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软弱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合集下载

浅谈软弱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浅谈软弱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浅谈软弱土地基的处理方法软弱土地基是指土质较松软,承载力较弱的土壤层,通常在施工中会给工程带来诸多影响。

软弱土地基的存在会导致工程建筑物的沉降、倾斜或破坏,严重影响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对软弱土地基的处理是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本文将简要介绍软弱土地基的特点及处理方法。

一、软弱土地基的特点1. 承载能力差:软弱土地基的承载能力较差,无法承受大型建筑物的重量。

2. 易发生沉降:软弱土地基在受载作用下容易发生沉降,使建筑物出现变形,影响使用。

3. 地基沉降不均匀:软弱土地基的沉降不均匀,导致建筑物发生倾斜,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安全。

软弱土地基的存在给工程施工、建筑物使用等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如何有效处理软弱土地基成为了工程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二、软弱土地基处理方法1. 加固处理(1)灌浆加固:通过灌浆加固方法将稀土水泥浆或聚合物浆料注入软弱土体,提高土体的密实度和强度,改善承载力。

(2)挖土换填:将软弱土地基中的松软土层挖除,重新填筑高强度的填土,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3)加固桩基:在软弱土地基的基础上设置加固桩,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 减载处理(1)降低建筑物自重:通过设计优化建筑物结构,减少建筑物的自重,降低地基的承载要求。

(2)减少荷载传递:通过减少地下室、楼板等重要结构的荷载传递,降低软弱土地基的承载要求。

3. 隔离处理(1)采用隔离层:在软弱土地基上铺设一层隔离材料,如地基板、绝缘板等,隔离建筑物的荷载传递,减小对软弱土地基的影响。

(2)分层填筑:在软弱土地基上进行分层填筑,中间夹层加入高强度的填土,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小沉降变形。

4. 预压处理(1)预压灌注法:通过在软弱土地基上进行预压灌注,提前施加荷载,加快地基的沉降过程,减小后续沉降变形。

(2)预应力加固:通过在地基上设置预应力钢筋,提前施加预应力,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以上方法是目前常见的软弱土地基处理方法,具体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地质特征进行综合分析,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法。

浅谈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浅谈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浅谈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践,对软土地基几种常用的处理方法进行说明,指出砂垫层和砂石垫层换填、深层水泥搅拌桩等方法在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质量检验标准。

关键词:房建;软土地基;处理方法Abstract: combining with engineering practice, the soft soil foundation some commonly used treatment method to give explana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sand pad and sand pad to fill in, deep cement mixing pile and method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attention and quality inspection standard.Keywords: fittest; The soft soil foundation; Processing method一些房建工程对地基的强度及沉降要求较高,特别是软土地基,如施工方法不当或未按规定和操作规程进行,会对房建工程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一、软土工程性质软土是指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的一种软塑到流塑状态的饱和黏土,多分布在沿海、内陆、平原、山区的湖泊河滩周边等地区。

软土天然含水量高,一般液限WL值较高;天然孔隙比e>1.0。

当软土天然孔隙比e>1.5时为淤泥,天然孔隙比1.0<e<1.5时为淤泥质土;软土压缩性高,强度低,渗透系数小。

软土的工程性质有:(1)触变性。

软土在未破坏时,具固态特征,一经扰动或破坏,即转变为稀释流动状态;(2)高压缩性。

压缩系数大,大部分压缩变形发生在垂直压力为0.1MPa时,造成建筑物沉降量大;(3)低透水性。

软土的透水性很低,可认为是不透水的,因此软土的排水固结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反映在建筑物的沉降延续时间长,常在十年以上;(4)不均匀性。

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及处理方法

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及处理方法

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及处理方法
软土地基是指土质较为松软、含水量较高的土壤,具有一定的工程特
性和处理方法。

下面将从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和处理方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可压缩性:软土地基具有较大的可压缩性,因为土壤颗粒间的相互
作用较弱,土壤中的空隙率较高,水分含量也较高,容易受到外界荷载的
压实。

2.强度低:软土地基的强度较低,属于不稳定土,容易发生流变变形
和液化等现象。

3.渗透性差:软土地基的渗透性较差,由于土壤颗粒之间的间隙较大,水分在土壤中的移动速度较慢。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1.排水处理:对于软土地基,排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可以采用表层
排水和深层排水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建设排水沟、排水管道等设施,将土
壤中的过剩水分排除,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2.土体改良:通过加入改良剂,如石灰、水泥等,改变软土地基的物
理和化学性质,提高其抗压强度和稳定性。

