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与认知科学课堂笔记由林萍萍整理921计算机模拟人记忆一些
认知科学知识点归纳

认知科学知识点归纳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认知活动的一门学科,它探讨的是人如何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过程。
通过对认知科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的思维和行为,进而应用于教育、心理治疗、人机交互等领域。
本文将对认知科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感知与知觉感知是指我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可理解的信息的过程。
而知觉则是我们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理解和加工的能力。
感知与知觉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感知与知觉的心理过程以及感知与知觉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思维。
二、注意力与意识注意力是指我们将有限的认知资源集中在特定刺激上的能力。
它是认知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帮助我们过滤无关信息、提高信息的加工效率。
而意识则是指我们对内在和外界信息的感知和理解。
注意力与意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注意力的分配机制、注意力的稳定性和变动性,以及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状态的改变。
三、记忆与学习记忆与学习是认知科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研究的是人们如何获取、存储和回忆信息的过程。
记忆分为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两个阶段,工作记忆用于短期信息的处理和加工,而长期记忆用于信息的存储和持久记忆。
学习则是通过经验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习过程中的记忆和遗忘也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四、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共同构成了人类的认知能力。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而思维则是通过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进行信息加工和推理的过程。
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以及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五、问题解决与决策问题解决与决策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经常面临的认知任务。
问题解决是指我们在面对困难、难题或冲突时,通过思考和分析找到解决方法的过程。
决策则是指在多个选择中做出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研究问题解决与决策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决策行为,并提供决策优化的方法和策略。
六、感知运动与空间导航感知运动与空间导航是研究人类感知和控制运动的认知过程。
人脑认知科学的知识点总结

人脑认知科学的知识点总结人脑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记忆、学习和知觉等认知过程的学科。
它探索了人脑如何感知和理解世界,如何进行决策和解决问题。
本文将对人脑认知科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感知、记忆、学习和思维等方面。
感知是人类认知的基础,它指的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和解释的过程。
感知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多个方面。
视觉感知是人类最主要的感知方式之一,它通过眼睛接收光线并将其转化为大脑可以理解的图像。
听觉感知则是通过耳朵接收声音并将其转化为语言和声音的意义。
触觉感知包括对物体的形状、温度和质地等信息的感知。
味觉和嗅觉则是对食物和气味的感知。
记忆是人脑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指的是对过去经验和信息的存储和提取。
记忆可以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短暂存储信息的能力,一般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
长时记忆则是对信息进行长期存储和提取的能力,可以持续数小时到数年。
记忆的形成和提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重复学习、情感因素和注意力等。
学习是指通过获取新知识和经验来改变行为和思维的过程。
学习可以分为条件学习和认知学习。
条件学习是通过建立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来形成新的行为习惯。
认知学习则是通过思考和理解来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学习的过程中,人脑会不断调整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加强或减弱不同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从而形成新的记忆和思维方式。
思维是人类认知的核心过程,它指的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组织和推理的过程。
思维可以分为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等不同方面。
概念形成是指将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归类到同一个概念中的过程。
问题解决是指通过分析和推理来解决困难和复杂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则是指通过重新组合和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产生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人脑认知科学还涉及到注意力、语言、决策和情绪等方面的研究。
注意力是指对特定信息的选择性关注和集中。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它通过词汇和语法来表达和传递意义。
脑与学习 (2)

• 影响工作记忆的因素: • *****影响生存的信息 • *** 产生情绪的信息 • * 新学习的信息 • 情绪刺激 激素释放 加强记忆
9. 自我概念
• 在认知信念系统的深层隐藏着“自我”概念。 • 超我 • 自我 • 超我 • 自我概念描述了我们看待自我的方式。 • 情绪在个人的自我概念中起着重要作用。 • 情绪
• 消极 中性 积极
生命是经历---Life is experience. Life is process.
