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的胃镜诊断进展
早期胃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ppt课件

三、早期胃癌的临床表现与常规内镜诊断 1早期胃癌的症状和体征 ① 上腹痛 起初仅感上腹胀、沉重感、隐痛,
常被误认胃炎。北京协和医院107例表浅型胃 癌分析,出现上腹隐痛者可达80%左右。
② 早饱、食欲减退、消瘦、乏力 可作为胃 癌的首发症状,在早期出现。北京协和医院早 期表浅行胃癌的病例中,出现此症状者约20%, 并且可不伴有上腹痛。
19
② 染色法与亚甲蓝 染色法是指色素浸润消化道 粘膜或被吸收使之染色。
亚甲蓝又称甲蓝、美兰:是塞秦类可吸收染 料。正常的小肠细胞、结肠细胞、胃的肠化型 上皮和食管的特异性肠化生上皮均可被染色; 食管鳞状上皮、胃上皮和胃型化生上皮均不被 染色。食管鳞状上皮或贲门柱状上皮的不典型 增生或癌多表现为染色不良或不然色。亚甲蓝 可用于检则Barrett食管、贲门肠化生上皮以及 胃的肠型化生上皮。此外,亚甲蓝还可检测热 烧或激光下粘膜消融术后是否有肠化生上皮的 残留。
2
一.早期胃癌的定义和分型 ⒈ 早期胃癌的定义是指: 胃癌病变限于胃壁的粘膜层及粘膜下层,
不论其浸润范围大小,单发或多发及有无淋 巴结转移。
其中,仅限于粘膜层的癌称粘膜内癌,已 侵及粘膜下层者称粘膜下层癌,有二个以上 癌灶者称多发癌,直径小于1.0cm者称为小胃 癌,直径小于0.5cm者称微小胃癌。中晚期胃 癌亦称进展期胃癌,是指病变深度已超越粘 膜下层者。
16
根据日本胃癌专家的研究,胃镜操作经历 不满10年的医师早期胃癌的漏诊率为25%, 尤其是贲门附近的胃癌漏诊率可高达32%; 操作经历在10年以上的内镜医师早期胃癌漏 诊率也为20%,甚至部分进展期胃癌亦被漏 诊。上述问题需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 结提高。
17
四.早期胃癌诊断的新方法 1、染色内镜 染色内镜的概念是指应用特殊 的染色剂对消化道粘膜染色观察病变的一种 内镜下诊断方法。染色后粘膜结构更加清晰, 病变部位与周围对比得到加强,轮廓更加明 显。如能结合新型放大电子胃镜,可进一步 观察消化道粘膜的隐窝、腺管开口的形态、 粘膜下血管的分布,对早期粘膜病变的诊断 效果优于普通胃镜,从而提高早期癌及癌前 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治进展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治进展随着内镜器械及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早期胃癌(Early Gast ric Cancer ,EGC)的诊断率明显提高,内镜下微创治疗也逐渐代替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
及时发现、准确诊断早期胃癌,对正确选择治疗方式、提高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近年来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的主要进展做如下介绍。
1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1.1色素胃镜(Ch romoen doscopy)色素胃镜是指把一定浓度的色素或染料喷洒或涂布于胃黏膜,使普通胃镜下不易发现的病灶充分显示出来,或使普通胃镜下观察到的病灶变得更加清晰明确的一种胃镜诊断方法。
目前常用于早期胃癌检查的色素主要有靛胭脂和美蓝两种。
普通胃镜检查结束后,用0.2%靛胭脂喷洒涂布整个胃黏膜或黏膜的可疑病变处,沉积在胃凹陷部位的靛胭脂呈现浅蓝色,与胃黏膜的橘红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常的胃黏膜表现出清晰的胃小区结构,EGC 可以有以下表现:正常胃小区结构消失,表面呈现颗粒样或结节样凹凸异常,颜色发红或褪色,黏膜下的血管紊乱或消失,病变区易出血,黏膜僵硬。
美蓝为吸收性染料,常用0.2%~0.7%的溶液喷洒胃黏膜。
正常胃黏膜上皮不能吸收美蓝而不着色,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黏膜着色快而浅,胃癌细胞着色慢,需半小时以上,颜色深蓝或黑色,不易冲洗掉。
临床上靛胭脂比较常用。
1.2放大内镜(Magn ifin g En doscopy)放大内镜可观察胃黏膜的微细结构变化,以判断病变的良恶性、区分组织学类型以及判断病变的深度和范围。
观察对象主要为小凹形态(Pit Pat ter n)和微血管形态。
由于胃小凹的分型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统一的标准,关于EGC 小凹特征性表现的报道也不尽相同。
Tajiri 等[1]报道在放大内镜下,隆起型EGC 的小凹形状不规则,管状腺癌的黏膜微血管不规整,较增生性息肉或腺瘤的胃血管粗而短,乳头状腺癌的微血管长而曲折,而在凹陷型的EGC 中,小凹形态多为不规则的管状结构,并且与周边黏膜相比,病变处小凹结构较小,其中低分化EGC 的微血管为细网状和螺旋状。
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诊断进展

