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浅见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这句话出自《金匮要略》中,意思是说不仅仅是肺部出现问题才引起咳嗽,身体其它脏器和器官出现问题也可能引发咳嗽。
这句话告诉我们,引起咳嗽的原因很多,不仅仅是与肺有关。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人的五脏六腑是指心、肝、脾、肺、肾等五个内脏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等六个器官。
这些器官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发生疾病时,往往不仅仅会影响到其本身,还会影响到周围的器官和组织,进而导致一系列不适症状,其中包括咳嗽。
肺部是最容易引起咳嗽的部位之一,因为肺部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肺部有疾病,比如感染、炎症等,就容易导致咳嗽、咳痰等症状。
但是,咳嗽并非仅仅与肺部有关,还可能跟其他器官有关,比如:1. 心脏疾病:心脏疾病是指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律失常等多种病变。
这些疾病引起的咳嗽,往往是因为心脏的病变导致体液滞留在心肺循环中,从而引起肺部水肿和胸腔积液,使患者感到呼吸困难和咳嗽。
2. 肝病:肝病引起的咳嗽较为罕见,但也有一定概率。
慢性乙肝、肝硬化等肝病都可能导致肝脏衰竭,血流发生改变。
这些病变会影响脾脏和肺部的功能,从而导致咳嗽等一系列不适症状。
3. 胃肠疾病:胃肠疾病包括胃炎、溃疡、肠炎、痔疮等多种疾病。
这些疾病引起的咳嗽,往往是因为疼痛及恶心等症状刺激奇门穴和肺经,导致咳嗽等不适症状。
4. 肾病:肾病也可能引起咳嗽等症状。
肾病引起的肺部疾病或者肾功不全导致水肿等症状可以诱发咳嗽。
综上所述,无论是肺部疾病还是其他器官的疾病,都有可能导致咳嗽等不适症状。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保护身体各个方面的健康,避免各种疾病的出现,从而减少咳嗽等不适症状的发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摘要】这句话体现了中医对咳嗽疾病的看法,认为咳嗽不仅与肺有关,还与五脏六腑的状态密切相关。
通过解释五脏六腑与咳嗽的关系,探讨其他脏腑与咳嗽的联系,分析肺在咳嗽中的作用,探讨咳嗽的病因和调理方法以及阐述中医对咳嗽的认识,揭示了中医对咳嗽的全面认识。
总结五脏六腑对咳嗽的影响,提示了在治疗咳嗽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个脏腑的平衡状态,强调了全面调理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这种观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咳嗽疾病的发生机制,为中医治疗咳嗽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五脏六腑、咳嗽、肺、病因、调理方法、中医认识。
1. 引言1.1 介绍“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是中医学中对咳嗽症状的一种描述,意味着不仅肺是引起咳嗽的脏腑,其他脏腑也可能涉及到。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当人体出现咳嗽症状时,不仅要关注肺脏的情况,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脏腑的影响。
咳嗽是一种常见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外感风寒、热毒燥烈、肺脏虚弱等。
在中医理论中,不同脏腑的功能失调可能导致不同类型的咳嗽。
了解五脏六腑与咳嗽的关系对于诊断和治疗咳嗽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五脏六腑中其他器官与咳嗽的联系,分析肺与其他脏腑在咳嗽中的作用,探讨咳嗽病因和调理方法,同时阐述中医对咳嗽的认识。
通过对五脏六腑在咳嗽中的影响进行总结,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多了解和应对咳嗽症状的方法。
"2. 正文2.1 解释五脏六腑与咳嗽的关系肺脏是与咳嗽最直接相关的脏器。
在中医理论中,肺主气,主宣发、主呼吸,因此肺脏与呼吸系统的不畅通或受到外邪侵袭会导致咳嗽的发生。
而其他五脏六腑,如肝、脾、肾、心等器官,也与肺脏有一定的联系。
肝主疏泄,在情绪不顺畅时易导致气机不畅、咳嗽等症状;脾主运化、肾主藏精,如果脾胃功能失调或肾气亏虚,也容易导致肺气不宣、引发咳嗽等问题。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这段经典古文出自《青楼赋》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所有五脏六腑都可以引起咳嗽,不仅仅是肺部。
这句话揭示了咳嗽的病理生理基础,即全身的各种疾病、异常情况都可以通过咳嗽这个症状来表现出来。
本文将就这段古文进行深入浅析。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人体内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在中医学理论中,人体所有的生理活动都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这段话通过“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强调了咳嗽症状与全身各个器官的关系。
这句话明确指出咳嗽并非仅仅是肺部的问题。
在传统观念中,咳嗽通常被认为是肺部疾病的症状,如感冒、支气管炎等。
这句话告诉我们,咳嗽也可能是其他脏腑发生异常的信号。
肝火上炎、脾虚湿阻、胃火咳嗽等病症都可能引起咳嗽。
