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七年级科学下册 .机械运动学案()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3.1机械运动(第二课时)教案

3.1 机械运动(第二课时)教学指导书主备人:审核人:初一备课组教学目标1、在给定器材的条件下,80%能够通过探究,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确认速度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说出速度的意义,知道速度的单位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
3、能简单运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解决物体机械运动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速度的意义、单位之间的换算难点:速度公式的运用【引入】比较鳄鱼先生与免子先生谁跑得快?我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自学一】内容:P91-92(6分钟)1、阅读P91第二段,找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
2、阅读P91第四至六段,划出速度的定义、意义,能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
3、阅读P91最后一段,知道速度单位及单位的换算关系,读P92图3-9,了解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
4、完成后,翻绿牌进入知者加速:回答P92“思考与讨论”5、存在疑惑的地方标注“?”,翻红牌寻求老师帮助。
【互帮一】(4分钟)起立,组长组织组员(2号为发言人)1、交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2、总结速度的定义、意义、公式、单位;3、白板上提出互帮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4、讨论P92“思考与讨论”;5、完成后坐下,翻绿牌。
【释疑】方法一:看两位先生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的多少。
方法二:让两位先生跑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的多少。
练习:1. D、E、F三位同学进行100秒定时跑步比赛,成绩如表2,则获得第一名的是_____同学。
这采用的比较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比较A与E的两同学谁跑的快?A、B、C三位同学参加百米赛跑的成绩如表1,则获得第一名的是_____同学。
这采用的比较方法是:_ _________。
速度:2、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公式:4、单位:米/秒(m/s) 千米/时(Km/h)单位换算:1米/秒=3.6千米/时试比较“1米/秒”的意义:物体在1秒钟内通过的路程为1米“1千米/时”的意义:物体在1小时内通过的路程为1千米例: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3米/秒,表示的意义是?【单位换算】谁跑得快?奥运冠军博尔特:100米9秒63城市道路上的汽车:30千米/小时非洲羚羊:20米/秒【练习】1.我国运动员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以12秒88的成绩获得金牌,打破了风尘13年之久的12秒91的记录。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第1节 机械运动 (2)

机械运动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确认速度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2]叙述速度的定义[3]写出速度的单位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对机械以内的的分类学会分类的方法。
[2]在给定器材的条件下,能够通过探究,得出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3]能够利用运动速度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能够对速度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4]会使用简单的器材测量平均速度,能够利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匀速直线运动的意义,公式,单位及单位的换算关系。
[2]根据速度公式的计算及其解题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引出。
教学设计:一、引入:复习机械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吗?二、探究:怎样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组]:每2人一组,每小组给两辆快慢不同的玩具车A和B。
[小组讨论]:怎样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可用哪几种方法?方法一:比较相同的时间内两辆小车通过的路程长短,通过路程较长的小车运动快,反之较慢。
方法二: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两小车所用时间的多少。
所用时间多的小车运动快慢,反之则运动较快。
[结论]:根据你所提出的方案进行实验,运动较快的是_____车(填A或B)[问题]:用上述方法只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无法确定是物体运动究竟有多快。
为了定量地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你认为在实验中应当测量哪些数据?用什么测量工具?[讨论]:测量工具用钢卷尺、秒表;测量的数据是长度和时间。
[实验]:在同一路面上,用A、B小车行驶分别测量,并记录有关测量数据。
[交流]:你是怎样比较不同小车的运动快慢的?对各组的比较方法进行评论。
三、速度和平均速度:能不能借助我们已熟悉的某些测量工具想出合适所有情况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来? [讨论评价]:学生讨论,并对学生设计的方法进行评价,并引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科学-机械运动教案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年级:七年级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对机械运动的讨论是逐层深入、逐渐推进的:参照物→相对运动→机械运动的分类→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应用。
各部分内容相辅相成,层层紧扣,缺一不可,是课堂教学的骨架。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参照物与机械运动的分类,在学习本节课之后,学生将进一步学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摩擦力、重力等其他有关运动和力的知识。
因此本节课,既是对之前内容的延伸与应用,也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习本节课的学生为七年级的学生,对速度这一概念已有一定的了解。
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在教学过程中,对速度这一概念的理解较为容易把握,但是对速度如何计算,平均素对的概念等难以把握,因此,教学应当从学生的最近认知区域构建新知。
该阶段的学生对速度这一概念在生活中已有一定感知。
比如,学生知道火车的速度低自行车的速度要大,也知道速度是表示交通工具行驶快慢情况的物理量。
但是由于生活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学生对速度如何计算,平均速度有是怎么回事还处于模糊期。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当从学生知道的生活经验入手,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2. 能够计算物体的速度与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归纳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初步养成分析、归纳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参与分析、讨论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逐渐养成科学探究的思维,增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2.基于速度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养成科学的思维意识,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观点解释、计算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速度的计算公式。
2.平均速度的概念。
难点: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2.速度、平均速度的实际运用。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基于构建主义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以及具有学科特色的问题链驱动教学法,在学生最近的认知区构建新知。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1节机械运动教案1浙教版

