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合集下载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是中医经典《内经》中的一句名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内脏器官的疾病都有可能引起咳嗽,不只是肺部的问题。

人的五脏六腑包括心、肝、脾、肺、肾、胃、胆,这些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同的内脏疾病可能影响其他器官的功能,其中咳嗽是一个很明显的症状。

咳嗽是人体排出病邪的一种自然反应,常常是由于感冒、哮喘、肺结核、心脏病、糖
尿病等疾病引起的。

此外,肝病、脾病、胃病等内脏疾病也可以引起咳嗽。

比如,肝气不足、肝火盛、肝胆互降等肝病症状,都可能引起喉咙刺痛、咳嗽等症状;脾虚湿盛、胃火
亢盛、胃纳不良等胃病也有可能引起咳嗽。

因此,中医认为,除了肺部疾病外,其他内脏器官的功能异常,都可能引起咳嗽。


疗咳嗽不仅要注意调理肺部,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针对性地调理其他内脏器官的
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咳嗽的目的。

总之,中医的“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句话,强调了人体内脏器官之间的
相互联系和依存,也提示我们,治疗咳嗽需要从整体上进行辩证施治,以求真正健康治
疗。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这句话出自《金匮要略》中,意思是说不仅仅是肺部出现问题才引起咳嗽,身体其它脏器和器官出现问题也可能引发咳嗽。

这句话告诉我们,引起咳嗽的原因很多,不仅仅是与肺有关。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人的五脏六腑是指心、肝、脾、肺、肾等五个内脏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等六个器官。

这些器官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发生疾病时,往往不仅仅会影响到其本身,还会影响到周围的器官和组织,进而导致一系列不适症状,其中包括咳嗽。

肺部是最容易引起咳嗽的部位之一,因为肺部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肺部有疾病,比如感染、炎症等,就容易导致咳嗽、咳痰等症状。

但是,咳嗽并非仅仅与肺部有关,还可能跟其他器官有关,比如:1. 心脏疾病:心脏疾病是指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律失常等多种病变。

这些疾病引起的咳嗽,往往是因为心脏的病变导致体液滞留在心肺循环中,从而引起肺部水肿和胸腔积液,使患者感到呼吸困难和咳嗽。

2. 肝病:肝病引起的咳嗽较为罕见,但也有一定概率。

慢性乙肝、肝硬化等肝病都可能导致肝脏衰竭,血流发生改变。

这些病变会影响脾脏和肺部的功能,从而导致咳嗽等一系列不适症状。

3. 胃肠疾病:胃肠疾病包括胃炎、溃疡、肠炎、痔疮等多种疾病。

这些疾病引起的咳嗽,往往是因为疼痛及恶心等症状刺激奇门穴和肺经,导致咳嗽等不适症状。

4. 肾病:肾病也可能引起咳嗽等症状。

肾病引起的肺部疾病或者肾功不全导致水肿等症状可以诱发咳嗽。

综上所述,无论是肺部疾病还是其他器官的疾病,都有可能导致咳嗽等不适症状。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保护身体各个方面的健康,避免各种疾病的出现,从而减少咳嗽等不适症状的发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摘要】这句话体现了中医对咳嗽疾病的看法,认为咳嗽不仅与肺有关,还与五脏六腑的状态密切相关。

通过解释五脏六腑与咳嗽的关系,探讨其他脏腑与咳嗽的联系,分析肺在咳嗽中的作用,探讨咳嗽的病因和调理方法以及阐述中医对咳嗽的认识,揭示了中医对咳嗽的全面认识。

总结五脏六腑对咳嗽的影响,提示了在治疗咳嗽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个脏腑的平衡状态,强调了全面调理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这种观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咳嗽疾病的发生机制,为中医治疗咳嗽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五脏六腑、咳嗽、肺、病因、调理方法、中医认识。

1. 引言1.1 介绍“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是中医学中对咳嗽症状的一种描述,意味着不仅肺是引起咳嗽的脏腑,其他脏腑也可能涉及到。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当人体出现咳嗽症状时,不仅要关注肺脏的情况,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脏腑的影响。

咳嗽是一种常见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外感风寒、热毒燥烈、肺脏虚弱等。

在中医理论中,不同脏腑的功能失调可能导致不同类型的咳嗽。

了解五脏六腑与咳嗽的关系对于诊断和治疗咳嗽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五脏六腑中其他器官与咳嗽的联系,分析肺与其他脏腑在咳嗽中的作用,探讨咳嗽病因和调理方法,同时阐述中医对咳嗽的认识。

通过对五脏六腑在咳嗽中的影响进行总结,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多了解和应对咳嗽症状的方法。

