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马克思经典着作选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参考资料2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0 1政治经济学:①《政治经济学教材》蒋学模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②《西方经济学》袁志刚高等教育出版社③《微观经济学》陈钊、陆铭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月④《宏观经济学》袁志刚、樊潇彦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月⑤《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尹伯成复旦大学出版社⑥《国际经济学》华民复旦大学出版社0 2经济思想史:同0 1专业0 3经济史:同0 1专业0 4西方经济学:同0 1专业0 5世界经济:同0 1专业0 0发展经济学:同0 1专业0 1欧盟经济:同0 1专业020201国民经济学:同0 1专业020202区域经济学:同0 1专业020203财政学:同0 1专业020204金融学:①至⑤同0 1专业①至⑤⑥《国际金融新编》(第四版)姜波克复旦大学出版社⑦《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三版)胡庆康复旦大学出版社⑧《投资学》(第二版)刘红忠高等教育出版社020206国际贸易学:同0 1专业020207劳动经济学:同0 1专业020209数量经济学:同0 1专业020221产业组织学:同0 1专业025100(专业学位)金融硕士:待教育部考试大纲公布后,再确定参考书目。
812金融学基础参考书目和考试大纲金融学基础分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宏观金融(国际金融与货币银行学)、微观金融(投资学与公司金融)三部分,各部分各占比1/3。
参考书目为:1、《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七版)》范里安,格致出版社,2、《宏观经济学》曼昆(Mankiw),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国际金融学》奚君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4、《货币银行学》(第二版)戴国强,高等教育出版社,5、《投资学》金德环,高等教育出版社,6、《公司理财》(原书第7版)斯蒂芬. 罗斯等,机械工业出版,考试大纲为:微观经济学部分:一、消费者行为:预算约束、消费者偏好与效用函数、消费者最优选择、需求、斯勒茨基方程、消费者剩余二、不确定性:期望(预期)效用函数、风险规避、风险性资产三、生产者行为:技术、成本最小化、成本曲线、利润最大化、企业供给四、竞争性市场:市场需求、行业供给、短期均衡、长期均衡、经济租金、竞争性市场中的税收与税负转嫁五、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定价、价格歧视、自然垄断、寡头产量竞争、产量合谋、产量领导者模型、价格领导者模型六、博弈论基础:支付矩阵、纳什均衡、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七、一般均衡:交换经济均衡、帕累托有效、均衡与效率(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八、外部性与公共品宏观经济学部分:一、国民收入核算与国民收入恒等式二、IS-LM模型1、收入与支出2、IS-LM模型3、IS-LM模型中的财政、货币政策4、开放经济下IS-LM模型政策效应分析三、总供给与总需求1、总供给与总需求2、失业与通货膨胀四、经济增长1、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2、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五、消费1、持久性收入消费理论2、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行为六、投资1、基本投资理论2、投资的Q理论七、经济周期1、价格错觉模型2、实际经济周期模型3、粘性价格模型八、宏观经济政策争论1、积极与消极政策2、政策时滞与政策效应3、规则与相机抉择国际金融部分:一、国际收支及宏观经济均衡1、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各种国际收支理论2、国际收支分析方法、国际收支性质上的不平衡及其成因、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3、国际收支的弹性论、吸收论、乘数论和货币论4、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方法及其效能5、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部与外部均衡、米德冲突、丁伯根法则和政策分配原则、斯旺模型和蒙代尔模型6、中国的国际收支二、外汇、汇率及汇率制度1、外汇的概念及货币的可兑换性、汇率的标价方法及货币的升值与贬值、汇率种类、外汇风险、外汇市场的概念、主要的外汇交易2、汇率的决定基础、各种汇率决定理论、各种外汇交易和外汇风险防范方法3、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购买力平价论、利率平价论、货币论(灵活价格货币模型和粘性价格货币模型)、资产组合论4、固定汇率、浮动汇率及中间汇率制度5、最优货币区理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三元难题、外汇干预6、中国的汇率制度三、国际储备和国际货币体系1、国际储备的内涵、国际清偿力、国际储备的规模与结构管理2、多种货币储备体系的成因和特点3、国际金本位制度和储备货币本位制度的运作机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及其崩溃、买加体系的成因、欧元区的形成和发展4、中国的国际储备管理和人民币国际化四、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危机1、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构成、发展过程2、国际资本市场的涵义和优势3、国际货币市场以及欧洲货币市场的特点、经营活动、优劣及其影响4、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类型和动因、国际中长期资本流动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形式和特点5、货币危机的基本概念及其成因、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基本机理和经济影响货币银行部分:一、货币、信用与利息1、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货币的层次2、信用:信用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信用的基本形式、各种主要的信用工具、信用的作用3、利息与利率:利息本质的理论、利率的种类、利率的作用、利率的决定、利率的结构二、金融市场1、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的分类、金融创新2、货币市场:特征、主要工具3、资本市场:特征、主要工具4、其它金融市场与工具:金融衍生产品及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三、金融机构体系1、商业银行:产生与发展、主要业务、经营管理、巴塞尔协议2、投资银行:产生与发展、主要业务、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3、其它金融机构:存款型、契约型、投资型、政策型4、中央银行:产生与发展、主要业务、性质与地位、职能与作用5、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金融危机的原因与表现、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主要措施四、货币理论与政策1、货币供给:商业银行存款创造、基础货币、货币乘数、乔顿模型、内生性与外生性2、货币需求: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传统货币数量说、流动性偏好理论及其发展、现代货币数量说3、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菲利普斯曲线、单一规则与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4、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的度量、成因与治理、通货紧缩5、金融与经济发展:金融抑制、金融发展投资学部分:一、证券市场和证券投资的收益与风险1、基本概念、证券市场的要素及运行(1)证券、投资、金融市场、各类金融工具的概念、特点与分类(2)证券市场主体、证券市场中介(3)证券发行与交易的方式和运行规则2、证券投资收益和风险(1)证券投资收益和风险的种类(2)各种收益率的计算(3)投资风险的衡量二、证券投资组合管理1、多样化与组合构成(1)有效集及无差异曲线(2)最佳资产组合的选择和投资分散化2、有效市场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1)有效市场理论(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3、因素模型与套利定价理论(1)因素模型(2)套利定价理论4、资产配置三、投资工具分析和投资业绩评估1、股票、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1)股票定价模型与股票投资分析(2)债券定价分析与债券组合管理(3)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与管理2、期权和期货(1)期权和期货的原理、功能及品种(2)期权定价模型与期货价格决定(3)期权和期货的交易机制、交易策略3、投资绩效评估公司金融部分:一、公司概论与资本预算1、公司概论:公司制企业、公司治理、公司目标、净营运资本、财务现金流量。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重点(手工word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重点(手工word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重点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和唯心主义的错误、科学的实践观、“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
