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之狼孩的故事
弗洛伊德经典案例-小汉斯的故事

弗洛伊德---《狼人的故事(弗洛伊德心理治疗案例三种)》小汉斯的故事这是关于五岁男童(小汉斯)恐惧症的案例。
本案例是由病人小汉斯的父亲在弗洛伊德的指导下完成记录的。
这个病例在精神分析史上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弗洛伊德所说,它为幼儿期性欲理论提供了第一个完整的例证。
通过病人之父的详尽记叙,以及穿插于记叙过程中的弗洛伊德的精到点评,我们看到一个有些性早熟的小男孩从患上对马的恐惧症到治愈的全部过程,并深入到这个孩子的性心理的方方面面。
从不到四岁开始,小汉斯就对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明了根据阴茎的有无判别有生命物体和无生命物体的方法;他还固执地认为,所有人都有阴茎,而且体型大的人和动物其阴茎也更大。
当他的妹妹出生之后,生殖问题更是盘桓在小汉斯的心头,他下意识地对母亲的怀孕和婴儿的出生有了正确的认识,但是父母却用鹳的故事来向他解释生育的问题。
处在俄狄普斯期的小汉斯,本就对母亲有强烈的依恋而对父亲怀有敌意,再加上父亲在性问题上解释让他疑窦丛生,于是对父亲的敌意越发加强。
他想跟母亲结合,想和母亲生下孩子,但是又害怕父亲的报复,害怕遭到父亲的阉割,于是焦虑产生,心理症的隐患也由此埋下。
请注意,弗洛伊德在一开始就向我们提供这样一个阉割威胁的情节:“在他三岁半的时候,他母亲曾看见他把手放在阴茎上。
她这样吓唬他:‘如果你再那样(触碰阴茎),我会叫A医生来把你的小鸡鸡割掉。
那时候,看你怎么撒尿?’汉斯:‘那我就用屁股尿。
’”由后来的事情看来,阉割正是导致症结的原因,而他的恐惧症,根本说来也正是对阉割的恐惧;不过,这里向汉斯发出威胁的,乃是他所钟爱的母亲,而他的恐惧对象,却明显的是父亲,看来,阉割威胁的源头主要并不是语言,而是一种深刻的心理情结。
有一点需要说明,在弗洛伊德较早期的理论中,他所持的观点一直是:焦虑产生于对恋母情结的压抑。
根据他后来的修正理论,焦虑实际上是一种信号,警告自我阉割危险即将到来;不是压抑产生焦虑,而是焦虑产生压抑。
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狼孩在心理学上说明了什么)

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狼孩在心理学上说明了什么)
人类是天生具有智慧生命,还是需要后天教育才能成人?这可能是个难题,但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些特殊的孩子,他们不是被人类养大的,而是被野生动物养大的。
有些人是被狼养大的,从小就和狼生活在一起。
有人被熊养大,学会了游泳,像熊一样吃鱼。
这似乎说明,人类并非生来就有智慧,而是需要后天人类文明的启蒙,才能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这些被野生动物养大的孩子,在人类社会总是很迷茫。
出于人道主义,总会对这些好孩子进行再教育,希望他们能回归人类社会,但遗憾的是,能教育成功的很少。
被野生动物饲养,在人类历史和传说中几乎无处不在,尤其是在西方古代神话中。
居鲁士大帝小时候是被母狼养大的,塞米勒米斯其实是被鸟养大的,帕里斯是被艾达山的熊教育的。
甚至阿拉亚斯也是被母鹿养大的。
这类人物总能在故事中一鸣惊人,进而成为一个城邦甚至一个帝国的缔造者。
可见,在人类文明的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力和文化并不发达,这些被野生动物养大的人不会被视为异端,而是被视为奇迹崇拜。
现代社会,野生动物养大的孩子极其罕见。
狼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这些被狼养大的孩子往往很暴力,吃生肉。
即使被人类社会强行接纳,这些孩子也活不过20岁,这和一只狼的年龄差不多。
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
孩子未来十年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这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非常关键。
你怎么想呢?。
印度狼孩

