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写“愁”的具体内容分析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教学园地11-05 2318: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
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年,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3、思乡怀人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八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古诗词赏析、译文及考题分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咏梅(宋·陆游)》古诗词赏析、译文及考题分析【原文】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
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
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赏析】《卜算子·咏梅》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那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他的主战派士气低落,因而十分悲观,整首词十分悲凉,尤其开头渲染了一种冷漠的气氛和他那不畏强权的精神。
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
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
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在词的上阕中,作者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
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
下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
托物言志,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主题】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写法】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
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必考点02 古代诗歌阅读3(解析版)

必考点02古代诗歌阅读3诗经+先唐古诗+宋词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小题。
诗经·王风·黍离①东周某士大夫作彼黍离离,彼稷之苗②。
行迈靡靡③,中心摇摇④。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⑤。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⑥。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注释】①黍离:《毛诗序》认为“《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
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②黍:黍子,果实为小米。
离离:繁茂。
稷:高粱。
③行迈:行走。
靡靡:行走迟缓的样子。
④中心:心中。
摇摇:心神不安。
⑤穗:穗子。
⑥噎:郁结而气逆不能呼吸。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写诗人看到眼前景,行走迟缓,心神不定。
“靡靡”和“摇摇”两个叠音词把诗人步履迟缓、心神不定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
B.“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译为“不了解我的人,问我寻找什么”;“此何人哉”译为“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C.由《黍离》表达的对故国衰亡的悲情被称为“黍离之悲”,用来表达亡国之痛,兴亡之感。
《离骚》、《书愤》就表达了“黍离之悲”。
D.《毛诗序》“《黍离》,闵宗周也”中的“宗周”指西周王朝;“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中的“宗周”指西周都城镐京。
2.联系全诗看,作者为什么要从写“彼稷之苗”开始,接着写“彼稷之穗”,最终写“彼稷之实”?【答案】1.C2.本诗表面上是写稷生长成熟的过程,实际是写京城宗庙宫室故址沧桑之变;写稷生长成熟,也说明作者屡过此地而兴叹,更突出其慨叹之深。
从稷苗到稷穗再到稷实,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再到“如噎”,作者情感呈递进式发展,一步步深化。
【解析】1.《书愤》诗中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诗歌专题训练词牌类(汉宫春)(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词牌类(汉宫春)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汉宫春立春日辛弃疾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注】①堆盘:古时风俗,于立春日作五峰盘,并以黄柑酿酒,称洞庭春色。
②解连环:据《战国策齐策》,秦昭王遣使齐国,送上玉连环一串,请齐人解环。
群臣莫解。
齐后以椎击破之,曰环解矣。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词开篇从风俗民情入手,于哀怨中带嘲讽,“无端风雨”即喻时局未稳。
B.西园是北宋都城汴京西门之外的琼林苑,词人以梦到西园来表现愤懑之情。
C.“青韭堆盘”化用苏轼“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的典故,而反用其意。
D.“却笑东风”数句暗喻朝廷苟安享乐,使志士年华虚度,忧愁似连环难解。
E.“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几句在言语间流露出词人几多惆怅。
2.这首词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陆游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
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
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
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
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
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险峻的古垒旁,在辽阔的平川上,身背弓箭,臂挥雄鹰,手缚猛虎,直至暮色苍茫,笳声四起,这写的是词人在南郑的从军生活。
B.“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是说人们都错误地称赞词人笔有诗情,战有将略,那时的才气超群,“误”不是谦词。
C.“何事又作南来”句领起下文,而下文也表明作者由前方南郑到后方成都是为了看重阳药市或元宵灯山,与万人同乐。
水调歌头教学内容分析

水调歌头教学内容分析这是水调歌头教学内容分析,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水调歌头教学内容分析第1篇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学生在七年级学习过古代诗词,对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对本诗的作者苏轼,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课外读过许多有关苏轼的小故事,对其人其作品有初步的了解,而且本课是苏轼的名篇,千古传颂。
学习本课,学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还能在逐步感受苏轼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的过程中,感情作者表现出来的旷达胸襟。
这首诗词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
句型打破形式束缚,兼有长短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
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
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
本词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像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二)教学对象分析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以前曾学过《如梦令》、《西江月》等词,故可在此基础上拓展对《水调歌头》的讲解。
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拟抓诵读这一中心,组织不同的课堂活动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环境分析多媒体教室环境二、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熟悉词,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
品味苏轼词风的豪放。
5、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024届高考诗歌双文本对比阅读训练:手法异同(含解析)

