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
对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解读

对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解读作者:王蕊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05期【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涵义,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本性首要原理,即艺术的本性是摹仿;其次分析解读了“摹仿说”:艺术本源于摹仿;艺术是对人的外在活动和内在品性的摹仿,人是艺术的主体和主题;摹仿是人的本性,艺术在实现人的本性中进化和完善;摹仿应表现必然性、或然性和类型。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摹仿说;诗学一、诗学的涵义《诗学》此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
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
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用物品。
而“诗”的创制,则指一切艺术创作。
诗人创造艺术形象,不同于实用事物,只存在于作品之中。
诗即艺术创造。
艺术属于创制知识,它不同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以塑造形象方式,再现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和意义。
而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制知识的学问。
对“诗”也可狭义地理解:从荷马时代至希腊古典文明时期,文学作品包括颂诗、讽刺诗、史诗、悲剧、喜剧等,都以韵文形式创作。
《诗学》着重研究文学创作,特别是处于希腊古典文学峰巅的悲剧。
《诗学》的美学思想可归结为三个要点:摹仿说,悲剧论,净化说。
二、摹仿说《诗学》研究诗的种类、功能、成分、结构之前,首先阐明关于诗的本性的首要原理,即艺术的本性是摹仿。
他认为:史诗、悲剧、喜剧、酒神颂以及其它各种艺术,“都是摹仿”,“摹仿处于活动中的人”,“摹仿出人的性格、情感和活动”。
在他看来,现实事物包括人的活动,就是真实存在,具有多样意义;诗摹仿人的活动,在作品中创制出艺术真实的存在;“摹仿”不只是映现外在形象,更指表现人的本性与活动,显示人的这种“存在”的意义。
而且,“摹仿”是求知活动,以形象方式获求真理,形成关于人的创制知识;艺术的“摹仿”并非只受感觉与欲望驱使,它凭借“实践智慧”洞察人生,把握生活的真谛。
因此,摹仿的艺术是高尚的知识活动。
他展开论述摹仿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1、一切艺术产生于摹仿亚里士多德用摹仿概括一切艺术的共同本性,有其深刻的涵义。
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英文

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英文1.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
答案: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他强调艺术模仿的不仅是事物的外在形态,更重要的是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2. 描述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答案: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倾向于描绘自然、神秘和超自然的主题。
它反对理性主义,推崇直觉和情感,追求个性解放和对传统规范的挑战。
3.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对文学批评有何影响?答案: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将文学视为潜意识的表达,认为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情节可以揭示作者和角色的深层心理状态。
这一理论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探索文本深层意义的新视角。
4. 列举至少两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答案: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包括对传统叙事结构的解构,以及对现实和虚构界限的模糊。
它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多声部对话和自我参照等技巧。
5. 简述存在主义文学的核心价值观。
答案:存在主义文学强调个体的存在、自由和选择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是在没有先验意义的世界中创造自己的本质和价值,因此文学作品常常探讨孤独、异化和道德选择等主题。
6. 什么是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答案: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由一系列符号和规则构成的系统。
批评家通过分析文本中的符号和结构,揭示文本的深层意义和文化背景。
7. 解释“新历史主义”在文学研究中的角色。
答案:新历史主义强调文学作品与其历史背景的紧密联系。
它认为文本不仅是艺术创作,也是历史的产物,因此文学研究应该考虑作品产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
