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冰川的形成、类型和运动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冰川的知识点

高一地理冰川的知识点

高一地理冰川的知识点高一地理冰川的知识点地球上的冰川是指由积雪经过漫长的时间累积而成的巨大冰体,它们不仅在地理形态和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对水资源的供应和全球海平面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冰川的形成、类型、运动过程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点。

一、冰川的形成冰川的形成是由于地球上部分区域的降雪量大于融雪量,导致积雪持续积累。

当积雪达到一定厚度时,下面的积雪会受到上层积雪的压力,经过高压作用逐渐变为冰粒,形成冰川。

二、冰川的类型根据冰川的大小、形态和分布,可以将冰川分为冰帽冰川、盖状冰川和谷冰川三种类型。

冰帽冰川是分布在高山或高原上的广大冰体,形成了冰川冰川帽;盖状冰川是形成在具有独特地理环境下的一种特殊冰体,主要分布在冰岛等地;谷冰川是形成在山谷内部,流经山区的冰体,是最常见的冰川类型。

三、冰川的运动过程冰川的运动主要有两种方式:内部的塑性流动和表面的滑移。

内部的塑性流动是指冰川内部的冰粒在巨大压力作用下,会发生塑性变形,并沿较高的地势方向慢慢流动;表面的滑移是指冰川表面的冰体在重力作用下,通过熔融或裂隙的形成,向下滑动。

四、冰川的侵蚀作用冰川不仅能把地表的石块、泥土和岩屑带到下游地区,还对地表的侵蚀作用起着重要作用。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冰碛的冲刷和磨蚀作用,能够深度剥蚀岩石,形成冰碛物和冰川地貌。

五、冰川的重要影响冰川对地球的形态演变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们能够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地理变化,如冰川的退缩和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的淹没风险加剧;其次,冰川还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冰川融水可以作为重要的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来源;此外,冰川的研究也对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未来冰川演化有重要参考意义。

综上所述,冰川作为地球上的重要地理现象之一,具有多种类型和运动过程,并对环境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了解冰川的知识点不仅可以增加地理学习的广度,也对我们深入理解地球的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冰川地貌知识点

冰川地貌知识点

冰川地貌知识点冰川地貌是指由冰川运动和侵蚀形成的地貌特征。

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储存库之一,也是地球气候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冰川地貌的形成与冰川的运动、侵蚀和沉积过程密切相关,下面就来逐步介绍冰川地貌的知识点。

1.冰川的形成与分类冰川是由积雪堆积而成的,在高纬度地区或高山地带的寒冷地区形成。

根据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可以将其分为冰帽冰川、山地冰川和冰川舌。

2.冰川的运动冰川的运动主要分为滑动和流动两种方式。

冰川的运动是由于上部积雪的堆积和下部冰体的塑性变形所致。

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会带动周围的岩石和土壤,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改造。

3.冰川的侵蚀作用冰川的侵蚀作用主要包括冰蚀和冰碛作用。

冰蚀是指冰川通过滑动和流动,携带着岩石和碎屑颗粒对地表进行磨蚀和刮削。

冰碛作用是指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将悬浮物和沉积物沉积在地表,形成冰碛。

4.冰川地貌的特征冰川地貌的特征包括冰碛地貌和冰蚀地貌两类。

冰碛地貌包括冰碛丘、冰碛湖和冰碛平原等;冰蚀地貌包括冰蚀山谷、冰蚀盆地和冰蚀岩石等。

5.冰川沉积物的特点冰川沉积物主要由冰碛物质组成,具有一定的特点。

冰川沉积物呈现出冰碛层、冰碛石、冰碛土等形态。

冰川沉积物在地质学中有重要的应用,可以用于研究地质历史和气候变迁等问题。

6.冰川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冰川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变化可以反映出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退缩和消融,对地球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影响非常重要。

7.冰川地区的生态环境冰川地区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冰川的消融和退缩对冰川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需要加强对冰川地区的保护和管理。

总结:冰川地貌是地球上重要的地貌类型之一,其形成与冰川的运动、侵蚀和沉积过程密切相关。

了解冰川地貌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演变和气候变化。

冰川地貌的研究对于地质学、气候学等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冰川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冰川相关知识点

冰川相关知识点

冰川是地球上最神奇的自然景观之一。

它们由积雪逐渐转化而成,是冰雪在山谷中形成的大型冰体。

冰川的形成和发展涉及到多个知识点,下面我们来逐步了解冰川相关的知识。

第一步:冰川的形成冰川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寒冷的气候、大量的降水、积雪的堆积和地形条件。

