言语特征。
难点:学习迂回有致布置情节的结构方法。
四、教学手腕与方法1、朗诵法。
知道先生朗诵,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先生美读课文,读出声调、语气,读出情味,要读得活灵敏现、声情并茂,并联络表情朗诵。
2、讨论点拔法。
本文文字深刻,故事生动,阅读阻碍不大,教学中宜用先生自主活动、协作研讨的方式,充沛调动先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动性。
3、品读法。
集中鉴赏本文共同的言语作风,揣摩语句的丰厚意蕴,可行动评析,也可联络写冗长的评析。
五、教学预备:多媒体六、教学进程〔一〕、导入大家也许不会遗忘那位奇巧的雕琢家王叔远的故事吧。
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琢成舟,笼统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明天,我们再来见识两位高人,他们就是冯骥才笔下的刷子李、泥人张。
〔二〕、课前行动演讲,徽剧奇人绝技多媒体播放话剧«俗世奇人»片断。
先生讲述课前搜集的奇人高手的故事,教员也可引见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人物,如:酒婆、张鼎力、青云楼主、牙医华大夫等。
〔三〕、朗诵课文,全体感知文意1、教员播放示范朗诵磁带或教员范读,先生循声低和,初步感知问意。
2、先生联络表情朗诵,要求读出声调、预期,要读得活灵敏现,声情并貌,读出单口相声的滋味来。
3、先生自荐,朗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其他同窗评点。
教员也可示范朗诵片断,如〝有绝活的,吃荤,明亮,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者。
〞顺势作朗诵知道:朗诵时关于〝绝活〞〝吃荤,明亮〞〝站在大街中央〞等词语那么应该用降调,应读出衰败、受窘的情状,还应该表现出〝码头〞对他们嗤之以鼻的神情;可辅以一定的手势举措以增强表达效果。
语文第四单元教案(马廷珍)

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3、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
进行交流。
(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
(学习第3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4、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三、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第13 课主备人马廷珍教学内容《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目标1.、理解本课10个生字,能读写下列词语:裹着、渺小、范围、恩赐、慷慨、滥用、枯竭、贡献、威胁、目睹、和蔼可亲、晶莹剔透、相互交错、生态灾难、生态环境。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搜集地球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让学生在阅读中建立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学流程集体备课案个人使用创新及反思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语,明确要求1、在上一组课文中,我们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真情。
你可想过,人与自然的相处同样需要我们付出真情。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组课文,先读读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
2、谁来说说,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要明确哪些任务?(一要注意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二要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家园的美好明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二、看图引入,初读全文1、看一组有关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简介地球。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课文去走近地球、了解地球吧!2、请同学们放声读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不懂的字词先自己想办法试着解决。
3、学生自由读课文。
4、出示要求读写的词语,认读正音,并交流已理解的词语意思。
三、默读课文,梳理内容1、默读课文,然后跟周围的同学讨论: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2、交流反馈:可以选择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方面来向大家汇报,并朗读相应的段落:地球的美丽壮观与渺小(第1至2自然段);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第3至4自然段);人类无法移居的事实(第5至7自然段);人类应保护地球(第8至9自然段)。
四、概括大意,初解课题1、根据梳理的几方面内容,引导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大意。
联系主要内容,讨论交流: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2、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知道了她的样子非常──(美丽壮观),但同宇宙相比又是显得非常──(渺小)。
她所蕴含的──(自然资源有限),如果她被破坏,人类根本──(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文章向人类发出了呼吁──(只有一个地球)。
五、课后作业,抄写词语抄写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课文,明白“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懂得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2、领悟课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听写本课要求读写的词语。
同桌相互检查,改正错字。
2、指名学生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读课文,边读边问问自己:是否高兴了、着急了、痛心了、气愤了或是担忧了?把触动你心灵的词句画下来,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吧!二、板块研读,深究题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感悟大家画下的词句。
1、感悟地球的渺小。
(1)指名读。
(2)渺小:地球的半径有六千三百多公里,作者说地球“渺小”,你认为有道理吗?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地球跟人相比,就十分庞大,同茫茫的宇宙相比,就显得渺小了。
如果可以把学校看成宇宙,那么,地球可能是什么呢?恐怕连一粒微尘都算不上。
2、感悟自然资源的有限。
1)学习第三自然段,理解矿物资源面临的危机。
①明白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②从“几百万年、几亿年”感悟矿物资源形成时间的长及来之不易。
③从“不加节制”等词感悟人类无知的破坏。
(2)学习第四自然段,理解原本可再生的资源遭受的破坏。
①理解“本来”在句中的作用。
(“本来”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精确性,它突出了这些资源原先可以再生的特点,强调了现在已经不可再生)②品读句子: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a.举例说说什么是“生态灾害”?b.补充有关生态灾害的资料,加深理解。
