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的理论流派与发展趋向

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的理论流派与发展趋向
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的理论流派与发展趋向

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的理论流派与发展趋向

刘军、强晓云

【内容提要】在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界,传统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基本理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在俄罗斯的强势登场。俄罗斯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仍然是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此外还存在众多的非主流的理论流派,如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地缘政治学派等。当前,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界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这就是多元化、西方化、孤立化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理论流派;发展趋向

【作者简介】刘军, 1970年生,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强晓云, 1972年生,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所博士。(上海邮编: 200062)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550(2005)11-0022-07

冷战结束后,随着俄罗斯社会的急剧转型,在理论界尤其是在国际关系理论界,俄罗斯同样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传统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基本理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在俄罗斯的强势登场。本文主要分析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发展趋向。

一从苏联到俄罗斯:国际关系研究的沿革

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的发展除了受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影响外,苏联时期国际关系学的发展也为它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二战前后,随

着苏联不断卷入国际事务领域并成为两极对抗中的一极,苏联对外政策研究领域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界就区分了苏联国际研究领域不同的思想流派:马克思主义、大俄罗斯帝国主义、官僚专政、拜占庭传统、国家防御、欧亚主义、对海洋的渴望和国家性格等。[1]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时期的国际关系学大量批判吸收西方的理论,采用各种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成果,运用多学科方法来探索现代国际关系发展的规律、机制与发展趋势,并以此为苏联对外政治活动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苏联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国际关系理论的心理学研究、社会学研究与地缘政治研究等。[2]

如果说苏联时期国际关系研究是在传统的地缘政治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下,以追求超级大国地位并推动世界革命为目标,那么冷战结束后的俄罗斯则出现了从帝国到民族国家、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向西方市场经济及民主政治的转变,这也是俄罗斯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总体背景。在这一背景下,俄罗斯国际关系研究关注俄罗斯的国家定位、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俄罗斯与世界体系的关系、俄罗斯外交政策决策等。

从苏联时期到当代俄罗斯的国际关系研究,从方法论以及理论渊源来看,学科的传承性并没有完全消失,如今日俄罗斯新马克思主义研究、地缘政治研究以及欧亚主义研究都具有这样一种学科上的延续性。但是这样一种学科上的延续性毕竟影响较小。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学发展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其基本概念、话语系统、理论流派完全倾向于西方国际关系学的体系。对于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俄罗斯学术界存在不同的分类标准。比较常见的一种是将俄罗斯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分为自由主义、现实主义、欧亚主义以及新马克思主义流派,[3]另一种是分为自由主义、现实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此外还包括一系列焦点性的问题领域,如全球化、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地缘政治学

等。[4]但如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是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一样,俄罗斯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也是如此。

二俄罗斯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及其争论

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主义流派主要以俄罗斯科学院美国与加拿大研究所的T.A.沙科列伊娜以及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的A.D.博格多罗夫为代表。[5]其他现实主义学者还包括霍卢斯塔耶夫、阿尔巴多夫、可克申、契什科夫、维诺格拉多夫等。[6]从其主要的理论观点来看,俄罗斯现实主义者认为,必须要以实际的利益来定义俄在欧亚大陆上的外交政策,强调要抵制内外威胁,保障国家安全。目前对俄罗斯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是深层次的内部危机。因此,俄罗斯首先要完成国内改革,积累必要的资源来修复内外的不稳定。从外部看,要有选择地发展同外部国家的关系:近国外—前苏联国家—东欧、中东、远东—西方。当前俄罗斯现实主义者研究的问题主要涉及世界结构、极以及俄罗斯战略和对外政策问题,其中争论的焦点问题是:第一,正在出现的世界秩序其特点是什么?第二,俄罗斯应采取的对外战略是什么?[7]

围绕上述问题的研究,俄罗斯现实主义者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历史体系方法、结构主义方法、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方法、政治哲学与社会学方法、政治心理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等。[8]

与现实主义相比,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自由主义提倡用多边国际体制保证国际体系的稳定,强调采取西方政治经济体制来改造俄罗斯社会,从而使俄罗斯回归“人类文明发展的康庄大道”。俄罗斯自由主义的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自由主义内部也有相当大的分歧与区别,主要表现为三大流派:现代化流派、制度主义者流派、国家民主派。现代主义者(如盖达尔、科济列夫)强调俄罗斯要接受西方文明价值观,成为西方一部分,认为苏联的解体是积极的,有利于俄罗斯。

制度主义者强调要成为当代国际组织的成员,但对现有的国际制度持批评态度,否认苏联解体是积极的,强调要加强与独联体以及前苏联国家的一体化。国家民主派则强调俄罗斯发展道路的独特性以及在世界政治中本土文化的重要性。[9]但是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对自由主义进行划分,将自由主义划分为“软弱的自由主义”、“本土特色的自由主义”以及“现实主义的自由主义”。如俄罗斯政治学家马西亚·A.维格尔认为,自由主义作为俄罗斯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组织原则具有较大的软弱性,最终无法赢得民众。同时,维格尔认为还存在着一种俄罗斯特色的自由主义,那就是浅浅地植根于12世纪以来俄罗斯哲学与公共生活中的一系列自由主义原则和制度。[10]俄罗斯政治学家安德兰尼克·米格兰尼亚强调从政治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讨论自由主义,俄罗斯经济学家莫夫谢香则从经济的角度对俄罗斯自由主义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行全面的剖析。[11] 俄罗斯学术界还将自由主义划分为万能主义、理想主义与国际主义。以特列宁为代表的万能主义认为,美国在当今世界的领袖地位是国际关系进一步向民主化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因此,同美国保持良好的双边关系有利于俄罗斯实现民主政治。[12]以阿达米申为代表的理想主义则主张建立世界政府,认为只有通过建立“绝大多数国家支持的新的国际行为准则”,才可以彻底根除这些“人类社会的结构性危机”。[13]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的结构,完善安理会职能,重建国际政治管理体系。在保留联合国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建立国家联盟以便应对新的威胁,而美国应该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14]以大卫多夫为代表的国际主义则主张提高国际法和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在全球化的今天,单凭一国的力量已经难以应付新的挑战,因此必须完善国际法体系,充分利用国际组织来协调各种冲突和矛盾。[15] 俄罗斯的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存在相当大的争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独联体的一体化与欧洲安全。自由主义者认为,俄罗斯真正的两难不是独联体的一体化与非一体化,而是完成民主与市场的改革。俄罗斯在欧洲的主要安全利益是加强多边机制,避免出现权力政治回归的情况。北约是欧洲安全的保证,北约东扩并不是什么重大的威胁,是防御性的而非进攻性的。但是现实主义者强烈反对北约东扩,强调优先发展与独联体的一体化与“近国外”国家的关系。

第二,关于世界秩序问题。现实主义者认为国际秩序是当前国际关系的一种体系,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国际体系的结构与现存的制度性规范和机制决定了它的原则、特点及内容。而结构是通过极或者权力分配来定义的。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世界秩序是指已经建立起来的体系,而自由主义者则把重点放在提高或调整世界秩序的方法上。另一个重要的区别是,自由主义者认为世界秩序中的行为体是多元的,而现实主义者认为国际秩序是国际的或者国家间的关系。

第三,关于国家利益与主权问题。自由主义者认为全球化以及全球市民社会的出现可以使国家利益次之,这样可保护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俄罗斯应该减弱主权,进行跨国合作,与国际组织合作。但是现实主义者却持完全相反的观点。此外,在外交政策方向问题上,自由主义者认为,俄罗斯应该放弃大国幻想,承认目前状况,向西方靠拢,否则就会处于边缘化;但是现实主义者认为仅仅同西方合作对俄罗斯是不利的。[16]