机械运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参照物的定义能力目标:理解并学会解释生活中“动”与“不动”的现象情感目标:让学生明白事物的静和动是相对的,人生中的亦是如此。
重点难点: 参照物的选择教具: 大的铅画纸小吸铁石小车秒表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教学课时 : 一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新课引入今天的主人公小凯,一个关注时事,钟爱旅游的中学生。
同学们都知道,最近各国媒体都将目光聚焦在了一架由马来西亚飞往北京的客机上,MH370.这架飞机与3月8号凌晨与地面失去联系,至今下落不明,机上载有154名中国游客。
我们的主人公小凯,当然也很关注本次事件,这是他昨晚刚刚从新浪网上获取的有关马航客机的最新消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MH370飞机高度突降或暗示有搏斗:3月8日凌晨1点20分,马航MH370航班失去联系前,飞行高度约10500米.据《纽约时报》报道,雷达数据显示MH370客机高度多次突变。
当日2点18分,客机飞至13500多米高度后突然向西转,2点32分,失联客机不平稳降至7000米左右,后又转向印度洋后,3点15分,飞机飞行至9000较高海拔。
这意味着飞行员或劫机者改变航向,或飞机在无驾驶员情况下飞行。
另据美国广播公司分析,飞机高度突降或暗示驾驶室内存在搏斗。
师:文字较为冗长,为了方便我们阅读,请同学将上面的重要信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梳理师:请同学们再把表格中的信息以点的形式描在老师给你的以时间为横轴,海拔高度为纵轴的铅画纸上,并将这些点相连。
看看你们能不能从图上获得更加直观的信息。
师:板演的同学,你是以什么为标准来定出马航客机的海拔高度在发生变化的?(海平面为基准)师:图表可以极大的将问题简化,我们应该在以后的学习中,适时的进行利用。
师:在科学上我们就把物质的这种空间位置发生改变的运动称为:机械运动新课教学:一、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师:你能不能现场表演一些机械运动的例子?或者举一些你所了解的机械运动的例子?二:参照物师:烟花三月,小凯与爸爸相约下扬州。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3.1.2机械运动

