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运输布局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系统:是混乱、无秩序的反义词,通俗的说就是有组织、有秩序地达到墨重目的的一个祝贺提(P5)交通运输布局:又称交通运输配置,它是指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五种现代化运输方式的线路、站的土木建筑物及相关技术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的地域分布。
(P34)交通运输枢纽:联合运输:区内通道:交通运输规划: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总体战略部署,即根据公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当地具体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出发,通过综合平衡和方案比较,确定交通运输发展的方向和地域空间分布。
(P43)交通运输需求:客流密度:联合运输:运输系统综合运输能力:系统分析:就是一个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和分析过程。
(P35)为了给决策者提供直接判断和决定最有系统方案所需的信息和资料,系统分析人员使用科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对系统的目的、功用、环境、费用、效益等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并收集、分析和处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据此建立若干替代方案和必要的模型进行仿真实验。
交通运输供给:交通运输通道:输送能力:一、交通运输供给分析(1)在交通运输系统中,供给者并不十分明确,因而不便于清楚的研究供给者行为。
(2)在交通运输中,供给的一些非货币特征相对于经营者收取的价格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很多运输方式中运行时间都是供给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3)很多确定交通运输供给的特征是使用者而不是供给者的行为导致的结果。
由于这些原因,将运输供给严格限制在经济学中,即理解为一定价格下的市场货物供应量的概念是不合适的。
为了进行需求分析和交通量预测,我们考虑由一组真正发生的对运输活动的特征和数量有影响的运输系统特征来定义供给。
这一推广超出了以货币表示的运输成本和价格,它包括了其他直接或间接地代表消耗在运输中的资源的特征,尽管它无法定量或转化为货币成本。
这一组特征的选择依赖于所考虑的不同运输方式。
因而在城市小汽车交通系统中,运行时间、成本、延侯、停车费和可达性等就足以描述运输供给了。
高中地理必修二--5.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交通运输网的变化特点: 交通网的变化特点应从线路长度、
站点的数量、运输方式及分布区域变 化(运输网的形式和 布局),运输网 的层次等角度分析。
(1)交通运输线路里程增加,站点增多, 密度增大;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沿海地区及 其与中西部之间的交通线明显增多,交通布 局更加合理;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运、 航空等为主的省级综合运输网。
运费低;
2.受自然因素影响 小、连续性好。
缺点 1.造价高,金属材
料多;
2.占地广,短途成 本高。
公路运输
优点 机动灵活, 周转速度快, 装卸方便, 对各种自然条 件适应性强;
缺点 运量小,耗能 多,成本高。
水路运输
优点 运量大,投资少, 成本低。
缺点 速度慢,灵活性差、 连续性差; 受航道水文状况、 气 候等自然条件影响
短,都有最适宜的使用范围。
B
D
A A
5、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
高速化 —提高速度,缩
短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磁悬浮列车
●高速化:日本新干线
高速铁路: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第一条最 高时速达210千米的新干线。
法国高 速火车
高速铁路:1983年法国巴黎-里昂的高速列车最高时速达 到270千米。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第一条准高速的铁路 是广州-深圳。
生产效率
由大到小为:海运—河运—铁路—航空—公路
按连续性
由好到差为:铁路—公路—航空—海运—河运
按稳定性
由大到小为:铁路—公路—航空—海运—河运
思考:在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时考虑了哪些因素?