综上所述,俄罗斯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同西方一样也是在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开展论战。但是俄罗斯学术界的另一种观点认为,简单地依照西方的习惯将俄罗斯的国际关系理论分为自由主义、现实主义等流派并不能完全反映俄罗斯国际关系研究的现状,应当从俄罗斯国际关系学者的分析方法及他们的出身来区

分国际关系理论的流派。根据这一标准,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可以分为政治社会学派和历史政治学派。[17]

政治社会学派主要由莫斯科大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哲学专业出身的学者组成。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秋林、梅里威利、茨冈科夫、谢尔古宁等。他们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当代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强调应当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在通盘考虑当今世界政治特点的基础上来制定俄罗斯的对外政策。政治社会学派的观点注重实用性,与人们熟悉的现实主义理论有些相近,同时或多或少地带有新欧亚主义的色彩。历史政治学派则主要由地方院校历史系出身的学者组成。该流派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等研究国际关系的科研机构中占有主导地位。他们主张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各种国际政治现象。该学派的支持者认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民主制度必将代替专制制度。可以看出,历史政治学派的理论带有西方的自由主义特色。此外,由于历史政治学派在俄罗斯已经存在了半个世纪之久,因而其国际关系理论还具有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思想。[18]

三俄罗斯非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

除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外,俄罗斯还存在众多非主流的理论流派,如全球化、欧亚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地缘政治学派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理论界对全球化的研究非常兴盛。由于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俄罗斯社会对全球化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俄罗斯的全球主义者认为,全球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日益激化的国家间竞争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跨国公司、非政府性国际组织、全球经济组织(例如八国集团、世界

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保留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国家主权将会逐渐缩小直至消失。[19]

俄罗斯激进改革的力量派别对全球化钟爱有加。激进主义者鲍里斯·卡格里兹基认为,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自然过程,我们无法避免不加入。[20]同样,瓦列里·伊万诺维奇·科瓦列夫也认为,从世界总体上看,虽然全球化会产生某种矛盾,但它占据优势而且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抗拒的趋势。忽略它、反对它或对它不加以充分了解,就意味着把自己从历史中排除。[21]

但是俄罗斯社会反全球化的现象也是非常明显的。有的学者认为,全球化使南北矛盾进一步加深,必须从全方位反对全球化的改革。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界还曾举行关于讨论全球化问题的圆桌会议,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全球化激发了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对立性,对现有的国际安全体系是严重的挑战。全球化还引发了世界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国际恐怖主义。[22]从社会舆论看,俄罗斯学者认为俄罗斯社会对于全球化这一现象还没有很强的接受与适应能力。[23] 叶卡捷琳堡人文大学经济系主任C.米采克对于全球化的观点代表着一种中间路线。他认为,全球化尽管引发种种问题,但从整体上讲对俄罗斯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全球化反对者的许多论据是臆造出来的。[24]瓦季姆·科日诺夫的观点也有代表性。他认为俄罗斯既要看到全球化的积极影响,又要防止其威胁。[25]从这一角度出发,俄罗斯学者对全球化的研究主要关注全球化进程中的平等问题,重点研究全球化的平等标准及其在民主治理、利用世界体系的方法、文明分析中的应用等。[26]

除全球化外,另一个重要的流派是欧亚主义。欧亚主义是苏联解体之后在俄罗斯思想界与政界首先复兴的一股政治思潮。这一政治思潮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独联体各国的势力衰落与艰难转型为背景,以恢复俄罗斯在当今全球格局中的

大国地位为宗旨,努力探索本土传统及地缘空间特征影响下的富有俄国特色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尽其所能将这一思潮转化为现实的发展战略与施政原则,从而形成为影响当今国际政治发展,特别是通过俄罗斯独特的政治、经济复苏与发展对今后若干年国际格局走向产生重要影响的一股政治思潮。

就欧亚主义的思想起源而言,主要的思想来源是哲学神学家弗拉洛夫斯基、语言文化学家特鲁别茨基、地理政治学家萨维斯基、音乐家和评论家苏符钦斯基等。1921年由萨维茨基、苏符钦斯基、特鲁别茨科伊、弗拉洛夫斯基四人合著的《走向东方:预言与现实——欧亚主义者的主张》论文集在索非亚出版,标志着欧亚主义的诞生。早期的欧亚主义者主张要“通过国家来组织现代社会生活”,自认为是国家主义者。甚至一些早期的欧亚主义者还把自己与布尔什维克的政治主张相联系,并且自称是“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者”。早期欧亚主义者们也竭力主张在经济上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控制与干预,反对资本主义对俄罗斯传统经济生活的破坏(比如农村公社)。同时,欧亚主义者们也不绝对地反对国有企业与私人资本同时并存,而是认为这两者之间应该互相补充、互相影响。

苏联解体前后,沉寂了70年的欧亚主义终于重新成为俄罗斯以及独联体各国学界、政界的时新话题。20世纪20年代的欧亚主义者的作品被重新出版并广为流传,早期欧亚主义者的思想成为当今研究者们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苏联正统意识形态已失却其主流影响的同时,欧亚主义正迅速成为当今俄罗斯与独联体其他国家政治文化、甚至准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正在对其内部与外部行为产生直接与深刻的影响。主要的代表人物有М.季塔连科、Н.纳托夫、K.索罗金、C.罗戈夫、K.科洛索夫和H.米诺侬科等。[27]

20世纪90年代重新出现的欧亚主义思潮,与20年代早期欧亚主义者的思想已经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当代欧亚主义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由于解体后的

俄罗斯确定优先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因此,独联体国家一体化问题成为当代欧亚主义者首先思考与研究的对象。其次,当代欧亚主义已经不只是俄罗斯一国学者、一国政治家所关心的问题,而是成为欧亚各国学者共同关注的对象。欧亚主义所提倡的已经不只是个别国家的努力,而是成为世纪交替时期一些国家政治家的实践的反映。欧亚主义所提倡的建立结合本国特点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也已经越来越受到独联体范围内各国的重视。

20世纪90年代欧亚主义的重新崛起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它是以一系列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为前提的。20世纪末,围绕苏联解体问题而展开的国际政治思潮的较量与斗争,给当代欧亚主义者留下了许多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1992年之后,俄罗斯经济、政治的变局既是欧亚主义崛起的触媒,同时,也造就了欧亚主义的物质载体。90年代以来俄罗斯居民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心理取向的变迁,成为欧亚主义生长的胚基。而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工业国家对俄罗斯的挤压和挑战,则迅速为欧亚主义的崛起催生,这就是欧亚主义在90年代重新崛起的背景与环境。[28]

俄罗斯地缘政治学派在冷战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地缘政治学家A.杜金从权力政治的角度出发,提出“地缘政治学就是有关权力的世界观,是一门关于权力和以权力为目的的科学”。[29]索罗金则以全球政治为视角,认为“地缘政治学既是研究世界政治自身发展的一门基础科学,同时又是对国家及国家集团在国际舞台从事重要活动提供建议的应用科学”。[30]Э.帕兹特涅雅科夫从地缘政治学与政治地理学的区别出发,指出“政治地理学是以空间为视角来研究国家,局限于对国家的静态描述;相反地缘政治学却是以国家为视角来研究空间,着重从动态来理解空间”。[31]

