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重要性和意义

合集下载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其应用研究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其应用研究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其应用研究
1.环保: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采用原材料种类多样,生产过程中无需使用大量的水泥,可以
减少对大自然的污染。

2.高强度: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强度可以比普通混凝土材料提高2-4倍,能够满足工程中对
高强度材料的要求。

3.高耐久性: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比普通混凝土材料大大提高,具有良好的耐久性、抗
老化性和抗水侵蚀性等特性。

4.高抗裂性: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弹性模量比普通混凝土更高,其收缩和膨胀性能也更加稳定,能够有效地抵御裂纹的产生。

1.工业建筑:
因为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和防火性能好等特点,所以在工业
厂房、仓库等环节中经常使用。

2.桥梁建筑: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在桥梁建筑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能够保证桥梁的强度和耐久
性。

3.隧道建筑:
在隧道建筑中,由于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具有优异的防水性能,可有效预防液化、
渗漏等问题的产生,所以可以在隧道内壁做防水、防护建筑。

4.水利建筑: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在水利建筑领域中广泛应用,例如坝、堤、渠道等各种水利工程,能够保证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应用范围很广,不仅受到市场的欢迎,更为重要
的是它在保证生态环境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其应用研究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其应用研究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其应用研究绿色高性能混凝土(GCHPC)是一种具有优良性能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新型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压、抗折、耐久性和耐久性,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GCHPC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GCHPC的特点1. 绿色环保:GCHPC是一种低碳、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其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少,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 高性能:GCHPC具有优良的抗压、抗折、耐久性和耐候性能,能够满足不同工程项目的建设需求。

3. 节能减排:GCHPC的使用可以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保护大气环境。

二、GCHPC的主要应用1. 水利水电工程:GCHPC可以应用于水库大坝、水利水电工程等领域,其高性能和耐久性能使其能够承受长期的水压和水冲击。

2. 高速公路:GCHPC的耐久性和承载性能使其成为高速公路桥梁、隧道等工程的首选材料,能够有效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

3. 地铁和城市轨道交通:GCHPC可应用于地铁隧道、车站等结构中,其高性能和耐久性使其具有较好的抗震和抗污染能力。

4. 建筑工程:GCHPC可以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水泥路面等结构中,其高强度和耐久性能使其能够有效保障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

三、GCHPC的研究方向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材料设计:通过探索新型原材料和添加剂,研发环保、高性能的GCHPC,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和可持续性。

2. 新型材料制备技术:开展新型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推动GCHPC在建筑工程中的广泛应用。

3. GCHPC构件设计与工程应用:结合GCHPC的高性能特点,优化结构设计,推进GCHPC 在水利、交通、建筑等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

四、GCHPC的发展趋势1. 多功能化:未来GCHPC将更多地向着多功能化方向发展,除了承援构建物结构,还能够具有隔热、隔声、防水、防火等功能。

混凝土未来的发展方向——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混凝土未来的发展方向——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混凝土未来的发展方向——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摘要:本文分析了混凝土行业对建筑领域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人类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基本概念、优越性、实现途径等,指出混凝土行业将向绿色环保型发展。

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可持续发展一、前言:混凝土以其良好的各项性能以及具有竞争力的经济性成为目前全世界用量最大和使用范围最广的材料。

我国更是水泥和混凝土生产消耗大国,每年生产与消耗混凝土约120亿吨之多,约占全世界的二分之一左右,而每生产1立方米混凝土大约要用去三分之一吨水泥,每生产1吨水泥则向大气排放约1吨二氧化碳,而配置混凝土每年消耗近90亿吨的天然砂石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资源用户。

其生产和应用必将给环境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在全世界都倡导绿色环保理念的形势下,混凝土能否长期作为建筑结构的主材料,关键在于能否成为绿色材料,因此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将是其未来发展的主方向。

二、绿色混凝土绿色混凝土一般说来,应具有比传统混凝土更高的强度和耐久性。

可以实现非再生资源的可循环使用和有害物质的从低排放。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废旧建筑物需要拆除,这样就会产生大量的废弃混凝土块,既带来环境污染,又造成环境浪费。

针对混凝土的可循环利用,目前在国内外均有研究即把废旧混凝土粉碎作为骨料、细粉粒在加入混凝土中使用。

制成的再生混凝土强度也较高,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材料循环使用角度来看,今天我们使用的材料不仅要考虑到满足现在建筑物的要求,而且要放眼几十年后的循环再利用,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但现在研究的远度和深度还远远没有达到。