七年级科学教案总序号:备课日期:4.15 上课日期:4.16S1:汽车的仪表盘上;S2:街头的电子测速仪;2、在高速上,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标志,你认识如图 3-10所示的限速标志吗?【思考与讨论】牙买加运动员博尔特(Usain St.Leo Bolt)在北京奥运会 100米赛跑中的成绩是 9秒 69;城市马路上汽车的速度约为 30千米/ 时;非洲羚羊奔跑的速度可达 20米 / 秒。
你能比较出这三者运动的快慢吗?【计算】1、我国运动员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以12秒88的成绩获得金牌,打破了尘封13年之久的 12秒 91的世界纪录。
试求刘翔当时赛跑的速度。
解:由题意可知,路程 s = 110米,时间 t = 12.88 秒。
根据速度公式,可得:v=s/t = 110 米/12.88秒= 8.54 米 / 秒答:刘翔赛跑的速度为 8.54 米 / 秒。
T:刘翔跨栏比赛时,是匀速直线运动吗?【比较】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画图】利用s-t图和v-t图表示匀速直线运动2、【例 2】一列车长 150 米,以 108 千米 / 时的速度通过一座 450 米长的铁路桥,列车过桥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解:列车通过大桥是从列车头开始进入大桥至列车尾离开大桥的过程,如图 3-14所示。
可见,在这个过程中,列车通过的路程:s = 450 m +150 m= 600 mv = 108km/h = 30m/st = s/v = 600m/30m/s = 20s3、为了交通安全,城市许多马路都画有斑马线供行人横穿马路时行走。
在斑马线的两侧装有红绿灯。
某人过斑马线前看到绿灯亮的时间还剩 6秒,斑马线区域的马路宽度为 15米,如果他步行的速度为 2米 / 秒,则他在绿灯亮剩下的时间内能否穿过斑马线区域?解:根据题意,由速度公式:s = v x t = 2m/S x 6s = 12m < 15m答:该人在绿灯亮剩下的时间内不能穿过斑马线区域【思考与讨论】请从上面三道例题的解答过程,总结运用速度公式解题的。
《机械运动》的优秀教案

•••••••••••••••••《机械运动》的优秀教案《机械运动》的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机械运动》的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机械运动》的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目标: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
2、培养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
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
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学研究问题的一种,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能力和由实践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
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
《机械运动》教案【优秀3篇】

《机械运动》教案【优秀3篇】篇一: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经典教案篇一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2)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3)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 v=s/t 变形 t=s/v,s=vt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速度图象: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机械运动Ⅱ变速运动: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3.1.1机械运动1学案

