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古代文论研究概述
蒙古文古籍精选

蒙古文古籍精选一、蒙古文古籍的价值与意义蒙古文古籍是蒙古族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这些古籍记录了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和思想,反映了他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
同时,蒙古文古籍也是研究蒙古族历史、文化和语言的重要资料,对于促进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蒙古文古籍的分类与特点蒙古文古籍可以按照内容、形式和用途等方面进行分类。
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历史、文学、宗教等类型;按照形式可以分为经、史、集、话等;按照用途可以分为教育、娱乐、宗教仪式等。
蒙古文古籍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蒙古文古籍以蒙古文为主要语言,它是蒙古族的母语,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2.字体:蒙古文古籍常使用蒙古格鲁斯字体,这是一种特殊的方块字体,与汉字和拉丁字母有很大的不同。
3.纸质:蒙古文古籍多使用草纸和高丽纸等传统纸质,这些纸质具有较强的韧性和耐久性,适合长期保存。
4.装帧:蒙古文古籍的装帧多采用传统的线装或包背,其中线装以线缝抄本为主,包背则是用绢布或皮革裹住书页。
三、蒙古文古籍的保护与传承保护和传承蒙古文古籍是当今蒙古族文化事业中的重要任务。
由于时间的推移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许多蒙古文古籍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和破坏。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 文献整理对于尚未整理和出版的蒙古文古籍,需要进行系统的文献整理工作。
这包括对文献的筛选、整理、校对和编纂等工作,以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数字化技术应用借助现代的数字化技术,可以对蒙古文古籍进行影像化、OCR识别和电子化出版等处理,将其保存在数字图书馆或数据库中,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播。
3. 修复与保护对于已经受损的蒙古文古籍,需要进行修复和保护工作。
这包括纸张、装帧和字体等方面的修复,使其能够恢复原貌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4. 教育与传承加强蒙古文古籍的教育与传承工作,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展览、举办讲座等形式,向更多的人传播蒙古文古籍的知识和价值,激发对蒙古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蒙古秘史名词解释

蒙古秘史名词解释
蒙古秘史 (Mingzhu shi) 是一部流传于中国古代蒙古地区的史诗,被誉为蒙古民族的“红楼梦”。
它主要记录了蒙古高原古代游牧民族——蒙古部落的历史、神话、传说、歌谣和谚语等,具有浓郁的蒙古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
蒙古秘史的叙事内容涵盖了蒙古民族的起源、发展和壮大,以及其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交流和战争等方面。
其中,涉及到了许多古代蒙古民族的神话传说、歌谣和谚语,这些素材不仅反映了古代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蒙古秘史的文学风格独特,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比喻和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同时,蒙古秘史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所采用的蒙古文书法和插图,被誉为“蒙古文字和文化的艺术瑰宝”。
作为一部流传千年的史诗,蒙古秘史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文学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它也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诗镜论》研究概述

《诗镜论》研究概述2001年第5期第28卷(总第138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theCentralUniver~ib-forNationalities (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aEdition)No.5.2(IO1V01.28GeneralN0.I38《诗镜论》研究概述王满特嘎(中央民燕大学荤克幕,北京100081[摘要】舟元7世纪印度古代文学理论末檀丁所撰诗学理论着作《诗镜论》译为蕞文以后,蕞族学者争相传习,符成风气.它扣藏文古体诗的创作相结合,经过漫长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蕞族文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传入蒙古地区以后时蒙古族古代文论产生了巨太影响蒙古族喇嘛学者用蕞文撰写诗镜论注释扣诗侧,枉太地促进了它的传播井扩太了其时蒙古文学的影响.这些注释着作作为蒙古族古代书面文论文献的最初篇章在蒙古文论史上占据重要地挂:[关t词]诗镜论;蒙古族文论;注释着作;诗歌理论[中国分类号]1306[文献标识码】E[文章缡号]1(iO5.8575(21301)0541023—05一,《诗镜论》内容梗概《诗镜论》共分三章,由657首诗组成.第一章包括概论与南方,东方两派的十种不同风格,在论述诗的形式时,把前人的诗体归纳为韵文体,散文体和混合体,分别赋予定义和理论阐述,并侧重分析了韵文体的格律,形式,内容及其特点第二章论意义修饰,谈诗歌的表现手法以及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诗的内容,使内容表达得更美更动人.