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刘姥姥进大观园(名师教案)
24 刘姥姥进大观园(名师教案)【九上部编语文】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4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主要内容。
2.通过对人物典型语言和动作描写的分析,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拓展阅读相关章节,深入探究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阅读《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相关回目。
2.搜集整理曹雪芹及《红楼梦》的相关常识。
3.自读《刘姥姥进大观园》,扫清字词障碍(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248“字词清单”)。
【教学过程】一、重温经典,切入课题1.重温经典说说你所知道的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的书名、作者、朝代、主要人物等常识。
资料助读1:四大古典名著小常识课件出示:2.切入课题四大古典名著,是中国文学之瑰宝,对青少年来说,阅读四大名著既能领略中国文化之独特与优美,又能提升语文素质,何乐而不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的经典片段——《刘姥姥进大观园》,学习它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感悟它深邃的思想。
【设计意图】重温四大古典名著,唤醒学生的记忆,沉淀传统文化的精髓。
简述其阅读价值,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后自然切入课题,明确本文主要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学有所向。
二、检查预习,了解《红楼梦》1.我说《红楼梦》资料助读2:《红楼梦》课件出示:《红楼梦》是中国清代长篇小说,它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红楼梦》以其内涵的丰厚和艺术的精湛,成为我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和中华文化优秀代表之一。
古语有云“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鲁迅先生也曾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
”《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而成,“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部巨著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但全书尚未完稿,他就因爱子夭折悲伤过度而一病不起,“泪尽而逝”,终年还不到五十岁。
第24课《刘姥姥进大观园》名师教案

24* 刘姥姥进大观园《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又名《石头记》《金玉缘》。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1.疏通字词,了解文意,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一、新课导入(运用多媒体插播视频《刘姥姥一进荣国府》)通过视频我们对本文的主人公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积累生字词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潇.湘(xiāo) 篾.片(miè) 发怔.(zhèng)麈.尾(zhǔ) 砒.霜(pī) 蓼溆..(liǎo xù)岔.气(chà) 促.狭(cù) 戗.金(qiàng)秋爽斋.(zhāi)2.作者链接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
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颙之子(一说曹北页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
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刘姥姥进大观园》示范教案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蓼溆、肏攮、敁敠”等字词的读音,以及“篾片、调停、撮弄、不伏手、促狭鬼”等词语的含义,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了解作者及《红楼梦》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了解文意,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2.整体感知本文的结构内容。
3.学习借鉴刻画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其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不慕富贵、勤俭节约的高尚品格与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借鉴刻画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其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把握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插播视频《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根据教学需要可适当截取)通过视频我们对本文的故事和主人公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通过刘姥姥的言行举止来分析她的性格特点。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约生于1724年)。
以下是刘姥姥是贾贾的渊源:刘姥姥的女婿姓王,小名狗儿,祖上曾在京做小官,与王夫人之父连宗,此事只有“王夫人与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知有此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狗儿祖父只有一个儿子,已故。
狗儿的父亲也只有狗儿一个儿子,因家业萧条,搬回原乡住。
狗儿与嫡妻刘氏生有一子一女,刘氏便是刘姥姥的女儿了。
刘姥姥“是个积年的老寡妇”,只有一女,女婿将刘姥姥接了来一起住,帮带带孩子。
刘姥姥老来有所依靠,“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2.知识链接《红楼梦》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
