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预报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候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主要探讨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气候要素观测与分析、农作物气候学、农田环境气象学、农业灾害气象学等方面。
本文将对农业气象学的复习资料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气候要素观测与分析1.气温观测:气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气温进行观测和分析,了解不同气温条件下作物的适应性和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
2.降水观测:降水对于作物的生长和灌溉农业至关重要。
农业气象学通过观测和分析降水的时空分布、强度和类型等参数,为作物的生长管理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3.日照观测:日照是光合作用的重要能量来源,对于作物的生长和开花结果至关重要。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日照进行观测和分析,研究日照时数、光照强度等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4.风速观测:风速对于灌溉、植被生长和病虫害传播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风速进行观测和分析,研究风速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5.湿度观测:湿度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理过程。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湿度进行观测和分析,了解湿度对作物的影响机制及管理要点。
二、农作物气候学1.作物对气候的适应性:不同作物对气候条件有一定的适应性,农业气象学需要研究作物的温度、降水、光照和湿度等条件要求,为种植合理作物和合理管理提供依据。
2.作物的生态适应特性:不同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特性,包括生长季节、耐旱耐涝性、光合作用强度和光合产物积累等方面。
农业气象学需要了解作物的生态特性,为作物种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作物的生产力模型:通过对气候、土壤和农作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农业气象学可以建立作物生产力模型,预测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变化。
这对于作物的种植决策、灌溉调度和病虫害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农科气象学复习题(附答案)

农科⽓象学复习题(附答案)第⼀章地球⼤⽓(8分)1、⼤⽓是由⼲洁⼤⽓、⽔汽和液态和固态微粒组成的混合物。
2、什么是⼲洁⼤⽓:指除去⽔汽及其他悬浮在⼤⽓中的固、液体质粒的整个混合⽓体;⼲洁⼤⽓的主要成分是氮、氧和氩。
3、⾼层⼤⽓中的臭氧主要是在太阳紫外辐射作⽤下形成的,⼤⽓中臭氧浓度最⼤的⾼度是 20~30km 。
4、⼤⽓中的臭氧的作⽤:1)吸收太阳紫外辐射中全部的紫外C和部分的紫外B,保留对地⾯⽣物有利的紫外A;2)同时影响⼤⽓温度的垂直分布。
5、⼤⽓中⼆氧化碳浓度⽩天、晴天、夏季⽐⿊夜、阴天、冬季⼩。
⼤⽓中的⼆氧化碳的作⽤:1)⼆氧化碳是绿⾊植物进⾏光合作⽤不可缺少的原料;2)⼆氧化碳能够强烈吸收和放射地⾯和⼤⽓长波辐射,对地⾯和空⽓有增温效应。
6、列举⼤⽓中⽔汽的重要作⽤:1)天⽓、⽓候变化的主⾓;2)直接影响地⾯和空⽓的温度;3)⾃然界中⽔分由海洋向陆地转移的使者;4)影响动植物的⽣长发育。
7、列举⼤⽓中⽓溶胶粒⼦的重要影响:1)吸收太阳辐射,削弱到达地⾯的太阳辐射;2)吸收地⾯长波辐射并放射⼤⽓逆辐射,缓冲地⾯的辐射冷却;3)降低⼤⽓能见度;4)充当⽔汽凝结核,对成云致⾬有重要作⽤。
8、根据⼤⽓物理性质的垂直分布,可将⼤⽓从低到⾼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9、对流层⼤⽓的主要特点:1)集中了3/4以上的⼤⽓质量和⼏乎全部的⽔汽,是天⽓变化最为复杂的层次;2)温度随⾼度升⾼⽽降低;3)空⽓具有强烈的对流和乱流运动;4)⽓象要素的⽔平分布不均匀。
第⼆章辐射(16分)1、名词解释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于单位⾯积上的太阳辐射能称为太阳辐射强度,以S表⽰,单位W/m2光照度:阳光在物体表⾯的照度,⼤⼩决定于可见光的强弱(P56)太阳常数:当⽇地距离为平均值时,在被照亮的半个地球的⼤⽓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平⾯上的太阳辐射强度称为太阳常数,以S0表⽰,通常采⽤1382W/m2太阳⾼度⾓:太阳平⾏光线与地表⽔平⾯之间的夹⾓称为太阳⾼度⾓,⽤h表⽰(00<=h<=900)可照时数:不受任何遮蔽时每天从⽇出到⽇落的总时数,以⼩时、分为单位(即昼长)⽇照百分率:是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它的⼤⼩说明阴晴情况,数值⼤说明晴天多光照时间:可照时数与暮曙光的总称(⽇出前和⽇出后的⼀段时间内,⾼空⼤⽓的散射辐射仍能投射到地⾯,称为暮曙光,持续时间⾼纬长于低纬,夏季最长,冬季最短)⼤⽓质量数:指太阳辐射路径上单位截⾯积空⽓柱的质量(在标准状况下,太阳光垂直投射到地⾯所经过的路径中,单位截⾯积空⽓柱的质量称为⼀个⼤⽓质量数,是⽆量纲量)地⾯有效辐射:地⾯辐射与被地⾯吸收的⼤⽓逆辐射之差,称为地⾯有效辐射地⾯净辐射:在单位时间内,单位⾯积地⾯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净辐射,亦称地⾯辐射差额光合有效辐射:能被植物吸收⽤于光合作⽤、⾊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他⽣理现象的太阳辐射波谱区(在这个波谱区内量⼦能量使叶绿素分⼦呈激发状态,并将⾃⾝能量消耗在形成有机化合物上),这段波普称光合有效辐射2、基尔霍夫定律、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和维恩位移定律的内容和应⽤(P36——38)3、太阳⾼度⾓的影响因素:1)⼀年中太阳直射纬度的位置;2)⼀天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农业气象学主要知识点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主要知识点绪论1.气象要素:表明大气物理状态,物理现象的各项要素。