他用了很大精力,选择,比较,分析和研究了梵语文学作品的大量诗例来阐释35类意义修饰.第三章论字音修饰,隐语修饰和克服诗病.字音修饰指语言文字的组织形式,与意义修饰谈如何表现诗内容的手法有所不同,它是谈语言的形式声韵如何组织得更美丽和谐.前者侧重在内容, 后者侧重在形式.字音修饰分三类(重复式,牛尿式或轮转式,定韵等式),隐语修饰l6种,最后举诗例论述了十种诗病.《诗镜论》总结了前人的诗歌创作经验,对诗学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印度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它传人西藏和蒙古地区后,推动了藏,蒙诗学的研究.二,《诗镜论》在西藏的传入和各种藏文版本《诗镜论》是在l3世纪后期由印度诗学大师拉卡弥伽罗和藏族学者匈敦?多吉坚赞译为藏文的.其后藏族学者便纷纷写书对其原文加以注释.夏鲁译师却炯桑布(15—16世纪)对匈敦等人的译文做了修改,校注;稍后有仁崩巴的《诗疏无畏狮子吼》,l7世纪的五世达赖罗桑嘉措的《诗镜释难妙音欢歌》问世;同时期的山南学者米庞?格来南杰的《诗疏檀丁[收稿日期】2001.04-29[作者苘介]王满特嘎(1955一),男(蒙古族),内蒙古科左后旗人,中央民族大学蒙文系教授,博士生.23意饰》,l8世纪的噶玛司徒丹贝宁杰(叉叫却吉炯乃)根据斯里兰卡学者仁钦拜等人的注释进行修改,写了《诗镜梵藏两体合璧》;18世纪有康珠?丹增却吉尼玛的《诗镜妙音语海》; 19世纪有久?米庞纳杰嘉措的《诗疏妙音喜海》等.《诗镜论》译为藏文以后,由于历代学者的推崇与宣扬,藏族学者争相传习,蔚成风气.它与藏文古体诗的创作相结合,经过漫长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藏族文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目前我们可以查阅和利用的藏文《诗镜论》版本有:(1)日本1957年影印之西藏太藏经中编人的诗镜论版本;(2)德格印经院版本;(3)拉b楞印经院版本;(4)拉萨雪印经院旧版本;(5)拉萨雪印经院新版本;(6)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版本;(7)青海人民出版杜1957年第1版,青海民族出版社1981年再版的《诗镜论》正文及注释中的正文;(8)1981年印度达让萨拉版本.三,《诗镜论》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和各种蒙文版本《诗镜论》最初传人蒙古地区的年代,有的学者说是从元朝(13—14世纪)开始,认为搠思吉斡节儿,希日布僧格等人当时熟知《诗镜论》,他们的着作开篇诗,结语诗和书中镶嵌诗等很明显受到古代印度输洛迦形式和藏文古体诗(颂体诗)形式的影响.但是把《诗镜论》真正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是从l7世纪中叶开始的.到l8世纪喀喇喀固什葛力格扎拉森把匈敦?多吉坚赞,拉卡弥伽罗藏译本全文译成蒙文,后作为蒙文《丹珠尔》第205函出版.《诗镜论》传人蒙古地区以后对蒙古古代文论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时蒙古族喇嘛学者或到西藏寺庙,或自寻名师来学习《诗镜论》和藏族太师们的注释着作,他们太多用藏文撰写诗镜论注释和诗例,极大地促进了《诗镜论》的传播加深了对蒙古文学的影响.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和注释着作有:喀喇喀萨迦班智达罗布桑帕仍来的《举例论述二十五类意义修饰》;青海尊巴堪布伊希巴拉珠的《诗镜论所述各种修饰集锦》,《字音修饰概要诗镜入门》; 察哈尔葛布什罗布桑楚勒图木的《论意义修饰》和《论字音修饰》;阿拉善哈仁巴阿旺丹德尔的《论诗镜三章诗例智者项饰珊瑚佛珠》;太库列延阿旺图布丹拉布金巴的《诗镜所定记叙倡导之反映》和《阐述诗镜形体修饰的特点,区别,诗例》;喀喇喀汗庆堪布嘉米扬嘎日布的《包含诗镜注释总义天神乐音》等等.这些注释着作作为迄今为止传到我们手里的蒙古族古代书面文论文献的最初篇章,在蒙古文论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并对蒙古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存《诗镜论》的蒙文版本有:(1)贡布扎布,毕利贡达赖等人翻译1749年在北京出版的225函藏译蒙典籍——《丹珠尔》第205函《诗镜论》(喀喇喀固什葛力格扎拉森蒙译本);(2)巴?仁钦写序言,贺.嘎丹写导论,1972年在乌兰巴托出版的影印本《檀丁诗镜论》;(3)沙?毕拉,贺-嘎丹,敖?苏和巴托等人新译注释,1982年在乌兰巴托出版的《檀丁诗镜论》;(4)苏尤格写序言,注释,1986年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诗镜论》;(5)王满特嘎写导论,注释,2000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蒙汉两文合璧檀丁(诗镜论)》四,现代蒙古族学者对《诗镜论》及其注释着作的研究概况1蒙古国学者对《诗镜论》及其注释的研究着名蒙古学家策?达木丁苏荣1962年发表题为《关于(诗镜论)及注释着作简论》【]的24论文,首次向蒙古学界介绍了《诗镜论》及蒙藏学者的注释着作.论文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檀丁及其诗学着作《诗镜论》;第二部分论述《诗镜论》第二章35类意义修饰和某些诗例;第三部分介绍五世达赖罗桑嘉措等七位藏族学者和六位蒙古族学者所撰注释着作.文学副博士,《诗镜论》专家贺?嘎丹多年致力于《诗镜论》研究,硕果累累,为《诗镜论》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乌兰巴托出版的蒙文《诗镜论》(1972年和1982年两个版本) 多有他的功劳.他所写导论着重论述《诗镜论》藏文典籍,原文和注释之间的相互关系,蒙藏学者注释着作的共性和特性以及蒙藏作者运用该诗学理论创作的诗例等问题.他潜心研究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诗镜释难妙音欢歌》,撰写并出版了,专着《诗镜中的比喻修饰和形象化修饰》.该书由序言,《诗镜论》是修辞学着作,《诗镜论》中的比喻修饰,《诗镜论》中的形象化修饰,附录等几部分组成.此外,贺-嘎丹对各类意义修饰分别进行专题研究,先后发表了《直叙修饰》,《比喻修饰》,《形象化修饰》(1970年第1~2期),《点睛修饰》.