这就提醒了我们在诊断和治疗咳嗽时,应该全面考虑整个人体的状况,而不仅仅是肺部的问题。
这句话还暗示了咳嗽可能与情绪或心理状态有关。
中医学认为情绪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很大影响,而人体的五脏六腑又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情绪的不稳定或不良情绪处理可能导致咳嗽等身体症状。
这就提醒了我们在治疗咳嗽时,除了药物治疗,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相应的心理疏导。
这句话反映了中医治疗咳嗽的综合治疗方法。
传统中医治疗咳嗽通常采用整体观念,注重病因、病机的辨析,并从调整全身平衡的角度进行治疗。
中医药治疗咳嗽往往以调理脾肺为主,兼顾心、肾、肝等脏腑功能的调节。
这种综合治疗方法更符合人体的整体特点,可以更好地解决咳嗽及其背后的潜在问题。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了咳嗽症状与全身各个器官的关系,并提醒我们在诊断和治疗咳嗽时应该全面考虑整个人体的状况。
这句古文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出咳嗽的多因素本质,更是提醒我们应该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从综合角度进行咳嗽的治疗。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是指人体五脏六腑中的任何一个器官出现问题都会引起咳嗽的情况,不仅仅是肺部的问题。
这句话强调了身体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和依赖,以及咳嗽症状可能涉及的广泛范围。
这句话提醒我们五脏六腑的相互联系。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根据中医理论,五脏六腑相互依存,各自承担着人体不同的功能。
肺为五脏之一,主要负责呼吸功能,但是其他器官的异常状态也会通过肺部的相互联系影响到呼吸系统,引发咳嗽症状。
这句话强调了咳嗽症状的多样性。
一般来说,人们常将咳嗽视为肺部疾病的表现,而不会将其与其他器官的问题联系起来。
但实际上,咳嗽是一种反射性动作,当呼吸道或消化道受到刺激时,会引起咳嗽的出现。
在肺部疾病之外,一些其他器官的问题也有可能引起咳嗽,比如心脏疾病、肝脏疾病、胆囊疾病等。
这句话提醒我们咳嗽症状的复杂性。
咳嗽并不是单一的症状,而是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包括干咳、有痰咳、喘鸣性咳等。
每种不同的咳嗽形式可能对应不同的器官问题,需要通过综合分析病史、体征和相应检查来准确确定病因。
对于咳嗽症状的治疗,需要区别不同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这句话通过对五脏六腑之间相互联系和咳嗽症状的多样性进行分析,提醒人们在遇到咳嗽问题时,不仅要关注肺部疾病,还要考虑其他器官的问题。
只有全面认识并综合分析病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咳嗽问题,保持身体的健康。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句话是中医学中的经典名言,表达了人体内多个脏器出现病变或不适时,都可能出现咳嗽的症状,不仅仅是与肺有关系。
首先要理解的是,传统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五脏六腑。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及生理特点,相互协调控制人体机能。
其次,咳嗽可以由许多不同原因引起。
传统中医认为,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种类型。
外感咳嗽多由寒邪、热邪等外部病原体侵袭身体引起;内伤咳嗽则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情志不调、饮食不当等内部原因有关。
就具体病情而言,各脏腑病变所引起的咳嗽症状也不同。
如肺部疾病引起的咳嗽,常伴有胸闷、气喘、痰多等症状;心部疾病引起的咳嗽,常伴有胸痛、心悸、口干等症状;肝胆疾病引起的咳嗽,常伴有口苦、胁肋痛等症状;脾胃疾病引起的咳嗽,常伴有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肾脏疾病引起的咳嗽,常伴有尿频、尿急等症状。
因此,中医认为咳嗽是一种症状,而非一个独立的疾病。
治疗咳嗽时,应根据不同病因、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避免盲目用药、治疗不当导致病情加重。
总之,“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提醒我们要认识到人体内各个脏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关注人体整体健康,预防和治疗咳嗽症状。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一句话,意思是不仅肺部可以引发咳嗽,其他脏腑也可以使人咳嗽。
该句中的“五脏六腑”是指人体内的五脏和六腑,而独立着重强调了肺脏。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特殊功能和相应的病理变化。
肺脏作为五脏之一,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主要功能是呼吸与气体交换。
肺脏的主要病变有肺炎、支气管炎、哮喘等,这些疾病都可以引发咳嗽。
中医认为,肺脏与呼吸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肺卫气机通畅则呼吸顺畅,反之则呼吸困难或产生咳嗽等不适症状。
中医认为不仅肺脏可以引发咳嗽,其他脏腑也有可能会出现这种症状。
