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院前急救

合集下载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院前急救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院前急救
现 代 中 西 医结 合 杂 志 MoenJunl f nertd rdt nl h eeadWet nMein 0 9Ma,1 ( ) dr orao t ae aioa C i s n se dc e 0 r 8 7 I g T i n r i 2 天 , 口服 缓 泻 剂 及 外 用 1 5 0 予 : 0高 锰 酸 钾 液 或 肤 阴 洁 坐 浴 , 0
共 7d 。
・7 7 ・ 9
用 ; 甲蓝 可起 到长 效 镇 痛 的作 用 ¨J 亚 。
使用三步注射法 , 第一步可对 内痔起悬 吊作用 , 进一步 防
痊愈 : 状消失 , 便时无痔核脱 出, 症 大 肛 “ 势 ” 垂 ; 二 步 可 使 黏 膜 与 肌 层 固定 ; 三 步 使 窦 状 静 脉 肛 脱 第 第
严重 复 合 伤 4例 。 余 10例 人 急 诊 科 , B 超 、 线 、 T 检 6 经 x C 查, 由医 生 、 士送 入 IU 或 急 诊 手 术 ,2例 在 入 院 2 护 C 1 4h内 死亡 , 均痊愈出院。 余
电话 通 知 急 诊 室 人 员 , 要 介 绍 病 情 及 大 概 到 达 时 间 以 通 知 简
伤 原 因 : 通 事 故 18例 , 落 4 交 0 坠 6例 , 打 伤 1 击 4例 , 刺 伤 l 刀 8 例 。 院前 急 救 距 离 1 m 以 内 4 k 6例 , ~2 m 8例 , O 1 0k 6 >2 ~ 8 m 2例 。受 伤 至 入 院时 间 : h内 4 0k 7 1 8例 , ~2h7 1 9例 , >
相关科室做好接诊及抢救的准备工作 。
2 结 果
本 组 1 6例 均 得 到 不 同 程 度 的 救 治 。 中途 死亡 2 8 6例 , 其 中骨 折 合 并 重 型 颅 脑 损 伤 8例 , 四肢 多 发 骨 折 大 血 管 损 伤 6 例 , 部 外 伤 4例 , 部 外 伤 3 , 胸 腹 例 口腔 颌 面 多 发 皮 裂 伤 1例 ,

多发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

多发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

多发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多发伤致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医疗急症,及时的院前急救护理对于患者的生存至关重要。

失血性休克是指因出血过多导致循环血容量不足,造成组织缺氧和功能障碍的一种情况,常见于严重外伤、手术或产科并发症等情况。

在发生多发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情况下,急救人员需要快速准确的判断情况,进行有效的院前护理,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损伤和提高生存率。

一、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危急情况,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急救,患者将面临生命威胁。

院前急救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急救过程中,急救人员需要迅速判断伤者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包括控制出血、维护呼吸和循环、保持体温及情绪支持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者的损伤和痛苦,并提高生存率。

二、院前急救护理的具体步骤1. 保护现场和自身在发生多发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情况下,急救人员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自身安全和现场的保护。

如果现场存在危险因素,如火灾、爆炸等,应迅速将伤者转移到安全地点,然后进行急救处理。

急救人员要确保自己采取安全措施,防止受到伤害。

2. 判断伤者情况在保护好现场和自身之后,急救人员需要对伤者进行快速准确的判断。

首先要确认伤者是否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包括出现意识模糊、皮肤苍白、脉搏细弱、呼吸急促等情况。

同时还要观察伤者的外伤情况,判断出血的部位和程度。

3. 控制出血失血性休克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大量出血导致的循环血容量不足,因此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控制出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急救人员可以通过直接按压伤口、提高伤肢、包扎止血等方法来控制出血,尽量减少血液流失。

4. 维护呼吸和循环在进行出血控制的急救人员还需要注意维护伤者的呼吸和循环。

如果伤者出现呼吸急促、脉搏细弱等情况,需要及时进行呼吸道通畅和心肺复苏护理,维持正常的呼吸和循环功能。

5. 保持体温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往往会出现体温过低的情况,因此急救人员需要在院前护理过程中,及时为伤者进行保暖措施,防止体温过低导致功能障碍。

多发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

多发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

多发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多发伤引起失血性休克是危急情况之一,及时的院前急救护理对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急救人员需要快速、果断地采取行动,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