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秋林认为,由于注重地缘政治在俄罗斯对外关系中的重要性,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才被称之为“新现实主义”。[32]但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学派还未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理论流派。目前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都金、米罗尼克、卡基耶夫、普列沙科夫和科洛索夫等。[33]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派别把“地缘政治”定义为一种描述政治(世界政治)与控制空间的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思想体系。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学派内部分为两派,即传统派地缘政治与修正派地缘政治。传统的地缘政治认为俄罗斯地缘政治发展有长期的历史,包括早期的第三罗马观念、蒙古统治阶段以及苏联时期的地缘政治等。苏联解体后修正派地缘政治研究开始兴起,它认为俄罗斯地缘政治不应以俄罗斯为中心,应把焦点置于俄在欧亚大陆中的作用与位置,否则就会形成一种错觉:俄罗斯是全球稳定的关键,是世界政治中的地理中心。[34]

与全球化及欧亚主义思潮相比,俄罗斯国际关系学其他流派的发展显得相对薄弱。例如俄罗斯的新马克思主义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以久加诺夫为首的传统派,一派是以戈尔巴乔夫基金会为首的社会民主派。传统派强调国家利益占主导地位,俄罗斯主要的国家利益在于保证领土以及民族精神的完整,反对北约,俄罗斯要优先同独联体及近国外发展关系,主张恢复苏联,同传统同盟国家(如伊拉克、利比亚、古巴、朝鲜)恢复关系。戈尔巴乔夫基金会以及《自由思想》杂志是俄罗斯社会民主派的重要阵地。这一派别认为国家利益是任何国家最优先的目标,即国家最基本的需求:生存、安全、进步和发展。国际行为体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益,还要考虑别人的利益甚至普遍性的利益。全球市民社会是取代国家利益来创造全人类的价值观的惟一方法。世界是从一极向多极结构运动的,未来的世界是在两种相互矛盾的过程——一体化与分散化的相互运动中诞生的。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则反对“国家利益”的概念,视之为一种“保守的乌托邦”,仅仅是一种狭隘利益的掩饰。在现实中,国家利益既不是一个国家,又不是一个民

族利益的反映,而是统治精英利益的反映。[35]此外,在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中还存在着民族冲突论流派。这一流派的理论在解释俄罗斯现存的民族矛盾、车臣恐怖主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36]

严格说来,俄罗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IPE)作为一种学术范畴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学界开始对这一问题加以关注,如有的学者在权威的《莫斯科大学学报》上载文介绍三大理论流派: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重商主义(现实主义)。[37]这一领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S. L.特科申科、登金、科彻特夫和马佛西西扬等。

[38]当前俄罗斯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主要争论在于,是倡导国家融入世界经济,还是要求经济的相对自治。同时也相应地形成了两大派别:一是自由制度主义的IPE,二是统制主义(dirigist)派别的IPE。前者倡导制度性环境的发展、改革的持续性、减少非市场因素、预算平衡并提高效率;后者则认为要有利于工业发展,必须在出口环节征收特殊税收,并进行资源的集中再分配,强调发挥国家的作用。[39]

四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向

俄罗斯国际关系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反映了俄罗斯作为一个后苏联国家正在经历转型的特征,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社会转型的现实密不可分。

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实践在20世纪90年代几乎同步推进。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实践为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背景,提出了在理论上必须做出回答的诸多问题。同时,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发展也反映了俄罗斯社会转型的艰难复杂以及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尤其是,国际关系主流理论之间的争论鲜明地反映了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西方化与本土化、自由派与欧亚派之间种种复杂的矛盾。因此,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是理解俄罗斯社会转型的一个入口。

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是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实践所催生的产物,即,俄罗斯社会转型为理论发展提出了众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无疑,在俄罗斯社会转型初期,伴随着俄罗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外交战略的全面转轨,以“休克疗法”、“华盛顿共识”以及“大西洋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是俄罗斯社会转型的理论支撑与路径选择,并以此为背景推动了俄罗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但是,俄罗斯十多年来的社会转型尤其是转型初期剧烈的社会动荡、经济大衰退明确宣告,仅仅依靠新自由主义理论还难以完成社会转型的预期目标,同时对于“休克疗法”与“华盛顿共识”的盲目迷信也开始出现反思。在这一过程中,俄罗斯社会转型出现了从“休克疗法”到“渐进疗法”的转变,出现了超越新自由主义并期盼新的转型理论的吁求。因此,强调国家干预、制度建设、以国内改革为主、优先发展与独联体及欧洲国家关系的呼声不断高涨。在此背景下,出现了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论,出现了传统的欧亚主义的复归。此外,众多的非主流理论(如地缘政治学、新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等)也不断得以发展。此外,在俄罗斯社会转型的背景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转型学”开始取代“苏联学”,成为对俄罗斯以及独联体、中东欧地区进行研究的区域主义流派。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对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最早起源于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以及俄罗斯外交部下属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前者是在自由派N. N.伊诺杰米采夫的领导下,后者是在M.A.霍卢斯塔列夫和A. A.佐洛宾的领导之下。但从整体而言,俄罗斯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的基础还十分薄弱,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一方面,这是由于新俄罗斯学者系统研究当代国际关系的时间还不长,该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而还不能充分地表现出某一派理论的系统衍变;另一方面,当今俄罗斯研究领域的自由化倾向更加深了理论研究系

统化的难度。[40]但是,俄罗斯学者认为当前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界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这就是多元化、西方化、孤立化的发展道路。[41]

随着传统理论的崩溃,俄罗斯国际关系的研究出现了多元化的特征,这使俄罗斯的意识形态和各种理论处在一个相互竞争的状态之中。如1991年8月到1992年底,大西洋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主张西方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主要方向以及发展市场经济、加入西方民主国家体制。20世纪90年代中期,欧亚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强调俄罗斯从来不是欧洲的一部分,因此,俄罗斯应该选择一个在西方与东方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并成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桥梁。[42]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俄欧战略伙伴关系以及俄罗斯与北约之间合作协调新关系的出现,俄罗斯回归欧洲、着重发展与西方的关系又占据上风。但是,在这一背景下,俄罗斯传统的双头鹰外交以及传统的、集中式的权威主义仍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此外,由于意识形态及理论真空状态,当前的俄罗斯国际关系又出现了两个重要的特点:西方化与孤立化。西方化意味着对西方主流理论概念及知识模型的依赖,而孤立主义则是一种隐形的、代表着对西方过多的实证主义的一种反映。西方化有利于俄罗斯的国际关系研究与西方的社会科学研究相一致,而孤立主义则剥夺俄罗斯国际关系向外国文化及社会科学学习的机会。[43] 总之,当前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界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国际关系研究经历了一场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占主要地位到多范式的迅速而剧烈的转换。尽管如此,在经历了早期的多元化争论后,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界仍然形成了一些共识,这些共识包括:国家利益优先、积极的外交政策、国内改革和安全保护等。在俄罗斯不同的理论流派中,尽管现实主义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俄罗斯未来国际关系的发展不会是“独奏曲”而将是多重音调的发展趋势。[44]而且,随着俄罗斯

社会转型的渐趋稳定,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也将步入一个规范而有序的发展轨道。

[责任编辑:主父笑飞]

注释:

[1]ChristerPursiainen,Russian Foreign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heory,UnitedKingdom: Ashgate PublishingLimited, 2000, p. 39.

[2]倪世雄、冯绍雷、金应忠:《世纪风云的产儿——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第84~154页。

[3]П.Цыганков,“Либерализмвроссийскойтеории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отношений,”КОСМОПОЛИС,зима2003 /2004гг.,с. 153.

