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通胀历史

合集下载

美国七八十年代的经济状况

美国七八十年代的经济状况

美国七八十年代的经济状况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面临的经济难题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

此时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处于转折时期。

由于越南战争耗资巨大,加上长期赤字财政的后果开始显露,美国的国际收支恶化,通货膨胀不断加重,美元危机由此出现。

1971年,美国出现了自19世纪末以来的第一次外贸逆差,由于美国国际收支赤字的不断上升,不少国家的政府将大量的美元资产兑换成黄金,西方金融市场的投机商们乘机兴风作浪,抛出美元,购进黄金和正在升值的西德马克。

1971年8月,为应付西方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西德马克所引起的美元危机,防止美国黄金储备的严重枯竭,挽救对外收支的困难局面,以及为对付国内的通货膨胀,美国尼克松政府宣布暂停按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规定的以每盎司黄金换35美元的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并且对工业产品的进口征收10%的附加税,这等于使作为外汇的美元贬值。

当年12月,通过华盛顿货币协定,美元正式贬值78%,美国官方维持的黄金比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每盎司38美元。

1973年1月,新的美元危机再度爆发。

2月2日美国再度宣布美元贬值10%,3月西欧各国对美国实行浮动汇率。

至此,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宣告瓦解。

1974~1975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削减石油输出量,造成油价飞涨,形成所谓的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为价格便宜的石油是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一旦油价大幅度上涨,就立即打乱了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节奏,乃至引发经济危机。

由石油危机所引发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首先从英国开始。

接着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加拿大也先后被卷入。

从1973年开始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具有一系列明显的特征。

首先,与战后曾经出现过的危机或经济衰退相比,在这次危机中西方各国的生产下降幅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篇一:通货膨胀典型案例(1859字)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超速通货膨胀。

在战争结束时,同盟国要求德国支付巨额赔款。

这种支付引起德国财政赤字,德国支付最终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为赔款筹资。

从1922年1月到1924年12月德国的货币和物价都以惊人的比率上升。

例如,每份报纸的价格从1921年1月的0。

3马克上升到1922年5月的1马克、1922年10月的8马克、1923年2月的100马克直到1923年9月的1000马克。

在1923年秋季,价格实际上飞起来了:一份报纸价格10月1日2000马克、10月15日12万马克、10月29入100万马克、11月9日500万马克直到11月17日7000万马克。

1923年12月,货币供给和物价突然稳定下来。

正如财政引起德国的超速通货膨胀一样,财政改革也结束了超速通货膨胀。

在1923年底,政府雇员的人数裁减了1/3,而且,赔款支付暂时中止并最终减少了。

同时,新的中央银行德意志银行取代了旧的中央银行德国国家银行。

政府要求德意志银行不要通过发行货币为其筹资。

根据我们对货币需求的理论分析,随着持有货币成本的下降,超速通货膨胀的结束会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增加。

随着通货膨胀上升,德国的实际货币余额减少,然后,随着通货膨胀下降,实际货币余额又增加。

但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并不是即刻的。

也许实际货币余额对持有货币成本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也许使德国人民相信通货膨胀已真正结束需要一段时间,从而预期的通货膨胀比实际通货膨胀下降得要慢一点。

1923年,德国马克的价值接连暴跌,已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1923年年初,马克币值一度达到2。

38美元,但是同年夏季,一个美国人能以7美元兑换到40亿马克。

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通货膨胀率每月上升2500%。

货币超发引爆美国通胀

货币超发引爆美国通胀

货币超发引爆美国通胀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向经济各环节传导,通胀压力加大,各国央行面临的局势更加复杂。

由于本轮通胀美国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是最先加速的,到目前为止也是最严重的。

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美国货币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货币超发引爆美国通胀自新冠肺炎疫情在美欧扩散以来,美欧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为稳定宏观经济,美欧宽货币与宽财政叠加,货币供应量加速增长,尤其是美元大量增发,成为本轮通胀的根本推手。

