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二章《爱护心脏 确保运输》2.2.3 运动与脉搏的关系教案 (新版)冀教版
2024年冀少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第2章 爱护心脏 确保运输第2章 爱护心脏 确保运输

第二章爱护心脏确保运输一、章节学习主题本章内容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22》)第五个学习主题“人体生理与健康”,内容涵盖了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循环途径及心血管保护的有关知识,体现了心脏及整个循环系统的重要性,明确了心血管保护对健康的意义。
二、章节学习内容分析1.本章内容的课标分析本章内容属于《标准2022》规定的第五个学习主题“人体生理与健康”的内容。
通过本章的教学,达成以下目标:(1)要帮助学生形成2个大概念: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人体健康受传染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外部伤害的威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医疗措施是健康的重要保障。
(2)要帮助学生形成2个重要概念:人体通过循环系统进行体内的物质运输; 生活习惯与行为选择能够影响人体健康。
(3)要帮助学生形成3个次位概念: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激素等物质;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标准2022》对这一学习主题的学业要求:描述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有关人体生理与健康的问题;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说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差别;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相互联系;学会根据血常规化验的主要结果初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分析由于机体特定结构受损可能导致的机体功能障碍或异常行为表现,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关注常见疾病对人体和社会产生的危害,模拟展示特定情况下的急救方法(如包扎止血);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增强机体健康。
2.本章教学内容分析本章由4节组成,即《物质运输的载体》《运输物质的器官》《物质运输的路线》和《心脏和血管的保护》,基础知识共需6个课时,另需安排两个实验,即血细胞的观察实验和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观察实验。
第二单元第二章《爱护心脏确保运输》章末复习课件

(3)成分输血的意义:大大提高病人输血治疗的效果;降低了输血不良反应的 发生率;避免了大量的血液浪费。
5.无偿献血: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献血200-300mL,对自己的健康__没__有___
(4)血浆:主要成分是_水______,是_物___质__运___输_____的载体,激素等物质。
血液不仅有运输、_防___御_____和保护的功能,还有参与体液调节及调节体温等多种功
能。 2.血常规检查异常的常见类型
(1)红细胞(RBC)数量少或者血红蛋白(Hb)含量低,会造成_贫___血____。为了预 防贫血,必须做到营养均衡,多吃含铁和_蛋___白__质____较多的食物,确保健康成长。 (2)白细胞(WBC)数量高于正常值,身体可能有_炎___症_____,应给予重视。 (3)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值,可能会造成血流不止,可能是遗传病__血__友___病______。 (4)血小板数量高于正常值,可能会引起_血___栓______。
(2)为什么要用浸湿的纱布或脱脂棉包裹小鱼躯干部和鳃部,只露出尾部?
答:__保___证__小___鱼__的___呼___吸__且___防__止___小___鱼__乱___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毛细血管最主要的特征是只允许红细胞_单___行___通过。
(4)快速判断以下血管的类型
(选填“有”或“没有”)生命影响,而且还有利于造血器官的造血功能的提高。
我国提倡_1__8_-_5_5______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6月14日为“世界献血者日”)
知识点3:血管
1.血管的类型及特点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二章《爱护心脏 确保运输》2.2.1 血

第二节运输物质的器官一、血管的作用教材分析不论是营养物质的运输还是代谢废物的排出主要是由人体的血液循环来完成。
血液主要是在血管和心脏中循环流动,因此,血管作为运输物质的主要器官之一,是学好后面知识的基础。
让学生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是怎样与其功能相适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而在显微镜下辨认三种血管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分析本节课是从观察“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现象”入手,以使学生获得对血管的感性认识。
学生对实验有极大的兴趣,但往往停留于表面现象,不求甚解,不善于思考和总结,需要多加指导和点拨。
设计理念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从学生的感性知识入手,逐步上升到理性归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促使学生用学到的生理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增加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说出血管的种类和结构特点。
2.概述各种血管的功能及分布。
3.描述毛细血管的特点,解释其结构与它有利于物质交换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技能性目标尝试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
情感性目标体验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现象,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课时安排本节内容需要一小时完成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尾鳍色素少的活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棉花或纱布、盛有清水的烧杯、绷带、投影仪。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示和建议提问:前两天我校进行体检抽血化验,谁来模仿医生为我们同学抽血?并请观察实验前后臂上的青筋有什么变化。
一学生模仿医生给另一位较瘦的同学做抽血的准备工作,并观察、回答问题。
从生活事例入手,提高学生兴趣。
引入:手臂上的青筋是静脉血管,人体的血管有哪几种?各种血管又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为什么用绷带扎紧前臂绷带以下部位的静脉膨胀呢?课题:第二节运输物质的器官一、血管的作用讲授: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方法。
提问:本实验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回答:1。
必须用湿的纱布或棉花包住小鱼鳃部包住,并不时的往鳃部滴水。
2.2爱护心脏确保运输优秀教学案例冀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1.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情感态度,提高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
2.使学生认识到健康生活方式对心脏健康的重性,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责任感,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上述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的过程与方法,塑造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心脏为什么重要?”“心脏是如何工作的?”等。
2.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3.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通过讨论、实验等方法,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情感态度为主线,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他们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责任感。
4.创设情景,增强学生体验感: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如心脏血液循环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动画演示血液循环过程,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心脏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3.讲解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如生活方式、遗传等,并介绍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如何保护我们的心脏?”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生活中的保健措施。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冀教初中生物七下《2第2章 爱护心脏 确保运输》PPT课件 (1)

