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针刺伤防护

合集下载

护理工作中针刺伤的防范

护理工作中针刺伤的防范
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
导读
•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进行大量的 护理技术操作,锐器刺伤及相关的侵害是护 理人员一个严重的职业健康问题。有关资料 显示,全球每年约有300万医护人员意外刺 伤,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 被传染。临床护士应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 加强个人防护,将针刺伤这种职业伤害降到 最低,以便更好的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神圣职 责。
HBV
•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 乙肝病毒的抵抗力很强,在零下20度时可存活20年, 在37度时可存活7天,在55度时仍然能存活6小时。但 是,加热到100度10分钟可使其失去传染活性 。
• 传播途径:经血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医源 性传播,生活中的密切接触。患者血液、唾液、胆汁、 乳汁、尿、精液内均含有病毒,但所含的乙肝病毒含 量是很低的。
临床操作过程中常因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而造成针刺伤其中针头使用后重新套上针帽是最常见的原因操作前损伤非感染危险拔下针头帽时抽吸药液时抽完药物重新盖上针头帽时预防方法单手重新盖帽应用重新盖帽装置发生针刺伤的常见高危操作1单手操作将针头套进针头盖2单手向下将针头套回3单手操作将针头盖扣住操作中损伤感染的危险因素?抽血或注射收后从患者身上拔除带翼针头时?穿刺中拔除导管芯时?转移血样到试管时?断开与针尖连接的辅导静脉管路时?经常发生在患者或其他人员突然移动时穿刺中拔除导管芯时操作中损伤感染的危险因素各种注射时经静脉输液时传递中受伤拔针时发生针刺伤的常见高危操作1护士在接触患者时要戴手套进行操作若手上有伤口时要戴双层乳胶手套
医护人员针刺伤所面临的威胁计算
针刺伤发生的风险 人群中慢性HBV患者比例 人群中慢性HCV患者比例 人群中慢性HIV患者比例 暴露源是HBV发生针刺伤后感染可能性 暴露源是HCV发生针刺伤后感染可能性 暴露源是HIV发生针刺伤后感染可能性 暴露源是普通患者发生针刺伤后感染HBV可能性 暴露源是普通患者发生针刺伤后感染HCV可能性 暴露源是普通患者发生针刺伤后感染HIV可能性 美国 0.42% 1.3% 0.32% 30% 1.8% 0.3% 0.13% 0.02% 0.001% 中国 9.09% 3.2% 0.10% 30% 1.8% 0.3% 2.71% 0.06% 0.003%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由针刺伤引起的感染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有研究报道,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医护人员中80%-90%是由针刺伤引起的[1]。

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

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2]。

因此,为了保证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避免和减少针刺伤的发生,下来我们从常见发生环节及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谈谈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

1、常见发生环节1.1 操作前损伤:①掰安瓿时;②拔下针帽时;③抽吸药液时;④抽完药物重新盖上针帽时。

1.2 操作中损伤(经常发生在患者或其他人员突然移动时):①各种注射时;②经静脉注射药物时;③静脉封管时;④传递中受伤;⑤取血或注射后;⑥输液毕拔针时;⑦穿刺后拔出留置导管针芯时。

1.3 操作后、丢弃前损伤:①放置在床头柜、治疗盘、弯盘中的针头刺伤;②用后重新盖上针帽时刺伤。

2、发生针刺伤的原因2.1 医护人员对针刺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2.2 对护理工作职业防护知识缺乏,预防意识不强2.3 个人因素:护士不良的行为习惯,工作经验少,性格急躁等因素。

3、预防措施3.1 使用安全型针具安全型静脉留置针是普通型静脉留置针的换代产品,是防针刺伤及血液污染的一种新型的静脉留置针,当枕芯从导管内拔除时可自行封闭针尖,能有效的防止护理人员的职业性危害。

美国健康安全中心著名流行病学专家Dr.Jagger于1988年所做的一项研究证实,由于不安全的针具而引起的针刺伤远远大于医务人员因不小心造成的针刺伤,安全型针具的保护作用可以明显降低意外针刺伤的80%的发生率[3]。