主要有: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2.平行观测:同时观测气象要素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大气1.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大气是由各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按其成分可分为干洁空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3类。
气溶胶是指大气中处于悬浮状的花粉和孢子,盐粒,火山和宇宙尘埃等固体小颗粒及小水滴冰晶等。
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对流层是靠近地表的大气最底层,夏季厚,冬季薄。
厚度占大气层厚度的1%,质量占大气质量的3∕4,是水汽的主要聚集区域。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气温直减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平均下降0.65℃。
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受热多,气流上升,降水多;受热少,气流下沉,降水少。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受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影响。
3.大气CO2浓度变化对作物的影响①环境中的CO2浓度升高将使光合速率加快,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
②CO2浓度升高,减小气孔导度,降低植物蒸腾作用,提高水分利用率。
③CO2浓度升高,C3植物增产百分率高于C4植物。
④植物长期生长在高CO2浓度下,有利于减轻其它环境因子对植物的胁迫作用。
⑤CO2浓度升高,植物体内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能为叶绿素提供保护。
⑥高CO2浓度条件下,植物体内C素含量增加,使C/N比升高,影响作物品质。
⑦CO2浓度升高引起气温升高,导致虫害加剧,影响作物品质。
第二章辐射1.辐射概念:物质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能量,这种放射方式成为辐射。
高于绝对零度的物质都能向外放出辐射。
四个特点:①辐射要有温度。
②辐射是一种物质运动。
③辐射具有热效应。
④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
2.太阳高度角概念:是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切线所成的夹角。
在0~90度之间变化。
太阳高度角越小,等量的太阳辐射能光束所分散的面积越大,地表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越少。
计算方法:sin h=sinφsinδ+cosφcosδcosωh:太阳高度角;φ:观测点纬度;δ:观测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δ的绝对值=23.5°sinN; N表示观测日期离春分或秋分中较短的日数。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绪论1、气象:地球大气中每时每刻发生的风、云、雨、雪、雷电、旱涝、寒暑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统称大气现象,简称气象。
2、气象要素: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常用各种定性和定量的特征来描述,这些特征量,成为气象要素。
主要的气象要素有:辐射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大气压力、风、云、降水、蒸发、能见度等。
3、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气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科学。
4、主要的农业气象要素(条件):一定的照度和光照时间,一定的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是植物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常被称为主要的农业气象要素或主要的农业气象条件。
5、农业气象学的研究的理论基础(五个定律):基本生活因子同等重要性环境因子对植物的非同等重要性限制因子最适阈限临界阈限6、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平行观测原则。
是区别于单纯农业研究和气象研究的主要特点之一。
思考:1、农业气象学与气象学的根本区别在什么地方?2、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是什么?3、农业气象学常用哪些方法来研究?地理播种法分期播种法地理分期播种法人工气候实验法数理模拟法、田间试验法、统计数学法、遥感法等第一章地球大气1、氮气 78%氧气 21%氩气干洁大气二氧化碳臭氧大气的组成稀有气体水汽杂质2、对流层特点:(1)集中了整个大气3/4的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
大气中的各种天气现象(风云雨雪等)都发生在这一层,对天气分析和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2)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m 下降0.65℃γ为气温直减率,即气温铅直梯度。