• 自我概念由过去经历所塑造。如通过大的考试、 顺利完成任务可以提高自我概念,经常受到处罚、 未能完成任务就会降低自我概念。 • 经历中的认知事件和 情绪反应同时被存储,回想起这些事件时产生的 情感线索非常强烈。人都会参加那些他们曾经取 得成功的活动,回避有失败经历的活动。 • 创造每节课堂的快乐体验和成功体验。应对自我 概念-帮助学习者让感觉记忆把窗户打开,让信 息通过。
• 人脑是一个开放的并行加工系统,不断与外部的 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作用。
• 它分析、整合、综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抽 象、概括。 • 每个神经元都是活跃的,并受起经验和外部环境 影响而改变。 • 情绪在人类加工信息和创造性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 人脑产生的想法经常来自想象,而不是逻辑陈述。
4. 感觉
左脑和右脑的分工
LRRP 记忆法
• 根据记忆工场科学家们2012年发现并提出的"人类认知记 忆过程LRRP模型",单词记忆要想记得快、记得深、记得 久,需要经过4个认知阶段。
读书笔记-考试脑科学

读书笔记-考试脑科学目录引言 (1)一、什么是记忆? (1)二、如何欺骗海马体,来提高记忆? (2)三、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四、记忆害怕什么? (6)五、 LTP与海马体!聪明药有吗? (2)(一)、那么我们如何增强我们体内的LTP数量呢? (3)(二)、有什么聪明药,让我们变的更聪明呢? (3)六、情绪与我们的记忆 (4)七、狮子学习法 (5)1、狮子在什么时候,会比较专注呢?答案是饥饿的时候。
(5)2、狮子还会在什么时候,会比较专注呢?答案是寒冷。
(5)3、狮子还会在什么时候会专注呢?答案是在走动的时候。
(5)八、睡觉提升记忆,学会好好睡觉! (5)九、认识我们的大脑! (7)1、我们的大脑是模糊记忆的,不是精确记忆的。
(7)2、大脑需要循序渐进的学习 (7)3、外在动力的重要性 (8)4、人脑信息的传递是模糊的 (8)十、学霸的学习方法! (8)十一、学习技巧01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言1、为什么有的人记忆力特别好,有的人就是记不住很多知识呢?2、为什么会有学霸的存在,学霸每一科都很好,关键是学霸的课外活动时间也很多,课外项目也学的很好,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本次我们需要一起探索的脑科学知识,带我们认识大脑,认识记忆,通过对大脑和记忆对认识,然我们能够更好的为我们考试服务。
脑科学与学习记忆

轻产院
脑的功能
大脑左半球的功能:源自语速→语言、 平衡→行动、免疫、概念、数字、 行动、免疫、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
1:控制中心控制体外右侧一切活动能力、免疫系统和做梦等。 2:知觉中心(左脑)感受自身和眼睛看到、听到的身外事物与发现各种现象的一切的感觉。 3:逻辑思维中心(低速)、理智思维中心】 4:【观察中心】(低速)和判断中心(承认错与对)
2:知觉中心(右脑)感受自身和眼睛看到、听到的身外事物与发现 各种现象的一切的感觉。
3:直觉思维中心(快速)、感性思维中心(兴趣爱好) 4:观察中心(快速)和判断中心(不愿承认错与对) 5 :反应中心眼睛直接看到危险和耳朵听到不对头的声音就直接跟 ‘判断中心’再跟‘躯干’相配合回避危险。
5:集中注意力控制中心(次要的)
6:反应中心眼睛直接看到危险和耳朵听到不对头的声音就直接跟右脑‘判 断中心’再跟‘躯干’相配合回避危险。
7 :情绪控制中心 1 :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那大脑就会有控制这些情绪的 功能,如果没有这一功能情绪就会失控。例如:有的精神病人又哭又笑、 情绪时高时低,那就是情绪记块断了连接,变成失控情绪记块。
6:集中注意力控制中心(主要的) 7:意识中心意识产生汇聚的地方。 8:下丘脑控制温度。
左脑的记忆功能
记忆功能: ╭ 内存(短暂记块) 说话 ╰低速硬盘(固定的记块) 1:【短暂记块】 暂时记录自己感受自身和眼睛看到、听到的身外 事物与发现各种现象的一切的感觉。
2:【固定的记块】记录短暂记忆库里经常出现的资料 左脑的记忆回路是低速记忆,是一种劣质记忆。
记忆现象知识点总结