8. 简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观点。
答案: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性别角色,以及这些形象和角色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偏见。
它旨在揭示和挑战文学中的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
9. 描述“解构主义”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
答案: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挑战传统的文本解读方法,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不稳定和多义的。
批评家通过分析文本的语言和结构,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不连贯性,从而解构文本的权威性和确定性。
论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

的基础上 , 柏拉 图指出文艺模仿的客观 现实世 界不是真实 的
世界 , 而是理 念世 界 的摹本 , 念 世界 是 本原 的, 第一 位 理 是
其模仿说形成 的基础 , 别是形式 因 , 模仿 的对象 和模 仿 特 在
的方式上都有很大 的影 响。当然 , 模仿说这一范畴的形成也
的 , 实世 界是派生 的, 现 是第 二位 的。现实对 理念 的模 仿既 不真实 , 也不全 面。也就是说 , 文艺 只是模 仿的模仿 , 影子 的 影子 , 它和真理隔着三层 。亚里 士多德作 为柏 拉 图的学 生 ,
21 0 1年 l 2月
河南工 程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U N LO E A N TT T FE G N E IG ( O I LS IN E E II N) O R A FH N N I S IU EO N I E RN S CA C E C DTO
De . 0 1 c 2 l V 12 . 0 . 6 No 4
第2 6卷第 4期
论 亚 里 士 多德 的模 仿 说
田立 慧
( 广西 师范大学 文学院 , 广西 桂林 5 10 ) 4 00 摘要 : 在古希腊文论 中,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涉及艺术 的起 源 、 艺术 的构成 以及 艺术与现实 的关系等 问题 , 在西 方文论史上具有举足轻重 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 的模仿 说对现代 文艺理 论影 响颇深 , 无论是 模仿 、 词本 身的意思 、 在 文论 中的意思 , 还是模仿 的源流 、 模仿的种差和模仿 的缺 陷等都是学 者们 研究 的重点。 关键词 : 亚里士多德 ; 仿说 ; 模 媒介
河南工程学 院学 报( 社会科学版 )
J OURN F HEN AL O AN NS I UT NGI E NG ( O AL S I NC DI O I T T E OF E NE RI S CI C E E E TI N)
论亚里士多德“摹仿”的艺术真实

论亚⾥⼠多德“摹仿”的艺术真实论亚⾥⼠多德“摹仿”的艺术真实报告⼈:周宇摘要:要:《诗学》中,亚⾥⼠多德认为摹仿是艺术的本质。
在对摹仿的媒介、对象、⽅式以及摹仿的不同层次的区分下,亚⾥⼠多德认为诗⼈作为摹仿者可以通过创造的⽅式直接摹仿现实⽣活。
同时诗⽐历史更加真实,这在于“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事件”。
这种“真实”并不是⽇常意义上“逼真”、“酷似”的再现式的真实,⽽是充满了假定性的艺术真实关键词:关键词:摹仿;《诗学》;艺术真实;假定性摹仿说是亚⾥⼠多德美学思想中重要的⼀部分,但摹仿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
古希腊爱利亚派克塞诺芬尼认为⼈按照⾃⼰的模样塑造神的形象,这可以被认为是摹仿说的雏形。
赫拉克利特强调和谐,⽽艺术则因摹仿⾃然⽽和谐。
德谟克利特也持艺术摹仿⾃然的观点,他提出了摹仿活动中⼈作为摹仿的主体的“学习”的作⽤,但这种摹仿仍然是简单的、机械的摹仿。
苏格拉底把摹仿的对象从“⾃然”扩⼤到“所见之物”,他认为“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他还认为艺术要摹仿美的性格、⼈的⼼理情绪,表现⼈的精神特质。
柏拉图极⼤地发展了摹仿说,摹仿在他那⾥成为了理念的摹仿,艺术家摹仿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摹仿理式世界,作为摹本的摹本,艺术作品与真理,即理式世界隔了“三层”,是不真实的。
亚⾥⼠多德正是在前⼈关于摹仿的讨论的基础上发展了⾃⼰的摹仿说。
⼀、作为创造的摹仿在希腊语中,“摹仿”(mimêsis)来源于“拟剧、表演”(mimos),它具有转化、蒙骗,摹仿⼈或动物的表情、动作、声⾳等义。
[]汉语中,“摹”在《说⽂解字》⾥被解释成“規也”,《说⽂解字注》:“規者、有法度也”,⽽“仿”则被训为“相似”——摹仿即在⼀定的法度下使之相似。
可见摹仿⼀词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照着样⼦做,⽽且在古希腊那⾥,其最初便具专指表演上的摹仿。
亚⾥⼠多德⽤⽤“整⼀性”来解释戏剧情节的摹仿,这实际上是对摹仿作“相似”、“求真”意义上的阐发。
浅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异同

浅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异同作者:张旭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5期摘要: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并与其师柏拉图一同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柏拉图通过“理念论”建立起自己的“三一式理论”,指出诗和艺术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它们远离真理,对人的心灵很难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在批判柏拉图“理念论”的基础上对柏拉图的“模仿说”进行了继承、突破与改变,将诗和艺术的模仿定义为积极的、带有创作者主观活动的创造活动。
