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物品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

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

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 □赵子珊 温立洲 摘 要: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城市产品供应越来越丰富的背景下,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成为社会学界关注的课题,在一些农村,某些公共产品的供应仍然面临一些困难,从而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拉大了城乡的经济发展差距。

本文在阐述了公共物品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一、概念介绍及理论基础(一)概念介绍公共物品是指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是指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将该产品提供给另一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的情况下,某人消费公共产品并不会影响他人同时消费其所获得的效用。

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某一公共产品时,不能排除他人(无论是否付费)对该产品进行消费。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满足农村社会公共消费需求的产品或劳务,包括农村纯公共产品和农村准公共产品。

农村纯公共物品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从而应当由政府免费提供的产品,包括农村基层政府(县、乡级)管理服务、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发展规划、农村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二)理论基础1.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理论学者庇古以其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理论的认识形成了庇古模型。

他先假设公民是以纳税的形式来获取公共产品,并认为若因取得公共产品而形成的正边际效用等于纳税以后所形成的负边际效用,这时公共产品的最佳供给便能实现。

萨缪尔森学者在庇古模型提出以后,针对公共产品发表了一般均衡理论,对于如何分配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问题进行了解答:通过建立一个抽象模型,如果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加起来等于这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那么则实现了公共产品的最优配置。

林达尔学者的均衡模型提出,获得公共物品的双方通过协商来决定各自的公共物品,以显示出他们各自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偏好。

综上,如果政府希望达到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效果,就要满足公民的现实要求。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理论综述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理论综述

走在前列 位. 以美国 、 英 国为代表 的国家进行 了政府改革 , 影响深远 。赫克谢 尔 效 和高成本 现在很 多政府组织都在进行公共服务的购买 , 英 国、 欧盟 等国 , 已经制定 了严格的政府购买相 关法律 , 规 ( c . H e e k s e h e r ) 指出 , 政府 改革 打破 了单 向的等级指挥关 系 , 建立 了互 的像美 国、
府应该缩 小管辖 范围, 把一些公共服务交给市场来做。 上个世纪以来 , 供最优的公共服务。 由于政 府权力不断扩张 , 行政 职能不 断膨胀 , 导致各种 腐败和权力 寻
2 . 公 共 物 品 理 论 为 政 府购 买 奠定 了基 础
公共物 品理论 是在 1 9 1 9 年林达尔 在论文 中第一 次提 出来 的 . 此
缺乏竞争必然导致提供服务者用 了较高成本却生产 体 制 当中. 政府可 以向社会组 织 、 企业 、 其他社 会 团体 等购买公 共服 共服务 的垄断陛. 就可 以通过政府购买公共 务. 化解政府管理 当中的低效率和高成本 。这是公共管理具有重大 意 出了较差的产 品 而企业管理方式 的引入 .
征归纳为 : 向职业化转变 ; 明确的绩效标准与衡量指标 ; 更加重视产 出
借鉴企业 管理 当中的一些成功做法 . 改革政府的运行机制 , 来提 高 控制等七个方 面。口 哒 意味着传统 的官僚体制已经不能适应 当前经济 念 . 关键在 于政府提供公 社会 的发展 . 需要变革 。 建立一种全新 的政府管理体制。 在这种 全新 的 政府的工作效 率 传统政府管理之所 以效率低 ,
租现象不断出现 , 再加上 僵化 、 繁琐 的办 事程序制约 了政府工作 的效
学者对这个 问题进 行 了多方研究 . 为 了解决公共 物品的有效供 给 果, 使得政府呈现 出一种人 浮于事 、 机构 重叠 、 各部 门各 自为政 、 效 率 后 .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几点启示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几点启示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几点启示摘要:公共选择理论是近几十年来在美国兴起的一种以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研究政治过程和政治参与者的新兴交叉学科,是西方国家进行政府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