第一节机械运动(一)姓名:班级:时间:【学习目标】1、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
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3、能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4、能够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5、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自主学习】1、站在下降的电梯里的人,以电梯为参照物,人是的,以地面为参照物,人是的。
2、坐在开动的火车车厢里的人,以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以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3、根据物体的运动路线可以将物体的运动分为和4、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讲直线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直线运动。
【合作探究】一、参照物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为标准,这个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叫。
1、坐在教室的我们相对于是运动的,即是我们运动与否的参照物,而相对于地面来说,我们是,这时是参照物。
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不是绝对的而是。
2、说说你知道的相对运动。
3、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任何物体都可以被选为。
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择地面可地面上的建筑物作为参照物。
二、机械运动的分类1、甲同学在操场直道上跑,乙同学在弯道上跑,他们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2、读书本图3-1和3-2,说说看着两种运动的路线有什么不同?我们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可以将物体运动分为和。
考考你:以上两车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的时间里,甲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运动快慢保持。
这种运动叫做,而乙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运动的快慢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叫做。
【自主反馈】1、跳伞表演时,甲、乙两个跳伞员手拉手从飞机上一起跳下,在下降时,如果以飞机为参照物,他们是的,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运动员是的,以乙运动员为参照物,甲运动员是的。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第1句以为参照物,第2句以为参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⑴.知道运动的绝对性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⑵.会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⑶.能够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⑷.能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学习重点:
1.机械运动的分类
2.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
学习难点:参照物的判断和选择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把物体位置的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宇宙间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人们通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而言的
(3)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可以将物体运动分为和。
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和。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一种是,另一种是。
(5).关于参照物,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判定物体运动还是静止,要事先选定参照
(B)一个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参照物不同,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C)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作参照物
(D)高速行驶的火车也可以作参照物
(6).站台前原来停着甲、乙两列火车,当甲车开动时,乙车上的乘客会觉得自己乘坐的火车往相反方向运动,他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站台 (B)乙车 (C)甲车 (D)他自己(7).夜晚抬头望见月亮在云中穿行,这是以下面的哪个物体作参照物的()(A)地面 (B)云 (C)月亮 (D)观看的人
家长签名
二、预习·疑问
星级评定
三、学习·研讨
一、引入:
二、参照物:
1.举例说明判断物体动、静必须有参照物
2. 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根据具体情况应该选择最方便、最合适的物体作参照物,通常把地球或相对于地球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三、运动获得静止的相对性:
[演示]:幻灯片演示一辆运动着的汽车,车内有一货物和一个乘客。
[讨论]: 1.你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还是运动。
2. 车内的乘客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3.你两次用的参照物是什么?这一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介绍]:介绍地球同步卫星,适当介绍其作用及我国航天技术情况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机械运动的分类:
1、根据运动路线形状的不同,机械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根据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
[说明]:通过对机械运动的分类,我们知道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在学习《科学》及其他课程中经常要用到。
分类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揭
示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才能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类;只有揭示事物之间
的共用性,才能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类。
星级评定
四、巩固·延伸
[课堂评价练习](根据教学目标,在课堂安排学生完成,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当堂评价)
1.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冰块熔化
B.电灯发光
C.火箭生空
D.种子发芽
2.下列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汽车在公路上行驶
B.小树长成大树
C.河水的流动
D. 小树在风中摇晃。
3.下列属于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钟表指针匀速转运
B.百米赛跑运动员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的运动
C.某段时间内火车在平直轨道上运动快慢不变
D.早上走路去学校上学
4.一艘船在河里航行,坐在船上的乘客看岸边树向西运动,岸边公路上的一辆汽车在向东移动,若以汽车为参照物,则()
(A)船和地面都向西运动,且地面比船运动得快 (B)船和地面向西运动,且船比地面运动得快 (C)地面向酉运动,船向东运动 (D)地面和船都向东运动
5、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依次是()
A、船和山
B、山和船
C、山和水
D、水和山
6、关于机械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流动不属于机械运动
B、运动路线是直的,运动路程是不变的运动才是机械运动
C、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就是运动,位置没有改变就是静止
D、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离开了参照物就失去了意义
7、小船在河里顺流而下,船上坐着一个人,河岸上有树,如果以人作为参照物,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船是运动的,树和河岸是静止的
B、小船、树、河岸都是运动的
C、小船是静止的,树和河岸是运动的
D、小船、树、河岸都是静止的
8、站台前原来停着甲、乙两列火车,当甲车开动时,乙车上的乘客会觉得自己乘坐的火车往相反方向运动,他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站台
B、乙车
C、甲车
D、他自己
星级评定
[课后拓展练习]
1.甲、乙、丙三辆车行驶在东西方向的平直公路上,甲车上的人看到丙车在匀速向东运动,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匀速向西运动,丙车上的人看到乙车和路边的树都以同样的速度匀速向东运动(各车上的人均以自己所在的车为参照物),则各车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车向东运动 (B)乙车向东运动 (C)丙车向西运动 (D)乙车向西运动
2、在一条南北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丙汽车依次向北行驶,甲车速度大
于乙丙两车的速度,而乙丙两车速度相等,则以________为参照物三车均向北运动,以甲为参照物乙车向________运动,以_____为参照物已车静止。
3、向正东开出的一台小汽车,第一小时走60公里,第二小时走60公里,第三小
时前半小时走了35公里,后半时走了25公里,那么这个车的运动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4、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某同学借助于图(甲)、(乙)中的结果来说明这两种方法。
其中正确的
是()
①借助图甲,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多少
来确定物体运动的快慢
②借助图甲,比较相同时间通过路程长短来确定物体运动的快慢
③借助图乙,比较相同时间通过路程长短来确定物体运动的快慢
④借助图乙,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多少来确定物体运动的快慢
A.①④B.①③C.①②D.②④
5、在讨论为什么物理学要研究匀速直线运动时,下面的观点你认为错误的是()
A、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模型运动。
B、生活中很多运动问题都可以近似的运用匀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
C、研究运动必须从最简单的运动开始,这是运动学的基础。
D、匀速直线运动并不常见,研究它价值并不是很大的。
星级评定
授后记:记录教师记录时间40149 9CD5 鳕34875 883B 蠻833451 82AB 芫31750 7C06 簆C24244 5EB4 庴Jk31303 7A47 穇i1,29517 734D 獍33898 846A 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