2.《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前提和方面、新世界观的概括、共产主义的论证
3.《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两个决不会”
4.《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哲学基本问题及意义、社会发展和自然发展的异同、费尔巴哈是个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5.《自然辩证法》:“劳动创造人本身”的思想、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生态思想
6.《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关于生产和消费关系的理论
7.《资本论》:资本的原始积累、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8.《论粮食税》:俄国实施国家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9.《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思想、资产阶级的革命作用和历史局限、如何看待“两个必然”的思想
10.《反杜林论》:论证哪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关系
11.《怎么办》:革命的理论的重要性、自发性和自觉性的辩证关系,新型政党的性质、党员条件和组织原则。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

考查围或考试容概要(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马克思是如何提出和阐述科学实践观的,其重要意义是什么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涵义及其意义(二)马克思:《共产党宣言》1.《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2.《共产党宣言》所阐发的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及其关系3.《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阐述4.《共产党宣言》关于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问题的理解(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恩格斯是怎样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核”和根本缺陷的2.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3. 恩格斯是怎样分析和评价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4.恩格斯是如何批判费尔巴哈唯心主义道德观的5.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阐明了哪些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马克思在对唯物史观“经典表述”中,论述了那些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2.马克思是如何说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的(五)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特点的论述2、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阐述(六):《实践论》1、正确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涵3、根据《实践论》,具体分析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七):《矛盾论》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如何理解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3、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八):《在武昌、、、等地的谈话要点》1、在南方谈话中是如何论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坚持改革开放的2、“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有何重大意义3、如何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九):《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十):《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全面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1.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许庆朴、祥福等选编,高等教育,1999年10月第1版(也可使用其它教材)四、样卷:题型举例一、概念题如:人的自由发展二、简答题如: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阐述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三、材料分析题如:“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读2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原著见《马列著作选读·哲学》第29l一295页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于1859年6月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连同这篇《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1857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曾经预示着无产阶级新的革命运动的临近,因而推动马克思“……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弄清楚。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219页。
)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表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影响进一步扩大。
以及它在组织上的落实。
而马克思、恩格斯正是第一国际的灵魂的导师。
这篇《序言》是马克思自184年起经过15年的长时期,把主要精力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哲学总结,又是进—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构成了《序言》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马克思自称这是他多年经济学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
恩格斯在同年8月对此发表的书评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伟大的,一切时代中最伟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7页。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445页.)而正是在这篇《序言》中,马克思对运用到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的唯物主义原理作了周密的说明。
毛泽东等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运用这里指明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于中国社会历史的具体研究,才认清了中国的特殊国情、阶级状况,以及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动力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
这篇《序言》不仅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独立的科学意义和认识论意义。
如果说1845年、1846年马恩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只是标志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序言》则是这一科学历史观在新科学的实践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发展。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2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学习导读2011-07-22 09:51 来源:经济日报《〈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的开头部分,写作于1857年8月下旬,是马克思为撰写《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写的总的导言,1903年3月第一次发表于德国《新时代》杂志。