3.加固和加筋:可以采用加筋土壤、挤密法、灰固法等方法加固软土
地基,增加土体的抗压强度和稳定性。

4.预压和加固:通过对软土地基施加预压荷载,使其产生初始压实度,减小土体的压缩性,提高土壤的强度和稳定性。

5.地下排水系统:在软土地基下设置地下排水系统,通过排水井、排
水管道等设施引导和控制地下水的流动,减小地基的液化风险。

综上所述,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包括可压缩性、强度低和渗透性差等,针对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排水处理、土体改良、加固和加筋、预
压和加固以及地下排水系统等。

饱和软弱土地基处理

饱和软弱土地基处理

饱和软弱土地基处理一、啥是饱和软弱土地基。

饱和软弱土地基啊,简单来说呢,就是那种土里面水分特别多,而且土还软趴趴的地基。

这种地基的强度可低啦,就像个没什么力气的小娃娃,承受不了太大的压力。

要是在这上面盖房子或者搞建设,就特别容易出问题。

你想啊,地基要是不稳,那上面的建筑就像在摇摇欲坠的小船上一样,多危险呀。

二、饱和软弱土地基的危害。

这饱和软弱土地基的危害可不少呢。

它会让建筑物沉降,可能开始只是一点点的下沉,但是慢慢地就可能变成大问题啦。

就像一个慢慢漏气的气球,最后瘪得不成样子。

而且不均匀沉降也很要命,一边沉得多,一边沉得少,那建筑物可能就会裂缝,就像脸上长了一道道难看的伤疤一样,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让建筑变得不安全。

另外,在这种地基上,如果遇到地震之类的自然灾害,那建筑物就更容易遭受破坏啦,就像纸糊的一样脆弱。

三、处理饱和软弱土地基的方法。

1. 换土法。

换土法就像是给这个软弱的地基来个大换血。

把那些软弱的土挖掉,然后换上强度高、稳定性好的土。

这就好比给一个病恹恹的人换了个健康的心脏一样。

不过呢,这个方法也有点小麻烦,挖掉那么多土,还得运进来新的土,成本可能有点高,而且要是处理不好,也可能会有新的问题。

2. 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是个很聪明的办法哦。

它就像是给饱和软弱土地基安排了一个排水小助手。

通过在地基里设置排水通道,让那些多余的水分慢慢排出去。

水排出去了,土就会慢慢变得结实起来,就像一块湿哒哒的海绵被挤干了水一样。

但是这个方法需要的时间可能比较长,就像小火慢炖一样,得有耐心才行。

3. 强夯法。

强夯法就比较霸气啦。

用一个很重很重的东西,高高地举起来,然后重重地砸在地基上。

就像给地基做了一场超级按摩一样,把那些软弱的土给夯实了。

不过这个方法动静可不小呢,就像敲大鼓一样,周围的居民可能会被吵到。

而且如果操作不当,也可能会对地基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

四、在处理过程中要注意的事儿。

在处理饱和软弱土地基的时候啊,一定要找专业的人来做。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6个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6个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6个嘿,咱今儿就来说说软土地基处理方法这档子事儿!你说这软土地基啊,就好比是一块调皮的橡皮泥,得好好摆弄摆弄它才行。

第一种方法呢,就像是给软土地基穿上一双坚固的靴子,那就是加固法。

通过各种手段,让这软土地基变得结实起来,能稳稳地撑起上面的建筑,就像给它注入了一股力量,让它不再软塌塌的。

第二种方法呀,有点像给软土地基来个大变身,这就是换填法。

把那些软弱的土挖走,换上结实的好土,嘿,这不就焕然一新了嘛!就好像是给一个虚弱的人换上了强壮的筋骨。

第三种呢,是排水固结法。

这就好比是给软土地基开通了几条排水管道,让那些多余的水分快快流走,让土地慢慢变得紧实。

你想想,要是身体里有太多水分排不出去,那不就肿起来了嘛,土地也是一样的道理呀!第四种,是挤密法。

就像是把软土地基里的那些松散的颗粒都挤到一起,让它们紧紧相依,变得更有力量。

这就好像是把一堆散沙变成了坚固的沙雕。

第五种,是化学加固法。

给软土地基来点特殊的“药水”,让它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从而变得更加稳固。

这就像是给土地施了魔法一样,神奇吧!第六种,是土工合成材料加固法。

就像是给软土地基披上了一层特殊的“铠甲”,这层铠甲能起到保护和加固的作用呢。

咱处理软土地基可不能马虎啊,得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要是选错了方法,那不就像穿错了鞋子一样别扭嘛!而且每种方法都有它的特点和适用情况,就跟人一样,各有各的脾气。

