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道运输系统
管道运载工具原理及应用

2 输气站
又称压气站。核心设备是压气机和压气机车间。任务是对气体进 行调压、计量、净化、加压和冷却,使气体按要求沿着管道向前流动。 由于长距离输气需要不断供给压力能,故沿途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座 中间压气站,首站也是第一个压气站,当地层压力大至可将气体送到第 二站时,首站也可不设压缩机车间。第二站开始称为压气站,最后一站 即干线网的终点:城市配气站。
16.压缩机末站。 输气管道管道系统示意图
6.3.2 输气管道运输设备及工作原理
1 矿场集气 集气过程从井口开始,经分离、计量、调压净化和集中等一系列过 程,到向干线输送为止。集气设备包括井场、集气管网、集气站、天 然气处理厂、外输总站等。 一般气田的集气有单井集气和多井集气两种流程。单井集气方式下 的每一口井场除采气树外,还有一套独立完整的节流)、调压、分离、 计量等工艺设施和仪表设备。多井集气方式下,主要靠集气站对气体进 行节流、调压、分离、计量和预处理等工作,井场只有采气树;气体经 初步减压后送到集气站。集气站将气体通过集气管网集中于总站,外输 至净化厂或干线。多井集气处理的气体质量好,劳动生产率高,易于实 现管理自动化;多用于气田大规模开发阶段。
长距离输油管道的组成
1 离心泵与输油泵站
(1)离心泵 泵是一种将机械能(或其他能)转化为液体能的水力机械,它也是 国内外输油管线广泛采用的原动力设备,是输油管线的心脏。泵的种 类较多,按工作原理,可将其分为叶片式泵(如离心泵、轴流泵等)、容 积式泵(如齿轮泵、螺杆泵等)和其它类型泵(如射流泵、水锤泵等)三 类。大型的输油泵可采用多级离心泵串联工作,每级的扬程可高达 500~600m。国内铁大线采用的KS型单级离心泵扬程达190m,排量达 3000m3/h。离心泵的种类也很多,如按泵轴位置可分为卧式泵、立式 泵;按叶轮级数可分为单级泵和多级泵;按压力可分为低压泵和高压 泵;按用途可分为井用泵、电站用泵、化工用泵、油泵;等等。
管道运输系统

管道运输系统管道运输是使用管道输运流体货物的一种运输方式,所运货物大多属于燃料一类,主要有油品(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烃等)、天然气、二氧化碳气体、煤浆及其他矿浆等。
管道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最大的不同是:管道既是运输工具(但并不移动),又是运输通道,驱动方式是用机泵给货物以压能,使货物本身连续不断地被运送。
管道工程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管道线路工程,包括管道本体工程、防护结构工程、穿跨越工程及其他附属工程;二是管道站库工程,包括起点站、中间站、终点站,主要设备有驱动和监控货物运行的各种泵站和装置;三是其他如通信、供电、道路等辅属设施。
管道运输的特点一是输送能力大,一条直径720毫米的管道一年可输送原油2000万吨以上;二是占地少,一般的都是埋于地下;三是漏失污染少、噪音低等。
管道按货物性能可分为固体管道(固体粉碎后加水成浆状)、气体管道、液体管道;按货物种类可分为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天然气管道、二氧化碳气管道、液化气管道、煤浆和其他矿浆管道等。
管道的直径由273、377、426、529、720毫米不等,管径是决定输送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原油管道:世界上的原油总运量中约有85%~95%是用管道外运的。
我国原油管道始建于1958年,即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后由克拉玛依油田到独山子炼油厂,全长147.2公里。
大规模建设管道是于70年代随着石油工业的开发而相应发展的,管道布局是石油生产地与炼油厂、化工厂等用油地相连,也有通过水陆联运、管道输送到海港、内河码头装油船再运到用油地的。
我国目前拥有原油管道约8000公里,管道原油运输量占管道总运输量的90%以上,原油外运量的70%以上是由管道运送的。
我国输送能力最大的原油管道是大庆林源至铁岭,管道直径720毫米、长516公里,双管输油能力为4500万吨/年。
最长的原油管道是山东的临邑至仪征,管径720毫米,全长665公里。
成品油管道:可以是运送一种油品,也可以是运送多种油品,主要是由炼油厂通往化工厂、电厂、化肥厂、商业成品油库及其他用户之间。
第八章-管道运输

(6)清管设备
清管按功能可划分为:清蜡、封堵、检测三类;前两种又 可分为皮碗式、球式、泡沫式、机械清蜡式。
(7)计量及标定装置
包括流量计、过滤器、温度及压力测量仪表、标定系统及 排污管等五部分。
课外:管道的铺设
中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规模的石油公司, 为了将原油输送往炼油厂并将石油产品送往各地区的 油库储存,中石油必须埋设数条输送石油产品及石油 气的管道来联接成一个输送网路。各个储存槽之间或 储存槽与炼油厂之间,并不只有一条管道担任输送任 务,而是有两条以上的管线可供使用,以备管线整修 时,仍可维持油品的正常运输作业。整条管线上每隔 约10公里有一清管站,每隔约30公里有一泵站。
五、我国管道运输的发展
➢ 我国最早的一条石油管道于四十年代初期铺设,是从印 度边境通到我国云南昆明的石油管道(是为了军事需 要),由于该管道质量较差,效率很低,使用时间不长 便弃之不用了。
➢ 1974年12月27日,中国第一条“地下大动脉”——大庆 油田至秦皇岛输油管道建成输油,这条管道全长1152公 里,对中国运输技术的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起了重要作 用。