这是因为中医将人体的五脏六腑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特殊功能,但也与其他脏腑存在关联。
中医认为肝与肺相互关系密切。
肺主气,而肝主疏泄。
如果肝气郁结,不能疏泄,就会影响肺气,导致肺气不畅,从而产生咳嗽等症状。
类似地,中医还有肾与肺的关系,肾主水,而肺主气。
如果肾虚导致水液无法正常运化,就会引发肺虚,进而出现咳嗽等症状。
除了肝肾与肺脏有关系之外,胃也跟咳嗽有一定的关系。
胃是消化食物的器官,与运行水液有关。
中医认为,胃失和降则容易引起肺失濡养,从而导致咳嗽等症状。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不仅肺脏可以引起咳嗽,其他脏腑的功能失调也会影响到肺脏的正常运行,从而产生咳嗽等症状。
中医对于咳嗽的治疗不仅仅关注肺的调养,还要综合考虑其他脏腑的调理,从而达到全面治疗的效果。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是一句古代医学中的名言,出自《金匮要略》,意
为不仅仅是肺部的问题会引起咳嗽,身体的各个器官也有可能引发咳嗽。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不仅与肺部相关,还可能与其他脏器有关。
在传统中医学中,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肺主气,属于人体的上阴,肺与心相连,与肾形成五脏相交之处。
胃、肝、脾、肾也与肺有密切的联系。
肝与肺的关系是肝主疏泄,肺主气。
肝气郁结,可以影响到肺的气机运行,导致气机
紊乱、气滞。
在中医理论中,气滞可以引发痰湿的产生,阻碍肺的气机运行,造成咳嗽痰
多的症状。
脾与肺的关系是脾主运化,肺主气。
脾虚湿滞,也会导致痰湿的产生,阻碍肺的运化
功能。
肺失和降下,使气机不畅,容易引发咳嗽。
肾与肺的关系是肾主水,肺主气。
肾阳虚、肾阴亏损均会导致肺气不足,气水不通畅。
这会导致肺部的水液潴留,出现水饮、咳嗽等症状。
而胃与肺的关系则是胃主古,肺主气。
胃湿热、胃火亢盛时,容易上犯肺部,引发肺
热咳嗽。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指出咳嗽症状不仅仅与肺部相关,其他脏器的功能
也有可能影响到肺的正常运行。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身体的各个脏器相互协调、相互
制约,当一个脏器出现问题时,会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
在治疗咳嗽时,应该综合考虑整
体的身体状况,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疏通气机、化痰祛痰和调理脏器的治疗措施。
素问咳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素问咳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素问咳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帝曰:善。
翻译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麽道理?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病如此。
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
岐伯说:皮毛与肺是想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气就会影响到肺脏。
再由于吃了寒冷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于肺,引起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而成为肺咳。
这是肺咳的情况。
至于五脏六腑之咳,是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并非在肺的主时受病,而是各脏之病传给肺的。
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故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使能得病,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浅见
【摘要】《内经》原文中多次明确提出“肺主咳”,但又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出发指出他脏病可影响肺脏而致咳,正如《素问·咳论》所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本文从咳嗽的病因病机、临床特征及辨治等方面阐述了这个观念。
【关键词】咳嗽;五脏六腑;肺
《内经》原文中多次明确提出“肺主咳”,但又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出发指出他脏病可影响肺脏而致咳,正如《素问·咳论》所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下面笔者将对其进行阐述。
1咳嗽的病因病机
1.1肺《素问·咳论》强调“外内合邪”,指出“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论中明确指出咳的病因有二:一是外感邪气,二是内伤饮食。
这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形寒饮冷则伤肺”一语精神是一致的。
《内经》认为,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肺主宣发肃降司呼吸,吸入自然界之清气、接受人体水谷之气,即“真气通于肺”,若浊气或他脏的病气乘肺则咳;又肺合皮毛,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易袭肺而致肺系受损,使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咳。