系统医学SYSTEMS MEDICINE胃癌是世界范围的恶性肿瘤,每年约有103万新发病例,发病率据全球第六位,每年约有78万人死于胃癌,死亡率全球第二位[1]。
中国是胃癌的高发区,每年约43万新发病例,约30万人死于胃癌[2]。
胃癌的预后较差,其5年生存率在30%左右[3],相比之下,早期胃癌基本可获得临床治愈,5年生存率可达到90%。
胃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可显著改善胃癌的预后,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临床资料仍不健全,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总体在10%以下,远低于日本的70%,因此,如何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十几年以来,消化内镜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上,放大内镜、染色技术、窄带成像技术等以及内镜黏膜切除术及内镜黏膜下切除术等不断发展和完善,提高了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并改善了胃癌的预后。
该文将近年来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诊断进展综述如下。
1白光内镜白光内镜(white light endoscopy,WLE)是消化内镜技术的基础,是筛查消化道早期病变最普通又是最重要的手段。
早期胃癌的白光内镜表现没有明显的特征性,不易与慢性胃炎、良性溃疡相鉴别,其主要表现有:局部黏膜的色泽改变,发白或发红;局部粘膜的颗粒状或小结节状改变,与周围黏膜相比出现隆起或凹陷;黏膜皱襞突然出现中断或消失;黏膜的糜烂及溃疡;黏膜组织松脆、触之易出血;黏膜正常血管形态改变;胃壁僵硬[4]。
如有上述改变,应考虑到早期胃癌的可能,应结合电子染色或化学染色内镜进一步明确,如难以确定,应积极对异常黏膜取病理活检。
尽管白光内镜检出率及准确性均偏低[5],但是进一步的检查如电子染色内镜或病理组织活检建立在白光内镜的基础之上。
因此内镜医师应重视早期胃癌的白光内镜表现。
2染色内镜染色内镜(Chromoendoscopy,CE),通常指色素染色内镜,是将色素溶液在胃镜检查时喷洒在消化道黏膜表面,观察黏膜的细微凹凸及颜色改变,进一步明[作者简介]张栋栋(1991-),男,山东济南人,硕士,住院医师,研究方向:消化内科。
胃癌早期诊断与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

胃癌早期诊断与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引言:胃癌是一种常见且具有高度致死性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尽管近年来医学技术不断进步,但早期诊断与治疗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本文将探讨胃癌早期诊断与治疗手段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此为基础提出未来突破的方向和挑战。
一、胃癌早期诊断技术1. 体征和生物标志物:胃癌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因此寻找有效的体征和生物标志物对于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一些相关研究发现血清中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和碳酸氢盐酶(CA72-4)等指标在早期胃癌中升高,并能够提高其诊断价值。
此外,还有学者通过分析呼气中揮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等气体成分来判断早期胃癌患者与正常人的差异,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作为一种无创、可重复性强的诊断手段,在胃癌早期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胃镜和超声内镜(EUS)。
胃镜具有高分辨率和组织活检功能,可以直接观察到胃黏膜及其下层组织是否存在异常变化,并进一步确定病理类型。
而超声内镜则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图像信息,对淋巴结转移等情况也能够进行准确评估。
3. 分子生物学技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利用这些技术探索胃癌早期诊断新途径。
例如,基于微小RNA (miRNA) 的检测方法已经在某些实验室中应用于早期胃癌筛查中。
此外,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也被广泛应用于胃癌早期诊断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二、胃癌早期治疗方法1. 外科手术: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对于早期胃癌尤为重要。
腹腔镜手术和微创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外科手术更加精确和安全,有效降低了手术风险。
同时,联合放化疗也成为一种常用的辅助治疗方式,可以提高手术后生存率。
2. 靶向治疗:靶向药物治疗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型抗癌策略,在胃癌早期治疗中也有着广泛应用。
常见的靶向药物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等。
早期胃癌内镜诊断现状及进展