教育心理学案例——未社会化的孩子
印度狼孩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
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
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
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
在孤儿院里,人们首先对他们进行了身体检查,发现他们身体的生物系统是正常的,虽然营养不良。
人们还发现这两个狼孩虽然长得与人一样,但行为举止却完全和狼一样,他们白天睡觉,夜晚活动,常常像狼那样嚎叫,他们用四肢爬着走路,用手直接抓食物送到嘴边吃。
于是研究者就在人类的正常社会环境里对其进行训练,教他们识字,教他们学习人类的基本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
然而,其中阿玛拉不幸死亡,卡玛拉在四年之后(大约十一二岁)才开始能够讲一点点话,智力水平也才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婴儿的智力水平。
据美国《自然史》杂志1976年4月号刊登的一篇书评说,“狼孩”的发现者、孤儿院的主持人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一书中,详细地记载了他和妻子一起如何努力把这两个像狼的女孩转化为人的经过,书中还附有美国人类学家津格的评论。
狼孩真实故事

狼孩真实故事
1920年在印度的丛林中发现两个被狼照顾的女孩,她们分别是八岁和一岁半。
根据两个女孩的情况来看她们很可能是在生后半年被狼叼走的。
当两个孩子回归到人类之后就养在孤儿院,后来取名叫做卡玛拉和阿玛拉,除了这个名字之外她们的名字也叫做狼孩。
从她们的生活痕迹或者是肢体动作上都可以看出和狼在一起生活的痕迹,她们不会人类的语言,不会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很难融入人类的生活。
她们不会像人类一样走路,只是四肢着地,在地上爬行。
根据知情人爆料称她们的眼睛很锐利,晚上还会发出像狼一样的光。
这两个孩子被找到的时候不会流汗,不会正常的吃东西,她们不喜欢穿衣服,即便是穿上衣服也会将衣服撕掉,白天的时候精神不佳,但晚上的时候却异常活跃。
她们好像不喜欢人类的饭食,对肉异常兴奋,即便是藏起来的肉类她们也会嗅到。
阿玛拉不久之后就因为肾炎死了,姐姐卡玛拉活到了17岁,但她自始至终没能学会说话,也没能学会像人类一样正常的走路,不过她已经会了一些单词和句子,通过简单的交流能够表达清楚自己所想。
卡玛拉去世时虽然正在改掉狼的野性,但智力相当于三四岁孩子。
关于狼孩其实有很多故事,特别是盛行迷信的一些地区,不过今天我们所说的关于狼孩的故事却是真的。
从狼孩卡玛拉的故事中我们也能了解人类智力和生存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案例)