咱得摸准了软土地基的脾气,才能对症下药,把它处理得妥妥当当。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这软土地基处理好了,建筑才能稳稳地立在上面,咱们住着也安心呐!可别小瞧了这些方法,它们可是建筑的重要保障呢!所以啊,咱可得好好研究研究,让软土地基不再是难题,让咱们的生活更加安稳、美好!。

软弱地基处理的七种方法

软弱地基处理的七种方法

软弱地基处理的七种方法软弱地基是指地基不够稳定受力,在建筑建构上会对其承载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软地基的处理变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处理方式主要有补强土、减轻正负荷、改善地基、加压型桩、扩展内力、扩展底座、施工浆砌。

1、补强土是将在弱地基范围内闭合包围被动作改善土,以提高地基和建筑物的承载能力,使地基提高其受力耐受性,其主要方法有振动、张力补注和压实补注等。

其优点是易于施工,时效佳,比较省钱,但是维护费用较高。

2、减轻荷载是降低施工设备和建筑物的正负荷较大的地基,可以采用地面支撑的方法,支撑设施的静止荷载由支撑桩担负,使地基均衡受力,可以实现减荷作用,而不影响施工过程,但是由于支撑等的应用,也会增加施工费用。

3、改善地基,主要是采用地基沉降改良和结构改良两种方法,地基改善是一种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节省建设成本的方法,地基改良完成后,可以明显减少地基沉降,从而改善地基质量。

4、加压型桩是一种补强地基的技术,可以减少地基的沉降,通过施工锚栓,改善地基的受力稳定性,并提高建筑物的承载能力,但是施工的成本较高且易受地质条件影响。

5、扩展内力法,通过费力层两侧加固,利用增强层以及支撑系统,增强地基内部的稳定性,减小地基受力不均,提高其承载能力,此法施工成本低,投资回收期短,但是建设过程需要考虑承载能力的变化。

6、扩展底座是通过扩大地基面积来弥补软弱地基的不足,因地基沉降而引起的抗剪能力不足,而扩大面积可以改变建筑物的正常正负荷,降低地基的抗剪能力的要求,但地基扩大不见得能获得规模效应,需要适当论证。

7、施工浆砌法是利用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施工形成浆砌结构,以改善软弱地基,形成浆砌使弱地基内部跨越量减少,从而获得稳定性,有利于建筑物能抵御外力,此法施工快捷,对施工条件要求低,但砌筑存在坍缩,抗剪能力也不会太高。

软弱土地基处理方法

软弱土地基处理方法

软弱土地基处理方法软弱土系指淤泥、淤泥质土和部分冲填土、杂填土及其他高压缩性土。

由软弱土组成的地基称为软弱土地基。

淤泥、淤泥质土在工程上统称为软土,由于软土地基的承载力较低,如果不做任何处理,一般不能承受较大的建筑物荷载。

所以在软土地基上修建建筑物,必须重视地基的变形和稳定问题。

因此在软土地基上建造建筑物,要求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

地基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改善地基土的工程性质,达到满足建筑物对地基稳定和变形的要求,包括改善地基土的变形特性和渗透性,提高其抗剪强度和抗液化能力,消除其它不利影响。

下面我就介绍一下软弱土地基的特点和几种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

1软弱土地基的特征软弱土系指淤泥、淤泥质土和部分冲填上、杂填土及其它高压缩性土。

由软弱土组成的地基称为软弱土地基。

淤泥、淤泥质土在工程上统称为软土,其工程特性如下职称论文:1、1含水量较高,孔隙比较大据统计,软土的含水量一般为35%~80%,孔隙比为1~2、1、2压缩性较高软土的压缩系数在0。