货币大量增发是引爆美国通胀的根源。

20xx年3月美国M2为16.07万亿美元,到20xx年12月底,美国M2增长至21.76万亿美元。

此轮美国货币扩张的程度前所未有。

从历史阅历看,根据货币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等人的分析,一般美国货币供应量变化后,12个-16个月后对经济和价格产生影响,货币数量增加既可以导致产出增加,也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化。

虽然关于货币供应量变化引起通胀的阅历总结受到一些国家某些时段进展阅历的反驳,但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史来看,货币供应量增速的大幅度提升特别是明显高出实际GDP增速,往往会引起通胀的攀升。

这一轮美国通胀的变化也符合其历史阅历规律。

美国此轮货币增速的明显提升始于20xx年3月,该月基础货币的同比增速从2月的3.0%提高到14.8%,狭义货币M1的同比增速从2月的6.2%提高到14.2%,广义货币M2的同比增速从2月的6.8%提高到10.2%;美国CPI 同比涨幅的明显提升出现在一年之后的20xx年3月,从2月的1.7%提高到 2.6%,明显超过美联储确定的2%的界限值;4月快速上升到4.2%,已经属于比较严重的通胀。

自20xx年5月以来,美国CPI连续十个月维持在5%以上。

从货币与价格变化两者时间差的长度看,符合从货币到价格传导滞后12个月左右的规律,仍然能够印证弗里德曼等人关于货币迟滞效应的结论。

从价格上涨幅度来看,美国这次通胀如此严重,与美国基础货币、M1、M2三者增速快速攀升密切相关。

20世纪70年代美国滞胀内因的新探究

20世纪70年代美国滞胀内因的新探究

第34卷第1期许昌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Vol.34No.1JOURNAL OF XUCHANG UNIVERSITY No.1,2015收稿日期:2014-09-28作者简介:张宏宇(198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经济史。

①参见张晓晶:《滞胀成因的重新审视与中国的滞胀风险》,《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7期。

②参见肖艳丽:《浅析滞胀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2期。

20世纪70年代美国滞胀内因的新探究张宏宇(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烟台264025)摘要: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爆发的滞胀危机主要是由于长期执行扩张型财政政策导致的后果。

约翰逊政府时期减税、增加社会福利和对越战争同时进行,财政赤字迅速增加,导致经济发展停滞,通胀严重。

尼克松时代,为抑制通货膨胀,实行价格管制,暂时遏制了通货膨胀发展的趋势,但随着管制的放松,通胀率报复性回升。

而其滞胀内因也因此表现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上,由于美联储没有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屈从于政治压力,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货币发行量,使美国的通货膨胀愈加严重。

关键词:滞胀;价格管制;美联储中图分类号:K71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824(2015)01-0094-0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成为美国政府制订经济政策最主要的依据。

在经历了高度繁荣的黄金时代后,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现象,由此形成的危机对美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研究滞胀危机的成因是研究美国历史的关键节点。

尽管学术圈对于滞胀原因的分析已有相关的论述,如中科院研究员张晓晶认为导致滞胀的因素主要有负向总供给冲击、总需求影响以及实际工资刚性;①西南财经大学的肖艳丽则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分析滞胀成因,②但多数仅从政府财政政策方面论述滞胀形成的内因,缺少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分析。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分析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分析

四、美元超发的连锁反应、对美国利弊和对未来的影响一.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简介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第一季度经济面临负增长0.6%,利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0-0.25%,创25年新高的9.6%的失业率和仅0.4%的通胀率,美联储第一次启动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19个月后,美国经济复苏不容乐观,GDP、利率、通胀和失业率几乎又达到临界点。

第二季度GDP增长仅1.6%,利率依旧保持在1-1.25%,失业率高达9.6%,通胀率1.1%。

为促进经济更强劲复苏和避免通缩的出现,美联储于2010年11月3日宣布了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表示将在2011年年中前购买总额为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以提振经济,并对资产负债表中的债券资产到期回笼资金进行再投资。

