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公开课教案
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2课时)● 教学目标 ①掌握词类活用的基本形式,理清各类词性之间的临时替补关系。
②通过对比梳理,题型辨析的方式把握各词类活用的原则及出现特征,掌握判断不同词性的方式。
● 教学重难点①扎实掌握句子中的各部分语法功能成分(主谓宾、定状补),能够独立自主判断词性。
②区分文言文中不同实词的词性,根据“缺哪补哪儿”原则判断词类活用。
● 教学过程一、构建框架引导学生整理、构建词类活用的整体思维导图,明确存在活用的词类及转换关系。
文言文学习资料梳理二、分类梳理1.名词作状语遵循由局部到整体,表象到本质的方式循序渐进梳理名词作状语时词性活用的规律。
由分类列举到归纳总结。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表比喻),翻译时译为“像……一样”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席”、“包”、“囊”分别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面”做动词“刺”的状语,表示“刺”的方式:当面③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1、表示频率(每---)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每年、每月)2、表示渐进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一天天)④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处所):名词“廷”作“叱”的状语,表示“斥”的地点:在朝廷⑤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提问:出现名作状时句式有何特点?请总结规律。
规律一:谓语(动词)前出现不止一个名词,同时紧贴谓语的名词不为主语或宾语,此时该名词必活用为状语。
2.名词用作动词名词在句子中常充当主语、宾语;它前边可以附加数量词、指示代词和形容词。
但是,它不能带宾语、补语,不受能愿动词或副词的修饰。
如果一个名词不具备自己的语法特点,反而具备了动词的那些语法特点,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
规律一:名词前面有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或有“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修饰,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词类活用优秀教学案

词类活用教学案概念阐述在古代汉语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
是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
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
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项脊轩志》中的“乳二世”的乳也是这样。
如果谓语是不及物动词的话则不能带宾语。
主语和宾语主要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谓语主要由动词充当,定语主要由形容词充当,状语主要由副词或介宾短语充当。
判别词类活用的最好方法是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分析。
在文言句子中,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分析就是看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
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现代汉语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要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
1、名词(1)名词活用为动词(2)名词活用为状语(3) 名词的使动/意动用法2、动词(1)动词活用为名词(2)使动用法/为动用法3、形容词(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3)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4、数词(1)数词活用为动词(2)数词活用为形容词(3)数词活用为名词(4)数词的意动用法词类活用的规律方法探究1、名词活用为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劝学》)(2)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3)沛公欲王关中。
(王:为王、称王)(《鸿门宴》)(4)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鸿门宴》)(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词类活用教案优质课

文言词类活用教案和平中学梁老师教学目标:1、以现代汉语中和日常口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以高考真题为例,了解考纲要求,培养高考意识。
3、以名词活用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的基本类型和一般规律。
4、要求学生找出文言句子中活用的文言词,并流畅翻译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1、分辨文言词类活用现象,并流畅翻译。
2、培养学生热爱学习文言的情感。
方法:识记积累,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PPT课件、词类活用练习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什么是词类活用呢?我们知道不同词类有不同的语法功能,比如名词,它一般充当主语或者宾语,而不能做动词谓语。
苹果,可以说,苹果掉了,我吃苹果,但不能说,我苹果。
当某些词类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比如:非能水也?这个水就是做谓语动词,游水。
这虽然是一种古老的语言现象,但它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可以说,今天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这不仅体现在现代汉语中,在日常口语中也依然保持着它鲜活的生命力。
二、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和日常口语中的体现,及其意义。
1、现代汉语中的典型例子a.老栓,就是运气了你。
(鲁迅《药》)名词—动词b.他家里有吃有穿,生活并不太差。
动词—名词c.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
(歌曲《发如雪》)形容词—动词d.你是我唯一想要的了解。
(歌曲《七里香》)动词—名词2、日常口语中的典型例子高富帅、白富美、牛人、狗伟(梁朝伟小名)3、词类活用的意义词类活用可以使语言变得更为简洁,也可以使语言变得更富有音律之美。
我想,这就是它的意义,也是它能延续至今而活力不减的重要原因。
三、文言词类活用在古诗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1、文言词类活用现象不仅经常出现在文言阅读中,也经常出现在古典诗歌中。
a.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形容词活用为动词b.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虞美人》名词作动词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名词作状语d.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词类活用教案