狼孩故事社会化角度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
辛格把她们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孤儿院。
据辛格讲,这两个孩子刚回到人类社会之初,具备很特点:吞食生肉;四肢爬行;目光锐利;不会说人话,夜阑人静发出阵阵长嗥。
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尝试。
其中一个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音,诉说饥饿与口渴了。
遗憾是,回到人间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
另一个卡玛拉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将近5年时间学会了两脚步行,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
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
她为自己想做事情〔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
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
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孩子顺水推舟情绪与认知角度有一位英语教师因经常批评一位学生作业马虎,而遭致这位学生不满。
有一次。
这位教师无意间在语法上出了一点小错,当场被那名学生发现,那位学生好不容易逮着了这次报复时机,马上站起来作了毫不客气地指正。
面对这种为难局面,这位英语教师以非常温与神色说道:“嗯,你说得真是对极了,可是其他同学刚刚是怎么回事,为何没有觉察到,是不是上课在打瞌睡〞受到教师表扬,那位同学对立情绪消失了。
这时,这位英语教师又不失时机说:“像这样错误很容易犯,同学们一定要像他那样小心才是。
〞接着,教师便继续讲解其他内容。
想象权贵刻板印象从前有对乡下夫妻在门口纳凉,老婆问:“当家,皇上天天上山打柴用一定是把金斧子吧?〞老公冷笑道;“蠢婆娘!当了皇上还用打柴吗,他老人家一准儿天天在院子里摇着扇子乘凉,喝小米粥还有人伺候着呢!〞估计,摇着扇子喝小米粥,就是这位农夫最大理想。
美国前总统里根夫人南希入住白宫一个月后,收到膳食开支帐单时,大吃一惊:“从没有人告诉我们,总统每吃一顿饭都要付钱,而且干洗与使用牙膏等卫生用品也都要收费。
〞白宫就像一座豪华酒店,所有住在里面人都要交纳餐费与杂费。
教育心理案例分析狼孩(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狼孩是指从小在狼群中长大的孩子,由于缺乏人类的抚养和教育,他们的行为和心理特征与正常人类存在很大差异。
本案例将分析一个真实的狼孩案例,探讨其心理发展过程以及教育干预的效果。
二、案例介绍1. 案例来源该案例来源于我国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真实事件。
一名名叫野孩的男孩在森林中被发现,他从小在狼群中长大,具备狼的生存技能,却无法进行人类的交流。
2. 案例经过(1)发现野孩1972年,一名猎人偶然在森林中发现了一个男孩,他身上沾满了泥土,不会说话,只会发出类似狼的叫声。
猎人将男孩带回家中,发现他具备一些狼的生存技能,如捕猎、攀爬等,却无法进行人类的交流。
(2)教育干预猎人将男孩带到当地医院进行救治,并开始对其进行教育干预。
在干预过程中,医生和心理学家采用了一系列方法,如语言教学、行为矫正等,帮助野孩逐步适应人类社会。
(3)干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野孩逐渐学会了人类的语言,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
然而,他的行为和心理特征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如对人类的恐惧、依赖性强等。
三、教育心理分析1. 早期教育缺失狼孩之所以出现行为和心理异常,主要原因是早期教育缺失。
在狼群中长大,野孩无法接触到人类的文化、语言和价值观,导致其心理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 心理适应困难从狼群回归人类社会,野孩面临巨大的心理适应困难。
他需要重新学习人类的语言、行为规范和生活技能,这一过程充满了挑战和痛苦。
3. 情感发展障碍由于缺乏亲情的滋养,野孩在情感发展方面存在障碍。
他对人类的恐惧、依赖性强等表现,反映出他在情感上的脆弱和不稳定。
4. 认知发展滞后狼孩的认知发展滞后,表现为思维简单、学习能力差等。
这是由于他在狼群中缺乏人类社会的认知刺激,导致大脑发育受到限制。
四、教育干预效果分析1. 语言能力提升经过教育干预,野孩逐渐学会了人类的语言,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
这表明语言教学在狼孩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 行为矫正通过行为矫正,野孩逐渐适应了人类社会的生活,学会了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心理学之狼孩的故事

狼孩的故事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
辛格把她们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孤儿院。
据辛格讲,这两个孩子刚回到人类社会之初,具备狼的特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
她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
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
其中的一个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
遗憾的是,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
另一个卡玛拉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将近5年的时间学会了两脚步行,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
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
她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
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
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问题:1、“狼孩”是人,为什么没有人的心理?2、卡玛拉回到人间生活了九年,在其死去时却只有相当于3、4岁儿童的智力,为什么?[心理点评] 人们不禁会问,这位8岁的女孩,她原来是人呀,怎不具人的禀性变成“狼”了呢?这一实例有力地说明了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意义。
由于这位女孩自幼落到狼群中,由狼群喂养长大,有长达8年的时间在狼群中生活。
虽然她有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人的一切外貌特征、生理机构和感觉器官,确确实实是由人生育出来的,但她没有一般人的心理机能和理性思维能力。
这是因为她自幼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虽然生下来就具备说话的神经机构,但没有同人们接触,没有同人们进行交往,所以不懂得人类的语言;虽然她有人的脑,以及各种感官神经机构,但没有在社会中生活,没有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熏染,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与训练,所以无法形成人的心理现象和精神世界。
相反,由于她长期过着野兽的生活,在兽群的生活环境中,原有的那些人的神经机构发生了萎缩,身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时间越长,其狼的习性就越多,这就是使人慢慢变成"狼"的原因。
狼孩的真实原理