(第8期),《否定修饰》,《因由修饰》(1975年第10期),《诗镜论意义修饰的对比》等研究论文,对深化《诗镜论》各类意义修饰的微观研究做出了不懈努力.科学院院士,着名蒙古史学家沙-毕拉对《诗镜论》研究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与藏学专家贺-嘎丹,梵语专家敖?苏和巴托合作,将7世纪的《诗镜论》梵语原文,l3世纪匈敦?多吉坚赞,拉卡弥伽罗藏译本,l8世纪葛力格扎拉森的蒙译本以及20世纪英译本逐一进行对照,又参考以往蒙藏学者《诗镜论》注释着作,在此基础上撰写出版了新蒙译本.此外,他又撰写并发表了《论檀丁(诗镜论)》C7}(17—19世纪蒙古文化》等作品.翻译家,蒙古文学研究家策-阿拉坦格日勒从藏文翻译出版了《蒙古族作家藏文作品》(1,2)两本书,在第一册中收入了罗布桑楚勒图术所撰《诗镜论》注释着作《论意义修饰》和《论字音修饰》,为广大蒙古文学研究者提供了研究课题.他撰写并发表了《论檀丁诗镜论蒙古注释着作》,文中对比研究了罗布桑帕仍来,嘉米扬嘎日布两位学者的某些注释和诗例.此外,参加编写策?达术丁苏荣,达-呈都主编的《蒙古文学概要》,撰写了有关蒙古作家用藏文写的文论作品的章节,对罗布桑帕仍来,伊希巴拉珠等六位文论家的文论进行详尽的论述,并肯定他们在蒙古文论史上的历史地位.文学博士,蒙藏文学关系研究专家勒?胡日乐巴特尔教授,多年潜心研究蒙藏文论的相互关系问题,对蒙古文论遗产和传统理论思维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尤其是全面系统地研究嘉米扬嘎日布注释着作《包含诗镜注释总义天神乐音》撰写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博士学位论文《东方古典文艺思维遗产和蒙古诗歌理论》(20世纪初蒙古诗歌理论文献——《天神乐音》).该文由绪论,上篇(对文献的说明),下篇(对文献诗歌理论的说明)和小结等四个部分组成.在绪论部分讲了三个问题:(1)印藏佛教文学遗产和蒙古族藏文文学;(2)檀丁《诗镜论》的传统和蒙古族诗歌理论思维;(3)《诗镜论》及其注释着作研究概况.上篇共写了两章:第一章作者传略;第二章着作结构.下篇包括六章:第一章对文学学说的研究;第二章对修辞十德的研究;第三章对意义修饰的研究;第四章对字音修饰和隐语修饰的研究;第五章对克服诗病学说的研究;第六章对诗例的研究.全文结论的后面附上所引用的着作,论文目录索引以及附录.除此之外,他先后撰写发表了《新译注释檀丁(诗镜论)》,《檀丁(诗镜论)藏蒙注释之间的关系》,《诗歌理论遗产》,《幼嫩的小树旁——蒙古诗歌理论家苏荣花的嘉米扬嘎日布》(1991年第5期),ll《嘉米扬嘎日布对檀丁(诗镜论)的创造性革新》u等系列研究论文.252.国内蒙古学学者对《诗镜论》及其注释的研究蒙古文论研究专家巴?格日勒图教授1985年撰写并发表了《诗镜论》研究论文《《诗镜论和蒙古人的文学理论研究)》...该文由《诗镜论》总介,《诗镜论》所提出的有关文学理论的主要问题,《诗镜论》对蒙古文学与蒙古文论的影响等三个部分组成.这是在20世纪国内蒙古学者对檀丁《诗镜论》研究的第一篇论文.他在《罗布桑楚勒图木的诗歌观》一文中介绍罗布桑楚勒图木的生平,对其《论意义修饰》,《论字音修饰》进行具体分析,着力论述其诗歌观点.他在1991年编注出版了蒙古族作家用藏文创作的作品集《悦目集》,此书中收录并选注了阿旺丹德尔,罗布桑楚勒图木,嘎布楚喇嘛璜仁来等人所撰五篇注释和文论作品.1998年出版专着《蒙古文论史研究》,”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蒙古文论的发展概略.本书第二章专门论述《诗镜论》及其注释着作和用藏文撰写的文论遗产,即用藏文撰写的蒙古族文论文献,《诗镜论》与它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及影响,蒙古喇嘛教人士的文论特点及内容;跳神及对跳神的研究;蒙古人的藏文文论的批评方法等.文学评论家苏尤格教授,1986年编注并出版了檀丁《诗镜论》.该书由序言,诗镜论正文和注释,附录(沙-毕拉等人新蒙译《诗镜论》)等三部分组成.作者在序言中主要写了三方面内容:(1)说明《诗镜论》是一部诗体式诗歌理论着作,对《诗镜论》一书的组织结构,三章内容做了简要介绍;(2)介绍了《诗镜论》成书以来,在印度,西藏,蒙古等地区的流传情况,多种版本,被翻译和研究概况.概要介绍了罗布桑帕仍来,嘉米扬嘎日布等蒙古喇嘛学者对《诗镜论》傲意义和字音注释,创作诗例,研究诗学理论的情况;(3)论述《诗镜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蒙古文学产生极大影响,认为蒙古的训谕诗,开篇诗,结语诗等形式和创作方法很可能是受《诗镜论》影响的结果.王满特嘎教授1995年在蒙古国撰写了副博士学位论文《蒙古文论研究》,”1996年出版了专着《蒙古文论史》[191该书除绪论,结论,附录等以外由三章组成,其中第一章《诗镜论》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及研究概述,第二章《诗镜论》及第三章蒙古诗歌理论,比较全面, 系统,详尽地研究了《诗镜论》及其注释着作.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览蒙古国及国内蒙古学学者,汉族学者,藏学学者所撰写的《诗镜论》及其注释着作方面的研究成果,着重研究和论述了《诗镜论》基本内容,蒙古学者的注释着作,它对蒙古文论的影响等基本问题.该书作为第一部《蒙古文论史》,系统论述了蒙古文论的发展概貌,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宽了蒙古文论的研究范围,对促进蒙古文论史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20O0年编注出版了《蒙汉两文合璧檀丁<诗镜论)》,该书由绪论,《诗境论》正文,注释和附录组成.绪论部分对《诗镜论》作者,基本内容,在蒙藏地区的传播,蒙藏文各种版本,对古代蒙古文论的影响,《诗镜论》及蒙古学者释着诗例的研究等问题傲了较详尽的阐述.正文部分将l8世纪喀喇喀固什葛力格扎拉森的蒙译本,蒙古国学者沙?毕拉等人1982年新蒙译本和藏学家赵康1989年的汉译本逐句对照并做详细注解.这对广大读者学习和研究《诗镜论》,对全面了解和掌握蒙古文论发展史,对避一步分辨和探讨蒙古族传统文学理论思维和印,藏文学理论思维的影响等提供了具有较高价值的教科书和文献图书.此外,他还撰写并发表了《诗镜论与蒙古诗歌理论》,(17—20世纪初蒙古文学理论批评》(1996年第1期),《嘉米扬嘎日布和(包含诗镜注释总义天神乐音)》【2u等多篇研究论文.此外,巴?布林贝赫教授,阿鲁科尔沁旗根陂寺第五世元尊格根阿旺格力格嘉米扬扎木苏,额尔敦巴雅尔等学者也对促进《诗镜论》及其注释着作的研究做出了贡献.26(参考文献】策?