天然气管道
第三节 固体料浆管道运输 ➢ 固体料浆管道系统的组成 ➢ 固体料浆管道的主要设备
一、固体料浆管道系统的组成
固体浆料管道运输:将待运输的固体物质破碎成 粉粒状,用适量的液体配制成可输送的浆液,通 过长输管道输送浆液到目的地,再将固体与液体 分离后送给用户。
主要输送物——煤、铁矿石、磷矿石、铜矿石、 铝钒土、石灰石等
13—穿越河流;14—跨越工程;15—车站;16—炼厂; 17—火车装油线桥;18—油轮码头。
长距离输油管组成及输油的流程
二、输油管道的主要设备
(1)离心泵
综合运输体系综述(完全版)

综合运输体系综述学号:21780120 姓名:胡石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交通运输业广泛采用新技术,提高运输工具和设备现代化以及运输管理信息化水平。
由于运输方式的多样化,运输过程的统一化,各种运输方式朝着分工协作、协调配合、建立综合运输体系的方向发展。
发展综合运输体系是我国运输发展的新模式。
我国传统的工业和交通运输管理基本上是以条条为主的,各种运输方式的横向联系欠缺。
由此往往造成该建设的项目没有及时建设,而不该建设的反而建成,造成浪费。
运输业的建设从单一的、孤立的发展模式向综合的、协调的模式转变,无疑会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良好效果。
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可增强有效运输生产力,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的状况。
一、综合运输体系1.1综合运输体系的含义及构成所谓综合运输体系,或者叫综合的交通运输体系,是各种运输方式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照其技术经济特点,形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布局合理、联结贯通的交通运输综合体。
首先,综合运输体系是在5种运输方式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
其次,综合运输体系把各种运输方式通过运输过程本身的要求联系起来。
这就是各种运输方式在分工的基础上,有一种协调、优势互补的要求,即在运输生产过程中的有机结合,在各个运输环节上的连接贯通,以及各种交通运输网和其运输手段的合理布局。
从运输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各种运输方式一方面在运输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协作配合、优势互补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运输市场和技术发展上又相互竞争。
这2种要求交织在一起,形成综合运输体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长期过程。
综合运输体系大致由3个系统组成:1)具有一定技术装备的综合运输网及其结合部系统。
这是综合运输体系的物质基础,系统的布局要合理协调,运输环节要互相衔接,技术装备要成龙配套,运输网要四通八达。
2)综合运输生产体系,即各种运输方式的联合运输系统。
这个系统要实现运输高效率,经济高效益,服务高质量,充分体现各种运输方式综合利用的优越性。
我国管道发展现状及其与发达国家的比较(精)

管道运输的优点: 一、运量大。 二、占地少。 三、管道运输建设周期短、费用低。 四、管道运输安全可靠、连续性强。 五、管道运: 一、较长距离的管道运输主要适用于液体和气体的输送,一般固体物资不适宜采用管 道运输。
二、管道运输一般用于连续性运输的物资,对于运输量较小或者不连续需求的物料
• •
• • • • • • • • • •
(1)俄罗斯的主要输气管线。 1980年以前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的俄罗斯建立了以西西伯利亚地区气田为主的全国统一的 供气系统和输气管道网,它包括数百座气田、管道网、压缩站、煤气生产装置、地下储气库等。 主要输气管线有: 1.乌连戈伊气田-乌日哥罗德-伊瓦采维奇,长4400公里,年输气能力为1500亿立方米。 2.乌连戈伊气田-车里雅宾斯克,长3200公里,年输气能力339亿立方米。 3.梅德韦日耶气田-莫斯科,长5000公里,年输气能力400亿立方米。 4.下瓦尔托夫斯克-新库兹涅茨克,长965公里,年输气能力为100亿立方米。 5.布哈拉-车里雅宾斯克和布哈拉-叶卡捷琳堡,长4464公里,年输气能力各为100亿立方米。 6.加兹利气田-莫斯科,全长2694公里,年输气能力100亿立方米。 7.奥卡列姆气田-莫斯科,长2545公里,年输气能力250亿立方米。 8.雅库茨克-纳霍德卡港,长3200公里,年输气能力200亿立方米。 俄罗斯通过“兄弟”和“联盟”输气管道向东欧国家输出天然气,通过三条输气干线向芬兰、 瑞典、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输出天然气。
•
我国管道发展现状
• (一)中国管道运输的发展、管道运输的 特点及其在运网中的作用 • (二)我国管道建设情况 • (三)中国管道运输的发展问题及战略 • (四)总结
(一)中国管道运输的发展、管道 运输的特点及其在运网中的作用
中国管道运输概况

“西气东输”,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
全线采用自动化控制,供气范围覆盖中原、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