当积雪在山区不断积累,压力逐渐增大时,积雪会逐渐转化为冰。

随着时间的推移,冰体逐渐增大,形成冰川。

第二步:冰川的分类根据冰川的形态和特点,可以将冰川分为两类:冰川和冰帽。

冰川是指冰的主体流动在山谷中,通常呈现出“舌型”或“碗型”。

而冰帽则是覆盖在高山地区,形成平坦的冰原。

第三步:冰川的运动冰川的运动分为两种类型:滑动和流动。

滑动是指冰川通过液态水的润滑作用,在冰川底部与地面摩擦,使冰川整体向下滑动。

流动则是指冰川内部的冰体分子不断变形,由于差异的应力分布而发生形变和流动。

第四步:冰川的侵蚀作用冰川的流动会对周围的地形进行侵蚀作用。

通过冰川的滑动和流动,冰川能够将物质搬运至远离原位置的地方,形成冰碛、冰碛土和冰碛湖等地貌特征。

此外,冰川还可以通过磨蚀和切割作用改变地表的形状。

第五步:冰川的退缩随着气候变暖,冰川的冰量逐渐减少,形成冰川的速度减慢,甚至部分冰川开始退缩。

冰川的退缩不仅会改变冰川周围的生态环境,还会对附近的水资源和人类活动产生影响。

第六步:冰川的利用冰川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奇观,还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冰川融化后形成的冰川水是人类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被广泛用于灌溉、饮用水和发电等方面。

此外,冰川还可以提供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探险。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我们了解了冰川的形成、分类、运动、侵蚀作用、退缩以及利用等知识点。

冰川是地球上自然界最为壮丽的景观之一,也是地球气候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认识和保护冰川,我们需要更多的了解和关注。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带来一些冰川相关知识的启发和思考。

冰川作用相关知识点总结

冰川作用相关知识点总结

冰川作用相关知识点总结1. 冰川的形成和运动:冰川是由积雪经过长期的压实和结冰形成的大型冰体,其形成需要积雪的积累和压实,同时还需要地表温度的持续低于零度。

当积雪的重量足够大时,积雪下面的积压层会逐渐形成冰,从而形成冰川。

冰川的运动是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并且在地表形态和地形条件的影响下,冰川会顺着地形慢慢地流动。

2. 冰川的类型:根据冰川的形态和分布特点,可以将冰川分为冰川和冰帽两种类型。

冰川是指在山地上分布的长条状的冰体,通常分布在地势较高处,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而冰帽则是指分布在高原或山地之间的大块冰层,如南极、北极的冰帽。

3. 冰川的作用:冰川在地质、水文、地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冰川是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之一,冰川融化后能够为河流、湖泊和地下水提供水源。

其次,冰川在地表地貌的塑造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下切和冲击作用能够加速地形的侵蚀和变化。

另外,冰川物质的运动和沉积也能够为土壤和植被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

此外,冰川还能够对地表气温和气候起到调节作用,有助于维持区域生态的平衡。

4. 冰川的退缩与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的面积和体积逐渐减小,甚至部分冰川已经消失。

冰川的退缩不仅会影响地表水的供应和水文循环,还会对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冰川的变化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冰川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其在水资源供给、地表地貌、气候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的退缩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

以上就是冰川作用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与冰川有关的知识点总结

与冰川有关的知识点总结

与冰川有关的知识点总结一、冰川的形成冰川主要形成于地球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山地上,这些地区积雪时间长,积雪量大,气温低。

由于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气温较低,因此积雪堆积得越来越厚,成为冰川。

冰川的形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寒冷的气候、相对缓慢的气温上升和大量的积雪。

在这些条件下,积雪将逐渐变成冰川。

二、冰川的分类根据冰川的位置和形态,可以将冰川分为以下几种:1.陆地冰川:主要分布在极地和高山地带,占据的面积和体积最大,是研究冰川的重要对象。

高山冰川一般位于 2000 米以上山脉,由于气温低,积雪积累,经过长期时间,积雪会形成很厚的冰。

这种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地区。

2.海洋冰川:主要分布在极地地区,覆盖在南北冰洋的冰盖上,也包括格陵兰和南极大陆的冰盖和冰架。

3.冰川的形态:冰川形态主要分为山脚冰川、山谷冰川、冰原和冰川腐蚀地貌等。

三、冰川的结构冰川的结构是由冰的各种不同物质组成的。

冰川内部结构包括表面冰、内部冰、底部冰以及准粘土。

同时,冰川还有冰顶、冰舌等形态。

冰川经常会发生变化,包括冰面的斑结构、冰洞、冰沟、表面融化、冰屑等。

冰川中还会存在冰蚀谷、泥石流等特点。

四、冰川的运动冰川运动是指冰川在地球表面的运动和形变现象,也是地球表面冰雪活动的最突出表现。

冰川的运动受到地球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包括冰下地形、地表形态、河谷、陡坡、地底深层破碎土壤等。

