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

合集下载

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

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
栏目导航
13
1.科学研究证明,光子有能量也有动量,当光子与电子碰撞时, 光子的一些能量转移给了电子.假设光子与电子碰撞前的波长为 λ, 碰撞后的波长为 λ′,则碰撞过程中( )
A.能量守恒,动量守恒,且 λ=λ′ B.能量不守恒,动量不守恒,且 λ=λ′ C.能量守恒,动量守恒,且 λ<λ′ D.能量守恒,动量守恒,且 λ>λ′
1.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散射光波长的变化,是入射光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发生碰撞
的结果.
(√ )
(2)光的电磁理论能够解释康普顿效应.
( ×)
×
栏目导航
5
2.一个沿着一定方向运动的光子和一个原来静止的自由电子相 互碰撞,碰撞之后电子向某一方向运动,而光子沿着另一方向散射 出去.则这个散射光子跟原来入射时相比( )
栏目导航
9
栏目导航
10
【例 1】 (多选)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对 X 射线的散 射时,发现在散射的 X 射线中,除了有与入射波长 λ0 相同的成分外, 还有波长大于 λ0 的成分,这个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关于康普顿效 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康普顿效应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B.康普顿效应现象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C.当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后,其能量增加 D.当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后,其能量减少
栏目导航
11
BD [康普顿用光子的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康普顿效应,在散射过 程中 X 射线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要遵循动量守恒定律和能 量守恒定律,故 B、D 正确,A、C 错误.]
栏目导航
12
对康普顿效应的三点认识 1.光电效应应用于电子吸收光子的问题;而康普顿效应应用于讨论 光子与电子碰撞且没有被电子吸收的问题. 2.假定 X 射线光子与电子发生弹性碰撞.光子和电子相碰撞时,光 子有一部分能量传给电子,散射光子的能量减少,于是散射光的波长大于 入射光的波长. 3.康普顿效应进一步揭示了光的粒子性,也再次证明了爱因斯坦光 子说的正确性.

高中物理第2章第3节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第4节光的波粒二象性课件粤教版选修3

高中物理第2章第3节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第4节光的波粒二象性课件粤教版选修3
A.光是机械波,且可以携带信息 B.光具有波动性,且可以携带信息 C.光具有粒子性,但不可携带信息 D.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不可携带信息
B [光是一种电磁波,不是机械波,故 A 选项错误;光的衍射 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可以携带信息,故 B 选项正确,C、D 选 项错误.]
3.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子不仅具有能量,而且具有动量.如图 所示给出了光子与静止电子碰撞后,电子的运动方向,则碰后光子 ()
C [光子与电子碰撞过程中,能量守恒,动量也守恒,因光子 撞击电子的过程中光子将一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光子的能量减少, 由 E=hλc可知,光子的波长增大,即 λ′>λ,故 C 正确.]
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
1.光的粒子性的含义 粒子的含义是“不连续”“一份一份”的,光的粒子即光子, 不同于宏观概念的粒子,但也具有动量和能量. (1)当光同物质发生作用时,表现出粒子的性质. (2)少量或个别光子易显示出光的粒子性. (3)频率高,波长短的光,粒子性特征显著.
二、光的波粒二象性 2.概率波 在光的干涉实验中,每个光子按照一定的概率落在感光片的某 一点上.概率大的地方落下的 光子多 ,形成 亮纹 ;概率小的地方 落下的 光子少 ,形成 暗纹.所以,干涉条纹是光子落在感光片上各 点的 概率 分布的反映.这种 概率 分布就好像波干涉时强度的分 布.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人把对光的描述说成是概率波.
λ
二、光的波粒二象性
1.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本质 (1)光的 干涉 和 衍射 实验表明,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动性. (2) 光电效应 和 康普顿效应 则表明,光在与物体相互作用时, 是以一个个 光子 的形式出现的,具有粒子性. (3)光既有 粒子性 ,又有 波动性 ,单独使用波或粒子的解释都 无法完整地描述光所有的 性质 ,这种性质称为波粒二象性.