《刘姥姥进大观园》名师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刘姥姥进大观园》名师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刘姥姥进大观园》名师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刘姥姥进大观园》名师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刘姥姥进大观园》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篇目之一,它生动地描绘了晚清社会各阶层的风貌和相互关系,反映了一种深厚的人文情怀。
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经典篇目之一,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去感受其中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本文旨在分享一篇《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名师教案,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一、课堂导入导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还能够让学生进入教学状态,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在本篇教案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课件、小视频等多种形式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背景和主题内容,画面和音乐的烘托下,可以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课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课文阅读是主要环节之一,它是学生理解文本、体味语言魅力、领悟文化内涵的关键。
对于《刘姥姥进大观园》这样的文学作品,教师需要通过多次阅读,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在语言、人物、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
建议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阅读: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对整个故事进行整体把握和感性理解;其次,通过对关键段落和细节的逐层递进解释和解读,深入理解主题;最后,结合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度分析,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拓展。
三、思考题目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思考题目,引导学生开展思考和讨论,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主题。
以下是几道示范题目:1. 故事的背景是晚清时期,那个时代的特点是什么?人们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2. 故事中出现的园林文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你喜欢这种文化吗?3. 文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影响?4. 故事主题是什么?在当代社会中,有什么启示和借鉴价值?四、课后练习练习和复习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能够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查漏补缺,并能够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2024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目录CONTENCT •课程背景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点梳理与拓展•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活动设计•练习题设计与解题策略分享•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01课程背景与目标教材分析与定位教材内容《刘姥姥进大观园》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重要课文,选自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
教材定位本文作为一部古典名著的节选,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通过学习本文,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学情分析及预期目标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古典名著的阅读和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预期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刘姥姥这一角色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百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文章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古典名著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以及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所传达的深层意义。
课时安排与进度课时安排本文安排3个课时进行教学,每个课时45分钟。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并梳理故事情节;第二课时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探讨文章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百态;第三课时进行课堂讨论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02文本解读与赏析《刘姥姥进大观园》概述作者与背景介绍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创作背景。
故事梗概刘姥姥三次进入大观园的经历概述。
文学价值与地位《刘姥姥进大观园》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文学价值。
010203刘姥姥形象贾母等人物形象人物塑造手法人物形象塑造及特点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朴实、善良、机智。
与刘姥姥形成鲜明对比的贵族阶层人物特点。
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03情节发展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分析情节发展对人物性格的展现和主题思想的深化。