冰川的运动还受到地球的引力、地壳板块活动、地球自转、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冰川的运动主要包括流动、挤压、拉伸、平衡作用等。

五、冰川的作用冰川是地球的水资源库,对地球水资源的调节和涵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冰川还是地球的气候传感器,由于冰川厚度、动态和作用总是处于变化的状态,所以能够为气候变化提供一些很重要的信息。

此外,冰川是地球表面的重要地质工程师,它们通过冰蚀和冰积作用,几乎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

冰川还能影响地球的自然景观和动植物资源。

冰川地理知识点总结

冰川地理知识点总结

冰川地理知识点总结冰川是指在高山地区或极地地区,由于温度低于零度,导致降水凝结成冰而积累形成的大型冰体。

冰川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冰川的形成、运动、作用及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冰川地理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1. 冰川的形成冰川的形成与地球气候环境有关。

通常,冰川形成是由于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冰晶,积累形成冰雪,经年积累而成。

在高山地区,由于降雪量大,温度低,积雪不易融化,积雪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逐渐增厚,最终形成冰川。

在极地地区,气温极低,积雪也不易融化,积雪积累形成冰川的速度更快。

2. 冰川的分类按照冰川的规模和形态,可以将冰川分为大陆冰川和峡谷冰川两种。

大陆冰川又称为冰盖,是指广泛覆盖在大陆表面的冰川,如南极冰盖和北极冰盖;峡谷冰川则是位于山谷中的冰川,通常较为狭长。

3. 冰川的运动冰川的运动是指冰川冰体在重力和地形的作用下发生的移动。

冰川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滑移和内流。

滑移是指冰川整体向下滑移的运动形式,内流是指冰川内部的冰体不断在地形上移动的过程。

冰川运动的速度一般很慢,但却对地貌、水系等地理要素有重要影响。

4. 冰川的作用冰川具有重要的地理作用。

首先,冰川能够改变地表的地貌,通过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各种地貌形态,如山谷、冰川湖、冰川舌等。

其次,冰川还能够调节气候和水系,例如通过蒸发降温、融化释放水资源等。

5. 冰川的影响冰川的存在和变化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消融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地区的居民和生态系统。

冰川融化还会影响附近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从而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发展。

6. 冰川地理的研究方法冰川地理的研究通常采用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考察、遥感技术、数学模型等。

实地考察是通过到冰川地区进行采样、测量和观测,获取冰川的形态、运动、物质成分等信息;遥感技术则是通过卫星遥感和航空摄影等手段获取冰川的信息;数学模型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和预测冰川的变化和影响。

冰川的足迹初中地理中的冰川地貌

冰川的足迹初中地理中的冰川地貌

冰川的足迹初中地理中的冰川地貌冰川的足迹冰川地貌是地球上最为壮丽和特殊的地形之一,它是由冰川运动和侵蚀形成的。

它们在地球上的分布广泛,对地球的气候和水资源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类型和地理分布。

一、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冰川地貌的形成主要通过冰川的运动和侵蚀。

冰川是由堆积在高山上的大量积雪经过长时间的压实,形成的巨大冰体。

当这些冰体因重力而向低处流动时,就形成了冰川。

冰川的运动主要分为滑动和内部变形两种方式。

滑动是指冰川表面的积雪或融化水层与地表发生摩擦,使冰川整体向下滑动。

内部变形则是指冰川内部冰体因受到压力而发生塑性变形,使冰川向前推进。

冰川的运动会导致地面的侵蚀和破坏。

冰川通过剥蚀、磨蚀和碾压等方式,将地表的岩石碎屑运输并沉积。

这些作用不仅改变了地表的地貌,还形成了各种冰川地貌。

二、冰川地貌的类型1. 冰川谷地冰川谷地是冰川侵蚀形成的,通常呈U形或V形,非常宽阔而深邃。

冰川侵蚀作用会将山谷的底部削平,使山谷的侧壁变得非常陡峭。

在冰川消融之后,谷底通常会被形成冰川堆积物充填。

2. 冰川剥蚀地貌冰川剥蚀地貌是指冰川剥蚀作用形成的地形,包括冰川小岛、冰碛岛、冰碛台和冰碛湖等。

这些地貌通常是由冰川侵蚀石块或碎屑沉积而形成的。

3. 冰川河流地貌冰川河流地貌是指冰川在融化时形成的河流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貌。

冰川河流可以形成峡谷、冰碛坝和三角洲等。

4. 冰川堆积地貌冰川堆积地貌是指冰川在前进和消融时所沉积下来的岩石碎屑和沉积物形成的地貌。

冰川堆积地貌通常包括冰碛、冰碛平原和冰碛丘等。

三、冰川地貌的地理分布冰川地貌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

北极、南极地区以及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等地都有大规模的冰川存在。

同时,在高海拔地区也能发现一些小规模的冰川,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和喜马拉雅山以及罗洛池陷的冰川。