因此,使用安全型针具对预防针刺伤的发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2 正确处理针头,严格操作规程当针头从病人体内拔出后,护士为了避免损伤他人或是为了毁形套回针帽,这一操作如果稍有不慎,会造成护士损伤,特别是遇到烦躁或不配合的患者,因此,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应:①禁止双手回套针帽;②禁止用针头进行二次穿刺③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物品;④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头和针管。

医护人员针刺伤应急预案

医护人员针刺伤应急预案

VS
流程图中的步骤和说明清晰明了,易 于理解和操作,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对 针刺伤的应急处理能力。
流程图展示
流程图展示了从发生针刺伤到采取应急措施的整个过程,包括伤口评估、报告、初 步处理、评估感染风险、采取预防措施等步骤。
流程图还明确了各步骤的责任人和执行时间,以确保应急处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通过流程图的展示,医护人员可以直观地了解针刺伤应急处理的整个过程,从而更 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医院内进行注射、采血等操作的医护人员是针刺伤的高发人 群。
实验室工作人员
实验室中进行血液检测、培养等操作的工作人员也容易发生 针刺伤。
02
预防针刺伤的措施
安全操作规程
仔细检查针头、注射 器等锐利器械,确保 其完好无损。
操作完毕后,及时将 用过的针头、注射器 等锐利器械放入安全 容器中。
操作时保持稳定的姿 势,避免过度弯曲或 扭曲身体。
医护人员针刺伤应急预案
汇报人: 2023-12-15
目录
• 针刺伤概述 • 预防针刺伤的措施 • 发生针刺伤后的应急处理 • 针刺伤的预防及管理 • 针刺伤的监测与控制 • 针刺伤应急处理流程图
01
针刺伤概述
定义及危害
定义
针刺伤是指医疗工作人员在执行 注射、采血等操作过程中被针头 刺伤,可能造成皮肤破损、出血 等情况。
危害
针刺伤可能导致医疗工作人员感 染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如乙肝 、丙肝、艾滋病等。
发生原因
01
02
03
操作不规范
如未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员在疲劳或疏忽状 态下进行操作,容易发生 针刺伤。
培训不足
对新员工或进修生缺乏足 够的培训和指导,导致操 作不熟练。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
1. 工作环境:护士在接触病人时可能会面临繁忙和拥挤的环境,容易导致操作失误或不慎碰到针头。

2. 操作不当:护士在使用针头时,如果不正确地处理或处置针头,容易导致自己被针头刺伤。

3. 病人行为:某些病人可能会有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抓挠自己的皮肤或试图夺取护士手中的针头,导致护士被刺伤。

4. 高风险操作:某些高风险操作,如血液透析或手术,可能会增加护士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护士针刺伤的防范措施:
1. 提供培训:为所有的护士提供必要的培训,了解使用和处置针头的正确方法。

2. 提供安全设备:为护士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如手套、防护眼镜等,以减少被针刺的风险。

3. 提供工作环境支持:确保工作环境整洁有序,减少拥挤和混乱的情况,以帮助护士在操作时更注意安全细节。

4. 识别高风险操作:针对高风险的操作,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并提供额外的安全措施,如特殊的手术室设备或专门的培训。

5. 鼓励报告:建立一个鼓励护士报告针刺伤事件的制度,以便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伤员和评估风险。

6. 宣传宣教:定期对所有护士进行宣传教育,提醒他们注意使用针头的安全性和正确的处置方法。

预防护士针刺伤的关键是正确的培训和提供必要的安全设备,同时要督促护士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并定期进行宣传教育和风险评估。

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

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

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进行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锐器刺伤及其有关的侵害是护理人员一个很严重的职业健康问题。

有关资料显示,全球每年约有300万医护人员意外刺伤,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被传染。

在工作中临床护士应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加强个人防护,维护自身的健康。

近几年来,护士的职业安全问题在我国开始受到重视,并制定了预防针刺伤应遵守的条例,同时对护士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将针刺伤这种职业伤害降到最低,使护士更好地履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神圣职责。