西起新疆塔里木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库尔勒、吐鲁番、鄯善、哈密、柳园、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定西、西安、洛阳、信阳、合肥、南京、常州等大中城市。
东西横贯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等9个省区,全长4200千米。
它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起点是塔北油田,东至上海。
我国西部地区的塔里木、柴达木、陕甘宁和四川盆地蕴藏着26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约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的87%。
特别是新疆塔里木盆地,天然气资源量有8万多亿立方米,西气东输规划图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量的22%。
塔里木北部的库车地区的天然气资源量有2万多亿立方米,是塔里木盆地中天然气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具有形成世界级大气区的开发潜力。
塔里木盆地天然气的发现,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卡塔尔、沙特阿拉伯等国之后的天然气大国。
2000年2月国务院第一次会议批准启动“西气东输”工程,这是仅次于长江三峡工程的又一重大投资项目,是拉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标志性建设工程。
规划中的“西气东输”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方式进行,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每年120亿立方米。
项目第一期投资预测为1200亿元,上游气田开发、主干管道铺设和城市管网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
工程在2000-2001年内先后动工,将于2007年全部建成。
是中国目前距离最长、管径最大、投资最多、输气量最大、施工条件最复杂的天然气管道。
实施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东、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改善长江三角洲及管道沿线地区人民生活质量,有效治理大气污染。
这一项目的实施,为西部大开发、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创造了条件,对推动和加快新疆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工业发展迅速,但结构很不合理,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均高达72%。
管道运输

LOGO
管道运输设备系统
3、输油加热炉
加热输送的目的是使原油温度升高, 防止输送过程中原油在输油管道中凝结, 减少结蜡,降低动能损耗。通常采用加热 炉为原油提供热能。 加热炉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即辐射室 (炉膛)、对流室、烟囱和燃烧设备; 加热方法有直接加热和间接加热两种 方式。 间接式加热炉,也称热煤炉,它利用 某种中间载体(又称热媒)通过换热器加热油 品(原油)。间接加热炉的优点是安全、可靠, 但系统复杂,不易操作,造价亦较高。
LOGO
管道运输现状及未来前景
发展历程
LOGO
管道运输现状及未来前景
与国外相比,我国输油管道技术差距
一管材与制管工艺方面:我国采用16锰钢,制管工艺不够完善,管子承压较低, 导致泵站间距短,耗钢量大。 二输油工艺方面;我国原油多为高凝固电、高含蜡、高粘度的原油,需要采用 加热炉直接输送。国外部分管道采用换热器间接加热、利用高速流动的摩擦热 输送或经热处理后常温输送的技术可大大降低技术难度与输送成本。 三机、泵、阀门等方面:国外发展方向为单级、大排量、中扬程、高效率离心 泵,电机、阀门的调节性、可靠性均优于我国目前水平。 四自动化技术方面:国外采用的全线集中控制设计较先进,我国虽也在研究自 动程序控制,并试用微波通讯,但离自动化还较远。 五防腐技术方面:国外普遍采用阴极保护与管道涂层相结合的技术,我国仍以 沥青玻璃布涂层为主。 六管道施工技术方面:我国在机械化水平、绝缘质量、焊接工艺、质量检测方 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LOGO
管道运输设备系统
我国普遍使用的是机械式清管器和泡沫式清管器。
直型清管器
涂层防损清管器
软质泡沫清管器
LOGO
管道运输设备系统
中国管道运输现状

中国管道运输现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管道运输系统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管道运输作为一种安全、高效且环保的运输方式,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和化工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中国管道运输现状进行探讨。
中国的管道运输网络不断完善。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管道运输网络的建设,已经建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管道运输系统,包括天然气、石油、水、化工品等。
