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第 1 章 导论

合集下载

《学术论文写作》教学大纲

《学术论文写作》教学大纲
Tian Guisen, and Duan Xiaoying.Writing Graduation Thesis.Beij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 2006.
Zhou Kaixin.A Handbook of Academic Research Paper Writing for English Majors.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6)通过论文写作的训练,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并辅以模拟训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课程学时分配:
章节安排
主要内容
总学时
第一章导论
从论文架构视角讲解论文的基本结构、各部分的功能定位。
2
第二章如何选题
选题原则、选题来源、题目的设计
1
第三章如何撰写摘要
王嘉陵.《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Thesis Writing and Oral Defense).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主要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二、培养目标
1.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概念、框架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树立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创新的学习方式。
2.了解期刊论文写作、学位论文写作、论文资料收集与应用、项目申报书撰写等内容,掌握基本写作方法,并能够辨识论文的优劣。
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要求学生对文献材料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个人观点和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正确地引用他人的观点,避免有意或无意的抄袭现象。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从选题、文献调研、资料分析、列提纲、起草、修改到编辑的写作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了解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摘要、引言、正文、结语的写作方法及文献引用方法等,为学生期刊论文、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指导和帮助,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科研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独立思维、科学探索的能力。

第一章实用写作导论参考答案

第一章实用写作导论参考答案

第一章应用写作导论第一章应用写作导论(一)判断题1.应用文就是“应”付生活、“用”于实务的“文”章。

(√)2.应用文所有的文种都是“约定俗成”的。

(×)3.文贵曲,应用文表现主题的特点之一是“曲尽其意”。

(×)4.一个人犯了错误,便断定他不可救药,这不符合应用文语言表达的要求。

(√)5.应用文选用材料要求真实,但在细枝末节方面有时可以进行必要的合理想象。

(×)6.应用文的结尾也应当讲究“言止意不尽”。

(×)7.应用文选择材料时,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由作者自由选取。

(×)8.在语言的表达上,应用写作要求开门见山,直切主旨。

但有时又需要转弯抹角,影射暗示。

(×)9.应用写作的结构应讲究艺术,“欲擒故纵”,“故布疑阵”,“奇峰突起”、“误会巧合”等均为实用手法。

(×)10.应用文提倡简洁,故可适当用些缩略用语,如“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可以简称为“五四三办公室”。

(×)(二)选择题1.应用文中兼用的表达方式是___C___。

A.议论、描写,说明B.说明、议论、抒情C.叙述、议论,说明D.说明、描写、叙述2.下列公文用语没有语病的是____A____。

A.依法加强对集贸市场的监督管理,不断提高集贸市场的管理水平B.依法进一步加强对集贸市场的商品质量的检验,打击不法商贩的假冒伪劣的欺诈行为C.引导加强个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强对个体经济的管理和监督D.为了提高工商行政人员的管理队伍的素质,把廉政建设放在首位3.应用文一般不采用的表现手法是___DFGH___。

A.议论B.说明C.叙述D. 反问E.引用F.夸张G.双关H.反语4.用数词表示文件层次时,数词表示层次的顺序是___A___。

A.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B.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一)”,第四层为“1”C.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D.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1.”,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I”5.关于语言的“庄重性”表述准确的是ACA.应用文的语言要体现出确切严谨、细致周密的风格B.可以大量使用俚语、俗语、口语C.恰当地使用应用文专用的词语和句式,能够形成文白相映、协调和谐、简约典雅的表达效果D.适当使用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可以增加生动性新编应用写作教程6.应用文中使用阿拉伯数字正确的有 ACDA.在表示序数、小数、分数时应当用“二”,不能用“两”。