这是继2008年12月到2010年3月间购买价值1.725万亿美元的资产后,美联储第二次采用量化宽松政策。

二.美元超发的连锁反应通过分析,美国第二轮宽松货币政策具体连锁反应如下:1.大量美元货币注入美国市场。

美国第二轮宽松货币政策中,购买6000亿长期国债,由于乘数效应的存在,将对市场中注入数倍于6000亿美元的货币。

2.新注入的货币于全球市场中寻找投资机会。

新货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进入市场:流向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金融体系内部循环、流向国际市场。

大量资本流入国际市场,从而催生资产泡沫,推高物价,掣肘各国货币政策。

3.推动美元贬值,其他货币相对增值。

由于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及其供应的大量增加,势将导致美元在世界市场上的贬值,其他国家货币相对增值。

美元走弱,有利于刺激美国商品出口,促进美国经济,但不利于其他国家商品出口,阻碍其经济复苏。

4.冲击国际金融市场。

美元贬值,势必带来国家汇率波动,资产泡沫及国际金融震荡,致使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

5.各国增发货币,竞相贬值,引发全球货币混战。

美国超发美元货币,实际上是以邻为壑,有利于本国经济出口,却不利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各国为保护本国利益,势必竞相贬值,以保护本国经济。

历史上的大萧条有多可怕 普通人根本无处可逃

历史上的大萧条有多可怕 普通人根本无处可逃

历史上的大萧条有多可怕普通人根本无处可逃一般我们把经济用上“大萧条”一词的时候,指的并不是仅仅是经济的衰退,萧条一词的可怕之处不仅仅是带来大规模失业,又或者导致了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大萧条更可怕的层面在于过长时间的经济衰退,极容易演变为深层次的金融危机和国家信用危机,甚至是将人类推到战争的边缘。

但凡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一般当内部矛盾已经不可调和的时候,通常的选择是通过发动战争来达到转移内部矛盾的目的。

而战争加上经济大萧条,那才是最惨烈的。

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几乎是“大萧条”一词的所有者,但凡提到大萧条一词,必然会带入美国大萧条,这场美国大萧条持续时间长达43个月,如果只是看经济数据的话,1929年的大萧条至少到了1938年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结束,这场持续近十年的美国大萧条,很大程度上甚至改变了全球的格局和历史走向。

因为这场美国大萧条,其带来的后果包括各种系统性反馈才诱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基于此,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开始的全球十余年的大变化和冲击,绝对算得上人类近百年时间里最大的一场悲剧。

为什么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是人类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2020年的新冠疫情反而没有造成大规模的失业和经济衰退?这和当时美国的思维转变有很大的关系。

在1929年的时候,西方普遍相信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具备自动调节的功能,政府不应该过多干预经济,因此在大萧条初期,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这只是一场短期的波动,应该等待市场让一部分人自动淘汰。

但随着经济危机愈演愈烈,大量的失业人群、排队领取面包和救济粮的增多,让新一届总统下台,最后罗斯福上任,发布了一系列新政,包括围炉夜谈等等,才让美国的经济逐渐好转,慢慢走出了美国大萧条。

而罗斯福的新政是什么呢?在今天看来,其实已经是常规选项了,那就是政府刺激经济、政府干预经济,以及帮助人们提振信心,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萧条一词指的不是一两天,也不是一两个月的危机,而是长达数年的危机,人们失去信心、对生活失去希望,在这样的情况下,反而会进一步减少消费,从而让经济衰退的概率和时间都更大。