三、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HPC)是一种新型高技术混凝土,是在大幅度提高普通混凝土性能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技术制作的混凝土。

它以耐久性作为设计的主要指标,针对不同设计要求,对下列性能重点予以保证:耐久性、工作性、实用性、强度、体积稳定性和经济性。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其应用研究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其应用研究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其应用研究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当今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良的性能和对环境友好的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特点、制备方法以及在建筑领域的应用研究,为未来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特点1.1 绿色环保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采用了环保型原材料并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具有绿色环保的优势。

采用粉煤灰替代部分水泥可减少水泥的使用量,降低碳排放。

通过优化配合比和粉料掺合等方式,可以减少石料和水的使用,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

1.2 高性能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抗渗性和耐久性,能够满足建筑结构的抗震、抗风、抗冻融等性能要求。

这种材料还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能够满足不同建筑形式和复杂结构的施工需要。

1.3 资源可再生利用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采用了可再生资源,使得资源的使用更加合理和有效。

利用废弃混凝土回收骨料来生产新的混凝土,既能减少对原生石料的需求,也可以减少垃圾填埋对环境的污染。

二、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制备方法2.1 选材与配合比设计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制备首先需要选取高性能水泥、粉煤灰、矿渣粉等替代材料,并进行合理的配合比设计。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抗渗性、抗冻融性等多个性能指标,以及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确保混凝土的性能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2.2 新型添加剂应用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制备还可以利用一些新型添加剂,如高性能减水剂、增强剂、膨胀剂等,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通过添加剂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抗渗性和抗冻融性,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能,降低混凝土的水灰比,减少水泥用量,降低碳排放。

2.3 特殊工艺技术应用在制备过程中,还可以采用特殊的工艺技术,如高效搅拌、高水化砂浆、超声波振荡等,来改善混凝土的致密性和均匀性,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和耐久性。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其应用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其应用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其应用1. 引言1.1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其应用的背景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以环保、节能、高性能为特点的新型建筑材料,相比传统混凝土具有更好的性能和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建筑行业的发展,绿色高性能混凝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业的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混凝土在生产和施工过程中耗能高、污染严重,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二,绿色建筑理念的兴起,要求建筑材料具有更好的环保性能和更高的使用寿命;其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研究和开发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推动了其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其应用成为了建筑行业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建筑结构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未来,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将会进一步拓展其应用领域,促进建筑行业向更可持续、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其应用进行系统性分析和总结,深入探讨其在建筑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性和潜在应用前景。

通过对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研究与发展状况、工程应用情况、优势与不足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详细介绍,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提供参考和启示,推动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的广泛应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促进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推动建筑行业向着更加环保、高效的方向发展,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2. 正文2.1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1. 环保:绿色高性能混凝土采用矿物掺合料替代部分水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时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这种混凝土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较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 抗裂性能好: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中掺入了微纤维、纳米材料等增强剂,使得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得到提升。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其应用研究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其应用研究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其应用研究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是近年来建筑材料行业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随着人们对建筑材料环保性和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概念、特点、制备方法、应用研究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概念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是指在保证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和耐久性等性能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达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它是对传统混凝土材料的改良和创新,具有绿色环保、高性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二、特点1. 绿色环保: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是由可再生、可回收的材料制备而成,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符合现代社会对建筑材料的环保要求。

2. 高性能: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具有很高的强度、耐久性和抗渗透性能,能够满足现代建筑结构对材料性能的要求。

3. 可持续发展: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不仅在制备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还能够实现在使用和维护阶段的可持续发展。

三、制备方法1. 材料选择: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制备首先要选择环保、高性能的原材料,例如优质水泥、粉煤灰、硅灰、粗骨料、细骨料等。

2. 配合比设计: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配合比,控制水灰比、胶凝材料用量、骨料种类及掺量等参数,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抗渗透性能。

3. 掺合料的应用:通过添加一定比例的粉煤灰、硅灰等掺合料,可以有效改善混凝土的性能,降低对水泥的消耗,并且减少CO2的排放。

4. 新型技术的应用:利用超细粉磨技术、化学掺合剂、高性能外加剂等新型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缩短龄期,并且降低能耗和排放。

四、应用研究1. 道路工程: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可以提高道路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减少对原材料的消耗,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

