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地理基本常识
天文地理-基本常识

天文地理基本常识宇宙的奥秘与地球的美丽宇宙是一个广阔无垠的空间,包含了无数的星系、恒星、行星、卫星以及其他天体。
它是由物理定律和自然力量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其起源、演化和未来仍然是一个谜团。
我们所在的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它拥有独特的地质、气候和生物特征,是生命的摇篮。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大约是23小时56分4秒。
这个自转运动导致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以及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完成一次公转大约需要365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年。
这个公转运动导致了季节的变化和昼夜长度的变化。
地球的地理特征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其表面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地球的陆地被划分为七大洲,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这些洲之间通过陆地桥、海峡和运河相互连接。
地球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71%,它们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地球的气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包括地球的倾斜角度、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海洋流等。
地球的气候影响着生物的分布和生存条件。
地球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湿地和海洋等。
这些生态系统为生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场所,同时也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
人类与地球的关系人类是地球上的生物之一,我们的生活和活动对地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类通过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方式改变了地球的地理和生态环境。
然而,人类的活动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资源过度开发等。
因此,保护地球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天文地理是研究宇宙和地球的科学领域,它揭示了宇宙的奥秘和地球的美丽。
通过了解天文地理的基本常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我们所处的宇宙和地球,并意识到人类与地球的关系。
只有通过保护地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才能确保地球的未来和人类的福祉。
天体物理学与地球科学天体物理学是研究宇宙中各种天体的性质、演化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小学科学天文地理知识点大全

小学科学天文地理知识点大全一、地理知识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岩石层,地核则是地幔之下的炽热金属层。
2. 大地形和水文系统地球上的大地形主要有高山、平原、丘陵、盆地和河流等。
水文系统包括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的分布和特点。
3. 气候和气象现象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雨、风向等。
气象现象包括雨、雪、雷电、云朵等天气变化和表现。
4. 生物和生态系统生物是指地球上的各类生命,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相互关联的生态单位,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5. 国家和地理位置学习地理知识还包括了解各个国家的位置,国界等重要地理信息,例如中国的位置和重要的省份、城市。
二、天文知识点1. 星星和星座天空中的星星有很多不同的亮度和颜色,它们组成了各式各样的星座。
著名的星座有大熊座、小熊座和猎户座等。
2. 行星和太阳系太阳系由八大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以及其他行星和小行星组成。
3. 月球和行星运动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围绕地球运转。
行星也有它们自己的运动方式,例如地球绕太阳运动,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4. 日食和月食日食是指太阳被月球遮挡的现象,而月食是指地球阻挡住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的现象。
5. 太阳能和星际空间太阳是一颗恒星,它是地球上生命的能量来源,例如太阳能。
星际空间还有许多神秘的星系、星云和黑洞等待我们去探索。
以上是小学科学天文地理知识点的大致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太阳系和宇宙的奥秘,培养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同时,地理知识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各个国家的人文地理特点,增长见识,拓宽视野。
让我们一起去探索科学的奇妙之旅吧!。
天文地理的知识点总结

天文地理的知识点总结天文地理是一门研究天体和地球的科学,它涉及到广泛的知识点,包括宇宙的起源、行星的运行、地球的结构等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天文地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1. 天体的分类天体是指宇宙中的物体,包括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