"2. 正文2.1 解释五脏六腑与咳嗽的关系肺脏是与咳嗽最直接相关的脏器。

在中医理论中,肺主气,主宣发、主呼吸,因此肺脏与呼吸系统的不畅通或受到外邪侵袭会导致咳嗽的发生。

而其他五脏六腑,如肝、脾、肾、心等器官,也与肺脏有一定的联系。

肝主疏泄,在情绪不顺畅时易导致气机不畅、咳嗽等症状;脾主运化、肾主藏精,如果脾胃功能失调或肾气亏虚,也容易导致肺气不宣、引发咳嗽等问题。

为什么中医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为什么中医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为什么中医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大家都知道,咳嗽是肺和气管的疾病,但是中医很早就认识到咳嗽不仅与肺有关系,往往也其他脏腑器官的问题也有关联。

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五脏六脏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观点,并且以脏腑命名了多种临床表现的咳嗽,如“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等,即说明咳嗽的病因繁多且涉及面广,从而拓宽了咳嗽的辨证论治范围,对咳嗽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脏六腑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咳嗽都有哪些临床表现。

“肺咳”,是指咳嗽,喘息伴有声音,甚则唾血;“心咳”表现为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至咽喉肿痛;“肝咳”表现为一咳嗽就出现两侧肋骨部疼痛,甚至不敢转身,转身就两肋胀满;“脾咳”是咳嗽引右肋下痛、牵引肩背疼痛,甚至一点也不敢动,动则剧烈咳嗽;“肾咳”是指咳嗽时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吐涎沫;“胃咳”是指咳嗽时伴有恶心、哎吐;“胆咳”甚至于呕吐胆汁;“大肠咳”是指一咳嗽时伴有放屁;“膀胱咳”是一咳嗽就会出现尿失禁;“三焦咳”表现为咳嗽,伴有脘腹胀满,不思饮食。

肺《黄帝内经》中“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理论是中医整体观念的典型体现。

目前,西医也已逐渐认识到许多脏腑的疾病均可造成咳嗽,如鼻后滴漏综合征、咽炎、心功能不全、胃食管反流、肾功能不全等都可以致咳。

现代研究发现,反复的咳嗽干扰了部分患者正常的睡眠,因而精力欠佳,精神疲惫。

剧烈的咳嗽由于增加肌肉氧耗甚至损伤肌纤维而导致胸腹等疼痛不适,声带受累者则声音嘶哑影响发声。

此外诸如心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也常被累及,超过一半的女性患者由于慢性咳嗽而诱发尿失禁。

钟南山教授指出: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也现代对慢性咳嗽的临床观察如出一辙。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这段经典古文出自《青楼赋》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所有五脏六腑都可以引起咳嗽,不仅仅是肺部。

这句话揭示了咳嗽的病理生理基础,即全身的各种疾病、异常情况都可以通过咳嗽这个症状来表现出来。

本文将就这段古文进行深入浅析。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人体内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在中医学理论中,人体所有的生理活动都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这段话通过“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强调了咳嗽症状与全身各个器官的关系。

这句话明确指出咳嗽并非仅仅是肺部的问题。

在传统观念中,咳嗽通常被认为是肺部疾病的症状,如感冒、支气管炎等。

这句话告诉我们,咳嗽也可能是其他脏腑发生异常的信号。

肝火上炎、脾虚湿阻、胃火咳嗽等病症都可能引起咳嗽。

这就提醒了我们在诊断和治疗咳嗽时,应该全面考虑整个人体的状况,而不仅仅是肺部的问题。

这句话还暗示了咳嗽可能与情绪或心理状态有关。

中医学认为情绪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很大影响,而人体的五脏六腑又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情绪的不稳定或不良情绪处理可能导致咳嗽等身体症状。

这就提醒了我们在治疗咳嗽时,除了药物治疗,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相应的心理疏导。

这句话反映了中医治疗咳嗽的综合治疗方法。

传统中医治疗咳嗽通常采用整体观念,注重病因、病机的辨析,并从调整全身平衡的角度进行治疗。

中医药治疗咳嗽往往以调理脾肺为主,兼顾心、肾、肝等脏腑功能的调节。

这种综合治疗方法更符合人体的整体特点,可以更好地解决咳嗽及其背后的潜在问题。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了咳嗽症状与全身各个器官的关系,并提醒我们在诊断和治疗咳嗽时应该全面考虑整个人体的状况。

这句古文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出咳嗽的多因素本质,更是提醒我们应该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从综合角度进行咳嗽的治疗。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是指人体五脏六腑中的任何一个器官出现问题都会引起咳嗽的情况,不仅仅是肺部的问题。

这句话强调了身体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和依赖,以及咳嗽症状可能涉及的广泛范围。

这句话提醒我们五脏六腑的相互联系。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根据中医理论,五脏六腑相互依存,各自承担着人体不同的功能。

肺为五脏之一,主要负责呼吸功能,但是其他器官的异常状态也会通过肺部的相互联系影响到呼吸系统,引发咳嗽症状。

这句话强调了咳嗽症状的多样性。

一般来说,人们常将咳嗽视为肺部疾病的表现,而不会将其与其他器官的问题联系起来。

但实际上,咳嗽是一种反射性动作,当呼吸道或消化道受到刺激时,会引起咳嗽的出现。

在肺部疾病之外,一些其他器官的问题也有可能引起咳嗽,比如心脏疾病、肝脏疾病、胆囊疾病等。

这句话提醒我们咳嗽症状的复杂性。

咳嗽并不是单一的症状,而是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包括干咳、有痰咳、喘鸣性咳等。

