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类型及其分布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冰川的知识点

高一地理冰川的知识点

高一地理冰川的知识点高一地理冰川的知识点地球上的冰川是指由积雪经过漫长的时间累积而成的巨大冰体,它们不仅在地理形态和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对水资源的供应和全球海平面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冰川的形成、类型、运动过程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点。

一、冰川的形成冰川的形成是由于地球上部分区域的降雪量大于融雪量,导致积雪持续积累。

当积雪达到一定厚度时,下面的积雪会受到上层积雪的压力,经过高压作用逐渐变为冰粒,形成冰川。

二、冰川的类型根据冰川的大小、形态和分布,可以将冰川分为冰帽冰川、盖状冰川和谷冰川三种类型。

冰帽冰川是分布在高山或高原上的广大冰体,形成了冰川冰川帽;盖状冰川是形成在具有独特地理环境下的一种特殊冰体,主要分布在冰岛等地;谷冰川是形成在山谷内部,流经山区的冰体,是最常见的冰川类型。

三、冰川的运动过程冰川的运动主要有两种方式:内部的塑性流动和表面的滑移。

内部的塑性流动是指冰川内部的冰粒在巨大压力作用下,会发生塑性变形,并沿较高的地势方向慢慢流动;表面的滑移是指冰川表面的冰体在重力作用下,通过熔融或裂隙的形成,向下滑动。

四、冰川的侵蚀作用冰川不仅能把地表的石块、泥土和岩屑带到下游地区,还对地表的侵蚀作用起着重要作用。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冰碛的冲刷和磨蚀作用,能够深度剥蚀岩石,形成冰碛物和冰川地貌。

五、冰川的重要影响冰川对地球的形态演变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们能够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地理变化,如冰川的退缩和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的淹没风险加剧;其次,冰川还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冰川融水可以作为重要的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来源;此外,冰川的研究也对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未来冰川演化有重要参考意义。

综上所述,冰川作为地球上的重要地理现象之一,具有多种类型和运动过程,并对环境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了解冰川的知识点不仅可以增加地理学习的广度,也对我们深入理解地球的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冰川及冰川作用冰川的形成和类型

冰川及冰川作用冰川的形成和类型

冰川及冰川作用冰川的形成和类型冰川的形成和类型一、冰川的形成海拔高于雪线以上的地区,长年积雪,随着时间的推移,积雪增厚。

降到地表多角形的雪花因昼夜温度变化和压力作用,其边缘在白天增温而融化,在夜间又重新冻结,形成一层薄冰。

当积累到一定厚度后,松散的雪花便逐渐形成粒状的冰,即粒雪。

粒雪继续增厚,产生更大的静压力,排出空气,结成致密、透明,呈微蓝色的冰川冰。

冰川冰具可塑性,冰川冰在压力和重力作用下顺山坡或谷地向下运动,便形成冰川。

图12-2新鲜雪、粒雪、冰川冰的转变过程1.冰川的定义冰川(glacier)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是在高寒地区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再结晶聚积成巨大的冰川冰,因重力和压力使冰川冰流动而成为冰川。

冰川所含的水量,占地球上除海水之外所有的水量的97.8%。

如新疆的天山"一号冰川"是世界冰川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重点监测以研究世界气候变化的大陆冰川之一。

图12-3天山一号冰川及冰舌对比(左摄于1980;右摄于2005)2.雪线(snowline)雪线是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界限。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常年积雪。

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不能常年积雪,只能季节性积雪。

因此,冰川必须在雪线以上才能形成。

一个地区的海拔高度没有超过雪线,就不可能有冰川。

雪线高度在不同地区是不同的,它受温度、降水量及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具有从赤道向两极和自平地向高山递减的规律,所以低纬度地区的雪线位置必然比高纬度和极地的雪线高,例如,南美20°~25°间的安第斯山雪线高达6400m,是世界上雪线最高的地方(图12-4),我国祁连山南坡雪线在5000m左右,北坡的在4600m。

地形不仅影响温度,也影响降水分布,如由于喜马拉雅山阻挡了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使南坡的降水量多于北坡,所以南坡雪线在海拔4400~4600m,北坡的雪线在5800~6000m。

什么是冰川?

什么是冰川?