5~1、5MPa-1之间,有些高达4、5MPa-1,且其压缩性往往随着液限的增大而增加。

1、3抗剪强度很低软土的天然不排水抗剪强度一般小于20kPa。

其变化范围约在5~25kPa。

1、4渗透性较差软土的渗透系数一般在i10-5至i10-7mm、(i=1,2…,9)之间。

因此软土层在自重或荷载作用下达到完全固结所需的时间很长。

1、5具有显著的结构性特别是滨海相的软土,一旦受到扰动(振动、搅拌或搓揉等),其絮状结构受到破坏,土的强度显著降低,甚至呈流动状态。

软土受到扰动后强度降低的特性可用灵敏度表示。

我国东南沿海软土的灵敏度约为4~10,属高灵敏土。

1、6具有明显的流变性软土在不变的剪应力的作用下,将连续产生缓慢的剪切变形,并可能导致抗剪强度的衰减。

在固结沉降完成之后,软土还可能继续产生可观的次固结沉降。

软土具有强度低、压缩性较高和渗透性较差等特性,必须重视地基的变形和稳定问题,如果不作任何处理,一般不能承受较大的建筑物荷载。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换填垫层法当软弱土层厚度不很大时,可将路基面以下处理范围内的软弱土层部分或全部挖除,然后换填强度较大的土或其它稳定性能好、无侵蚀性的材料(通常是渗水性好的中粗砂)称为换填或垫层法。

此法处理的经济实用高度为2~3m,如果软弱土层厚度过大,则采用换填法会增加弃方与取土方量而增大工程成本。

通过换填具有较高抗剪强度的地基土,从而达到增强地基承载力的目的,满足构筑物对地基的要求。

主要加固方法有换填、抛石挤淤、垫层、强夯挤淤几种。

垫层法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砂(砾石)垫层、碎石垫层、粉煤灰垫层、干渣垫层、土(灰土、二灰)垫层。

代表方法有砂垫层法及换填法。

砂砾垫层:当路堤高度小于极限高度的2倍,软土层较薄,填筑材料比较困难,或雨季施工时,采用砂砾(砂)垫层,在填土与基底之间设一排水面,从而使地基在受到填土荷载后,迅速地将地基土中的孔隙水排出,加快固结速度,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减少沉降,防止地基局部剪切变形。

要注意控制填土速度,所用的材料为含泥量不大于5%的洁净中粗砂,或最大粒径小于5cm的天然级配砂砾。

换填法:在软土厚度不大于2m 时,利用渗水性材料(砂砾或碎石)进行置换填土,可以降低压缩性,提高承载力,提高抗剪强度,减少沉降量,改善动力特性,加速土层的排水固结。

它的特点是施工工艺简单,但费用比较高。

抛石挤淤:当软土或沼泽土位于水下,更换土施工困难,且厚度小于3m,表层无硬壳、基底含水量超过液限、路堤自重可以挤出的软土之上,排水比较困难时,采用抛片石(直径一般不小于30cm)挤淤的方法。

从中部开始抛石,逐渐向两边延伸,挤出淤泥,提高路基强度。

2 深层密实法采用爆破、夯击、挤压和振动及加入抗剪强度高的材料等方法,对地基深层的软弱土体进行振密和挤密的地基加固方法称为深层密实法。

适用于软土厚度3m的中厚软土的加固,分布面积广的软基加固处理,其加固深度可达到30m。

通过振动、挤压使地基中土体密实、固结,并利用加入的具有高抗剪强度的桩体材料置换部分软弱土体中的三相(气相、液相与固相)部分,形成复合地基,达到提高抗剪强度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软弱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分布较广,承载力低。

根据黄土特性分析了黄土湿陷性原因,结合工程实际阐述了软弱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软弱黄土就是大孔土。

在我国分布很广。

软弱黄土泛指饱和的结构不稳定的黄色土,在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着下沉的现象。

它的这种特性,会对结构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使结构物基础大幅度沉降、折裂、倾斜,严重影响工程安全和使用。

1.湿陷性原因分析
软弱黄土在形成过程中,因气候干燥,有大量碳酸钙等盐类在土粒表面析出,沉淀成胶结物使土颗间牢固联结,阻止土骨架在自重作用下被压密。

因而会有孔隙比大于1且肉眼可见的大孔结构。

在干燥状态下,它具有垂直方向分布的小管道而有较高强度和较少压缩性,几乎能保持竖直的边坡。

被水浸湿后,填充在土粒间的碳酸盐类等被溶解,土体结构迅速破坏。

土粒在自重作用下向大孔中滑动,出现显著的附加下沉现象,即湿陷。

可见,孔隙比高且有相当多可溶盐是湿陷的内因;水和压力是湿陷的外因。

如果设计、施工或使用不当,由于湿陷条件(外因)造成建筑开裂、倾斜和倒塌等事故也经常发生。

2.软弱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存在问题及对策
软弱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很多,在不同的地区,根据不同的地基土
质和不同的结构物,地基处理应选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在勘察阶段,经过现场取样,以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判定属于自重软弱黄土还是非自重软弱黄土,以及软弱黄土层的厚度、湿陷等级、类别后,通过经济分析比较,综合考虑工艺环境、工期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最后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经过优化设计后,确保满足处理后的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变形条件的要求。