遮术丁苏荣.关于《诗境论》厦其注释着作简论[J]蒙古学研究.1962,(4)贺?嘎丹诗境论中的比喑修饰和形象化修饰[M]鸟兰巴托:国寥出版赴,1986贺?嘎丹.直敦修饰[J]科学生活,1968,(6).贺?嘎丹.比喑修饰[J]语言文学研究,1970,(7)贺?嘎丹否定修饰[J].蒙古回国立大学学报,1972贺?嘎丹诗境论意义修饰的对比[M].鸟兰巴托:蒙古国国立田书馆,1976[7]沙,阜拉论檀丁《诗境论》[J]在第26届东方学学术会议蒙古国代表田会议上的报告.1962.[8)沙?毕拉I7—19世纪蒙古文化[A].蒙古人民共和国历史[c]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6.【9]策?阿拉坦格日勒蒙古族作荦藏文作品(1,2)(M].鸟兰巴托:圉家出版赴.t967.[10]策?阿拉坦格日勘.论檀丁《诗境论》蒙古注释着作[A].国寥蒙古学第二届学术讨论套[c]第二枭.鸟兰巴托:国家出版赴.1973[11)勒?胡日乐巴特尔.东方古典文艺思堆遗产和蒙古诗歌理论[M]鸟兰巴托:蒙古国国立目书馆,1993.(12]勒?胡日乐巴特尔.新译注释檀丁《诗境论》[J].东方学问遛.1986.(2).(13]勘?胡日乐巴特尔檀丁诗镜论藏蒙注释之闻的关系[J]蒙古与印度.1989.[14]勘?胡日乐巴特尔诗歌理论遗产[J_.星火,1989,(2).[15)勒?胡日乐巴特尔.嘉朱桶嘎日布对檀丁《诗镜论》的创造性革新[A].国际蒙古学第五届学术讨论套[c]第三集鸟兰巴托:科学院出版赴,1992[16]巴?格日勘目.蒙古文论精粹[M].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5.[17)巴?格日轴囤.蒙古文论史研完【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8]王满特嘎.蒙古文论研究[M].鸟兰巴托:蒙古国国立目书馆,1995[19]王满特嘎.蒙古文论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加]王满特嘎诗境论与蒙古诗歌理论[J_蒙古语言文学.1994[21]王满特嘎嘉束扬嘎日布和《包含诗境注释总又天神乐音》[J].民族团结,1990,(3). OntheStudyofPoetryMirrorWANGMalfd~a(M∞mDeperme~,TheCentralUn~vers/tyhNatimm]Jli~.1k-ii100081) lAhstraetJThePoetryMirrorwrittenbyancientIndianpoetTanzhiinthe7centuryWaStranslat- edintoTibetan.TheTibetaneditionofthebookspreadamongTibetanscholaIs.Asaworkinthestyle ofancientTibetanpoetry.itbecamearIinseparablepartofTibetanliterature.Afterbeinginm)ducedin? toMongoliana[~ss,ithadgreatinfluencesonMongolianliterature.Theexplanatorynotesandpoen~on PoetryMirror.writtenbyMongolianlama—scbolarspromotedthepropagation0fPoezryMirror.Thew orks ofannotationsollPoetryMirroroccupyarIimportantpositioninthehistoryofMongolianliterarycritic is m[Keywords]PoetryMirror;Mongolia.1iterarycriticism;annotationworks;poetrytheory[责任编辑邓佑玲]。
《13—14世纪蒙古文公牍文研究》范文

《13—14世纪蒙古文公牍文研究》篇一13-14世纪蒙古文公牍文研究一、引言在13至14世纪,蒙古帝国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蒙古文公牍文作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文化交流和民族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时期蒙古文公牍文的研究,揭示其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二、蒙古文公牍文的概述蒙古文公牍文是指在13至14世纪,蒙古帝国及其周边地区所使用的官方文书。
这些文书以蒙古语为主,记录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
公牍文的书写形式规范,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决策、军事行动、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
三、蒙古文公牍文的来源与特点(一)来源蒙古文公牍文的来源广泛,包括当时的政府机构、官员、使者等。
这些公牍文被用于传达政治指令、记录行政事务、沟通信息等。
(二)特点1. 书写规范:蒙古文公牍文的书写形式规范,语言简洁明了,内容条理清晰。
2. 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
3. 历史价值高:作为官方文书,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为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四、蒙古文公牍文的研究方法与内容分析(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对蒙古文公牍文进行综合研究。
(二)内容分析1. 政治制度:通过研究公牍文中关于政治决策、官员任免等内容,了解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2. 军事行动:分析公牍文中关于军事行动的记录,了解当时的战争状况和军事策略。
3. 经济贸易:通过研究公牍文中关于经济贸易的条款,了解当时的经济状况和贸易往来。
4. 文化交流:分析公牍文中涉及文化交流的内容,揭示当时的文化交流情况和民族关系。
五、蒙古文公牍文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一)历史价值蒙古文公牍文作为官方文书,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还为研究蒙古帝国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2024年《蒙古秘史》熟语文化研究》范文