第1章 导论——科技创新与知识创新

第1章 导论——科技创新与知识创新

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作比较准确的规划。
人们习惯于把科学和技术联系在一起,统称为“科学技术”或“科技”。 科学和技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
37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1. 发现与发明
发现(discovery)是对客观世界中前所未知的事物、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认
识活动。
如,物质的本质、现象、规律等,不管人类是否发现了它们,它们本来是客 观存在的。后来被人类认识到了,就是发现。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发现这些 客观存在的、还没有被人类认识到的规律。发现也称为科学发现(scientific discovery)。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5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 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推动发展方式向依 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 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40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2. 创造与创新
熊彼特认为创新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1)引入新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新质量。 (2)开辟新的市场。 (3)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 (4)采用新的生产方法(主要是工艺)。 (5)实现新的组织形式。
发现第一种类型——发现科学事实 是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和找到的科学事物。 发现第二种类型——发现科学规律
创造与发现的关系
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30
Friday, December 22, 2017
30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专题 论文写作的框架及模板

专题 论文写作的框架及模板
看,(中略)。肯定他人的研究贡献
但是,需要指出面对着在职研究生招生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源特征剧 烈变化对教学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以品牌建设为导向的相关研究对在
职硕士的关注不够(中略)。指出他人研究不足(问题要具体化、 明确化)
因此,本文对中国人民大学的技术经济与管理领域在职硕士生源及教
学培养的研究,补充和完善了这一方面的实证研究(略)。点名本文 研究价值(在他人研究基础上的改进)
对比分析主要用于不同年度之间报考考生、拟录取考生生源特 征差异的比较、以及各年度报考考生与录取考生之间生源差异 的比较。
案例分析主要结合部分毕业生的开放式调查问卷,进一步验证 生源特征的影响因素、加深阐释毕业生对教学培养过程的评价。
2020/3/19
1.2.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如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定量 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等
实事求是地列出所用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说得越清楚越好,以便指导论文写作
数据来源(或资料来源)
1.来自自己参与或组织调研形成的一手数据 2.使用他人调研的二手数据或统计数据
数据来源一定要明确,用于评价论文是否可行
2020/3/19
考生的生源特征不仅是招生环节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决定了教学培养环 节的具体策略选择与调整。特别是对在职研究生的招生与教学培养而言,分 析生源特征及其变化,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培养环节进行必要调整,不仅可以 起到稳定生源的积极作用,也能实现教学培养环节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直 接阐述研究意义
在职技术经济与管理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学位硕士,目的在于满足 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管理对 高层次人才的新要求。(中略)。研究背景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从某某年开始招收在职硕士。(中略)研究对象介绍

一现代写作的含义与作用

一现代写作的含义与作用
现代写作其含义必须从时间、文体、 内容、工具、思维及思维方法等角度加 以综合考虑。
① 时间 ② 文体 ③ 内容 ④ 写作工具 ⑤ 思维方法 主体、客体、载体、受体在写 作活动中的作用及动态组合过程;
纵向:探讨物---感---思---文的转化生成规 律、写作技法以及各类文体的写作特性 和不同环节。
前写作积累阶段写作动笔阶段后写作接收读者的信息反馈并修正和提高阶段三个阶段
第一章 导 论
一.现代写作的含义与作用 二.现代写作与现代写作学 三.写作的重要性 四.高校写作课与中学写作课之区别
一、现代写作的含义与作用
1.写作 写作是人类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记写思维活动的行 为过程。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和抒发,也 是为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创造性劳动 的过程。
三、学习写作的重要性:
1、贮存与传播信息的基本途径,人际沟通,现代管理的 必要手段。
2、人的综合素质的媒介。 3、文学作品作为一种人的精神需要,它是为人而存
在的。 4、写作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学写作是“为
了掌握一种实现人生事业的手段”之一。 5、写作是一种自我实现手段 6、建立深厚、融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7、同情和爱的情感 8、洞察现实,保持知觉与现实和谐关系 9、写作是心理需要
四、大学写作课和中学写作 课之区别
作者、导师、学者三位一体。 作者——会写 导师——会讲、会教 学者 高师写作课的任务
高师写作课的任务是: (1)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 (2)熟练掌握基本文体的写作方
法 (3)掌握相关的教学理论知识。
写作过程:前写作(积累阶段)、写作 (动笔阶段)、后写作(接收读者的信息反 馈,并修正和提高阶段)三个阶段。