一、写作背景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开始系统地研究经济学问题,他研读了大量的经济学文献,计划写一部以新世界观为指导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并将此著作初步定名为《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
由于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马克思一度中断了该书写作。
几年后,他结合欧洲革命的实践经验,对作为整个政治运动基础的经济关系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1857年,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致命弊端。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资产阶级社会将会向哪里去?无产阶级解放的出路在哪里?马克思认为,这一切答案都深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深植于经济生活的现实中。
1857年7月至1858年5月期间,马克思写了经济学手稿,就是后来所讲的《资本论》第一手稿,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原理,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要点。
1858年下半年,马克思利用这部手稿的有关章节开始撰写《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并决定分册出版这一著作。
1859年6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率先出版。
马克思曾经说这部著作是他“一生中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
在《导言》中,马克思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并用唯物辩证法深入分析了生产、分配、消费、交换等社会再生产四环节之间的关系,论证了建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科学方法。
二、内容介绍(一)全篇基本内容《导言》共分为四节。
第一节,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批判了资产阶级在物质生产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观点。
第二节,对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作了辩证分析。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分册的主要内容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分册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的深刻批判和分析。
这部著作以其深度和广度的思想观念,为我们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全面评估这部著作,并探讨其对当代经济学和社会学的重要意义。
一、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刻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分册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的分析,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生产关系和剩余价值的生成过程。
他深刻地阐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劳动成果,以及这种剥削对工人阶级和整个社会的影响。
他还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和贫富分化现象,为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二、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广度分析除了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刻批判,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分册中还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广度进行了分析。
他探讨了货币和信用的作用,揭示了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
他还对国际贸易和全球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全球性特征和其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
总结回顾:《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分册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刻批判和对其广度的分析。
这部著作为我们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启示。
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考这部著作,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运行机制,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已经成为主导经济体系,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格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分册的内容对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思考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分册的全面评估,我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思考,也能够对当代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所有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参考文献

所有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参考文献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5.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10.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1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12.[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3.哈伯勒:《繁荣与萧条》,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4.[美]爱德华•勒特韦克著:《涡轮资本主义》,褚律元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15.[法]米歇尔•阿尔贝尔:《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6.肖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主义一百年》,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
17.胡连生、杨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的新课题》,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8.顾海良、张雷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9.王振中:《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0.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1.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2.徐育苗主编:《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第五章参考书目: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经济类研究生必读书目

经济类各专业阅读书目参考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马克思: 《资本论》(1、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列宁: 《帝国主义论》斯大林: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3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