按照大小和组成的不同,天体可以分为恒星、行星和卫星三类。
恒星是宇宙中的主要能量来源,它们通过核聚变反应产生能量并发光。
恒星按照亮度和温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如主序星、巨星和超巨星等。
行星是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它们没有自己的光源,只能反射恒星的光。
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可以分为内行星和外行星,内行星包括水金火木土等,外行星包括天王星和海王星等。
卫星是围绕行星或其他天体运行的天体,比如地球的月亮就是一个卫星。
卫星可以分为自然卫星和人造卫星两类,自然卫星是宇宙中形成的天体,人造卫星是人类发射到太空中的人造物体。
2. 宇宙的起源宇宙的起源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是大爆炸理论,它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巨大的爆炸,随后不断膨胀和冷却,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宇宙。
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在起源时是非常炽热和致密的,随着膨胀和冷却,物质逐渐凝聚形成了恒星、星系和行星等天体。
而宇宙的膨胀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这被称为暗能量。
3. 行星的运行行星的运行是天文地理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涉及到行星的轨道、自转和公转等运动。
行星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行星在轨道上运行时,它们离太阳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这导致了行星的季节变化。
行星的自转是指行星围绕自身轴心旋转的运动,这决定了行星的昼夜变化和赤道地区的气候特征。
行星的公转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运动,它决定了行星的年份和季节的变化。
4. 地球的结构地球是我们所生活的星球,它由不同的层次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它包括陆地和海洋两部分。
天文地理的基础知识

天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天文地理是研究地球和宇宙的科学领域,涵盖了广泛的知识和概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天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包括行星、恒星、天体运动、地球结构和地球的气候等。
通过了解这些基本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作和我们所处的宇宙。
一、行星行星是太阳系中的天体,按照离太阳的距离可分为内行星(如水星、金星)和外行星(如火星、木星)。
它们围绕太阳运行,并自身旋转。
行星的运动规律主要受到万有引力的影响。
行星还有自身的特点,如水金星较接近太阳,因此温度较高,而火星则有可能存在液态水和生命迹象。
二、恒星恒星是宇宙中独立存在的发光天体,它们产生能量的方式是通过核聚变。
太阳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颗恒星,它是地球上万物存在的重要能量来源。
恒星的亮度和温度有所不同,这取决于它们的质量和年龄。
三、天体运动1.自转与公转自转是指天体绕自身轴心旋转的运动。
例如,地球自转使得白天和夜晚交替出现。
相比之下,公转是指天体绕着另一个物体运动,例如地球绕太阳的公转使得四季的变化。
2.季节变化与日食月食季节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呈现出轻微的倾斜。
这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从而引发了四季的变化。
日食与月食是由于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造成的,它们是天文学中的重要现象。
四、地球结构地球由几个不同的层次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外部层,它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层次,它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部分,由熔融的金属组成。
五、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是指一定地区多年平均的天气状况。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海洋影响、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重要影响。
结论天文地理的基础知识涉及行星、恒星、天体运动、地球结构和地球气候等方面。
通过了解这些基本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宇宙和地球是如何运行的。
这些知识不仅仅对于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对于我们所处的宇宙和地球的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天文地理基本常识