学位论文“导论”的写作范式

学位论文“导论”的写作范式

学位论文“导论”的写作范式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意义:主要是介绍自己基于什么考虑才选择研究这个题目,研究这个题目有什么理论和实践意义。

要简练些、浓缩些。

第二节国内外文献回顾:要紧紧围绕自己的选题来收集和综述相关文献。

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献。

可按内容和学术观点分类来综述。

文献综述一定要能够衬托出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目标的意义或价值所在。

第三节研究内容和目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内容以及预期要达到的目标。

先介绍研究内容,再介绍研究目标。

第四节研究重点和难点:主要是分析自己的研究重点和难点。

先介绍研究重点,再介绍研究难点。

第五节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是介绍自己的研究思路和将要运用的研究方法。

先介绍研究思路,再介绍研究方法。

介绍方法时要先介绍这种方法的含义,然后再介绍采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什么问题。

第六节研究创新和局限:从自己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或者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等方面提炼出自己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先介绍研究创新,再介绍研究局限。

基础写作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基础写作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基础写作》课程期末复习指导第一部分课程考核说明特别说明:本课程由中央电大命题,有关期末复习事项以中央电大印发的《基础写作期末复习指导》为准。

1.考核目的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写作基本理论的了解与掌握程度,考核学生对写作的几个主要环节的理解与认识,检查学生把握写作应当遵循的规律,以及对写作活动的一般构成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的认识水平。

考核的目的是,引领学生自觉地按照人类认识与思维的基本规律,积极参与写作实践,运用写作理论指导写作实践,增强学生写作兴趣,为今后进行“实用写作”、“论文写作”、“文学写作”等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2.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3.适用范围、教材本门课使用的教材是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由张杰编写的《基础写作》(2006年1月第一版)一书。

4.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基础写作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以上内容见中央电大相关资料)及期末复习指导。

5.考试要求本课程的考试重点包括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两个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写作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写作文章能力。

6.考题类型及比重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名词解释题(10%);判断题(12%)简答题(18%);文章分析题(15%);作文(45%)。

第二部分期末复习重点范围第一章导论一、重点掌握:1.写作的特殊属性:(1)写作的化生性特征;(2)写作的书面性特征;(3)写作的交流性特征。

2.写作的基本规律:(1)写作转化律;(2)写作整合律;(3)写作通变律。

二、了解:写作的一般属性:(1)写作的个体性特征;(2)写作的实践性特征;(3)写作的创造性特征。

第二章言之有物——材料和思想一、重点名词:材料广义的材料狭义的材料思想二、重点掌握:1.狭义材料的选择及要求:典型性----材料具有代表性;材料最具有精神启迪效果;材料具有生动性、新颖性。

2.思想提炼的途径:在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材料的基础上提炼思想;在向事物内在纵深层面的开掘中提炼思想;在对多种结论的比较选择中提炼思想。

福建农林大学实用写作慕课答案

福建农林大学实用写作慕课答案

福建农林大学实用写作慕课答案第一章实用写作导论实用写作导论第一单元测试1、问题:以下对实用写作和文学写作的描述,正确的是?选项:A:实用写作讲求虚构性,可以随意创造。

B:实用写作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人们在生活中需要抒发情感,就可以用到实用写作。