经济学说史鲁友章、李宗正:《经济学说史》(上下),人民出版社,1964年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6年大卫·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76年克拉克: 《财富的分配》,商务印书馆,1981年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3年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9马尔萨斯: 《人口原理》庇古: 《福利经济学》3.政治经济学李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高峰:《资本积累理论与现代社会主义》,南开大学出版社王亚南:《中国经济元论》,广东出版社刘国光:《中国经济改革的模式研究》,广东出版社卫兴华、黄泰岩:《我国新经济体制的构造》,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巴兰:《增长的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普雷维什:《外围资本主义》,商务印书馆哈拉尔:《新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布.明兹:《现代资本主义》,东方出版社曼德尔:《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波》,北师大出版社伊藤诚:《市场与社会主义》,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A.诺夫:《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华夏出版社奥塔.锡克:《经济-利益-政治》,商务印书馆,1993年亚诺什.科尔奈:《短缺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布鲁斯:《从马克思到市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1998瑟罗:《资本主义的危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哈拉尔:《新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弗里德曼:《自由选择》,商务印书馆,1982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奥肯:《平等与效率》,华夏出版社,1999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诺斯:《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庇古: 《福利经济学》4.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高鸿业、吴易风、吴汉宏、刘凤良:《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胡代光主编:《西方经济学的演变及其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吴易风、王建、方松英:《市场经济和政府干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研究》 萨缪尔森、诺斯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N·G·曼昆:《经济学原理》M·帕金:《经济学》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加尔布雷思:《宏观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萨缪尔森:《经济分析的基础》,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海主编:《微观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格林纳韦主编:《宏观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吴汉洪:《西方寡头市场理论与中国市场竞争立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张维迎:《博奕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年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三联书店,1980年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哈罗德:《动态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琼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巴罗:《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卡布尔主编:《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巴尔、怀恩斯主编:《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凯恩克劳斯:《经济学与经济政策》,商务印书馆,1990年阿克塞拉:《经济政策原理:价值与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青木昌彦等:《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导读马克思1843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整整用了40年时间,耗费了他毕生的精力。
1859年写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是马克思用了15年时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初步成果。
是马克思经济学说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在这部著作里,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他的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为剩余介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为什么要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说“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导学科来研究。
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莱菌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所谓林木盗窃案是指莱茵省议会于1841年5月23——7月25日,历时九周的会议对林木盗窃所作的决议。
在德国,过去自治公社的残余延续下来,森林草地为公社所有,由农民共同使用,农民有权到森林采伐树木。
19世纪初德国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了,地主强占了森林、草地和过去由农民共同使用的土地。
农民们按老习惯去森林伐木,拾枯枝烂草、采集野果等,普鲁士政府为此制定法律,一概以盗窃森林论罪,仅1836年普鲁士法庭就审理了十五万宗林木盗窃案,占全部刑事案件的四分之三。
1841年莱茵省议会就此问题展开了为时九周的辩论,认为对农民去森林采伐的惩治不够严厉,主张处以徒刑,入狱、罚款等。
马克思站在被压迫的农民一边,为农民辩护,痛斥反动统治阶级把立法作为保护其利益的工具,揭露了莱菌省议会的反动本质。
但是这件事对马克思震动很大,它使马克思深思:为什么法总是保护有产者利益而使贫苦农民吃亏?1842年马克思主编的《莱茵报》同当时的菜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展开了论战。
其原由是《莱菌报》发表了三篇描写摩塞尔农民悲惨处境的通讯,两篇通讯是由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彼.约.科布伦茨写的,通讯揭露摩塞尔地区是茂盛的林区,而该地区的农民不仅得不到任何利益!反而出现柴荒。
该地区葡萄酒酿造者的困难状况和求助的呼声被上层分子看作是无耻的叫嚣。
这两篇通讯是为贫苦大众辩护,批评政府当局的。
因此它使当时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大为恼火,沙培尔针对上述两篇通讯写了两个训谕登在《莱茵报》第352号上,气势汹汹地指责作者歪曲事实,诽谤政府,造谣中伤,煽动不满,引起敌意等等,要《莱茵报》公开道歉。
马克思挺身而出发表文章“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对冯.沙培尔的指责进行了全面驳斥,对普鲁士社会政治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文章仅发表前两部分,还有三部分被查禁,禁止刊登。
不久《菜茵报》即被查封。
作为《莱茵报》主编的马克思随即失业。
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还就保护关税和自由贸易展开了辩论。
工业资产阶级主张保护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封建贵族地主为了获得廉价的工业品主张自由贸易,两派都是为自身的阶级利益服务的。
但他们却说是为工人谋福利一工业资产阶级说保护关税可以保护工人就业,地主说自由贸易可以使工人用工资买到更多的工业品,使工人生活过得更好,其实二者都是剥削工人阶级的。
这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
另一方面,马克思在《莱菌报》任主编时,还遇到一些政治庸人和反动文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歪曲和不着边际的空谈。
马克思认为要科学地回答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问题,必须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解剖,揭示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灭亡的规律性,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就必须研究政治经济学。
