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朋党论》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朋党论》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2篇(含答案与翻译)

《朋党论》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与翻译)小人无朋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为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①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②,则反相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③。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选自《朋党论》)【注】①党引:结成私党,互相拉拢;②交疏:交情疏远;③保:关心爱护。
2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24.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小人无朋”的原因,至少说两点。
(2分)【参考答案】23.译文:(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实行的是忠诚和守信,所爱惜的是名声和气节。
(错一句扣1分)24.(1)追求功名利禄(权势、私利、金钱)(2)相互勾心斗角(3)见利忘义(4)遇到利害冲突反目成仇(答对一点1分,共2分)【参考译文】大体说来,君子与君子,是以理想目标相同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以暂时利益一致结成朋党。
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呵。
然而臣又认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小人所喜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货财。
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而为朋党,这种朋党是虚伪的。
等到他们见利而各自争先,或者到了无利可图而交情日益疏远的时候,却反而互相残害,即使对其兄弟亲戚也顾不得。
所以臣认为小人无朋党,他们暂时为朋党,是虚伪的。
君子就不是这样。
他们所依据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和节操。
用它们来修养品德,则彼此目标相同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用它们来效力国家,则能够和衷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
(2012四川眉山)朋党论欧阳修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01论辩朋党论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

*朋党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朋党论欧阳修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
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益:帮助B.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济:成功C.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治:治理得好D.二十二人并列.于朝列:陈列,列位【解析】济:渡河,引申为克服困难。
《小人无朋》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

《小人无朋》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小人无朋》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小人无朋指小人没有朋友,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之手,《朋党论》。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小人无朋》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小人无朋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为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①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②,则反相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③。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选自《朋党论》)【注】①党引:结成私党,互相拉拢;②交疏:交情疏远;③保:关心爱护。
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2.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小人无朋”的原因,至少说两点。
(2分)参考答案:1.译文:(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实行的是忠诚和守信,所爱惜的是名声和气节。
(错一句扣1分)2.(1)追求功名利禄(权势、私利、金钱)(2)相互勾心斗角(3)见利忘义(4)遇到利害冲突反目成仇(答对一点1分,共2分)参考译文一般说来,君子和君子是因为志趣相同而结为朋党,小人和小人则是因为利益相同而结为朋党,这是自然的道理。
然而臣下我认为小人是没有朋党的,只有君子才有。
这是什么缘故呢?小人所爱好的是薪俸,所贪图的.是钱财。
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相互牵引,勾结而成为朋党,这是假的。
等到他们看到利益后就争先恐后了,有时利益没了就交情疏远,甚至反过来互相伤害,即使是兄弟亲戚这么亲近的人,也不能互相保护了。
所以臣下我认为小人是没有朋党的,他们虽然暂时结为朋党,却是假的。
君子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所坚持的是道义,(他们)所履行的是忠信,(他们)所爱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修养自己,就会志趣相同而互相助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情,就会心思相同而互相帮助,始终如一。
《续欧阳子朋党论 苏轼》阅读及答案

