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浅析

合集下载

《黄河大合唱》作品浅析

《黄河大合唱》作品浅析

《黄河大合唱》作品浅析《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

是音乐家冼星海与词作家光未然共同创作于1939年3月,是一部大型声乐合唱作品。

这部作品由七种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作品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了侵略者的残暴,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

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对其作者、创作背景以及特色等方面对《黄河大合唱》作简要分析。

标签:《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光未然;中华民族;抗日一、《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概述《黄河大合唱》是由我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与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光未然所作。

冼星海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近三百件,代表作品有: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歌曲《游击军》《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黄河之恋》《夜半歌声》等。

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以及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起共鸣,乐思如潮。

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

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

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

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浅析《黄河大合唱》

浅析《黄河大合唱》

浅析《黄河大合唱》【摘要】:《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史上的一个经典曲目,在内容上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中华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动人场面。

音乐上汲取了民间音乐的素材,形象地塑造了中华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力量与民族苦难。

音乐创作上讲究典型形象的丰满性。

在风格与结构上强调内在统一性,是一部具有民族气派,富于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是中国大型合唱声乐作品的典范。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光未然,中华民族,抗日《黄河大合唱》原名《黄河吟》,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人民音乐家洗星海在此基础上改写为《黄河大合唱》。

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用感情饱满的笔墨,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的岁月风霜,以启迪人民保卫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一部全面、深刻概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和决心团结一致奋起抗争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全曲共分八个乐章,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冼星海是中国的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兼指挥家。

他的音乐作品对于中国的音乐历史、民族音乐和音乐教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中国音乐文化宝库的一部分,他的作品推广和传承了中国音乐传统,同时又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黄河大合唱》,这首音乐作品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它的音乐特点有如下几方面:一、唱腔沉厚,气势磅礴《黄河大合唱》的曲调和唱腔具有很浓厚的民族音乐特点,具有浓烈的豪迈气息。

整首曲子以豪放的音乐形式展现了黄河巨大的气势和生命力,将民族的崇高精神和感人情感融为一体,是充满人民智慧的创作。

二、音乐结构宏伟,节奏有力整首曲子的音乐结构宏伟,由韵律衔接起伏,气势磅礴、节奏有力,表现了黄河大地融入自然和人的心灵的情感。

大量的人声合唱和管弦乐的配合使得整个作品的音响效果更具震撼力。

三、短小精悍,字字入骨《黄河大合唱》的歌词非常精炼,用字简短而富于画面感和感染力。

这些歌词感人至深、振奋人心,每一字都入骨,深深刻画出黄河人民的魂魄和民族精神。

四、多元文化特点,具有现代感《黄河大合唱》的曲调雅致又别具匠心,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合了现代音乐的创新技法和多种音乐文化元素,展现出独特的现代感。

这些元素使得整首曲子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极高的听众感召力。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可以说是祖国音乐大同的代表,融合了中华民族音乐传统和西方音乐元素,并兼具现代意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

综上所述,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对于中国的音乐文化、音乐教育和国家精神的宝贵贡献。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冼星海是中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指挥家,他的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情感而著称。

其中《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他的音乐才华和艺术追求。

从《黄河大合唱》中可以看出冼星海音乐作品的几个特色。

《黄河大合唱》的音乐风格受到了中国民歌和民间音乐的影响。

冼星海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五声音阶、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在音乐中融入了浓厚的中国民间音乐元素。

这种独特的风格使《黄河大合唱》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并且与西方传统音乐有着明显的区别。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情感共鸣。

冼星海擅长运用音乐语言来表达情感,他善于通过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将自己的情感与听众共享。

《黄河大合唱》通过激情澎湃的旋律和庄严威武的编曲,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黄河的敬仰之情,激发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深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艺术追求。

冼星海致力于将中国音乐发展成为世界音乐的一部分,他既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又积极融入西方音乐的创新元素。

《黄河大合唱》不仅在音乐形式和编曲上融入了西方交响乐和合唱的元素,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采用了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乐器,展现出冼星海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与热爱。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注重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

《黄河大合唱》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它以黄河为象征,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敌的决心和团结的力量。

冼星海在作品中通过音乐的力量号召人们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侵略者,并且以歌颂黄河的伟大和壮丽为主题,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黄河大合唱》展示了冼星海音乐作品的几个特色,包括受到中国民歌和民间音乐的影响、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情感共鸣、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艺术追求,以及注重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

通过这些特色,冼星海的音乐作品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音乐创作影响深远。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每当这激昂的旋律响起,我们的心中便涌起一股澎湃的力量,这便是《黄河大合唱》的魅力所在。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音乐巨作,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这部作品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了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展现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坚定决心。

从音乐的旋律上来看,《黄河大合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整首作品的旋律起伏跌宕,时而激昂豪迈,如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时而深沉悲壮,如泣如诉,令人动容。