清楚了解二者“模仿说”的含义与区别,有助于解答二者模仿说产生不同原因的问题。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模仿说”一、阐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说”(一)柏拉图的“模仿说”柏拉图循着其师苏格拉底的脚步,依照苏格拉底从具体事物之后去寻找一般定义的方法,将关于普遍本质的一般定义称为“理念”。
在柏拉图的学说中,“理念”并非人的眼睛可以观察到的某个具体存在,而是“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同时也是具有“统一性”的共相和普遍的概念。
尽管来源苏格拉底,但是柏拉图的“理念”较之前者的“定义”范围更广,且将普遍本质和个别事物彻底割裂开来。
在“理念论”的基础上,柏拉图构造起“三一式理论”。
“三一式理论”即三重世界,一种模仿。
三重世界指“理念”世界、现象世界以及影像世界。
第一个世界是柏拉图所认为的世界的本源和本质——“理念”世界。
“……其他事物按照这个类型的形象制造出来,与这个模型相似,所谓事物对相的分有无非就是按照相的形象把事物制造出来。
”从《巴门尼德篇》中的这句话就可以看出,“理念”世界是现象世界背后的真实和本质,现象界的所有事物都是由“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
而现象界的事物之所以拥有具体的某个形象,是因为它们对“理念”进行了一种“分有”。
第二个世界现象世界建立在对“理念”世界的模仿上。
柏拉图的著作中多次谈及过“分有”这个概念,如《理想国》中“认识美自身的存在,并能区分理念及分有物的人,是既不会把分有物当作理念,也不会把理念当成分有物的。
试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

试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作者:曹淑蕾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5期山东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250014摘要:“模仿说”是古希腊哲学家、艺术家研究文艺起源、解释文艺与现实世界关系,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学说。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同有异。
我们要辩证的看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模仿说原因世界观认识论见解【中图分类号】I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5-0186-2“模仿说”是古希腊哲学家、艺术家研究文艺起源、解释文艺与现实世界关系,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学说。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同有异。
一、对模仿说见解各异之原因1.生活环境不同,对现实态度各异出身于雅典贵族阶级的柏拉图,站在贵族阶级的一方,与代表民主势力的诡辩学派在艺术思想上处于势不两立的地位。
当时雅典社会动乱,贵族党与民主党的阶级斗争激烈化,旧的传统动摇,新的制度风行。
在这种环境中,柏拉图对现实十分的不满。
社会动荡不安,道德沦丧堕落,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被诬陷致死,这件事在他内心里留下了阴影。
对现实的不满影响了他的哲学观和文艺观,他从政治的角度来解决文艺与现实的关系。
柏拉图反对希腊文艺的现实主义的传统和高涨的民主精神,他本来重视文艺,想让文艺为他的理想王国服务。
但文艺按照自己应有的规律发展,因此他憎恨文艺。
否认文艺的真实性,认为文艺与真理隔着两层,只是“影子的影子”,并且要把诗人赶出理想国,他反对模仿者诗人,把他们视为靠记忆写诗的下等人。
而亚里士多德则对现实持肯定态度,作为贵族中产阶级,他不像柏拉图对现实不满,对文艺否定。
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和逻辑学家,他总是冷静的客观的对客观世界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
正是这种客观冷静的态度,让他更清醒理智的认识了文艺与现实的关系。
他承认艺术反映现实,并且认为艺术可以高于现实。
亚里士多德对模仿现实的文艺给予很高的肯定,肯定文艺的认识作用。
2.世界观、认识论各异柏拉图是纯粹的唯心主义者,其“理式世界”正是宗教中的“神的世界”的摹本。
亚里士多德“模仿说”与《周易》“观物取象说”比较

亚里士多德“模仿说”与《周易》“观物取象说”比较摘要: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与周易的观物取象说分别对西方和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虽然它们都立足于从对客观世界的观照中得到启示,但是模仿说主张模仿得真实可信,是后世写实艺术的理论基础。
而观物取象说则注重对圣人之意的传达,对鬼神奥秘的探索,对吉凶之事的判断。
是中国古代表现型艺术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模仿说;观物取象说;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273-02“模仿说”是西方文论发展的源头,起源于古希腊。
第一个提出此概念的,是赫拉克利特。
他认为“艺术模仿自然。
”之后柏拉图发展了“模仿说”。