运距
运量
运费
出行目的
管道运输措施及施工方案

管道运输措施及施工方案
一、引言
本文档旨在阐述管道运输措施及施工方案,以确保管道运输过
程的安全性和顺利进行。
二、管道运输措施
1. 选择合适的管道材料:根据具体的运输需求和管道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管道材料,确保其耐腐蚀性和承压能力,以确保管道的
持久性和安全性。
2. 设计合理的管道布局:根据运输需求和地形条件,合理规划
管道的布局,避免出现过于复杂的曲线和陡峭的坡度,以便确保运
输过程的顺利进行。
3. 定期检查和维护:建立定期检查和维护机制,检查管道的完
整性和运行状态,及时修复漏点和破损部分,确保管道的正常运行。
4. 防止外力破坏: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如加装防护设施或建
立管道警戒区,防止外力对管道的破坏,确保运输的安全性。
三、施工方案
1. 土地准备:在施工前,对用于管道敷设的土地进行准备,包括清理杂草和障碍物,平整土地以提供施工的便利条件。
2. 管道敷设:根据管道设计和布局,进行管道敷设工作,确保管道连接紧密、牢固和无泄漏。
3. 接口焊接和压力测试:对管道的接口进行焊接,并进行压力测试,确保焊接质量和管道承压能力。
4. 管道保护:对敷设好的管道进行保护,如加装保护套管或建立警戒区,以防止外力损害。
5. 完工验收:施工完成后,进行管道的完工验收,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管道可以安全投入使用。
四、总结
通过制定合理的管道运输措施和施工方案,可以确保管道运输过程的安全性和顺利进行。
在管道施工过程中,需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保证施工质量和管道的可靠性。
第10讲 中国石油运输布局

中俄天然气管道介绍
2006年6月底,俄气董事长米勒宣布,将修建 两条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西线由西西 伯利亚,经阿尔泰共和国至中国新疆,最 终和中国的西气东输管道连接;而东线则 由东西伯利亚科维克金气田供气,管道修 至中国东北将每年向中国提供天然气700亿 立方米,其中西线管道300亿立方米,东线 管道380亿立方米。
• 我国最早的一条石油管道于四十年代初期铺设,是从印度边境境 通到我国云南昆明的石油管道,由于该管道质量较差,效率很低, 使用时间不长便弃之不用了。
第一条运输管道:
• 1958年冬修建了中国第1条现代输油干线管道:新疆克拉玛依到乌 苏独山子的原油管道,全长147公里。
我国最长管道:
• 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4000公里。 •
3.中国需要能源多元化、原油来源地多 元化,才可以一方面可以保证石油的 安全,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价格。
已建或在建的国际合作管道有:
中俄油气管道 中哈油气管道 中缅油气管道
中俄原油管道
建设背景
1996年4月25日,中俄两国在北京发表《中俄联 合声明》。同日,两国政府签订《中华人民共和 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 合作的协定》,中俄原油管道建设初见端倪。 历经十多年的前期工作,在两国领导人的大力支 持和有关部门的辛勤努力下,经过两国石油企业 的艰辛工作,2009年4月21日,中俄两国政府正 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 关于石油领域合作的协议》。根据这一协议,双 方政府同意建设中俄原油管道,并授权中国石油 和俄管道公司建设中俄原油管道。
中俄原油管道完工的视频 /show/NSvWw0nYL 4chgQsj.html 或《物流地理》——课程资料—— 资源类型—斯坦石油管道
交通运输方式布局和影响

武汉市位 于汉江与 长江的汇 合处,城 市空间形 态呈现沿 江分布的 特点
②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促使多个城市 相互连接,形成沿交通网分布的大城 市带,典型案例:波士顿-纽约-华盛 顿大城市带
1.对商业网点分布密度的影响
读图分析,图中两个商业网点分布的异同点? 为什么山区商业网点密度要少于平原地区?