中国天文地理基本常识1 中国术数常常以天干、地支表示月分,当地支是「辰」的时候,即农历几月?2 冬至在农历哪一个月内?3 古人把每个月的哪一日叫做「晦」?4 农历戌年对应的生肖是甚么?5 那种日历配合中国节气比较固定,阴历还是阳历?6 现代时间早上七时至早上九时,是十二时辰的甚么时辰?7 二千年前,中国人的祖先用一种仪器来观察太阳,并定出一年有三百六十五点二五日,这仪器称甚么?8 中国节气中的立夏、小满在阳历哪个月?9 腊月是指农历哪一个月分?10 农历巳年对应的生肖是甚么?11 中国古代有所谓「论天三家」,即是盖天说、浑天说和甚么说?12 农历寅年对应的生肖是甚么?13 农历丑年对应的生肖是甚么?14 现代时间下午五时至下午七时,是十二时辰的甚么时辰?15 周历以哪个月为岁首?16 农历酉年对应的生肖是甚么?17 立春、清明、重阳,哪一项不属於节气的名称?18 农历子年对应的生肖是甚么?19 现代时间下午一点至下午三点,是十二时辰的甚么时辰?20 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是甚么时辰?21 现代时间零晨一时至零晨三时,是十二时辰的甚么时辰?22 中国节气中立冬,小雪在阳历哪一个月?23 天干中最后一个称甚么?24 世界第一座机械计时工具,是利用水力推动齿轮的「水运仪象台」,它於中国哪个朝代制成?25 现代时间清早五时至早上七时,是十二时辰的甚么时辰?26 天干、地支相配的第一组叫甚么?27 中国节气中,立春、雨水在阳历哪个月?28 农历未年对应的生肖是甚么?29 中国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在一九三四年创建第一所现代天文台叫甚么名字?30 农历申年对应的生肖是甚么?31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所有恒星分为「三垣」以及几多组星宿?32 现代时间上午九时至上午十一时,是十二时辰的甚么时辰?33 公元一九九四年二月十日后的一年,农历是甚么干支?34 农历亥年对应的生肖是甚么?35 现代时间晚上七时至晚上九时,是十二时辰的甚么时辰?36 十二时辰的最后一个时辰是甚么时辰?37 现代时间凌晨三时至五时,是十二时辰的甚么时辰?38 农历辰年对应的生肖是甚么?39 子、丑、寅、卯,是属天干还是地支?40 农历卯年对应的生肖是甚么?41 中国节气中寒露、霜降在阳历哪个月?42 中国节气中惊蛰、春分在阳历哪个月?43 农历午年对应的生肖是甚么?44 中国节气中小暑、大暑在阳历哪个月?45 古代记时,每个时辰约等於今日几小时?46 天干中甲、乙、丙、丁、戊、己之后一个是甚么?47 明、清朝掌管天文、历法等等事务的政府机构称为甚么?48 江苏、无锡以哪一种工艺品闲名全国?49 万里长城其中一个关口「居庸关」,位於中国哪一个名城附近?50 有「龟城」之称的是中国四川省哪一个城市?51 趵突泉在中国哪一个城市?52 《永州八记》是唐朝柳宗元被贬官永州时的作品,永州位於现在哪一省?53 长江三峡是指巫峡、瞿唐峡及甚么峡?54 中国哪一省简称为「冀」?55 中国着名的四大镇,是佛山镇、景德镇、汉口镇和哪一个镇?56 中国有四大米市,是芜湖、长沙、九江和哪一个市?57 风景名胜「莫愁湖」位於哪一省?58 中国有座地表温度达摄氏七十度以上的火焰山,位於甚么省?59 万里长城西边关口「嘉峪关」在中国哪一省?60 岱宗是指中国哪座名山?61 中国风景名胜「白马寺」在哪一个城市?62 武汉市是由汉口、汉阳及甚么组成的?63 中国汉朝的丝绸之路,最远去到何地?64 中国四大风筝产地:北京、天津、南通和山东哪一处?65 旅游胜地「黄山」在哪一省?66 中国最大的咸水湖是哪一个?67 钱塘江在中国哪一省?68 天府之国指中国哪一省?69 「十万军声一夜潮」描绘的是中国哪一条江景色?70 巴江、怒江、岷江,哪一条江不是四川省内四条大川之一?71 中国三大石窟艺术,指的是大同云岗窟、洛阳龙门窟及敦煌哪一个窟?72 风景名胜「华清池」位於哪一省?73 旅游胜地「九寨沟」在四川省和哪一省交界附近?74 中国有四大佛山,是五台、普陀、九华和甚么山?75 长江最大出口的岛屿叫甚么名字?76 杭州西湖在中国哪一省?77 印章石之中有名的「昌化鸡血石」产於哪一省?78 宋朝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使岳阳楼名扬天下,岳阳楼位於哪一个湖畔?79 中国福建省简称为甚么?80 中国境内哪一省或自治区最多人信仰伊斯兰教?81 万里长城最东面的关口是甚么关?82 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世界天文地理知识大全精选_小学生天文地理常识大全

世界天文地理知识大全精选_小学生天文地理常识大全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生活中有哪些天文地理知识是需要我们熟悉的,世界天文地理知识哪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几篇关于世界天文地理知识大全精选_小学生天文地理常识大全,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1】天文地理知识1、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2、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3、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4、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5、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6、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7、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8、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9、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10、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11、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12、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13、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14、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15、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16、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潮汐是怎样产生的?到过海边的人都知道,海水有涨潮和落潮现象。
涨潮时,海水上涨,波浪滚滚,景色十分壮观;退潮时,海水悄然退去,露出一片海滩。
我国古书上说:“大海之水,朝生为潮,夕生为汐。
”那么,潮汐是怎样产生的?古时候,很多贤哲都探讨过这个问题,提出过一些假想。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地球和人一样,也要呼吸,潮汐就是地球的呼吸。
13条天文地理的冷知识

13条天文地理的冷知识
13条天文地理的冷知识
1.我国测量海拔是以黄海的平均海平面作为零点的。