C:文学写作的作者一般是个人,有较强的个性色彩。

D:文学写作的时效性比实用写作强。

答案: 【文学写作的作者一般是个人,有较强的个性色彩。

】2、问题:一篇文章的灵魂和生命是?选项:A:主题B:结构C:语言D:情节答案: 【主题】3、问题:实用写作主题确立不应遵循以下哪个原则?选项:A:正确B:多重D:鲜明答案: 【多重】4、问题:实用写作,在选择材料时应该注意?选项:A:选择最美的材料B:选择最长的材料C:选择典型、深刻的代表材料D:选择最单一的材料答案: 【选择典型、深刻的代表材料】5、问题:文章中安排材料、展示思路的形式,又被称为谋篇、格局、章法的是?选项:A:结构B:主题C:语言D:材料答案: 【结构】6、问题:以下哪一种篇章形态适用于实用写作?选项:A:条款式B:反问式D:纵贯式答案: 【条款式】7、问题:以下哪种逻辑关系一般用于内容单纯、叙事性强的文种?选项:A:时序思路B:递进思路C:并列思路D:因果思路答案: 【时序思路】8、问题:文章中反映作者写作时思维的展开步骤,以及文章内容的阶段性分区的是?选项:A:开头B:结尾C:段落D:层次答案: 【层次】9、问题:正文层次中以下汉字标识法正确的是?选项:A:1 1.1 1.1.1 1.1.1.1B:一、(一) 1. (1)C:1 1/1 1/1/1 1/1/1/1D:一、(一)、 1. (1)答案: 【一、(一) 1. (1)】10、问题:实用写作的语言特点是?选项:A:生动活泼B:庄重晓畅C:联想丰富D:以情动人答案: 【庄重晓畅】第二章公文写作基础第二单元测验1、问题:我国现行的党政机关公文种类有()种?选项:A:11B:12C:13D:15答案: 【15】2、问题:我国现行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是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年发布的,它是我们处理公文的法定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 章导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弄清楚写作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区别,掌握写作的特点和规律的内容。

[教学重点]本教学体系的创新之处,写作的规律。

[教学难点] 本教学体系的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第1次课)1.1.写作及其相关概念1.1.1. 文章1、古今词义有别1、1、色彩、颜色《周礼、考工记》:“青与白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

”《楚辞、桔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1、2、礼乐、法度《诗经、大雅、荡》诗序:“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

”1、3、有组织的文字晋人挚虞《文章流别论》:“文章者也,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宜者。

”人伦,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理:事物之理;性:事物之性;万物之宜:万事万物最恰当的表现。

释:宣示天上地下的迹象,规则,阐明人之五伦的次第,秩序,穷极事物的道理,尽抒有物之性,探索研究万物的最恰当的表现。

”《史记、儒林列传》:“文章尔雅,训辞深厚。

”此处指文章包括文学作品。

陈望道《作文法讲义》:“文章,是一种传达意思的工具。

”“用文字传达意思的制作说是文章。

”唐弢:“人类大概都有表现的欲望,用文字的技巧来实践这种表现的,这就是文章了。

”《辞海》:“今通称独立成篇的,有组织的文字为文章。

”《现代汉语辞典》:“1、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2、泛指著作。

”2、今人外延有别1、1、一切有篇章组织的文字1、2、非文学作品张寿康《文章学概论》:“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组成篇章的书面语言,”“是反映客观存在的真实事物持文章(包括散文和通讯报告)不包括诗歌,小说、剧本几类文学作品。

”1、3、李静梅《大学写作教程》:广义:一切文章;狭义:非文学作品。

3、结论文章是意思相对完整的、有篇章组织的文字符号的集合体。

符号:《现代汉语词典》标记、记号;苏珊、朗格:“一种表现形式归根到底是一种符号的形式”。

《现代写作学》称公式、图表、照片等为非语言符号,或辅助信息符号。

[思考与练习 1 ]以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写一篇文章,题目不限,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第2次课)1.1.2.写作《韩非子、十过》:“子为我听而定之”,写是记录。

《论语、述而》:“述而不作”《诗经、小雅、何斯人》“作此好歌”。

指制作,创制。

释为:用笔来记录心中构想的成果。

1、分歧1、1、关于内容载体一是刘锡庆《基础写作学》:“借助书面语言完成观念、感情传递的复杂的精神产品过程。

”一是朱伯石《现代写作学》:“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制作文章的一种精神劳动。

”1、2、关于写作成果一是指文章一是王作昌《写作》93年12期的“写作本质论”:“写作是用文字(别处用符号)传达意义的创造性制作。

”成品除文章外,还有非文章写作成品,如标语、处方、对联、元素周期表、注释、广告等。

2、结论写作是人们运用文字符号来制作文章的精神生产活动1.1.3.写作学1、定义:写作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写作规律的科学。

