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势能(新)教学
(完整版)动能和势能教案

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并能识别具有动能和势能物体的事例.2. 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二、过程与方法1.熟练掌握分类法、控制变量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使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研究探索的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2.在与小组成员一起探索的过程中,养成与人共处、协作学习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探究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
【教具准备】斜面(光滑的长木板)、钢球(大、小钢球各一个)、木块、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有关功率的知识,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演示实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小球对木块做功了吗?实验操作:让一个小球沿桌面滚动,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生:做了功。
师小球能够对外做功,它有能量吗?生:(齐声回答)当然有能量.师运动的物体有什么能量?有什么特点?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新课】能量师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能量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J)。
下面请大家说说生活中都有哪些种类的能量?生1:生活中常见的能量有电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热能等。
生2:我所知道的还有化学能、核能.师很好,生活中能量无处不在,人们就是利用能量来做功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生活中一些常见事例中的能量.(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动能、势能的事例)事例:①汹涌的洪水冲击泥石流前行;②树枝上的苹果;③拧紧发条的玩具车;④提起在高处的打桩机重锤;⑤被射箭运动员用力拉弯的弓;⑥行驶的汽车.师上面的这些物体都具有能量,请大家分析、讨论并提出分类的方案,说出你的依据。
(提示学生从运动和静止的角度分)生:(讨论中)方法一:从运动和静止的角度分:方法二: 从自然和人为的角度分:师很好,同学们从方法一分类中,发现一些物体运动时具有能量,另外一些物体尽管静止,但也储存了能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动能和势能.(引出动能和势能)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机械能教案动能和势能

机械能教案-动能和势能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得势能与高度、动能与速度之间的关系,熟悉机械能和功、能和热的转换,掌握相关物理概念和公式,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和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机械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3、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5、机械能、能和功、能和热的转换6、相关公式、演算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机械能的概念,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涵和应用2、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四、教学难点1、判断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能量变化情况2、掌握能、功和热能的转换规律。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示范、演算、分组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流程1、引入通过引入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机械能与动能、势能的概念,让学生能够注意到这些物理概念在生活中的常见体现。
2、知识讲解接下来,对关键概念和公式进行解释,通过演示和实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械能和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练习在掌握相关物理概念后,通过相关练习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些机械能相关概念、理论和公式的能力。
4、归纳总结该部分将几篇小问题综合在一起,让学生主动推导重要公式并联系现实情况对该理论进行解释。
5、实践操作学生在学习完理论后,通过实践操作学习并掌握动能、势能的概念。
教师通过给出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应用技巧。
七、教学过程本节课时间安排大致为70分钟,可按如下方式分步进行:第一步:学生打开电脑,依照教师指示进入课件页面。
第二步:教师对机械能、动能、势能等概念进行精简讲解。
第三步:教师对物体转动时6个重要物理量进行定义及讲解。
第四步:教师展示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机械能实验。
第五步:教师放出小问,让学生讨论。
第一章 4.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课件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随堂检测源自解析某种物体的温度是0 ℃,物体中分子的平均动能并不为零;从微
观上讲,分子运动快慢是有差别的,各个分子运动的快慢无法跟踪
测量,在一定温度下,分子速率大小按一定的统计规律分布,当温度
升高时,分子运动更激烈,平均动能增大,但并不是所有分子的动能
都增大;物体的运动速率越大,说明物体的动能越大,这并不能代表
平均动能与分子数的乘积,即它与物体的温度和所含的分子数目有
关。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实例引导
例1 关于分子动能,正确的说法是(
)
A.某种物体的温度是0 ℃,说明物体中分子的平均动能为零
B.物体温度升高时,所有分子的动能都增大
C.同种物体,温度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一定比温度低时的大
D.物体的运动速率越大,则物体的分子动能也越大
升高,分子平均动能增大,但不是每一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个别
分子动能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但总体上所有分子的动能之和一定
是增加的。
(2)只要温度相同,任何分子的平均动能都相同。但由于不同物质的
分子质量一般不相同,故平均速率一般不相同。
3.物体内分子的总动能
分子的总动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总和,它等于分子的
的统计结果,个别分子的动能没有实际意义。
(3)温度高的物体,分子的平均速率不一定大,还与分子质量有关。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变式训练1(多选)质量相等的氢气和氧气在温度相同时,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
A.两种气体的分子平均动能相等
B.氢气分子的平均速率大于氧气分子的平均速率
C.两种气体分子热运动的总动能相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动能和势能》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动能和势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体运动状态的两种基本属性。
2. 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4. 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5. 动能和势能的实际应用案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2.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的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动能和势能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状态与能量的关系。
2. 讲解动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动能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3. 讲解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势能与物体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4. 讲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让学生明白能量在运动过程中的转化。
5. 讲解能量守恒定律,让学生知道能量在转化过程中的守恒原理。
6. 实验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7. 案例分析:分析动能和势能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如汽车行驶、电梯运行等。
8.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9.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观察学生对动能和势能概念、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检查学生对动能和势能转化关系及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情况。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
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的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二)教具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三)教学过程1.复习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出示一木块,并将其置于水平桌面上。
说明木块受重力的作用,但木块没有在重力方向上运动,所以重力对木块没有做功。
继而用手推动木块,使木块运动一段距离。
在此过程中,重力仍然没有做功,手的推力做了功。
进而强调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功的两要素,且功的大小就等于两者的乘积。
2.引入新课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3.进行新课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
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
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
动能和势能教学教案