2024《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

01课程介绍与目标Chapter《刘姥姥进大观园》背景及作者简介01让学生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02030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封建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复杂多样性。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并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表达。
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四个部分,包括文本阅读、人物时间安排分钟。
具体安排•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第四课时课程安排与时间02文本解读与赏析Chapter文本概述及主要情节梳理文本背景介绍主要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分析刘姥姥朴实善良、机智幽默的农村老妇,通过她的视角展现了大观园和贾府的奢华生活,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贫富差距。
贾母慈祥宽厚、威严并重的贾府老祖宗,她对刘姥姥的善待体现了封建家长的仁慈和威严。
王熙凤机智泼辣、善于察言观色的贾府大管家,她对刘姥姥的接待既体现了她的精明能干,也揭示了封建家庭中的复杂人际关系。
艺术手法鉴赏与经典语句解读艺术手法鉴赏经典语句解读03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Chapter揭示社会阶层差异批判封建礼教揭示人性弱点030201社会现象揭示与批判意识表达传统文化传承及其现实意义思考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家庭伦理道德思考人与自然关系1 2 3追求艺术美感体现人文关怀倡导社会公正与平等审美价值追求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体现04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Chapter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及比较阅读指导推荐项比较阅读影视改编作品欣赏与评论写作指导影视作品推荐评论写作指导学生撰写影视评论,分析改编作品在呈现原著精神、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删减等方面的得失。
跨学科知识链接:历史、民俗、艺术等民俗文化历史背景讲解小说中涉及的民俗文化,如礼仪、节庆、饮食等,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艺术特色05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活动设计Chapter角色扮演游戏:体验刘姥姥进大观园过程活动目的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活动反思分组讨论会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让他们在交流中拓展视野、增长见识。
《刘姥姥进大观园》优秀教案

《刘姥姥进大观园》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红楼梦》的相关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梳理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分析刘姥姥的形象特点,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文本、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刘姥姥这一人物的同情与尊重,培养学生的悲悯情怀。
让学生感受《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刘姥姥的形象特点,理解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品味文中幽默风趣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红楼梦》的相关知识和文学常识,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诵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点拨法:在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对刘姥姥这个人物有什么印象?”从而导入新课。
2、作者及作品简介介绍曹雪芹及《红楼梦》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艺术成就。
强调《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目的是什么?4、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小组讨论:刘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
归纳刘姥姥的形象特点:朴实善良、聪明机智、风趣幽默、善于迎合。
九年级语文上册《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优秀3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优秀3篇九年级语文上册《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篇一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这部巨著中,有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她看似与贾府毫不相干,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用她的视野见证了贾府的荣辱兴衰,这个人就是刘姥姥。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曹雪芹的妙笔,看一看刘姥姥在大观园里,上演了一场怎样的好戏。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小说家,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祖籍辽宁铁岭,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2)背景链接“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活跃在人们口头的俗语。
凡读过《红楼梦》,没有不知道大观园的。
它“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的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真不愧“芳园应锡大观名”。