诗歌双文本对比阅读训练-------手法异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怀故人【宋】寇准清夜月初满,藓庭①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②情何极,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①藓庭:郊野。
②旧国:故乡。
1.下列对上面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月夜怀故人》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和自然环境;颈联在前两联基础上,通过“情何极”“思欲流”点题抒怀;尾联通过对故人“今底处”的发问写作者独处“凝愁”。
B.“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两句十分精妙,结合听觉、嗅觉,描写“梧桐疏影”和耳边不时传来的蟋蟀乱鸣声,使诗句画面立体可感。
C.《虞美人》中“朱颜改”可指故国宫殿颜色已旧,也可理解为旧时宫女容貌衰老,更可以理解为国家易主、变色。
D.寇准和李煜均用简练自然的语言,表达在月夜的思念之情。
相比寇准对“旧国”的思念之情,李煜更在思“故国”的同时内心燃起亡国之痛。
2.以上两首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愁绪,在表达情感的手法上则各有异同。
请结合内容,赏析主要的异同点。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小题。
望江南·闲梦远①(一)李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②轻尘。
忙杀③看花人!望江南·闲梦远(二)李煜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注】①这两首词是李煜亡国入宋后的作品。
②辊(gǔn):翻滚,滚动,转动。
③杀:同“煞”,形容极甚。
3.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国正芳春”中着一“芳”字,写出姹紫嫣红、百花争艳、遍地芳香的江南春色,表达了词人的愉悦之情。
B.“满城飞絮辊轻尘”中以“飞絮”来写春景,传神地写出了春情流转、春光如泻、春风扑面而来的迷人春色。
C.“笛在月明楼”一句由景及人,把前面的空景用人来衔接,把眼见的凄凉用耳听的哀惋来充实,韵致无穷。
《书愤》分层作业(含解析)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书愤》分层作业(含解析)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书愤》分层作业建议用时:35分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韵文化的重要内涵,就是雅俗共赏,如词曲、评话、杂剧、皮影等中国传统大众文艺,均出现于宋代。
2022年春晚节目《只此青绿》与《忆江南》就把这种宋韵表达得______。
在节目中,绿水青山化为曼妙的舞者,层峦叠嶂是高高的发髻与轻盈的身姿;行者樵夫渔父并怡然自乐,令人不禁______;《忆江南》更将“家在富春江上”的生存体验通过演员的直接演绎,表现为毫无阻隔感的“诗意地栖居”,使中华美学的韵味扑面而来。
其实,人们对宋韵并不陌生,陆游、苏轼的诗词可谓______。
中华传统美学,不只是挂在墙上的“______”,更是百姓日常浸染其间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
不离烟火气,这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独特韵味,它不把“文艺范”置于高雅的“云端”,而强调世俗生活中自有真谛。
今人传承中华传统美学,要紧的也是打造这种雅俗共赏的独特韵味——一种令人愿意长久沉浸其间的韵味。
《只此青绿》与《忆江南》,而把其中“雅”的一面趋向了“俗”化——由雅到俗,为今人在文艺作品中吸取宋韵文化养分、传承中华美学精神,提供了途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淋漓尽致拍案称奇尽人皆知高山流水B.淋漓尽致拍案叫绝妇孺皆知阳春白雪C.酣畅淋漓拍案叫绝尽人皆知阳春白雪D.酣畅淋漓拍案称奇妇孺皆知高山流水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只此青绿》与《忆江南》,而把其中“雅”的一面趋向了“俗”化——由雅到俗,为今人从文艺作品中传承中华美学精神、汲取宋韵文化养分,提供了途径。
B.《只此青绿》与《忆江南》,便把其中“雅”的一面趋向了“俗”化——由雅到俗,为今人在文艺作品中吸取宋韵文化养分、传承中华美学精神,提供了途径。
C.《只此青绿》与《忆江南》,而把其中“雅”的一面趋向了“俗”化——由雅到俗,为今人在文艺作品中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吸取宋韵文化养分,提供了途径。
李商隐《锦瑟》的鉴赏分析

74李商隐《锦瑟》的鉴赏分析吕佳颐 哈尔滨市第一二二中学校摘要:我国的历史文化悠久,漫漫的历史长河带给了我们现在无穷的文化瑰宝,成为了中华民族永远的财富。
其中唐诗是我国历史文化中最不可忽视的瑰宝,在古代文人的笔触之下,我们可以领略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诗人心情的表达,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对于李商隐的《锦瑟》这首诗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晚唐时代;李商隐;国仇家恨《锦瑟》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篇,诗中的每一句话都带着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感触,关于这首诗历来是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在国仇家恨中的无奈以及愤恨,也有的学者经过考证认为这首诗是诗人为了悼念已经逝去的妻子所作的名篇,那么这首诗到底有怎样的深层意义,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进行具体的阐释和分析。
一、关于《锦瑟》的具体分析(一)要想分析好一首诗,首先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
以此来更好的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具体的情感。
唐代的末期是中华文明一段最为黑暗的时光,这个时候的唐王朝已经逐渐的衰败,再也不像开元和贞观年间的盛世一样,各种兵变层出不穷。
在这个时候唐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百姓陷入到了水深火热之中。
诗人不禁感慨世间多变,一个曾经繁荣的王朝,竟然衰败到如此地步,不内心十分的愤恨,但是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
在这个时候又恰逢诗人的妻子去世,让他终于把满心的愤怒与忧愁写在了诗中,这才有了这首传世的名篇。
在这里我们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双重情感,既有那种无法挽救百姓,让他们脱离疾苦的那种无奈。
又有爱情逝去,对于亡妻的悼念,这种种的复杂思绪组合到了一起,使得诗人忧郁,由此写出了这首名篇。
(二)从诗的结构上来分析诗词,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有着很深的意境。
从题目来看,这首诗的题目叫做锦瑟,是一种乐器。
以乐器作为题目,会让人们认为这仅仅是一首记事或者是咏物的诗句,给人一种错觉。
但是在如果深入的研究这首诗就会发现并不一样。
在诗句的第一句,锦瑟无端五十弦,经过古人的记载一般的琴的琴弦的数量仅仅为三五个,但是作者的琴瑟却又五十,这表示了作者的哀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失意之愁
对雪(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飘弃樽无渌,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战乱频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 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 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 流。
昔胜今衰之愁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 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思念情人的孤独之愁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羁旅之客愁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 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亡国之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国破家亡之愁、 报国无门之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思友之愁、失意之愁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 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 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 不动、许多愁。
伤春之愁、 家国之愁
下列诗词中均有“愁”,请分析每 一首诗中“愁”的具体内容。
1、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 到瓜洲古渡头,吴山 点点愁。思悠悠,恨 悠悠,恨到归时方始 休,月明人倚楼。
闺中怀人之愁
菩萨蛮(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 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 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 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 闻鹧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