记忆现象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认识记忆一、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记忆现象1. 认知心理学基本概念2. 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的定义3. 记忆过程的认知心理学理论4.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记忆分类二、神经心理学视角下的记忆现象1. 神经心理学基本概念2. 认知神经科学对记忆的定义3. 记忆过程的神经心理学理论4. 神经心理学视角下的记忆分类第二部分:记忆的基本过程一、感知1. 感知的定义2. 感知与注意的关系3. 感知在记忆中的作用4. 感知对记忆的影响二、编码1. 编码的定义2. 编码过程的特点3. 不同类型信息的编码方式4. 编码对记忆的影响三、存储1. 存储的定义2. 存储的类型3. 存储过程的特点4. 存储对记忆的影响四、检索1. 检索的定义2. 检索过程的特点3. 检索策略与方法4. 检索对记忆的影响第三部分:记忆的影响因素一、信息特征1. 信息本身的特点2. 信息的代表性与显著性3. 信息的情境依存性4. 信息的联结程度二、个体差异1. 年龄差异2. 性别差异3. 教育程度差异4. 记忆能力的评估三、情绪因素1. 情绪对记忆的影响2. 记忆在情绪事件中的表现3. 情绪记忆偏向四、其它影响因素1. 偏见与错误记忆2. 压力对记忆的影响3. 健康状况对记忆的影响4. 社会环境与文化差异对记忆的影响第四部分:记忆失常一、健忘症1. 健忘症的概念2. 健忘症的病因3. 健忘症的分类4. 产生健忘症的生理与心理因素二、失忆症1. 失忆症的概念2. 失忆症的病因3. 失忆症的分类4. 产生失忆症的生理与心理因素三、其他记忆失常1. 认知功能障碍2. 创伤后应激障碍3. 其他特定的记忆问题4. 记忆失常的康复与辅助手段第五部分:记忆的改善与训练一、记忆策略与技巧1. 分类记忆法2. 联想记忆法3. 建立联系的记忆方法4. 整理记忆材料的技巧二、训练记忆1. 记忆训练的概念2. 记忆训练的原则3. 记忆训练的方法4. 记忆训练的实施与评估三、技术辅助1. 计算设备在记忆中的应用2. 记忆增强软件的种类与特点3. 技术辅助对记忆的影响4. 技术辅助在特定群体中的应用结语记忆作为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认知功能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高二生物人脑的高级功能笔记

高二生物人脑的高级功能笔记说起高二生物课上学到的人脑的高级功能,那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咱们的大脑就像一个超级神奇的司令部,指挥着咱们身体的一举一动,还掌控着咱们的喜怒哀乐和各种复杂的思维活动。
先来说说记忆这一块儿吧。
老师当时给我们讲,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超囧的经历。
有一次,我妈让我去超市买东西,给我说了一长串的清单,什么酱油、醋、盐、洗洁精……当时我听着觉得自己记住了,雄赳赳气昂昂地就去了超市。
结果到了那儿,我发现自己只记住了开头的几样,后面的全给忘得一干二净!这可不就是典型的瞬时记忆没转化成短期记忆嘛。
我站在超市的货架中间,那叫一个抓耳挠腮,最后没办法,只好打电话给我妈再问一遍。
回到家,我妈那数落的呀,“你这脑子,怎么连这点东西都记不住!”我心里默默嘀咕,这大脑的记忆功能它有时候也不听我指挥呀!再说说语言功能。
咱们能说话、能写字、能听懂别人的话,这都得归功于大脑的语言中枢。
我记得有一回,我们班组织小组讨论,讨论的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科学问题。
我心里想得挺明白的,可一张嘴,就变得结结巴巴,词不达意。
明明脑子里的想法很清晰,就是表达不出来,急得我满脸通红。
看着其他同学侃侃而谈,我那个羡慕呀!这时候我才深深体会到,语言中枢要协调得好,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还有,大脑的情绪调节功能也特别有意思。
有一次考试没考好,我心情那叫一个低落,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灰暗了。
回到家,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谁也不想理。
我就一直在想,为啥自己这么差劲,这么简单的题都能做错。
后来我慢慢冷静下来,开始分析自己的错误,给自己打气加油。
这时候我才发现,大脑其实是可以调节我们的情绪的,关键是我们得学会怎么去引导它。
说到思维功能,我想起了做数学题的时候。
有时候一道题,怎么想都想不出来,感觉自己走进了死胡同。
可突然,脑子就像灵光一闪,换了个角度思考,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这种从困惑到顿悟的过程,真的让人又爱又恨。
认知科学知识点

认知科学知识点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智力和认知能力的学科,它涉及到心理学、神经科学、语言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在认知科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掌握,下面将重点介绍一些与认知科学相关的知识点。