第三节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

第三节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

一.康普顿散射的实验装置与规律:
X 射线管
光阑
晶体
散射波长
0
j
探 测 器
石墨体 (散射物质)
X 射线谱仪
康普顿正在测晶体 对X 射线的散射 按经典电磁理论: 如果入射X光是某 种波长的电磁波, 散射光的波长是 不会改变的!
j =0O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
光的波动理论在解释 光电效应时遇到了巨大的 困难。后来,爱因斯坦在 普朗克量子化理论的启发 下,提出了光子学说.
普朗克 爱因斯坦
E h
1.光的散射 光在介质中与物质微粒相互作用,因而传 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散射 2.康普顿效应 1923年康普顿在做 X 射线通过物质散射的 实验时,发现散射线中除有与入射线波长相同 的射线外,还有比入射线波长更长的射线,其 波长的改变量与散射角有关,而与入射线波长 和散射物质都无关。
小结1
5. 康普顿散射实验的意义:
(1)有力地支持了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设; (2)首次在实验上证实了“光子具有动量” 的假设; (3)证实了在微观世界的单个碰撞事件中,动量和 能量守恒定律仍然是成立的。
6. 光子的能量和动量
7. 用可见光能否观察到康普顿散射?
E h
P
h
0
0.700 0.750
散射中出现 ≠0 的现象,称 为康普顿散射。
j =45O j =90O

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

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

康普顿效应
[例1]
频率为ν的光子,具有的能量为hν,将这个光
子打在处于静止状态的电子上,光子将偏离原来的运动方 向,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散射。散射后的光子 A.虽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频率保持不变 B.光子将从电子处获得能量,因而频率将增大 C.散射后的光子运动方向将与电子运动方向在一条 直线上,但方向相反 D.由于电子受到碰撞,散射后的光子频率低于入射 光的频率 ( )
对康普顿效应的理解
1.康普顿效应现象 用 X 射线照射物体时, 散射出来的 X 射线的波长会变长 的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 2.康普顿效应的经典解释 单色电磁波作用于比波长尺寸小的带电粒子上时,引起 受迫振动,向各方向辐射同频率的电磁波。 经典理论解释频率不变的一般散射可以,但对康普顿效 应不能作出合理解释。
考向一 考向二
第三节
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
1.用X射线照射物体时,一部分散射出来的X射线 的波长会 变长 ,这个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 2.按照经典电磁理论,散射前后光的频率 不变 , 因而散射光的波长与入射光的波长 相等 ,不应该出现 波长 变长 的散射光。 3.光子不仅具有能量,其表达式为 ε=hν ,还具
3.康普顿效应的光子理论解释 X射线为一些ε=hν的光子,与自由电子发生完全弹性 碰撞,电子获得一部分能量,散射的光子能量减少,频率 减小,波长变长。
(1)光的散射是光在介质中与物质微粒的相互作 用,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散射光中也有与入射光有相同波长的射线,这 是由于光子与原子碰撞,原子质量很大,光子碰撞 后,能量不变,故散射光频率不变。
[答案]
D
根据光子理论运用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解释康普顿 效应。理论与实验符合得很好,不仅有力的验证了光子 理论,而且也证实了微观领域的现象也严格遵循能量守 恒和动量守恒。 对康普顿现象的理解,可以类比实物粒子的弹性碰 撞,在散射过程中要遵守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15-3 康普顿效应

15-3  康普顿效应

Il 较大 I l0
二、光子论对康普顿效应的解释
1. 经典物理遇到的困难 • 根据经典电磁波理论,当电磁波通过物质时,物 质中带电粒子将作受迫振动,其频率等于入射光 频率,所以它所发射的散射光频率应等于入射光 频率: l 0 o 在 • 电磁波为横波, j 90 方向无散射波 经典物理无法解释康普顿效应.
l 10.24nm
'
Ek 4.6610 J
17
44 18
o
'
在康普顿效应中,入射的 x 射线波长为 5.00×10-2nm, 求在散射角为60°方向上 散射 x 射线的波长和引起这种散射的反 冲电子所获得的动能。
h l l0 (1 cos ) m0c h 2.43 1012 m m0c
E p c E
2 2 2
2 0
E0 0 ,
E h h p c c l
E pc
“波粒二象性”
借用经典“波”和“粒子” 术语,但既不是经典波,又 不是经典粒子
描述光的 粒子性
IA IN
2
E h
p h
描述光的 波动性
l
N A2
振幅越大,表示光子数越多, 光子到达该处概率越大
—— 概率波
1.波长为0.710Ǻ的X射线投射到石墨上,在与入射方向 成45o角处,观察到康普顿散射的波长变化为多少Ǻ? A. √ 0.0071 B. 0.071 C. 0.036 D. 0.703 2.波长为=0.0708nm的x射线,在石蜡上受到康普顿散射, 则在方向上所散射的x射线的波长为 :
)m0c 2.0410 ( J )
2
14
Ek l0
hc