主动脉
试一试你的眼力
1
3
2
请你在左图中找出与
心脏相连的血管有那 些:
5
主动脉
肺动脉
上腔静脉、下腔静脉
肺静脉
试一 试
请你指出心脏的
四个腔及各腔壁
的厚薄:
3
4
左心室
1
右心室 2
左心房
右心房
你能说出心脏的四个腔分 别与什么血管相连通吗?
左心室与__主_动__脉__连通 右心室与__肺_动_脉__连通 左心房与__肺_静_脉___连通 右心房与_上_下_腔_静__脉_连通
运输养料和废物
数量: 最多
红 细 形态: 两面凹的圆饼状 胞 结构特点: 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富含血红蛋白(红色)
功能: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
血红蛋白
结构组成
功能特点: 氧含量高时,易与氧结合 氧含量低时,易与氧分离
白细胞
大小: 比红细胞大 数量: 最少 形态: 近似球形 结构特点: 有细胞核 功能: 防御、保护
只有一层上
管壁较薄
皮细胞构成
弹性小
管腔较 较快
很慢 管腔大 较慢
静脉瓣
作用:防止血 液倒流
心脏
(1)心脏的位置和大小
1.位置:心脏位于_胸__腔_稍偏左下方,左右两 肺之间
2.大小:大致和本人的拳头那么大
结构
想一想
你能识别出右 图的上和下, 左和右吗?
(如果用手捏心房与心 室壁有什么感觉呢? )
最多,圆饼状) 白细胞(WBC)(体积最大)
血小板(PLT)(体积最小)
运载血细胞 血浆 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血液
红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2.2爱护心脏确保运输说课稿冀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3.结合生活实际,讲解心脏疾病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引导学生关注心脏健康。
4.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深入了解心脏疾病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三)巩固练习
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血液循环的基本知识,了解了心脏的基本功能。然而,他们可能对心脏内部结构的具体细节认识不足,对心脏疾病的知识了解有限。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包括:对心脏四个腔室的理解和记忆、对心脏疾病原因和预防措施的掌握、以及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分享观点,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拓宽思维视野。
3.情境教学:情境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具体情境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2.课堂互动可能不够充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生对心脏疾病预防措施的记忆可能不牢固。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课堂上的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进行针对性讲解。
2.创设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3.通过实际案例和生活实例,强化学生对预防措施的记忆。
(三)互动方式
为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我计划以下设计环节:
1.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给予反馈。
2024年冀少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第2章 爱护心脏 确保运输 运输物质的器官