2、历史:A、古代写作研究《尚书》:诗言志(两说:尚书尧典或舜典)孟子:以意逆志、知言、养气。

墨子:言有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庄子:妙造自然荀子:文以明道孔子: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为命,裨bi谌chen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论语、宪问》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

陆机《文赋》:恒患意不趋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刘勰:《文心雕龙》钟荣《诗品》箫统:《昭明文选》序王国维:《人间词话》B、现代写作学的产生与发展脉络现代写作学的产生以作文法、文章学的研究为滥觞,以写作杂志的诞生为标志。

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鲁讯:《摩罗诗力说》叶圣陶:《文心》陈望道:《作文法概要》“文章学”一词始见于1907年《国粹学报》,后以此命名的有:龚自知《文章学初编》;蒋祖怡《文章学纂要》;张寿康《文章学概论》。

(张的文章不包文学作品)文章学与写作学“前者是以研究写作的成品为主,后者以探索成品的制作为主”。

(现代写作学)1980年成立“中国写作学会”,而“写作学”一词始见于1981年7月10日创刊的《写作》杂志。

1985年刘锡庆《基础写作学》第一次在著作是以写作学冠名。

马正平在《高级写作学引论》把写作学的发展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写作行为宏观操作机制的探索一、从“八大块”转向“文体技法”论二、从文本主义转向写作过程论三、从写作过程论转向写作主体论四、从写作主体论转向写作文化论第二阶段:探索写作行为微观操作原理一、从梯级模型到场论模型:写作能力内在机制研究二、从非线性、非稳态到写作分形:对写作复杂性的思考三、“写作思维”概念的提出与研究四、对思维的思维:“写作策略”概念的提出与研究五、非理性写作与非构思写作的观念与理论的提出3、现状一是教材纷乱,派别林立A、表态、构件论,八大块:“材料、主题、结构、表达、语言、文风、修改、文体”B、动态、过程论。

刘锡庆生活——作者读者——作品以朱伯石为代表C、综合派、动静结合另外还有:史变论、体式论、价值论、文化派二是电脑网络写作方兴未艾张小红,在文学界和国际软件业中却小有名气。

这不仅因为他从诗人、作家变成了电脑专家,在国际上首先发明了让电脑自动写文章的软件。

还因为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妻子肖春英由一名普通工人成了一些报刊的专栏作家,年仅18岁的儿子肖诗呢也成了国内最年轻的软件工程师。

他们父子共同研制出了《GS文章自动生成系统》软件。

用电脑写稿写出了200万。

机器诗选一首如下:李白诗仙张小红太白的诗都如此张狂如此沁园春 如此上九天怎么读也是唐朝最动人的曲调马蹄声声在太白酒的香味中醉去。

轻舟总也追不上早已不是让人动人心弦的东西太白魂都在他的吟唱里他没有爱情与闲愁没有斗茶猜书没有轻扬的泪水没有后来人的赏花唱和。

有时候他的狂想掺了羊毫或狼毫的笔峰一抖墨浸透了宣纸就白发三千丈黄河入海流壮壮烈烈醉倒华夏……4、本教学体系的创新要点突出重点,拾级而上、以点带面、融汇贯通[思考与练习 2 ]1.我的写作兴趣是什么?2.怎样才能提高写作兴趣?(第3次课)1.2.写作的特点要区别不同的事物,就要抓住事物各自的本质,而事物的本质是由它的特殊的矛盾决定的。

因此,我们要学好写作就应当抓住写作的特殊的本质。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

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

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

写作有如下特点:1.2.1.目的性指的是写作必须表现作者的主观愿望,一篇文章应当集中地、单一地反映作者某一意愿、想法、观点、感情等。

比如白居易年青时,曾到长安求仕,携自己的诗文去见当时的有名文人顾况,顾况起初看不起他这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一眼看到诗卷上的名字,便戏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可是当他看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野火烧不尽,吹风吹又生”时,忙改口说:“有才如此,居易不难”了。