[4]Andri P. Tsygankov and PavelA. Tsygankov,“New Directions in Russ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Pluralization, Westernization, and Isolationism,”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Vo.l 37, No. 1,March 2004, pp. 1-18.

[5]T.A. Shakleyina,Rossia ISoedinennye ShtatyAmerikiVnovom mirovom poryadke,Moskva: Institut Soedinennykh Shtatov Ameriki I kanady,2002;

A.D. Bogaturov,“Etap za globalnym,”in A. D. Bogaturov, ed.,Liberalny natsionalizm vo vneshneipolitikeRossii,Moskva: InstitutSSHA I kanady,1994.

[6]A. G. Arbatov,“Interesy Rossiyi v SNG,”Mezhdounarodnaya zhizn,N. 9, 1994;E.Kochetov,Geoekonomika IStrategiya Rossiyi,Moskva:MGIMO,1997.

[7]TatyanaA. Shakleyina,“The Russian Realis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Relations,”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Studies,Vo.l 37,No. 1,March 2004, pp. 37-52.

[8]TatyanaA. Shakleyina,“The Russian Realis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Relations,”pp. 37-52.

[9]PavelA. Tsygankov and Andrei P. Tsygankov,“Dilemmas and Promises ofRussian Liberalism,”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Vo.l 37,No. 1,March 2004, pp. 53-70.

[10]Масия.А.Вигер,“СовременныйполитическийлиберализмРосси,”http: //wiapp.myetang. com /iapp/maoshoulong/maopaper03. htm.l

[11]“Прошлое,настоящееибудущеелиберализма,”Мироваяэкономикаи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отношений,№11, 2004,с. 121-125.

[12]Д.В.Тренин,“Третийвозраст:российско-америка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напороге21века,”Pro etContra,T. 5,№2, 2000, c. 30-31.

[13]А.Л.Адамишин,“Напутикмировомуправительству,”Россиявглобальнойполитике,№1, 2002,с. 16.

[14]А.Л.Адамишин,“Напутикмировомуправительству,”c.18.

[15]Ю.П.Давыдов,Нормапротивсилы:проблемамироуправления,Москва:Наука, 2002г.,с. 29-32.

[16]TatyanaA. Shakleyina,“The Russian Realis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Relations,”pp. 37-52.

[17]А.Богатуров,“Понятиемировойполитикивтеоретическомдискурсе,”КОСМОПОЛИС,весна2004,с. 101-103.

[18]А.Богатуров,“Понятиемировойполитикивтеоретическомдискурсе,”с. 101-103.

[19]М.М.Лебедева,Мироваяполитика,Москва:МГУ, 2001г.,с.37,

[20]БорисКаглицкий,Ситуацияиностраннойтеории,Москва:Наука, 2002.

[21]ВалерийКвалев,“Россияиглобализация,”Независимость,18августа2000г..

[22]Загладин,“Глобализация:вызовыструктуремиропорядка,”Мироаяэкономикаи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отношения,№9, 2002,с. 3-25.

[23]Лапкин,“ОбщественныемненияРоссииивызовГлобализация,”Мироваяэкономикаи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отношения,№10, 2002,с. 3-21.

[24]С.Мицек,“Россиянедолжнабоятьсяг

лобализации,”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вопросы,август2002г..

[25]ВадимКжнов,“РоссияⅩⅪв.иглобализация,”http: //ekgmetod ru/pub/inoe-2002-koghimv-prn htm.

[26]Mikhail Ilyin,“Studies ofGlobalization and Equity in Post-Soviet Russia,”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Vo.l 37, No. 1, March 2004, pp. 71-84.

[27]Marlene Laruelle,“The Two Faces ofContemporary Eurasianism: An ImperialVersion ofRussianNationalism,”NationalitiesPapers,Vo.l 32,No. 1, March 2004, pp. 115-136.

[28]冯绍雷:《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1992年以来的俄罗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29]А.Дугин,ОсновыГеополитики,Москва: Arktogeya, 1999 г.,с. 13.

[30]К.Сорокин,ГеополитикасовременностиигеостратегияРоссии,М.:Наука, 1996г.,с. 15.

[31]Э.Поздняков,Геополитика,Москва:МГУ, 1995г.,с. 41.

[32]И.Г.Тюлин,“Исследование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отношенийвРоссии,”ВнешняяполитикаибезопасностьвсовременнойРоссии,Том 3,с. 399-400.

[33]A. Dugin,Osnovy Geopolitiki,Moskva: Arktogeya, 1998;

E.Kochetov,Geoekonomika,Moskva: Vysshaya Shkola, 1999; John

O.Loughlin, Gearoid O. Tuathail and VladimirKolossov,“Russian Geopolitical Storylines and PublicOpinion in theWake of9-11: A CriticalGeopolitical Analysis and National Survey,”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Vo.l 37, No. 3, September2004.

[34]P.A. Tsygankov,Mezhdounarodnye otnoshniya,Moskva: Vysshaya Shkola, 1996.

[35]TatyanaA. Shakleyina,“The Russian Realis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Relations,”pp. 37-52.

[36]А.С.Панарин,Философияполитики,Москва:Наука,1995г.;М.М.Лебедева,Вампредстоятпереговоры,Москва:МГУ,1993г.;А.А.Гостев,Эволюциясознаниявразрешенииглобальныхконфликтов,Москва: MGIMO, 1993г..

[37]Дболов,НесколькосмысловидеиIPE,Москва:МГУ, 2001 г..

[38]Ye Kochetov,“Geoekonomika I vnrshneekonomicheskaya strategiya Rossiy,i”Mirovaya ekonomika Imezhdunarodnyye otnosheniya,No. 11,1994;

A. Dynkin,“Est’li u Rossiyi shans v global noi ekonomike?”Pro et Contra,No. 2, 2002, c. 42-67.

[39]Stanislav L. Tkachenko,“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inRussia,”Communistand Post Communist Studies,Vo.l 37, No.1,March 2004, pp. 111-120.

[40]П.Цыганков,“Либерализмвроссийскойтеории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отношений,”КОСМОПОЛИС,зима2003 /2004гг.,с. 155-157.

[41]AndriP. Tsygankov and PavelA. Tsygankov,“New Directions in Russ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Pluralization, Westernization, and Isolationism,”pp. 1-18.

[42]AlexanderA. Sergunin,“Discussions of InternationalRelations in Post-Communism Russia,”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Vo.l 37,No. 1, March 2004, pp. 19-36.

[43]AndriP. Tsygankov and PavelA. Tsygankov,“New Directions in Russ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Pluralization, Westernization, and Isolationism,”pp. 1-18.