γ>0时,表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γ=0时,表示气温不随高度变化而变化; γ<0时,表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逆温层)。
逆温是环境中很重要的大气现象,许多严重的污染事件都与之有关。
逆温现象出现时,气层稳定性强。
导致排放的气体污染物累积并产生污染事故3、对流层分层(0~16km )(1)下层:0~2km摩擦作用、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最强烈气温、空气湿度等有明显的日变化、水汽丰富,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在各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更概括地说研究大气的科学应称做___4___。
①大气物理学②地球物理学③物理气象学④大气科学2、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发生的能量来源最主要的是___2___。
①宇宙天体来的能量②太阳、地面和大气放射的能量③火山、地.震等地球内部释放的能量④海洋潮汐产生的能量(二)多项选择(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及以上正确答案)3、主要农业气象条件是__236___(选填3个)。
①气压②气温③湿度和降水④风⑤云⑥光照⑦能见度4、农业气象研究工作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_3567____(选填4个)。
①归纳法②演绎法③实验法④气候分析法⑤人工气候实验法⑥地理播种法⑦分期播种法5、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对象是___134__。
①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气象条件② 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天气现象③栽培植物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状况④栽培植物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产品数量⑤饲料动物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状况(三)名词解释6、气候:传统的气候定义为一地多年某一时间段内的大气统计状态7、天气学.:研究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分析历史天气规律、诊断现在天气过程、预测未来天气趋势从而服务于国民生产和人们生活得一门科学。
8、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9、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把农业生产对象与天气气候联系在一起的科学体系,是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也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第一章:地球大气(一) 单项选择14、干洁大气主要由__2___。
①O2、O3、CO2和固体微粒组成②N2、02 、Ar组成③O2、CO2、Ar组成④N2、CO2、O3组成15、大气中臭氧主要集中在_2______。
①散逸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O与O2易合成O3,②平流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易形成O3 ③对流层,因该层温度低,O3不易分解④近地层,因该层温度高,O与O2易合成O316、大气中的二氧化碳_3____。
农业气象总复习解读

农业气象总复习(2010、5)绪论一.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所有气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科学。
二.农业生产与气象学之间的关系.:1、气象要素作为自然资源为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的提供它们所需要的能量与物质2、农业生物的生命过程必然要受到气象条件的有利与不利的影响3、通过气象条件对外界其他因子的作用,从而综合影响农业生产4、气象条件中光、热、水、气等因子的不同组合对农业生产会有不同的影响第一章、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液体微粒=大气二、大气的结构:垂直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
一、对流层:1、定义:为云、雾、雨、雪发生的主要层次,是气象学研究的重点层次,但不足大气厚度的1%,平均厚度为十几km。
2、三大特征:①气温随Z升高而降低,气温直减率γ=-dT/dz②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③对流运动强3、厚度:一般来说,对流层厚度从赤道向两极减小,分布特点为:a.低纬度:17~18km;b.中纬度:10~12km;c.高纬度:8~9km。
二、气温直减率1、概念:描述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常采用垂直温度梯度的概念,并规定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为正值。
故常简称为气温直减率。
1.温度: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单位:(1)摄氏温标(℃)(2)绝对温标(oK)(3)华氏温标(℉)2.气压:任一高度的气压就是在这个高度上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大气柱重量:P=Mg/A=Mg单位:百帕(hpa)或毫巴(mb)、mmHg、大气压1百帕=3/4mmHg; 1个大气压=1013.3hpa3.湿度:表示空气潮湿程度或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
