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2010全国各省GDP汇总

2010全国各省GDP汇总

全国各地车牌汇总及区域市场经济概况北京市(京)京A、京C、京E、京F、京H、京J、京K、京L、京M 、京N、京P北京市(城区),京G、京Y 北京市(远郊区),京B 出租车,京PQ 奥运服务专车,京O警车天津市(津)津A、津B、津C、津D、津E (出租车) 、津F 、津G 、津H 、津J、津K、津L、津O(警车)上海市(沪)沪A、沪B、沪D 、沪E 、沪F、沪G 、沪H 、沪L、沪J、沪K 上海(市区),沪C(远郊区),沪R(崇明、长兴、横沙)重庆市(渝)渝A 重庆市区(市直属车管所),渝B 重庆市区(江南),渝C 永川区,渝F 万州区,渝G 涪陵区,渝H 黔江区河北省(冀)冀A 石家庄,冀B 唐山,冀C 秦皇岛,冀D 邯郸,冀E 邢台,冀F 保定,冀G 张家口,冀H 承德,冀J 沧州,冀R 廊坊,冀T 衡水冀A 石家庄2010年,石家庄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完成了3400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87.8亿元,同比增收77.55亿元,增长2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2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15元冀B 唐山2010年唐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69.08亿元,同比增长13.1%;全部财政收入439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96亿元,分别增长6.2%和1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515元和8310元,同比分别增长8.1%和1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16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10亿元,同比增长23%。

冀C 秦皇岛2010年秦皇岛实现生产总值930.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5.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40.38亿元,同比增长22.4%。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体呈现回升向好的运行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83.29亿元,同比增长17.3%,速度在居全省第四位。

内蒙古自治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内蒙古自治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内蒙古自治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2011年2月28日)2010年,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全年经济运行平稳、协调,民生改善迈出了新步伐,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2010年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1655亿元,首次超过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1.38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6365.79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4187.83亿元,增长12.1%。

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1%,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3%。

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9.5:52.5:38调整为9.5:54.6:35.9。

“十一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6%,快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2%。

分城乡看,城市上涨3%,农村牧区上涨3.5%;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9.5%,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8%,居住类价格上涨2.2%,其它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均比上年下降。

从生产资料价格看,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6.7%和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4%,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1.4%。

[详见附表1]年末全区就业人员1184.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06万人,增长3.7%。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65.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55万人,增长5.8%。

2010年乌鲁木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人口数量

2010年乌鲁木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人口数量

2010年乌鲁木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04-07 16:272010年乌鲁木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二○一一年二月乌鲁木齐市统计局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八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发展、稳定、民生”三大主题,以强烈的首府责任意识、率先意识、忧患意识,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为“十一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0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97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95亿元,增长12.4%。

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05、4.94和7.21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5:45.5 7:52.98。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2.7%,比上年上升2.7%,其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上升8.5%、1.6%、0.7%、1.4%和1.9%;衣着类、交通和通讯类、居住类分别下降5.3%、0.7%和0.1%。

2010年全年我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为119.78%,比上年上升19.78%。

二、农业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8.82万亩,比上年下降0.6%;粮食播种面积46.05万亩,增长13.72%;油料播种面积8.47万亩,下降7.34%;蔬菜(含薯类)播种面积27.63万亩,下降11.42%;年末果园面积7.4 9万亩,下降4.54%。

全年粮食产量19.57万吨,增长11.85%。

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34.6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42%;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量)4.32万吨,与上年持平。

2010年内蒙古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和特点

2010年内蒙古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和特点

2010年内蒙古经济实现了新跨越亮点频出日期:2011-2-21 11:32:562010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运行的势头。

主要经济指标取得了新突破,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新进展,民生改善迈出了新步伐。

经济的运行平稳、协调、均衡和包容,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顺利完成了“十一五”各项目标和任务。

2010年全区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和特点2010年,从全年全区经济的整体走势看,经济总体实现了平稳回落,经济运行更加理性、协调。

从总量上看,全区GDP超过了万亿元,使我区成为全国又一个进入“万亿俱乐部”的省区市,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初步核算,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16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4.6个百分点。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01.38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365.79亿元,增长18. 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187.83亿元,增长12.1%。

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9.5:54.6:35.9。

一、生产供给稳定增加1.第一产业实现平稳增长,全区粮食再获丰收2010年,国家及自治区重点推进“三农三牧”工作,推出了系列优惠政策,大力推动了全区第一产业的发展,农牧业基础地位得以巩固。

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首超千亿元,达1101.38亿元,比上年增长5.8%,快于2009年增速3.5个百分点。

2010年,全区大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遭受了低温、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侵害,虽然粮食生产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粮食再获丰收。