所采用的有垫层法、强夯法、灰土桩挤密法、深层搅拌桩法、振冲碎石桩法等。

2.1 垫层法
2.1.1 垫层法将基底以下湿陷性土层全部挖除或挖至预计的深度,然后以灰土或素土及级配良好的砂砾或碎石分层回填夯实。

垫层厚度一般为1.0~
3.0m。

它消除了垫层范围内的湿陷性,减轻或避免了地基因附加压力产生的湿陷,可以使地基的自重湿陷表现不出来。

这种方法施工简易,效果显着,是一种常用的地基浅层处理或部分湿陷性处理方法,经这种方法处理的灰土垫层的地基承载力可达到300KPa(素土垫层可达200KPa)且有良好的均匀性。

2.1.2 施工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垫层处理方法差的主要原因,由于垫层的厚、宽均未达到建筑对地基的要求,所以仍会发生较大沉陷。

(1)地基土的含水量,对于含水量较大,或曾局部基坑进水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凉晒等),严格控制灰土(或素土)的最佳含水量,对接近最佳含水量时,宁小勿大,偏大时土体强度则显着下降,变形明显增大。

(2)垫层处理的宽度要达到规范要求,使碾压设备能充分碾压到
位,还使形成的垫层压实度产生差异。

(3)严把质量关,施工中碾压分层的厚度不宜大于30cm,并逐层检测压实度,达到设计规范要求。

2.2 强夯法
2.2.1 强夯法亦称动力固结法,通过重锤的自由落下,对土体进行强力夯实,以提高其强度,降低其压缩陛,该法设备简单,原理直观,适用广泛,特别是对非饱和土加固效果显着。

这种方法加固地基速度快,效果好,投资省,是当前最经济简便的地基加固方法之一。

2.2.2 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首先在设计阶段,应考虑软弱黄土处于哪一种类别、等级,以及场地等因素,因为强夯的夯击能量,夯点布置,夯击深度,夯击次数和遍数等因场地而异,土的含水量、孔隙比及夯击的单位面积夯击能对软弱黄土的强夯有效加固深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经过试夯后确定出设计参数,确定施工设计方案,因此不经试夯确定施工参数往往会给工程造成后患。

(2)由于强夯影响深度内土的含水量差异,会导致局部处理效果不佳,对于此种情况必须采取土的增湿或减湿措施,以免出现橡皮土情况。

如有此种情况,应立即停止夯击,当凉晒一定时间后,在夯击坑内加入碎石类的粗骨料,继续夯击。

(3)施工中在控制关键工序上严把质量关,因为一份设计提供后,锤重、落距、夯点布置等是没有随意性的,而唯一可能被人为改变的是夯击次数,因在试夯时根据最后夯击的沉降量来确定夯击次数的,当别
的参数已确定后,它就成为影响处理的唯一因素,所以施工中应以它为质量控制的关键工序管理点。

(4)强夯结束后,检测的重点是判定它的有效加固深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因为有效加固深度的第一标准应是消除湿陷性,也就是以s0.015作为判别指标。

所以检验手段应采用探井取不扰动土试样进行检测。

当这一指标达到要求后,一般情况下对承载力的要求等也均可满足。

2.3 换基法
2.3.1 若软弱换土地基埋深较浅(埋深小于5mm),且厚度小于3m。

可采用承载力高的砂性土或其他满足要求的地基土将其换掉。

以保证地基承载力要求。

2.3.2 施工中对策
按照设计图纸,根据地看资料,将基础范围内的软弱黄土、沉陷变形大、承载力低的土挖去,用满足要求、变形小的土回填夯实。

保证建筑物整体沉陷均匀稳定,满足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力要求。

3.结语
上述几种软弱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近年来在基础处理中被广泛使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新型材料的研究使用,对软弱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越来越多,也有了一定的施工经验。

在近十几年开始采用的有孔内深层强夯法CFG(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夯坑置换法、压力灌浆法等,都不失为好方法。

但不管是采用那种方法,只要有严密的质量控制手段,都可能经济而有效地获得期望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