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背影》(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天山第六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教学案新人教版主备人审核人(备课组长)审批人(学科主任)教学案编号授课人课题授课时间班级教学方法朗读法、品味探究教具准备课型教读课教学内容及分析《背影》,一篇娓娓道来的文字,何以在文坛不朽?正在于它是一记情感的重锤,重重地敲击在人的心灵共鸣点上。
父子亲情,罄竹难书。
但在这里,背影的一瞬化作了永恒,一个背影力敌万语千言的倾诉。
背影,恰似一道情感的闪电,照彻千千万万颗赤子之心。
预习检测1、了解作者作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 、、学者、。
《背影》是散文。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交卸.()奔丧..()橘.子( )晶莹.()迂.腐()琐屑..( )栅.栏()差.使()照看.行李(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狼藉:踌躇:触目伤怀:蹒跚:不能自己:颓唐: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
3、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质朴、动人的特点。
4、深入体会文章表现的父子间的深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珍爱亲情。
重难点教学重点1、深入体会文章表现的父子间的深情2、理解文章质朴、动人的语言第一课时,见练习册23页1-6题教学难点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达标检测第二课时,见练习册 25页1-6题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 学 内 容教师活动(呈现目标、设疑质疑、启发引领、适时点评、激励评价、总结反馈)及为突破难点所作的知识储备(备用题)学生活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展示提高、能力形成)同组教师建议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
三、预习检测。
四、读课文。
播放《背影》朗读录音,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父子之情。
五、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1—4为抢答题)1、 “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明确: (二年前的冬天,徐州)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八年级语文上册7背影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背影
单、满足、胜利、幸福的笑容写在脸上。
⑧乡村的一场及时雨后,会有泥土、绿叶散发出清新的味道。
能看到天边拱出美丽的彩虹,能听到欢快的鸟儿一阵清亮的歌唱。
干涸已久的田渠、沟壑、池塘顿时灌满了琼浆。
乡村人最愿意看到的是种子突然冒出了牙尖尖儿。
本是蔫了下去的秧苗与一场雨相遇后,一根根一簇簇有棱有角地鲜活起来了。
⑨那个时候的雨好像会和很多人,很多事,很多感情牵连在一起的。
⑩时过多年,我在慢慢老去,对雨的感受愈发地迟钝了,甚至时常根本不愿意看到一场雨的到来。
每天都要看天气预报,提前添衣带伞,仿佛雨来的时候,是它独自的行为,与我的情感一丁点儿关系都没有。
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有勇气,像七岁的女儿一样站在大街上去淋一场属于自己心中的雨?
1、.本文⑤—⑧段作者回忆了儿时下雨的四个美好片段。
根据你的理解,仿照示例,在空白方框里填写相应的小标题。
(2分)
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4分)
(1)我们姊妹很多,那个年代能在母亲面前撒娇,好像是非常奢侈的事。
(2)本是蔫了下去的秧苗与一场雨相遇后,一根根一簇簇有棱有角地鲜活起来了。
3.结合语境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分)
父亲会摆弄他心爱的二胡笛子什么的,奏出的旋律传出远远地,跟随茫茫的雨雾婉转起伏,隐约迷离,仿佛整个村子在舞蹈,变得婉约、优雅起来。
⑤母亲怜爱之美
⑥ ⑦ ⑧乡野生机之
美。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7《背影》(第2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doc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够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细节描写这两个角度对文章进行批注
环节预设
1、导学2分钟2、读学35分钟3、展学8分 钟
读学
☆知识超市:
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 突出的片段提到 文章的 前边,然后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倒叙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1.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
2.为了使文章结构 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3.为了表达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运用倒叙时要交代清 楚起点。倒叙与顺序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 限,还要有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的颠来倒去,反 反复复,使文章眉目不清。
一、读学:
1.如果你是朱自清,你在读自己写的《背影》时会用怎样的感情怎样的语调读呢?尝试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每组派一名代表,配乐分段朗读文 章;
3.在语文书上批 注文章。 重点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细节描写、记叙顺序这三个方面。批注完成 的同学可找老师加阅读银行分数。
(批注除重点关注外亦可从字词句段篇的角度进行 批注,需注意书写与双色笔的使用)
展学
1.优秀的批注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第2课时教案+评价方案设计+反思

【测评内容】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点。
【练习内容】1、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的《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你能写下一到两点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吗?2、默读《背影》全文,你觉得它是什么文学体裁?3、读完《背影》后,你觉得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呢?你的根据是什么?4、读完《背影》后,你有什么疑问吗?【评价方式】1、教师批阅。
(设计意图:了解学情)【测评内容】1、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双重视角”的阅读方法来读懂作者的情感。