一、针刺伤发生原因1、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导致针刺伤:针刺伤是由于意外地针尖刺破皮肤而引起的创伤。

当人们使用注射器、分解注射器或处置废弃注射器的时候,针刺的伤害随时可以出现。

不规范的操作行为是导致针刺伤的原因。

有调查研究,护士在操作后每次都回套针帽的占40.3%,经常回套的占16.7%,其中以双手回套为主的占50.4%;在进行可能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高达69.9%的护士从不戴手套,这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

根据美国CDC报道,由回套针帽引发的针刺伤占10—25%。

2、缺乏规范的、持续的防护教育:有研究表明:只有部分临床护理人员得到相关培训,而很大一部分临床护理人员认为自已没有必要参加相关的培训。

长期以来,医院感染控制主要是针对病人,而对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疾病的情况关注甚少。

因此,很有必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其对职业安全的认识和防护知识。

3、针刺伤后不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护士在受伤后大多数能及时进行伤口消毒,但对伤口处的挤血、冲洗、包扎等环节往往较为忽视;受伤后进行血液检测率低;受伤后报告率低,部分人甚至认为小伤无关紧要,无需上报。

二、针刺伤的危害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

现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课件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课件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
14
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恶劣的工作环境和不安全的注射用具 恶劣的工作环境会增加针刺伤的频率和危险性。有研究 表明发生针刺伤更有可能是因为设备设计的不完善,而 不仅仅是因为医护人员操作的粗心。
其他因素 对医护人员针刺伤相关因素做回归分析认为,针刺伤与 工作紧张程度、工作量、从事职业性质、性别、工龄、 身体状况、性格特征、领导重视等多因素明显相关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
32
针刺伤后紧急处理
冲洗
挤压
消毒
随访
上报
评估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
33
Hale Waihona Puke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22
针刺伤的防护措施
加强针刺伤预防教育,强化职业防护意识。
通过多种形式,如讲课、培训、制作vcd等对全体护 士进行针刺伤相关知识教育,重点加强对低年资、临时 聘用及实习护士的针刺伤预防教育
完善针刺伤报告制度
各医院应建立针刺伤的上报制度,制定针刺伤的处理流 程,并进行专人专项管理,以达到对职业暴露、职业安 全的控制与管理。
针刺伤的流行病学
职业分布:在受感染的医务人员中,护士 占80%。
感染程度:取决于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流行 趋势在扩大。医务人员的职业暴 露率将增加。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
11
容易发生针刺伤的环节依次为
注射前:在吸取药液、配药加药时 注射时:各种注射时 注射后:坺针时、分离针头时、回套针帽时、
回收医疗垃圾时 其他情况:如在手术室、产房被缝合针刺伤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
30
针刺伤后的上报流程
1、暴露源若为HIV感染,有各医疗区医务办按规 定向市CDC报告,并有其组织HIV职业暴露处 理专家对暴露者进行风险评估和药物干预性治 疗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防范措施】(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纠正不安全注射行为。

尤其对新上岗人员强化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防护用物应用、医疗锐器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2)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足量有效的防护用品。

(3)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再发生意外针刺伤或粘膜、有创伤口结仇患者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填写“工作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危险。

【处理措施】(1)紧急处理不慎被尖锐物体刺伤时,用流动水和/或肥皂水立即冲洗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液如:0.5%聚维酮碘或75%的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必要时行外科处理。

如为艾滋病、乙肝、丙肝等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黏膜、伤口,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

(2)暴露程度评估按职业暴露的类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暴露,以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分级分型确定详见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3)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 h 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4)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血清学水平基线检查,在24 h内抽血查HIV抗体,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保健科进行登记;根据暴露级别和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5)乙肝、丙肝追踪随访6个月;梅毒追踪随访3个月;艾滋病病毒暴露按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12个月时间点复查病毒抗体,做相应处理。