1.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智活动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关注人类思维、记忆、学习、感知等认知过程。
认知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法,探究人类心智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能力。
2. 认知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是研究大脑与认知过程之间关系的学科,它通过神经学和心理学的方法,揭示大脑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和机制。
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打开了认知过程与大脑结构之间的奥秘,有助于促进认知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3. 认知发展心理学认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发展规律的学科,它关注儿童和青少年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能力如何逐步发展和演变。
通过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了解认知能力的形成机制,从而为儿童教育和学习提供理论依据。
4. 认知科学模型认知科学模型是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理论框架,它用于描述和解释人类的思维、学习、记忆等认知活动。
认知科学模型的建立有助于我们系统地整合和理解认知科学的各种研究成果,提升对认知活动的认识和理解水平。
5. 认知科学应用认知科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教育领域可以帮助设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策略,在医学领域可以帮助治疗认知障碍和疾病。
认知科学的应用还涉及到人机交互、智能技术等领域,为人类提供更加便捷和智能化的服务。
通过对认知科学的学习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和认知能力,为提升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提供帮助。
同时,认知科学的发展也将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更多的科技创新和社会福祉。
认知科学知识点的掌握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心智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至关重要,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和应用这些知识,不断拓展认知科学的研究领域,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与认知科学课堂笔记由林萍萍整理9.21计算机模拟:人记忆一些单词,最后正确率80%,让计算机也完成相同任务,最后正确率也是80%。
则认为计算机的记忆过程就是人的记忆过程。
与人工智能的区别:人工智能不是模仿人。
有时超过人。
比如深蓝。
第二章知觉:概念:1.登记到达我们眼睛和耳朵的信息。
2.对这些信息进行一些解释。
知觉系统:知识+刺激的作用。
知识的作用:自上而下;刺激的作用:自下而上。
(规定如此)认知心理学强调过去经验和现实刺激都是产生知觉所必需的,因此它认为知觉过程包含相互联系的两种加工:自下而上(Bottom-up)加工和自上而下(Top-down)加工。
1)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由于信息流程是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这种类型的加工因而称为自下而上加工。
如根据图形的直线、曲线、边角等信息知觉图形。
2)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
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的阶段或水平,从调整特征觉察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等。