全年粮食产量达430亿斤,同比增长8.5%,是历史上最高产的一年。

在畜牧业方面,主要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

2010年,全区出栏肉猪头数913.9万头,增长3.5%;羊出栏5397.9万只,增长1.1%。

达拉特旗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达拉特旗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达拉特旗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达拉特旗统计局2011年3月25日统计公报加入时间:2011-3-22 10:33:39admin 点击:1055达拉特旗统计局2010年3月25日统计公报加入时间:2010-4-16 8:41:44admin 点击:8712009年,全旗各族人民在旗委、旗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国民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8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1%。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1.48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170.37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88.17亿元,增长20.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67%,比上年下降1.5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0.84%,上升1.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1.49%,上升0.31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78462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增长25.0%图1 2005-2009年生产总值亿元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01%,比上年上涨1.01%,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58%。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99.4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3.36%。

全年财政收入26.2亿元,比上年增加7.3亿元,增长38.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9亿元,增长46.8%。

全年财政支出21.9亿元,增长31.9%。

其中,农林水支出2.7亿元,增长20.9%;教育支出3.1亿元,增长18.5%;社会保障、就业支出2.7亿元,增长35.4%。

图2 2005—2009年财政收入亿元二、农业全年农作物总播面积117466公顷,比上年增长2.2%。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9600公顷,比上年增长2.6%。

全年粮食产量576736吨,比上年增加26736吨,增产4.9%。

呼和浩特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和浩特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和浩特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提高首府经济首位度为目标,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综合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5.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91.33亿元,比上年增长4.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78.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09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4.9∶36.4∶58.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0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达102.6,较上年上涨2.6%。

分八大类指数看,呈现“五升三降”的态势,食品、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及通讯和居住类分别上涨7.5%、2.9%、1.3%、0.4%和3.3%;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1.9%、1.1%和1.1%。

农村生活消费品价格总指数达103.9,比上年上涨3.9%,分项目看,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用品、住房、交通和服务项目分别比上年上涨6.0%、5.6%、3.8%、5.7%、3.5%、2.2%、0.3%和2.5%。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

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1万人。

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21.1万人,增加0.44万人;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1.0 万人,减少0.01万人;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从业人员9.37万人,增加1.18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4300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20828人,其中,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6029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达241.5亿元,比上年增长20.1%。

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8.8%。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内蒙古自治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2011年2月28日)2010年,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全年经济运行平稳、协调,民生改善迈出了新步伐,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2010年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1655亿元,首次超过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1.38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6365.79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4187.83亿元,增长12.1%。

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1%,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3%。

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9.5:52.5:38调整为9.5:54.6:35.9。

“十一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6%,快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2%。

分城乡看,城市上涨3%,农村牧区上涨3.5%;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9.5%,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8%,居住类价格上涨2.2%,其它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均比上年下降。

从生产资料价格看,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6.7%和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4%,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1.4%。

[详见附表1]年末全区就业人员1184.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06万人,增长3.7%。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65.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55万人,增长5.8%。

2010年全国各省GDP数据及增速

2010年全国各省GDP数据及增速

2010年全国各省GDP数据及增速2010年全国各省GDP数据及增速排名1、广东 45472.83亿元同比增长12.2%2010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5472.83亿元,同比增长12.2%,人均GDP 折合接近7000美元,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江苏 40903亿元年均增长13.5%江苏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4090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700美元。

财政总收入1174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80亿元。

3、山东 394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5%据山东省统计局发布消息,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394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5%,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

4、浙江 27100亿元同比增长11.8%到2010年末,预计辽宁省生产总值(GDP)达到1.75万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

8、四川 168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2010年四川省GDP达到168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高出全国4.8个百分点。

9、上海 16872.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初步核算,2010年上海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6872.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

10、湖南 15902.12亿元同比增长14.5%2010年,湖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GDP)迅速突破了1.5万亿元,达到15902.12亿元,同比增长幅度达到14.5%。

11、湖北 1580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全年湖北省生产总值1580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3%的涨幅。

12、福建 13800亿元增长13.8%初步统计,福建省生产总值(GDP)13800亿元,增长13.8%;财政总收入2056亿元,增长2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2011年04月21日2010年,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全年经济运行平稳、协调,民生改善迈出了新步伐,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2010年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1655亿元,首次超过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1.38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6365.79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4187.83亿元,增长12.1%。

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1%,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3%。

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9.5:52.5:38调整为9.5:54.6:35.9。

“十一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6%,快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2%。

分城乡看,城市上涨3%,农村牧区上涨3.5%;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9.5%,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8%,居住类价格上涨2.2%,其它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均比上年下降。

从生产资料价格看,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6.7%和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4%,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1.4%。

[详见附表1] 年末全区就业人员1184.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06万人,增长3.7%。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65.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55万人,增长5.8%。

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2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33万人,增长11.5%。

全年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56万人,比上年增加0.21万人,增长1.7%。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738.1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69.9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2%和25.8%。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280.4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

2010年,公共与民生领域仍然是支出的重点,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58.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91.33亿元,增长20.2%;医疗卫生支出120.20亿元,增长16.8%;教育支出328.46亿元,增长34.9%;环境保护支出107.22亿元,增长9.5%。