运量大、损耗小、安全、 设备投资大、灵活性 连续性强、管理方便 差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方式 运量 运速 运费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管道
较大
较快
小
较快 较高 最强
最大
最慢
小
最快
较低
最低 差
最高
最差
灵活性
连续性 受自然 影响 较小
差
大
最强
最小
较大
大
投资高Leabharlann 最低高高人或物的位移
从哈尔滨到广 州参加贸易洽 谈会 从重庆到武汉 从密云水库运 2吨活鱼到北 京市 从太原运200 吨煤炭到武汉 从天津到上海 运一万吨海盐
2、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货物种类 2吨黄金 3吨活虾 10000吨海盐 起点至终点 乌鲁木齐—上海 郊区水库—市区 天津—上海
公 路
铁路
航 空
河 运
海 运
管 道
√ √
√ √
√ √
100000吨原油 克拉玛依—兰州 2500吨煤炭 5000吨小麦 大同—南昌 上海—重庆
例:读“欧洲货物四种运输方式运费与运距相关曲线示 意图”回答: 空运 总
1、经过云贵高原和广西丘陵,地势上有多次大的起伏。 2、喀斯特地貌广布,多地下溶洞,地质条件极为复杂。
技术因素:(提供保证)
在自然条件复杂的情况下修建铁路,科学技术是保证。
我国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分布

四 管道运输分布
• 我国管道运输 分布
二 公路运输网的布局
• 我国高速公路 布局
• 我国国道分布 图
三 我国港口及航线
• 国沿海运输分为南、北两个航区:厦门以北至鸭 绿江口为北方沿海航区(由上海海运局负责管 理);厦门以南至北仑河口为南方沿海航区(由 广州海运局负责管理上海—秦皇岛线、上海—连云港线、大 连—天津线等。南方沿海航区以广州为中心,开 辟有广州—汕头线、广州—北海线、广州—湛江 线等。此外,在沿海中小港口间,尚有许多地方 性航线,主要为大连港转运、集散物资服务,并 担负部分客运。
李磊
一 我国主要铁路线路
• 我国铁路的 “三横五纵”。
• 南北向的铁路线 主要包括:京哈 线──京广线,京 九线,京沪线, 同蒲线──太焦线 ──焦柳线,宝中 线──宝成线── 成昆线 (①-⑥)
• 东西向的铁路线 主要包括:大秦 线──京包线── 包兰线,陇海线 ──兰新线,沪杭 线──浙赣线── 湘黔线──贵昆线。 (⑦-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的知识点和记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的知识点和记忆点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1. 交通运输方式:主要包括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五种。
每种运输方式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如公路运输机动灵活、适应性强,适合短程、量小的货物;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适合大宗、笨重、长途运输;水路运输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但速度慢、连续性差,适合大宗、笨重、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航空运输速度快、效率高,但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适合急需、贵重、量小的物品;管道运输连续性强、安全、运量大,但投资大、灵活性差,适合原油、天然气等液体状货物。
2. 交通运输网:是由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运输线、点交织形成的。
按照不同的形式和层次,交通运输网可以分为单一运输网和综合运输网,以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二、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
经济因素如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等;社会因素如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等;技术因素如科学技术的进步等;自然因素如地形、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影响。
三、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经济格局、环境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例如,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区域间的交流和联系,但同时也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四、记忆点1. 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记住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以便在实际问题中能够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2. 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和发展趋势:需要理解交通运输网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趋势,包括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3. 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需要掌握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并理解它们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机制。
4. 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需要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经济格局、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以便能够全面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管道运输安全技术

管道运输安全技术一、管道线路1.管道线路的布置及水工保护输油气管道路由的选择,应结合沿线城市、村镇、工矿企业、交通、电力、水利等建设的现状与规划,以及沿线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自然条件,并考虑到施工和日后管道管理维护的方便,确定线路合理走向。
输油气管道不得通过城市水源地、飞机场、军事设施、车站、码头。
因条件限制无法避开时,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并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
输油气管道管理单位应设专人定期对管道进行巡线检查.及时处理输油气管道沿线的异常情况。
埋地输油气管道与地面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应符合GB 50251和GB 50253规定。
埋地输油气管道与高压输电线平行或交叉敷设时,其安全间距应符合GB 50061和GB 50253规定;与高压输电线铁塔避雷接地体安全距离不应小于20 m.因条件限制无法满足要求时,应对管道采取相应的防霄保护措施,且防雷保护措施不应影响管道的阴级保护效果和管道的维修;与高压输电线交叉敷设时,距输电线20 m范围内不应设置阀室及可能发生油气泄露的装置。