本文将针对多发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进行详细介绍。

一、现场评估和安全措施在进行院前急救护理时,第一步是对现场进行评估和确保安全。

急救人员需要迅速评估现场情况,包括患者所处的环境是否安全,是否有危险物品或危险情况。

如果现场存在危险,需要及时采取措施确保自己和患者的安全,比如迅速将患者转移到安全的地方,避免继续受伤。

急救人员需要迅速评估患者的伤情和情况,包括是否有多发伤、失血情况等,这将有助于制定后续的急救方案。

二、止血措施多发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是急救工作中常见的情况之一,及时的止血措施至关重要。

在进行院前急救时,急救人员应迅速对出血部位进行处理,使用止血带或压迫止血等方式控制出血情况。

在实施止血措施时,需要注意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同时要确保止血措施的有效性,避免出血情况继续造成患者身体的损害。

在处理止血情况时,急救人员需要迅速但又稳妥地进行操作,尽可能将出血状况控制在最短的时间内。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在进行院前急救护理时,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多发伤患者可能由于严重外伤导致气道阻塞,这将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急救人员需要迅速清理患者的呼吸道,确保空气畅通。

在清理呼吸道时,需要特别注意避免进一步对患者的伤情造成伤害,确保清理操作的稳妥性和有效性。

四、保持循环稳定失血性休克患者在院前急救时,保持循环稳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急救人员需要迅速评估患者的循环状态,包括心率、血压等指标,以及患者的表情和意识状态等情况。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输液、输血等方式,以维持患者的循环功能。

在进行这些处理时,需要注意避免对患者造成过度的损害,保持适度的处理措施,确保患者得到最有效的护理。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如何急救护理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如何急救护理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如何急救护理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多是因为受到暴力击打后,病人的重要脏器受到严重损伤,机体发生大出血等,身体有效的血液循环变差,血流灌注严重缺乏。

而发生创伤后病人的生理与心理都会发生很大变化,所以身体发生代偿失调。

这个损伤过程造成病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

发生创伤性休克时,必须及时做出正确的急救与护理,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减少死亡的发生。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该如何急救。

一、入院前该怎样急救发生创伤性出血性休克时入院前的急救非常重要,这关系到病人远期预后的情况。

发生创伤病人多是通过救护车到医院救治的,所以进行现场抢救的医护人员一定要正确评估病人的病情,预见病人疾病的发展,进而采取合理有效的救治,降低死亡率的发生。

入院前的抢救一定是在争分夺秒下进行的,首先要抢救病人的生命,然后再进行相关治疗。

做好病人的护理体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认真观察病人的伤势情况,意识是否清醒等,积极解除威胁到病人生命安全的因素,快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做好止血与呼吸道通畅的处理,完成这些初步急救后,尽快送往医院。

有研究表明,入院前的抢救可使用7.5%的氯化钠高张性复苏,可有效改善血容量降低死亡的发生。

送病人到医院的途中,必须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还要做好固定处理、复苏与止血等,在途中要做到不间断的抢救。

二、入院后的急救护理1、做好抢救的各项准备建立好抢救过程中的绿色通道,可通过网络系统,快速的将病人情况告知急诊室,根据了解到的病人情况做出各种抢救备品的准备,将入院前的护理体验中的各项结果与病人表现详细告知急救医生,保证准确无误的将病人信息传导给急诊室,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

2、护理评估接诊的护士要快速做好病人伤势的详细评估,将病人情况及时准确告诉医生。

动态监测病人生命体征、意识反应、血压变化、周围循环情况、尿量变化、心率变化以及指趾端温度等,保证可及时了解病情的发展,为抢救提供充足的数据。

3、建立病人抢救的护理组急诊室收到院前病情报告后,即刻组建一个完善的急救护理小组,人员要配备齐全,有组长、记录护士、执行护士、循环护士和助理护士等,每个组员都要清楚明白自己的职责,在进行抢救时做好自己的工作,提高抢救效率与成功率。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创伤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医疗急症,常见于严重外伤、大出血、严重感染等情况下。

及时的院前急救对于创伤性休克患者的生存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以提高救治效率和成功率。