“十一五”期间,全区地方财政总收入和支出年均分别增长29.4%和27.3%,分别比“十五”时期快4.6个百分点和4.3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产业发展不充分,农牧业基础薄弱,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服务业发展不足。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偏重,非资源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原字号”产品比重大,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

三是生产力布局比较分散,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是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严重。

六是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农业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700.2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46万公顷。

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49.8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48万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2158.25万吨,比上年增产176.55万吨,增长8.9%。

全年油料产量128.15万吨,增长7.1%;甜菜产量160.96万吨,增长46.9%;蔬菜产量1350.90万吨,下降2.2%;水果(含果用瓜)产量278.17万吨,增长33.3%。

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头数达10798.5万头(只),比上年同期下降0.6%;牲畜总增6412万头(只),牲畜总增率达59.1%。

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10136.3万头(只),比重93.9%。

全年肉类总产量248.93万吨,比上年增长6.4%;牛奶产量905.15万吨,增长0.2%;山羊绒产量8104吨,增长9.9%;禽蛋产量50万吨,增长2.3%;水产品产量11.38万吨,增长7.4%。

[详见附表2]林业全年完成营造林面积65.78万公顷。

其中,人工造林23.02万公顷,飞播造林7.9万公顷,封山育林34.86万公顷。

全年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地造林面积5.50万公顷,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造林面积11.70万公顷,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造林面积28.96万公顷,完成“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造林面积15.48万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49.17万公顷。

年末全区森林面积2366.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0%。

全年实现林业产业产值201.43亿元。

年末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3033.5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8%;机电井数量42.86万眼,增长2.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02.7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6%;全年农村牧区用电量48.41亿千瓦时,增长17.6%;化肥施用量(按折纯)177.24万吨,增长3.4%。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61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8.8%。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5.1%,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14.5%,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增长52.7%,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9.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9.2%,其它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增长49.4%。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6.8%;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9.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25.6%;出口交货值比上年增长46.1%。

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业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左右,成为拉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从工业产品产量看,全区原煤产量首次突破7亿吨,达7.87亿吨,比上年增长26.3%;发电量达到2483.88亿千瓦小时,增长13.1%,其中,风力发电量199.25亿千瓦小时,增长73.2%;羊绒衫、载货汽车产量分别为2021.16万件和41646辆,分别增长48.5%和67.6%;其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和下降。

[详见附表3]2010年1-11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1845.26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实现利润1074.26亿元,比上年增长67.1%。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395.45亿元,同比增长73.6%;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55.4亿元,同比下降23.1 %。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747.3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

全区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845个,比上年增加25个;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270.1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4.8%;竣工房屋面积3192.50万平方米,增长1.7%;房屋建筑竣工率43.9%。

全年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76.31亿元,比上年增长2.6%;实现税金4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97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9.1%。

其中,城乡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80.86亿元,增长19.2%。

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单位投资3371.02亿元,增长15.3%;集体单位投资108.74亿元,增长52.9%;个体投资105.45亿元,增长4.8%;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5386.87亿元,增长21.3%。

按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完成投资8005.27亿元,增长19.3%;中央项目完成投资926.81亿元,增长11.8%。

“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9923亿元,年均增长27.3%。

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450.63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投资4451.75亿元,增长15.8%,其中,工业投资4330.94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投资4069.70亿元,增长32.5%。

从城乡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74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城镇房地产开发投资1120.02亿元,比上年增长37.3%;在城镇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经济适用房投资39.09亿元,下降27.4%;农村牧区固定资产投资230.73亿元,增长18.6%,其中,非农户投资139.51亿元,增长26.4%。

从主要行业投资看,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351.41亿元,增长17.6%;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投资1042.88亿元,增长22.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657.98亿元,增长7.6%。

全年新开工项目1.0115万个,比上年下降8.5%;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22107.68亿元,比上年增长18.9%。

在全区城乡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中,全部建成投产项目9349个,项目建成投产率73%;新增固定资产5554.85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2.6%。

城镇住宅施工面积9837.6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4%;城镇住宅竣工面积2472.7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8.3%。

商品房竣工面积2192.0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3%;商品房销售面积3020.54万平方米,增长17.0%;农村牧区竣工住宅面积360万平方米,下降8.6%。

五、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9%。

从经营单位所在地看,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914.58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7.3%,增长19.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22.72亿元,增长13.9%。

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897.31亿元,增长18.7%;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39.99亿元,增长20.9%。

消费品市场呈现的主要特点:一是城镇消费品市场主导地位明显,乡村市场增速缓慢。

二是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质量不断上升,以汽车、住房为主导的消费升级,有力推动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

大宗商品拉动作用突出。

全年限额以上汽车类零售额277.2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商品房销售的快速增长,居住、家庭装饰等消费增长较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