现存的曹雪芹写作的前八十回中,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基本上是以大观园作为背景的。
它是全书主要人物活跃的舞台,重要情节展开的场景,而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在它的衬托下得到充分的表现。
如果说《红楼梦》展现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经历的兴衰,那么大观园本身就是个有力的见证,它是《红楼梦》整个艺术构思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曹雪芹所着意创造的一个焕发出特殊光彩的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形象。
我们今天从现实主义创作角度来考察,它也是构成“典型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
2.生难字词(1)字音蓼溆(liǎo xù)撮弄(cuō)发怔(zhèng) 岔气(chà)促狭(cù xiá) 筵席(yán xí)(2)词义【调停】安排处理。
【撮弄】戏弄。
【岔气】指呼吸时两肋觉得不舒服或疼痛。
【发怔】发呆。
【促狭】爱捉弄人,刁钻。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快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明确:本文的结构可分为两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主要内容。
2.通过对人物典型语言和动作描写的分析,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拓展阅读相关章节,深入探究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阅读《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相关回目。
2.搜集整理曹雪芹及《红楼梦》的相关常识。
3.自读《刘姥姥进大观园》,扫清字词障碍(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248“字词清单”)。
【教学过程】一、重温经典,切入课题1.重温经典说说你所知道的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的书名、作者、朝代、主要人物等常识。
资料助读1:四大古典名著小常识课件出示:2.切入课题四大古典名著,是中国文学之瑰宝,对青少年来说,阅读四大名著既能领略中国文化之独特与优美,又能提升语文素质,何乐而不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的经典片段——《刘姥姥进大观园》,学习它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感悟它深邃的思想。
【设计意图】重温四大古典名著,唤醒学生的记忆,沉淀传统文化的精髓。
简述其阅读价值,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后自然切入课题,明确本文主要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学有所向。
二、检查预习,了解《红楼梦》1.我说《红楼梦》资料助读2:《红楼梦》课件出示:《红楼梦》是中国清代长篇小说,它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红楼梦》以其内涵的丰厚和艺术的精湛,成为我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和中华文化优秀代表之一。
古语有云“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鲁迅先生也曾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
”《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而成,“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部巨著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但全书尚未完稿,他就因爱子夭折悲伤过度而一病不起,“泪尽而逝”,终年还不到五十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教师适当补充,这样自主学习与助读相结合,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也能更大程度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名著的习惯。
2.字词小剧场课件出示:先给加点字词注音,弄清词义;然后选择其中一组场景连词成句。
场景一:篾.片(miè)银箸.(zhù)撮.起(cuō)调.停(tiáo)场景二:蓼溆..(liǎoxù)促.狭鬼儿(cù)筵.席(yán)发怔.(zhèng)三、初读,把握文章文脉,理清行文思路自读,自主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1)结合旁批梳理情节:以短语或者句子形式呈现。
(2)梳理文章写法,用一个字概括学习聚焦点。
(学生展示,教师点拨)预设:(1)情节:①凤姐为了取悦于贾母,与鸳鸯商议拿刘姥姥取笑;刘姥姥在鸳鸯和凤姐的导演下故意出洋相,在场之人展现了各具情态的笑剧;最后二人分别向刘姥姥解释和赔不是,与开头照应。
②预谋设局—私下沟通—上演笑剧—众人反应—道歉感慨。
(2)写法:①设置悬念(从教材P132旁批1“她们会如何拿刘姥姥‘取个笑儿’呢?”可知)②正侧相衬(从教材P133旁批“此处写众人的笑,绘声绘色,各具情态,体会其中的妙处”与P134旁批1“刘姥姥的话体现了她怎样的特点”可知)③生动描写(从教材P133旁批“此处写众人的笑,绘声绘色,各具情态,体会其中的妙处”可知)学习聚焦点:笑(包括背景、妙处、背后隐含的意义)【设计意图】自读课文,要让学生充分利用旁批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板块指导学生根据小说特点,梳理小说学习重点,为后面理解文本的内涵外延等做好铺垫,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教材不过是个例子”的教法。
四、细读,品析笑因笑态,习得写人之法1.寻读,辨析笑因之源(1)学生批注笑因,教师走动问询。
(2)学生交流展示,教师适时点拨。
课件出示:语言角度:刘姥姥夸张的乡土庄户之语:“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锨还沉,那里拿的动他?”刘姥姥自我丑化的粗俗之语:“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刘姥姥故作不知的朴实之语:“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蛋也小巧,怪俊的。
我且得一个儿!”行为角度:滑稽之态:“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
忙放下筷子,要亲自去拣”。
2.指导朗读,读出笑因韵味学生自主朗读,再小组交流,最后展示点评。
课件出示:示例1:“闹”“撮”,注意读出刘姥姥使不习惯沉且滑的筷子,夹不住鸽子蛋,以至于鸽子蛋满碗乱跑的情形的动态感,突出刘姥姥夹鸽子蛋的窘态。
示例2:“伸”,注意读出刘姥姥吃鸽子蛋时小心翼翼而又憨态可掬的情态。
示例3:“滑”“滚”,注意读出筷子光滑,鸽子蛋小,且鸽子蛋掉下时速度之快的动感。