【应急处理程序】血液、体液暴露→立即冲洗、消毒处理伤口→暴露程度评估→针对暴露源进行实验检查和预防用药→登记、上报→追踪随访。

Welcome 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医疗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应急预案

医疗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应急预案

12/16
五、预防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和宣传,主要经过普及标准预 防知识来改变造成锐器伤危险行为,医院对工作中 可能接触血液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尤其是对年轻护 士,要把自我防护教育作为岗前一项特殊培训,以 加强对针刺伤认识。培养良好工作习惯,如不徒手 处理破碎玻璃器械,操作完成及时做好收尾工作不 随手乱放,专用容器及时更换勿堆放过满,手持无 针套注射器或锐器动时,不要将针头面对着自己或 他人。改变危险工作行为 禁止用双手将使用过针 头重新套上针帽,防止用手分离针头,采集血标本 后防止针头传递,不能将针尖指向身
5
医疗护理人员发刺意外汇 报单,报感染管理科;
⑵汇报体检中心立案; ⑶汇报医务科立案;
6
医疗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应急预案
6/16
四、详细处理流程
⑴经职业性接触(艾滋病)HIV处理: ①假如病人HIV抗体呈阳性或结果不祥,伤者 应尽快接收HIV抗体测试作底线。 ②假如伤者HIV抗体呈阳性,说明伤者以前已 感染HIV。 ③假如伤者HIV抗体呈阴性,应于24hr内服用叠 氮胸苷进行预防。 ④伤者应于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再 进行血清HIV抗体检验,假如在伤后1个月至6 个月血清HIV抗体转阳,则认为是职业感染。
11
医疗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应急预案
11/16
⑶经职业性接触(丙肝)HCV处理:
①原病人及伤者都应进行丙型肝炎抗体 测试。
②对于意外发生职业性接触,现在并没 有有效疫苗或药品能阻止丙型肝炎感染。
③如原病人丙型肝炎抗体阳性,伤者应 于6个月后重复检验丙型肝炎抗体及肝 功效,以确定是否职业
12
医疗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应急预案
医疗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应急预案
15/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射时: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注射后:拔针方法、物品的整理,禁止直接传
递锐器给别人
6.针刺伤后的处理
一.伤局部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 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 损伤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 75%的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 口;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 干净。
6.针刺伤后的处理
二.发生针刺伤的处理 1.立即进行局部处理。 2.立即向预防公共卫生科报告。 3.如患者为乙肝、丙肝、HIV阳性患者,或无乙肝、丙 肝、HIV检测结果,公共卫生科应立即给发生针刺伤的医务 人员开具乙肝、丙肝、HIV检查单。 4.如患者无乙肝、丙肝、HIV检测结果,与患者沟通经 患者同意后,主管医生应立即给患者进行乙肝、丙肝、HIV 检测。 5.如为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注意保密。公共卫生科 应立即向分管院长及辖区疾控中心报告,由疾病控制中心进 行调查与治疗指导。
作不安全行为,对医务人员进行经血 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特 别是对新上岗的医护人员,掌握锐器 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目的是提高自我 防护意识,纠正一些医护人员不安全 行为,使之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4. 针刺伤的防护对策

2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 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次 数,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 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 医院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考虑医护人员 本身的安全性,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 锐利废物的容器等设施,减少医疗锐器刺 伤的发生。
1 .针刺伤的危害
全世界约有100万护士发生意外针刺伤, 由于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伤占了 80%。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资料显示: 到2000年底美国已有57名医务人员被确诊感 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中护士24人,由皮肤刺 伤造成的感染48人,占84.2%。来自加拿大 的报告显示,由针刺伤而感染ADS护士持续 保持在最多人数,占70%。以上资料说明, 由针刺伤造成护理人员的职业性感针刺伤的原因
1 .缺乏规范的、持续的防护教育 2 .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导致针刺伤 3. 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特点
可能造成针刺损伤的情况有:(1)手术中不 慎刺伤(2)丢弃用过的针头时;(3)给病人注 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时);(4)针 头用完盖帽时;(5)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6) 把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然后做 清洁时不慎被针头刺伤等
3 .针刺伤后不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护士在受伤后大多数能及时进行伤口消 毒,但对伤口处的挤血、冲洗、包扎等环节 往往较为忽视;受伤后进行血液检测率低 (11.0%);受伤后报告率低(10.2%),也有一部 分人甚至认为小伤无关紧要,无需上报。
4. 针刺伤的防护对策