2.湖南湖北的“湖”是指洞庭湖。
3.唯一一个国家领土同时跨越东西南北半球的国家是基里巴斯。
4.中国领土跨5个时区。
5.牛郎星位于天鹰座。
织女星位于天琴座。
6.按星区划分,全天共有88个星座。
7.银河系的中心位于人马座。
8.太阳系行星中在地球上看起来最亮的是金星。
9.肉眼看来,星空中最亮的恒心是天狼星。
10.月球的自转周期是27天。
11.用来辨别方向的北极星是小熊星座的。
12.西印度群岛位于大西洋西部。
13.除梵蒂冈外,意大利还包围了另一个国中之国圣马力诺。
自然科技常识:天文地理知识

1.恒星
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自身能发光,由炽热气体组成,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2.太阳
太阳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球状天体,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130万倍。
太阳的大气结构即为太阳的外部结构,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扰乱地球大气的电离层;②产生“磁暴”现象;③产生极光。
Hale Waihona Puke 3.行星 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它们不发光,质量比太阳小得多。太阳系目前已知的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日食
当太阳、月球、地球运行约成一直线时,月球阴影掠过地球,会造成日食。依目视太阳被月球遮掩的多少,可分为日偏食、日全食和日环食。
10.堰塞湖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中国东北的镜泊湖即是典型的熔岩堰塞湖。
11.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12.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13.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14.四大河流
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
15.五岳
(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16.五湖
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17.四海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8.喀斯特地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文地理基本常识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一、天文学基本名词
天文地理:泛指知识、学问,这种说法由来已久,例如许多旧小说中说到一个人很有学问,就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天球:以观测者为球心,以无限大为半径所描绘出的假想球面,我们看到的天体(星星、月亮、太阳)是其在这个巨大的圆球的球面上的投影位置。
周日视运动:由于地球自转(自西向东),所以地面上的观测者看到的天体在一天中在天球上自东向西沿着与转轴垂直的平面内的小圆转过一周。
子午圈:过观测者的天顶和南北天极的大圆。
中天:天体经过观测者的子午圈时,叫做中天。
由于地球的自转,天体一天要穿过子午圈两次,其中离观测者天顶较近一次(一般是晚上的那一次)叫上中天。
另外那一次叫下中天
黄道:简单的说就是太阳在天球中的运行轨迹。
由于运动的相对性,所以黄道也就是地球公转轨道与天球的交线。
目视星:肉眼所看到的星星。
二、中国古代天文地理学成就
日食记录:流星,新星和超新星,彗星,五星连珠,太阳黑子,石刻。
历法:治历方法,节气,《太初历》、《大明历》、《大衍历》、《授时历》。
天文著作:《甘石星经》、《灵宪》。
天文仪器:圭表,日晷,漏刻,浑仪,浑天仪,地动仪,浑象,简仪,仰仪,水运仪象台。
著名天文学家:甘德,落下闳,张衡,祖冲之,张遂(僧一行),郭守敬,沈括。
著名地理学家:裴秀,郦道元,徐霞客,魏源。
天文地理学成就:制图六体,风的观测和仪器,降水的观测和仪器,湿度的观测和仪器,地震仪的发明,云的观测和云图集,《水经注》,《徐霞客游记》,《海国图志》。
三、中国古代天文学简述
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
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
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
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
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
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
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
好保存者。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
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
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此外,西汉的落下闳改制了浑仪,这种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几乎历代都有改进。
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为动力的浑象。
元代的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
我国对哈雷彗星观测记录久远、详尽,无哪个国家可比。
我国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都有记录。
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一座汉朝古墓内发现了一幅精致的彗星图,图上除彗星之外,还绘有云、气、月掩星和恒星。
天文史学家对这幅古图做了考释研究后,称之为《天文气象杂占》,认为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图。