师:通过上面的朗读,你觉得刘姥姥是怎样的一个人?预设:通过动作、神态描写,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滑稽可笑而又憨态可掬的神态,突出了刘姥姥的朴素、没见过世面且又世故圆滑。
3.品读,揣摩众人笑态第7段描绘了众人笑态,绘声绘色,各具情态,请揣摩诸人笑后隐含的内涵。
学生自主批注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小结。
预设:4.比读,感悟写人之技通过上面的学习,你发现刻画人物有什么小技巧?预设:①写人要摹其形绘其神,用词要精准,语言和动作要符合人物身份,做到正侧相衬。
②学会用雅与俗、庄与谐的对比,营造喜剧效果。
【设计意图】本板块聚焦笑因笑态,层层剖析,以读窥探每个人物的身份、心理特征甚至还有其命运羁绊,自然习得刻画人物之法,感悟到《红楼梦》“不显斧凿痕迹,寄奇崛于平淡之中”的艺术魅力。
五、深读,探究笑的前因后果(1)凤姐和鸳鸯为何会设局“取笑”刘姥姥?学生自主思考,然后交流展示。
预设:凤姐和鸳鸯为了讨贾母欢心,取悦众人,而故意让刘姥姥在众人面前出丑。
(2)刘姥姥为何明知是“取笑”,还要去扮演“小丑”的角色?点拨:先回答教材P131旁批“从刘姥姥的视角来看,贾府具有什么特点”和“刘姥姥此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再来回答刘姥姥甘愿扮演“小丑”角色的原因就水到渠成了。
预设:特点:豪奢、腐朽没落。
心态:夸赞之词中透露出羡慕之意。
扮演“小丑”的原因:刘姥姥去贾府,其实是带着希望得到施舍的愿望,因而处处显得卑微,希望能博得贾府上下一笑,好为自己多争取点实质利益。
因为这个原因,刘姥姥不得不放弃尊严,甘心在贾府赔笑。
其根源在于贫富差异,也可见刘姥姥的世故、狡黠、幽默,善于逢迎和博人欢心,善良和朴实。
追问:请根据资料助读,说一说刘姥姥在《红楼梦》全书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资料助读3:刘姥姥三进大观园课件出示:一进:刘姥姥的女婿狗儿不争气弄得家业萧条,就搬出了城住到了乡下。
到了年冬,王狗儿家无以为计,顾头顾不得尾,岳母刘姥姥只好借着狗儿祖上与贾府连过亲,到贾府攀亲,寻求救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即旗开得胜。
她不但使贾府认下了这门亲戚,还拿回来二十两银子,使这个庄户人家渡过了难关。
二进:刘姥姥见到了王熙凤,而且很快就见到了贾母。
因为贾母正好想找个上岁数的老太太说说话,所以就留刘姥姥在这儿。
刘姥姥不仅参加了几次宴请,还坐了船行了酒令,活动内容非常丰富。
刘姥姥为王熙凤的女儿起了个名字,叫巧姐。
离开时,刘姥姥得了好多东西,还得了王夫人给的纹银一百两。
三进:在得到贾母去世、贾府被抄的消息后,她去探望病重的凤姐,凤姐拜托她照看巧姐。
后来她把巧姐带到了乡下。
预设:通过写刘姥姥,反映出贾府的奢侈;通过写与刘姥姥的相处,写活了许多人物;千里伏线,首尾呼应;见证了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
(3)从“取笑”的闹剧中,你心里生发出哪些感触?学生自主思考,交流展示。
预设:作者表达了对刘姥姥这位社会底层的农村老妇的悲悯和尊敬;通过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豪奢、腐朽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没落进行了侧面批判;告诉我们生活不易,要珍惜当下。
【设计意图】经典作品,在于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深读侧重于引导学生以《刘姥姥进大观园》为例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达到课内学法课外实践,真正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六、拓读,学以致用之微写作模仿文中第7段对众人各具情态又绘声绘色的笑态的描写,描写在运动会上班级获得团体冠军那一刻同学们和老师的不同神态,并以此表现不同人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捕捉写作微写作点,常态化训练微写作,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佳途径。
学习经典小说的经典写法,更是胜过教师讲解任何写作技巧。
【板书设计】刘姥姥进大观园【我的设计亮点】本课设计依据自读课文教学特点,巧借旁批发现问题,生成学习重点,再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采取初读、细读、深读等多样朗读的方式,以“笑”为线抽丝剥茧地分析,凸显以《刘姥姥进大观园》为例感悟《红楼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关于艺术性解读,以传神的“笑”为切入点,以感悟文中人物群像百态为核心,让学生于细微之处品味文学大家的文字功底,体会如何运用文字,于一颦一笑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以微写作训练巩固课堂习得的写作之法。
关于思想性感悟,勾连《红楼梦》原著片段加深学生对刘姥姥形象内涵的理解,从而习得阅读经典名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写作背景]曹雪芹写刘姥姥进大观园,意在借助刘姥姥游园,用这位村妇的眼睛,对比地写出贫富悬殊,观照这个贵族之家养尊处优、奢侈靡费的生活景象,揭露封建贵族不劳而获、挥金如土的罪恶,从而揭示了他们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
[关键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以读悟形象,生成写作法《刘姥姥进大观园》,即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由于曹雪芹生动传神、深入人心的创造,早已成为我国尽人皆知的“口头禅”。
但是刘姥姥种种可笑、风趣的言谈举止却包蕴着极为深刻、广阔的社会和思想意义。
为此,教学过程以读为线,以初读、细读、深读为手段,以笑因、笑态、笑根为学习点,探究刘姥姥形象背后的意义,层层推进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古典小说人物的基本思路。
看似学生只是在阅读中进行审美鉴赏,但更是给予了学生学习写人物的典范之法——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结合。
如此,才能真正地体现阅读经典名著的价值,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加精神沉淀。
[疑难探究]如何理解王熙凤等捉弄刘姥姥?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看。
首先是王熙凤、鸳鸯等捉弄刘姥姥,借此来给大观园带来一点活力,带来一点野趣,其营造欢笑的过程,对刘姥姥确实有不够尊重、把她视为笑料的因素。
也由于此,有学者认为,捉弄刘姥姥固然是让刘姥姥出了丑,但同时也是让那些制造笑话、看笑话的人,暴露了自身不够光彩的一面。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王熙凤和鸳鸯是跟刘姥姥有过事先约定,似乎把她当作一个喜剧演员来处理的。
这样,刘姥姥的言行,可理解为是在配合王熙凤等人的“导演”,卖力地表演一出戏。
[文化素养]1.《红楼梦》异名石头记:借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通灵石,记甄士隐(真事隐)梦幻似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