1 .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改变医护人员操
护士针刺伤的防护
临床护士是置身于特殊职业环境的特殊 群体,与病人密切接触,面临着多种职业危 害,如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社会 压力的危害等。其中,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 业危害正日趋严重,逐渐引起国内外医学界 的重视与关注,临床护士应意识到针刺伤的 危害性,加强个人防护,维护自身的健康。
1 .针刺伤的危害
针刺伤处理流程
谢谢
感染性针刺伤后的处理
⑴经职业性接触(艾滋病)HIV的处理:①如果病 人的HIV抗体呈阳性或结果不祥,伤者应尽快接受 HIV抗体测试作底线。②如果伤者HIV抗体呈阳性, 说明伤者此前已感染HIV。③如果伤者HIV抗体呈阴 性,应于24hr内服用叠氮胸苷(Zidovudine,AZT)进 行预防。④伤者应于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 月再进行血清HIV抗体检查,如果在伤后1个月至6 个月血清HIV抗体转阳,则认为是职业感染
总结
在临床工作中,针刺伤屡有发生,建立一个 完整的报告制度及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诊断 治疗体系势在必行。进一步分析注射针刺 伤的因素,保证人员配备和各种医疗保健 防护用品的供应,提高防护意识,对减少 杜绝针刺伤、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感染 具有积极的意义。

4 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在针 刺意外或黏膜接触病人血液等职业暴露后 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 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这些数据时, 可定期进行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从 而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医护人员 的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5.容易发生针刺伤的环节及预防
注射前:
1、认真检查使用的医疗器械 2、安瓿开启 3、认真评估病人
4. 针刺伤的防护对策

3 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医疗垃圾应专人收集 和焚毁。目前医院在注射器、输液器使用 后,要求先将针头取下,浸泡,收集,再 进一步分类处理的一系列过程中,势必增 加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被刺伤的机会。如 管理不严,让医疗垃圾流入社会则会对大 众带来更大的危害。
4. 针刺伤的防护对策
感染性针刺伤后的处理
⑵经职业性接触(乙肝)HBV的处理: ①原病人及伤者都应进行验血,前者检验乙型肝炎表面抗(HbsAg), 后者则须同时检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抗体(HbsAg)。②如果伤者 以前曾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并确定有足够的抗体,或以前曾受感 染而已经有免疫力;或者伤者本身是乙型肝炎带病毒者则无须进一步 处理。③原病人不是乙型肝炎带病毒者,而伤者以往接种疫苗后未能 产生抗体,则不须再进一步处理;如果伤者从未接种疫苗,应立即进 行预防接种。④原病人是乙型肝炎带病毒者,如果受伤者以往曾接种 疫苗而未能产生抗体,应于24hr内(最好不要超过7天)接受注射一剂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于一个月后注射第二剂;对于曾未 注射疫苗的伤者,应注射一剂HBIG,然后再进入预防接种。 ⑶经职 业性接触(丙肝)HCV的处理:①原病人及伤者都应进行丙型肝炎抗 体测试。②对于意外发生的职业性接触,现在并没有有效的疫苗或药 物能阻止丙型肝炎的感染。③如原病人丙型肝炎抗体阳性,伤者应于 6个月后重复检验丙型肝炎抗体及肝功能,以确定是否职业感染。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 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 的高危职业群体。现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 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威胁 最大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有关专家评 估中国艾滋病感染者约65万人,近年来以30% 的速度递增。我国还是乙肝高发国,乙肝总 感染率高达60%左右,丙肝的感染率为3%。 这意味着临床护理人员在从事护理等工作过 程可能接触到HIV感染者几率在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