分析白居易写诗的目的,人两种内容,一是想用诗来进身仕途;一是想通过诗本身的描写,来赞扬新生事物的顽强的生命力。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写作活动的目的,有两个层次:1、1、宏观目的。

指的是作者从事写作活动时,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一问题,从一定的立场出发,所表达出来的主观愿望。

比如有的人写文章纯粹是为实现个人的某种目的,他往往不考虑文章的内容怎样,因而会出现拼凑、抄袭等现象。

而有的人写文章则是为了社会,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让文章充分发挥它的社会功能,起到宣传群众、影响群众的作用。

鲁迅的写作就是这样,他看到国人精神上的麻木不仁,弃医从文,为的就是疗救国人的精神。

不过,一般人往往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现在人们撰写论文即是如此。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刘再复把它运用到分析人的写作动机上,也分为五个层次。

一是为生存而写作;二是为安全而写作;三是为归属而写作;四是为尊重而写作;五是为自我实现而写作。

人的自我实现,并不是为自我而写作,而是要超越自我。

自我实现有两主导意识,即自由意识和使命意识。

自由意识包括超常性、超我性、超前性;使命意识是从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的角度来写作的。

我们应当有正确的写作目的。

我们中国古代文人有一种传统的“文以载道”的精神。

曹丕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事。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王充说,为世用者,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顾炎武说,文章有益于天下。

鲁迅,为人生,救中国;托尔斯泰说,写作而没有目的,又不求有益于人,这在我是绝对做不到的。

但是有人写诬告信,假新闻,即是反例。

1、2、微观目的指的是作者通过一篇文章的本身内容所要表达的主观愿望。

1.2.2.综合性指的是写作活动和写作成品的综合体现着作者的生活、思想、知识、技巧、能力等方面的素养。

2、1、生活。

指的是作者的生活阅历。

比如曲波写《林海雪原》,就是有了丰厚的生活基础。

而鲁迅是一个大家,但是他想写一部反映红军的斗争生活,他曾听陈庚介绍过江西中央苏区的斗争故事,但是最终还是因为不熟悉生活而没有动笔。

又如曹禺写《雷雨》中的工人和革命斗争生活就写的非常苍白。

就是因为生活不熟悉的缘故。

司马迁为了写《史记》,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来了解和收集历史材料,作间接的生活感受。

2、2、思想指的是作者的思想认识。

如有这样的故事,一财主请客,请的是秀才和一个当官的,宴席间秀才提议作诗,几人作的诗如下:秀才:大雪纷纷落地,官员:莫非帝王瑞气,财主:下之三年何妨,过来一个乞丐说:放你娘的狗屁!鲁迅、沈尹默、胡适都写过人力车夫,但是主题却不一样。

胡适是同情;沈是反映阶级对立。

鲁迅是赞扬和自我解剖。

鲁迅的《灯下漫笔》中所说的三个时代。

2、3、知识指的是写作要融汇各不学科的知识,如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写宁波下大雨,刮台风,有水,想起《易经》上的“天一生水”的句子,这个藏书楼的名字就是因此得之。

秦牧的散文知识丰富,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中有许多历史知识。

2、4、技巧指的是艺术表现方法。

表现在结构、语言等上。

比如红楼梦的结构象一个灯笼;儒林外史的结构则是一个链条式。

2、5、能力指的是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表达力、创造力等。

1.2.3.实践性从理论上来看,写作的实践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章的内容来自社会生活,因而作者必须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才能了解社会生活,收取写作材料。

二是因为写作是一种技巧、技能,同其它技能一样,它的获得必须通过多次的练习实践,只学习了写作的理论是不行的,要将理论转化为能力就得要实践。

写作要经过反复实践练习,多写才能提高写作水平。

许多专家对这一点都有过很好的论述。

如:1、写作学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操作性,理论是操作的理论,教学的操作的教学,孙绍振见王光明等《写作学——福建师大写作教师关于写作学科建设的对话》、《写作》1995、82、我们写作老师的麻烦是把这门课化解成许许多多的训练元素,教师的本事就是要这个地方做转化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