4. 高层建筑: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和抗风能力,增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其应用研究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其应用研究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其应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是一种具有环保、高性能特点的新型建筑材料,随着人们对建筑材料的要求不断提高,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研究与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研究背景包括对传统混凝土材料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的认识,这些不足包括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资源消耗过大以及性能方面的局限。

传统混凝土材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污染;传统混凝土材料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有限,难以满足特定工程要求。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成为当今建筑材料领域的重要课题。

通过引入新型材料和技术,在保证材料性能的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从而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研究背景正是立足于这一现实需求和挑战。

1.2 研究目的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升建筑材料的环保性:传统混凝土生产中使用的水泥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例如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和自然资源消耗。

研究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推动建筑行业朝着更加环保的方向发展。

2. 提高混凝土的性能: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耐久性和耐久性等特点,可以在工程实践中取代传统混凝土,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3. 推动混凝土技术创新:通过研究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可以不断探索新型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推动混凝土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4. 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推广和应用可以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建设更加节能环保的建筑和城市。

研究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建筑行业朝着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1.3 研究意义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研究意义在于推动建筑行业向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传统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水泥和其他原材料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而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制备过程中采用更环保的原材料,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其应用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其应用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其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是指在混凝土的制备过程中,采用环境友好的原材料和生产工艺,以及具有较高的强度、耐久性和抗裂性能的混凝土材料。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建筑行业的发展,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传统的混凝土材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对环境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而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以其优良的性能和环保的特点,成为了当前建筑领域的研究热点。

其绿色性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采用可再生、环保的原材料,如粉煤灰、矿渣、粉煤灰等,降低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在制备过程中采用了节能降耗的生产工艺,减少了能源消耗和排放量;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强度、耐久性和抗裂性能较传统混凝土有明显提升,可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了维护和修复的成本。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将对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研究意义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具有很高的强度和耐久性,可以有效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轻环境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研究这种材料的意义在于推动建筑材料领域的绿色化转型,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抗风能力,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同时也有利于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

通过深入研究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我们可以不断改进其性能和制备工艺,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研究意义还体现在提高城市建设的节能环保水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类创造更加健康、安全、宜居的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科学价值。

2. 正文2.1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特点1. 环保性: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通常具有较低的碳排放量,能够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其制备过程中可以采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2. 高强度: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不仅具有优异的耐压、耐抗裂性能,还能够提供更高的抗弯、抗拉强度,能够满足工程结构对材料强度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重要性和意义
摘要:我国的建设规模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也日益扩大。

各级政
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怎样保证建设项目的质量和项目的长期安全利用。

在众
多的土木工程建设中,混凝土是经常被使用的。

特别是这几年,迅速发展的有一
种相对较新的混凝土技术,许多实用的工程项目也都有使用,即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本文主要研究和分析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广泛应用和意义,以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研究。

引言:普通混凝已经存在180多年之久了。

但是目前他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了,因为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迄今为止,中国
的水泥总产量超过世界水泥总产量的1/2。

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水泥和混凝土使
用量最大的国家。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估量贡献的也包含水
泥和混凝土,但不仅资源被浪费了许多,环境也因为它们被污染,我国混凝土工
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遭到严重影响。

然而吴中伟先生提出了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善了建筑的外观,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功能也被提高了。

环境污染减少了,节约资
源和能源。

因此,对普通混凝土的改进指日可待。

在21世纪,混凝土技术的发
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的发展,各种超大型、超高、超长混凝土结构以及
在极端环境下使用的混凝土结构,如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核反应堆的建设不断增加。

这些工程的建设非常困难。

它所处的环境恶劣,维护困难。

因此,需要建好。


可能在浇注过程中减少缺陷,耐久性好,使用寿命长。

由于存在困难,迫切需要
提高混凝土的性能。

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新型混凝土材料就是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其性能主要考虑
了耐久性、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等诸多因素。

在我国吴中伟曾指出:传统混凝
土的未来应该是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

绿色代表:1)低能耗,少破坏环境,少污染;2)简化生产流程,减少二次污染,废物再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1、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内涵: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结构性能优良、耐久性好、强度高、能保护环境、
节能、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新型混凝土。

混凝土往后的发展方向。

绿色高性能混凝
土的四个特点是以下,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比传统混凝土好,并且可以减少因建
筑垃圾在维修或拆除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工业废料和其他资源也会得到广
泛运用,尽量减少生产和使用高能和高污染的水泥熟料;在使用工业废料残渣和
其他资源时,施工简单,尽量减少二次能源消耗;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减少环境
负荷,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