埋地输油气管道与通信电缆平行敷设时,其安全间距不宜小于10 m;特殊地带达不到要求的,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交叉时,二者净空间距应不小于0.5 m。
且后建工程应从先建工程下方穿过。
输油气管道沿线应设置里程桩、转角桩、标志桩。
里程桩宜设置在管道的整数里程处,每公里一个.且与阴极保护测试桩合用。
输油气管道采用地上敷设时,应在人员活动较多和易遭车辆、外来物撞击的地段,采取保护措施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实施管道水工保护。
管道水工保护形式应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定期对管道水工保护设施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 线路截断阀输油、气管道应设置线路截断阀,天然气管道截断阀附设的放空管接地应定期检测。
定期对截断阀进行巡检。
有条件的管道宜设数据远传、控制及报警功能。
天然气管道线路截断阀的取样引压管应装根部截断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新的崛起
在大庆石油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为继续加强我国东部地区的勘 探,石油勘探队伍开始进入渤海湾地区。1964年,经中央批准在天津以 南,山东东营以北的沿海地带,开展了华北石油会战。到1965年,在山 东探明了胜利油田,拿下了83.8万吨的原油年产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 油田。到1978年,大港油田原油年产量达到315万吨。胜利油田到70年 代达到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高峰期,年产量从1966年的130多万吨,提 高到1978年的近2000万吨,成为我国仅次于大庆的第二大油田。 70年代以来,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勘探开发了兴窿台油田,曙光油 田,欢喜岭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开发复杂油气藏的工艺技术和方法, 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355万吨。1970年4月,大庆开始了油田开发调整工 作。到1973年,底下形势恶化的情况得到扭转,全油田原油产量比1970年 增长了50%以上。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为全国原油年 产上1亿吨打下了基础。
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同年12月,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 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 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大 庆油田的开发,原油产量的急剧增长,需要炼油工业同步发展。在此期间, 扩建了上海炼油厂,石油七厂,将石油一,二,五厂和茂名石油公司由 生产人造油改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并大力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 1963年至1965年,先后攻下了被喻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铂重 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腊以及 配套所需的催化剂,添加剂等5个攻关项目。 此外,还研究,设计,建设了加氢裂化等装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装置 13套,全部实现了工程质量,试车,投产,出合格产品四个一次成功,大 大缩小了同当时国外炼油技术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产汽,煤,柴,润四 大类油品617万吨,石油产品品种达494种,自给率达97.6%,提前实现了 我国油品自给。
5.“八五”期间,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能 源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决定,石油工业实施“稳 定东部 发展西部”的发展战略。西部油气田的探明 与开发,必将对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油气资源的战 略地位日益提升。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能 源需求大幅增长,200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达到2.24 亿吨,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倍,“九五”期间平 均增长速度为4%左右;2005年我 国石油消费量达 3.2亿吨,“十五”期间平均增长速度达7.3%。
1998年中央决定实施石油石化战略大重组,通过行政性 资产划拨和互换,将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石化总公司改组 为两个大型石油石化集团公司,实现上下游、产供销、内外 贸一体化经营。三大石油公司基本实现了从政府向企业的转 变,为后来两大集团内部重组和上市奠定了基础。1999年中 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海油按照“主业与辅业分离、优良资 产与不良资产分离、企业职能与社会职能分离 ”的原则,开 展企业内部重组,组建了各自的股份公司。2000年和2001 年,三家股份公司先后在海外成功上市,成功走上国际资本 市场的大舞台。 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石油工业逐步融入世界石油工业 体系。海外合作区域已扩展到非洲、中亚-俄罗斯、亚太、 美洲和中东地区等世界主要油气资源富集地。
到50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 油天然气基地。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其 中4个基地共产原油276.3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73.9%, 四川天然气产量从1957年的6000多万立方米提高到2.5亿立 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经过扩建和改造,东北各人造油厂的产 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时,还在广东茂名兴建了一座大型 页岩油厂。1959年人造油产量达到97万吨,当时在世界上 处于领先地位。 炼油工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先后扩建,新建了上海, 克拉玛依,冷湖,兰州,大连等8个年加工能力为10-100万 吨的炼油厂。1959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34.9 万吨,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40.6%.
2.