词类活用教案教案标题:词类活用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使用不同词类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2. 学生能够通过活动和练习,熟练掌握不同词类的活用规则和用法。
3. 学生能够在书面和口语表达中准确运用所学的词类知识。
教学资源:1.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2. 教材或其他练习材料3. 单词卡片或图片(可选)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词类的概念,例如名词表示人、事物或概念,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等。
2. 准备一些单词卡片或图片,让学生分辨并分类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3.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词类的特点和用法,例如名词可用于主语、宾语或补语,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等。
活动一:词类分类游戏1. 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一些词语卡片或图片。
2. 要求学生根据词语的特点和用法,将卡片或图片分类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3. 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分类任务,并展示他们的结果。
4. 教师可以提供反馈和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分类。
活动二:词类填空练习1. 教师给学生分发一些填空练习,要求学生根据句子的语境和要求,填入适当的词类。
2. 学生可以个别或小组完成练习,然后互相检查答案。
3.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呈现正确答案,与学生讨论并解释每个词的用法和活用规则。
活动三:词类创意写作1. 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主题或情境,写一篇短文或故事。
2. 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词类知识,合理运用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使文章更加丰富和生动。
3. 学生可以互相交换短文,并进行评价和改进。
总结与评估: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所学的词类知识和活用规则。
2.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一些相关问题,以评估他们的理解程度。
3. 教师可以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他们的词类掌握能力。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使用词类知识,设计一个词类游戏或小测验,与同学分享。
2. 学生可以选择一篇文章,标出其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并解释其用法和作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主要针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文言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类的活用规律,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类的活用现象。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读文言文文本。
3. 提升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和传统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
2. 教学难点:具体语境中词类活用的判断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言文文本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问解答。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基本概念。
2. 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3. 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等。
4. 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
5. 副词的活用:副词作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等。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文言文词类活用。
2. 讲解词类活用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明确词类活用的定义和作用。
3. 分析具体词类的活用现象:分别对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的活用进行讲解和分析。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文言文文本,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词类活用的类型。
5.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提问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八、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词类活用的知识。
3. 选取一篇文言文文本,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解答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天津市蓟县燕山中学教案词类活用

天津市蓟县燕山中学教案——词类活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汉语中的常见词类及其活用方式。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词类活用进行句子构建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汉语语言特点的认识,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词类活用的概念及意义。
2.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活用方式及示例。
3. 词类活用在句子中的应用和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词类活用的概念、活用方式及应用。
2. 难点:词类活用在实际句子中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活用方式及示例。
2. 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词类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活用方式及示例,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句子构建,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运用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词类活用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其对词类活用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一个小测验,测试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了解其对词类活用的兴趣和主动性。
七、教学资源:1. 教案、PPT、练习题。
2. 教材或相关参考书籍。
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词类活用的概念和意义。
2. 第2周:讲解动词的活用方式及其应用。
3. 第3周:讲解形容词的活用方式及其应用。
4. 第4周:讲解名词的活用方式及其应用。
5. 第5周:进行词类活用的练习和讨论。
6. 第6周:进行教学评价,总结课程内容。
九、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2. 教学方法和进度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3. 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十、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
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王

一、《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王》第一章:名词活用1.1 教学目标:(1)了解名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活用方式;(2)掌握名词活用的规则和特点;(3)能够正确运用名词活用进行句子构建。
1.2 教学内容:(1)名词活用的概念和分类;(2)名词活用的规则和特点;(3)名词活用实例分析。
1.3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举例介绍名词活用的概念;(2)讲解:讲解名词活用的分类、规则和特点;(3)练习:分析实例,让学生掌握名词活用的方法;(4)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名词活用的理解。
1.4 课后作业:(1)整理本节课所学的名词活用规则和特点;(2)运用名词活用方式,构建五个句子。
二、《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王》第二章:动词活用2.1 教学目标:(1)了解动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活用方式;(2)掌握动词活用的规则和特点;(3)能够正确运用动词活用进行句子构建。
2.2 教学内容:(1)动词活用的概念和分类;(2)动词活用的规则和特点;(3)动词活用实例分析。
2.3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举例介绍动词活用的概念;(2)讲解:讲解动词活用的分类、规则和特点;(3)练习:分析实例,让学生掌握动词活用的方法;(4)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动词活用的理解。
2.4 课后作业:(1)整理本节课所学的动词活用规则和特点;(2)运用动词活用方式,构建五个句子。
三、《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王》第三章:形容词活用3.1 教学目标:(1)了解形容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活用方式;(2)掌握形容词活用的规则和特点;(3)能够正确运用形容词活用进行句子构建。
3.2 教学内容:(1)形容词活用的概念和分类;(2)形容词活用的规则和特点;(3)形容词活用实例分析。
3.3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举例介绍形容词活用的概念;(2)讲解:讲解形容词活用的分类、规则和特点;(3)练习:分析实例,让学生掌握形容词活用的方法;(4)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形容词活用的理解。
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之词类活用公开课课件