在《黄河船夫曲》中,通过快速有力的节奏和坚定有力的旋律,生动地展现了船夫们与惊涛骇浪奋勇搏斗的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紧张而激烈的气氛。

而在《黄水谣》中,旋律则变得优美而抒情,描绘出黄河两岸曾经的美好景象以及被侵略者践踏后的凄惨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为祖国的命运而忧心。

在和声方面,《黄河大合唱》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和声手法,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深度。

例如,在《保卫黄河》中,采用了轮唱的形式,各声部之间的和声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感,仿佛是无数中华儿女在为保卫祖国而齐声呐喊,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从歌词的角度来看,《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充满了力量和情感。

光未然的词简洁而生动,富有诗意和感染力。

他以黄河为象征,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屈意志融入其中。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这样的歌词不仅描绘了抗日军民的英勇形象,更传递出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

在演唱形式上,《黄河大合唱》更是丰富多样。

它融合了独唱、合唱、对唱等多种形式,使得音乐的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黄河怨》采用了女高音独唱的形式,演唱者通过深情的演唱,将一位遭受侵略者凌辱的妇女的痛苦和悲愤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闻之落泪。

浅析《黄河大合唱》

浅析《黄河大合唱》

浅析《黄河大合唱》【摘要】:《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史上的一个经典曲目,在内容上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中华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动人场面。

音乐上汲取了民间音乐的素材,形象地塑造了中华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力量与民族苦难。

音乐创作上讲究典型形象的丰满性。

在风格与结构上强调内在统一性,是一部具有民族气派,富于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是中国大型合唱声乐作品的典范。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光未然,中华民族,抗日《黄河大合唱》原名《黄河吟》,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人民音乐家洗星海在此基础上改写为《黄河大合唱》。

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用感情饱满的笔墨,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的岁月风霜,以启迪人民保卫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一部全面、深刻概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和决心团结一致奋起抗争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全曲共分八个乐章,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赏析•相关推荐黄河大合唱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歌曲吧,歌曲是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

歌曲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歌曲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河大合唱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现代声乐史上著名的大合唱。

音乐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它象征着我们民族的精神,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心灵依托。

赏析这部大合唱曲,其实对于我们新一代音乐专业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黄河大合唱》创作时代背景《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战争时期1939年春,4月13日首演于延安陕北公学礼堂,反响巨大,唱响全国,成为抗日歌曲的典型代表。

《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词作者光未然,我国现代著名诗人。

曲作者冼星海,现代著名作曲家,广东番禺人,生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

创作了大量的战斗性群众歌曲。

21岁入北京艺专学习小提琴与作曲。

23岁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钢琴。

24岁赴法勤工俭学。

26岁考入巴黎音乐院,创作出《风》、《游子吟》等音乐作品。

30岁回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创作出《救国军歌》、《夜半歌声》等歌曲。

1937年抗战爆发,积极参加救亡歌咏运动,创作出《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救亡歌曲。

1938年冬,赴延安任“鲁艺”音乐系主任,创作出《军民进行曲》、《生产大合唱》等。

1939年,创作完成《黄河大合唱》。

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

由于他对中国革命音乐事业的巨大贡献,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二、《黄河大合唱》各乐章简析《黄河大合唱》共8个乐章,每章均在开头配乐朗诵。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是一首混声合唱曲。

《黄河船夫曲》表现了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精神,它不是一首单纯的船夫号子,有更深刻的内涵,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

正如作者自己说的“象征斗争的不断性。

”这体现了作者在创作上的思想高度。

第二乐章:《黄河颂》。

浅析《黄河大合唱》音乐创作中体现的民族特色

浅析《黄河大合唱》音乐创作中体现的民族特色

浅析《黄河大合唱》音乐创作中体现的民族特色【内容摘要】《黄河大合唱》反映了黄河岸边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生活和思想的感情,传达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心声,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儿女的伟大坚强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而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黄河大合唱》以群众歌曲的精髓(即音调)作为基础而且吸取了山西和陕北一带民间音乐的音乐元素作为素材进行创作。

作曲家极度成功的创造了拥有战争性新的民族气派、民族曲式与时代特征相符合的大型音乐套曲形式。

《黄河大合唱》的出现也使《黄河》钢琴协奏曲同时诞生,《黄河》不单每一段音乐都有明显的标题和具体的文字说明,用来准确地表达特有的革命内容,还塑造了生动鲜明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伟大音乐形象,从而使标题内容成功地表现出来,更加肯定了我们民族的音乐是世界性的音乐。

【关键词】黄河;创作中;民族特色《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一生当中最重要而且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并在1941年于苏联重新整理写作。

在这之后,黄河协奏曲的问世更加坚定了《黄河大合唱》的世界地位,它通过我们自己的五声民族调式写作方式,将其加工成为一部中西结合的钢琴曲,《黄河》突破了西洋协奏曲必须要三个乐章组成的形式,而是用四个乐章组成的,所以也可以称它为一部交响曲。