他认为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理念世界,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三层,是影子的影子。
因此,艺术模仿是不真实的。
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接受他的观点,他对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做了一个客观的评价。
他认为模仿是人的天性,模仿的诗比历史更真实。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对后世西方文艺创作影响深远。
“观物取象说”是《周易》中的重要观念,成为后世艺术思维的滥觞。
“《易》者象也,象也着像也。
”《周易》的实质就是象,所谓象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取象。
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与《周易》的“观物取象”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对东西方艺术发展的不同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一、艺术的起源与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的天性,“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
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人对于模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
”模仿是人类的本能,通过模仿,人类能够从自然中获得知识,并且能够得到快感。
“模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奏感(至于‘韵文’则显然是节奏的段落)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起初那些天生富于这种资质的人,使它一步步发展,后来就由临时口占而作出了诗歌。
”艺术创作也是一种本能,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的主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的主要内容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的主要内容引言:在艺术与哲学的交汇处,亚里士多德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深入的思考,其中之一便是他关于艺术模仿的理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目的是通过模仿世界的本质来达到对现实的理解和表达。
本文将就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展开讨论,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并分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概述1.1 艺术的定义与意义艺术作为一种人类创造的表现形式,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是带有深远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将艺术定义为一种模仿现实的技巧,并且主张艺术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规律的模仿。
1.2 艺术模仿的类型亚里士多德根据模仿的对象将艺术划分为三种类型:诗歌、音乐和绘画。
诗歌模仿的是用语言表达的人类动作和人物性格;音乐模仿的是自然声音和情感;绘画则模仿了可见形象。
二、艺术模仿的目的与方法2.1 模仿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目的是模仿现实,并通过这种模仿来实现对现实的理解和表达。
他强调,艺术家通过模仿可以传达人性的普遍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激发观众的情感和思考。
2.2 模仿的方法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模仿方法的三要素:可信性、洞察力和美感。
可信性指艺术作品应该具备真实的外貌与表达,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真实性;洞察力则要求艺术家能够深入理解现实,并通过模仿传递出对人性和世界本质的洞察;美感则是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家需要运用美的原则来创作作品。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3.1 艺术模仿的价值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给予了我对艺术的全新理解。
艺术的模仿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现实,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洞察力,将现实的本质和人性的普遍价值表达出来。
艺术的模仿不仅仅是为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更是拓展我们对世界的思考和理解。
3.2 艺术家的责任与使命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
艺术家应该通过模仿的方式,传递出对人性和世界的深刻洞察,并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浅谈古希腊时期的模仿说古希腊时期的“摹仿说”是西方文论史的萌芽范型,是影响欧洲文论史最久的艺术观念,雄霸了两千年之久。