[44]TatyanaA. Shakleyina,“The Russian Realis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Relations,”pp. 37-52.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11期

俄罗斯现在的政治经济情况

世界银行提供的报告中,有两份报告,极具震撼。第一份是世界银行专家在4月17日公布的关于俄罗斯经济状况的报告中指出,俄罗斯经济增长是符合穷人利益的经济增长。第二份是世界银行专家12月1日宣布的分析报告:在2001年至2003年间,中国经济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长,但13亿人口中最贫穷的10%人群实际收入却下降了2.4%。 第一份报告让人震撼,是让人们知道,有一种经济增长,叫“符合穷人利益的经济增长”。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开始于1999年。从1999年至2006年,年均增长速度约6%,经济总量增加了70%。然而,俄罗斯的工资和人均收支却增加了500%,扣除通胀后,人均收入实际的增长,超过了200%。8年间,俄罗斯的人均实际工资和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人均GDP的增长速度,高出2倍。 俄罗斯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分享了经济增长的成果。当下,俄罗斯人平均月工资10800卢布,约合人民币3650元。其中莫斯科人均工资最高,目前人均约2万卢布,折合人民币6700元;与中国接壤的远东地区最低,月均工资在9500至10000卢布(人民帀3200至3360元)之间。 实际工资增长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只是俄罗斯人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俄罗斯联邦和各联邦主体、地方政府,将三分之一的财政支出,用于教育、医疗、救济等社会领域的。从而建立和维持了一套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让退休、失业、儿童、学生等等弱势人群,也扎扎实实地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 随着经济增长,俄罗斯各地每一个季度都调整“人均最低生活标准”,也就是“贫困线”。最低生活标准每一季度由俄罗斯各联邦主体制定,用于评估居民生活水平以及作为制定补助金、补偿金及其它社保支付的款项。莫斯科今年第三季度,人均最低生活标准为月5124卢布(折人民帀每月1700元,北京市2006年7月1日起,基本生活费确定为每人每月448元,仅为莫斯科最低生活费标的26%),有劳动能力的居民最低生活标准为5795卢布,退休人员3533卢布,儿童是4381卢布。与中国东北接壤的滨海边疆区今年第二季度居民人均最低生活费标准定为月4362卢布(折人民帀每月1450元,与之接壤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现行居民最低生活费保障标准是1997年制订的,市区每人每月200元,阿城

语言学流派

二、语言学流派主要有哪些,要求掌握哪些内容? 现代语言学一百多年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分别是这三大时期的代表。网络课件介绍了八个流派,我们要求重点了解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包括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主义学派)、转换-生成语言学,因此我们主要围绕这三大学派简要介绍有关内容要求,也就是各个学派最基本的基本情况:各学派的贡献、地位、代表人物。更加详细的内容,同学们可以参考《语言学概论》网络课件?quot;望远镜·语言学流派"。 1.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格里姆(J·Grimm)和葆扑(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初期的比较语言学者已经认识到历史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共同原始母语是一种不再存在的的语言,到了中期施莱歇尔则开始具体"构拟"这种原始母语的形式,并用星号*来标示构拟的形式。他受到生物学物种分类的启发,为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设计了一种树形谱系图,使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 历史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历史语言学产生以前,语言学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言学,一般称之为语文学,还不是独立的学科,只是别的学科的附庸。语文学时期的学者,对语言的研究多是主观的规定和臆测,缺少客观的描述和检验,研究对象往往仅限于书面语,目的是校勘古书,解释传统经典中的微言大义,不准违背古人的说法,忽视语言本身的结构与发展,更不理解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社会功能。历史语言学建立了比较的方法,既注意语言古今的对比,又注意现代不同语言的对比,重视当代活的语言的研究,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考察语言的的历史来源和亲属关系,为语言建立了谱系,对各种语言作出了谱系分类。所以,历史比较语言学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是语言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结构语言学 语言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兴起于本世纪30年代的欧洲,基本理论源出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反对对语言现象进行孤立的分析,主张系统的研究。结构语言学的主要论点扼要地说有两个方面:第一,认为每中语言都有一套独特的关系结构;第二,每种语言的个别单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跟其它单位的区别、对立中存在的。其鼻祖索绪尔有一个著名的例子:语言结构类似于象棋,每个棋子都有一定的意义和动作范围,以若干个区别特征与其它单位对立,按一定的规则相互作用,离开了象棋的结构关系,这些单位不过是毫无意义的木块或石子。语言中的词或语素,都可比拟为这样的棋子。 结构主义强调不能孤立地从事物的个别性去认识它,而要同时从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从结构的分层符号系统的整体性去认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结构主义语言学后来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死胡同,过于追求抽象形式,而忽视语句的具体内容,显得比较片面。 结构语言学内部又分为三大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1)布拉格学派,又称"结构-功能学派"或"功能学派"。其先驱者是马泰修斯,成员主要有雅科布逊、特鲁贝茨柯伊、哈弗阿奈克等。1926年10月,由马泰修斯和雅克布逊等6人发起,建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该学会在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上第一次把音位学的观点公诸于世,引起很大反响。1929年出版了会刊《布拉格语言学会

国际关系学---理想主义的重要性

理想主义 (1)理想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强调建立国际组织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反对强权政治和均势外交。 (2)健全国际法和国际组织来确保世界和平。 (3)人本善,战争可以避免;主权国家之间的利益是和谐的,结束秘密外交,实现外交决策民主化;狭隘的极端的民族主义的均势体系不能确保平衡,以国际集体安全体系取代均势体系。 (4)强调民族自决 (1)强调民族自决的作用:在许多亚非国家,民族自决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反抗殖民主义和个人主义、实现民族解放、建立民族国家的口号。威尔逊的民族自决确实影响深远。民族自决从观念的世界普遍进入到现实的国际政治实践中,成为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原则。随着以民族自决为旗号的民族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诞生了一大批现代民族国家:在亚非地区,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相继掀起了两轮民族主义浪潮,先在这些获得民族解放的国家,正致力于发展本国的经济,越来越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已经成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2)国际组织的作用:能使所有或绝大多数的国家从各领域的合作中获得利益,在现在的国际社会中,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没有办法解决所有的问题的,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求的矛盾的解决是十分

困难的,又是甚至是不可能的,而通过国际组织则可以达到协调冲突、缓解矛盾、促进合作的目的。国际组织能够以国际化的协调,解决单个国家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在今天的社会中,存在着联合国、IMF 等国际组织,这些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地区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国际组织为动员世界舆论、伸张国际正义、关注人类共同利益提供了讲坛,国际社会中不仅存在着个人利益,更 多的是共同利益,国际组织在维护共同利益方面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 (2)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国际组织和国际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国际法的作用:国际法是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国际法强调主权一律平等,承认一个国家或政府在一块领土上行使事实上的或法律上的管辖权,保障国家安全,要求国家行使责任。国际法在镀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很好的衡量国际社会国家行为的杠杆,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联合国为首的国际组织很重视国际法的编纂,致力于用国际法规范行为体的行为,更好的维护世界和平。 (4)集体安全政策又称集体安全保障,指的是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