其中,天然气管道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部分,中国已经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天然气管道网络,能够实现跨省供气。
此外,中国的石油管道也实现了全国范围的覆盖,能够满足国内石油产品的运输需求。
中国的管道运输技术不断创新。
为了提高管道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中国不断引进和研发新的管道运输技术。
例如,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使得管道运输能够实现实时监测和预警,大大降低了事故发生的概率。
此外,中国还在探索使用智能管道技术,通过远程监控和自动控制,提高管道运输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中国的管道运输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和化工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管道运输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以天然气为例,中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在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这就需要进一步扩大天然气管道的规模和覆盖范围,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中国的管道运输安全得到了重视。
管道运输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中国政府和企业都高度重视管道运输的安全性。
中国制定并严格执行了一系列的管道运输安全标准和规范,加强了对管道运输系统的安全监管和管理。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对管道运输设施的维护和检修,确保其安全运行。
然而,中国的管道运输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管道运输的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其次,管道运输的覆盖范围有限,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管道运输网络建设相对滞后。
此外,管道运输的安全风险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管道运输系统的安全管理。
中国的管道运输现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管道运输网络不断完善,技术不断创新,规模不断扩大,安全得到了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管道运输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对石油、天然气需求的大幅增加,引发中国管道运输业迅速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十一五”期间油气管道运输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从而对“十二五”期间以及未来我国油气管道运输发展趋势进行了适当分析,对未来中国管道运输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管道;现状;发展1.引言管道运输作为中国五大运输系统之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中国油气管线总里程增长迅速,极大的满足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以西气东输、川气东送、中哈原油管道、兰郑长成品油管道等工程为标志,我国油气管道建设和管道运输发展,为解决我国能源运输紧张、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后随着我国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和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油气供应量和运输量必将大幅度增加,由此也将会带动管道运输的大发展。
2.“十一五”我国油气管道运输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十一五”是我国油气管道建设快速发展时期。
截止2009年底,随着一批油气长输管道的建成,中国国内已建成油气管道总长度为6.9万公里,其中原油管道1.9万公里,成品油管道1.8万公里,天然气管道3.2万公里,预计到2010年末,全国油气管道总里程将达到8万多公里。
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管道整体运输能力不足,管道网络化程度仍然较低。
(见表1)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3.6万公里,年平均增长0.7万多公里。
2009年全国油气管道运输量45598 万吨,是2005 年的1.5 倍;油气运输周转量达到2022亿吨公里,是2005年的近2倍。
我国近80%的陆上原油、20%的成品油和95%以上的天然气都是通过管道运输的。