续欧阳子朋党论苏轼欧阳子曰:“小人欲空人之国,必进朋党之说。
”呜呼,国之将亡,此其征欤?祸莫大于权之移人,而君莫危于国之有党。
有党则必争,争则小人者必胜,而权之所归也,君子安得不危哉!何以言之?君子以道事君,人主必敬之而疏。
小人唯予言而莫予违,人主必狎之而亲。
疏者易间,而亲者难睽也。
而君子者,不得志则奉身而退,乐道不仕。
小人者,不得志则侥幸复用,唯怨之报。
此其所以必胜也。
且夫君子者,世无若是之多也。
小人者,亦无若是之众也。
凡才智之士,锐于功名而嗜于进取者,随所用耳。
孔子曰:“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未必皆君子也。
冉有从夫子则为门人之选,从季氏则为聚敛之臣。
唐柳宗元、刘禹锡使不陷叔文之党,其高才绝学,亦足以为唐名臣矣。
昔栾怀子得罪于晋,其党皆出奔,乐王鲋谓范宣子曰:“盍反州绰、邢蒯?勇士也。
”宣子曰:“彼栾氏之勇也,余何获焉!”王鲋曰:“子为彼栾氏,乃亦子之勇也。
”呜呼,宣子蚤从王鲋之言,岂独获二子之勇,且安有曲沃之变哉!愚以谓治道去泰甚耳。
苟黜其首恶而贷其余,使才者不失富贵,不才者无所致憾,将为吾用之不暇,又何怨之报乎!人之所以为盗者,衣食不足耳。
农夫市人,焉保其不为盗?而衣食既足,盗岂有不能返农夫市人也哉!故善除盗者,开其衣食之门,使复其业。
善除小人者,诱以富贵之道,使隳其党。
以力取威胜者,盖未尝不反为所噬也。
曹参之治齐曰:“慎无扰狱市。
”狱市,奸人之所容也。
知此,亦庶几于善治矣。
奸固不可长,而亦不可不容也。
若奸无所容,君子岂久安之道哉!牛、李之党遍天下,而李德裕以一夫之力,欲穷其类而致之必死,此其所以不旋踵而罹仇人之祸也。
奸臣复炽,忠义益衰。
以力取威胜者,果不可耶!愚是以续欧阳子之说,而为君子小人之戒。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之将亡,此其征欤征:争夺B.疏者易间,而亲者难睽也睽:背离C.愚以谓治道去泰甚耳泰:安定D.诱以富贵之道,使隳其党隳:毁坏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祸莫大于权之移人又何怨之报乎B.彼栾氏之勇也,余何获焉农夫市人,焉保其不为盗C.昔栾怀子得罪于晋,其党皆出奔开其衣食之门,使复其业D.君子以道事君愚是以续欧阳子之说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欧阳修《朋党论》苏轼《上神宗皇帝书》(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
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材料二:孔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欤?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臣始读此书,疑其太过,以为鄙夫之患失,不过备位而苟容。
及观李斯忧蒙恬之夺其权,则立二世以亡秦;卢杞忧怀光之数其恶,则误德宗以再乱,其心本生于患失,而其祸乃至于丧邦。
孔子之言,良不为过。
是以知为国者,平居必常有忘躯犯颜之士,则临难庶几有徇义守死之臣。
若乎居尚不能一言则临难何以责甚死节人臣苟皆如些天下亦曰殆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如和羹,同如济水。
故孙宝有言:“周公大圣,召公大贤,犹不相悦,著于经典,两不相损。
”晋之王导,可谓元臣,每与客言,举坐称善,而王述不悦,以为人非尧舜,安得每事尽善,导亦敛袵谢之。
若使言无不同,意无不合,更唱迭和,何者非贤?万一有小人居其间,则人主何缘知觉?(节选自苏轼《上神宗皇帝书》)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若平居尚不能A一言B则临难C何以责D其死节E人臣E皆如此天下亦曰殆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幸,文中指希望,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的“幸”意思相同。
朋党论文言文赏析及答案