运输物质的器官第1课时血管课时目标1.通过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分辨血管的类型;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说明血液在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概述三种血管的功能特点。
2.学生了解不同出血现象的原因,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模拟练习掌握出血的初步护理。
3.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学习重点:概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血管的功能及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学习难点:描述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课时活动设计列举图片或播放视频,内容涉及输液、出血后的包扎、中医切脉等,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人体的血液通常在血管中流动,人体有哪些不同类型的血管呢?设计意图: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激发寻找答案的兴趣。
在提出问题后,可引导学生继续挖掘,要了解医生、护士对出血后的处理方案,需要掌握血管的类型、结构和功能特点。
教师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实验操作视频,提醒学生:(1)关注实验操作的步骤;(2)关注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方法;(3)把握观察重点,包括尝试区分活体状态下的三种血管,观察血管中血流的速度、血流的方向、管腔的大小等,特别要注意观察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
设计意图:在学习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前,首先通过显微镜观察看到小鱼体内血管的真实存在,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这里也可以在学习之后再进行针对性的观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完成实验后再进行学习,对于理解知识增加了具体的画面,更容易建构模型。
学生完成实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实验前强调:(1)观察小鱼的尾鳍,要选择尾鳍色素少的活小鱼;(2)用纱布或脱脂棉包裹小鱼的头部,并保持湿润;(3)参考课本的图片和正文,尝试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正文和观察图片,获取信息,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实验探究的趣味性。
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增强合作意识,学会发散思维;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对三种血管及功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降低难度,化繁为简。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爱护心脏确保运输》2.1.1血液是“生命之源”教案(新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爱护心脏确保运输》2.1.1血液是“生命之源”教案(新版)冀教版教材分析血液的成分及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材以探究实验引入观察血细胞,使学生对红细胞、白细胞细胞的数量、形态结构有了正确的认识。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得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红细胞的功能与血红蛋白密切有关,血红蛋白的特性是本节课的难点。
大家谈、想一想内容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的分析或实践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
学生分析学生对血液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如血液是红色的,血液在血管中流动,血液对人体很重要,失血过多会死亡要输血救治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血液的成分和各部分的功能,增强健康意识,合理饮食,预防青少年贫血的发生。
设计理念学生动手探究活动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同学间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解血液成分和主要功能。
技能目标1.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进一步获得显微镜操作能力。
2•人血常规化验单的化验数据分析提高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血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显微镜、人血永久涂片、学生查找贫血症状的资料;试管1盛有加入柠檬酸钠静置1小时的鸡血;试管2盛有加入柠檬酸钠静置12小时的鸡血;试管3盛有未加入柠檬酸钠静置1小时的鸡血教学过程形态:淡黄色半透明液体血浆成分:水90%蛋白质7%无机盐0.9%、葡萄糖0.1%、维生素等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废物血细胞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二章《爱护心脏 确保运输》2.1.2鉴定血型和输血教案(新版)冀教版教材分析鉴定血型和输血是本节的重点。
学生动手模拟实验学会鉴定血型的方法, 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凝集反应这一难点,并为理解四种血型间输血关系奠定了基础 ,掌握同型输血的原则。
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占其体重的 7-8%—次献血200-300毫升对健康没什么影响,参加义务献血光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爱护心脏确保运输》2.2.3 运动与脉搏的关系教案(新版)冀教版
教材分析
本节在了解心脏和血管知识的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提高学生了解生物知识的兴趣。
通过探究体育运动和脉搏的关系,得出结论:心率与脉搏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对脉搏的影响,同时为后面学习物质运输的路线及心脏、血管的保护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学生对科学探究基本过程及方法的学习,学生们能对问题做出假设,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制定并实施好这一探究计划。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一个民主、活泼、合作的课堂氛围。
设计理念
这是一节典型的探究课。
设计上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逐步培养学生民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概述心率与脉搏的关系及体育运动对脉搏的影响。
2.分析实验结果。
技能性目标
1.尝试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运用所学知识测量脉搏。
情感性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2.认同科学探究需要与人交流、合作,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确立严谨的科学探究的态度,形成愿与人合作、交流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将学生5-6人分为小组、每组一个秒表,投影片、实验记录表格、多媒体课件等;每组有部分学生课前不要做剧烈运动,一部分学生跳绳。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爱护心脏确保运输》2.3 物质运输的路线教案(新版)冀教版
教材分析
肺循环、体循环的途径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消化、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
淋巴循环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陌生,但在生理学中却占有重要的位置。
可以通过探究法让学生了解血浆、淋巴、组织液三者的关系并找出血液循环、淋巴循环的联系。
学生分析
本节课从复习血管和心脏等方面的知识入手,来探究血液循环的路线及血液成分变化的情况,学生便于掌握。
这节课的教学的难点应当是如何通过犬颈部淋巴与血浆成分的比较作为突破口,打破学生对淋巴的形成及意义的陌生感。
设计理念
对学生加强科学素质的培养,即通过已有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设计试验的能力、推理
和概括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阐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基础知识。
.
3.知道淋巴循环及其意义,识记淋巴。
技能性目标
1.通过探究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及血液成分变化情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探究淋巴的形成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对比、语言表达、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性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实现自主性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