由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滞胀

由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滞胀

美国为什么会拼命提倡全球化?
全球化就是资源能在全球畅通无阻的自由 配制,很大程度上说,就是资本的自由流 通。
美国极力倡导全球化,实质是要为过剩的 资本找出路,也就是为滞胀找出路。
在资本市场:较早完成城市化、工业化的发达 国家,都有一个特点,资本越来越集中,越来 越庞大,且利润平均化,利润趋于下降,资本 在本国再投资意念不强,大量的资本找不到出 路,全球化则为这些资本找到了出口。
1970年的经济危机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滞胀的 起始点,1973年石油危机是导火索。
在通货膨胀的情形下,人们被迫缴纳“通货膨 胀税”,生产积极性和投资意愿都可能会相对 减弱,这就有可能引起生产停滞,经济增长放 缓,甚至止步不前。从这点来看,通货膨胀和 经济停滞相结合并不奇怪。就滞胀本身而言, 它事实上就是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的结合体。
从而形成了低经济增长率,高失业率和高物价 上涨率并存的滞涨局面。
各国的滞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美国则代表了 发达国家的滞胀形式。
资本主义国家的滞胀根源
以美国为例阐述滞涨
在六十年代以前,美国就有通货膨胀问题, 由于当时的通货膨胀问题尚处于慢性且轻 度的阶段,因此没有对美国社会带来严重 的不利影响。
1974年-1979年的美国财政政策 (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
1979年-1980年的美国财政政 (吉米·卡特)
尼克松、福特、卡特所采取的宏观干预, 均以失败告终。可见,凯恩斯主义的相 机抉择制不能解决经济滞胀,反而成为 了制造问题和激化矛盾的催化剂
主要是因为每次石油危机的爆发会推动 物价飞涨,从而带动通货膨胀,这时的 物价明显脱离了产品市场的供需曲线, 构成能源时代的新问题。
直到1981年,里根总统入主白宫,跳 出了凯恩斯主义的束缚,并使美国摆脱 了经济滞胀。

美元指数的历史统计回顾1971年——2010年

美元指数的历史统计回顾1971年——2010年

美元指数的历史统计回顾1971年——2010年1971年8月尼克松政府被迫宣布放弃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兑换黄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美元泛滥的时代开始,开启了70年代的高通胀期。

1973年7月美元指数见低点90.53点后走强。

石油危机于此年爆发,可能当时美国政府见到石油危机来势汹汹便有所收敛。

1974年1月美元指数见高点109.5点后走弱,石油价格于该年见顶。

1975年3月美元指数见低点92.82点后回升。

1978年8月美元指数跌破1973年低位中国于次年开始改革开放,可能有大批资金从美国流向中国,造成美元破位下行。

1978年10月美元指数见当年为止的历史最低点82点,并开始在低位徘徊。

1980年10月美元指数重拾升势,并在随后的几年表现出历史最强的走势。

1981年12月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尔将联邦基金利率升至 20%1982年12月联邦基金利率降至8.5%后在8和10之间徘徊,但美元指数继续走强1985年2月美元指数见历史最高点164.72点。

根据美国的数据,美国对华贸易于此年从顺差变为逆差,过去的美元大牛市是因为中国刚开始改革,急需从美国进口各种设备和从世界进口原材料,而当时的中国还还没有外汇储备,便造成对美元的强劲需求,加上沃克尔一直保持谨慎的货币投放造成。

从1985年高位起,美元开始了历史最长时间的大熊市。

1987年保罗·沃克尔离开美联储。

1992 年9月美元指数创出历史新低点78.33点,比上一历史低点82点低了3.67点。

原因是,中国从85年开始对美国贸易顺差,并逐年扩大,因此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美元外汇储备,不需要再在市场上购买美元,加上美国连年贸易逆差,美国用美元支付贸易逆差。

1995年 8月又经过3年的低位徘徊,美元指数重拾升势,这次是因为信息网络时代在美国拉开序幕,资金追逐高利润率的新兴产业回流美国追捧信息网络公司和这些公司的股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的通胀历史
(2011-09-07 16:20:14)
转载▼
标签:
杂谈
百度文库上,有人贴出了美国从1791年到2010年的GDP增长率和通胀率的数据。