《《蒙古秘史》熟语文化研究》篇一一、引言《蒙古秘史》是蒙古族历史文化的瑰宝,记录了蒙古民族的发展历程和丰富的生活经验。
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其中所包含的熟语、谚语、俚语等文化元素,是蒙古族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通过对《蒙古秘史》中熟语文化的研究,深入探讨其文化内涵、语言特色及价值。
二、熟语文化的内涵《蒙古秘史》中的熟语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些熟语多与自然环境、社会生活、道德伦理、历史事件等密切相关,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通过对这些熟语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蒙古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
三、熟语文化的语言特色《蒙古秘史》中的熟语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
首先,这些熟语多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熟语的语言简练、富有韵律感,易于记忆和传播。
此外,这些熟语还体现了蒙古族语言的独特性,如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点。
四、熟语文化的价值《蒙古秘史》中的熟语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这些熟语是蒙古族历史文化的珍贵载体,对于研究蒙古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熟语中所蕴含的智慧和经验,对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等方面具有实用价值。
此外,熟语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熟语文化的应用《蒙古秘史》中的熟语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教育中,熟语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
其次,在文学创作中,熟语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手段,丰富作品的表达方式。
此外,在社交中,熟语还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工具,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六、结论通过对《蒙古秘史》中熟语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蒙古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
这些熟语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语言特色,还具有重要价值和广泛的应用。
《西里尔和传统蒙古文的形态和转换系统研究》范文

《西里尔和传统蒙古文的形态和转换系统研究》篇一西里尔和传统蒙古文的形态与转换系统研究一、引言蒙古文作为世界上独特的书写系统之一,其历史悠久,形态多样。
本文将主要探讨两种蒙古文字系统:传统蒙古文和西里尔蒙古文。
这两种文字系统各自拥有独特的形态特点与转换系统,分别服务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实际应用需求。
本文将分别就两者的形态特点及转换系统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传统蒙古文的形态与转换系统传统蒙古文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字系统,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结构在蒙古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1. 传统蒙古文的形态特点传统蒙古文是一种表意文字,以线条为基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其文字的形态结构通常由一个或多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具有特定的意义或发音。
这些文字在形态上呈现出曲线美,富有动感,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智慧。
2. 传统蒙古文的转换系统传统蒙古文的转换系统主要依赖于人工书写和口传心授的方式。
通过世代相传,蒙古族人民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书写经验和规则。
这些规则包括笔画顺序、结构组合等,构成了传统蒙古文的基本转换系统。
这一系统使得蒙古族人民能够准确、高效地书写和传播信息。
三、西里尔蒙古文的形态与转换系统西里尔蒙古文是一种基于西里尔字母的蒙古文书写系统,广泛应用于现代蒙古社会。
1. 西里尔蒙古文的形态特点西里尔蒙古文以西里尔字母为基础,具有简单、易学的特点。
每个字母都具有固定的形态,且在组合成词时保持相对稳定。
这种书写系统的形态清晰、规范,便于计算机处理和国际交流。
2. 西里尔蒙古文的转换系统西里尔蒙古文的转换系统主要依赖于字母的组合和音节的排列。
通过一定的规则,将音节转换为相应的字母组合,从而形成完整的文字。
这一系统的优点在于其标准化和通用性,使得蒙古文能够在计算机上实现高效处理和国际交流。
同时,西里尔蒙古文也保留了传统蒙古文的部分元素,如元音、辅音等,从而保持了其民族特色。
四、比较与讨论传统蒙古文和西里尔蒙古文在形态和转换系统上存在显著差异。
蒙古族高中汉语教科书古诗文的编写体例及教学建议

蒙古族高中汉语教科书古诗文的编写体例及教学建议【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蒙古族高中汉语教科书古诗文的编写体例及教学建议。