③指导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所感悟到的心情。
3、感悟无法移居的事实。
(1)品读句子:科学家已经证明,,别的星球上去。
①理解“至少”在句中的意思: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了“40万亿公里”是目前可以确定的最小的范围,也告诉我们这个范围以外的情况,科学家还不能确定。
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精确和严谨。
②感悟最小的范围,即“40万亿公里”有多远?(以前学过《太阳》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太阳离地球是 1.5亿公里,坐飞机去的话大约要二十几年,这么一估计,40万亿公里坐飞机得五六百万年才能到达)③指导朗读。
4、了解有关“移民基地”的设想。
(教师可介绍有关火星和月球的知识,引导学生明白,这种设想是遥远而困难的事情)5、理解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她无私地奉献资源,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保障;说地球容易破碎其实是指她很容易遭受破坏,比如资源枯竭、生态灾害等。
这句话表现了宇航员对地球的赞美之情,同时更体现了宇航员对地球的担忧之情)三、结合课题小结,齐读最后一段。
四、读写结合,提升情感相信每一个同学了解到这些,心情都是沉重的。
这时,你一定有话对地球母亲说,对人类说,或者对自己说吧?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吧!第三单元第14 课主备人马廷珍教学内容《鹿和狼的故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持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涵。
2、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维持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流程集体备课案个人使用创新及反思教学过程:一、对比设疑,激发兴趣1、板书课题,学生读题2、在你的印象中,狼是怎样的动物呀?指导读好词语。
狼贪婪而凶残,真令人讨厌。
那鹿呢?指导读。
活泼而美丽,多惹人喜欢呀。
3、这是我们的印象,课文中又是怎么认为的呢?课件出示一段话: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4、自由读一读,说说读了这段话你想知道什么?或想探究什么问题?过渡:为什么贪婪而凶残的狼会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活泼美丽的鹿却成了破坏森林和毁灭自己的“祸首”了呢?老师跟大家一样心里充满着疑问,为了解决我们心中的疑惑,这节课咱们就来通过学习课文解决这些疑问。
二、合作探究,感知内容1、默读课文,看看森林和鹿群在一百多年间发生了什么巨大的变化。
边读边画,画出能够看表现森林和鹿群变化的句子。
2、同桌或小组之间展开交流,读一读所画的句子,议一议发生的巨大变化。
三、抓住对比,感受灾难(一)一百多年前的森林1、看图想象,感受森林的生机勃勃(1)师:瞧,这就是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你们说,这是一片怎样的森林?(一片葱绿)(2)想像,感受图中没有的美好景象,进一步感受森林的生机勃勃。
2、朗读品味,感受森林的生机勃勃出示句子: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1)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语言,快读读,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刚才看到的画面。
(2)能用你的朗读向大伙儿展示看到的美景吗?(指名读)(3)让我们一起读,把这森林的美景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吧。
(4)小结:凯巴伯森林是快乐的,和谐的,葱绿的树木,美妙的歌声,欢快的身影,真是生机勃勃。
那一百年后的凯巴伯森林呢?(二)一百多年后的森林1、出示课件,学生观赏,感受森林的一片荒凉(1)图片对比,森林中的绿色呢?刚才满眼的绿呢?(2)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地上光秃秃的,小河干涸了,到处尘土飞扬,森林里很荒凉,枯黄的范围越来越广;森林已毫无生机了……)2、朗读品味,感受森林的一片荒凉出示句子: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3、指导学生读句字师归纳:小树没有了,嫩枝啃光了,树皮、草根、这一切都没了;枯黄象熊熊的烈火,在森林中蔓延开来,它吞噬着可爱的绿,令人痛心呀,用你的声音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你此刻的心情吧!(指名读4、5节)过渡:那么美的森林为什么在一百年后会变成这个样子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1-----7小节,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4、学生自由读课文1-----7小节,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5、教师点拨:6、拓展练习:是啊!鹿群原来生活的是那样快活,那样悠闲,而如今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它们有的痛苦地死去,有的生活在死亡的边缘。
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
凯巴伯森林由生机勃勃到一片荒凉,鹿群由活泼美丽到疾病缠身,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凯巴伯森林的居民捕杀了狼。
)四、读中练说,感悟道理再次出示: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1、为什么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呢?(自由读第4小节,练习说话。
)出示:(1)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因为()。
(2)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因为()。
2、师小结:同样是一座森林,在一百多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请同学们分男女生读(女生读第一自然段,男生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鹿是真正的祸首吗?真正的祸首是谁?为什么?五、拓展延伸,感触生活1、如果说,凯巴伯森林的悲剧是由于人们的无知,好心办了坏事。
他们可真后悔呀!我们来当一回环保小专家,怎样才能使森林恢复生机?2、当我们在合理利用大自然的同时,更加要懂得维护生态平衡,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永远幸福!老师这里就有几个例子,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考虑一下,这里的生态平衡分别体现在哪些事物身上,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互联系?(课件出示两段话):(1)澳大利亚大量养牛后,牧草退化,牛粪成灾,蝇虫滋生,后来控制养牛量,引进以粪便为食物的蜣螂,牧场又青草茵茵,生机勃勃了。
(2)当密密麻麻的蝗虫疯狂吞食庄稼时,得到人们爱护的海鸥从海上飞来,帮助人们消除了蝗灾,让庄稼能茁壮成长,百姓能安定地生活。
六、布置作业,综合实践三项课外作业,学生任选一题完成。
1、续编故事,想象《凯巴伯森林的明天》;2、了解和搜集有关保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知识和故事;3、办一份维护生态平衡的小报,服务于大家。
板书:狼和鹿功臣祸首保持生态平衡第三单元第15 课主备人马廷珍教学内容《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回荡、滋润、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盘点”中列出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点1、体会人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