[ btat C  ̄ n y wt t p l a o f a e f e nocpct h ius w a e m r t— A s c] u e d , i eap ct no avr t o w edsoi e nq e , eclgt oeiu r hh i i iy n c l n
型 ) 2型 ( 和 蕈伞 型 ) 展 期癌 , ⅡC和 Ⅲ型进 展 为 B r 进 而 o- r an m n Ⅲ型( 润溃疡 型) 浸 和Ⅳ型( 弥漫浸润型 ) Ⅱb型, , 普通 内镜较难 以发现, 病理类型亦较难以预测 。 2 内镜诊断现状
发现 , 加上年轻 内镜 医师 的经验不 足 , 断较 为困难 。随着 诊
陆锐 明 , 宁 俭( 综述 ) 谭 , 毅( 审校 )
作者单位 :53 0 广西 , 400 梧州市人 民医院消化 内科 作者简介 :陆锐明( 9 0一), , 16 男 大学本科 , 副主任医师 , 研究方向 : 消化系统疾病 的诊治。Ema : ri n16 @13 CB ・ i l umig9 0 6 .O lu
9 % , 别 是 小 胃癌 及 微 小 胃癌 , 0年 生 存 率 甚 至 达 9 特 1 10 0 %… 。所 以, 对于病人的预后而言 , 期 胃癌 的诊断非 常 早 重要。但是 , 早期 胃癌 因其临床表现无特征性 , 病灶小 , 不易
化程度可分为分化 型 胃癌 和未分化 型 胃癌 。根据 日本 内镜 学会 的分类法 , 胃癌内镜下 可分为隆起 型(I )平坦 早期 型 、
早期胃癌诊断的研究进展

・综述与讲座・
早期胃癌诊断的研究进展
方军李兆申 胃癌病死率在赞界上恶性肿瘤中排第2,每年有8.,其发病率和死
亡率也位居fji『列(平均每10万个中国老年人中,就有41名
单独作为诊断早期胃癌的血清标志物。
三、内镜检查进展 1.色素内镜:色素内镜是指在内镜常规检查的基础上, 辅助使用色素制剂及染料,以增加病变与正常组织对比度, 使病灶的形态、范围更为清晰,从而提高早期胃癌的发现能 力,引导活检及治疗,提高病变检出率。目前较常用的有靛 胭脂染色和亚甲蓝染色。靛胭脂为不吸收染料,喷洒1:胃黏 膜后,深蓝色的染料填充扁平的溃疡、糜烂、皱襞、胃小凹,特 别是凹陷型的EGC与淡红色的正常胃黏膜产生鲜明的对 比。虽然没有规定靛胴脂喷洒部位,但多数认为应该喷洒在
[6]Dinis—Pdbdro M,da Costa—Pereira A,Lopes C,et a1.Validity of
Ⅻm
pepsinogen and
I/Ⅱratio
for
the
diagnosis
of
gastric
epitheli—
al dysplasia
tients at
intestinal metaplasia
D01:10.3760/ema.j.issn.1007-5232.2011.03.028 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_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 内科 通信作者:李兆申,Email:zhmrahenli@hotmail.coin
3.窄带成像技术(NBI):NBI是将内镜广谱的光学滤器 改为窄谱滤器,使通过光学滤器的光谱发生改变.由于不同 的光谱所穿透黏膜的深度不同,所以NBI‘F黏膜的形态与毛 细血管的图像更清晰,进而发现在普通白光内镜下难以被发
综述-早期胃癌

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进展D4C5班李成龙学号:118112168 摘要:胃癌是世界范围内高居第二位的癌症死亡原因。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常伴有转移,总体预后不良。
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仍然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法很多,但主要还是分为内镜治疗和传统开腹手术两大类。
现综合近年来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早期胃癌治疗方面的文献,对早期胃癌内镜治疗的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早期胃癌;内镜;腹腔镜;治疗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 ,ECG)是指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的胃癌,不论是否有淋巴结的转移[1]。
根据癌肿滋润深度又可分为黏膜癌(M-Carcinoma,MC)和黏膜下癌(SM-Carcinoma,SMC)。
早期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以适当的治疗,其预后将明显好于进展期,术后5年生存率将达到90%以上[2],总体复发率在1.5%-13.7%。
既往早期胃癌(EGC)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
近年来的大量资料显示[3]MC和SMC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6.4%、9.7%-24.3%,而且随着内镜设备和内镜操作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EGC的治疗以从单纯外科手术转向内镜局灶切除。
研究表明,在严格选择适应症的情况下,开腹手术和内镜手术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在90%以上[4]。
1 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l disssection,ESD)EMR和ESD最重要的预后因素是有无淋巴结转移,因此治疗前应常规行色素内镜检查确定病变范围,并进行超声内镜检查以明确病变浸润深度,以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1.1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即通过吸引或用钳子将病变处牵拉呈息肉状,然后借助圈套器将病变切除的方法。
其适应症是[5]:肿瘤局限在黏膜内;单一病灶;直径≤2cm的隆起型病变(Ⅰ或Ⅱa);≤1cm的平坦型(Ⅱb)及凹陷型(Ⅱc);肿瘤无溃疡及脉管癌栓;癌细胞分化良好。
早期胃癌的筛查现状及诊断进展