大学物理:13-3 康普顿效应

大学物理:13-3 康普顿效应

若光子和外层电子相碰撞,光子有一部分能 量传给电子,散射光子的能量减少,于是散射光的 波长大于入射光的波长。
E hv c / v
若光子和束缚很紧的内层电子相碰撞,光 子将与整个原子交换能量,由于光子质量远小 于原子质量,根据碰撞理论,碰撞前后光子能 量几乎不变,波长不变。
碰撞中交换的能量和碰撞的角度有关,所以 波长的改变和散射角有关。
康普顿效应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有训的康普顿效应散射实验曲线:
散射角 1200
曲线表明: 1、与散射物质无关,仅与散射角有关。
2、轻元素 I I0,重元素 I I0 。
吴有训工作的意义: 证实了康普顿效应的普遍性 证实了两种散射线的产生机制:
- 外层电子(自由电子)散射 0 -内层电子(整个原子)散射
对证实康普顿效应 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康普顿的一本著作 “ X Rays in theory and experiment ” (1935)中,有19处引用了 吴有训的工作。 书中两图并列作为康普顿效应 的证据。
20世纪50年代的吴有训
吴有训(1897—1977) 物理学家、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28年被叶企孙聘为清 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曾任清华大学物理系 主任、理学院院长。
(c) 度

(b) 对

(d)
康 (a)

的 关



散 射
普 顿
2. 光子理论的解释
根据经典电磁波理论,当电磁波通过物质时,物 质中带电粒子将作受迫振动,其频率等于入射光频 率,所以它所发射的散射光频率应等于入射光频率 。光的波动理论无法解释康普顿效应。
2.1 光子理论对康普顿效应的解释

大学物理(15.3.2)--康普顿效应

大学物理(15.3.2)--康普顿效应
第十五单元 量子物理
Quantum Physics
第三讲 应
康普顿效
Compton Effect
康普顿 pton(1892---1962) 美国实验物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 因发现康普顿效应而获得 1927 年诺贝尔物理学

一、康普顿效应的实验及其规律
1 、实验装置
K-
X


0

自由 电子
1) 入射光子与外层电子弹性碰撞
外层 电子
受原子核束缚较弱 动能<<光子能量
近似自由 近似静止
静止 自由电 子
三、康普顿效应的理论解释
光子理论解释 1) X 射线由 h的光子组成;
2) 光子与实物粒子一样,能与电子等粒子作弹性碰撞。
0

0
0
自由 电子
原子
2) X 射线光子和原子内层电子相互作用
方向成
角的方向上观察,
内层电子被束缚很紧,光子相当于和整个原子发生碰撞。 光子质量远小于原子质量,碰撞时光子不会明显损失能量, 波长不变。
三、康普顿效应的理论解释
光子理论解释 1) X 射线由 h的光子组成;
2) 光子与实物粒子一样,能与电子等粒子作弹性碰撞。
0

自由 电子
结论
波长变化 X 光子
0
p 0

hν0 c
e0
p

hν c
en

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
e
x
hν0 c
e0

hν c
en
mv
hν0 c

hν c
cos
mv cos
,
0

第三节_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

第三节_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

5.康普顿效应的意义: (1)证明了爱因斯坦光子假说的正确性; (2)揭示了光子不仅有能量h ν,还有动量 p=h /λ; (3)揭示了光具有粒子性;
6.巩固练习: (1)假如一个光子与一个静止的电子碰撞, 光子并没有被吸收,只是电子被反弹回来, 散射光子的频率和原来光子的频率相比中电子 的受迫振动,这种振动频率必与入射波的频 率相同,从而引起的散射波也应该与入射波 的频率相同,而散射前后介质相同,所以散射 前后波长也不变. 光波波长在散射 4.康普顿效应的理论解释: 前后不变 光子与静止的电子发生碰撞,光子把部分能 量转移给了电子能量由hν减小为h ν’,因此频 率减小,波长变大; 同时光子要把一部分动量转移给电子,因而 光子动量减小,由P= h / λ 看,散射后有些光 子波长变长;
第三节 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
1.康普顿效应: 用x射线照射物体时,散射出来的x射线的 波长会变长.
x射线谱仪

石墨体
康普顿效应:在散射的 x射线中,不但 存在与入射线波长相同的反射线,同 时还存在波长大于入射线波长的反射 线现象。
x射线谱仪

石墨体
说明:光子在介质中和物质微粒相互作用, 使得光的传播方向转向其他方向的现 象 2.光子的动量: p= h /λ 光子的能量: E=hν 3.经典电磁理论的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普顿效应是1923年康普顿在做X射线通过物质散射实验时发现的,他发现散射线中除有与入射线波长相同的射线外,还有波长更长的射线,且波长改变量与散射角有关。经典电磁理论无法解释此现象,而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则提供了合理解释。根据光子理论,康普顿效应是光子和电子作弹性碰撞的结果,碰撞过程中光子和电子交换能量,导致散射光波长变化。此实验有力支持了光量子假设,并证实了光子具有动量以及微观世界中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成立。康普顿因此获得了192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此外,吴有训等科学家在研究康普顿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