因此,其中民族的特色更加毋庸置疑的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学习。

一、黄河大合唱的简介(一)《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它靠丰富的艺术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吁激发了他,最终谱写出了一篇豪迈的朗诵诗——《黄河》,用来赞扬和歌颂我们的黄河形象,磅礴的气势和壮阔的历史场景,展现出黄河儿女们的英雄气概。

《黄河大合唱》结构联系极为紧密,相辅相成,情感连贯。

整部套曲则由1、《黄河船夫曲》(合唱)、2、《黄河颂》(男声独唱)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4、《黄水谣》(女声合唱)5、《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6、《黄河怨》(女声独唱)7、《保卫黄河》(齐唱、轮唱)8、《怒吼吧!黄河》(合唱)一共八个乐章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首页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浅析王亮中文摘要:《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

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

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浅析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9个乐章组成。

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采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

[1]《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

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一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

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

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

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

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

钢琴协奏曲<<黄河>>,用雄壮,用呐喊,用号召,来震撼每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来歌颂每个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

[2]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她有着伟大的人民。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且又最为人熟悉的作品。

他很早就有一个宏愿:用音乐表现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和奋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最终取得胜利的信心。

《黄河大合唱》的诞生,正是作曲家孕育已久的创作冲动的必然结果。

今日已贵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的的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回忆当年在延安演出《黄河大合唱》,有这样一段很生动的描述:“在物质条件极缺乏的边区,要组成一个完备的乐队是谈不上的,当时有什么乐器都尽可能地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击乐器。

没有谱架,就用木板搭起当谱架。

没有低音乐器,就自己动手制作。

你看那乐队的右角,立着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铁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发出了雄浑且带有金属共鸣的声音,歌唱黄河的宏伟气概;你再看在这具新式“武器”的侧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个大号的搪瓷缸子,里面摆了十几二十把吃饭用的勺子。

[3]当“黄河船夫曲”的朗诵“那么你听吧!”一完,指挥者的手臂一挥,这具新式打击乐器就发出“哗啦哗啦”之声,与管弦、锣鼓齐鸣,配合着合唱队的“咳哟,划哟!……”,烘托出万马奔腾之势。

[4]《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

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

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当年首演共分八段,但不知何故采用三弦伴奏,人声朗诵的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往往被略去不演。

据说是因为战时难找能胜任该段朗诵的演员,便略去不演,久而久之却成为惯例。

从创作技术来说,冼星海运用了西方的“康塔塔”形式和合唱和声写作技巧来创作《黄河》;从题材上来说,则将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作了艺术性的加工塑造,这使《黄河大合唱》成为一首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感的艺术品。

[5]九十年代的今日,跟半个世纪前《黄河》诞生的时代、生活背景虽已完全不同,但此作品对中华民族所起的精神激励却仍然存在,每次唱之听之,仍令人激动,其因在此。

《黄河大合唱》雄壮而激奋,深刻地反映了抗战时期的时代、生活和群众的革命精神,成为时代的强音、民族的心声,震撼着神州大地,鼓舞着中国人民奋勇抗敌,夺取抗战的胜利。

《黄河大合唱》的成功之处,在于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融声乐、器乐、文学于一体。

就合唱而言,给人以音乐与文学“协奏”的感受;歌词与音乐意境高远,形式灵活多样,富于歌唱性和音乐性;贴近劳苦大众,雅俗共赏,富于普及性;注意用情节、戏剧性渲染刻画人物;从艺术借鉴上看,它还带有西方“康塔塔”的成份。

[6]全曲由八首歌曲组成,既各成章节,又浑然一体。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里程碑式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是我国音乐史上不朽的传世名作,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我看来,《黄河大合唱》产生的震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相比拟。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

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

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

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

[7]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

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中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

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

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

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

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

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

“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8]。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

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参考文献:[1] 何平; 关于《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特征[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9年04期; 8-16[2] 周广平;《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分析[J]; 人民音乐; 1998年08期; 3-6[3] 苏夏; 《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分析[J]; 人民音乐; 1998年09期; 6-10[4] 周广平; 从“普遍的音乐”看冼星海的音乐教育思想[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5年Z2期; 12-15[5] 梁荣超; 新版唱片《黄河大合唱》听后感[J]; 人民音乐; 1995年12期; 30-31[6] 郑夏冰; 音符间迸发出的民族情感——冼星海及其《黄河大合唱》[J]; 福建艺术; 2003年02期; 24-25[7] 周广平; 《黄河大合唱》在音乐创作形式上的启示[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9年04期; 24-28[8] 王登绒; 《黄河大合唱》艺术创新新探[J]; 洛阳大学学报; 2004年03期; 105-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