什么是冰川
冰川是指极地或者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

根据冰川的形态可将冰川分为:大陆冰川、山岳冰川和过渡性冰川。

大陆冰川为广大的冰川,指覆盖在大陆或高原区,所有的高山、低谷以及平原全部受到覆盖。

中央部位高,冰自中央向周围任何方向移动,不经融化而直接入海,因其覆盖整个陆地再由陆地边缘直接入海,故称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又称山地冰川,是冰川的一种类型。

山岳冰川主要分布于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带,山岳冰川发育在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区,沿山坡或者槽谷呈线状向下游缓慢流动,我国的冰川都属于山岳冰川。

分为山谷冰川和山麓冰川等。

山谷冰川是指在谷地中呈带状缝补的冰川,是规模最大的山岳冰川。

冰川长达数千米至数十千米以上,厚度多为数百米。

山麓冰川也是山岳冰川的一种,往往由多条山谷冰川向山麓作扇形伸展,相互连接而成。

为介于山岳冰川和大陆冰川的一部分。

什么是冰川?

什么是冰川?

什么是冰川?
一、冰川的概念与形成
冰川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由冰雪积聚而成的体积巨大的冰体。

它们通
常形成在极寒的高山和极地地区。

冰川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
气温低,这使得大量的积雪不易融化,二是积雪量大,使得积雪在不
断的堆积之下,逐渐变成了厚厚的冰层。

二、冰川的类型和流动方式
冰川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亚极地和高山型冰川。

前者位于极地和高纬
度的沿海地区,而后者则分布在高山地区。

而冰川的流动方式则主要
有两种:近地面流和内部融冰流。

前者指的是在冰川表层,雪和冰沿
着地形流动的一种流动方式,而后者则是在冰川内部,由于融冰水的
作用下,冰川内部也会产生流动。

三、冰川对环境的影响
冰川在地球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形成和消融都会对全球气
候产生影响。

冰川既能反射太阳辐射,又能缓冲降水,维持水文平衡,以及储存大量的淡水资源。

但是,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地球温度的
升高,冰川的面积不断缩小,融化速度加快,这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
环境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冰川旅游与保护
冰川旅游是目前非常流行的一种旅游方式,但也面临着冰川保护的问题。

部分旅游活动会对冰川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同时也会对冰川的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保护冰川环境,让冰川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重要问题。

五、结语
冰川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自然景观,它不仅是美丽的风景,同时也与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今天,冰川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保护冰川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之家,是每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

㈡ 侧碛堤
随着冰川的退却,原聚集在冰川两侧边缘的大量 碎屑物质堆积在地表,形成与冰川流向平行的长条形 冰碛堤岗,叫侧碛堤。
山麓冰川
三、冰川地质作用
㈠ 冰川的运动
任何冰川都有运动速度,一般以年为单位,由 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但有一种冰川能发生周期性 的突然前进,运动速度十分惊人。这种冰川叫波动 冰川,其运动规律不受气候变化控制。
冰川运动速度在冰川的各个部分是不一样的, 较快的是在冰川的中部,由此向上游和下游都逐渐 减薄。冰川通过陡坡常形成冰瀑布,这里运动速度 最快,因拉伸作用,冰面布满裂隙。冰川运动速度 随季节变化,一般夏季快于冬季,日间快于夜晚。
羊背石的发育
羊背石
冰擦痕
磨光面、擦痕
擦痕
磨光面、擦痕
二、冰碛地貌特征
㈠ 冰碛丘陵(基碛丘陵)
在冰川消融后,原来随冰川运行的表碛、中碛 和内碛等都坠落在底碛之上,形成低矮而波状起伏 的冰碛丘陵。它们分布零乱,大小不等,丘陵之间 经常出现宽浅的湖沼洼地。冰碛丘陵的形态和分布 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冰体消亡前的冰川下伏 地形或冰面起伏形态。冰碛丘陵广泛分布于大陆冰 川作用区,高度可达数十米或数百米,如东欧平原, 北美洲的北部。在大型山岳冰川作用区,也能产生 冰碛丘陵,但规模较小,相对高度由数米至数十米。
㈡ 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
冰川是一种巨大的侵蚀力。估计冰川的全部侵 蚀力可超过一般河流10~20倍。冰川本身的搬运力 量极为惊人,大陆冰川可以把大片基岩从原地搬走。 山岳冰川的搬运力也不小,喜马拉雅山有的漂砾直 径可达28m,重量可达万吨以上。
冰川的搬运
云南梅里雪山的明永冰川
漂砾
纯粹的冰川是没有什么侵蚀力量的。冰川所 以能侵蚀地表,主要依靠冰中所含的岩石碎块 (冰碛)。冰碛石愈大,刻蚀力量愈大。冰川底 部在滑运过程中不断挫磨冰床,这种作用叫做刨 蚀作用。另外,冰川还有一种掘蚀作用。冰床上 如果有因节理而已松动的岩块,其突出部分能与 冰冻结在一起,冰川向前移动时即把岩块掘出带 走。一条冰川究竟以刨蚀作用为主还是掘蚀作用 为主,将取决于冰床基岩的岩性。花岗岩节理发 育,有利于掘蚀作用的进行。因此,花岗岩地区 冰碛的漂砾特别多而又巨大。