2、发展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意义:
目前,波特兰水泥(PC-Portiand cement)和常规水泥(NC-Normai concrete)
是我国使用最多的水泥。

它们都在制造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其
他有害气体,如co、so3、Hcl等重金属物质,如pb、hg等。

其中,导致全球气
温上升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排放的温室气体哦二氧化碳。

每当1吨熟料水泥被制造,将会排放1吨的二氧化碳,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成如此严重的损害,严
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它远远低于我们倡导的资源节约型和
环境友好型社会。

首次提出高性能混凝土(HPC-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的概念是在1990
年5月。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和美国混凝土协会(ASI)召开会议。

高性能混凝土是由优质水泥、骨料、水和活性精细混合物与高效混合物结合而成。

它是一种优良的混凝土,耐久性好、工作性能和高强度也很优异。

然而,各国所
定义的hpc的概念都不相同。

新型的高科技混凝土可以称作hpc。

普通混凝土提
高性能的前提下,选择优质材料可以通过采用现代混凝土科学技术,通过合理的
质量管理体系下生产的。

因此,hpc和 nc进行比较不仅在性能上超过它,而且在
节约资源、能源等方面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特别是在利用工业废渣进行环境
保护方面。

它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材料。

节约能源和资源的建筑材料对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水泥和混
凝土是我们时代制造最多的材料,预计到2015年全国水泥产量将超过30亿吨,
混凝土将超过90m'~100m'(225亿t~250亿t)。

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也
非常大。

混凝土是否能成为绿色的建筑材料,就可以知道混凝土能否成为最重要
的建筑材料。

因此,目前建筑材料的最终目标和方向是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因此,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是混凝土的发展方向,也是混凝土的未来。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的发展也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它也有利于混凝土和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健康
发展。

3、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
3.1 植被混凝土:
在我国北方一些被沙漠侵蚀的地区存在水土流失等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固沙
和固土材料有大量的需求。

南部沿海地区存在海岸线不稳定、崩塌等问题,需要
大量护堤材料,城市也需要治理混凝土化和高热环境,而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
发展植被混凝土。

植被混凝土采用具有特殊比例的混凝土,形成根系可以生长的
空间,并利用化学和植物生长技术,让植物有生长的条件。

植被混凝土的构成一
般由植物,土壤,多孔渗水混凝土,肥料和保水材料构成,可用于防御地表植被
保护、植被路砖、植被墙。

蔬菜型屋顶压载材料,绿色停车场等。

植被混凝土可
以增加城市的绿地,吸收噪声和灰尘,对城市气候的生态平衡起到积极的作用。

3.2 透水性混凝土:
透水性混泥土和传统混凝土相比具有通孔隙、同时也具有透气性和透水性分
别为15%至30%。

使用这样的混凝土铺筑道路、广场、人行道等,可以扩大城市
的透气性和透水性,增加行人和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交通噪音也会降低。


在调节城市空气温度和湿度,保持地下土壤水位和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渗透性混凝土的材料和普通混凝土的材料基本相同,都包含水泥、混合物、骨料
添加剂和水。

只是,渗水性混泥土会根据不同的用途和目的来选择使用或者不使
用混合物和添加剂。

透水混凝土性能的指标通过孔隙度、耐压、透水系数、冻融
循环和干缩来反映。

此外,还有再生骨料混凝土、节能混凝土、高耐久性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等新型混凝土。

4、结束语: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不仅性能上优于普通混凝土,
由于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使用工业废料和生活废料,所以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
资源和能源,可以保护环境。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是混凝土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体
现了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但是,我国的绿色高性能混凝
土发展并不成熟,我们在这方面还需要继续研究。

5、参考文献:
[1].吴中伟.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与科技创新[J].建筑材料学报,
1998(1) :97-99。

[2].吴中伟.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一混凝土的发展方向[A]。

木工程学会高强与高性能委员会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研讨会[C].1997。

[3].覃维祖.大力发展绿色高性能混凝土[J].建筑技术,2005。

[4].赵国番.混凝土及其增强材料的发展与应用[J]. 建筑材料学报,2000(3):1-5。

[5].孙振平,王新友,张冠伦,等 .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与建筑工程材料的可持续发
展 . 建筑材料学报,1998,1(3):278-283。

[6].吴乃之等建筑业 10 项新技术及其应用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年 10 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