在首先分析研究背景,指出蒙古族学生在学习汉语古诗文时面临的挑战,引发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思考。
其次阐明研究意义,指出编写符合蒙古族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教材的重要性。
在分别探讨蒙古族高中汉语教科书古诗文编写体例和教学建议,包括选材原则、编排结构、注释方式等方面的考虑,以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方法、学生学习策略等具体建议。
最后结论部分对整体内容进行总结和展望,指出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空间。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提高蒙古族学生对汉语古诗文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关键词】蒙古族、高中、汉语教科书、古诗文、编写体例、教学建议、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总结、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蒙古族地区的高中汉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蒙古族高中的汉语教科书中,对古诗文的编写和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由于蒙古族地区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与汉语地区不同,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如何根据蒙古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古诗文的编写和教学,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蒙古族地区的高中教师在教授古诗文时可能面临教材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挑战。
如何设计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古诗文教学课程,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成为当前高中汉语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蒙古族高中汉语教科书古诗文的编写体例及教学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为蒙古族地区的高中汉语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促进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1.2 研究意义蒙古族高中汉语教科书古诗文的编写体例及教学建议对于蒙古族学生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整理和呈现古诗文,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蒙古学文献提要(1)

参考咨迅: 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蒙古学文献提要(1)所谓工具书是专供查找知识信息的文献。
它系统汇集某方面的资料,按特定方法加以编排,以供需要时查考用的文献。
下面是内蒙古大学图书馆的一些工具书的内容提要和工具书图书目录的介绍。
除了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字对照的词典以外,全部图书的文种是蒙古语。
一、内容提要《蒙汉词典》(增订本)/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院蒙古语文研究所编·—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6·—页;32开;精装;ISBN7-81074-000-8;H212.6/N317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院蒙古语文研究室(1982年扩充为研究所)于1962年一成立就着手编纂了《蒙汉词典》(即原《蒙汉辞典》),并在1977年出版了这本《蒙汉词典》(第一版)。
共50000条左右的词语。
《蒙汉词典》(增订版)是对《蒙汉词典》(第一版)进行了增补和删减。
共收录54000条左右,其中包括主条(单词)和副条(合成词)。
在这部词典里收录现代蒙古语词以及一些学习和阅读经典著作和古代文献时可能碰到的古旧词语;在收录书面上定型的词语的同时,也选手了一些具有一定普遍性,富有生命力,有利于蒙古语丰富发展的方言口语词。
还有少量的常用成语等。
这部词典的主条均标有书面语标音和口语读法。
书面语的标音,参照过去工具书习惯标音和标准音地区的读音来标注。
口语读法则主要根据标准音地区(以正兰旗的察哈尔土语)读音来标注。
书面语的音标,采用国内外蒙古学界通用的标音转写字母。
口语音标则采用国内外蒙古语文研究界在调查研究蒙古语族方言土语时惯用的国际音标。
词条均有汉文释义。
附录包括蒙古语简要语法、蒙古文标点符号、蒙古文基本笔划表、回纥蒙古文字母表、八思巴字字母表、托特文字母表等8项内容。
《汉达词典》/那顺达来编著·—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8·—470页;32开;精装;ISBN7-81074-234-5;H212.6/86该词典是达斡尔学会、达斡尔古籍办在经十几年的收集整理达斡尔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为建达斡尔文库而系列编辑出版《达斡尔资料集》规划实施之一部分,是第四集的第一分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古代文论研究概述【作者】巴·苏和;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科研处【原文出处: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8~12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5期】我国蒙古文论研究的开端始于本世纪50年代,到了80年代,对蒙古文论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