化步伐加快,以及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管道建设需求十分巨大。
未来5-10年仍将是我国油气管道建设的高峰期,油气管网将逐步完善,预计2011-2015 年将建设管道总长度约为8万公里以上。
2.1陆上三大战略性油气进口通道格局基本形成随着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开工,我国西北、东北和西南陆上三大战略性油气进口通道格局基本形成。
(1)西北油气进口通道西北油气进口通道包括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资源来自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其中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和中亚天然气管道一期已经建成投产,是我国成功实施的第一条陆上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管道项目。
这些管道的建成,不仅使我国摆脱资源引进单一海上通道的不利处境,增加了进口资源的安全性,还为中亚资源东流打开了通道。
(2)东北油气进口通道东北油气进口通道主要包括中俄原油管道和中俄天然气管道,其中原油管道已经建成投产,天然气管道还在筹划中。
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从中俄边境的漠河进入我国黑龙境内。
该管道设计输油能力1500万吨/年,已于2010 年12 月投产运营。
(3)西南油气进口通道西南油气进口通道包括中缅原油管道和中缅天然气管道。
中缅油气管道起点位于缅甸西海岸皎漂市,从云南瑞丽进入中国。
原油管道设计能力2000 万吨/ 年,天然气管道设计能力120 亿方/ 年。
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已经于2010 年6 月开工建设,预计2013 年投产。
2 .2 跨区域油气骨干管网初具规模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建油气管道总长度达到约8.2万公里,其中天然气管道4万公里,原油管道2.2 万公里,成品油管道2万公里,跨区域油气骨干管网初具规模。
(1)原油管道自1958 年我国第一条长距离输油管道--新疆克拉玛依到独山子炼油厂输油管道建成后,随着东北、华北、华东和西北地区油田的相继开发和大中型炼油厂的建成投产,输油管道得到迅速的发展,目前,原油管道已经在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和中部地区形成了区域性的输油管网。
主干输油管道主要包括庆铁线及复线、铁大线、铁抚线、铁秦、秦京线、阿独线、西部原油管道、东黄线及复线、东临线及复线、鲁宁线、甬沪宁线及仪长线等。
到2010年,建成原油管道2.2 万公里,原油管输能力5亿吨。
(2)天然气管道我国天然气管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西气东输一线投产后管道建设的加速发展,全国性输气管网已基本形成。
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形成了由西气东输系统、陕京系统、秦沈线、忠武线、涩宁兰及复线、长宁线、兰银线、淮武线、冀宁线、川气东送、榆济线等管道为骨架的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连通海外的全国性供气网络,已建成管道总里程4万公里,干线管网总输气能力超过1000亿立方米/年,并已在西南、环渤海、长三角、中南及西北地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域性天然气管网。
(3)成品油管道我国成品油管道近年来得到较大的发展,并已在西北、西南和珠三角地区建成骨干输油管道,形成了“西油东运、北油南下”格局。
主干成品油管道包括西部成品油管道、兰成渝成品油管道、兰郑长成品油管道、茂昆成品油管道等。
到2010年,建成成品油管道总里程2 万公里,管输能力1.9 亿吨/ 年。
2.3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洋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管道建设里程中石油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系统外管道建设市场前景也十分广阔。
截止2009年末,中国石油拥有的管道总里程达到5.07万公里,占全国的73%以上,其中原油管道1.32万公里,约占全国的70%;天然气管道2.86万公里,约占全国的90%;成品油管道0.89万公里,约占全国的50%。
中石油集团将在“十二五”继续加大油气储运设施投资和建设力度,管道建设总计为5万公里左右。
中石化和中海油也在规划相应的长输油气管道,中石化的管道主要集中在成品油管道,预计到2011-2015年新建管道1.4万公里以上,中海油主要集中LNG 管道和成品油管道,预计到2011-2015年新建管道0.8万公里以上。
伴随着西气东输一线、二线,陕京三线等一批干线管道建成,沿线地方政府对天然气下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正在逐步增加,各地逐步成立省级管网公司,区域性、地方性天然气管网建设将成为新的市场热点,预计未来5 年总规模将达到8000 公里以上。
2.4我国油气管道运输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管道运输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仍然较低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管道运输在货物运输市场中的份额仍明显落后。