由于是由一般知识引导知觉加工,较高水平的加工制约较低水平的加工,这种类型的加工因而称为自上而下加工。
Sensation, Perception & Cognition:三者的区别:先知道连续体的概念for example,无意识——意识(非二分,不是说非1即0,界限不明显),是连续体。
感觉——知觉——认知,也是连续体。
(感觉:focus on 对比度知觉:focus onidentity(what color),pattern(形状,结构),movement,form 认知:further goal)如:连续体的“体”,注意与“连续”二字的对比,则处于感觉阶段。
注意是左右结构,则处于知觉阶段。
知道读音,则进入认知阶段。
有时候我们不容易察觉实际上存在的东西。
有时候我们能够察觉不存在的东西。
(知觉的组织原则,即格式塔原则)视觉识别模式:模板匹配模型:条码、支票原型模型:(highly representation of a pattern, does not need precise, identical match; minor variations are allowed)区别性特征模型:最先识别特征以及特征是怎样组合在一起的特征理论的生理学和神经学证据:细胞是分工的→特征觉察器判断Same or different: PR GM前者用时长混战场模型:Image demons, Feature demons, cognitive demons, Decision demons(demon 实质上是神经细胞)Biederman 1973实验:一幅打乱的图片,一幅完好的图片。
让被试辨别。
完后图所用时间短,因为知识的作用。
Schacter 1991实验可能不可能图形:第一次:让被试辨别两个图形的朝向。
(不重要)第二次:呈现一些图片,让被试反应是否见过。
结果对不可能图形没影响。
(不可能图形见过等同于没见过)知识的作用。
各种Illution:错觉整体优先效应: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多于部分之和,整体决定着其部分的知觉,整体是在其部分之前被知觉的。
近年来,Navon(1977,1981)进行了一系列相关实验:Navon区分总体特征(Global Feature)和局部特征(Local Feature),前者可看作整体,后者可看作部分。
视觉刺激材料的制作:黑方框边长为33mm,大字母的直径为28mm,构成视角为3°17′,小字母的大小为大字母的1/8,但有一半被试的视觉刺激为上述刺激的1.5倍大。
视觉刺激为大的字母H、S和长方形,它们分别由小的字母H、S和长方形所构成。
实验采用Stoop作业的一种变式――视听干涉。
实验程序:先呈现一个视觉刺激,持续80ms,在视觉刺激开始呈现后40ms,被试通过耳机可听到字母H或S的读音,听觉刺激持续300ms,被试的任务在于判定他听到的是哪个字母,按键作出相应的反应,记录反应时。
实验中被试要始终注视视觉刺激,视听两种刺激的作用有40ms的重叠。
听觉刺激与作为视觉刺激的大字母有三种关系:一致、无关和冲突。
这是总体的一致关系。
三种视觉刺激由三种不同的成分构成,在任何一种总体关系内,听觉刺激又与局部成分有一致、无关和冲突关系,这被称为局部的一致关系。
另外还作了无视觉刺激的听觉辨别的反应时实验(建立基线)。
注:Stoop作业(SOA-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实验结果表明,1)听觉辨别的反应时依赖于听觉刺激与视觉刺激的总体的一致关系。
在一致的情况下RT最短;在冲突的情况下,RT最长;无关时RT居中。
且三者经成对的统计考验其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但听觉辨别反应时在局部的一致关系中,并没有显著差异。
视觉刺激的大小对实验结果也没有显著的影响。
2)当视觉的总体特征不同于听觉刺激时,听觉辨别就会受到干涉,速度变慢;当两者一致时,听觉辨别的速度加快。
但听觉辨别的速度不受局部特征(小字母)的影响。
3)Navon因而得出:在一定情景中进行的视觉加工有着有限的深度,只有总体特征可被知觉,而局部特征则不被知觉。
进一步实验:Navon用视觉的字母识别作业,所用刺激如前,每次试验呈现一个刺激,不用长方形的刺激,所用的只有H和S。
被试的分组:按注意的对象分组,分为注意整体(只要求指出大字母)、注意局部(只要求指出小字母),事先告知被试。
实验时先给被试以预警,要求被试主试荧光屏上的光点,接着呈现一个刺激,持续40ms,然后呈现掩蔽刺激。
被试要尽快作出判定,并尽可能少犯错误。
实验结果:大字母和小字母有三种关系:一致、无关和冲突。
1)大字母的识别要快于小字母,差异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水平;2)在大小字母的三种关系中,大字母识别的RT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小字母的识别却有不同的速度,在冲突条件下的小字母识别最慢,与另两种条件下的RT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3)在正确识别率上,大小字母没有显著的差异。