在蒙古文论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深度的开掘、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研究队伍的扩大、大学课程的设置等方面,都显示了较强的实力,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一、对蒙古族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的基础是对资料的搜集整理。
回顾蒙古文论多年之研究,此学科的奠基工作,一开始就是从认真搜集整理蒙古文论遗产入手的。
一是整理出版原著。
自50年代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发行近代蒙古族著名文学家、学者尹湛纳希评点本《青史演义》以及他的《一层楼》和《泣红亭》等原著。
70年代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把近代蒙古族著名文学理论家哈斯宝的《新译〈红楼梦〉》评点本整理出版,并供教学使用。
1983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智慧之鉴》。
(注:仁钦戛瓦、斯钦朝克图整理《智慧之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983年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蒙古族教育文献资料汇编》。
(注:额尔敦陶克陶编《蒙古族教育文献资料汇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1986年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诗镜》。
(注:苏尤格编辑整理《诗镜》,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6年版。
)1989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赛春阿》。
(注:色·桑布、呼春编《赛春阿》,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991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仁钦浩尔劳文集》。
(注:巴·苏和整理《仁钦浩尔劳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993年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卜和克什克及其蒙文学会》。
(注:额尔德木图、宝音陶克陶《卜和克什克及其蒙文学会》,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版。
)1998年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哈斯宝译作〈镇抚事宜〉研究》。
(注:巴·苏和等《哈斯宝译作〈镇抚事宜〉研究》,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书中校勘并考订哈斯宝译作《镇抚事宜》上下二十八章的内容;考证哈斯宝译作《镇抚事宜》的作者、成书年代、版本、译者、翻译年代;研究译作与哈斯宝评点、尹湛纳希评点的联系。
二是整理选注。
蒙古文论遗产除评点之外,相当部分为片言只语,或序跋、或为哲人睿思、或夹杂于史书典籍中。
大量的蒙古文论散见于各种文献。
所以摘录选注这些文论遗产是蒙古文论遗产整理的又一种有益的基础研究工作。
这样的摘录选注工作对文论研究工作提供极大的方便。
内蒙古大学蒙古文论研究专家巴·格日勒图教授对此项工作付出大量劳动。
1981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巴·格日勒图教授摘录选注的《蒙古族文论选(1721-1945)》(注:巴·格日勒图编注《蒙古族文论选(1721-1945)》,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一书。
书中摘录选注拉喜朋楚克、阿日纳、哈斯宝、嘎拉桑、贡纳楚克(1832-1866)、尹湛纳希(1837-1892)、讷钦、巴音必力格图、罗桑却丹(1875-?)、特睦格图(1887-1939)、巴拉吉尼玛、卜和克什克(1902-1943)、德钦、仁钦浩尔劳(1904-1963)、哈努特·穆京嘎、昂日布等人的文论。
巴·格日勒图教授所编注的《悦目集》(注:巴·格日勒图编注《悦目集》,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1年版。
)一书1991年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此书中所编注的相当一部分为蒙古族文论遗产,并且侧重收录并选注喇嘛教人士所撰的文论典籍,即阿旺丹德尔(1759-?)、罗桑楚勒特木(1740-1810)、嘎布础喇嘛璞仁莱等人所撰文论。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考察蒙古文论,有绝大部分研究是属于对文论家的专题研究,即对文论家的文论遗产进行理论上的阐释。
(一)对哈斯宝文论的研究哈斯宝先后翻译和评点《红楼梦》、《今古奇观》、《镇抚事宜》等书籍。
并且他在我国《红楼梦》评点派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学界所公认。
哈斯宝的文论主要集中在《新译〈红楼梦〉》一书中。
内蒙古大学亦邻真教授在《蒙古族文学家哈斯宝及其译者》(注:亦邻真《蒙古族文学家哈斯宝及其译著》,《内蒙古大学学报》,1979年第1-2期。
)一文中对哈斯宝的生平年代、哈斯宝译作《新译〈红楼梦〉》的版本、哈斯宝翻译《红楼梦》的目的、哈斯宝对《红楼梦》人物的艺术批评分析等诸方面进行第一次详尽的论述。
巴·格日勒图教授在《关于哈斯宝的文艺观》(注:巴·格日勒图《关于哈斯宝的文艺观》,《内蒙古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一文中专门对哈斯宝的文艺观进行理论阐释:(1)哈斯宝对文学反映生活的基本特点之认识;(2)哈斯宝对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之认识;(3)哈斯宝对文学作品的情节、主题、语言之认识。