冰川的分类和特征

冰川的分类和特征

冰川的分类和特征冰川是由大量的积雪和冰形成的,通常位于高山和极地地区。

它们以其壮丽的景观和令人惊叹的冰川动态而闻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冰川的分类和特征。

一、冰川的分类冰川可以分为两大类:冰川和冰盖。

1. 冰川冰川主要存在于高山地区,由于其形态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山地冰川:山地冰川是分布在高山地区的冰川,典型的例子是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

这种类型的冰川通常从山顶向下流动,形成冰峡谷和冰川舌。

(2) 冰川脉冰川:冰川脉冰川是由冰川脉堆积而成的冰员体,它们通常位于山脉的脊梁上。

(3) 冰川冰河:冰川冰河是由冰川消融形成的溪流和河流。

它们经常存在于冰川的边缘和底部。

2. 冰盖冰盖主要存在于极地地区,是由积累了数百万年的积雪和冰形成的。

冰盖通常有以下两种类型:(1) 冰帽:冰帽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冰盖,通常分布在高山地区的封闭盆地中。

它们的形状像一个圆顶,覆盖在山峰之上。

(2) 冰架:冰架是与陆地相连的冰盖,位于海洋上方。

冰架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冰川从陆地上流入海洋并停留在那里。

二、冰川的特征冰川以其独特的特征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冰川的几个主要特征:1. 积累区和消融区冰川通常分为积累区和消融区两个区域。

积累区是冰川的源头,主要由降雪和冻雨形成。

在这个区域,冰川的增长速度大于融化速度。

而消融区则是冰川的末端,融化速度大于增长速度。

这两个区域之间的平衡线标志着冰川的稳定状态。

2. 冰川舌冰川舌是冰川末端向前延伸的狭长地区,通常延伸到山谷之中。

冰川舌的形状各异,有的像船首,有的像管道,其形态取决于地形的特征。

3. 地磨效应冰川的移动和冰体内的破碎会导致一种称为地磨效应的现象。

冰川表面的冰碎石和颗粒通过摩擦力移动并磨损地表。

地磨效应造成的地貌特征包括锥状斗堆、龟裂状形状等。

4. 冰川流动冰川是一种可流动的冰体,它们的流动速度相对较慢,通常每年几十厘米。

冰川的流动是由重力作用和积雪积累形成的压力驱动的。

冰川的基本类型

冰川的基本类型

冰川的基本类型冰川的分类有按形态分类的,有按地理分类的,还有按冰川的物理性质分类的,分类方法很多,但多不完善。

最早的分类是根据冰川的形态划分的,虽然它不完备,但能在野外的实际考察中直观地进行初步划分,简单又方便,至今仍被较广泛采用。

地理分类是按冰川形态的区域特征划分的,实际上仍属形态分类法的派生,如它常分为阿尔卑斯型,斯堪的那维亚型,土尔其斯坦型等。

目前,从冰川学的角度进行分类的是物理分类方法,它是根据冰川的物理性质来划分的,是一种较为科学的分类法,但是,它必须要有足够的实际观测资料才能进行。

下面仅就常用的形态分类和物理分类分别加以简介。

(一)冰川的形态分类按照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地球上的冰川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即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