或六淫邪气,伤于皮毛,内传于肺,使肺受累而致咳。
1.2五脏六腑之咳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云:“五脏各以旺时伤寒,肺先受之,传为五脏之咳。
……故肺咳之病,传于余脏,称五脏咳。
”李中梓《医宗必读》云:“咳虽肺病,五脏六腑皆能致之。
……风寒暑湿伤其外,则中于皮毛,皮毛为肺之合,肺邪不解,……此自肺而后传于诸脏也。
”高世柑《素问直解》日:“咳病属肺,……肝心脾肾,虽先受之,皆传于肺而为咳。
”都认为咳嗽并非只有肺咳,肺可以传至其他脏腑。
《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因“肝脉布两胁上注于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等说明了其他脏与肺之间的关系密切。
并以脏腑命名,分为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等。
揭示了咳虽为肺之病变,但其他脏腑病变,也可影响肺而发生咳嗽,从而拓宽了咳嗽的辨证论治范围,对临床辨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素问·咳论篇》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如“乘春肝先受邪,乘夏心先受邪,乘秋肺先受邪,乘至阴脾先受邪,乘冬肾先
受邪”五脏受邪而后传肺致咳嗽。
《内经》言“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这种移转途径主要是通过脏腑表里相合、经脉相联而进行的[2]。
如“脾咳不已则胃受之”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等。
各脏咳传及胃、大肠、胆、小肠、膀胱、三焦。
2咳嗽的临床特征及辩证论治
2.1肺咳《内经》言:“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如风热犯肺,则咳嗽气粗,治以疏风清热,宣肺化痰,可用桑菊饮加减;肺阴虚则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治宜养阴清热,润肺止咳,可用沙参麦门冬汤加减;针灸取穴:肺俞、肾俞、太溪、膏肓。
2.2心咳“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 若心阳虚,瘀血互结而致心悸、咳喘、气促不宁者,治予温补心阳、化痰止咳。
方药用补坎益离丹;针灸取穴:肺俞、心俞、关元、太渊、膻中。
2.3肝咳“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
若肝火犯肺,则咳而两胁下痛,治宜清肝泻肺、化痰止咳,可用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针灸取穴:肺俞、尺泽、太冲、鱼际、合谷。
2.4 脾咳“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脾虚生痰,痰湿蕴肺,咳痰色白量多,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可以二陈汤为主;针灸取穴:肺俞、脾俞、足三里、丰隆、关元。
2.5肾咳“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 肾阳虚衰,水饮停蓄,上射于肺,则咳而喘息,治宜温阳化气利水、降逆平喘,可用真武汤加减;针灸取穴:肺俞、肾俞、命门、太溪、关元。
2.6胃咳“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治以和胃降气,宣肺止咳。
方取半夏厚朴汤加减;针灸取穴:肺俞、足三里、丰隆、列缺、中脘、胃俞
2.7大肠咳“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治以清热导滞,方取大承气汤加减;针灸取穴:肺俞、曲池、上巨墟、丰隆、太渊。
2.8胆咳“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肝胆经实火或湿热,治以泻肝胆实火,清利湿热。
方取龙胆泻肝汤加减;针灸取穴:肺俞、风池、太渊、阳陵泉、合谷。
2.9 小肠咳“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治以养心泻肺清热为则。
方取导赤散合泻白散加减;针灸取穴:肺俞、下巨墟、小海、曲池、大陵、神门.
2.10 膀胱咳“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膀胱虚寒,治以温阳化气止咳。
方取肾气丸加减;针灸取穴:肺俞、命门、膀胱俞、三阴交、关元。
2.11三焦咳“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治以清肺化饮,宣畅三焦。
方取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针灸取穴:肺俞、足三里、天井、委阳、命门。
综上所述,咳嗽的原因不一定都是由于肺引起的,其他的丈夫功能失调也同样会引起咳嗽的症状,因而在临床上我们应当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辨治。
参考文献
[1] 陈雪梅,王儒平.浅析《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J]. 时珍国医国药,2007,8(12):2964
[2]蒋建云,王东梅.《内经》咳嗽病因病机探讨[J].四川中医,2002,20(12):13—1 4.
作者介绍:卢丽婷女,广东佛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08中医本科在读
肖小惠女,广东河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08中医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