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之词类活用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复习高中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是指文言文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一类语法现象。
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具体实例来复习名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词类活用的概念,能够识别和运用名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现象。
2. 提高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增强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对词类活用的复习,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名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现象。
难点:如何在具体语境中准确判断和运用词类活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篇文言文,让学生尝试阅读并找出其中的生僻字和难以理解的地方。
2. 讲解:对生僻字和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 实例分析:分别给出名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活用特点。
4. 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教材中的相关实例,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讲解。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所学,分析课后练习的文言文,找出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词类活用的概念2. 名词活用实例3. 形容词活用实例4. 数词活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分析教材中的相关文言文,找出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2. 举例说明名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1. 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拓展延伸:1. 让学生收集更多的文言文实例,进行词类活用的分析。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分析和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在教学内容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具体的教材章节和详细内容。
本节课的教材章节为高中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详细内容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实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教案
授课课题: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
授课班级:16综计1
授课地点:16综计1班教室
授课时间:2015年12月18日上午第三节
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词类活用的概念。
2、了解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3、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类型及基本规律,提高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例句所属的名词活用正确归类,分析总结出名词活用的常见规律,
并加以概括。
教学难点:区分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不同点。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也有一定的分工。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比较常见的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用如动词或名词,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有关知识。
二、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二、词类活用的规律:先举例,从例子中找出共通点,总结出规律。
引导学生由概念走
向课文内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
1、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
例句: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劝学》)
2、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能愿动词(能、欲、愿、足、可)+名词
例句: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2、驴不胜怒,蹄之。
(蹄:用蹄子踢)(《黔之驴》)
3、沛公军霸上。
(军:驻扎,带补语“霸上”)《鸿门宴》
4、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鸿门宴》
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短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名词、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名词+代词
名词+介词结构
名词+名词
例句:1、范曾数目项王。
《鸿门宴》(目:使眼色)
2、恐托付不效。
《出师表》(名词“效”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讲)
规律三: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副词(不、弗、数、皆、已、未)+名词
例句:1、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句中“罾”(原意为“渔网”)与其前面的“所”构成所字结构,在这里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用网捕”。
——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
规律四:所字结构“所”后面的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句:1、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臣:使……为臣)《韩信拜将》
2、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老师)(《师说》)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以……为宾客)(《伤仲永》)
4、友风而子雨。
(“友风”以凤为友;“子雨”以雨为子)(《荀子.赋》)
规律五: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名+宾=使+宾+为+名(使…….)
名+宾=以+宾+为+名(以……为……”“认为……是……”“把……当作……”)
2、名词活用为状语
例如: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劝学》)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南:向南,西:向西)(《过秦论》)
3、大江东去。
(东:向东)(《念奴娇•赤壁怀古》)
规律一: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
上介词“向”“到”或者“对”一类介词。
例如:1、荆轲“箕踞而坐”
2、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
3、土崩瓦解。
比喻某事物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彻底崩溃了。
4、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
规律二: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的时候,需要在那个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例如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船:用船)(《黔之驴》)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愚公移山》)
3、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船:乘船)(《石钟山记》)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目:亲眼,耳:亲耳)(《石钟山记》
规律三: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
在翻译时,要在活用的那个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
例如1、日削月割。
(《六国论》)中的“日”“月(译为“一天天”、“一月月”),
2、族庖月更刀。
(《庖丁解牛》)”中的“月”(译为“每月”)等。
3、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中的“日”(译为“一天比一天”),
规律四:名词活用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
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那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
比……”等。
例如1、卒廷见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廷:在朝廷上)
2、草行露宿。
《〈指南录〉后序》(在草地上行,在露天里宿)
3、沛公已去,间至军矣。
《鸿门宴》(间:从小路)
规律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那活用的名词的特点是均为处所名词,翻译时加上介词“在”或者“从”。
例如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兄:像兄长一样对待他)
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膑列传》)(客:像对待客人一样)
规律六:表示对人的态度。
翻译时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对待……一样”。
三、课堂小结:名词活用歌
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
不能带兵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
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
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三、课堂练习
引导学生由概念走向课文内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
指出下列各句中名词活用的词语,解释其意思,并说明属于何种活用方式。
(1)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
答: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答:
(3)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
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答: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阿房宫赋》)
答:
(6)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答:
(7)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答:
(8)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尚书·禹贡》)
答:
(9)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赤壁赋》) 答:
(10)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说》)
答:
(11)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本纪》) 答:
(12)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