试论国际法发展的新趋势

?青年论坛? 试论国际法发展的新趋势 杨泽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法系副教授、法学博士430074) 内容摘要:国际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国际法发展的前提。冷战结束以来,随着国际社会结构的变化,国际法有了很多新发展。国际法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国际社会的组织化;国际法的全球化; 国际法研究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国际法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国际法的刑事化现象不断增多。 关键词:国际法国际社会新特点变化 随着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结构的变化,国际法也产生了许多新现象、新特点。值此世纪更替之际,对近期国际法的发展趋势作出适当的总结和评估,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纵观近年来国际法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概括以下几个新特点: 一、国际社会的组织化 首先,国际组织迅猛增长。据统计,目前各种影响较大的国际组织已达4000多个,其中政府间的重要组织早已超过500个。它们90%以上是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发展起来的。 其次,国际组织的活动范围包罗万象。在联合国广泛开展工作的同时,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专业组织在进行活动。上到外层空间,下至海床洋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在内的各个领域。从香蕉、咖啡、石油生产一直到国际贸易、关税、金融;从邮政、电信、民用航空一直到公海航行、环境保护、全球气候,从体育、音乐、知识产权一直到难民、精神病、国际战争,从河流、边界、麻醉品管理一直到核武器、核能和平利用、深海资源开发,无处不是国际组织活动的场所。人类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都成了国际组织工作的对象。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国际组织网,出现了国际社会的组织化的趋势。 复次,国际社会的组织化使国家主权的保留范围相对缩小。冷战结束以来,随着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组织的潜力很快被释放出来。国际组织的触角不断深入国家主权的管辖范围,使国家军备、人权、贸易、关 ?36?税、投资、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诸多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有关国家还甘心让国际组织暂时行使主权权利,或将部分主权权利持久地转让给国际组织。仅就联合国在会员国家重建方面来说,其对国家管理权的渗透,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例如,自1988年以来,联合国先后在纳米比亚、柬埔寨、索马里、萨尔瓦多、安哥拉、莫桑比克、卢旺达、南非和前南斯拉夫等国组织和实施国际监督下的民主选举。联合国在上述有关国家中,实际上行使的是国家主权权利。 再就区域组织而言,欧洲联盟是主权权利持久地转让给国家组织的最突出的代表。欧盟不仅其内部组织结构像一个主权国家,而且在许多领域实际上行使过去属于国家的主权权利,从关税、贸易到整个商业政策。从劳动就业、人员流动到社会福利政策,从运输、农业、渔业竞争到环境与科学发展政策,从司法协助到内务合作政策,从政治合作到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可以说,这种主权权利的转让还具有持久性,因为它经国际条约固定下来了。 最后,国际社会的组织化使国际法的约束力增强。一方面,国际社会已公认有若干强制规范的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出现了强行法(JusCogens)理论。尤其是1969年的《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53条和第64条明确规定,条约与一般国际法强制规范抵触者无效。当今,虽然国际法的主要规范仍为意志法,但国际社会已公认有若干强制规范的存在。这无疑增强了国际法的约束力。另一方面,国际组织执行行动(EnforcementAction)的约束力也有明显加强。《联合国宪章》第7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西方三大语言学流派

西方三大语言学流派 目录: 【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也称比较语言学) 【二】20世纪初期到中叶:结构主义语言学(也称结构语言学) 【三】20世纪中叶至今:转换生成语言学 【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 (也称:比较语言学) 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不同语言进行比较分析,揭示语言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它们的历史发展,这样的语言研究就是历史比较语言学。 【1】先驱人物——威廉·琼斯(英国东方学家,加尔各答最高法院法官)1786年是语言学诞生的一年,因为这年的9月27日有个名叫威廉·琼斯(W. Jones)的英国人在加尔各答“亚洲学会”宣读了一篇著名的论文《三周年演说》。文章指出梵语(古印度语)和欧洲希腊语、拉丁语、凯尔特语和日耳曼语的结构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而他断言,这些语言必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威廉·琼斯的论文研究引起了欧洲学术界的广泛兴趣,在当时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学者把眼光引向过去,探索各民族的起源和史前史,古代的语言也是系统研究的对象之一。 此后的100年中,学者们忙于各种语言的历史比较——先是在印欧语系的各种语言之间进行比较,后来则是构拟它们的母语——原始印欧语。 【2】奠基人有:葆朴、拉斯克、格里木 1816年,德国语言学家葆朴发表了《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相比较》一文,揭示了这些语言的动词变位系统的对应规则,并认为这些语言应该具有共同的来源的结论,被认为是历史语言学的奠基之作。 1818年,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发表了《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的起源研究》,指出日耳曼诸语言和其他印欧语的词在语音上存在着有规律的形式对应关系。拉斯克认为,语法对应是确定语言亲属关系和起源共同性的更为可靠的标志,该文所论述的方法和原理对历史语言学的建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德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格里木对历史语言学的建立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1819年出版的《德语语法》提出了语音演变规律(著名的格里木定律,受到拉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综述 张健荣 当今俄罗斯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普京总统执政八年后,俄罗斯正面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头。新一轮的国家杜马选举以及2008年3月份的总统选举无疑是俄罗斯未来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后普京时代,或者说普京卸任后的俄罗斯的发展趋势正成为我国对俄罗斯研究十分迫切和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与欧亚所于2007年11月27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了“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为国内部分俄罗斯问题专家学者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学术交流机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共30多名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俄罗斯大选前后及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未来趋势以及俄罗斯对外政策走向和中俄关系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普京执政期及其后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与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董晓阳研究员对普京总统执政八年间俄罗斯社会所发生的巨变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普京的执政理念以及当前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在发言中他提纲挈领地就俄罗斯的巨变作了归纳。他指出,普京执政八年,俄罗斯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恢复了国家的权威;二是经济恢复到了苏联解体时期的水平,进入了世界经济前十强;三是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大国的地位和形象;四是恢复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性;五是恢复了民众对俄罗斯未来的信心。在“五个恢复”基础上,俄罗斯开始重新走上了强国、强军、富民的大国发展道路。董晓阳指出,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政

国际政治学概论 课件

国际政治学概论

第一讲国际政治行为体 本讲主要内容 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二、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 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国际政治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民族国家 非国家行为体:[1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建国际组织 [2宗教组织[3个人[4政党[5政治运动[6跨国公司1.国家行为体 (一)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概念 (二)国家的分类 (三)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 一、国家行为体概说 1,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角的并不是任意的国家,而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早期的国家现代的国家 2,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欧洲,它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关 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和延续 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观点:居民、领土、政权组织、主权 现代的观点:认同、忠诚 4,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自然因素思想观念因素制度因素 5,国家的基本政治职能 维持秩序分配资源作为认同的核心 国家的类型 1,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经济上的差异军事上的差异 人口规模上的差异民族构成上的差异 2,国家分类的多样性 能力标准:强国与弱国 意识形态标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宗教标准: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 文化标准:亨廷顿的观点 民主标准:民主与专制 其他标准 三、国家主权 1,主权概念的提出 布丹霍布斯格劳秀斯卢梭 2,主权概念的二重性 主权与国家内部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力相关 主权与其他国家的权力相关 3,主权的两个组成部分

对内主权对外主权 所谓国家主权(sovereignty)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国家主权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 行最高的统治权。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 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各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自主的对外行为,各国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力地位一律平等。 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 行防卫的权利。自卫权是国家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国家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和保障国际法实施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四、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 1,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始终受到国际互动网络的影响 2,国际互动的表现形式、性质 表现形式:合作、结盟、竞争、对抗、战争 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国家主观愿望的产物 3,在当代,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 根源:全球化 表现:政治、经济、文化 影响:缩小、约束、削弱与限制 “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影响: 1、影响国内行为体的政策偏好以及随后造成的国内政治联盟。 2、引发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削弱政府的自主性及其政策的有效性。 4、挑战对主权国家安全。 5、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主权的挑战。 2.非国家行为体 一、非国家行为体概说 1,国家关系中存在非国家行为体 2,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 3,非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类型 (一)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间组织:针对特定利益的事件私人次国家及全球性行为体国际政府间组织;由国家派出代表组成的组织,讨论相互间利益和共同更新的问题政府间组织的定义 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两个以上主权国家的政府经过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成员国的合作谋求实现单靠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 政府间组织的构成要素:合作的政治意愿·一定的结构或形式·一定的运作机制 国际非政府组织 (1)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国际非政府间组织是非官方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以一定的民间协议或条约的形式设立的民间机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一般不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 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宗教、体育与卫生等各个领域。如:国际恐怖组织