它的许多思想无疑对于我们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体制,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公共选择;政府管理;政府失败The Enlightenment from the Public Choice Theory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ANG Guo(Colleg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Abstract: The Public Choice Theory is an emerging cross-edged discipline that appears in USA in recent years and researches on political process as well as political participants with the tools of economics. It has provided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governmental reform that the western countries initiat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many ideas of the theory are significant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and efficienc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China.Keywords: public choice;public administration;government failure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的公共选择理论是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政治学的传统问题,公共选择的主题就是政治科学的主题,即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党派政治学、官方政治等等。

公共物品导致市场失灵的实例及对策

公共物品导致市场失灵的实例及对策

公共物品导致市场失灵的实例及对策一、引言在市场经济中,理论上认为市场能够自由而有效地分配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然而,某些情况下,公共物品的存在可能导致市场失灵,使资源分配出现问题。

本文将通过具体实例和对策,探讨公共物品对市场的影响以及如何解决潜在的问题。

二、公共物品的定义公共物品是指能够被所有人共享且一人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使用效用的物品。

典型的公共物品包括公园、街道、空气等。

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分配和提供这些物品,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三、实例分析1. 公共交通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公共物品实例。

乘客只需支付车票,就可以共享交通系统提供的服务,而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乘坐体验。

然而,市场机制往往难以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交通服务。

原因如下:•成本分摊问题:提供公共交通服务需要巨大的投入,例如购买车辆、维护路线等。

然而,由于乘客对交通系统的贡献很小,个体利益倾向于不使用公共交通,导致资金来源不足,影响服务质量。

•难以实现竞争:私营企业往往难以与公共交通系统进行直接竞争,因为公共交通系统拥有路线优势和服务保证,私营企业难以覆盖到所有需求。

2. 公共教育系统公共教育系统也是一个存在市场失灵的实例。

公共教育系统的特点是所有学生可以共享相同的教育资源,不受个人经济能力的影响。

然而,市场机制难以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教育服务,主要原因包括:•资源分配问题:公共教育系统的资源分配依赖于政府的决策,而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灵活调整。

这导致了某些地区供给过剩而其他地区供给不足的问题。

•效率问题:由于教育资源不会因为个体贡献的增加而增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存在“搭便车”现象。

这种情况下,学生缺乏充分的动力来追求个人最优化的学习效果,从而降低整体教育质量。

四、对策探讨针对公共物品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解决:1. 政府干预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解决公共物品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

具体措施包括:•资金补贴:政府可以提供资金补贴,以补偿公共物品的供给者。

准公共物品

准公共物品

准公共物品地方公共物品及其理论演变对于中小型国家,全国性的经济问题与地方性经济问题之间不存在本质上的异同。

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和经济大国,多数省级行政单位在数量规模上大于大多数国家,公共物品的特性、生产和提供都存在着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等十分复杂的问题。

地方公共物品因为消费上的排他性与纯公共物品有了区别,从而成为经济学中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虽然这一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文献,但我国至今还没有研究者对这个领域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整理。

本文对地方公共物品及地方公共物品概念、各种模型理论进行简要的描述和评论,并介绍了地方公共物品偏好表露以及供给方面的理论发展。

1、公共物品的概念公共物品的概念是由休谟最早(1739)提出并由萨缪尔逊(1954)加以规范的。

公共物品又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纯公共物品在消费上是非竞争的,同时在技术上是非排他的,或者排他是不经济的。

消费中的非竞争(non-rival)和技术上的非排他(non-e某cluion)是公共物品最基本的特性。

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任何消费均不会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即公共物品的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和边际拥挤成本为零,“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不会造成其他人消费的减少”。

非排他性是指在某一物品的消费过程中,物品的提供者无法有意将某些消费者(例如不支付费用的消费者)排除在外;或者,将不付费者排除在外的做法虽然在技术上可行,但在经济上明显地得不偿失。

这两个特性导致公共物品消费的不可分割,产权难以明确,无法运用市场原理来提供公共物品。

在市场失效的情况下,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公共物品。

灯塔的例子是一个典型的纯公共物品的例子,因为灯塔的供给既是非竞争性的也是非排他性的。

地方公共物品如为本地服务的各类公共物品,开发区主要提供为开发区服务的地方公共物品。

即使公共物品对使用者并不选择性地排他,但是真正能从公共物品提供的服务中受益的往往仅限于或者主要集中于该公共物品所在地区的居民。

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理论是经济学中一种常见的理论。

其主要思想是,提供公共物品时,个人会有一种自私欲望,他们会有自私的行为,从而使公共物品的提供存在一定的问题。

公共物品是指所有人都可以自由使用、但限定使用量而无法控制的物品,如空气、森林、湖泊、道路等,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自私行为很容易使这些公共物品受到损害。