四、冰川地貌对地球的影响冰川地貌对地球的气候和水资源具有重要影响。

八 冰川及冰川作用PPT课件

八 冰川及冰川作用PPT课件

.
7
南极考察站
.
8
2.山岳冰川:阿尔卑斯式冰川
•(1)冰斗冰川 •(2)悬冰川 •(2)山谷冰川(单、复式)
.
9
冰斗冰川
.
10
悬冰川
.
11
玉龙雪山-悬冰川
.
12
山谷冰川(复式)
.
13
3.平顶冰川(高原冰川)
.
14
4. 山麓冰川
.
15
三、冰川的分布
占大陆面积的10%,从赤道到两极地区都有, 但主要在南极和北半球高纬度和高山地区。
.
23
.
24
(1) 冰斗,古冰斗
.
25
(2) 鳍脊与角峰
.
26
(3)冰蚀谷:U形谷
.
27
冰擦痕、磨光面
.
28
串珠湖
.
29
悬谷及成因:主流与支流的压力差
.
30
(4)羊背石:指示运动方向
.
31
2. 冰碛地貌 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
鼓丘与冰碛丘陵(注意鼓丘与羊背石的区别)
.
32
--- 地日距离变化说(米兰柯维奇律):地球自转轴的 倾斜度和地球公转的轨道偏心率的周期性变化造成地面接收太阳 辐射量的变化。
2. 大气成分变化说
--二氧化碳和甲烷(温室气体)的作用:含量少时为冰期。 --火山作用:火山灰遮挡太阳辐射能。
.
43
三、第四纪冰川研究的意义
1. 冰川是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冰川的地质作用是高寒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 3. 冰川活动对气候、海平面升降等全球环境变化起 重大影响。
第八章 冰川及冰川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4400~4600m 北坡雪线5800~5900m
2. 冰川的形成过程
二、冰川的类型
根据冰川的形态、规模、大小和所处的地形条件,可将 冰川分为两类:
1. 大陆冰川 2. 山岳冰川
1. 大陆冰川 分布在高纬度大陆和岛上,面积巨大,冰层厚,
运动不受地形限 制的冰流。
(1)冰盾 (2)冰盖
南极大陆
格陵兰岛
2. 山岳冰川 分布在中低纬度山区,面积小,冰层薄,形态和
分布受下伏地形的限制。
(1)冰斗冰川
雪线附近,呈围椅状 的半圆形凹地。
悬冰川:冰斗冰川自冰斗流出悬挂在陡壁上。
(2)山谷冰川
冰斗冰川进一步扩大, 注入山谷。
珠穆朗玛峰北坡最大的山谷冰川-绒布冰川
马拉斯平冰川 阿拉斯加
一、冰川的形成
1. 雪线
年降雪量=年消融量的分界线。
喜马拉雅山中段西端雪线(阿里地区纳木那尼峰)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1)温度(低纬度/高纬度)
(2)降水量(补给与消融的关系)
(3)地形
A
接近赤道的东非乞力马扎罗山雪线高度4570~5425m。
南纬20~25°的安第斯山雪线高度达6400m。
(3)山麓冰川
山谷冰川流出山口,到达山麓地带相互汇合形成较大的冰盖。
马拉斯平冰川 阿拉斯加
三、冰川的运动
1. 冰川运动的前提条件
冰层厚度≥临界厚度(增加1大气压,融点降低0.0075℃)
2. 导致冰川运动的因素
山岳冰川 → 重力流 大陆冰川 → 压力流
运动方式:
① 基底滑动:冰川借助冰与床底岩石界面上融水的润滑和浮托
第8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Chapter 8 Geological action of glacier
8.1 冰川的形成、类型和运动
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地区,降雪量大于融雪量, 不断聚集的积雪,经一系列物理变化转化为冰川冰,
并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向外缓缓的冰体,称为冰川。
注意:冰体不运动则不叫冰川,称为死冰。
3. 冰川的运动速度
A.缓慢(数十~数百m/a)
B.冰川各部分运动速度不同 C.裂隙、褶皱

冰裂隙
裂 隙





冰裂隙
加拿大
4. 冰进、冰退
A. 冰进,积累>消融;B. 冰退,消融>积累
作用,沿冰床向前滑动。
② 塑性流动:由于冰川冰是不同粒度冰晶的集合体,当冰川达
到一定厚度时(最小50m),在自身压力下,冰内晶粒开始发 生平行晶粒底面的粒内剪切蠕变导致冰川向前错位,宏观表现为 整个冰川的定向蠕动。
Figure Movement of a glacier Cross-sectional vie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