一、观察与评估1. 观察患者意识和呼吸状态,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发生。

2. 检查患者脉搏状态,判断心率和血压情况,观察有无自发性出血现象。

3. 评估患者皮肤颜色,观察有无苍白、青紫、发绀等异常表现,判断循环情况。

4. 对患者进行简要询问和观察,了解发生创伤的具体情况、伤势程度和病史,为后续救治提供参考。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1. 如果发现患者呼吸道有异物堵塞,应及时采取措斩清除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 如患者有呼吸困难或呼吸中断现象,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维持患者呼吸功能。

三、止血和保暖1. 如发现患者出血,应迅速进行止血处理,可采用压迫止血法或应用止血带,防止过多失血导致休克加重。

2. 在院前急救的过程中,要及时给予患者保暖措施,防止体温过低加重休克状态。

四、输液和升压1. 如条件允许,可以进行输液治疗,补充患者失血导致的循环血容量不足。

2. 在急救过程中,可以采用提升患者下肢高位,帮助血液回流到心脏,维持血液供应。

五、稳定患者情况1. 在院前急救护理过程中,要保持患者平卧位,避免患者活动剧烈,减少血流量。

2. 清晰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和院前急救处理情况,以便医护人员在接收患者后进行进一步救治。

六、紧急转运1. 在进行院前急救护理的要及时联系医疗机构,准备输送患者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2. 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和方式,确保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得到适当的护理和保障。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只有通过及时而有效的急救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休克的程度,为后续的救治赢得宝贵的时间。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学习常见伤害的院前急救知识,为可能的急救场景做好准备,以期在关键时刻挽救更多的生命。

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

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

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常见于外伤、手术、产科等情况下。

及时有效的抢救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下面将介绍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流程,以便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抢救。

1. 评估患者状况。

首先,医护人员需要迅速评估患者的状况,包括意识状态、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

同时,要了解患者的伤情和失血量,以便制定后续的抢救方案。

2. 确认失血量。

根据患者的伤情和失血症状,医护人员需要尽快确认失血量的大小,包括明显出血的部位和数量,以及隐匿性失血的可能性。

3. 停止出血。

在确认了失血量后,医护人员需要尽快停止患者的出血。

对于明显出血的部位,可以采取直接压迫或使用止血带等方法;对于内部出血,需要尽快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

4. 补充血容量。

失血性休克患者往往伴随着血容量不足,因此需要迅速补充血容量以维持循环功能。

可以通过输液、输血等方式进行补充,但需要注意监测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肾功能,避免发生液体负荷过多的情况。

5. 维持循环功能。

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循环功能,包括心率、血压、尿量等指标。

必要时可以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

6. 保护重要器官。

失血性休克容易导致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保护重要器官的功能。

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氧供、监测心脏功能等。

7. 密切观察。

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状况变化,及时调整抢救措施。

同时,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以上就是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流程,希望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及时有效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抢救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抢救效果。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血容量不足导致的休克状态,常见于严重创伤、大出血、手术等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迅速而准确的急救护理至关重要,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防止进一步的休克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步骤和注意事项。

1. 评估患者状况在急救护理开始之前,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包括检查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频率和质量、心率、血压、皮肤颜色和温度等生命体征。

同时,问询患者是否有任何伤口出血或者其他明显的失血迹象。

2. 住手出血失血性休克的首要任务是住手出血。

对于明显的外伤性出血,应迅速施行直接压迫止血,使用压迫绷带或者止血带进行止血。

对于内部出血,应尽快将患者送往手术室进行手术止血。

3. 维持呼吸道通畅在急救护理过程中,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非常重要。

确保患者的气道畅通,可采取头后仰、下颌推前等方法,以保证患者的呼吸顺畅。

4. 保持循环失血性休克会导致血容量不足,进而导致心排血量下降。

在急救护理中,需要通过补液来维持患者的循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使用晶体液、胶体液或者血液制品进行补液。

同时,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和尿量等指标,以评估补液效果。

5. 维持体温失血性休克患者往往伴有体温下降的情况。

在急救护理中,应尽量保持患者的体温稳定。

可以使用保温毯、温热灌肠等方法来提高患者的体温。

6. 监测生命体征在急救护理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包括心率、呼吸频率和质量、血压、体温等指标。

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以防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

7. 寻觅并处理其他伤情失血性休克往往伴有其他伤情,如骨折、内脏损伤等。

在急救护理中,需要全面检查患者的身体,寻觅并处理其他伤情,以减少休克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8. 与医疗人员密切合作急救护理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需要与医疗人员密切合作。