例如,有些人会过度开采森林资源,从而破坏森林生态;有些人会污染空气,使大气质量受到污染;还有一些人会垃圾乱扔,使湖泊受到污染,甚至会影响饮用水的安全性。

因此,为了保护公共物品,政府应加强公共物品的监督和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以阻止个人的自私行为,充分保护公共物品的完整性。

此外,政府还应该对公共物品的使用进行收费,以控制使用量,避免过度使用。

另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公共物品的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公共物品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公众对公共物品的保护意识。

总之,公共物品理论是指当提供公共物品时,个人会有自私的行为,从而导致公共物品的损害。

为了保护公共物品,政府应加强管理,强化监督,收取使用费,加强宣传,从而有效地保护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与合作生产_理论的扩展

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与合作生产_理论的扩展

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与合作生产 :理论的扩展刘志铭(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天津 300071)【摘 要】 公共物品理论的现代扩展表明 ,并不是所有的公共物品都是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来提供的 :公共物品的 提供并非都是“囚犯两难”的问题 ;利他主义和动态博弈的存在意味着公共物品合作提供的可能性 ;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 品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同样可以在自发情况下解决一部分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 。

公共物品理论的这些发展对我国公共物 品提供机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 。

【关 键 词】 公共物品 ;私人提供 ;纳什均衡 ;合作【中图分类号】F224 . 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2768 (2004) 03 —0024 —02矩阵如表 1 。

个人往往有很大的诱惑去搭便车 ,因为若自己出资而对方无动于衷的话 ,那么自己的效用水帄非但低于对方 ,而且还有负 的效用水帄 。

没有谁愿意自己出资 、对方坐享其成而使自己的 效用水帄下降 。

另一方面 ,若对方出资而自己不出资 ,则可坐收 渔利 ,获得最高水帄的效用 (150) 。

当双方都这样理性地算计并 行事时 ,该公共产品就不会提供出来 ,结果就是集体的低效用水 帄 。

把这种博弈扩展到多个人的情形 ,仍会出现相同的结果 。

一 、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无效性 :理论模型由于公共品一旦生产出来 ,每个消费者都能够从中获益 ,因此如果由私人市场来提供 ,公共物品的数量会小于最优数量甚 至为零 ,这就是搭便车问题 :每个消费者都有动力去享受别人提 供的公共品带来的好处 ,但理性的个人却具有虚报需求以逃避 分担相应成本的动机 。

对此 ,经济学家常用“公共地悲剧”、“囚 徒困境”和“”这三个理论模型来论证市场自发 条件下公共品私人供给的无效性以及政府提供的必要性 。

自从英国生物学家哈丁 (1968) 在《科学》杂志上发表那篇著 名论文以来 “, 公共地悲剧”就成为了一种深入人心的象征 ,即公 共财产的无效使用 。

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是指供社会大众共同使用的资源或设施,其特点是一旦提供给一个人使用,其他人也可以同等享受或使用,而且一个人的使用并不会削减其他人的受益。

公共物品的典型代表包括公园、图书馆、街道、桥梁等。

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给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这主要体现在免费使用公共物品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滥用、浪费、损坏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提供公共物品,深入了解和运用公共物品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一、免费骑行服务免费骑行服务以公共自行车为载体,为大众提供免费的短途骑行服务。

这种服务在国内外的大城市中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它方便、环保,并且能够减缓交通压力。

然而,免费骑行服务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免费骑行没有使用费用,骑行者可能很难珍惜和爱护公共自行车,导致车辆的损坏和丢失增多。

其次,免费的骑行服务可能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问题,高峰时段用户需求量大,而非高峰时段供给过剩。