每种不同的咳嗽形式可能对应不同的器官问题,需要通过综合分析病史、体征和相应检查来准确确定病因。

对于咳嗽症状的治疗,需要区别不同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这句话通过对五脏六腑之间相互联系和咳嗽症状的多样性进行分析,提醒人们在遇到咳嗽问题时,不仅要关注肺部疾病,还要考虑其他器官的问题。

只有全面认识并综合分析病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咳嗽问题,保持身体的健康。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句话是中医学中的经典名言,表达了人体内多个脏器出现病变或不适时,都可能出现咳嗽的症状,不仅仅是与肺有关系。

首先要理解的是,传统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五脏六腑。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及生理特点,相互协调控制人体机能。

其次,咳嗽可以由许多不同原因引起。

传统中医认为,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种类型。

外感咳嗽多由寒邪、热邪等外部病原体侵袭身体引起;内伤咳嗽则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情志不调、饮食不当等内部原因有关。

就具体病情而言,各脏腑病变所引起的咳嗽症状也不同。

如肺部疾病引起的咳嗽,常伴有胸闷、气喘、痰多等症状;心部疾病引起的咳嗽,常伴有胸痛、心悸、口干等症状;肝胆疾病引起的咳嗽,常伴有口苦、胁肋痛等症状;脾胃疾病引起的咳嗽,常伴有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肾脏疾病引起的咳嗽,常伴有尿频、尿急等症状。

因此,中医认为咳嗽是一种症状,而非一个独立的疾病。

治疗咳嗽时,应根据不同病因、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避免盲目用药、治疗不当导致病情加重。

总之,“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提醒我们要认识到人体内各个脏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关注人体整体健康,预防和治疗咳嗽症状。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一句话,意思是不仅肺部可以引发咳嗽,其他脏腑也可以使人咳嗽。

该句中的“五脏六腑”是指人体内的五脏和六腑,而独立着重强调了肺脏。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特殊功能和相应的病理变化。

肺脏作为五脏之一,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主要功能是呼吸与气体交换。

肺脏的主要病变有肺炎、支气管炎、哮喘等,这些疾病都可以引发咳嗽。

中医认为,肺脏与呼吸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肺卫气机通畅则呼吸顺畅,反之则呼吸困难或产生咳嗽等不适症状。

中医认为不仅肺脏可以引发咳嗽,其他脏腑也有可能会出现这种症状。

这是因为中医将人体的五脏六腑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特殊功能,但也与其他脏腑存在关联。

中医认为肝与肺相互关系密切。

肺主气,而肝主疏泄。

如果肝气郁结,不能疏泄,就会影响肺气,导致肺气不畅,从而产生咳嗽等症状。

类似地,中医还有肾与肺的关系,肾主水,而肺主气。

如果肾虚导致水液无法正常运化,就会引发肺虚,进而出现咳嗽等症状。

除了肝肾与肺脏有关系之外,胃也跟咳嗽有一定的关系。

胃是消化食物的器官,与运行水液有关。

中医认为,胃失和降则容易引起肺失濡养,从而导致咳嗽等症状。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不仅肺脏可以引起咳嗽,其他脏腑的功能失调也会影响到肺脏的正常运行,从而产生咳嗽等症状。

中医对于咳嗽的治疗不仅仅关注肺的调养,还要综合考虑其他脏腑的调理,从而达到全面治疗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五脏之咳延久,乃移于六腑。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肤与肺合作司呼吸作用),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邪气侵入其合作对象),其寒饮食入胃(吃寒冷冰食等),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外邪与饮食冷冰相合),因此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四时——春、夏、秋、冬)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六经传变)。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四时——春夏秋冬),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

乘春,则肝先受邪。

乘夏,则心先受之。

乘至阴,则脾先受之。

乘冬,则肾先受之。

五脏六腑咳嗽的辨别: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咳则肩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肾脉贯膈入肺中,故咳则肺俞相引而痛,肺肾皆积水也。

故甚则咳涎、痰血、喉咙痒痒的咳、夜间咳、卧则咳、夜属阴,肺、肾皆阴,咳属虚咳,而不是感冒,气管发炎咳。

五脏久咳:乃移于六腑。

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因脾咳不已,则胃受之也。

胆咳之状:咳则呕胆汁,因肝咳不已,则胆受之也。

大肠咳之状:咳而遗矢(屎),因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也。

小肠咳之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因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也。

膀胱咳之状:咳则遗溺,因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也。

三焦咳之状:久欬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则腹满,不欲饮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咳嗽分清五脏六腑,更审咳嗽之因,有外感咳嗽、内伤咳嗽、瘀血伤咳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