仁钦道尔吉在《哈斯宝与明清小说评点派的比较》(注:仁钦道尔吉《哈斯宝与明清小说评点派的比较》,《内蒙古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
)一文中认为,哈斯宝评点的总形式、基本结构、成份、表现方法、风格及其文学批评研究的基本内容、诸多观点提法与明清小说评点派有着多方面而深刻的联系,也就是说对哈斯宝明清评点派的影响较深。
(1)哈斯宝评点的渊源;(2)明清评点派的形式与哈斯宝评点的形式;(3)明清评点派的评点理论与哈斯宝评点的文学观;(4)明清评点派人评点与哈斯宝的艺术评点;(5)哈斯宝创造性地借鉴明清评点派的文学评点并对《红楼梦》进行了自成体系的评点。
这就是哈斯宝评点的可贵之处。
哈日夫教授在《哈斯宝与他的〈红楼梦〉评点研究》(注:哈日夫《哈斯宝与他的〈红楼梦〉评点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
)一文中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关于《新译〈红楼梦〉》的译者、手稿和原稿;(2)《红楼梦》的思想和人物形象与哈斯宝的认识;(3)关于哈斯宝的文学艺术观。
额尔敦哈达在《哈斯宝的文章结构观》(注:额尔敦哈达《哈斯宝的文章结构观》,《金钥匙》,1998年第1期。
)中对哈斯宝的文章结构观做了如下论述:结构与主题的相联系、结构与性格、结构的严密性、结构逻辑与前后衔接、结构段落间的协调性和结构技法等。
格日勒图在《哈斯宝与他的译作〈今古奇观〉》(注:格日勒图《哈斯宝与他的译作〈今古奇观〉》,《蒙古语言文学》,1987年第6期。
)一文中从两个方面论述其观点。
(1)从比较研究角度考证了《今古奇观》的译者哈斯宝与《新译〈红楼梦〉》的译者哈斯宝为一人;(2)论述哈斯宝译作《今古奇观》序言中的有关文学观念和认识。
同时阐述作者本人发现《今古奇观》译作的经过以及此次发现对哈斯宝研究、蒙古文论研究和蒙古文学史研究的意义。
敖·查赫鲁勒在《哈斯宝的文艺美学作用观》(注:敖·查赫鲁勒《哈斯宝的文艺美学作用观》,《金钥匙》,1998年第1期。
)一文中从两方面论述其观点:(1)哈斯宝文艺美学作用观的形成过程;(2)哈斯宝文艺美学作用观的主要内涵。
波烈泌·达尔罕的专著《哈斯宝生平之研究》(注:波烈沁·达尔罕《哈斯宝生平之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一书1994年8月已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书中作者主要从考证学角度对哈斯宝的生平阐述了其观点。
(二)对尹湛纳希文论的研究尹湛纳希创作《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等多部长篇小说,同时还创作了其它体裁的作品。
其中尹湛纳希的文论是他文学创作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的文论主要集中在《青史演义》的评点以及一些议论文作品中。
巴·格日勒图教授在其《关于尹湛纳希的文艺观》(注:巴·格日勒图《关于尹湛纳希的文艺观》,《内蒙古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一文中从三个方面论述尹湛纳希的文艺观:(1)尹湛纳希对文学的特点及文学的社会作用的认识;(2)尹湛纳希对文学创作的认识;(3)尹湛纳希对文学风格与民族特点的认识。
贺·宝音巴图教授在《尹湛纳希的文艺思想》(注:贺·宝音巴图《尹湛纳希的文艺思想》,《金钥匙》,1982年第1期。
)一文中这样论述:(1)文艺创作的目的;(2)文艺与生活的关系;(3)文学的内容与创作关系;(4)关于文学描写技巧;(5)诗歌意境;(6)文学语言论;(7)文学的民族特点的论述;(8)学习和借鉴中外文化艺术;(9)文学创作的基本功及文学创作劳动。
德斯来扎布副研究员在《论尹湛纳希未公开出版的〈评点〉》(注:德斯来扎布《论尹湛纳希未公开出版的〈评点〉》,《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
)一文中说,尹湛纳希未公开出版的作品之一是他们翻译的《中庸》及他对此书的评点。
并认为《中庸》一书对尹湛纳希《青史演义》的评点影响较深,尹湛纳希评点的思想、观点和看法与《中庸》一书有着紧密联系。
巴·苏和编审《〈青史演义〉评点之我见》(注:巴·苏和《〈青史演义〉评点之我见》,《蒙古语言文学》,1990年第4期。
)一文中认为,尹湛纳希《青史演义》评点形式有两种:一种为叙述体评点;一种为韵文体评点。
并且回末有评点的同时,回中也有评点。
并且评点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尹湛纳希的文艺观、美学观等。
对尹湛纳希文艺观、美学观研究,不能忽视任何一则评点。
乌日斯嘎拉副教授在《论尹湛纳希的诗歌观与诗艺追求》(注:乌日斯嘎拉《论尹湛纳希的诗歌观与诗艺追求》,《内蒙古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中对尹湛纳希的诗歌观——“情性”说、“缘境生情”说、“含蓄”说等诸方面进行论述的同时,对他的诗歌观的渊源进行探讨。
认为尹湛纳希诗歌“情性”说来源于或相似于清朝中叶诗人、诗歌理论家袁枚的诗歌理论“性灵”说。
满都胡教授在《尹湛纳希与蒙古文学批评》(注:满都胡《尹湛纳希与蒙古文学批评》,《金钥匙》,1986年第3期。
)中认为,尹湛纳希文学批评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尹湛纳希作品的评点;(2)尹湛纳希作品的人物对话中;(3)尹湛纳希作品的序跋诗和文中诗;(4)尹湛纳希议论文。
并对尹湛纳希关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人物形象塑造、诗歌创作问题、创作灵感等诸方面的认识和文学观点进行一一阐述。
道·德力格尔仓副教授的专著《尹湛纳希诗歌研究》(注:道·德力格尔仓《尹湛纳希诗歌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一书1987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书中作者在对尹湛纳希诗歌进行研究的同时,对他的诗歌理论进行阐述。
嘎林达尔的专著《尹湛纳希的诗歌理论》(注:嘎林达尔《尹湛纳希诗歌理论》,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一书1987年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