这可能导致用户等待时间过长,或者无法享受到免费骑行服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首先,加大对公共自行车的维修和保养力度,及时修复损坏的车辆,并通过加装GPS等设备来定位和追踪车辆的使用情况。

其次,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出行习惯,调整免费骑行车辆的数量,实现供需平衡,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二、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是一个提供图书借阅和阅读服务的公共场所,旨在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繁荣。

公共图书馆通常都有广泛的图书馆藏,覆盖各个领域的知识。

然而,在公共图书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读者不爱护书籍,存在乱写乱画、撕毁书页等行为,给其他读者带来不便。

其次,由于公共图书馆的资源有限,一些热门书籍可能会被大量借阅或者长时间被占用,从而导致其他读者无法及时借阅到心仪的书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加强对读者的引导和教育,提高读者的文明素养,减少对书籍的损坏和浪费。

其次,可以通过增加图书库存数量、提供预约借阅等方式,缓解热门书籍借阅的问题,保证多样化的读书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西方经济学的热门理论之一,公共物品理论近20年来对我国政府的职能定位和民生政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但由于该理论自身的混乱和谬误,其影响基本是负面的。

一、公共物品理论的“中国共识”及其谬误自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最先使用公共物品的概念以来,对于公共物品的内涵和外延,西方学者之间不仅少有共识,而且分歧越来越大。

有学者梳理了西方经济学家们用作描述公共物品特性的概念,共有十三种之多。

还有学者认为:物品只有“公共供给”和“私人供给”之分,而无所谓“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分。

公共物品理论本身的众说纷纭,必然导致在实际应用中的混乱不堪。

例如,同样依据公共物品理论,伦敦经济学院的巴尔教授就认为教育不是公共物品,而美国的巴罗教授则认为教育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也有人认为教育是优效型物品,还有人认为教育是准公共物品,更有人认为教育是纯粹的私人物品。

与西方经济学名家对公共物品概念的见仁见智不同,我国学界对公共物品的内涵却有着惊人的共识――在绝大多数国内论者的眼中,尤其是在国内的各类教科书中,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既是公共物品的必要条件,也是公共物品的充分条件。

笔者将这种“共识”称为公共物品理论的“中国共识”,并将以“中国共识”为代表的、根据物品的客观属性来判断其是否属于公共物品的理论称为传统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理论的“中国共识”的谬误,表现为如下两点:1.没有什么物品具备所谓“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所谓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是指物品不会因为增加一个消费者而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或者不会因为增加一个消费者而增加该物品的供给成本,即所谓的边际成本为零。

实际上,随着人类消费能力的增强,地球上的任何有形物品有其最终的消费限度。

以人类目前的疯狂程度,突破地球上任何有形物品的消费限度都轻而易举。

而一旦突破了物品的消费限度,也就意味着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就会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消费,这就产生了消费上的竞争性。

显然,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有形物品――无论是自然物还是人工物――具备所谓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同时,任何服务都是若干种有形物品的组合或配置。

由于这些有形物品不具备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基于这些有形物品的组合或配置所形成的服务也就不具备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比如国防――学者眼中最完美的公共物品――不过是兵力、武器装备、空间及其他战备物资的组合或配置,既然兵力、武器装备、空间及其他战备物资都不具备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国防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又从何谈起呢?2.没有什么物品具备所谓“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是指物品一旦提供出来,就无法排除那些不付费的人来消费,包括客观上无法排除和因成本过高而不值得排除,即所谓的不能排除“搭便车”者。

实际上,能否排除不付费者消费,取决于人类的排他性技术和成本/效益的考量。

从技术上说,人类有两套排他性技术在平行发展:第一套是识别不付费者并阻止其消费的技术,第二套是识别消费者并对其强制收费的技术。

从这两套技术目前的发展状况看,对于任何有形物品和服务,国家都能够做到排除不付费的人消费,只要国家想这样做。

这就是说,任何物品和服务都具备消费上的排他性。

由此可见,作为物品客观属性的所谓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根本就不存在。

综上,公共物品理论的“中国共识”所倚仗的公共物品的两种客观属性――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根本就不存在。