动能和势能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特性。
2. 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2. 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3.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4. 实际案例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运用5. 练习题:运用动能和势能知识解决问题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及相互转化关系。
2. 利用示意图、动画等形式展示动能和势能的变化过程,增强学生直观理解。
3.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物体运动时的能量表现,引出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讲解动能:介绍动能的定义、影响因素,并通过实例演示动能的变化。
3. 讲解势能:介绍势能的定义、影响因素,并通过实例演示势能的变化。
4. 讲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分析动能转化为势能和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5. 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动能和势能的运用。
6.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动能和势能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动能和势能概念、相互转化关系的理解。
2. 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动能和势能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知识的掌握。
教学资源:课件、示意图、动画、实际案例资料、练习题。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讨论物体运动时的能量表现,引导学生思考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讲解动能:利用课件展示动能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动能的变化。
3. 讲解势能:利用课件展示势能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势能的变化。
4.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通过示意图或动画展示动能转化为势能和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5. 实际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释其中的动能和势能转化。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5篇)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5篇)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防止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施行教学的主要根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WTT为大家搜集的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1 〔一〕教学目的1.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并能举例说明。
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的简单现象。
〔二〕教具1.麦克斯韦滚摆。
2.课本图1-7的装置,在弹____前加一弹簧。
3.单摆、皮球〔或乒乓球〕。
〔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判断质量一定的物体的动能的变化?(2)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判断重力势能大小的变化?〔演示钢球从斜槽滚下,斜槽倾角应尽量小一些,使钢球从斜槽滚下的时间尽量长一些,引导学生观察钢球竖直高度的变化和速度的变化,答复上述问题〕2.新课教学(1)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互相转化。
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到,钢球从斜槽滚下的过程中,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速度变快,动能增大,这个动能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答复是由重力势能转化来的〕问: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动能可不可以转化为重力势能呢?演示滚摆〔将摆轮涂成黑白相间,使学生明显观察到转速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摆下降时,摆轮越转越快;摆上升时,摆轮越转越慢,并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变化的情况,最后得出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互相转化的结论。
(2)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互相转化吗?演示课本图1-7〔程度槽末端加一弹簧,以使动能和弹性势能的变化明显显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钢球接触弹簧后,速度减小,弹簧压缩;弹簧恢复时,形变减小,钢球速度变大,但方向反过来了〔老师应指出:动能大小跟运动快慢有关,跟运动方向无关,因为物体向任何方向运动都能做功〕。
对钢球和弹簧间的能的转化,应分两步讲:①从钢球压弹簧开场到弹簧形变最大:钢球动能由最大变到零,弹簧弹性势能由零到最大,即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1(一)教学目的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
3.能解释一些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二)教具1.可以改变倾斜度的斜面(或斜槽),质量显著不同的两个钢球(或金属滑块),木块一个,用以做课本图1-1的实验。
2.玩具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引入“能量”这个词。
运动员在激烈运动后,我们说消耗了体内储存的能量;燃烧煤可以取暖,我们说煤燃烧时放出了能量;电灯发光,电炉发热,电扇吹风,我们说都消耗了能量。
在这些不同的现象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就是能量,简称能。
2.新课教学(1)“能”是什么?能的概念和跟前面学过的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
一个物体能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
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今天,我们学习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机械能。
(2)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吗?(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运动物体能做功。
例如,风可以吹转风车,流水可以推动水磨,挥动的铁锤可以把桩打进地面等。
当学生举例中固体、液体、气体都有了时,教师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物体,只要它们运动,即具有速度,就具有动能)提问:运动物体做功后静止,它还具有动能吗?动能到哪里去了呢?(启发学生得出物体不运动就没有动能以后,教师讲解:物体原有的动能用来做功了,即能量可以做功,做功要消耗能量。
打个比方,你有钱可以买商品,买了商品钱就付出去了)(3)用小钉锤钉木桩和用大铁锤钉木桩,显然做功多少是不一样的,这说明运动的钉锤和铁锤具有的动能大小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