朋党论文言文赏析及答案【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的《出师表》)【乙】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①者,伪也,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当退②小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节选自欧阳修的.《朋党论》)【注释】①暂相党引以为朋:暂时互相勾结而成为朋党。
朋:朋党,指因志趣相同或利益相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团。
②退:排斥,排除。
1.解释加粗词语的含义。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尝:____________(2)君子则不然然: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乙】两文中作者针对用人问题分别向君主提出了什么建议?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画横线的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与欧阳修认定人才的标准有哪些相同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尝:曾经,;然:这样,2.(1)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2)用它们(或这些,或“道义、忠信、名节”)来效力国家,就能够同心协力,共同把国家治理好。
3.诸葛亮提出的建议是“亲贤臣,远小人”,欧阳修提出的建议是“(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
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宋史-欧阳修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宋史·欧阳修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冠,嶷然有声。
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举进士,擢甲科,以文章名冠天下。
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贬言事,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
修贻书责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久之,复校勒,进集贤校理,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
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曰小人无朋。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故曰惟君子则有朋。
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
”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言,罪也。
”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
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
”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五年,卒,谥曰文忠。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B. 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賾/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C. 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賾/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D. 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賾/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校,既指比较核对不同版本的书籍及相关资料,也指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此处属前者。
【名师讲题】欧阳修《朋党论》(节选)《宋史纪事本末 洛蜀党议》(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有删改) 文本二:程颐在经筵,多用古礼,苏轼谓其不近人情,深嫉之,每加玩侮。
方司马光之卒也,百官方有庆礼,事毕欲往吊。
颐不可,曰:“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轼曰:“此枉死市叔孙通谁【注】制此礼也。
”二人遂成嫌隙。
轼尝发策试馆职,有曰:“今朝廷欲师仁宗之忠厚,惧百官有司不举其职而或至于偷。
欲法神宗之励精,恐监司守令不识其意而流入于刻。
”于是颐门人右司谏贾易、左正言朱光庭等劾轼策问谤讪,轼因乞补郡。
殿中侍御史吕陶言:“台谏当徇至公,不可假借事权以报私隙。
”右司谏王规言:“轼命辞不过失轻重之体,若悉考同异,深究嫌疑,则两歧遂分,党论滋炽。
夫学士命辞失指其事尚小使士大夫有朋党之名大患也。
”太后然之,临朝,宣谕曰:“详览轼文意,是指今日百官、有司、监司、守令言之,非是讥讽祖宗。
”遂置不问。
时,吕公著独当国,群贤成在朝,不能不以类相从,遂有洛党、蜀党之语。
洛党以颐为首,而朱光庭、贾易为辅。
蜀党以苏轼为首,而吕陶等为辅。
诸贤不悟,各为党比,以相訾议。
既而帝闻之,以问胡宗愈,宗愈对曰:“君子指小人为奸,则小人指君子为党。
陛下能择中立之士而用之,则党祸熄矣。
”因具《君子无党论》以进。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洛蜀党议》,有删改) 【注】叔孙通:秦末汉初大儒,辅佐刘邦制定汉朝礼仪。
10.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限3处)(3分)夫学士命辞失指其事尚小使士大夫有朋党之名大患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贼,意为残害,与《礼记·大道之行也》“盗窃乱贼而不作”中的“贼”字意思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朋党论》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朋党论》是北宋著名文学 家欧阳修在 1044 年(庆历四年)向宋仁宗上的一篇奏章,被评为是欧阳修 最好的文章之一, 也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中最好的文章之一; 在汉语 言文学传世的政论散文 中,也是最好的文章之一。
该文实践了欧阳修“事信、意新、理通、语工” 的理论主张。
通篇对比,很有特色。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 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位也,所贪者财 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 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 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 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 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舜 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 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 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 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 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 人。
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 年,渐起朋党之论。
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 可投浊流。
”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 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 莫如纣; 能禁绝善人为朋, 莫如汉献帝; 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 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 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 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惟:只有
B.所惜者名节 惜:爱惜 C.退四凶小人之朋 退:黜退 D.可以鉴矣 鉴:借鉴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惟君子则有之 则同道而相益 A. B. 或投之黄河 则天下治矣 故为人君者 而唐遂亡矣 C. D. 三千人为一大朋 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3.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 ,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其)所贪者,财货也。
B.(故)天下亦大治。
C.(昭宗)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 D.以(此)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认为朋党现象自古就有,是随着社会发展自然而然产生的。
B.作者认为共同的物质利益或精神追求可以把人们联系在一起。
C.作者认为能够正确地对待不同的利益集团,是国家强盛的关键。
D.作者认为君主一定要认真对待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这个问题。
5.请简要分析在第③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4 分) 6.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 分) (1)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
(3 分) (2)更相称美,更相推让。
(3 分) (3)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3 分) 答案 1.(3 分)A 2.(3 分)B3.(3 分)D 4.(3 分)A 5.(4 分) 答案示例:作者运用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论点,还引用古代典 籍的话证明自己的论点。
6 (1)或者无利可图而交情日益疏远的时候,却反而互相残害,即使是自 己的亲人,也不能保全对方。
(“贼”“害”为同义并用,“即”为“即使”, “自保”为“保全对方”或者“互相保护”) (2)互相称颂,相互谦让。
(“更”与“相”为同义,“称”与“美”为 同义,“推”与“让”为同义。
)
(3)作为国家统治者(作为皇帝的)可以把这些使国家兴盛衰亡的史事作 为借鉴。
或者:历史上这些使国家兴盛衰亡的史事,作为国君的可以把它作为借 鉴。
(“兴亡治乱之迹”翻译要恰当,“可以”,译为“可以”,“以”介词, 后面省略了宾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