及时向医疗人员报告患者的状况变化,听从医疗人员的指导和建议,共同努力救治患者。

以上是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的标准步骤和注意事项。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循环衰竭病症,严重破坏了机体的循环系统功能,导致器官组织不能得到足够的氧供应。

因此,对失血性休克进行及时的急救护理非常重要,可以拯救患者的生命。

下面将详细介绍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过程。

1.确认病情并保持患者安全:首先,急救人员需要迅速确认患者是否处于休克状态。

观察患者的镇静程度、皮肤颜色、心率和呼吸情况,如果病情危急,应立即通知医院以便准备抢救措施。

同时保持患者安全,避免二次伤害。

2.停止出血:若患者正在持续失血,应先停止出血源,可以使用紧急止血措施,如用手或绷带直接压迫伤口,以减少失血量。

同时,迅速清除伤口周围的血块、异物等,防止感染的发生。

3.提高患者的下肢:失血时,患者会因为血液大量向下肢集聚而出现虚脱,应将患者的下肢提高至比心脏略高的位置,有助于提高血流返回心脏的效率。

4.维持呼吸道通畅:呼吸道是急救的首要任务,确保患者能够正常呼吸。

若患者呼吸不稳或有呼吸道梗阻,应立即采取适当的抬头位置、打嗝或口对口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

5.注射补液:给予补液是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通过输液来补充患者失去的血容量,增加循环血量,提高血液供应。

但是应注意补液速度,过快的输液速度有可能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补液速度。

6.维持血压:失血性休克时,患者的血压明显下降,需要及时补充液体以维持血压。

可以通过静脉给药来增加血管张力或提高心脏收缩力,以维持血压的稳定。

7.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急救过程中,应及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等。

这些数据对于判断治疗效果和调整急救措施至关重要。

8.输血治疗:根据血红蛋白水平的下降,需要适时进行输血治疗。

输血可以帮助恢复患者的血液循环功能,提供足够的氧供应。

9.关注并处理并发症:失血性休克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如心脏停搏、肾功能损害、呼吸衰竭等。

急救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院前急救
【关键词】创伤;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
为提高创作失血性休克的院前急救水平,总结分析了我科自2001~09~2006~12院前急救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共125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25例中男107例,女18例,年龄6-58岁,平均3
2.4岁,其中20-45岁青壮年94例,占75.20%道路交通伤74例,锐器伤21例,高空坠落伤18例,其他12例。

3个部位以上的多发伤98例,占78.40%。

本组颅脑损伤52例,四肢和脊椎骨盆损伤31例,胸部损伤19例,腹部损伤16例,颈部损伤7例。

1.2休克程度分类全部病例符合《外科学》第五版“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标准,详见表现。

其中轻度27例,中度83例,重度15例。

1.3抢救措施①救护车到达现场后迅速把患者转移至安全地带,并立即进行常规生命体征检查,心跳呼吸停止者即行胸外心脏按压(有肋骨骨折者禁止),气管插管,人工辅助呼吸等,对开放性损伤者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和固定制动。

②迅速评估休克程度,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扩容抗休克,严密观察血压、脉博、呼吸、意识等体征变化。

对颅脑操作、疑有脑疝形成者,加压快速静脉滴20%甘露醇125-250ml+呋塞米20-40mg,尤其开放性颅脑损伤及颅内血肿形成意识丧失者在进行内科抢救措施的同时与手术科室联系,争取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表1创伤失血性休克程度分类
2结果
患者送到急诊科后再次对其休克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对比,符合前一期标准者为好转,基本功不变者为无变化,符合后一期标准者为恶化。

本组125例中好转98例如,占78.40%;无变化12例,占9.60%;恶化7例,占5.60%死亡8例如,占6.40%。

3讨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指各种原因的创伤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出现微循环障碍的急危重症,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病理过程,临床表现特征为5P症状;皮肤苍白,冷汗,虚脱,脉搏细弱,呼吸困难。