公共物品理论的“中国共识”及传统公共物品理论的错误,在于先验地认为某些物品可以无限消费而人的消费能力及排他性技术却是有限的。

这样,用公共物品理论的“中国共识”或传统公共物品理论来指导政府的职能定位和民生政策,无异于谬种流传。

实际上,过去20年来中国民生政策的许多失误,尤其是教育医疗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其背后都能看到公共物品理论及其“中国共识”的影子。

二、公共物品理论的“中国共识”对我国民生政策和民生舆情的影响1.对民生服务供给政策的误导:追求民生服务的无差别供给公共物品理论的“中国共识”认为政府的民生服务属于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因而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要求该物品的供给对所有人都应当一视同仁,因为增加一个消费者并不增加供给成本,所以不必对不同经济状况的人区别对待;而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则要求该物品的供给对所有人只能一视同仁,所以政府无法或不值得对不同的人区别对待。

这样,公共物品理论的“中国共识”就使政府的民生政策有意无意地追求民生服务的无差别供给,即追求惠及全民的普惠制供给――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

实际上,个人及其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同,其对政府的民生资源的需求或依赖程度也有所不同。

同样是每月200元的食品补贴,对有的人来说就能够让他免于挨饿,但对富豪来说还不够其买半支雪茄。

同时,由于任何时候国家的民生资源都是有限且相对短缺的,这些民生资源如果在穷人富人身上平均分配,其民生效果显然不如向穷人倾斜分配的效果更佳。

就此而言,与需求溢出理论下的民生服务按需供给相比,公共物品理论下的民生服务的无差别供给就带有明显的劫贫济富的色彩――既没效率,又不公平。

2.对民生服务成本分担政策的误导:追求民生服务成本的无差别分担,即通过财政收入来分担民生服务的成本同样基于物品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理论的“中国共识”还对政府民生服务的成本分担政策产生误导:促使政府追求民生服务成本的无差别分担,即通过财政收入来分担民生服务的成本,包括支出财政收入和牺牲财政收入来分担民生服务的成本,从而在分担民生服务的成本方面实现一视同仁――对民生资源的高消耗者和低消耗者一视同仁。

无论通过支出财政收入来分担民生服务的成本,还是通过牺牲财政收入来分担民生服务的成本,都存在同样的现象:一方面,个人对民生资源的消耗越多,由国家财政所分担的成本就越多;另一方面,个人消耗的民生资源越优质,由国家财政所分担的成本也就越多。

这无疑在鼓励人们去消耗更多的民生资源和争抢更优质的民生资源。

其结果,一方面不利于人们节约民生资源,尤其是水、电等不可再生资源或高能耗资源,从而不利于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导致民生资源的多消耗者占少消耗者的便宜、优质资源的消耗者占劣质资源的消耗者的便宜。

由于强势群体对民生资源的个人消耗量显著高于弱势群体,且强势群体几乎垄断了优质民生资源,因此其结果实际上是强势群体占弱势群体的便宜――典型的劫贫济富。

3.对民生保障方式的误导:压制市场迁就弱者为了实现如上所述的民生服务的无差别供给、民生成本的无差别分担,政府只能选择压制民生服务的供给价格的方式来保障弱势群体能够获得民生服务,即选择压制市场以迁就弱者的方式来保障弱势群体的民生,为此政府被迫走上了一条与市场博弈的保民生之路:动用国家权力将某种民生服务从市场中强行分割出来或隔离起来,实施免费供给或低价供给,使弱势群体和高收入群体一同从国家免费供给或市场低价供给的民生服务中受益。

这种做法实际上使市场中形成了一个个高低不同的“低洼区”或“价格低地”,而为了防止市场之水荡平或渗入这些“低洼区”或“价格低地”,政府不得不动用国家权力来与市场对抗,由此在政府监管部门和市场主体之间形成了猫捉老鼠式的博弈,并产生高额的监管成本和反监管成本。