狼孩的真实原理狼孩是指在幼年时期被野生动物抚养长大的孩子。
尽管狼孩的故事有许多版本,但其中最著名的故事是有关印度的狼孩阿米尔·卡彭,他在2岁时被母亲遗弃在印度恒河三角洲的森林中,后来被母狼接纳并抚养长大。
狼孩的现象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被多次记录和报道。
虽然有些故事可能是虚构或夸大的,但研究表明,某些情况下孩子确实被野生动物接纳并与其形成亲密关系。
狼孩的出现通常与孩子的遭遇和环境以及野生动物的社会结构有关。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解释。
1.遭遇孤独与剥夺狼孩通常是因为在幼年时遭遇了孤独和剥夺,没有得到足够的抚养和照顾。
他们可能被遗弃在野外,或者在极度的环境中迷失,无法找到回家的路。
在这种情况下,野生动物可能会接纳他们并提供食物和保护。
2.野生动物行为的影响野生动物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狼孩的存在。
例如,狼群通常会接纳流浪的幼年狼,并提供食物和保护。
在某些情况下,野生动物可能会将人类幼崽视为自己的后代,并对其进行抚养和保护。
3.社会限制和文化背景一些狼孩的出现可能与社会限制和文化背景相关。
在某些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孩子可能会因为家庭问题或贫困而被迫到荒野中寻找食物或逃避危险。
在这些地区,野生动物可能成为他们的救命恩人。
然而,狼孩的故事最终并不完美。
由于狼孩没有受到人类社会的教育和社交经验,他们通常无法适应人类社会的生活和文化。
他们可能缺乏语言能力、社交技巧和自理能力。
因此,很多狼孩在被救助和重新融入人类社会之后,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近年来,随着科学和心理学的进步,对狼孩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对狼孩的案例进行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和文化的重要性。
狼孩的存在提醒我们人类社会对弱势群体的责任和关注。
应该加强社会福利体系,通过提供教育和庇护来帮助像狼孩这样的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
同时,家庭和社区应该提高对儿童权益的保护意识,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总结而言,狼孩是因为幼年时遭遇孤独与剥夺,并得到野生动物的接纳和抚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狼孩的故事
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
辛格把她们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孤儿院。
据辛格讲,这两个孩子刚回到人类社会之初,具备狼的特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
她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
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
其中的一个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
遗憾的是,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
另一个卡玛拉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将近5年的时间学会了两脚步行,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
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
她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
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
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
问题:
1、“狼孩”是人,为什么没有人的心理?
2、卡玛拉回到人间生活了九年,在其死去时却只有相当于
3、4岁儿童的智力,为什么?
[心理点评] 人们不禁会问,这位8岁的女孩,她原来是人呀,怎不具人的禀性变成“狼”了呢?这一实例有力地说明了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意义。
由于这位女孩自幼落到狼群中,由狼群喂养长大,有长达8年的时间在狼群中生活。
虽然她有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人的一切外貌特征、生理机构和感觉器官,确确实实是由人生育出来的,但她没有一般人的心理机能和理性思维能力。
这是因为她自幼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虽然生下来就具备说话的神经机构,但没有同人们接触,没有同人们进行交往,所以不懂得人类的语言;虽然她有人的脑,以及各种感官神经机构,但没有在社会中生活,没有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熏染,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与训练,所以无法形成人的心理现象和精神世界。
相反,由于她长期过着野兽的生活,在兽群的生活环境中,原有的那些人的神经机构发生了萎缩,身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时间越长,其狼的习性就越多,这就是使人慢慢变成"狼"的原因。
类似的猪、羊、熊孩也如此。
可见,仅有人健全的脑,若离开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人的心理也不可能正常发展。
狼孩卡玛拉被带回人群中生活
后,经精心护理和培养,逐渐恢复了正常人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