而当时,马克思认为,“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他非常乐意“从社会舞台回到书房”去,“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1844年马克思发表了他第一部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发现“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得出结论:“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为了系统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在1857年拟定了宏伟的写作计划,他准备把他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分为六册:①资本,②资本的竞争,③信用,④股份资本。
第一编包括三章:①资本的生产过程,②资本的流通过程,⑧两者的统一。
马克思决定他的著作分册出版,第一分册分三章:①商品,②货币或简单流通,⑧资本一般。
1858年马克思着手写第一分册,1859年写成并定稿,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我们现在所学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马克思巨著的第_分册。
第一分册出版后马克思改变了写作计划,按《资本论》一、二、三、四卷写作并出版。
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论》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
《导言》是马克思1857年秋写的,是为他上述经济学巨著写的总导言,是一篇未写完的手稿。
马克思在世时没有发表,因为马克思认为先谈带有结论性的原则和方法,不如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解剖中证明这些原理更为妥当。
1902年即马克思逝世后的19年,《导言》一书在马克思遗稿中发现,1903年在柏林由考茨基主编的《新时代》杂志首次发表。
《导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阐明了政治经济学对象和方法,分析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居于首要地位的观点,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根本错误,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对象和方法的革命。
内容分解:(一)生产本节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指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不是研究生产的一般条件,而是研究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和分配的规律性,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研究对象上的错误观点。
这一节围绕政治经济学对象,讲了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指出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孤立的个人为研究出发点的错误。
马克思说:“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自然是出发点。
”马克思在这里强调指出,人是一定社会中的个人,没有孤立于社会之外的个人,生产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研究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历史唯心主义出发,把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的个人当作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这一点就连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最出色的代表人物亚当。
斯密、大卫。
李嘉图也不能例外。
马克思在这一问题上指出了三个方面:1.以孤立个人为研究的出发点是错误的。
第一,孤立的个人是虚构的。
事实上不存在孤立的个人,无论是亚当。
斯密,大卫.李嘉图所说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还是18世纪流行于西方国家的鲁滨逊故事都是虚构的。
第二,孤立的个人是一种错觉。
马克思指出.鲁滨逊的故事决不象一文化史家设想的那样是对极度文明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教人回到原始社会中去,正象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之上让人回到原始社会去一样,无论是鲁滨逊或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都是反映了资产阶级发对封建制度的要求,都是鼓励新生的资产阶级进行个人奋斗以发展资本主义。
孤立个人的观点是为发展资本主义制造舆论的,因此他们所谓的“孤立的个人”也是不能脱离一定社会生产而孤立存在的。
第三,孤立个人的观点是违背历史的。
马克思指出:“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越不独越往前,越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
”在这里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追溯历史,指出,我们越是回顾历史,一直回顾到远古的原始时代,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不孤立,越是离不开社会集体,越是从属于一个更大的集体。
起仞,人们在氏族家庭中进行集体生产,后来在各种形式的氏族公社中进行集体生产。
个人根本离不开集体,一旦离开了集体,个人就无力同自然界作斗争并无法生存下去。
只有到18世纪,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结合的各种形式,例如资本家雇用工人,地主出租土地,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等才成为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这时候,以追求剩余价值为唯一动机才成为客观的必然性。
马克思还进一步说明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仍然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的存在下去。
孤立个人的观点,产生在资本主义时代,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彻夜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强调个人独立自由的活动,要求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经营,个人奋斗。
但是孤立的个人仍然是不能存在的,因为“人是最名符其实的物”,人不仅不能离开集体,而且必须在社会中才能仃在和发展。
孤立于社会之外进行个人生产,就好象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交谈而有语言的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即使出现个别人偶然落荒到孤岛上并能生活下去,也是因为他已经在文明社会中生活了一个时期,学会了生产斗争和生活知识,并携带了一定数量的生产和生活用具,这种人也许能做到,但也是罕见的事。
例如英国的鲁滨逊,我国的白毛女,均是极其罕见的事。
2.孤立个人观点产生的阶级根源和历史根源。
马克思认为孤立个人观点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对十六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十八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见”又说:“这种十八世纪的个人,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形式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十六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6世纪开始出现,当时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开始,18世纪是资本主义大发展和走向成熟的时期。
他们的这些主张,正是十六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是对即将到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预见,并为它的诞生制造舆论的。
因此,他们所说的孤立的个人,也就是18世纪的个人,其实就是最初产生的资本家。
这些人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古就有的,他们是封建社会解体的产物,是16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
在封建社会末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例如资本主义的简单协作,手工工场,包卖商等,这些入构成封建社会的第三等级。
他们力图摆脱封建社会的束缚,摆脱封建的行会制度和封建割据,自由的发展资本主义。
因此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历史的,不是永恒的。
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并成为社会统治阶级的。
资产阶级学者把资本主义说成自古就有而且万世永存,这是违背历史的。
3.孤立个人观点的局限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是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18世纪预言家却把它看成是历史的终点。
18世纪预言家指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把这种孤立的个人看作是理想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