国际法的发展趋势理论

一、国际法的发展历程——国际法的代际演进 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是以国家和国际关系的存在与发展为基础的,国际法的变动与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连接在一起,可以说,国际法自产生以来就一直与国际社会同步变动。对于此,詹克斯曾经指出:国际社会是动的社会,国际法是动的法律,它在不断的变动中。我们从国际法与国际社会的演化史的角度去探索这种变化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即根源,就可以发现:真正的根源在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国家间相互依存的日益加深使国际社会的利益形态渐次扩增:各国的特殊利益——各国相同的根本利益——(两个以上)国家的共同利益——国际社会的公共利益。世界各个国家为了抓住这个机会为自身谋取这种新扩增的利益,它们彼此之间就不得不重塑其间维持了很久的“旧的”关系,并进一步加强相互间的合作。由此,促进并推动了国际法经历了三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化,即国际法的“代际演进”。 (一)第一代国际法——共处法 在国际社会发展史上的17世纪上半叶,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资本主义制度的萌芽的出现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兴起,使得国家间的交流与联系不断的增多;另一方面,“三十年战争”的巨大创伤使欧洲各国彻底从自我满足之中醒悟过来。在这样的国际社会背景下,各国都强烈意识到在确保各国领土完整自治和其内政不受其他国家干涉的基础上实现和平共存是非常必要的,并愿意把各自的特殊利益置于这种相同的根本利益之后。因此,被称为“和战规则”的国际法通过国家间的协议而诞生出来。但鉴于它“主要关注的是国家间管辖权的划分”,并各国企图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基础上实现“分而治之”式消极共存,故称共处国际法。虽然共处国际法奉行的是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并以实现国家间和平共处为目的,但它不能真正实现强国和弱国之间的实质意义上平等。 (二)第二代国际法——合作法 国际社会上各个国家之间除了相同的根本利益之外,还有一定的共同利益,而这种共同利益是国际社会产生的基础,并随着国家间联系的加强而不断生长。尤其是在二战以后,科技革命为国际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证,在这种推动作用之下,国际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致使某些国家内部的保留领域转变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事项,就此共同利益空前凸显。世界各国都深刻的意识到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和相同根本利益的实现仅仅靠传统上的“和战规则”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创建一种新的国际规则或是国际合作方式。当时,联合国体系的诞生则标志着国际法正式由共处法发展为合作法。 (三)第三代国际法——共进趋势的国际法 国际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国际法的演进也不可能停止于合作法阶段。冷战之后,特别是当前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以及全球性环境问题和国际恐怖主义不断涌现,这就使各个国家之间逐步拓宽了彼此合作的流域。同时,国际社会的利益形态又经历一次扩增:全球公共利益,即人类共同利益的兴起。要想追求此种范围更加广泛的利益,各国的合作就不能停留在以前的层次上,由此推动合作国际法发生更高层次的演进:从合作国际法发展为“共进国际法”。 二、“共进国际法”概念及其特征 (一)“共进国际法” 概念 易显河教授在《向共进国际法迈步》中具体阐述了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法应为“共进国际法”的理由:“国际法在主体、形成、内容以及执行等方面在每一特定时代都展现出一些特定的时代精神:在冷战的顶峰时期,国际法的主题是共处;在缓和时期,是合作;而在后冷战时期的今天,则是共进。…共进?国际法包罗万象,因而是…共同的?;在促进道德或伦理进步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相对经济衰落,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的特点,从而正引起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但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直线前进的,前面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已难独善其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消费力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形势看,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依然很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就业压力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一、当前国际势态 (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 当今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赤字。与克服通货紧缩相比,必须优先摆脱财政赤字。希腊、意大利的财政问题很严重,日本的财政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严重的之一。日本国债大多数是国内投资者持有的,但是伴随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储蓄率将逐渐下降,日本国内消化国债也将逐渐减少,必将希望外国人持有。为此,日本将不得不提高利率,由此将出现付息费用增加、财政状况恶化或日元贬值。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日本的政府债务2015年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50%,大大高于希腊的140%。这相当于一个人背负超过自身体重2倍的沙袋。日本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负担加重。问题明确但不能解决,这与希腊是相同的。 (二)国与国之间险恶的政治经济竞争没有改变

后金融时代,国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有加剧态势。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仍难以形成。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分歧明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而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经贸摩擦政治化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救济措施也有加速上升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震荡,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引发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国际股市、债市动荡加剧。各国围绕政治话语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主动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崛起面临的困难与阻力仍未减弱 以欧洲、中国、印度为代表,21世纪世界和平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突出表现。此前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往往来自欧美国家,而现在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并且这个问题正在以构成贸易补贴为由被推向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新兴国家尤其中国和俄罗斯,依然面临发达国家的战略扼制与围堵,发展的国际阻力仍未减弱。比如,推翻卡扎菲政权,扶植亲西方和新政权,挤占中国和俄罗斯在利比亚的巨大经济权益,中国在战前大规模撤侨,其实撤出的大部分都是中国在利比亚投资项目的建设工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样十分惨重。还有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近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争端又起,先是越南在南海举行实弹演习;接着菲律宾也与美国举行联合海上军演,南海问题又现紧张局势。 二、当前国内形势 (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宋新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 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 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概念: 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 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 (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4)国际政治的一般规律是一个抽象、具体的规律。 上述四层内容并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行为主体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2.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3.坚持政治与经济有机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方法 4.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立场 5.学习和借鉴人类宝贵的政治方法论遗产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政治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和发展,奠定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各国从经济上联结成为一体,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社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将世界瓜分完毕,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全球国际关系体系。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流派)【圣才出品】

第12章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流派 12.1 复习笔记 本章要点: 1. The Prague School and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FSP) 布拉格学派与功能句子观 2. The London School and context of situation 伦敦学派与语境观 3. Halliday and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韩礼德与系统——功能语法 4. Bloomfield and American Structuralism 布隆菲尔德与美国结构主义 5. Chomsky and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乔姆斯基与转换——生成语法 常考考点: 各流派的代表人物、理论基础、特点、主要观点、重要概念;语言普遍性和人类行为关系等。 本章内容索引:

I. Saussure and modern linguistics II. The Prague School 1. Main points and contribution 2.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FSP) 3. Communicative Dynamism (CD) III. The London School 1. Introduction 2. Malinowski’s theories 3. Firth’s theories 4. Halliday and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5. Systemic grammar and Functional grammar (1) Systemic grammar (2) Functional grammar IV. American Structuralism 1. Introduction 2. Three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V.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1. Introduction 2. The Innateness Hypothesis 3. Generative Grammar 4.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TG Grammar 5. Main features of TG Grammar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相对经济衰落,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的特点,从而正引起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但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直线前进的,前面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已难独善其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消费力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形势看,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依然很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就业压力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一、当前国际势态 (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 当今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赤字。与克服通货紧缩相比,必须优先摆脱财政赤字。希腊、意大利的财政问题很严重,日本的财政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严重的之一。日本国债大多数是国内投资者持有的,但是伴随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储蓄率将逐渐下降,日本国内消化国债也将逐渐减少,必将希望外国人持有。为此,日本将不得不提高利率,由此将出现付息费用增加、财政状况恶化或日元贬值。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日本的政府债务2015年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50%,大大高于希腊的140%。这相当于一个人背负超过自身体重2倍的沙袋。日本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负担加重。问题明确但不能解决,这与希腊是相同的。 (二)国与国之间险恶的政治经济竞争没有改变 后金融时代,国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有加剧态势。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仍难以形成。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分歧明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而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经贸摩擦政治化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救济措施也有加速上升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震荡,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引发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国际股市、债市动荡加剧。各国围绕政治话语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主动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崛起面临的困难与阻力仍未减弱以欧洲、中国、印度为代表,21世纪世界和平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突出表现。此前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往往来自欧美国家,而现在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并且这个问题正在以构成贸易补贴为由被推向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新兴国家尤其中国和俄罗斯,依然面临发达国家的战略扼制与围堵,发展的国际阻力仍未减弱。比如,推翻卡扎菲政权,扶植亲西方和新政权,挤占中国