其中,监管成本由国家通过税收强加给国民,反监管成本则由市场主体通过市场交易转嫁给国民。

除了产生高额的监管成本和反监管成本之外,压制市场迁就弱者的方式还会给民生服务链的其他环节造成伤害,从而损伤市场机能并导致市场失衡。

例如,为了保障城镇居民的民生而压制粮食价格,会损伤农民种地的积极性,致使许多农民弃农撂荒。

压制奶制品价格会导致奶业巨头压低向奶农的收购原奶的价格,进而导致许多奶农或者向原奶中添加配料以次充好,或者干脆卖牛杀牛转营他业。

4.对民生舆情的误导:追求免费或低价的民生服务,强调私人产权的不受限制公共物品理论不仅影响政府的民生政策,而且还影响社会的民生舆情――公众对民生服务的诉求、意愿及反应。

公共物品理论的“中国共识”不断地向公众灌输这样一种观念:由于存在着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或非排他性,公共物品应由国家免费提供,准公共物品则应采用国家限价的市场提供。

这就导致我国社会的民生舆情一面倒地追求免费或低价的民生服务。

其结果,无论水、电、气等民生物品的现行价格多么不合理,只要政府允许涨价,就会引来社会舆论如潮的批评声和反对声。

可以说,社会舆论之所以对民生物品价格逢涨必反,公共物品理论的“中国共识”功不可没。

另外,由于公共物品理论将物品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类――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主张政府不应介入私人物品的领域。

这就给了公众一个错误的导向:私人物品绝对由其产权人支配,政府不能干涉和限制。

这样,当政府为了公共利益而限制私人购车、购房时,社会舆论的反对声此起彼伏;甚至当“钉子户”狮子大开口讹诈公共利益时,社会舆论对钉子户的声援还依旧不绝于各类媒体。

三、走出传统公共物品理论的民生困境:需求溢出理论的民生政策思路需求溢出理论是笔者构建的一套以解决个人的需求溢出为公共管理终极使命的理论,该理论反对以传统公共物品理论作为政府职能定位的理论基础,笔者将其称作后公共物品时代的政府职能定位理论。

与传统的公共物品理论将政府的公共服务定位于物品的客观属性不同,需求溢出理论则将政府的公共服务定位于个人的需求溢出――人道需求和适度需求的溢出。

基于此,需求溢出理论的民生政策思路与传统公共物品理论截然不同:需求溢出理论追求民生服务的差别化――民生服务按需供给、民生成本差别分担,为此政府主要应采用补强弱者跟上市场的方式来保障民生,而不是像传统公共物品理论那样主要采用压制市场迁就弱者的方式来保障民生。

1.差别化的民生供给政策:民生服务按需供给需求溢出理论认为,公共管理的使命是解决个人的需求溢出问题,而不是解决个人的所有需求问题。

换言之,只有个人及其家庭解决不了的问题即需求溢出问题才是公共管理所应解决的问题。

这样,在制定政府的民生政策的时候,需求溢出理论要求政府首先要识别个人的哪些民生需求是其本人及家庭能够解决的、哪些民生需求有所溢出、溢出的民生需求达到何种程度,然后再配置资源来解决那些溢出的民生需求,而对于那些民生需求没有溢出的个人,政府则不需投入民生资源。

这样,对于个人的民生需求而言,需求溢出理论下的政府民生政策是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的:民生需求溢出多的人多受益,民生需求溢出少的人少受益,民生需求没有溢出的人不受益。

2.差别化的民生成本分担政策:能者多劳、用者付费按照需求溢出理论,公共管理的使命是解决个人的需求溢出问题,而不能加剧个人的需求溢出。

对于社会上的低收入群体而言,其本身的负担能力极弱,任何另外的经济负担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基于此,需求溢出理论主张,政府提供的民生服务的成本应当实行差别分担:一方面,应本着能者多劳的原则进行成本分担,即按照个人的经济能力来确定其应负担的政府民生服务的成本,也就是富人多承担、中产少承担、穷人更少承担或不承担;另一方面,应本着用者付费的原则进行成本分担,即按照对民生资源的消耗量来确定其应负担的民生服务成本,即:消耗量越大,承担的成本越多;消耗量越少,承担的成本越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