19
早期胃癌筛查途径:高危人群筛查
存在的问题:
在日本和韩国,有相当数量无症状自愿者参与 胃癌的筛查。而我国普通人群缺乏胃癌特别是 早期胃癌的相关知识,因此依从性较差。
策略:
加强抗癌防癌等相关知识的宣传,使一些亚健 康人群自愿参与胃癌的筛查。 在高危人群中采用适宜的筛查建议和方法。 进一步研究建立有效的癌症筛查方案和筛查档 案。
© 2009 重庆市肿瘤医院 版权所有.
6
早期胃癌内镜下分型
Ⅰ型(息肉样型):癌块突出约5mm以上 者。 Ⅱ型(浅表型):癌块隆起或凹陷均在 5mm以内者。
Ⅱa型(浅表隆起型) Ⅱb型(浅表平坦型) Ⅱc型(浅表凹陷型)
息肉样型 浅表型 溃疡型
Ⅲ型(溃疡型):癌块凹陷深度超过5mm 以上者,但不超过黏膜下层
© 2009 重庆市肿瘤医院 版权所有.
25
早期胃癌的诊断方法: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检测的评价
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对胃癌的诊断意义 尚无定论 早期诊断意义不大 检测困难、程序繁琐、耗时、需要昂贵的 设备
寻找敏感性好、特异性高、检测简单、 快速的生物学标志物应用于胃癌的早期 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9
© 2009 重庆市肿瘤医院 版权所有.
早期胃癌的诊断方法:放射学检查
多层螺旋CT(MSCT)检查
对于胃癌的定位、范围的确定、浸润深度、周围 器官的侵犯、淋巴结的转移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在肿瘤的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亦有一定意义。 在术前帮助判断肿瘤能否切除有肯定价值。 MSCT对EGC和进展期胃癌的检出率分别为78.1 %和100% CT模拟胃镜诊断EGC的阳性符合率达到70%以 上,甚至可显示直径仅为1cm的病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早期胃癌的胃镜诊断进展
作者:王向前, 郭亚民
作者单位:王向前(青海大学医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1), 郭亚民(青海省人民医院 青海 西宁 810007)
刊名: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英文刊名:China Hwalth Care & nutrition
年,卷(期):2014,24(4)
1.Suzuki H;Gotoda T;Sasako M Detection of early gastric cancer:mis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mass screemng 2006(04)
2.Kentaro S;Kiichi S;Yao K New diagnostic Approaches for Early Detection of Gastric Cancer[]] 2004(22)
3.周英勇;夏扣平染色内镜提高早期胃癌、癌前病变检出率的临床研究 2011
4.Peitz U;Malfertheiner P Chromoendoscopy:from a research tool to clinical progress 2002(03)
5.Yao K;Iwashita A;Yao T Early gastric cancer:proposal for a new diagnostic system based on microvascular architecture as visualized by magnified endoscopy 2004
6.刘国焰,邱荣锋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期刊论文]-广东医学 2010(12)
7.Probsta A;Messmann H Endoscopic therapy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s-from EMR to ESD,from guideline criteria to expanded criteria 2009(03)
8.严超,朱正纲,诸琦,燕敏,陈军,刘炳亚,尹浩然,林言箴内镜超声检查在早期胃癌术前分期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华肿瘤杂志2003(4)
9.张阳德,李罗丝激光诱导组织自体荧光光谱技术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工程 2006(1)
10.陈颖,陈丽娜,俞丽芬,刘晓天,吴巍,马文芳,陆玮,吴云林早期胃癌在体固有荧光光谱特征分析[期刊论文]-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5)
11.Kobayashi M;Tajiri H;Seike E Detection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by a real-time auto fluorescence imaging system 2001
12.娜仁满都拉,王雪东,王红英窄带成像系统在早期胃癌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医药 2012(8)
13.张晓华,刘吉勇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胃癌内镜诊断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山东医药 2009(7)
14.李文波,李延青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识别和分类[期刊论文]-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12)
15.刘倩怡,彭侠彪,李素英,阮巍山,叶建明内镜智能分光比色对诊断早期胃肿瘤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新医学 2013(1)
引用本文格式:王向前.郭亚民早期胃癌的胃镜诊断进展[期刊论文]-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