柏拉图虽然不是首创者,但是他深刻阐发了“摹仿说”的深义。
而亚里士多德则奠定了“摹仿说”在文论史上的宗祖地位。
在西方文论史上,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是文学艺术的开山纲领。
模仿不仅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关于艺术的定义,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原则。
根据布洛克的研究,模仿这个概念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不仅支配着西方的艺术哲学,同时也支配着艺术批评与艺术实践。
一、模仿说的源流在欧洲文论史上,最早表述文学与世界的关系就是所谓的“摹仿说”了,作为最为古老的艺术观念,“艺术乃是自然之摹仿”竟然雄霸西方文论史两千年之久。
应该指出的是,柏拉图不是“摹仿说”的首创者。
但先提出“艺术摹仿自然”的却是古希腊哲人兼诗论家德谟克利特,他在论艺术起源时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这里的摹仿主要是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不仅没有涉及语言的艺术,而且就连摹仿对象也还没有转移到人类生活的领域。
他认为,人的生活和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动物的活动:蜘蛛是织女和修补匠的老师,而歌唱是对鸟鸣的摹仿。
不难看出,“摹仿”是一个影响过古代学人思考的重要概念,至于它的不衰的诱惑力,我们可以从今天的蜂窝式房居和美制隼式战斗机看出来。
以“理念说”为思想底蕴,柏拉图重点阐发和补充了“摹仿说”中所包涵的思想深义。
摹仿者,在他那里就被叫做“外形制造者”,这些人就好似拿了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映照出太阳、星星、大地、动物、植物和自己以及无生命物。
按照他的哲学观念,惟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存在,而自然只是理念的“影子”,而摹仿自然的艺术则是得到真正的美的“影子的影子”,所以是微不足道的。
艺术世界是由摹仿现实世界来的,现实世界又是摹仿理式世界来的,而后两种世界都是感性的,都不能独立存在,惟有理式世界才有独立的存在。
柏拉图以神造的床指称为理式,以木匠造的床指称理式的摹本,以画家画的床指称理式的“摹本的摹本”或“他们的产品与真理隔着两层”。
二、柏拉图的模仿说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柏拉图表现出对“摹仿”的嗜好,几乎成了柏拉图手中的“万金油”,而摹仿的原则也几乎成了他解释对应和主次关系的一般法则。
“摹仿”是一个法则,是一个区分表象与实质的手段,是试图摹仿的一方努力使自己“像”或“近似于”摹仿对象的“仿效”。
和他的同胞们一样,柏拉图认为,包括诗在内的各种艺术都是“摹仿”或“摹仿艺术”,而作为从事摹仿的人们,即包括诗人在内的艺术家,则都是制作仿制品的摹仿者。
在柏拉图看来,画家或雕塑家摹仿人和事物的外形(或行动),优秀的造型作品能够准确地表现原型的风貌、色彩和形状。
音乐亦可摹仿,好的乐曲可以使人产生想象,可以体现正确的原则,因而是对美的趋同。
舞蹈可以再现生活,舞姿和旋律可以反映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情操。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提出了他对“摹仿”的看法。
他所谓的“摹仿”和近代人所谓摹仿不同。
近代人把摹仿看作仿效前人作品,是与“创造”相对立的,艺术应有创造性,不应限于摹仿。
柏拉图却不是从这个意义看轻摹仿,他所谓的摹仿,如镜子摄取事物的影像。
他在《国家篇》里阐述了关键性的主张:通过话语或姿势使自己等同于别人,这种做法即为摹仿。
此种摹仿实际上等同于演员的扮演,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而为了进入角色,诗人必须摹拟别人的行动,消隐自己的“存在”。
在论及艺术的“表现”时,柏拉图难能可贵地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摹仿”:一种摹仿事物的实质,另一种重现它的表象。
人的生活或许只能在表象重现过,但人的思考和艺术家的活动应该触及实质。
逼真和现实主义的的机械摹仿只能再现事物的表象,而不能抓住和反映它的实质。
肤浅和轻率的摹仿者“对描述的对象一无所知”,他所摹仿的事物“只是那些在无知的民众看来漂亮的表象”。
此类摹仿只是一场游戏,玩玩而已,如过眼烟云,不值得认真对待。
此外,柏拉图还检查了文艺摹仿方式对于人的性格的影响。
依他的分析,文艺摹仿方式不外三种。
头一种是完全用直接叙述,如悲剧和喜剧;第二种是完全用间接叙述,“只有诗人在说话”,如颂歌;第三种是头两种方式的混合,如史诗和其他叙事诗。
柏拉图认为第二种方式最好,最坏的是戏剧性的摹仿。
他反对理想国的保卫者从事于戏剧摹仿或扮演。
这有两个理由,第一是一个人不能同时把许多事做好,保卫者应该“专心致志地保卫国家的自由”,“不应该摹仿旁的事”;第二是演戏者经常摹仿坏人坏事或是软弱的人和软弱的事,习惯成自然,他的纯洁专一的性格就会受到伤害。
虽然柏拉图用“摹仿”来界定图像艺术,但诗歌并不在其列,他更倾向于以“迷狂说”来阐发诗艺。
而真正把“摹仿说”引入语言艺术的,则是亚里士多德。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为语言艺术而将“摹仿说”发展起来,从而奠定了这一学说在文论史上的宗祖地位。
换句话说,“文学摹仿说”的奠基者就是亚里士多德,他用“摹仿说”来阐明“诗的艺术本身”这个“属”问题。
三、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亚里士多德开宗明义地说:“史诗和悲剧、喜剧、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只是有三点区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