1.大陆冰川。

是不受地形约束而发育的冰川。

大陆冰川又叫大陆冰盖,也称极地冰盖,简称冰盖,国际上习惯把超过50000平方千米面积的冰川才当作冰盖。

目前,世界上主要是南极和格陵兰两大冰盖。

其中南极冰盖最为巨大,包括边缘分布着的冰架在内,总面积达1380万平方千米。

冰盖的平均厚度为720~2200米,最大厚度达4267米(图6-5)。

整个南极大陆几乎都被永久冰雪所覆盖,只有极少数山峰突出于冰面之上,称为冰原石山。

冰盖边缘有一些没有脱离冰盖的大冰流伸向海中,并漂浮于海上,有的可延伸几百千米,虽然冰体是运动着的,但其范围基本是稳定的,这叫冰架,或称冰棚。

比较著名的大冰架有罗斯冰架、菲尔希内尔冰架和罗纳冰架等。

在冰盖边缘的其他地方也常有一些冰舌伸入海上,这就是流动速度较快的溢出冰川。

冰架和溢出冰川都是陆缘冰,它们的前端由于消融而崩解,使大小不等的冰块在海上漂流,称为冰山。

格陵兰冰盖面积170万平方千米,由南北两个大冰穹组成,冰盖最大厚度3411米,其边缘没有大冰架,而溢出冰川甚多。

另外,在南北极地区的一些岛屿上,还形成许多比冰盖规模小得多的所谓冰帽或冰原。

如北极地区的斯瓦巴德群岛、新地岛、北地岛、加拿大极地岛和冰岛,以及南极地区的克尔格伦岛、布维岛等都有冰帽或冰原存在。

中国西部冰川类型及其特点

中国西部冰川类型及其特点

中国西部冰川类型及其特点
海洋型冰川(或温性冰川):
平衡线高度上年降水量: 1 000~3 000 mm
平衡线高度上夏季平均温度:1~5 ℃
活动层冰温> –1℃
冰床状况:可能存在融化(压力融点状态)
亚大陆型冰川:
平衡线高度上年降水量: 500~1 000 mm
平衡线高度上夏季平均温度: 0~3℃.
活动层冰温:–1~-10 ℃
冰床状况:压融点/冻结状态
极大陆型冰川:
平衡线高度上年降水量: 200~500 mm
平衡线高度上夏季平均温度: <-1 ℃
冰床状况:冰川底部处于冻结状态
冰川运动:缓慢
中国西部不同类型冰川空间分布
Continental glaciers
Sub-continetal glaciers
Maritime glaciers
分析表明中国西部的冰川平衡线高度上降水-气温组合是决定冰川性质的重要影响因素。

(1)除坡度和厚度温度等因素外,运动速度与冰川长度有很大关系: 冰川越长运动速度越大(2)不同类型冰川:海洋型>大陆型> 极大陆型
海洋性冰川: 通常在百米/每年量级,阿扎冰川438m a-1 , 横断山冰川最大可达500m a-1 。

大陆型冰川:一般几十米量级,在观测到的最大速度为珠峰绒布冰川达117 m a-1。

极大陆型冰川:在西昆仑崇侧冰帽测得的4.16 m a-1 。

(3)同一点上:运动速度随时间有变化,暖季大于冷季;随着冰川减薄和退缩,速度减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冰川发育的水热条件和物理性质可把我国的冰川划分为三大类:极大陆型冰川、亚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

A. 海洋型冰川(或称温冰川),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和川西、滇西北地区,包括横断山区和西藏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山东段及念青唐古拉山的中东段,冰川面积约达13200平方公里,占我国冰川总面积的22%。

这里有丰沛的夏季风降水,冰川区平衡线高度上年降水量达1000—3000毫米,夏季温度为1—5℃,冰温在-1—0℃之间,平衡线较低,因而对气候变暖极为敏感。

小幅度气温升高可导致平衡线大幅度升高和冰川大面积萎缩,但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较差。

B. 亚大陆型(或称亚极地型)冰川,面积是三类冰川中最大的,达27200 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46%,分布于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中东段、昆仑山东段、唐古拉山东段、念青唐古拉山西段、冈底斯山部分、喜马拉雅山中、西段的北坡以及喀喇昆仑山北坡。

冰川平衡线高度上年降水量在500—1000毫米,年均气温-6—-12℃,夏季气温0—3℃,20米深度以内冰温为-1—-10℃。

C. 极大陆型(或称极地型)冰川,分布于中、西昆仑山、羌塘高原、帕米尔东部、唐古拉山西部、祁连山西部、冈底斯山西段,面积约19000平方公里,占我国冰川总面积的32%。

冰川区年降水量为200—500毫米,平衡线处平均温度低于-10℃,曾测得古里雅冰帽10米深处冰温为-19℃,冰面夏季气温低于-1℃。

在极其干燥寒冷的环境下,冰川热量支出以蒸发为主,消融很弱,冰层多连底冻结,冰流速迟缓,由此对升温敏感性很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