2、学生能够理解作者是通过“寄情于事”和“寄情于物”这两种方法来表达自己情感的。
【练习内容】1、请找出“过去我”和“现在我”的句子或段落号,并分析“我之心”,作者当时的情感。
3、这种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事件或具体事物上面的写法叫做什么?寄情于_____ 寄情于_____【评价方式】小组合作分享交流,选择优秀的当堂展示。
【测评内容】使用“双重视角”的阅读方法阅读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分析文章主旨。
【练习内容】1、使用“双重视角”的阅读方法阅读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分析文章主旨。
2、使用“双重视角”的叙述方式来写作一篇回忆性散文,题目自拟。
【评价方式】1、老师批改。
2、课堂讲评展示。
【文字激趣】通过展示林非的评论性文字,展示朱自清去世后报纸的报道文字和挽联文字,极大调动学生兴趣,将学生迅速带入本课。
【设计意图】1. 凝神起兴,迅速将学生带入课堂,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之一】回忆性散文特点:双重视角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一些回忆性散文,比如《阿长与山海经》《老王》,你总结一下,回忆性散文有哪些特点呢?”.小组讨论作答。
2.教师明确(学生朗读):回忆性散文是作者自述往昔真实经历和感受的一种文章体裁。
回忆性散文有两大突出的特点:一是错综的叙述视角,即回忆主体——现在“我”的叙述视角和体验主体——过去“我”的叙述视角,双重叙述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作者在突发特殊情况下产生的人生感悟;二是有两种“我之心”,一种是“我”在彼时彼地的感受,另一种是“我”在写作文本时的感受。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背影》(第一二课时)导学案(无

二、找出你不 理解的生字词查阅借助工具书做标注。
三、预习检测
一、作者:朱自清,字____,我国著名、、学者、民主战士。
二、 生字注音:
交卸() 狼藉()簌簌()赋闲()
箸 ()惦记()颓唐()琐屑()
踌躇( )( )蹒跚()()迂()
三、词语 解释:
触目伤怀:
导入:
课后反思:
不能自已:
大去之期:
情郁于中:
祸不单行:
交卸:
狼藉:
赋闲:
交流探究
一、朗读课文:(1)以小组为单位,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二、在送行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三、在送别过程 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什么?
四、从文中找出写背影的地方,一共几次提到背影,你体会到父子间的什么感情?
梳理小结
学法指导:
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记叙散文,即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这类但闻在表现手法上,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成分。内容上要求有真情实感,即叙写真人真事。
2、抒情散文,即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 散文。这类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是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
3、议论散文,即以说理为主的散文。这种说理长借助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表达,文学色彩 较浓。其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凝练。
背影
课题:《背影》(第一二学时)
课型
预习交流
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记文中重点字词。
3、概括课文内容,归纳在送行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4、找出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地方,并说说你体会到的父子间的情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 7《背影》(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目标一:通过跳读课文,能找出文中父亲的几句话,体会父亲对“我”的深情。
自学指导一:
内容:课文
方法:跳读课文,用笔圈点勾画。
时间:3分钟
要求:1、找出文中父亲的几句话。分析这几句话包含的父爱。
自学检测一:
a、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家境如此,父亲还这样对儿子说,体会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与体贴。
2、先做外貌描写,然后做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的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烘托这个背影。
3、父亲的穿戴: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父亲的动作:走到、探身、、穿过、爬上、攀着、缩、微倾,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买橘子时的艰难,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4、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首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细。
(2)精彩的细节描写是展示人物特点的重要手段。
(3)抓住关键性语句深入分析。
(4)在与其周围人物的对比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从用词的角度赏析语言的答题格式:
“xx”一词生动形象地(具体、逼真、贴切……)写出了……动作或形态(根据文章内容),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五、当堂训练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问题。
b、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唯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C、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再尽一次做父亲的责任,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关怀无微不至。
d、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儿子旅途是否平安,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e、进去吧,里边没人。
惦记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背影》(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背影
课型
探究课
课时
第二课时
4、反馈提升
细节彰显人物个性。文中有几处细节描写,你能品味其妙处吗?