a.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所具有的压强。
单位同气压,mb、mmHgb.饱和水汽压E: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的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压强。
c.相对湿度:e与E要在同温下的比值才是f。
f反应了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d.饱和差d:d=E–e在温度相同时,E与e的差值。
农业气象总复习解读

农业气象总复习(2010、5)绪论一.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所有气象问题及其解决门路的一门科学。
二.农业生产与气象学之间的关系.:1、气象因素作为自然资源为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的供给它们所需要的能量与物质2、农业生物的生命过程必定要遇到气象条件的有益与不利的影响3、经过气象条件对外界其余因子的作用,进而综合影响农业生产4、气象条件中光、热、水、气等因子的不一样组合对农业生产会有不一样的影响第一章、大气(1)、大气的构造,垂直分层,构成,一、大气的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液体微粒=大气大气中各成分的作用大气构成主要作用干主要N2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洁成分O2保持生物活动的必需物质空次要CO2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气成分O3汲取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度紫外线的损害水汽成云致雨的必需条件;对地面保温;经过水相变化改变气温固质、液微成云致雨的必需条件二、大气的构造:垂直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闲逸层。
2)、对流层的特色、厚度,气温直减率的概率。
一、对流层:1、定义:为云、雾、雨、雪发生的主要层次,是气象学研究的要点层次,但不足大气厚度的1%,均匀厚度为十几km。
2、三大特色:①气温随Z高升而降低,气温直减率γ=-dT/dz ②气象因素水平散布不均匀③对流运动强3、厚度:一般来说,对流层厚度从赤道向两极减小,散布特色为:a.低纬度:17~18km;b.中纬度:10~12km;c.高纬度:8~9km。
二、气温直减率1、观点:描绘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常采纳垂直温度梯度的观点,并规定温度随高度的高升而降低为正当。
故常简称为气温直减率。
2、指的是四周大气温度的变化,是变量。
(局地变化)3)、主要气象因素的观点和单位,温度、气压的观点个单位。
表示湿度观点的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饱和差、相对湿度、露点温度的观点1.温度: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单位:(1)摄氏温标(℃)(2)绝对温标(oK)(3)华氏温标(℉)2.气压:任一高度的气压就是在这个高度上单位面积所蒙受的大气柱重量:P=Mg/A=Mg单位:百帕(hpa)或毫巴(mb)、mmHg、大气压1百帕=3/4mmHg;1个大气压3.湿度:表示空气湿润程度或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
农业气象学基础复习0714(景元书)

练习3 一株绿色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在以下能量相等的
不同的光照下,使光合作用产物最多的光照是 ( )
A、红光 综合作用 B、蓝紫光 C、绿光 D、白光
(1) 最有效部分,红橙光与蓝紫光; (2)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第三章 热量条件与农业生产
主要内容
● 三基点温度及其共同特征 ● 界限温度及其农业意义
● 二氧化碳饱和点与补偿点
● 群体上方和群体内CO2通量公式
及各项意义
● CO2浓度时空变化规律 ● CO2气源及人工设施内适施时间与浓度 ● 风对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
第六章
农业气象模式简介
主Hale Waihona Puke 内容● 农业气象模式的定义、作用及其分类
● 农业气象系统的特征 ● 农业气象模式建立的步骤及应考虑的因素
● 近地层和土壤温度调控的理论基础
覆盖、灌溉、加热、农业技术措施
第四章
水分条件与农业生产
主要内容
● 水的农业意义 ● 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及各分量的意义 ● 土壤中水的受力情况及土壤水分类型
● 土壤水分常数的定义及对作物的有效性
● 土壤水势及其组成 ● 渗透、径流和降水的关系 ● 影响水分入渗的因素 ● SPAC水分传输过程和水分流动规律 ●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滞后现象
● 作物蒸散及其影响因子 ● 作物需水量、表征参数及其组成 ● 作物水分临界期、水分关键期及其异同 ● 水分调控技术
干旱类型、涝害、湿害
汇集雨水、径流,蓄水保土技术,提高农业水分
效率
第五章 CO2、风与农业生产
主要内容
●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源和汇 ● 碳循环过程 ●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 ● 二氧化碳增加对植物的影响
● 生理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气象预报
2.农业气象情报
3.农业气象服务一览表(农业气象服务大纲)
4.农用天气:农事关键季节经常出现的、对农业生产有显著影响的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
具有广大的地域性、时间的持续性以及稳定的周期性的特点。
5.农用天气预报
6.农田土壤水分预报
7.农作物发育期预报
8.农业气象产量预报
9.模糊关系
10.择近原则:设模糊子集B与模糊集合A 的贴近度最大,则B相对归属于A。
11.农业气象预报的数值模拟方法:是运用数值模拟原理模拟农作物生长、产量形成,或专