Navon根据这些实验结果认为,总体特征的知觉快于局部特征的知觉,而且当人有意识地去注意看总体特征时,知觉加工不受局部特征的影响,但当人注意看局部特征时,他必需先知觉总体特征,否则就不会出现小字母识别在冲突条件下的RT最长。
2)结论:总体特征是先于局部特征被知觉的,总体加工是处于局部分析之前的一个必要的知觉阶段。
他称这种知觉加工的顺序为总体特征优先。
知觉过程开始于总体的组织,然后才是对局部特征的分析。
即知觉是从整体到部分的。
成分识别理论Biederman(1987)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模式识别的理论。
1. 该模型基于这样一种观点,通过把复杂对象的结构拆分为称做简单的部件形状,就可以进行模式识别。
中心假设:物体是由一些基本形状(shapes)或成分(components),也就是几何离子组成的。
几何离子与特征说中的特征非常相似。
“几何离子”:容积本质、形状本质(三维)而非线或角的本质(二维)。
按照的Biederman模型,我们是通过感知或恢复基本的几何离子来识别物体的。
对给定物体的识别是由贮存表征(包含相关几何子特征、朝向、大小等方面的信息)能否与源自物体的成分或几何离子信息进行最佳匹配决定的。
多稳态视觉:猴子实验:研究参与多稳态视觉的神经细胞在大脑的分布猴子事先经过训练。
左下的电位图是一个神经细胞在猴子被试过程中的活动。
给猴子呈现双关刺激(比如透过电脑屏幕可以看到坐在电脑前的自己,也可以看到屏幕上的污点)格式塔原则:接近性:空间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
相似性:在大小、形状、颜色或形式上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封闭性(完整倾向因素):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知觉印象随着环境情况而出现可能有的最完善的形式。
良好图形因素:具有简明性、规则的、对称性的客体更容易被知觉。
西洋棋盘:A和B那个的亮度比较亮?错认为B比A亮。
以为B在圆柱的阴影里,拿走圆柱之后B处比较亮。
实际上是一样亮的。
知识的作用。
面孔识别:面孔结构:眼睛、鼻子、嘴巴相对于脸部的位置特征:眼睛、鼻子、嘴巴本身对面孔的识别依赖于结构的加工面孔加工的特异性的证据:面孔失认症:不能识别任何熟悉的面孔,但物体识别功能却相对完好。
同识别一般物体相比,识别面孔时,大脑梭状回的激活程度更高,称为梭状回面孔区,简称(FFA)。
撒切尔错觉:面孔中的眼镜和嘴巴均是上下颠倒的。
当面孔是倒置的,我们很难觉察出有什么变化。
但是,当面孔图片正立过来时,我们立即发现包含了被颠倒的眼镜和嘴的面孔原来丑陋无比。
恒河猴实验62页PDF中,恒河猴的脸都是正常、未经过沙切尔化的。
出现10次。
习惯化。
63页PDF中,去习惯化。
左边实验的四张脸都是正置的(第11、12、13、14次出现),分别是正常、沙切尔化、沙切尔化、正常,右边是倒置的,顺序同左。
结果正置的花的时间长,倒置的花的时间短。
ERP效应ERP:事件相关电位效应指的是作用效果,量。
比如整体优先效应指的就是局部特征与整体特征识别的反应时之差。
本文档倒数第二页最后一段中出现的N1、P1即ERP效应。
ERP效应是减法减出来的。
面孔识别模型认知模型(课件上的是英文版的,下面附上中文版的~)神经模型10.12自我面孔识别:和田实验:麻醉某半脑(先后),看自己和梦露合成过的照片。
再给出自己和梦露的照片,让其辨认之前看到的是谁。
左半脑对辨识自己没有影响,右半脑有影响。
(质疑:是识别还是记忆?)89-90页PPT:100%的自己→0%的自己。
左手按停得比右手晚。
熟人和梦露合成,左手右手停得一样晚。
减少习惯误差,顺序倒过来实验(0%的自己→100%的自己或者0%的熟人→100% 的熟人)。
停得越晚,说明自我识别能力越强。
面孔识别以结构加工为主。
客体的识别以特征加工为主。
N170是在面孔刺激呈现后的130-200ms记录到的并在160-170ms时达到峰值的一种脑电负成分。
N170不受面部表情、种族、熟悉度、性别等特征的影响,反应了面孔识别的特异性。
PDF85页:Farah 1994 实验看同样多的脸和眼镜的图片。
然后再呈现一些脸和眼镜的图片,让病人识别是否见过。
Patient LH:对面孔的识别正确率低于控制组的。
对眼镜(物体)的识别无差。
Another patient:对面孔的识别正确率高于控制组(正常人),对眼镜的识别正确率低于控制组的。
(只能解释为对物体的识别系统出现问题,而对面孔的识别更好是由于心理作用,想要证明自己能行)结果说明:对面孔的识别和对物体的识别是分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