(1)关于送与不送,朱自清的父亲当时内心很矛盾,从朱自清的父亲的角度来叙述一下当时心里是怎样想的。提示:用第一人称。
父亲心里想:
(2)“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为什么?
五、达标测评
总结与反思
学法指导栏
学习
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特点。
学习
重点
学习
难点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是。文中四次提到的“背影”都在哪些段?哪一次是写作的重点?
二、自主学习
1、“背影”是全文的叙事线索,“背影”在文中出现了次,分别是:
三、问题探究
2、合作探究:这几次“背影”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小组间讨论交流。
3、本文在写“背影”的同时,也写了其他的事情,请你概括如下:
4、讨论:文中说“到南京时,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一天半的时间没有什么内容可写吗?为什么不写?
感情升华,练笔抒情。
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到了何时,我们永远是父母怀里长不大的一个孩子。送与不送和犹豫那是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事无巨细更能体现一个父亲爱子之“执着”。
朱自清是幸福的,因为他对父亲理解,他的忏悔,他的父亲看到了,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中有没有不理解父母的一些行为,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把你想对父母说的话写下来写下来。
湖南省醴陵市青云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7《背影》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7 背影班级:第组号姓名: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征进行描写。
2、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3、学习作者认真观察生活,从平凡琐事中提炼写作素材的方法。
学习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学习难点:明确文章“背影”与“父子深情”和谐统一的结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学习步骤: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差.使()交卸.()奔丧.()狼藉.()不禁.()簌簌..()迂.()箸.()晶莹.()颓.唐()惦.记()栅.栏()蹒跚..()()..()()踌躇(2)解释下列词语狼藉赋闲踌躇颓唐迂自已情郁于中琐屑触目伤怀蹒跚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播放朗读或者教师示范朗读,听读后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并谈谈听后感受。
(2)自读课文,划出最令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并说一说理由。
(3)题目“背影”是指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到的背影?文中几次提到这个“背影”?各在文章哪些段落?三、合作交流1、读第6段。
请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给“背影”加上修饰语,说说“这是一个__________的背影。
”2、在用红笔圈画出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词语。
3、作者为什么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4、文中写道“将橘子一股脑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父亲真的“很轻松”吗?5、作者为什么要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详细描绘?第二课时一、合作交流文中写到“我”几次流泪,泪光中包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二、重点品析《背影》一发表,就被誉为现代散文精品。
写的是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橘子这样普通的事情,用的是平常的字眼,读着它,你不能不被父亲对儿子至亲至爱的感情所打动。
它那催人泪下的力量从何而来?来自感情的诚挚真切,来自既精雕细刻又返璞归真的语言。
文中父亲说的话不多且非常简洁,但每一句都包含了他对儿子的拳拳深情,请你任选一句作简单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背影
第二课时
知识回顾
1、《背影》一文是现代作家()写的一篇反映()的散文。
作者在开篇交代家庭境况,其作用是。
作者着力刻画父亲背影的原因是。
2、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
(2)凄惨暗淡,不景气()
(3)看到心里感到悲伤()
(4)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5)细小而繁多(的事)()
(6)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合作探究
一、研读课文第6段
(1)声情并茂再现“背影”,小组成员之间可开展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能打动人。
(2)概括本段大意。
(3)本段中作者刻画父亲的形象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试举例说明。
(4)描写父亲买橘子时作者运用了哪些动词?请分析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5)本段共写了“我”两次流泪,两次流泪感情一样吗?为什么?
(6)怎样理解父亲买橘子回来后“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
当堂检测
1、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