”具体而言,史诗用语言来摹仿,竖琴以音乐来摹仿,这是媒介的不同;喜剧摹仿比我们坏的人,悲剧摹仿比我们好的人,这是摹仿对象的不同;史诗用叙述手法摹仿,悲剧和戏剧用演员的动作来摹仿,这是摹仿的方式不同。
但总归为一,这些艺术都是摹仿的。
而且模仿现实生活,只是媒介、方式、对象不同而已。
同时,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起源有两个原因:模仿的本能;“音调感”和“节奏感”。
在亚里士多德眼里,模仿成为人的本能,而模仿的文艺不仅给我们带来快感,而且能帮助我们求知。
这一点从他给悲剧下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声,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的动作来表达,而不用叙述法;接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可以总结出亚氏的模仿说认为艺术模仿现实,且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重视艺术的社会教化功能,而不是柏拉图理念式的模仿。
应当指出,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主要是就“创作过程”而言的。
换言之,《诗学》的主旨在于:史诗、悲剧和喜剧的“创作活动”即是摹仿的过程,而非柏拉图意义上的“原本与摹本”的关系,前者是动态的过程论,后者是静态的结果论。
亚里士多德从这种艺术创造过程论出发,认定“摹仿者所要摹仿的对象”正是“在行动中的人”。
正如他着名的悲剧定义所言:“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这充分说明了无论从摹仿创作过程还是被摹仿过程来说,亚里士多德的所谓“摹仿”都具有一定的活动过程意识。
毕竟,那种艺术与现实的简单对立或反映关系,与亚里士多德所关注的摹仿“过程”是不同的。
其实,亚里士多德不仅提倡为后世推举的“按照人本来有的样子来描写”的“欧里庇得斯式”摹仿,而且还更加提倡“按照人应当有的样子来描写”的“索福克勒斯式”摹仿,从而能像宙克西斯的人物画那般“所画的人物应比原来的人更美”。
例如《荷马史诗》就并不是按照本来的样子来描写的,而是让我们感受到享受感官生活愉悦的态度,这种态度深深地植根于荷马时代的社会习俗、日常生活乃至自然景物当中,它“使我们共同经历他们生活的真实,,在这种使我们沉迷其中的-真实.的自在世界里,除了这真实的世界本身之外,其他什么也没有展现”。
这种文学实践,就已不限于“按照本然状态来摹写”了,而是一种“按照应然状态来塑造”的古典美学理想。
“摹仿说”的内涵是丰富的,它标志着西方“再现”文论的萌芽形态,并且代表了一种起点的高度。
这种理论范型,也给予了西方文论以前所未有的定型化的影响,后来就愈演愈烈。
作为最早的系统化西方文论,古希腊的“摹仿说”使得西方文论对文学与世界这种关系得到了匡定,从此以后,“文学一直都被认为是摹仿的。
但是不论这一术语在历史上被赋予什么定义,摹仿总是再现出某种东西。
起初,摹仿被认为是表现自然的本质形态,或被认为是自然界中不完美事物的完美。
因为摹仿作为一种再现也是对界限的超越”。
四、两者理论产生分歧的原因两人在哲学观上的分歧是导致在美学和文艺理论上产生区别的重要原因。
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理念论”,即物质世界的另一个永恒不变的世界。
在他的诸多作品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柏拉图相信“灵感”对创作的巨大作用,认为“大诗人们都是受到灵感的神的代言人”,“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还是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
”可以说,“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地将哲学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给它以最高的地位,将哲学(他称之为‘第一哲学’)的对象确定为‘作为存在的存在’,从而将哲学和其他学科明确区别开来。
”就连文艺创作也不例外,据胡经之老师的评价,《诗学》的方法论有两个特点:第一,严谨的逻辑推理;第二,自然科学方法和社会学方法相结合。
亚里士多德这些唯物主义的观点让他能抓住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本质规律。
因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能突破柏拉图唯心主义的桎梏,主张艺术模仿现实生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道理。
也正是因为“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念’的批判,是对唯心主义,即一般唯心主义的批判”,才使得亚氏的模仿说呈现出与柏拉图模仿说完全不同的内涵和意义。
因此,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二人在哲学观上的不同最终导致了二人艺术模仿说的分歧。
五、研究结论柏拉图的模仿说是以“理念论”为基础,认为艺术模仿理念的现实,最终导致艺术成了“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扬弃的发展了柏拉图的模仿说理论,承认事物是普遍联系,共性寓于一般的哲学道理,主张艺术模仿现实生活。
他们二人本为师徒但模仿理论却相差迥异,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哲学观上的分歧所致。
柏拉图唯心主义哲学观和亚里士多德唯物主义的哲学观最终解释了他们在模仿论问题上的分歧。
由“理念”到现实,由唯心到唯物,这种进步正如鲍桑葵所评价的“亚里士多德认识到了柏拉图完全没有认识到的艺术中的理想”。
认识到这一点对于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各自模仿说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