历史性转变 从1955年起,地质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后在 华北平原与松辽盆地展开了全面综合地质调查。根 据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运 的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大庆揭开了序幕。 中央军委抽调3万多名复转官兵参加会战。全国 有5000多家工厂企业为大庆生产机电产品和设备, 200个科研设计单位在技术上支援会战,石油系统 37个厂矿院校的精兵强将和大批物资陆续集中大庆, 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副部长李人俊,周文龙,孙敬文, 康世恩也亲临现场指挥会战。
大庆石油会战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区,困 难的条件下展开的。当时,由于“大跃进”和“反 右倾”错误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灾害和外援的中 断,国家能拿出的投资很少。4万多人,几十万吨设 备,一下子拥到大草原上,生产,生活都出现了问题。 特别是开发建设这样的大油田,我们没有经验,国 外的经验又不能照搬。面对这种情况,会战党组织 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号召从领导干部到全体职工,认 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以" 两论"为指针,开发建设好大油田。1205钻井队队 长王进喜,就是当时这种精神和品格的代国家之一,天然气远景储量约 达38万亿立方米,其中陆上占79%,海上占21%。虽然我国 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天然气的利用却严重滞后,在能源结 构中仅占约2%,而工业发达国家一般为30-40%。我国仍然 处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己带来 一系列严重问题,如环境恶化,交通运输不堪重负,人民生 活质量不高等。由于我国油资源己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己成为油品进口国,并且进口比重在不断上升。能源结 构调整已迫在眉睫,国家确定能源结构将进行战略性调整, 使煤、油、气的应用比例趋于合理。目前启动的西气东输工 程就是能源结构调整的序幕,今后几十年内天然气的使用百 分比将持续快速地上升,在2015年前后,预计将达到10%以 上。
2007年海外原油作业产量达到8800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达到80亿立方米, 原油、成品油进出口贸易量达到2.1亿吨。2008年以来,我国先后同多个国家签 署了油气领域合作协议;俄远东原油管道中国支线今年9月中旬即将完工;中哈 原油管道一期已经输油、二期今年内投产;中亚天然气管道将于明年建成投产; 中石化成功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成为迄今为止我国海外资产收购最大一笔 成功交易。西北、西南、东北及海上四大石油战略通道基本就绪,初步形成哈萨 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等较大规模的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基本实现油气供应来源的 多元化。 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炼油大国。按照《石化产业调整和 振兴规划》目标,到2011年,我国原油加工量将达到4.05亿吨,并在现有基础 上形成20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石油下游产品乙烯产量已由1978年的38万吨猛 增到2008年的1025.6万吨,增长26倍;2008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产量分别达到3129.6万吨、238.3万吨和2241.3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45.1倍、 22.2倍和153.3倍,已跻身石化产品生产大国。 今年是人类开发石油资源150年。新中国石油工业60年的发展历程,比世界 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相差了近百年。在某种意义上,石油产业的现代化进程直接 决定着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速度和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石油工业 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将创造更多的奇迹。
第8章
管道运输布局
梁善军 叶瑞熙 07物流3班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
1.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五个阶段 恢复与发展 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为 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 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 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 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 人造油24万吨,占55%。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 年提高6倍多。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 到1959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 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当年生产原油140.5万吨,占 全国原油产量的50.9%。他们立足发展自己,放眼全国,哪里有石油就到哪里去 战斗,形成了着名的"玉门风格",正象着名诗人立季赞诵的那样:“苏联有巴库, 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4.石油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至今)
从1979年起,石油战线的广大职工经过艰苦努力,战胜 了十年动乱带来的严重困难,石油工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 发展时期。 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到1978年 突破了1亿吨。此后,原由产量一度下滑。针对这种情况, 为了解决石油勘探,开发资金不足的困难,中央决定首先在石 油全行业实行1亿吨原由产量包干的重大决策,以及开放搞活 的措施。这一决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国原油产量从1982年起, 逐年增长,到1985年达到1.25亿吨,为世界第六位。 为了多元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我国于1982年成立了中国 海洋石油总公司,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 中国第三家国有石油公司---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也于 1997年1月成立。
西气东输工程主要是指新疆塔里木盆地等西部的天然气输送到上海以 及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程。整个工程包括上游气田开发,输气管道 干线建设和下游利用配套建设。西气东输工程是一项上中下游一体化的 特大型国家基础工程,它与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并列为世纪 初我国四项伟大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对我国国民 经济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塔里木盆地面积56万平方米,天然气资 源量8.39万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资源量的22%,占全国陆上天然气 资源量的28%,是我国天然气资源最丰的盆地之一。据国土资源部油气 储量评估中心评审认定,作为西气东输主供气田所在的库车-塔北地区, 探明储量为3900亿立方米(包括中国石化集团的250亿立方米),可采 储量2700亿立方米,基本可满足向长江三角洲以及沿线地区年供120亿 立方米商品气,预计稳定供气11-13年,经过进一步勘探,从塔里木盆 地资源条件看使累计探明储量达到7900亿立方米,实现年供200亿立方 米供气30年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