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各种形态的彗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不仅画出了三尾彗、四尾彗,还似乎窥视到今天用大望远镜也很难见到的彗核,这足以说明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是何等的精细入微。
古人勤奋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这类天象,掌握他们的规律性,用来确定四季,编制历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我国古代历法不仅包括节气的推算、每月的日数的分配、月和闰月的安排等,还包括许多天文学的内容,如日月食发生时刻和可见情况的计算和预报,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预报等。
一方面说明我国古代对天文学和天文现象的重视,同时,这类天文现象也是用来验证历法准确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测定回归年的长度是历法的基础。
我国古代历法特别重视冬至这个节气,准确测定连续两次冬至的时刻,它们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回归年。
根据观测结果,我国古代上百次地改进了历法。
郭守敬于公元1280年编订的《授时历》来说,通过三年多的两百次测量,经过计算,采用365.2425日作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
这个数值与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相同,而在六七百年前,郭守敬能够测算得那么精密,实在是很了不起,比欧洲的格里高列历早了300年。
我国的祖先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时,就已经懂得按照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时间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太阳周而复始的东升西落运动,使人类形成了最基本的时间概念- "日",产生了"天"这个最基本的时间单位。
大约在商代,古人已经有了黎明、清晨、中午、午后、下午、黄昏和夜晚这种粗略划分一天的时间概念。
计时仪器漏壶发明后,人们通常采用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一百刻的做法,夏至前后,"昼长六十刻,夜短四十刻";冬至前后,"昼短四十刻,夜长六十科";春分、秋分前后,则昼夜各五十刻。
尽管白天、黑夜的长短不一样,但昼夜的总长是不变的,都是每天一百刻。
包括天文学在内的现代自然科学的极大发展,最早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
文艺复兴时期大致从14世纪到16世纪,大体相当于我国明初到万历年间。
这200年间,我国天文学的主要进展至少可以列举以下几项:翻译阿拉伯和欧洲的天文学事记;从公元1405-1432年的20多年间,郑和率领舰队几次出国,船只在远洋航行中利用"牵星术"定向定位,为发展航海天文学做出了贡献;对一些特殊天象做了比较仔细的观察,譬如,1572年的"阁道客星"和1604年的"尾分客星",这是两颗难得的超新星。
我国古代观测天象的台址名称很多,如灵台、瞻星台、司天台、观星台和观象台等。
现今保存最完好的就是河南登封观星台和北京古观象台。
我国还有不少太阳黑子记录,如公元前约140年成书的《淮南子》中说:"日中有乌。
"公元前165年的一次记载中说:"日中有王字。
" 战国时期的一次记录描述为"日中有立人之像"。
更早的观察和记录,可以上溯到甲骨文字中有关太阳黑子的记载,离现在已有3000多
年。
从公元前28年到明代末年的1600多年当中,我国共有100多次翔实可靠的太阳黑子记录,这些记录不仅有确切日期,而且对黑子的形状、大小、位置乃至分裂、变化等,也都有很详细和认真的描述。
这是我国和世界人民一份十分宝贵的科学遗产,对研究太阳物理和太阳的活动规律,以及地球上的气候变迁等,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对哈雷彗星观测记录久远、详尽。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的彗星,各国学者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
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史籍和地方志中都有记录。
实际上,我国还有更早的哈雷彗星记录。
我国已故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在晚年考证了《淮南子·兵略训》中"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这段文字,认为当时出现的这颗彗星也是哈雷彗星。
他计算了近四千年哈雷彗星的轨道,并从其他相互印证的史料中肯定了武五伐纣的确切年代应为公元前1056年,这样又把我国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的年代往前推了800多年。
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一座汉朝古墓内发现了一幅精致的彗星图,图上除彗星之外,还绘有云、气、月掩星和恒星。
天文史学家对这幅古图做了考释研究后,称之为《天文气象杂占》,认为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图。
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各种形态的彗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不仅画出了三尾彗、四尾彗,还似乎窥视到今天用大望远镜也很难见到的彗核,这足以说明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是何等的精细入微。
我国古代对著名的流星雨,如天琴座、英仙座、狮子座等流星雨,各有好多次记录,光是天琴座流星雨至少就有10次,英仙座的至少也有12次。
狮子座流星雨由于1833年的盛大"表演"而特别出名。
从公元902~1833年,我国以及欧洲和阿拉伯等国家,总共记录了13次狮子座流星雨的出现,其中我国占7次,最早的一次是在公元931年10月21日,是世界上的第二次纪事。
从公元前7世纪算起,我国古代至少有180次以上的这类流星雨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