创伤失血性休克作为临床觉的危重症,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将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重视和加强早期救治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有直接影响,院前急救程序按VIPC计划进行了,即维持吸吸道通畅及给氧,补液及输血扩充血容量,监测心泵功能,紧
急控制出血,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因多发性创伤、骨折、脏器破裂、血管损伤引起的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多在伤后1-2h内死亡,这一时段又被称为早期救治的黄金时间,而在伤后1h的黄金时间内前10min对院长前急救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段时间内如果患者的出血得到有效控制,就能明显减少各种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为后续的抢救赢得时间。

有学者认为,如能在创伤后5min内给予有效的救治措施,30min内给予医疗救护,特别是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如能及早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则20%-30%患者的生命将得到挽救,每延长1min死亡率增加3%。

因此,加强和健全科学和院前急救机制以及早期有效的抢救措施,对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院前急救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理过程主要表现为血容量急剧减少,低血压状态,微循环障碍、脏器低灌注、细胞组织缺氧等,因此,过去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多主张早期、足量、快速输注液体,希望尽可能将血压恢复到正常范围,以保证重要脏器的液灌流。

然而,临床实践显示这样的抢救措施,大多非但没有取得预期的疗效,相反有时还会因积极快速补液使血压回升后增加伤口压力差,冲掉血凝块,并稀释血液凝血因子而增加出血,从而可能增加死亡率。

近年大量的相关研究认为,早期合理的限制性液体复苏技术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有良好作用,包括输液内容结构比例、补液量、输注速度以及各种机体内外的影响因素等,能较少扰乱体内在环境的同时将的血压维持在较低的稳定水平,以利于改善微循环障碍及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从而有效地减少如心功能衰竭、肺间质水肿、脑疝、窒息、呼吸窘迫(ARDS)、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后期死亡率、损伤程度和部位、出血速度、凝血机能、基础疾病的不同等因素使液体复苏技术变得复杂化,但是根据VIPC计划的规范程序,我们在本组病倒的院前急救工作中体会到,首先在积极有效控制出血的同时,迅速根据伤者症状体征和休克程度综合评估液体复苏方案,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液体常用乳酸钠林格氏液(平衡液),7.5%高渗氯化钠溶液等晶体液,并适时适量给予胶体液如706代血浆等到,总用量为估计失血量的2-4倍,在30-40min内输入晶体液1000-1500ml,胶体液500ml。

晶体液与胶体液的比例为2-3:1,根据伤者病情和休克程度变化及时调整补液量与输注速度,以使SBP维持在70-90mmHg,尿量≥25ml/h为宜。

其次,根据伤者的具体情况如颅脑及其他脏器的损伤程度而决定脱水剂(如20%甘露醇)的使用。

如休克程度较轻面颅脑损伤严重,则应尽使用胶体液抗休克并给予脱水剂防止颅内高压,若休克严重则应先予液体复苏抗休克而不宜用脱水剂,否则将会扰乱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加生低灌注状态和休克程度。

尤其在伴有肺损伤时,大量液体的不合理情事输入将导致液体渗漏至肺间质,引起肺水肿及ARDS等发生,甚至加重休克和促使患者死亡‘再者,在积极有效抗休克同时,密切注意多发伤的救治,本着急重缓轻的原则,不至因显露的伤情而忽略遗漏隐藏的重要损伤部位,对有疑问的伤处,迅速进一步认真仔细排查,尽量杜绝漏诊,以减少多发伤因素所致的抢救成功率降低。

综合上所述,我们认为,重视和加强院前急救措施以及早期有效的抢救方案,合理地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同时注意多脏器并发伤的救治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预后有重要影响,是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3-52
[2]张文武.急诊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88-189
[3]刘中民,改善急救模式,提高创伤救治水平,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2);79
[4]Willian C,Shoe Marker B,Anderew B.Resuscitation from severe hem-orrhageJ.Crit Care Med,1996,24(2 suppl);S12-23
[5]陈维庭,急救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9
[6]Roberts I,Evans P,Bunn F,et al,Is the normalization of blood pres-sure in bleeding trauma patients barmful ,Lancet,2001,357(9253);385-387
[7]吴耀建,曾岗,王文锋,等,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5,25(2);135-137
[8]朱敬明,刘存明,乙基淀粉对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临床麻醉学,2001,17(4);194
[9]吴恒义,杨春华,白涛,创伤性休克患者补液速度的可靠性研究,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2);91-92
[10]钟刚,裴福兴,104例创伤性休克救治的回顾性分析,中国急救医学,2002,22;647-64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