国际关系学解答

名词解释 1.国际体系: 体系泛指相同或相类似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在国际关系学中,国际体系是由诸多相互作用的国际行为体组合而成的整体,其中,国际行为主体分为国家和非国家两类。相互影响与作用主要表现为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冲突、竞争、合作和依存。国际体系的基本状态是无政府状态。国际体系按照地域范围和规模分为局部结构层次和总体结构层次两类。 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1)整体性。(2)相互联系性。(3)非对称性。(4)客观性。 2.安全困境: 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环境中,民族国家或地区间相互不信任,相互惧怕,安全成为首要目标。一个国家增强自我安全的行动必然削弱其他国家的安全感。国家往往通过增强军备减弱自我不安全感,但这样做只能是其他国家以同样的方式加强自己的军备。结果就会出现国家之间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致使所有国家都因为增强了军备而感到更加不安全,以至于陷入了一种无法解决的困境之中。 3.国际制度: 新自由制度主义所说的国际制度是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指持续的、相互关联的正式与非正式规则体系,这些规则体系可以界定行为规范、制约行为体活动、帮助行为体的期望值趋同。国际制度包括三种形式, 1)有着明确规定的规则和章程的正式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和非政府组织(NGOs),如联合国和国际红十字会。 2)国际制度,即政府之间经协商同意和达成的、涉及某一问题领域的明确规则,如海洋法、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贸易组织等 3)国际惯例,指有非常明确规定和谅解,可以帮助国际行为体协调各自的行为,达到期望值趋同的非正式制度,例如未以明文确定下来之前的外交豁免,非世界贸易组织国家之间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的国际互给行为等。 4.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是在德国签定的一系列和约,标志着三十年战争的结束。政治学者一般将该条约的签订视为“民族国家的开始”。此和约的意义在于: 改变了欧洲政治力量对比:导致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失去大量领地,也削弱了王朝对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各邦国的控制,使王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国陷入封建分裂的时代;导致法国,荷兰和瑞典这三大欧洲新霸主的崛起。

解析国际法的本质

解析国际法的本质 国际法是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间关系)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1]曾令良认为21世纪国际法与国际秩序的主旨是人类共同利益至上。因而国际法的主要目标在于建立一个与其说是合乎正义,不如说是有秩序的国际关系机制。也有人认为,“从利益关系入手,国际法,特别是当前的国际法,毫无疑问是维护国家利益的,但其本质的方面,却是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合称“共同利益”)。而国内法的本质利益关系是国家利益。那么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似乎就可以简化为共同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2]这是关于国际法的本质问题颇有理想主义的观点。还有人认为国际法的本质从来就是强者的意志,是强与弱之间反复较量的结果。 [3]或认为“帝国主义奉行的是丛林法则、强盗逻辑,国际法的本质是帝国主义分赃守则而已。”[4]这是关于国际法的本质问题颇有现实主义主义的观点。 从诸多学者的阐述中我们多少可以了解到他们对国际法本质的看法,但由于国际法本身的复杂性,目前也没有学者对国际法的本质做出全面的概述。而且,学术界大多偏重于对国际社会冲突激烈、亟待解决问题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其本质的探讨,然而,对国际法本质的正确认识对我们认清

国际法存在的根源、内在形成机制和驱动力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弄清这一问题,不仅可以提纲挈领地解决一些有争议的理论问题,还有助于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作出正确的决策。 一、法的本质的含义 研究国际法的本质需要从法的本质看起。西方的法学家们很少直接阐述法的本质,但在三大主流法学派对法所下的定义中,我们仍能了解他们对法的本质的认识。自然法学派的学者认为在世界自然地存在着一套永恒不变行为规范,这一规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永恒不变的,它体现着自然的理性和正义,只有符合这一标准才能称之为法。分析法学派的法学家们从实际存在的法律规范来讨论法的概念。他们认为“法律是什么”和“法律应该是什么”是两回事,其研究的内容只限于制定法,即纯粹且严格意义上的法。社会实证主义法学派的观点则认为法是作为社会事实的“活法”,社会秩序就是法律,是法律的实质。[5] 我国法学界在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次大讨论,已基本上克服了“阶级斗争法学”的偏颇,扬弃了所谓“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阶级性是法的唯一本质”等僵化定义。[6]诸多研究者都对法的本质进行了探讨。有研究者认为“法的本质是整个法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任何法学研究都不能也不应该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7]这一观点强调了法的本质问

语言学教程[第十二章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流派]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二章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流派 复习笔记 I.索绪尔和现代语言学 现代语言学始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他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和一位“使语言学走向现代的大师”。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用声音表达交流思想的符号系统。符号是形式和意义的联合,是表示者和被表示者的结合。符号是语言事实的核心,研究语言必须从符号本身的特性人手。 索绪尔区分了几组重要的概念:能指和所指,语言和言语,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等。 II.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学派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泰休斯领导召开的该学派的第一次会议。1.主要观点及贡献 布拉格学派的研究有三大重点: (1)强调共时研究的合理性,因为它可以提供完整且易掌控的研究材料。 (2)强调语言的系统性,指出任何语言单位都不能在孤立的的情况下得到令人满意的分析及评估。换句话说,语言单位处于功能对比、对立之中。 (3)它将语言看作是在所属语言群体中发挥一系列功能的工具。 2.功能句子观 功能句子观是一套语言学分析理论,它是指用信息论的原理来分析话语或文本。其基本原则就是一句话中各部分起的作用取决于它对全句意义的贡献。 一些捷克语言学家尝试从功能的角度来分析句子。他们相信一个句子包含话

语的出发点和话语的目的。话语的出发点叫做主位,它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信息;话语的目的是说话人要向听话人传递的信息,叫做述位。从主位到述位的运动揭示了大脑本身的运动。 功能句子观旨在研究话语中新(未知)、旧 (已知)信息的分布问题。已知信息指那些对于听话人不再是新信息的部分;新信息是即将向听话人传达的信息。句子中主语一谓语的分布不总是与主位一述位的分布一致。 3.交际能力 另一种版本的分析法叫做交际能力,由费尔巴斯提出。他用交际动力表示句子成分对交际发展所起的作用。 费尔巴斯把功能句子观解释为不同程度的交际力的分布。他认为,句子前面部分承载的交际力最低,然后逐步增加,直到交际力最大的成分。 Ⅲ.伦敦学派 1.介绍 伦敦学派专门用来称呼独具英国特色的语言学研究。弗斯使语言学在英国完全成为一门公认的科学。弗斯主要受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影响,而后他又影响了他的学生韩礼德。三人都强调“语言环境”和语言“系统”的重要性。因此,伦敦学派也被称为系统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 2.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 (1)语言是一种行为模式,而不是什么与思想相对应的东西。 (2)话语意义并不来源于构成话语的词的意义,而是来源于话语发生的上下义之间的关系。其断言是根据两大观察结果得出的: ①在原始社会团体中,书写并不存在,语言只有一种使用方法。 在所有人类社会中,孩子以此种方法习得语言。

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宋新宁 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 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 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概念: 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 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 (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