业气象服务与天气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并进行预报的方法。
12.农业气象预报的天气学方法:根据天气学原理,运用历史天气图表和其它预报工具,来
分析农业生物生育期间或各关键农事季节的重要天气,特别是灾害性天气形成和演变的特点,从中找出固有的规律,并归纳成具体的预报模式和预报指标,做出农业气象预报。
这种方法即是农业气象预报的天气学方法。
13.农业气象预报的气候学方法:从气候学角度出发,运用气候学原理和分析手段,结合农
业全产需要,编制农业气象预报的方法。
周期分析法、相似分析法、最大最小可能分析法、转折点分析法、群众经验法、因子和物理过程分析法、气候—统计分析法
14.寒露风:秋季冷空气侵入后引起显著降温使水稻减产的低温冷害。
在中国南方,
它多发生在“寒露”节气,故名“寒露风”(又叫“社风”)。
出现日平均气温低于20℃的连续三天或以上的低温,其危害与华南类似,故沿称寒露风。
15.倒春寒:是指初春(一般指3月)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4月或5月)
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
前春暖,后春寒的天气。
长期阴雨天气或频繁的冷空气侵袭,抑或持续冷高压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强辐射冷却易造成倒春寒。
二、填空、选择或判断
1、农用天气出现在农事关键季节,对农事活动、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具有明显影响。
2、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份伏旱主要是由于太平洋副高势力强盛,稳定控制造成的。
3、隶属函数的确定方法有模糊统计法、二元对比排序法、推理法、专家评分法。
4、模糊关系的三大性质:自反性、对称性、传递性
5、模式指标法是根据相似性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种天气学预报方法。
6、鉴定某时段内农田土壤水分状况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不定期农业气象情报是墒情报。
7、在制作农业气象情报时,分析土壤水分要因时而异,拔节时要用0-20cm层次的土壤含
水量。
8、根据贴近度, 按择近原则进行模糊模式识别的一种方法称为模糊模式识别的间接方法。
三、简答
1.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与一般气象预报和情报的区别?
2.按照农业气象预报的内容,可将其大致分为:
答: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条件预报、农作物发育期预报、农业气象产量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
3.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几种重要的农业天气?
4.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的主要内容?
5.表示干旱发生的指标是什么?(列举至少两个)?
答:旱涝指数、连续无雨日数、湿润指数、Palmer湿润指数。
等
6.农气情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7.按报导的时间和内容特点,可将农气情报分为哪两大类:
答:可将农业气象情报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类。
定期的农业气象情报是气象业务部门定时发布的一类农业气象情报,其中包括农业气象旬报、农业气象月报、每日、五日或每周的农业气象公报、农业气象季度简报、农业气象年鉴和农业气象年度报告等。
不定期的农业气象情报是根据需要随时发布的农业气象情报,其中包括雨情报、墒情报、灾情报以及专题报导(指农业气象条件分析与评价报告,农业气象调查报告、农业气象试验研究报告)等。
8.定期农气情报内容一般包括:
答:前阶段主要天气和气候特点的概述;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农业气象条件的鉴定;未来气象条件的展望;提出农业技术措施建议;附制必要的图表。
9.农业气象情报编制的一般原则:针对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客观性原则、
通俗性原则。
10.农业气象条件的分析和鉴定包括:热量条件、水分供应状况、水热条件以及农业气象
灾害、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的分析和鉴定。
11.简述模糊聚类预报产量的意义和思路。
答:聚类分析是根据观测数据资料、用数学方法对所研究的对象按一定的要求进行分类的方法。
当要预报产量的高、中、低等年景时,用模糊聚类方法比较合适。
1)原始数据标准化
2)根据相似系数建立模糊相似关系
3)改造成模糊等价关系
4)根据截集原理,选取适当水平分类
12.试回答农业气象月报特点及主要栏目。
答:针对农业气象问题及时开展服务,情报与预报互为补充,农业气象服务长中短期结合,形式多样,图文并茂。
1)介绍当前农业生产密切有关的前阶段天气气候、农作物生长发育以及病虫发生发展
实况。
2)明确提出当地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有关农业气象问题,并深入分析、鉴定这些农
业气象问题对当前农业生产的利弊影响。
3)根据当前存在的农业气象问题的历史演变规律展望、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农业气象
条件及其对农业生产将产生的利弊影响。
4)针对当前已经存在的农业气象问题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农业气象条件,从农业气象角
度提出合理的措施建议。
5)附加必要的图表
13.举例说明农业气象预报的特有规律。
答(要点):围绕以下任一方面预报理论依据,举例阐述
1)农业气象要素对农业生产过程作用的持续性;
2)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对外界气象条件反应的前后相关性;
3)农业气象要素和农业生产的相对稳定性;
4)外界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作用的不等同性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