尤其是成品油管道运输比例很低。
美国有约15万公里的成品油管道,成品油管道运输比例达到47%(水运23%,公路29%),管道运输是成品油输送的主要方式。
我国成品油管道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欧美,2008年底全国成品油管道里程约为1.3万公里,不到美国的1/10,成品油一次运输的管输比例只有20%,成品油运输仍以铁路、公路等其他运输方式为主。
由于资源产地与市场分布不均衡,造成油品调运不及时和不灵活。
近年来,虽然加快了成品油管道的建设,但是,由于我国成品油供应和需求增长较快,管道建设依然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中国管道运输现状见以下各表。
表3 各种运输方式线路里程(1978~2008年)(单位:万公里)数据来源:《中国交通统计年鉴》(2009)数据来源:《中国交通统计年鉴》(2009)表5 各种运输方式里程构成表(1978~2008年)(单位:万公里)数据来源:《中国交通统计年鉴》(2009)数据来源:《中国交通统计年鉴》(2009)表7 各种运输方式货运周转量(1978~2008年)(单位:亿吨公里)数据来源:《中国交通统计年鉴》(2009)2.管道网络化程度较低,建议加快管道运输网络体系建设我国原油管道主要分布在东部、西北和长庆油田周边地区,三个区域孤立运行,互不联通。
我国天然气管道由于联络线较少,联通程度不够,可用于灵活调剂的富余能力仅30亿~120亿立方米/年。
天然气、成品油支线网络建设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管道运输是大运量液态和气态货物的最佳运输方式,与铁路和公路运输相比,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同时在节约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方面均有较大的贡献。
面对未来管道运输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国家应从政策和审批等方面出台有利于管道建设的政策和规定,加快推进管道运输网络化体系建设。
3.政府监管体制和法规体系不健全,建议建立管道运输法规体系油气管道运输具有自然垄断的特点,因此,政府的监管必不可少。
目前,我国对油气管道运输的监管体制及其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与管道发达国家相比,在管道运营、市场准入、安全、环保及管道运输费用和服务等方面尚未建立全面完善的监管制度。
建议建立管道运输法规体系,如油气管道法等。
4.建议统筹全国管道网络建设规划作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5种运输方式之一的管道运输,长期以来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面对未来管道运输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管道网络建设规划应列入国家相关部门的议事日程,成为落实《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指导未来管道建设的政策依据,促进综合运输体系不断完善。
3.国内市场规模情况3.1国内中石油市场中石油集团将在“十二五”继续加大油气储运设施投资和建设力度,管道建设主要集中于天然气和成品油管道。
1.天然气管道:将形成以四大气区(新疆、青海、陕甘宁、川渝)外输管线和进口天然气管线为主干线、连接海气登陆管线和进口LNG 等气源的全国性天然气管网,按照“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连通海外”基本框架要求,五年内将新建天然气管道干线和支线长度3 万公里以上,其中干线管道长度1.8 万公里。
2.成品油管道:按照“北油南调、西油东送”的管网运输格局,五年内中石油将新建成品油管道1.4 万公里以上。
3.原油管道:以跨国原油管道为主,五年内中石油将建设6000 公里以上原油管道。
3.2国内外部市场1.中石化市场:中石化在原油管道方面,计划将西部地区的原油外输管道与引进中亚国家资源及中国石油输送管道相结合,新建新疆-中原地区原油管道;东部地区将建设江苏仪征-湖南的沿江原油管道和天津-燕山石化原油管道复线,成品油方面,将逐步建成上海-武汉、杭州-长沙等成品油管道。
扩大齐鲁石化、洛阳炼厂的外输能力,准备建设齐鲁石化-济南-郑州-长沙和洛炼-平顶山的成品油管道。
天然气方面,计划继续扩大天然气资源,围绕塔里木、鄂尔多斯、东海平湖凹陷、川西、川东等四大气区建设管道。
LNG 方面,开拓山东、长江三角洲等主要目标市场。
2.中海油、中化市场:中海油目前正在抓紧实施广东、福建、上海、浙江LNG 项目,并积极开展营口、秦皇岛、盐城、温州、汕头、海南等LNG前期论证工作。
另外中海油计划建设海洋管道项目有福建LNG海底管道项目、广东LNG前弯海底管道项目、上海LNG海底管道项目等。
3.地方社会市场:随着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建设,带动了下游市场的建设,“十二五”仅华东五省市将规划建成管道1000 多公里。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以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两大煤层气基地为重点,规划建设主要煤层气输气管道10 条,线路全长1500 公里左右,设计总输气能力65 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