根据这份资料,简单分了几个阶段,来比较美国通胀的趋势。

1791-2010年,共220年,GDP平均年增长3.75%,通胀率平均1.47%。

1791-1913年,共123年,GDP平均年增长4.15%,通胀率平均0.07%。

1914-1971年,共58年,GDP平均年增长3.50%,通胀率平均2.51%。

1972-2010年,共39年,GDP平均年增长2.86%,通胀率平均4.41%。

1870-1913年,共44年,GDP平均年增长3.95%,通胀率平均-0.72%。

有数据统计的220年间,中间有几个大事件。

如1913年美联储成立,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另外,这中间还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

所以,1913年这个分界点是十分具有参考价值的。

至于1870年,那是货币主义学派弗里德曼考察美国货币政策的起端点。

从GDP的数据来看,长期的增长率有走低的趋势。

如1913年之前的数字超过4.15%,而1972年之后的仅为2.86%。

即使如此,这个降低的趋势相当缓慢。

从通胀的数据来看,通胀率确实有不断走高的趋势。

如1913年之前仅为0.07%,而1914-1971年之美间,就升到了2.51%,这中间有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也有美联储的原因。

再到了1972年以后,通胀率进一步达到了4.41%,相当恐怖,这期间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元与黄金脱钩(即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原因,石油战争只是一个借口。

从1972年以后,虽然石油涨了很多,但是石油和黄金的比价变动不太大。

黄金共涨了44倍,石油则涨了31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到了1972年以后的时代,通胀已经接近GDP增长率的两倍,这里
的GDP增长率应该是扣除通胀后的实际增长率。

这个比值,告诉我们的信息是,通胀吃掉了接近2/3的经济增量。

通胀已经成为一种经济发展的手段,在这个时代里,如果排除了通胀手段之外,经济恐怕就要衰退(考虑协同作用)。

这就是,纸币时代的最大悲剧。

给大家发两张图--历史上美国通货膨胀率及黄金价格走势,对比一下,希望大家得到启发通货膨胀率
1997 2.34%
1996 2.93%
1995 2.81%
1994 2.61%
1993 2.96%
1992 3.03%
1991 4.25%
1990 5.39%
1989 4.83%
1988 4.08%
1987 3.66%
1986 1.91%
1985 3.55%
1984 4.30%
1983 3.22%
1982 6.16%
1981 10.35%
1980 13.58%
1979 11.22%
1978 7.62%
1977 6.50%
1976 5.75%
1975 9.20%
1974 11.03%
1973 6.16%
1972 3.27%
1971 4.30%
1970 5.84%
1969 5.46%
1968 4.27%
1967 2.78%
1966 3.01%
1965 1.59%
1964 1.28%
1963 1.24%
1962 1.20%
谁熟悉excel帮忙做个图表比较清楚.
另外,黄金走势图太大传不上来,郁闷!
年03月23日2010
美国历史上的经济周期起伏非常明显,而且数据非常全面可靠,从中可以看出很多有趣的关系。

失业率与通胀
人们曾经认为失业率与通胀存在取舍的关系。

失业率上升,通胀下降,反之亦然。

这就是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

美国60年代的菲利普斯曲线:
但是,70年代的滞胀时期打破了这一曲线。

出现了通胀与失业率同时上升的痛苦的滞胀。

而目前的这次危机会不会转化为滞胀还很难说。

利率与通胀
利率对通胀的控制非常明显。

正是美联储主席PaulVolcker从1979年8月上任后果断实行的高利率,才结束了美国70年代的滞胀局面,通胀逐渐回到了低水平。

为了对抗通胀,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曾经达到18%左右。

但是,高利率不是没有代价的。

高利率造成了8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失业率达到了自大萧条以来最高的水平。

为此,美联储遭到了有史以来最强烈的抗议。

看来做正确的事情的代价极高。

而印钱则是比较容易的事。

利率与失业率
下面就是利率与失业率的关系。

可以看出,上次美国失业率超过10%以上时,利率也处于峰值附近。

而目前的情况正好相反,失业率超过10%以上,利率处于低谷附近。

三者的关系
下面就是包含了这三个重要数据,显示了经济衰退与扩张周期的全景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